【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今年以來,台灣的伺服器生產商如廣達(2382)、緯創(3231)、英業達(2356)、技嘉(2376)等股價均翻倍大漲。有專家解讀,這次AI產業鏈股價漲得如此霸氣,很重要的原因是排除中國的供應鏈。然而即便如此,這樣的霸氣,能維持多久?

台灣伺服器生產、市占是「台灣之光」這是無可否認的,但除了看現在外,也要前瞻未來。台灣在伺服器生產,都是用美國生產的CPU和GPU,技術層面只有組裝,雖然組裝也是門大學問,但相較於CPU和GPU銷售的毛利率以及技術的自主性還是差多。

對於台灣沒有國產的伺服器CPU、GPU,業者認為這不單純是技術問題,還有很多看不到的競爭力要求,比方要有強大的策略伙伴等等。台灣只要從強項出發就好,例如主機板到系統設計整合,台灣都是全球第一。「舒適圈」的生態系,已經讓台廠業者的訂單接不完。

今年股價翻3倍的緯創,在7月宣布處分所有大陸立訊股票,立訊原是代工蘋果手機和周邊零組件,並且是以代工較低階的iPhone為主。公司為了降低客戶過度集中的「脆弱性」,且提高利潤和多元化,在3年前從研華和英業達各挖了一批工程師,研華的工程師負責工業電腦,而英業達的工程師則從事伺服器研發生產,並分別在昆山和上海有研發中心。至去年底,立訊認為工業電腦要立即挹注營收的機會不高,且人事成本過高,因此將工業電腦部門裁撤;而伺服器部門仍然留著,顯示立訊對於伺服器的領域仍然抱有希望,包括伺服器的組裝、生產、代工和研發等。立訊一連串的改革,仍無法改變股價由60元人民幣腰斬的事實。

2018年起,美中貿易爭端不休,加以COVID-19疫情、供應鏈瓶頸, 凸顯核心生產基地過度集中之脆弱性;「過度集中」的脆弱性,除了「核心生產基地」外,也可能發生在「客戶過度集中」以及「關鍵零組件過度依賴」。

今年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和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相繼來台,在2023年的computex展場上,台廠都展示搭載高階Nvidia、AMD GPU的伺服器;微軟、臉書、亞馬遜、GOOGLE等成了台灣伺服器廠的重要客戶;但同時,台灣的伺服器業者也失去了大陸的市場,這樣的轉變,未來在財報上可以看到變化。台廠以前是左右逢源,而受到中美貿易戰的政治性因素干擾,現在是對美國市場和美國的關鍵零組件依賴都曝露著「過度集中」的風險。(4~4)

#伺服器 #立訊 #緯創 #英業達 #技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