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國巨相繼宣布現金減資,幅度各達6成、2成,除股價連袂重摔,也讓「減資」成為台股熱門話題。分析師表示,減資概分直接註銷股票、實施庫藏股與現金減資等3種模式,第1種是虧損公司的常用招數,最值得警惕;實施庫藏股則最顯誠意,對股東權益的影響也較小。

貨櫃一哥長榮16日重訊公告股利政策,慨發18元股息之餘,同步宣布現金減資60%,標榜再退6元,讓股東爽領24元,但因適逢經營權之爭開打之際,大哥派回防動作頻頻,也遭解讀內情不單純。

市場質疑,公司減資是為「清理戰場」,逼資金調度能力較弱的弟弟派掏錢,且隨小股東變少,也免大張旗鼓收取委託書,改以口袋深度決定經營權高度,隨家族內鬥再起,大小股東們自然爭相用腳投票,棄息賣壓湧現。

無獨有偶,被動元件大廠國巨也在隔天釋出第5波減資,17日公布去年財報,EPS以46.46元寫下歷史次高,董事會也決議配息10元,並辦理現金減資2成,股東共可拿回12元,隔天18日股價走低,盤中下一度挫23元,終場仍跌近5%,顯然股東並不領情。

對長榮、國巨減資卻被拉黑成敗筆,永誠國際投顧分析師陳建誠分析,一般減資常見直接註銷股票、實施庫藏股與現金減資等3種方式。

其中,以第1種最值得警惕,因公司為彌補虧損、拉抬每股淨值,避免被打入全額交割股,才會出此下策。第2種是用現金買回自家股票再辦理減資登記,讓在外流通股數變少,為公司派常見的護盤手法,市場評價最為正面。

第3種的現金減資,則代表公司手中現金太多,卻苦無投資需求,乾脆把現金發還給股東,但一般來說,多代表公司或產業展望成長空間不大,所以才會把錢發一發。

他以長榮為例提醒,雖有法人將減資後股價從143元喊上342元,參考價加上24元現金看似誘人,但看得到也要吃得到才算數,畢竟不管減資還是股息收入,都必須等填完息後,才能完整領到。

況且現金減資並不代表經營成果,所有人也知道海運市況不可能永遠維持現況,股價是在反應未來,等到正式除息,股價能否具備填息動能,目前都是未知數。

另有法人分析,股民經歷台股多年的減資潮,已有太多不好的投資經驗,以國巨而言,2013年至2017已減資4次,減資幅度高達84%,現在又重施故技,現金減資過於頻繁,也讓投資人觀感大壞。

#長榮 #國巨 #減資 #現金減資 #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