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金融股到底好不好?高股息ETF有取代之勢,理財達人「存股方程式」表示,金融業沒有科技業成長性高,配息也沒有高息ETF穩定,手中持有開發金、國票金、台新金等,含息報酬輸給0050或00646,如果出清換成0052和00662,報酬率會更驚人,打算看金金併結果,如果開發金吃下京城銀、國票金娶到安泰銀、台新金整併新光金成功,就會長抱不轉進ETF了。

存股方程式」版主在臉書表示,台新金公布股利之後,版主持有的金融股終於全數開獎,看來今年會是股利與價差兩邊賺的豐收年。今年前4個月,各金融股獲利狀況都不錯,明年的配息相信也值得期待。

今年國內金融業整併消息不斷,首先是國票金與安泰銀,這對冤家原本為合意整併,但在國票金大股東從中作梗之下,合併告吹,不過雙方似乎有意重啟合併,就看國票金如何整合內部意見。

其次是新光金與台新金,日前新光金董事會通過重啟與台新金合併可行性評估,兩金控系出同源,合併不難理解,但合併之後能否發揮1+1大於2的綜合效益,非常難評估,即便兩金控有意整併,整併過程曠日廢時,沒有3、5年怕是無法完成合併。

最後就是京城銀公開招親,報載京城銀二代無意接手,於是大股東決定順勢賣出,據傳永豐金、中信金、開發金、元大金都有接觸,京城銀獲利與體質良好,只要價碼談得攏,不難售出。

另外,永豐金於5月4日晚間重訊宣布,斥資141億元分3階段併購柬埔寨第一大微型銀行,待台灣與柬埔寨金融主管機關同意,併購就能成局。如此一來,永豐金估計勢必得退出併購京城銀的競逐行列。(微型銀行為替低收入人士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

如果有時光機,應該不會買這麼多金融股,甚至1股都不會買

版主目前持有的個股僅剩金融股,大約是在2015~2018之間建倉,原始成本本來就不高,經過多年配發股票股利,帳面成本顯得更低,這也是版主始終捨不得出清金融股的理由之一。既然每年都能領到一些股票股利,留著讓他們自我成長似乎也不是壞事。

版主曾說考慮出清開發金,也曾說會考慮逐步賣出所有金融股轉進ETF,版主其實很討厭賣股票,目前尚未下任何決定。如果開發金真的吃下京城銀,版主應會打消賣出想法;如果國票金順利合併安泰銀,版主會選擇繼續持有;如果台新金與新光金真的整併成功,那就得看存續金控是哪一間、經營團隊組成情形,才能決定是否持續保留台新金。

關注這些消息是既有趣又累人,未來如果版主完全出清這些個股轉進ETF,目的是為了讓生活更單純一點,畢竟人生不是只有投資與賺錢。其實金融股是非常典型的景氣循環股,獲利深受景氣與利率變動影響,2023年各金融股配息大幅度衰退,就是非常典型的景氣循環現象,尤其聯準會不斷升息,導致壽險型金控苦不堪言。

版主初入股市時,因為受到從事壽險業的父親影響,第1批買進的股票就是金融股。隨著吸收的知識愈來愈多,如今回頭看當年的自己,投資決策似乎做的過於草率。如果有時光機,版主應該不會買這麼多金融股,甚至1股都不會買。

論成長性,台灣的金融業競爭激烈,幾乎已處於飽和狀態,除非跨出海外,否則可以說是沒有成長性可言(相對於高度成長的科技業而言);論配息穩定性,高息型ETF肯定更勝一籌。

如果一開始存股就專注買元大台灣50(0050)或元大S&P500(00646),不只不用費心關注企業經營,含息報酬率也勝過絕大部分金融股;如果一開始投資的是科技股為主的富邦科技(0052)與富邦NASDAQ(00662),那麼報酬率會更驚人。

人生不能重來,要不停吸收新知、不停修正自己的投資方法,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免責聲明:本文獲得《存股方程式》授權,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金融股 #高股息 #ETF #開發金 #國票金 #台新金 #0050 #00646 #存股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