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mRNA

的結果
  • 突破性轉染技術 醫學美容商機大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黃奇英指出,外泌體是細胞分泌出來、脂雙層構造的細胞外囊泡,為細胞間傳遞訊息的重要調控因子,且內含多種生長因子、細胞激素、訊息RNA(mRNA)及微小片段RNA(miRNA)等,僅30~150奈米大小,商機有四個方向,分別為CDMO、治療產品、診斷產品、醫美保健等應用,用於醫學美容效果好,也是未來趨勢,將有很大的市場競爭力。  李利教授研發突破性轉染技術,以包覆膠原蛋白mRNA的細胞外囊泡研究,是否安全且有效地改善光照所誘發老化的小鼠皮膚,結果效果呈現最好,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也希望法令及相關規範能通過,產品能量化成為保養品,提供大眾使用。  外泌體未來商機無限,估到2030年市場產值會達到20億美元,且現階段不只在歐美,連亞洲地區也是蓬勃發展當中,例如越南。台灣對於外泌體相關開發算是投入較早的國家,這個機會絕對不能忽視,盼大家都能投入更多相關研究。

  • 宏碁攜中研院 打造mRNA個人化疫苗分散式生產力

    宏碁投入AI應用於智慧醫療再下一城,8日與中央研究院共同發表將個人化癌症疫苗從基礎研究推展至臨床試驗的成果,推出全球首見的mRNA疫苗製程設備,將有助於製程多樣少量的個人化疫苗,希望3年內可以上線,宏碁和中研院也會合作成立新公司來運營商轉後的這個疫苗製程平台。 雙方已於日前簽屬合作備忘錄,由宏碁提供關鍵研發免疫抗原預測 AI 模組、個人化 mRNA 疫苗設計及免疫監控,結合中研院成功打造自動mRNA製程平台,期能促進在個人化mRNA癌症疫苗和藥物領域的獨立研發及製造能力。 宏碁旗下創新價值中心的生物醫療團隊,利用以AI為基礎的疫苗抗原預測平台,針對癌症患者的腫瘤細胞特徵和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之差異,把AI應用在預測專一性活化病患免疫系統清除腫瘤細胞的標記,透過中研院的自動mRNA製程平台,提供個人化mRNA疫苗設計與製造及免疫監控。 宏碁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施振榮指出,精準醫療是未來醫界的發展趨勢,全世界都朝此方向積極推動。他並表示,中研院的平台設備若能量產、從GNP變成GMP,屆時就能投入分散式生產mRNA疫苗,雙方的合作創造兩大價值,一個是製造mRNA的AI模組,另一個是製造這些疫苗製程的設備,這些都是台灣未來掌握的優勢。 宏碁總經理簡慧祥表示,宏碁深耕醫療領域數年,運用資通訊科技推動數位健康科技的發展,不僅能提升醫療效率,更能增進醫療品質。此次宏碁與中研院的合作,除了將個人化癌症疫苗及 mRNA 藥物量產製程與相關設備往市場邁進外,整合科技與醫學之長更顯示出宏碁將會有更多智慧醫療解決方案進入臨床應用,實現醫療科技創新。 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則指出,在疫情初期中研院即組成mRNA疫苗研發團隊,投入多項具有潛力的研究主題,從基礎研究到實際製程,進行垂直整合。目前已有多項成果,其中由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團隊所研發的自動化mRNA製程平台,可為個人化癌症疫苗及其他臨床二期前小規模製造,提供連續式、自動化、智慧化、標準化的桌上型製作系統。 目前醫療應用所需的小批量、多樣性、個人化精準的mRNA疫苗並沒有適當的製程設備,中研院結合跨領域專才,成功打造「自動化連續流式mRNA疫苗製程平台之原型機」,在流體力學設計上有所突破,利用新式低阻流體微型反應器達成良好的反應控制及混合效果,配合線上感測及AI分析,創造連續式穩定的「微環境」,可有效提升生物製劑良率。 該原型機將可實現一鍵式(push-button)的操作,加上拋棄型一體式(All-in-One)封閉式耗材設計,能有效確保製程潔淨度,避免樣品間交叉污染,可應用於實驗室開發至未來個人化癌症疫苗製造的規模。

  • 科學家新視野-mRNA技術獲諾貝爾獎,癌症疫苗新時代來臨?

     2023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魏斯曼(Drew Weissman)與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共同獲得,兩位也是2022年唐獎的得主,最主要貢獻是將mRNA中的組成分子「脲核苷」替換為類似的分子「假脲核苷」,使mRNA可以有效逃過免疫系統的監視,不再誘發強烈發炎反應,這項研究發表於2005年的免疫學期刊。  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將魏斯曼教授與卡里科博士的mRNA疫苗技術推向臨床實踐,mRNA新冠疫苗橫空出世,成為人類對抗新冠疫情的利器。未來,mRNA癌症疫苗可望開啟癌症治療的新頁,為癌末病人帶來生機。  2019年底全球爆發新冠疫情,人類面臨緊急公共衛生危機而不得不加速研發疫苗,魏斯曼教授與卡里科博士的研究成果促成了mRNA疫苗的開發,莫德納公司、輝瑞藥廠與德國BioNTech公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產新冠疫苗,拯救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也彰顯mRNA疫苗技術的價值。  ■mRNA疫苗有三大優點  總體來說,mRNA新冠疫苗技術能大放異彩有三個原因,首先是化學修飾mRNA結構的技術,可避免嚴重發炎反應;第二是脂質奈米顆粒包覆mRNA的藥物傳輸技術,可避免mRNA降解;最後是全球COVID19疫情時,藥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三期人體臨床試驗,證實mRNA新冠疫苗的保護力。  相較於傳統疫苗,mRNA疫苗的最主要優勢就是製程簡捷,藥廠可以快速且大量地生產疫苗。從製藥的角度來看,mRNA疫苗技術至少有三項優點。首先,mRNA疫苗內沒有活病毒,不會像傳統減毒疫苗在製程中,可能發生減毒不完整而造成宿主感染的風險。第二,mRNA疫苗的製備過程快速,不需要進行病毒分離、培養、純化、減毒、去除雜質等複雜繁瑣程序,不需要高防護級別的實驗室,生產成本相對低廉。第三,生產mRNA疫苗的機動性高。面對不斷變異的病毒,只要稍微修改變異的基因序列即可,可以快速因應不同突變的病毒而轉換序列來生產疫苗。  然而,mRNA疫苗仍有缺點,主要是儲存與運送不易,需要攝氏零下70度或零下20度的超低溫特殊冷鏈系統。此外,mRNA疫苗長期如十幾年後的人類臨床數據,仍待研究與追蹤。  ■以基因定序、mRNA技術開發癌症疫苗  mRNA疫苗技術的下一步毫無疑問是癌症疫苗的應用,如同新冠疫苗瞄準新冠病毒特有的棘蛋白抗原,刺激免疫系統的原理。癌症疫苗可利用基因定序的方式,仔細分析病人的正常細胞及腫瘤細胞,尋找能產生蛋白質的腫瘤基因突變位點,以mRNA技術引導體內細胞生成癌細胞特有的抗原,使免疫細胞可辨認抗原後殺死癌細胞,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  目前全球藥廠致力於開發個人化癌症疫苗,其中又以美國莫德納公司、美國輝瑞藥廠及德國醫藥公司BioNTech的進展最為快速,科學家在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試驗中有看到樂觀的癌症疫苗效果。

  • 諾貝爾獎得主8月才來台和北一女對談 曾數度被降職、不受重視

    2023諾貝爾生醫獎主之一的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今年8月才來台,與北一女、建中等高中生對談,分享自己坎坷的研究之路,鼓勵高中生要相信自己。 卡里科因研究mRNA技術,進而促成mRNA新冠疫苗開發有成,與美國科學家魏斯曼(Drew Weissman)共同獲得今年貝爾生醫獎。 值得注意的是,2位學者2022年才獲得台灣唐獎,2人也在今年8月來台,出席延宕一年的唐獎頒獎典禮。 卡里科更與北一女、建中、師大附中、成功高中等四校高中生對談。她在對談中分享過去數十年來坎坷的學術生涯,包括研究室數度斷炊關閉、失業,她也多次遭降職,幾乎沒人在意他的研究成果。 不過卡里科對自己的mRNA研究有無比熱情,即便當時他人看不到mRNA的前景,她也深信自己的研究無比重要,她在這些挫折中磨出韌性,知道如何為自己戰鬥。 她鼓勵台灣高中生熱愛所做之事,保持愉悅,學習與壓力共處,並且相信自己,不要和別人比較,同時也要跳脫舒適圈,讓自己持續成長。

  • 諾貝爾生醫獎得主魏斯曼 持續開發這些疫苗

    諾貝爾生醫獎台灣時間今(2日)傍晚5時45分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美國賓州大學長期研究mRNA技術的卡里科(Katalin Kariko)、魏斯曼(Drew Weissman)獲得殊榮。卡理科、魏斯曼都是今年來台領取唐獎生技醫藥獎的傑出學者,研究價值因新冠肺炎疫情大放光彩。魏斯曼團隊現正研究包括泛冠狀病毒疫苗等多種疫苗,幫助人類對抗傳染病。 路透社報導,魏斯曼得知自己獲得諾獎桂冠後表示:「真是莫大的殊榮。我們兩人倘若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不會獲得這項成果。」 魏斯曼1959年9月7日生於美國麻州列星頓(Lexington),目前任職賓州大學RNA創新研究所(Penn Institute for RNA Innovation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也是賓大醫學院疫苗研究教授,以RNA生物學研究聞名。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麻州子弟魏斯曼1981年畢業於波士頓大學,1987年獲波大免疫學、微生物學的博士與臨床醫學博士學位,1997年加入賓大之前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從事愛滋病毒研究。 賓大官網指出,卡里科、魏斯曼2005年找到方法修飾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讓mRNA抵達體內特定位置觸發免疫系統對抗疾病。兩人在mRNA領域合作研究超過15年,當初並不知道學術成果會成為因應巨大公衛挑戰的工具。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爆發後,藥廠全力加速開發mRNA疫苗,輝瑞(Pfizer)與德國生技業者BNT、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均採用這項技術製造疫苗。單看美國,2020年12月獲准使用以來,mRNA疫苗已施打6.55億劑。 魏斯曼、卡里科是2022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受新冠疫情影響延至今年8月來台領獎。魏斯曼演講時表示,15年前研究出mRNA技術,在COVID-19疫情期間助人類對抗疫情,也應用於HIV、冠狀病毒變異株、流感、諾羅、瘧疾等病毒的疫苗開發,並擴及基因治療等領域,潛力無窮。他說,許多低收入國家遭遇特定疾病威脅,但藥廠多半不太願意投入研發,在這些地區設置研究機構、生產中心至關緊要。新冠疫苗問世後在好幾國出現陰謀論,更成了政治議題,魏斯曼認為科學家對於反疫苗浪潮要承擔部分責任,社群媒體時代人人有話語權,學術機構應設法對抗錯誤資訊,在無法收拾之前就出手處理。 魏斯曼的團隊現正研究的疫苗包括泛冠狀病毒疫苗、廣效型流感疫苗、預防帶狀疱疹疫苗。團隊另與賓州大學用mRNA技術合作開發癌症疫苗,也與泰國第一學府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開發新冠病毒疫苗。 賓州大學醫學院院長詹姆森(J. Larry Jameson)說:「諾貝爾獎這個詞彙讓人聯想到那些以自身工作改變世界的人,毫不誇張。在我們有生之年最大的公衛危機之中,魏斯曼、卡里科的發現成為疫苗研發人員仰賴的基礎,挽救無數性命,為擺脫大流行鋪路,如今針對其他疾病測試。兩人深具遠見的合作已在醫學史上留下永恆印記。」

  • 唐獎生技得主:mRNA疫苗是未來趨勢

     發跡自台灣的世界大獎—唐獎於3日舉行「唐獎台灣生技論壇」,安排3位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以及中研院、國科會、台灣東洋等產官學研代表對談mRNA發展趨勢。除聚焦mRNA疫苗是未來醫藥趨勢外,與談的國內代表也期待政府搭建平台、整合資源,為台灣生技發展再添活力。  「唐獎台灣生技論壇」由財團法人生技中心執行長吳忠勳主持,除了邀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外科兼任教授卡塔林.卡里科及醫學院疫苗研究羅伯茨家族教授德魯.魏斯曼,以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教授彼得.庫利斯擔任主講人,主題是「新一代藥物的誕生:mRNA」;同時也安排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中研院院士王惠鈞,及以微脂體包覆技術見長的台灣東洋總經理侯靜蘭擔任與談人。  這次論壇焦點之一關注新藥的「公平正義」。德魯.魏斯曼提到,若一個新的基因療法有效果,卻要花400萬美金,一般人絕對吃不消,這樣的治療沒有意義,他們期待透過建立更好的藥物傳遞系統,讓藥物直到人體內進行治療,提高藥物的可近性才是對世界有所幫助。  王惠鈞表示,mRNA疫苗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為了找到更好的脂質體,中研院除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外,也建立符合GMP水準的試驗廠房,同時,他也邀請唐獎生技得主能對台灣在CDMO的硬體提供協助。  侯靜蘭表示,不論罕見疾病或癌症,朝向具靶向性的mRNA藥物一定會持續發展下去,雖然新藥研發需耗費大量時間、金錢、人力成本,但隨AI科技、技術進步,成本會逐步下滑。若要加速上市,除借助AI外,若有跨國研發平台、跨企業合作或策略性夥伴的協助,將如虎添翼,在競爭的環境中更具成功機會。  侯靜蘭認為,新藥加速研發需要仰賴政府搭起橋梁,包括法規修改、協調資金、強化各學術單位或國際夥伴「點對點」連結,台灣生技業會更願意投入資源,創造新藥發展的環境。  她也說,台灣健保制度做得太好,涵蓋保障也多,從健保署推行暫時性健保支付許可來看,相信政府可以逐步找出新藥可近性的解決辦法。

  • 尹衍樑談唐獎得主 對永續發展有功

     第五屆唐獎頒獎典禮1日舉辦,四大獎項、六位得主在台齊聚,逾600位國際貴賓、產官學界人士共同見證榮耀時刻。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代表創辦人尹衍樑致詞,感謝唐獎得主們對當今全球困境提出諍言,並透過行動為世界永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強調,全球正面臨三大危機:環境衰敗、貧富落差、人類互相攻擊與戰爭。人們須改變科學發展模式,讓經濟活動更友善,並向古老的智慧學習,就像1,400年前唐代的精神,不只尋求科技進步,也重視文化交流和多樣性發展,以科學、技術新知識克服極端環境危機,以新道德觀放下國家間的戰爭,重視永續發展。  生技醫藥獎則頒給三位成功催生mRNA技術的科學家,在新冠肺炎中拯救無數人生命,即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及彼得.庫利斯(Pieter Cullis)。  魏斯曼表示,唐獎認可他們及無數貢獻mRNA技術發展科學家的學術成就,並強調mRNA-LNP開發新療法的巨大潛力。也讓他得以幫助低收入國家與地區發展RNA研究基礎設施、建立GMP生產中心,這是幫助解決新藥和疫苗獲取不平等問題,並助當地自行開發疾病所需治療方法的關鍵。  庫利斯指出,新冠肺炎mRNA疫苗的脂質奈米顆粒(LNP)反映他50多年埋首工作、眾多的合作者和好運氣。若沒有對膜的脂質做基礎研究,就不會開發出奈米藥物。若他和夥伴們沒有創辦公司開發、改進癌症藥物,就不會有基因療法。若魏斯曼沒有說服他們嘗試以LNP系統作為疫苗,就無法順利開發疫苗。所以此獎反映眾志成城的努力。

  • 致富膠囊-正確看待AI在生技領域的角色

     圍繞著AI(人工智慧)的熱情已經擴展到生物科技領域,關於AI如何幫助加速藥物開發的故事源源不絕,從可望對抗耐藥細菌的抗生素到新的牛皮癬治療方法,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銷售潛力。  AI可以加速藥物開發、降低成本和改善成果的說法激起了投資者的興趣。  事實上,摩根士丹利去年的一份報告預估,AI和機械學習(AI其中一項)在10年內可能催生50種新藥,銷售額將超過500億美元。  AI潛力的初期跡象  這種興奮有其一定的道理,AI正在各產業間獲得應用,且其潛力已顯露跡象。舉例而言,新冠mRNA疫苗乃借重AI演算法幫助設計合成,以及辨識藥物/疫苗標靶與自動化品質控制步驟,使得疫苗的開發速度創下紀錄。在乳癌篩檢方面,依據AI的3D影像正在提高盡早檢測浸潤性乳癌的機率,並減少放射科醫生必須查看的圖像數量。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示,以AI為基礎所形成的藥物申請件數正在大幅增加,並預估此一數目將持續上升。  保持清楚明確的認知  然而,就像任何一種新科技,我們認為投資者認清底線是很重要的事情。雖然AI似乎正在加速醫學領域的突破,但這些進展往往起源於廣泛的研究和發展,而AI則發揮輔助的作用。開發其中一種mRNA新冠疫苗的廠商莫德納(Moderna),花費數年時間微調合成mRNA,正在收集和分析數據,這些數據未來可用於對抗新冠病毒。而當牽涉到藥物開發時,某些耗費時間的環節則讓AI很難產生顯著的改變,這些項目包括臨床開發(測試患者療效和安全性的1期、2期和3期臨床試驗)以及監管機關的申請文件和審查,可能需要好幾年才能完成。  如今,投資人已經能投資所謂的數位生技企業(它們運用AI開發新分子)。儘管這些公司在建立藥物製程方面取得進展,但仍可能需要好幾年才能讓治療方法上市,即使其中部份公司的股價已受到AI熱潮的推升。  話雖如此,我們在使用電腦運算工具和方法來幫助強化臨床實驗之前的藥物開發,已取得更實際的進展。目前,最好的生技公司正在運用這些工具,讓提供這些工具的公司得以受惠。  簡而言之,我們相信AI在生技領域將有重要的未來,具有加速藥物開發的潛力,以及增進對於病患有效與有針對性的治療方式。  但最終,企業在科技背後的價值取決於其製造的產品,而產品的成功仰賴於需要數年才能完成的臨床數據。在獲得相關數據之前,投資人應謹慎看待生技領域的AI應用。

  • 2023亞洲生技大會7月26日登場 國際參與創新高

    生技產業年度大戲的「亞洲生技大會(」7月26至30日登場,今年共有750家指標公司參展、2,000個攤位,整體規模更勝疫情前水準,加上23場國際論壇,預期將有超過30國生技專業人士參與。 由全球BIO生技協會與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Taiwan BIO)共同籌辦的亞洲生技大會,今年主題為「Embracing Asian Dynamics」,內容包括:亞洲生技論壇、亞洲生技大展、一對一商機媒合會、公司展望說明會、主題研討會等五大活動。 展覽部份,去年首度設立的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專區,今年擴大展出,並躍居為最大展區;台康、台耀、保瑞、大江生醫、中裕新藥、永昕、啟弘、基龍米克斯、國光、霖揚、進階、博訊、潤雅、日隆精化等國內廠商,以及必帝、FUJIFILM與Wuxi Biologics等國際廠商,都展示最新技術、設備與經營策略,。 另外,為展示台灣臨床試驗量能,今年亦新增CRO(臨床試驗)專區,國內外知名臨床機構參展,如精睿、安美睿與明生等公司,而全球知名的CRO公司如徠博科(LabCorp)及ThermoFisher亦首次參與。 國境解封後,今年國際參與創新高,共有來自20國廠商參展,其中美國、英國、澳洲、瑞士、比利時、義大利、波蘭、印度、馬來西亞與奧地利更設置國家館。而去年備受好評的「多國區域合作論壇(Regional Collaboration Forum)」,今年亦擴大規模,包括日本、澳洲、加拿大、馬來西亞、印度、立陶宛、香港等將分別舉辦其生技論壇,並率生技參訪團來台與會,將有超過40家公司來台參與,預期將擴大國際廠商參與與交流,亦希望提供台灣生技醫藥產業更多國際合作及募資的機會。 國際論壇部份,聚焦2024國際投資趨勢、mRNA與基因治療等創新技術以及市場供應鏈等議題。論壇首日的開幕典禮,特別邀請以成功開發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並獲唐獎殊榮的三位關鍵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和彼得·庫利斯(Pieter Cullis)演講,分享他們在研發mRNA疫苗的心路歷程,以及最新mRNA應用於疾病治療趨勢。 投資議題部分,邀請眾多國際投行探討生醫投資趨勢,包括有台灣先生美譽的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高盛(Goldman Sachs) 投資醫療事業群主席童牧知(Sam Thong)、傑富瑞(Jefferies)投資銀行總經理Michael Brinkman、花旗(Citi Group)醫療保健投資銀行部負責人Makiko Iwai以及Nasdaq大中華區商務發展副總監David Chen。 眾所關注的生技產業趨勢,亦特別邀請國際重磅講者分享,包括全球BIO生技協會政策長John Murphy分享「政府政策變革對生技產業的影響」;國際知名市場研究公司Frost&Sullivan、國際藥品與資訊公司IQVIA以及國際臨床試驗機構Syneos Health 分享在精準醫療、生醫產業以及臨床試驗三大未來趨勢與前景。因疫情影響而成全球關注焦點的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議題,亦特別邀請PwC Strategy& 專家分享疫後的全球供應鏈與CDMO趨勢。 大會籌委會表示,今年不論在展覽或論壇,都有非常多的國際公司參與,期望透過亞洲生技大會,促進台灣國際商機交流及合作,擴大台灣生醫各領域的國際參與綜效。

  • 培育獨角獸 莫德納來台尋寶

     培育台灣生技獨角獸,中研院、莫德納1日簽訂合作意向書,除建立策略合作關係外,也發起「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針對傳染病、免疫腫瘤、罕見疾病、心血管和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等五大治療領域,尋找傑出新創團隊/個人,並提供獎金和一對一業師輔導。  莫德納台灣總經理李宜真指出,合作意向書是第一步,未來期望爭取台灣擴大參與莫德納全球臨床計畫。莫德納目前全球有48個研究中的計畫,未來希望發展出整合多種病毒的二合一、三合一疫苗。李宜真強調,團隊希望爭取各種廣泛疾病的全球臨床計劃,都可以考慮台灣,也讓研發與台灣本地科學家產生更多鏈結,並希望讓台灣成為亞太區人才的孵育器。  中研院副院長唐堂表示,此合作意向聚焦三大面向:一、建立臺灣mRNA創新研發平台,提供新創公司展示及交流機會;二、選定mRNA技術的前瞻性主題,共同提供資源以加速研發進程;三、提供團隊參與國際交流的機會,增加其國際化的機會。  唐堂指出,中研院在2020年底即組成首支mRNA疫苗研發團隊,並以藥品優良製造作業規範(GMP)的精神規劃建置核心設施──「mRNA先導研究設施」,以供應早期臨床試驗所需的mRNA疫苗,同時也積極延攬研發與技術的人才,加速發展mRNA技術,「mRNA先導研究設施」預計今年底完成場域驗證,2024年開始接受產業及學研界小型試量產。  莫德納基因總經理暨科學長黃翊群指出,台灣以完善醫療體制、多元產業人才、科學家與研究機構、及生技創新能量舉世聞名。與中研院的合作將有助發掘mRNA更多的應用可能,開發無限應用潛力。  黃翊群是莫德納mRNA新冠疫苗研發的重要推手,也是前瞻新創獎計畫評審之一,此計劃將於6月9日起至7月31日止展開徵件活動。  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認為,mRNA技術在全球生物技術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中研院院與莫德納的合作,將可幫助研究人才與國際上最新的生物醫學技術接軌,創造更多接軌世界舞台的機會。

  • 加速mRNA研究 中研院、莫德納簽署合作意向書

    為加速mRNA研究,賦能在地研發團隊,中研院、莫德納1日簽訂合作意向書,除建立策略合作關係外,也宣告共同發起「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培育台灣生技獨角獸。 中研院副院長唐堂表示,此合作意向聚焦三大面向:一、建立臺灣mRNA創新研發平台,提供新創公司展示及交流機會;二、選定mRNA技術的前瞻性主題,共同提供資源以加速研發進程;三、提供團隊參與國際交流的機會,增加其國際化的機會。 莫德納台灣總經理李宜真表示,台灣以完善醫療體制,多元產業人才、科學家與研究機構,以及生技創新能量舉世聞名。與中研院的合作將有助發掘mRNA更多的應用可能,尋找解決全球面臨的醫療照護挑戰的創新解方,突破目前疾病預防及臨床治療疆界。 莫德納mRNA新冠疫苗研發的重要推手的基因總經理暨科學長黃翊群指出,生醫產業的培植需要長期投資,期待透過產研合作畫拋磚引玉,鼓勵更多台灣科研先進加入mRNA 研究領域、開發其無限應用潛力。 唐堂說,中研院在2020年底即組成首支mRNA疫苗研發團隊,並以藥品優良製造作業規範(GMP)的精神規劃建置核心設施──「mRNA先導研究設施」,以供應早期臨床試驗所需的mRNA疫苗,同時也積極延攬研發與技術的人才,加速發展mRNA技術,來應對已知及未知的疾病,「mRNA先導研究設施」預計今(2023)年底完成場域驗證,2024年開始接受產業及學研界小型試量產。 作為合作的第一步,且為了加速mRNA技術的發展、培植台灣生醫研究人才,莫德納台灣與中央研究院攜手共同舉辦「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將於於6月9日起至7月31日止展開徵件活動,徵案領域主要是針對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免疫腫瘤(Immuno-oncology)、罕見疾病(Rare diseases)、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等五大治療領域。每組獲選團體/個人可以獲得新台幣50萬元整研究支持獎金,並能夠獲得莫德納台灣的一對一業師輔導機會。 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表示,mRNA技術在全球生物技術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經歷了新冠疫情的考驗以及其他多個疾病領域的實驗後,中研院院與莫德納的合作意向書將促進雙方相關研究領域間的交流與合作,幫助研究人才與國際上最新的生物醫學技術接軌,創造更多接軌世界舞台的機會。

  • 《美股》焦點股:特斯拉、比特幣概念股、維珍軌道、莫德納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焦點股: ●特斯拉漲1.24%,收在186.79美元,扭轉先前連跌5天、累計跌掉逾11%的低迷走勢,在主要科技股中表現亮眼,儘管投銀Bernstein和花旗分析師均警告特斯拉今年以來的第5度降價不太可能是最後一次,隨著財報季到來,市場將緊盯該公司的利潤表現。 ●加密貨幣相關股齊揚,受惠於比特幣漲破3萬美元重大心理關卡,為10個月來首見。Coinbase、Riot Platforms和Marathon Digital漲幅在6%~17%。 ●維珍軌道(Virgin Orbit)崩跌29.55%,收在0.12美元。該公司接獲那斯達克交易所發出的下市通知。 ●莫德納(Moderna)跌3.1%,這家以mRNA新冠疫苖打響知名度的生技藥廠表示,其備受關注的第一款流感候選疫苗mRNA-1010在後期臨床試驗中受挫,未能達到「宣布初步成功所需的統計門檻」。今年以來莫德納股價已跌近11%。 ●CarMax飆漲9.6%,該二手車零售商上季獲利優於市場預期。

  • 莫德納CEO:正與中方積極討論疫苗進入大陸

    路透報導,現正與會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年會的美國醫藥公司莫德納的執行長史特凡內·班塞爾(Stephane Bancel)當地時間18日在會議空檔受訪,透露該公司正在與中國積極討論莫德納疫苗入華事宜。 「我真正想瞭解的是,我們要如何幫助中國政府,從醫療保健的角度來看,他們有哪些需求。」班塞爾說道。他沒有透露更多的談判細節,不過說希望今年能夠訪問中國。 報導指出,目前中國製造並使用的新冠疫苗是減毒疫苗,而美國醫藥公司莫德納及輝瑞所研製的疫苗是「被廣泛使用的」mRNA疫苗。 大陸觀察者網報導,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部分外媒報導,不少關於中國新冠疫苗的謠言和錯誤資訊在海內外社交平台盛行。主要集中在中國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上。 為此,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於去年12月30日發表了一篇事實核查文章,引述多名公共衛生專家分析,指出中國的科興和國藥兩款疫苗,在針對新冠重症方面都提供了與輝瑞疫苗相近的高水準保護。它們也經受了十多項國際研究驗證,安全性也可以得到保障。 除了討論疫苗入華,班塞爾還在談判中與中方討論了建設新工廠和癌症治療藥物等其他產品。 報導稱,班塞爾提到在癌症治療方面,莫德納與美國默克公司一起合作開發了一種針對黑色素瘤的實驗性疫苗,該疫苗的研發基於莫德納新冠疫苗所使用的mRNA技術。 綜合路透社、《華爾街日報》18日報導,班塞爾當天表示,他們計畫擴大莫德納mRNA疫苗的生產能力,這包括針對不同病原體的mRNA疫苗,它們可以在同一設施中生產。 稍早他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一個小組討論會上表示:「這讓我看到了希望,不僅是對(新冠病毒)變異株(的疫苗),而且對其他疫苗也是如此。」他提到,莫德納最近利用mRNA技術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免疫方面獲得進展。 班塞爾表示,莫德納目前正尋求在各大洲建立mRNA疫苗生產設施,最近開始在加拿大、澳洲和肯亞規劃和建設新工廠,目前正在與一些國家進行磋商。

  • 癌症疫苗傳捷報 莫德納股漲

     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主打的mRNA技術,除了開發新冠疫苗有成,應用在癌症疫苗也傳捷報。莫德納13日宣布,mRNA癌症疫苗加美國默沙東抗癌藥物Keytruda的組合,能有效降低黑色素瘤患者死亡或復發機率。  受此激勵,莫德納股價周二收漲19.63%,以每股197.54美元作收,創今年1月14日來收盤新高,市值增加約120億美元。周三早盤續漲2%,但莫德納今年來跌幅將近22%。  莫德納與默沙東周二宣布,150名志願受試者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發現,莫德納這款客製化癌症疫苗,結合默沙東的癌症免疫治療藥物Keytruda,比起只使用Keytruda,黑色素瘤(melanoma)患者復發或死亡的機率降低44%。  若是莫德納癌症疫苗搭配默沙東癌症免疫藥物的組合療法,在下一試驗階段也取得成果,意味莫德納mRNA技術平台應用,可望從Covid-19疫苗擴展到其他領域,同時也幫助莫德納從疫前默默無聞的新創公司,躋身生技巨頭之林。  莫德納和默沙東透露,他們計劃與主管機關討論癌症疫苗的試驗結果,明年還將擴大研究,確認此組合療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臨床研究取得正面結果,將替莫德納癌症疫苗獲主管機關認可鋪路。  莫德納與默沙東也打算測試此組合療法,用在其他類型癌症的可行性。  創立於2010年的莫德納,多年來致力將mRNA技術商業化,但面臨若干技術障礙問題。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成了莫德納證明mRNA技術價值的契機。  推出新冠疫苗後,莫德納也開始著眼於替mRNA技術另闢戰場。客製化癌症疫苗若成功上市,可助莫德納的營收來源多元化,抵銷目前公司唯一產品新冠疫苗銷售衰退的衝擊。  莫德納預估,2022全年營收在180億美元至190億美元,與去年持平。  分析師預測莫德納明年營收恐腰斬一半以上,新冠疫苗需求減退、又無其他可貢獻營收的產品是主因。

  • 初步實驗:mRNA疫苗有效降低黑色素瘤復發機率

    莫德納(Moderna)和默沙東集團(Merck & Co.)今天宣布,試驗證明,首次以mRNA技術製作的一款個人化皮膚癌疫苗,可有效降低黑色素瘤患者死亡或癌症復發的機率。 法新社報導,mRNA技術已證明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研發上至關重要;科學家長久以來堅信,這項技術也可用於打擊其他病毒和諸如癌症等的疾病。 初步試驗中,150名以手術切除黑色素瘤(melanoma)的患者,獲至多9劑這款實驗性疫苗,搭配皮膚癌藥物Keytruda使用。 研究顯示,與僅接受Keytruda這款免疫藥物治療的患者相比,獲得疫苗患者的死亡或癌症復發機率低了44%。 莫德納執行長班塞爾(Stephane Bancel)在聲明中表示:「今天的成果大大激勵了癌症治療領域。」 「mRNA先前徹底扭轉了COVID-19,如今,我們有史以來第一次證明了mRNA有潛力對一項隨機的黑色素瘤臨床實驗結果產生影響。」 莫德納與默沙東很快就會出版完整的研究結果,這些結果尚未獲得同儕審查。這兩家公司將於2023年展開第3階段實驗,屆時涉及的患者人數將更為龐大。 莫德納與輝瑞/BioNTech(Pfizer-BioNTech)之前一馬當先,成功利用相關技術製造出mRNA疫苗來對付COVID-19。 莫德納今天在聲明中說,最新這款黑色素瘤疫苗是量身訂做的,「等於是替免疫系統預作準備,讓患者針對自己腫瘤突變特徵產生特製的抗癌反應」。 聲明說,黑色素瘤是皮膚癌中最嚴重的一種,2020年間有近32.5萬起新病例,2022年預料有約8000人因黑色素瘤喪生。 莫德納與默沙東10月時針對共同研發個人化皮膚癌疫苗達成共識,分攤成本之餘也將共享獲利。(譯者:蔡佳敏/核稿:楊昭彥)1111214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