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WTO

的結果
  • 工商社論》平議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首批協定

     台美日前共同宣布,談判近一年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將於數周內簽署首批協定,所謂首批協定即談判中12項當中的5項,包括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及中小企業等五項議題。  首批協定中,最令人激賞的當是「良好法制作業」協定中的第3.8條,這一條要求政府「使用易懂的文字」來敘明法規,文本裡說:宜規定法規草案、最終法規使用易懂的文字,以確保法規以清晰、簡潔且有組織的方式撰擬。然而,就本次所公布的首批協定文本而言,以中文版來說,長達83頁,其中仍有許多不易讀之文,不易解之義,甚至簽署五項協定之後有什麼好處,讀之再三,依然如墜五里霧中。  就以五項協定裡篇幅最大,長達29頁的「貿易便捷化」來說,為何要簽署這項協定,並沒有使用易懂的文字交待清楚,何以這麼說呢?因為世界貿易組織(WTO)也有個貿易便捷化協定,於2017年生效,我國是第13個完成批准程序的會員,自然已享有貿易便捷化的好處,當年經濟部、外交部皆認為此一協定將大幅提升通關作業效率,可以為台灣創造更多的經貿利益,而依據OECD估計,WTO的貿易便捷化協定也可以降低全球貿易成本的12.5%~17.5%。  眾所周知,WTO是個多邊組織,目前有164個會員,在最惠國待遇下,WTO所生效的協定是適用所有會員的,也就是說,2017年所生效的「貿易便捷化協定」不只適用於美國,也適用於日本、歐盟、韓國等所有成員國,正因為如此,當年經濟部、外交部才會表示:「欣見此一成果」。  這次台美首批貿易協定當中,篇幅占了三分之一的貿易便捷化協定,和2017年生效的WTO貿易便捷化到底有什麼差別?其實不用我們問,政府都應該主動對外說明一下,此便捷化是不是比多邊協定下的便捷化帶來更大的好處,政府是不是也應該使用「易懂的文字」幫大家上上課?  我們對照一下WTO的貿易便捷化協定,及本次台美的貿易便捷化協定,大致看來,差異不大,包括:資訊上網公開、與貿易商溝通、設置查詢點、預先審核的定義及範圍、給予優質企業額外的貿易便捷化待遇等等,皆是兩份協定的主要內容,此外兩份協定也都明訂設置「貿易便捷化委員會」,大致說來,差別只在WTO的成員有開發中、低度開發國家,因此協定中給予這些國家彈性條款,及協助其建構便捷化的能力。  台美這五項協定篇幅第二多的是「良好法制作業」,雖不如貿易便捷化的29頁,但也有17頁之多,如前所言,在這份文本裡最令人激賞的是第3.8條「使用易懂的文字」即屬本協定,此外,還要求法規制定過程透明、成立專家諮詢小組、檢視現行有效法規,並成立「良好法制作業委員會」,文本中還明訂良好法制作業委員會應至少每年舉行一次會議。這些內容都是好的,但豈非我國政府本來就該做的事嗎?何以還有勞美國人來關心,然後訂這麼一個協定?  篇幅第三多的是「反貪腐」協定,有10頁之多,文本中敘及反貪腐的內容非常細瑣,強調要預防及打擊賄賂貪腐,細到對帳冊及記錄的保存、會計及審計的標準,包括禁止設立帳冊外之帳戶、禁止浮報支出、禁止使用不實憑證…等等淺顯易懂之理,鉅細靡遺寫入文本,我國是法治國家,自然是懂這些的,妙的是,文中也提及履行WTO政府採購協定(GPA)時須以透明、公正方式進行公共採購。對WTO稍有涉獵者都明白GPA是複邊協定,只有簽署者才能互相享有彼此政府採購的商機,我國是GPA成員,自然要履行此一義務,文本的叮嚀可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考量的仍是美商在我政府採購市場裡的利益。  篇幅第四多的是「服務業國內規章」,有9頁,文本內容在許多段落一開頭都說:「若一方代表領域當局要求服務之提供須經許可…」然後程序、資訊、措施應該怎麼走,要有一定的標準,簡單講就是法規要有可預期性,不能隨興為之。這是非常對的,過去外商經常抱怨台灣政出多門,可預期性太低,如今寫到文本自然是好的,但這豈不也是政府應為之事嗎?何勞人家叮嚀?  在83頁的首批協定中,著墨最少的是「中小企業」,只有寥寥3頁,台美貿易協定自始沒有關稅調降,最讓人寄予厚望的是中小企業這一項,遺憾的是,如今文本裡只是老生常談的表示以合作增加中小企業貿易與投資機會、資訊分享、進行中小企業對話,只有3頁,政府對得起中小企業嗎?  最後,我們盼望政府恪遵「使用易懂的文字」這一條,找個時間跟大家說一下,首批協定到底對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 進口酒搶攻 國產酒市占10年下滑近20個百分點

    經濟部15日公布最新統計,發現國產酒市占率較10年前下滑近20個百分點。經濟部統計處表示,酒類進口量在我國加入WTO會員開放後吸引國內消費者嘗鮮,加以進口酒積極推展,逐漸從超市、量販店、專賣店等日間通路打入夜店、酒吧等夜間市場,且隨國人所得水準提高,對高價酒類接受度提升,進口酒已逐步成為我國飲酒文化之重要核心。 台灣2002年加入WTO會員,同時廢止菸酒專賣制度,改課菸酒稅與關稅,使得酒類進口量上升。近10年來除2023年受到3月1日開始實施酒後違規駕車加重處罰罰鍰政策影響,我國酒類總需求量(國產量+進口量—出口量)降至685百萬公升,以及2021年因疫情重創餐飲市場連帶抑制酒類消費需求,降為691百萬公升外,其他年度均維持在706至755百萬公升之間,相當於282至302座國際標準游泳池(50m*25m*2m,以2500m3計)蓄水量。 酒類進口量在我國加入WTO會員開放後百家爭鳴,吸引國內消費者嘗鮮,加以進口酒積極推展,逐漸從超市、量販店、專賣店等日間通路打入夜店、酒吧等夜間市場,且隨國人所得水準提高,對高價酒類接受度提升,進口酒已逐步成為我國飲酒文化之重要核心,進口量由2002年190百萬公升大幅增加至2022年326百萬公升,平均年增5.6%,壓縮以供國人消費為主的國產酒市場,同期間由537百萬公升減少至392百萬公升,平均年減3.1%,而出口量亦由13百萬公升降至11百萬公升。觀察我國酒類消費市場的市占變化,2022年國產酒占國內市場53.9%,與2002年73.4%比較,下降19.5個百分點。 2022年國內酒類總需求706百萬公升,年增2.2%,其中進口酒326百萬公升,年增8.0%,貢獻3.5個百分點,而國產酒392百萬公升,則年減3.1%。進口酒中以啤酒進口247百萬公升,占75.8%為大宗,年增9.3%,近10年平均成長5.6%高於國產啤酒之年減3.2%,以來自中國大陸(已連續4年為主要進口來源)占逾5成最多,荷蘭占比25.3%居第二;葡萄酒進口24百萬公升,年增4.6%,以法國為主要進口來源(占2成7);威士忌進口23百萬公升,年增1.4%,以英國逾9成為主要進口來源國。 若從進口值觀察,2022年酒類進口值377億元,年增7.4%,其中以威士忌進口值168億元(占44.5%)居首位,年增8.5%,對進口值成長貢獻3.8個百分點,逾9成進口來自英國;葡萄酒進口值83億元(占22.0%)居次,年增12.0%,貢獻2.5個百分點,以法國逾5成為主要進口來源國;啤酒進口值68億元(占18.1%)位居第三,年增7.7%,貢獻1.4個百分點,以中國大陸、荷蘭分別占41.7%及31.1%為主要進口來源。

  • 第一季超越日本 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中國汽車出口再迎新的里程碑時刻,第一季超越去年汽車出口量排名全球第一的日本。 界面新聞報導,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整理的海關總署資料顯示,今年1至3月,中國汽車出口107萬輛,年增58.1%。同期,日本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日本汽車出口95.4萬輛,年增長5.6%。 第一季,中國汽車商品出口金額排名前十的國家依次是俄羅斯、美國、墨西哥、英國、比利時、日本、澳大利亞、德國、阿聯酋和韓國。這十個國家汽車商品累計出口金額227.4億美元,占全部汽車商品出口總額的48.5%。 回顧中國汽車出口之路,2002年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全年汽車出口僅有2萬輛。2012年,中國汽車出口首次超過百萬輛(106萬輛),此後多年徘徊在100萬輛左右的水準。進入21世紀20年代,中國汽車出口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相繼趕超韓國、德國等傳統汽車工業強國。 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首次突破200萬輛,達到201.5萬輛,超越韓國,僅次於日本和德國。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再進一步,全年汽車出口311萬輛,超越德國,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中國汽車出口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出口均價也在提升。大陸乘聯會統計資料顯示,中國汽車出口均價在2018年為1.29萬美元,到2022年時這一數字已經來到了1.89萬美元,四年時間提升了6,000美元。 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是推動中國汽車出口量增長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外資和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汽車並出口到海外市場。 去年,上汽集團2022年海外市場銷量達到101.7萬輛,年增長45.9%;奇瑞全年出口超45萬輛,年增長67.7%,新能源銷冠比亞迪雖然只出口了5萬多輛,但增長速度驚人,今年4月份比亞迪出口汽車達1.5萬輛,年增15.5倍。這幾家汽車製造商為了應對不斷增長的出口海運需求,已經紛紛下單造船打造自有船隊。 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去年交付71萬輛特斯拉新車,其中出口海外27萬輛。在中國的新能源產業鏈優勢下,大眾、富豪等國外汽車製造商也計畫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出口到海外市場。 中國汽車出口高速增長的趨勢仍在持續。中汽協資料顯示,4月汽車企業出口37.6萬輛,月增長3.3%,年增1.7倍。另據乘聯會預測,今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將達到400萬輛,有望全年超越日本。

  • 又搞事了!美給大陸硬塞「這頂帽子」陸18字嗆爆:不會上當

    美國眾議院日前通過決議案,反對中國在WTO(世貿組織)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對此,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2日表示,中國是各方公認的最大發展中國家,美國想要給中國送一頂「發達國家」(已開發國家)帽子,對不起這頂帽子中國戴不了,並回嗆「中國屬不屬於發展中國家,不由美國說了算」。 美國眾議院日前通過認定「中國不是開發中國家」法案,要求美國務院 尋求摘除中國「開發中國家」標籤,重新歸類為高收入、中高收入或已開發國家,並取消在國際組織享有「開發中國家」的優惠待遇。 近日美國會又提出決議案,反對中國在WTO(世貿組織)的「發展中國家」地位。 陸媒報導,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有著充分的事實依據。2022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2741美元,是發達經濟體的五分之一,僅相當於美國的六分之一;2021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位列世界第六十八位,人類發展指數世界排名第七十九位,與主要發展中國家排名相當。 汪文斌說,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已由包括世界貿易組織機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內的國際條約所認可,並為國際社會廣大成員所接受。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不容剝奪。 汪文斌指出,維護發展中國家地位是中國的合理合法權利,中國沒有將發展中國家地位當作逃避國際責任的擋箭牌,或是獲取特殊優待的敲門磚,而是積極為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多中國貢獻。 「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38.6%,高於七國集團國家貢獻率總和。中國率先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並已成為聯合國第二大會費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在世貿組織中,中國目前實際享受的特殊與差別待遇條款遠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汪文斌強調,中國屬不屬於發展中國家,不由美國說了算。美方散佈各種虛假論調,試圖否定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其真實意圖無外乎是打壓遏制中國發展空間,讓中國背包袱、扛責任,挑撥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友好關係。 汪文斌最後提到,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不會上美國的當,中方將堅定維護自身發展中國家地位,大力深化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堅定捍衛發展中國家的正當合法權益。

  • 中國呼籲WTO 對美國違規做法加強監督

    世界貿易組織(WTO)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委員會春季例會2日在日內瓦舉行。中國代表在會議上對美國歧視性補貼政策和措施提出批評,呼籲WTO對美國違反規則的做法加強監督。 俄衛網3日引述中國代表指出,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借綠色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在具體實施細則中,美方任意解釋「自由貿易協定」,嚴重破壞全球貿易規則。 中國代表表示,美國的「晶片與科學法案」,體現美國在產業補貼問題上「嚴以待人,寬於律己」。同時,美晶片補貼政策與出口管制措施密切配合,形成組合拳,嚴重擾亂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體現美在貿易領域的「冷戰思維」和「貿易霸凌」,不僅嚴重損害中方利益,也傷及包括美自身及其盟友在內的各方切身利益。 中方呼籲,美國應取消不符合世貿規則的歧視性、扭曲性補貼措施,WTO應當對美方違反規則的做法加強監督,WTO成員應當共同維護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價值鏈的穩定和韌性。

  • 兩岸貿易角力… 陸委會:不希望終止ECFA

     針對陸方可能暫停ECFA等議題,陸委會主委邱太三26日於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指出,陸方於WTO申訴2,455項產品遭台灣貿易壁壘的調查,與ECFA無直接關係。邱太三強調,不希望因終止ECFA,造成兩岸相關業者損失及傷害兩岸經貿關係。  由於陸方在WTO提出申訴,要求WTO對台灣禁止進口大陸相關產品進行調查,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2,455項產品,進而衍伸出陸方可能叫停ECFA的憂慮。立院內政委員會26日邀請陸委會、經濟部、農委會、交通部等,提出針對大陸展開貿易壁壘調查之影響評估,以及ECFA可能暫停等議題的報告。  經濟部次長陳正祺表示,兩岸雖然同時加入WTO,但雙方在入會前,並未針對市場開放進行談判,因此我國在入會後仍依照1993年所訂的兩岸貿易許可辦法進行貿易管理,關於中國大陸這次進行的貿易壁壘調查,我方願意與大陸在WTO架構下繼續討論;同時雙方也將繼續執行ECFA,以持續兩岸經貿合作關係。  這次陸方提出的調查案,邱太三表示,2022年該2,455項產品對外出口金額248.5億美元,占我對外總出口比重5.2%,其中對陸出口金額44.3億美元,占我對陸總出口比重3.7%,占我對外總出口比重0.9%,若陸方以此2,455項作為報復制手段,對我總體經濟影響尚屬有限。  至於是否影響ECFA?邱太三指出,本次陸方對台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是針對我國未開放中國大陸2,455項產品進口,與ECFA並無直接關係,各界憂慮陸方可能以暫停ECFA早收優惠作為對台報復措施,相關機關將循WTO機制與陸方磋商,並密切關注相關情勢發展,持續進行影響評估並預為因應。  至於政府對ECFA立場,邱太三重申,ECFA實施以來對雙方均有利,政府維護兩岸經貿健康有序交流、互惠互利立場一貫且明確,希望雙方務實溝通尋求解方,不希望終止ECFA,造成兩岸相關業者損失及傷害兩岸經貿關係。  ECFA自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我方對大陸出口獲得減免關稅約93.87億美元;陸方對我方出口獲得減免關稅約為9.81億美元。如ECFA運作受到影響,雙方業者需額外支付一定關稅,影響產品在對方境內銷售之競爭力。(見A2社論、相關新聞見A12)

  • 工商社論》貿易壁壘調查來了,ECFA中止還會遠嗎?

     長期以來,我國基於國家安全,限制20%大陸物品進口,這個抵觸世貿組織(WTO)最惠國待遇的制度,近日受到中國大陸的挑戰,大陸依據其國內法規,對我國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我國限制大陸進口的2,000多項產品,已面臨前所未見的開放壓力。  對於這個存在已久的問題,我國一直打著如意算盤,認為大陸基於不希望讓兩岸事務國際化,不至於循WTO爭端解決機制來處理,然而,不循WTO,大陸依舊可依其《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如同反傾銷、反補貼一樣,來迫使台灣面對這個問題,如此既可解決他們出口的障礙,也不致讓兩岸問題國際化。  事實上,台灣並非大陸貿易壁壘調查的首例,他們過去也曾對日本、美國啟動此一調查,也都做成判決。以日本為例,2004年大陸商務部對日本政府限制大陸產製的紫菜輸入,展開貿易壁壘調查,經調查後認定日本此一限制原產地的措施已違反WTO相關規定,構成對大陸的貿易壁壘,隨後中日舉行三個回合的諮商,在日本承諾改善,並於次年發布公報,取消對陸方限制之後,大陸也終止了這項調查,兩國貿易緊張關係遂撥雲見日。  由此可知,這項貿易壁壘調查目的在於解決他們出口所面臨的障礙,貿易報復並非重點,未來陸方來台調查,進而雙方展開諮商,已難以迴避,我方需有所準備,而這個諮商顯然是循雙邊一途,不可能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面對陸方此一貿易壁壘調查,我方應學習日本,從經貿視野思考因應之策,毋需因為大陸循WTO代表團通知我方展開這起調查,就樂觀得以為大陸將在WTO架構下和我們進行談判。  依據WTO法規,通知是通知,協商是協商,兩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大陸真要循WTO爭端解決機制處理這件事,他們在通知我方的文件上必然會引用WTO相關協定,並提出諮商要求,顯然陸方並沒有這麼做。再者,以大陸不願讓兩岸事務國際化研判,這起調查根本不可能在WTO架構下攻防,我方與其期待在WTO架構下協商,不如儘速就2,000多項限制大陸進口的產品,研商因應之道,以讓此一危機能和平落幕。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當前除了面臨貿易壁壘調查之外,兩岸2010年所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500多項「早收清單」也正風雨飄搖。日前有立委以此詢問陸委會,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表示,貿易壁壘調查與ECFA無直接關係,ECFA實施以來對兩岸均有利,中止將造成雙方損失及破壞兩岸關係。  邱太三主委說的沒錯,自2011年早收清單生效以來,由於我輸陸500多項享有零關稅,陸對台灣出口也享有200多項零關稅,近12年(2011~2022)確實為業者省下不少成本,對兩岸自然是有利的,然而,依據經濟部統計,近12年我方享有的關稅減免高達94億美元,陸方只享有10億美元,雖說兩岸都有好處,惟台灣所享有的減稅規模是陸方的九倍多,ECFA對誰更有利,不言可喻。  須知,早收清單的零關稅待遇是以日後兩岸服貿協議、貨貿協議生效為前提(讓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降至零;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然而,2014年兩岸服貿協議在立法院遭在野的民進黨杯葛,隨後更掀起波瀾壯闊的太陽花學運,服貿協議、貨貿協議功虧一簣,半途而廢。至此,早收清單於WTO的法理已不合,只要兩岸任一方通知WTO,它就會失效。我們自然不希望它失效,但近年來兩岸關係如此緊張,對岸通知WTO中止早收清單的可能性自然是大大提升,尤其,中止之後陸方的損失僅我國的九分之一,對他們而言,並無後顧之憂。  或許有人會問:早收清單出口金額、占對大陸出口總額比率有多大?真的很嚴重嗎?依經濟部的資料,2021年名列早收清單的輸陸金額252億美元,占對大陸出口總額1,259億美元的20%,2022年這個比率仍達17%,長期看來約2成左右,由此可知,若ECFA中止,對我出口的影響極為可觀。  我們認為,這些年兩岸情勢之所以如此劍拔弩張,執政者自應負最大責任,執政者可以有自己的信仰,但仍應以維護台灣2,300萬人的利益、幸福為前提。在兩岸貿易、投資、就業往來如此密切的情況下,若任憑兩岸繼續對立下去,除了貿易壁壘調查,ECFA早收清單的挑戰紛至沓來,可能還有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經濟的、非經濟的烏雲正籠罩在我們上空,決策當局不可不察。

  • 陸方控訴貿易壁壘 邱太三:不希望終止ECFA

    針對陸方可能暫停ECFA等議題,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於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中指出,陸方於WTO申訴2,455項產品遭到台灣貿易壁壘的調查,與ECFA無直接關係。邱太三強調,不希望終止ECFA,造成兩岸相關業者損失及傷害兩岸經貿關係。 由於陸方在WTO中提出申訴,要求WTO對台灣禁止進口大陸相關產品進行調查,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2,455項產品,進而衍伸出陸方可能叫停ECFA的憂慮。立法院內政委員會邀請陸委會、經濟部、農委會、交通部等單位,提出針對ECFA可能暫停,以及擴大小三通等議題的報告。 邱太三於報告中指出,兩岸貿易相關機制及規範行之多年,且兩岸同屬WTO會員,若有任何問題,可在既有機制下,進行磋商及討論。 而這次陸方提出的調查案,邱太三表示,2022年該2,455項產品對外出口金額248.5億美元,占我對外總出口比重5.2%,其中對陸出口金額44.3億美元,占我對陸總出口比重3.7%,占我對外總出口比重0.9%,若陸方以此2,455項作為報復反制手段,對我總體經濟影響尚屬有限。 至於是否會影響ECFA,邱太三指出,調查內容與ECFA並無直接關係,本次陸方對台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是針對我國未開放中國大陸2,455項產品進口,與ECFA並無直接關係,各界憂慮陸方可能以暫停ECFA早收優惠作為對台報復措施,相關機關將循WTO機制與陸方磋商,並密注相關情勢發 展,持續進行影響評估並預為因應。 至於政府對ECFA的立場,邱太三重申,ECFA 實施以來對雙方均有利,政府維護兩岸經貿健康有序交流、互惠互利的立場一貫且明確,希望雙方務實溝通尋求解方,不希望終止ECFA,造成兩岸相關業者損失及傷害兩岸經貿關係。 ECFA自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我方對大陸出口獲得減免關稅約為93.87億美元;陸方對我方出口獲得減免關稅約為9.81億美元。如ECFA運作受到影響,雙方業者需額外支付一定關稅,影響產品在對方境內銷售之競爭力。

  • 陸調查台貿易壁壘 陸委會:對ECFA沒直接關係

    大陸日前對台啟動貿易壁壘調查,外界擔憂是ECFA中止前兆。陸委會主委邱太三26日表示,調查內容對ECFA並沒有直接關係,外界憂慮陸方暫停ECFA早收優惠作為報復,但此調查是針對雙方加入WTO後未開放的2,455項產品,且陸方經WTO管道通知我方,相關機關也循WTO機制希望和陸方磋商。 大陸商務部12日宣布,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涉及2,455項產品,主要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26日邀陸委會、農委會等就「小三通常態化進程檢討、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及開放陸客金馬澎自由行」、「大陸展開貿易壁壘調查對我國出口貿易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影響評估」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針對多名立委關心何時開放陸客來台及金馬澎自由行一事,邱太三回應,雙方坐下來談就有可能。

  • 農委會澄清 對陸限制我農漁產品進口多次向WTO提關切

    針對大陸自2021年3月起陸續以不符合國際慣例與科學原則的理由,暫停我國鳳梨、釋迦等多項農漁產品進口,以2019年11月提出要求各國輸中食品企業必須註冊的相關規定草案,農委會20日表示,政府在透過兩岸管道未能獲得中方善意回應後,已依照WTO相關程序,分別於2021年11月至2023年3月共5度在「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SPS)委員會會議,以及2020年2月至2023年3月共10度在「技術性貿易障礙」(TBT)委員會會議提出特定貿易關切,要求中方與我國進行技術性諮商。 農委會指出,並請大陸遵守SPS及TBT協定、符合科學原則與透明化規定、提供足夠資訊,以及改正相關措施,卻始終沒有獲得正面回應。對於外界扭曲政府未在WTO有所作為,農委會無法接受並特別嚴正澄清。 農委會指出,依照WTO相關規範,會員間倘有貿易糾紛,一般多先尋求雙邊管道解決,倘有需要,再於相關委員會提出特定貿易關切;如仍未能獲得解決,再考慮是否訴諸爭端解決機制仲裁。針對大陸不符合國際慣例與科學原則的措施,政府已多次透過雙邊管道及在WTO相關委員會提出特定貿易關切,要求中方改正,未來也將視對方回應,採取必要措施,請外界勿再惡意曲解政府維護我農漁民權益之相關決心與作為。

  • 林伯豐:政府應釋善意讓ECFA延續

     大陸對台展開貿易壁壘調查,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19日指出,一旦調查結果確定,將對台灣出口產生影響,政府應以具體實際行動緩和兩岸關係,主動釋出善意,讓ECFA存續。  三三會19日召開例會,會前林伯豐接受媒體訪問時直言,兩岸均為WTO的會員,大陸此項調查符合WTO的規範。三三會名譽理事長許勝雄也認為,雙邊都是WTO會員國,在國際經貿關係上,應該是要符合國際的經貿規範,當任何一方需要調整,就可能需要調整,這不是對錯的問題。  不過,林伯豐指出,雖然符合國際規範,但對台灣的影響甚鉅,政府應儘速盤點、釐清內容,積極研擬因應對策,並與陸方展開談判。同時也應提出因應方案,包括提供電價及土地優惠,給予人才培育的補助,另應減免營所稅、營業稅以及貨物稅。  對貿易壁壘調查,是否會進一步中斷ECFA?林伯豐指出,台灣應對大陸竹釋出善意,爭取台商在大陸所享有的優惠,特別是ECFA,ECFA雖然沒有限期要截止,也許會提前截止。  面對兩岸情勢的緊張,林伯豐呼籲政府以具體行動緩和兩岸關係,理性選擇「共識與和平」。並重啟海基會與海協會的溝通聯繫機制,推動兩岸正常往來。  三三會與工商協進會5月22日將共同籌組大陸江蘇經貿訪問團,林伯豐不諱言,此行雖主要是拜會江蘇等地方政府機構和台商協會,但會爭取台商在大陸的發展權利,並討論對台商的獎勵措施和優惠。

  • 鄭文燦:中止ECFA對兩岸都不好 恐造成經貿往來重大衝擊

    對於外界擔憂,大陸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恐怕是ECFA中止前兆。對此,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今(20)指出,如果中止對兩岸都不好,對彼此經貿往來會造成重大衝擊。 鄭文燦20日出席「2023永續台灣系列論壇-綠能源浪潮 台灣產業新契機」接受採訪時做出上述表示。鄭文燦也說,目前大陸在WTO架構底下做貿易調查,經貿辦、農委會、經濟部都會做好準備,在WTO機制底下協商是最好安排。 行政院代理發言人羅秉成稍早也回應,兩岸貿易往來正常有序,有相關機制和做法行之有年,沒必要過度複雜化、工具化乃至政治化,這些議題都有所因應,農委會、經濟部已對外說明,經貿辦也會有所準備。 羅秉成強調,大家可以未雨綢繆,但不用自亂陣腳,或是不用做一些過度揣測,相關議題都會在既有機制內來進行和處理。

  • 我控印度提高資通訊產品關稅 WTO判勝訴

     行政院經貿辦18日指出,世界貿易組織(WTO)宣布我國控告印度提高資通訊產品關稅案獲得勝訴,印度對台灣與美國、日本、歐盟等所課徵7.5%至20%的科技產品關稅遭認定違規。  經貿辦說,該判決彰顯我國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為業者主張權益、捍衛我國出口利益。經濟部表示,解除後將有利於台廠商出口。  我國資通訊廠商前往印度投資,須自台灣出口零組件,印度政府為保護其國內產業,自2014年起調高32類資通訊產品(包括手機、基地台、手持聽筒及其他資通訊產品之零件)關稅,調整幅度高達20%,違反印度就該類產品零關稅待遇承諾。  經貿辦邀請台北市電腦公會等利害關係人及相關單位進行多次討論,歐盟、日本也認為印度調高關稅違反義務,因此分別請求成立審議小組,該案訴訟程序就此展開。之後因疫情幾經延宕,WTO審議小組終在17日公開最終報告,判定原告勝訴,認定印度對上述產品課徵關稅違反WTO協定,並建議印度應修正措施以符合WTO規範。  去年我國對印度涉及該案的出口額已達9.3億美元,經濟部表示,這份建議報告不會立即生效,預期印度將會針對審議小組決議提出上訴,因此要等到裁判確定才有強制性,屆時才可能調整關稅,若最後關稅解除,將有利於台廠出口,只是目前仍須持續觀察後續發展。  國內「電子五哥」等代工大廠均在印度設廠,是否IT關稅違規後續會影響業者布局?官員解釋,國內業者赴印度設廠主要是看重印度人力、土地成本及內銷市場等綜合考量,關稅並非主要因素,判斷WTO這項決定不會影響未來IT業者赴印度布局。  另經貿辦表示,WTO是我國所參與最重要的國際經貿組織,自入會後即積極透過WTO機制為廠商爭取權益,至今我國以原告身分提出控訴案件共7件,其中有部分案件在進入訴訟前已透過諮商達成和解,實際進入訴訟階段的4件案件中,有3件均勝訴。

  • 工商社論》我們要認清這場兩岸貿易戰

     中國大陸日前公告,將就台灣限制2,455項產品自大陸輸入一事,展開貿易壁壘調查,並於幾天前首度由大陸駐世貿組織(WTO)代表團通知我駐WTO代表團。不少人以為貿易壁壘調查很意外,事實上沒有意外可言,這個問題自2002年以來一直都存在。  何以說自2002年來一直存在?因為2001年底於卡達舉行的WTO部長會議通過兩岸入會案,次年元旦我國正式成為會員,依據WTO最惠國待遇(MFN),我們對所有會員須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開放給美、日的進口項目,韓、中也會享有,對美、日進口品課徵3%的關稅,對中、韓就不能課徵5%。由於兩岸關係特殊,我國於入會之前對大陸物品只開放5,888項,占貨品總項數只有56.9%,遠低於對美、歐等國的開放比率97%,在最惠國待遇的原則下,我國必須進行調整。  依WTO規範,當年若我國不想於日後開放更多的大陸物品來台灣,也並非沒有路可走,我們可以在入會案提排除條款,排除大陸適用最惠國待遇,然而,我國努力十年的入會工作走到最後關頭,為避免節外生枝,我們並未提排除條款。這就很清楚了,既未提排除條款,2002年入會後,兩岸同屬WTO會員,大陸自然該享有最惠國待遇。  當然,2002年我們也並非什麼都沒做,在年初開放項目增加2,058項包括啤酒、汽水、牙膏、藥皂、電燈泡、傳真機、電鍋、照相機等等,使得可以自大陸輸入的產品逼近7,700項,開放比率提高至72.5%,不過,仍有逾2,000項的產品在限制輸入之列,顯然,我們依舊未給予大陸最惠國待遇。  我方未給予大陸最惠國待遇一事,多次引起外商的關切,因為美、歐商在大陸投資生產的貨品皆屬大陸物品,若這些產品名列2,000多項的限制進口清單,同樣也難以輸銷台灣,因此WTO每四年一次檢視我貿易政策時,總有國家會關切我國限制大陸物品一事。由此可知,如今大陸把這件事提出來,展開調查,並沒有什麼意外可言,若官方覺得意外,那只是官員們太疏忽了。  事實上,我國自2015年底對大陸開放比率達80.9%之後,近八年雖謂有兩個月一次的大陸物品進口審查,但新增開放項數寥寥無幾,以致如今開放比率反而回降至79.99%,當然,開放比率的下滑有部分原因是總項數(CCC code)修正所致,但這也說明了自2016年以來大陸物品的開放幾已停滯。  如今經濟部還樂觀的認為:「我們仍維持兩個月一次的大陸物品進口審查會議,有需要的可以提專案申請,以此而言,台灣限制2,000多項大陸物品進口是否為貿易壁壘,仍需討論。」當然,是否為貿易壁壘在程序上仍要調查,才能做最後認定,不過,從歷來各國貿易戰的歷史來說,不用說2,000多項,只要幾項就會引起軒然大波,1989年歐市(歐盟前身)禁止美國荷爾蒙牛肉進口,美國立即將自歐輸入的蕃茄醬、即溶咖啡、寵物食品、果汁等八項產品關稅提高至100%。再如1999年,只因歐洲國家採購加勒比海前殖民地國家的香蕉時,給予優惠待遇,即引起美國抗議,最後竟引發美歐香蕉貿易戰。  若說牛肉、香蕉這少數幾項都可以被認為是貿易壁壘,竟而發生貿易戰,如今我們限制2,455項大陸物品進口,能不算是貿易壁壘嗎?我國官員的看法未免過於天真。再者,易地而處,今天若有個國家不給我們最惠國待遇,不要說禁我們2,000項,就禁個20項,我們恐怕都要呼天搶地告到WTO去了吧,將心比心,這算不算貿易壁壘,違不違反最惠國待遇,是顯而易見的事。  另外,經濟部還說,若大陸就這2,455項商品反制報復,以去年而言,我國這2,455項對陸出口僅44.3億美元,占對大陸出口總額只有0.9%,對台灣的影響非常小。然而,從各國貿易戰可知,反制對方的產品都是經過仔細計算的,不會你歧視我香蕉,我也報復你香蕉,1985年美國限制歐洲紡品輸入,歐洲還以顏色的是美國柑橘,接著美國又以提高自歐進口的麵食關稅反擊。再如1989年歐洲禁止美國荷爾蒙牛肉進口,美國反制的卻是即溶咖啡、寵物食品、果汁及蕃茄醬,每項反制背後都有著計算,蕃茄醬來自義大利、西班牙,即溶咖啡來自西德、荷蘭,寵物食品來自英國,步步都有目標,絕非像我們籠統的估算,然後得出影響非常小的結論。  我們呼籲府院正視此事,不要心存僥倖,過度輕忽,甚至泛政治化,如此將會讓這場兩岸貿易戰由小戰變成大戰,以兩岸貿易規模之大,我國近4成出口市場在大陸而言,一旦貿易戰開打,將是一場災難,其衝擊將是無法想像的。

  • 陸提貿易壁壘調查 王美花:首度WTO層級對話

     中國大陸透過WTO代表團提出貿易壁壘調查申請,經濟部長王美花17日表示,這是中國首度透過這種方式提出,過去只有針對反傾銷案有簡單書面交換意見,但沒有正式溝通。這也象徵未來兩岸貿易議題將有機會在WTO場域直接上演攻防。  王美花17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兩岸討論貿易壁壘確實是第一次,過去在WTO場域針對反傾銷案子有簡單書面交換意見,但沒有正式溝通。她說,中國大陸針對貿易障礙調查剛起案,我國政府已啟動跨部會討論,未來將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OTN)主責,經濟部也會針對產業面做相關分析、後續密切討論。  中國大陸12日公告表示,大陸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和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已正式提交的貿易壁壘調查申請書,請求針對台灣正在實施的禁止進口大陸產品措施,主要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進行調查,共涉及2,455項產品,引發外界關注的是,大陸發布的調查期限是到2024年1月12日,恰巧就是台灣總統大選前一天、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  經濟部15日也證實,這在意料之外,我方WTO代表團收到陸WTO代表團通知遞交貿易壁壘調查申請。由於涉及農工產品,經濟部與農委會下一步將針對近年兩岸貿易情況,包含進、出口情形做完整的產業影響評估。  面對大陸申請貿易壁壘調查,外界擔心如果用同樣的項目報復台灣產品輸陸。據經濟部統計,統計所提及的2,455項產品出口到大陸,去年金額44.3億美元,占我國出口到大陸比重0.9%。  官員表示,這些產品都以國內銷售為主、價格沒有陸方產品那麼有競爭力,因此提出貿易限制保護國內從業人員跟農民。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