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WPI

的結果
  • 觀念平台-通膨下的價格結構

     通貨膨脹警報在2021下半年開始敲鑼,各國皆鬧物價問題,唯通膨幅度不同。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而言,2022年美國、英國分別高達8.0%與7.9%,土耳其為50.5%,拉丁美洲的阿根廷高達94.8 %,甚至到2023年3月阿根廷更高達104%,人民怨氣不言而喻。在通膨恐懼中,不少國家央行顯得慌亂,2022年紛紛升息,尤其美國更是猛暴式升息。最嚴重的阿根廷陷在惡性通膨烈焰中,經年累月,束手無策。  各國對通膨問題解決是否妥切,直接影響該國之競爭力高低。不但各國物價水準迥異,在通膨的大鍋蓋下,各種物價也如熱鍋滾水,四處沸揚,漲幅不一。市場供需形態改變,價格結構改變,全球資源分配態樣也有調整。  台灣通膨不如前述國家嚴重,亦見物價持續上升。觀察台灣物價資料,2020年疫情削弱消費力道,CPI年增率為負值-0.23%,2021年疫情逐漸降溫及市場資金寬鬆,CPI年增率轉為正值1.97%,2022年更漲至2.95%。CPI之編製項目內容的包括食衣住行四大類,以及醫療保健、教養娛樂及雜項等七項,其中食物類與交通及通訊類的之漲幅最大,2021年漲幅最高者為交通及通訊類,達6.08%,2022年漲幅最高者為食物類,達5.66%。飲食與交通,每日生活必然接觸,不可或缺,一出門就荷包失血,尤其是低所得基層民眾,每日民生所需花費占其所得比例較高,受到的影響比高所得者為大,加深了貧富差距的負感。  通膨浪潮之中,消費者與生產者都有話要說。當消費者抱怨菜市場及餐廳不斷更換的新標價,而賣菜小販與餐廳老闆也是有苦難言,食材成本上漲,甚至購貨不著。不但食品餐飲業如此,其他行業亦然,隨著各廠商的進貨成本變動,反映在衡量批發價格的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之上,由2020年原本負值-7.77%,到2021年上升至9.46%,2022年更增至12.42%。  WPI一般被視為CPI之先行指標。觀察近十年之WPI與CPI之變動趨勢,2013年至2022年間,WPI有六年下跌,CPI只兩年下跌,可見兩項指標並未緊密快步連動,當批發價下跌時,零售價未立即降低,這在短期常有所見。再觀察長期資料,WPI近十年之平均年增率1.03%,高於CPI之平均年增率0.16%,可見即使WPI下跌年度多,但其上升年度之幅度頗大,拉高其平均值;至於CPI雖然上升年度多,但漲幅不大,平均值較低。長期來看,CPI走勢比WPI來得平緩。  上述兩物價的長期走勢差別,有幾種可能原因,其一可能在產銷過程中,部分批發價格漲跌已由零售商吸收掉,以免降低消費者之購買意願。另一項重要原因,在於CPI多是衡量服務類項目,WPI則多衡量原物料及製造業等生產面項目。以2022年而言,WPI出現漲幅超過20%項目為土石及礦產品、石油及煤製品、水電煤氣,其價格震盪影響層面甚廣,需政府慎重因應。WPI內容又可歸類成國產內銷、國產外銷、進口品等,2023年起主計總處改採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以取代WPI,不再包含波動較大的進口物價,與國際衡量方式接軌。單看前三個月數據,亦呈現PPI大幅波動情勢,長期則尚待觀察。  政府所編製的其他價格指數,項目內容與用途各異,例如營造工程物價指數、進口物價指數、出口物價指數、進口物價指數、核心物價指數、內銷品物價指數、租金指數等等,反映民眾、業者所感受的不同面向。而政府各單位隨其所掌為農業、工業或其他產業部門,所關切者亦有差異。至於為探討整體經濟之物價水準,常用國內生產毛額平減指數(GDP Deflator),乃為名目GDP與實質GDP之比值。上述種種物價指數相互牽引,有些指標同向變動,有些走向歧異。政府所關注的指標,不能只看單項個體指標,也不能只籠統地瀏覽總體數據,須能周全觀測,瞭解各階層各部門之溫寒。  各國央行為穩定物價,進行各種貨幣政策工具操作下,透過不同路徑衝擊各金融機構與金融工具,反應有急有徐,有緊有鬆。此外,政府各機關亦面臨挑戰,在通膨烏雲下,對各產業各商品之管價管量措施,雖然短期暫時壓下價格,宜考量是否扭曲了市場供需功能,改變了經濟結構,撥弄了社會的脈絡。不同的價格結構下,未來發展樣貌亦別,消費者在通膨中改變消費行為,業者在通膨中調整生產模式,政府在通膨中擇取因應措施,皆須睜眼仔細斟酌。

  • 物價還沒漲到頭 中華徵信所示警:補漲恐長達半年

    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今年1月份台灣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因春節因素,再度升破3%來到3.04%的半年新高,雖然比2022年3月到7月連續5個月CPI維持在3.27%到3.59%之間為低,不過CRIF認為台灣對2023年物價上漲不能掉輕心。 CRIF分析指出以2016年為基期100來看,2022年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07.40,較2021年的104.32上升了3.08,寫下2001年以來的新高,年增率則為2.95%,則為2001年以來的次高,僅次於2008年金融海嘯的3.53%所以儘管2022年全年CPI年增率未突破3,但是仍然值得戒慎恐懼。 理由是通常WPI領漲在先,CPI則具有落後WPI的特性因此台灣WPI在漲到頂後回跌,但CPI仍會落後補漲一段時間。 CRIF分析,自2020年疫情來,台灣WPI因全球封鎖邊境經濟急凍,由2020年1月的98.88,下滑到同年5月的91.45,接著一路回升到同年底的94.77,但全年WPI年增率仍大幅衰退了7.77,相反的CPI在2020年1月為103.28,至12月CPI仍維持在102.71全年CPI年增率僅衰退024%,可見當時終端消費價格沒有出現明顯下跌。 2021年因全球經濟歷經2020年急凍後的急速轉向上,台灣WPI有1月的96.84又一路上升到11月最高點的107.52,全年WPI年增率高達9.46%,但是CPI却只1月的103.08上升到11月全年最高點的的105.62,全年CPI年增率僅1.97%。 CRIF研判2023年台灣經濟在外冷内的情況下,CPI的走勢就會出現另一段對WPl的落後補漲,這段補漲最少是一季,但也不排除維持半年。

  • 剔除WPI 基本工資審議刪改參考指標

    勞動部日前公布基本工資審議辦法修正草案條文,將「躉售物價指數」刪除,改列「生產者物價指數」及「進口物價指數」。勞動部表示,主要是配合主計總處2023年1月起停編躉售物價指數(WPI)才會做此修改。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表示,因應行政院主計總處不發布躉售物價指數(WPI),並改以編布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時,考量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相較於躉售物價指數(WPI),缺少進口價格的變化,特別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及進口物價指數修正為審議基本工資應蒐集並研究的相關資料。 未來在草案通過後,基本工資審議將參考的七大指標,將為一、國家經濟發展狀況;二、生產者物價指數及進口物價指數;三、消費者物價指數;四、國民所得與平均每人所得;五、各業勞動生產力及就業狀況;六、各業勞工工資;七、家庭收支調查統計。

  • WPI年增率 2023年恐直線下墜

     中華經濟研究院9日指出,大宗商品價格對台灣通膨的影響,估計在明年出現明顯變動,國內明年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在比較基期偏高以及全球經濟走緩情勢下,預測值約3.60%,較今年的12.73%,明顯走降;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年增率約1.97%,略低於2%的通膨警戒線,和今年預估值2.94%相比,差距為0.97個百分點。  中經院指出,國際油價走勢自今年3月達到峰頂後即緩降,今年12月西德州原油(WTI)期貨價格多已降至80美元/桶以下;國際糧食組織(FAO)之各類食品、農作物價格也多自高點轉折向下,多數已降至烏俄戰前水準,大宗商品價格對台灣通膨的影響,估計在明年出現明顯變動。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在中經院「2023年經濟展望論壇」上表示,美國通膨年增在10月有所下滑,主要是商品類的通膨,但服務類通膨仍然持續走升,顯示通膨魔獸只是從任性變成「韌性」,估計已開發國家的通膨將高掛,像歐洲未來半年會接近停滯性通膨,而日本一直陷於進口性通膨,加上日圓大幅貶值,出現過去數十年未見的高通膨率。  林啟超分析,景氣的衰退會讓通膨往下走,也是必然的趨勢。如果未來3、4個月沒有出現意外,2023年的美國通膨率可望停在5%。  通膨趨緩一旦伴隨金融情勢緊俏,聯準會升息有望接近尾聲,實際政策利率轉為正數時,就是升息循環告一段落的時候。  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彭素玲亦指出,大宗商品引發的高通膨,是聯準會Fed、歐央行ECB急遽且強勢升息,歐、美近期的通膨已略減緩,對於未來的貨幣政策走向將是關鍵。

  • 《經濟》WPI年增率 2023年恐直線下墜

    【時報-台北電】中華經濟研究院9日指出,大宗商品價格對台灣通膨的影響,估計在明年出現明顯變動,國內明年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在比較基期偏高以及全球經濟走緩情勢下,預測值約3.60%,較今年的12.73%,明顯走降;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年增率約1.97%,略低於2%的通膨警戒線,和今年預估值2.94%相比,差距為0.97個百分點。  中經院指出,國際油價走勢自今年3月達到峰頂後即緩降,今年12月西德州原油(WTI)期貨價格多已降至80美元/桶以下;國際糧食組織(FAO)之各類食品、農作物價格也多自高點轉折向下,多數已降至烏俄戰前水準,大宗商品價格對台灣通膨的影響,估計在明年出現明顯變動。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在中經院「2023年經濟展望論壇」上表示,美國通膨年增在10月有所下滑,主要是商品類的通膨,但服務類通膨仍然持續走升,顯示通膨魔獸只是從任性變成「韌性」,估計已開發國家的通膨將高掛,像歐洲未來半年會接近停滯性通膨,而日本一直陷於進口性通膨,加上日圓大幅貶值,出現過去數十年未見的高通膨率。  林啟超分析,景氣的衰退會讓通膨往下走,也是必然的趨勢。如果未來3、4個月沒有出現意外,2023年的美國通膨率可望停在5%。  通膨趨緩一旦伴隨金融情勢緊俏,聯準會升息有望接近尾聲,實際政策利率轉為正數時,就是升息循環告一段落的時候。  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彭素玲亦指出,大宗商品引發的高通膨,是聯準會Fed、歐央行ECB急遽且強勢升息,歐、美近期的通膨已略減緩,對於未來的貨幣政策走向將是關鍵。(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陳碧芬/台北報導)

  • 日本10月躉售物價年增9.1% 高於預期

    日本央行11日公布10月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9.1%,雖然低於9月創新高的年增10.2%,但仍高於市場預估的8.8%,處於高檔水準,主要是日圓持續疲弱,導致日本企業輸入原物料成本不斷增加。 外界認為目前WPI數字凸出日本當局面臨的困境,其致力保護日本脆弱的經濟復甦同時,又要面對輸入物價高漲傷害企業獲利與民間消費力等問題。 日本央行表示,10月是日本2022年會計年度下半年的開始,所以各個產業的公司都會借此機會去調高價格,把新增的原物料成本轉嫁出去。 數據顯示,10月份石油與煤炭價格年增2.6%,明顯低於9月的年增14.5%,反映全球燃料價格在這段時間走低的狀況。 但10月鋼材價格年增22.4%和食物價格年增6.9%,因為製造業繼續把新增成本轉嫁給汽車製造業和零售商。 另外,以日圓為計算基礎的10月進口物價年增42.6%,低於9月的年增48.5%。顯示日圓走貶是不斷推升進口物價的主因。

  • 《經濟》10月CPI月漲0.26%、年漲2.72%

    【時報-台北電】行政院主計處今日公布,111年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漲2.72%,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漲8.68%,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漲11.09%。 10月CPI月漲0.26%,主因秋冬新裝上市,加以國外旅遊團費上漲,惟電價因夏月費率結束調降,抵銷部分漲幅。10月CPI年漲2.72%,主因外食費、肉類、蛋類、水產品、房租、家庭用品上漲所致,惟水果與通訊設備價格下跌,抵銷部分漲幅;若扣除蔬菜水果,漲2.86%,再剔除能源後之總指數(即核心CPI),漲2.96%。 10月份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較上月漲0.26%,經調整季節變動因素後漲0.12%;較上年同月漲2.72%,1-10月平均,較上年同期漲3.04%。 10月份生產者物價總指數(PPI),較上月漲0.67%,較上年同月漲8.68%,1-10月平均,較上年同期漲11.31%。 10月份躉售物價總指數(WPI),較上月漲0.98%,經調整季節變動因素後漲1.47%;較上年同月漲11.09%,1-10月平均,較上年同期漲13.34%。(編輯:李慧蘭)

  • 我們與物價的距離

     經常看到的物價指數包括: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躉售物價指數(WPI)、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前兩者是衡量廠商進出貨的價格變化,後者是反映消費者在消費市場所面對的價格變化,兩者雖有因果關係,但衡量的標的不同。  ■WPI係綜合出口物價、進口物價及國產內銷三項物價指數而成,與CPI有關的是後兩者,因此官方又綜合後兩者編成內銷品價格指數,內銷品價格指數依加工階段可分為:原材料、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三階段價格,最終產品價格的漲幅與CPI的漲幅最接近。  今年以來國際原物料大漲,躉售物價漲幅升至40年新高,不少人以為消費者物價也將等幅上漲,憂心不已。此一說法看似有理,其實不然。  這並非廠商仁慈,把上漲的成本獨自吞下,以造福消費者,而是市場法則使然,亞當斯密曾說:「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或麵包師父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的自利心。」關於價格,也是如此。  長期以來,有不少人會拿躉售物價(WPI)與消費者物價(CPI)相比,當他們發現WPI漲得多,CPI漲得少,不是認為政府低估通膨率,就是認為廠商攬下成本。老實講,這兩種看法都不對,平心而論,政府沒那麼昏潰,廠商也沒那麼仁義。  就以上半年而言,隨著俄烏戰爭,原油、小麥、銅、鋁的行情大漲,我國進口物價飆漲,而衡量廠商交易的WPI自然也扶搖直上,上半年平均漲幅高達14.5%,創下1981年以來最高。這麼高的漲幅自然會讓人憂心日後會否如數反映在CPI上。  依主計總處統計,上半年台灣CPI上漲3.1%,只有WPI漲幅的五分之一,這不是廠商仁慈,而是因為兩項物價指數的內涵不同,一個是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變化,而另一個是呈現零售價格的漲跌,兩者雖有因果關係,然而漲幅自有不同。  我們依生產流程,從上游、中游到下游分別觀察,便會明白兩者何以有這麼大的差距。在生產流程中,上游原物料多數自國外進口,與國際市場行情如響斯應,震盪劇烈,今年上半年大漲50.5%;而中游廠商將原物料加工之後成為中間產品,上半年只漲13.3%,漲幅之所以較緩,是因為舉凡銅、鋁、小麥、棉花等原物料僅是生產活動裡的眾多投入之一,當其他要素未漲,平均漲幅自然和緩許多。  至於下游的最終產品,上半年漲幅4.1%,又更和緩,與上半年CPI漲幅3.1%非常接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下游廠商購入中間產品加工,原物料經此生產過程,漲幅又稀釋一次,加以最終產品已接近零售市場,其訂價除需考慮成本,還得衡量同業的競爭,因此漲幅就更收歛一些。  WPI係綜合上、中、下游的出廠價格而成,在上、中游的拉抬下,漲幅豈能不高?由此可知,WPI與消費者有很遙遠的距離,在國際農工原料大漲的年代,其漲幅自然會比通膨率(CPI漲幅)高出甚多。再舉幾個例子,去年棉花大漲四成,今年上半年又漲五成,毛巾、內衣褲上半年只小漲3%;小麥去年漲逾兩成,今年上半年再漲四成,麵包也只漲7%;此外,銅去年漲五成,今年上半年漲一成,衛浴器材也只漲4%。WPI漲多,CPI漲少的法則,於此可知。  思考物價時,還有一項容易被忽略的要素,那就是工資,原物料是成本,勞動報酬更是,它占生產成本近三成,足以左右物價,長期以來台灣工資成長極緩,這個不正常的發展,如今反而是通膨率得以和緩的重要原因,實在諷刺。

  • 明年基本工資 有機會調逾5%

     勞動部日前召開第二季基本工資工作小組會議,首度就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躉售物價指數(WPI)進行討論。雖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下修,但今年來PPI年增率達12.3%,考量PPI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約有三個月連動效應,估9月審議基本工資,明年漲幅有機會突破5%。  主計總處日前對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下修為3.91%,但去年10月至今年5月CPI年增率為2.9%、持續上升,以去年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公式估算,明年基本工資調幅為5.51%,也就是月薪將從2萬5,250元調升至2萬6,641元,時薪將從168元調升至177元。  至於基本工資是否會依公式調整?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長黃維琛強調,基本工資是否調整,是每年第三季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上進行討論,委員將依當時經濟社會環境情勢探討,不因單一或少數指標而受影響。  我國CPI年增率於3月突破通膨警戒線2%後,連三月突破3%,5月來到3.39%,物價飆漲讓民眾超有感;去年開始發布的PPI年增率,也不斷攀升,從1月的10.76%,增至5月的14%。  勞動部上周召開基本工資工作小組,將PPI、WPI納入討論,與會委員們認為這對未來討論基本工資很有幫助。基本工資審議委員們也關心,今年以來進口物價持續上升,是否也會影響終端CPI,影響到邊際勞工基本購買能力。  學者表示,基本工資工作小組討論PPI、WPI是件好事,因台灣農工原物料多仰賴進口,除了進口消費品可直接運送到消費終端銷售影響CPI外,農工原物料即便在國內生產,仍會使進口物價透過PPI影響到CPI,且部分PPI對CPI影響約有1季的時間落差。  學者提醒,PPI與CPI年增率走勢常出現「剪刀差」交叉,即PPI年增率下降後,CPI仍上升,9月進行基本工資審議時,可能看到國際原物料大漲對CPI影響。

  • WPI年增率 41年新高

     主計總處7日公布5月物價統計指出,受國際農工原料高漲,加以新台幣匯率貶值,使得依新台幣計價的進口物價年增率升至21.38%、躉售物價年增率升至16.62%,雙雙創下近41年單月最高。  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弘表示,受到俄烏戰爭影響,5月原油、玉米、小麥等原物料的國際行情持續上揚,但由於上海封控,在大陸需求減少下,銅、鎳等國際金屬商品行情的漲幅趨緩。  因此,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5月年增率非但沒有上升,反而趨緩至14.46%,創14個月新低,但依台幣計價的進口物價卻升高,曹志弘解釋,這是因為5月新台幣匯率較4月貶值1.49%,因此推升了以台幣計價的進口物價漲幅,雖然如此,匯率貶值只貢獻進口物價漲幅的一成而已,真正影響進口物價的仍是國際農工原料。  曹志弘表示,5月依台幣計價的進口物價年增率升至21.38%,創下民國69年8月以來最高。由於躉售物價(WPI)係綜合進口、出口及國產內銷三項物價而成,因此5月WPI年增率也升至16.62%,創下民國70年1月以來新高。  對於進口物價、躉售物價的年增率雙雙創下二次石油危機以來,近41年新高,是否代表廠商營運成本升高,未來會傳轉嫁到消費者物價(CPI)?曹志弘表示,躉售物價中的出口物價,不會對國內消費市場帶來影響,宜觀察內銷品價格的變化,內銷品價格與消費者物價的走勢關聯性比較大。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