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科技新聞網站《9to5mac》報導,蘋果智慧錶Apple Watch用戶也能開始使用OpenAI最近爆紅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只要下載一款第三方應用程式(app)。 這款在蘋果App Store新上架的應用程式名為「watchGPT」,可以讓用戶在Apple Watch上直接與ChatGPT互動,其他功能包括:不需要鍵入文字,就能快速獲得答覆或生成更長的訊息。可以透過文字簡訊、電子郵件或社群媒體快速分享與ChatGPT互動的結果。可以在Apple Watch的錶面上加入此款app的捷徑。不會收集任何數據。 目前watchGPT提供英語、荷蘭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版本。
市調機構指出,蘋果(Apple)將導入Micro LED 技術於消費性電子產品之中,預計2024年將首先搭載於Apple Watch。受惠於Apple率先應用,2026~2030年Micro LED技術應用範圍則有機會擴大至AR眼鏡、手機、車用顯示等裝置。 Apple Watch產品線自2015年上市已逾八年,至2022年底全新一代的Apple Watch Ultra將顯示尺寸與亮度規格分別提升至1.93吋與2,000 nits,TrendForce認為,2024年新款的Apple Watch更將突破性的導入Micro LED做為顯示技術,除了將顯示尺寸再次擴大到2吋以上之外,可期待亮度規格提高的程度,以滿足戶外運動愛好者與專業人士的訴求。 TrendForce分析,Apple一直以來對於新技術採用的評估過程均謹慎且耗時長,然而一旦該技術獲得認可,通常也不會僅導入單一產品中。以OLED為例,包括Watch、iPhone、2024年即將問世的iPad、甚至是2~3年後的MacBook,就是一個顯示技術滲透Apple產品線的最佳範例,故TrendForce認為Micro LED技術在2024年後也會陸續在Apple其他產品擴大導入。 Micro LED無論是應用在Watch、頭戴AR眼鏡、或是手機上,其競爭力能否大幅提高的關鍵有二。首先,需盡可能降低晶片成本,相較於目前市場主流的6吋產線,採用更新世代的8吋產線生產Micro LED,無疑是讓Micro LED晶片成本更經濟的生產方案。 其次,Micro LED能與包含玻璃、CMOS等不同技術背板搭配的彈性,其背後仰賴紮實的半導體技術做為量產後盾,才能提供給客戶從晶片到轉移,再到檢測維修的完整解決方案。 現階段與Apple合作最為緊密的LED晶片供應商中,艾邁斯歐司朗半導體(ams OSRAM)在上述兩個指標中均有優勢,也極有可能成為未來Apple導入Micro LED做為新一代顯示元件的重要合作伙伴。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在華爾街幾家最大的銀行打頭陣、揭開美股財報季的序幕後,緊接著最受市場關注的就是科技巨頭將陸續發布上季營運的成績單。如果投資人想更加了解2023年的經濟前景,那麼蘋果和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這兩家高度仰賴消費者需求的公司財報或可提供一些線索。 由於營收趨勢惡化,過去一年來,這兩家科技巨頭的股價暴跌。蘋果2022年全年股價大跌27%,市值蒸發近1兆美元,Meta Platforms去年股價跌逾64%,相較之下,標普500指數全年跌19.4%。 投資人可以從上季財報了解其營收是否持續惡化或是已顯露復甦跡象,如果這兩大科技公司的營收回溫,那麼對於華爾街將如何看待美國消費力將帶來好兆頭。 Meta Platforms將在美東時間2月1日發布2022年第四季財報,蘋果接棒在2月2日公布其第一財季(2022年10~12月)業績,無論這兩大巨頭公布了什麼,都可能被視為是衡量消費力的領先指標。市場預期這兩家公司上季營收都將較前一年同期下滑,但只要這兩家公司的財報出現任何超乎分析師預期的亮點,對經濟而言都是好消息,尤其是對過去一年來處境艱難的數位廣告巨頭Meta Platforms更是如此。 以下為兩大科技巨頭上季財報的預估和觀察重點。 ●蘋果:iPhone生產受限可能影響營收表現 該iPhone手機製造商2022財年(截至2022年9月底)全年營收成長7.8%,遠不及2021財年的增長33%。值得注意的是,其第四財季(7~9月)營收年增8.1%,為901.5億美元,創下同期新高,且較第三財季的2%加速增長,並重拾第二財季的成長力道(年增8%)。淨利達207億美元,亦創下新高。每股盈餘年增4%,為1.29美元,優於市場預估的1.27美元。 蘋果在第四財季推出多款熱門產品,包括iPhone 14系列手機、Apple Watch Series 8、第二代Apple Watch SE,以及Apple Watch Ultra。但由於這些新品在9月下旬才開賣,因此2023財年第一季(2022年10~12月)財報才會首度完整呈現這些新產品對公司獲利造成的影響。 去年底鴻海鄭州廠因嚴格的防疫措施引發工人出走與暴動事件,最後更演變成工廠生產中斷,這料將影響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出貨量,投資人將密切關注其該廠停產的影響程度,分析師此前預測這可能導致蘋果第一財季的iPhone出貨量減少多達2000萬支。 蘋果財務長Luca Maestri曾在第四財季財報中表示,我們創紀錄的第四季業績再度證明,儘管在充滿挑戰與動盪的宏觀經濟環境下,我們還是有能力有效地執行業務。 但在鴻海鄭州廠的生產遭逢阻礙後,蘋果在去年11月6日發布消息,首度鬆口坦承中國嚴格的新冠防疫限制對iPhone生產產生負面影響,且嚴重程度足以讓蘋果高層不得不降低對最新款iPhone手機的出貨預測,這也是使該公司在最重要的年底節日購物旺季進一步加速增長的希望受挫。 雖然鄭州廠事件對蘋果營收的衝擊程度尚不得而知,但分析師普遍預期該消費電子巨頭2023財年第一季營收可能年減0.8%。 ●Meta Platforms:營收可能再度下滑 2022年對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而言是相當殘酷的一年,其營收大幅惡化,並破天荒地連續兩季營收出現負成長。該公司在高興地宣布2021年第四季營收增長38%後,其2022年第一季營收增長卻崩跌到只剩7%,然後在第二和第三季更跌入負成長。去年第三季(7~9月)Meta營收年減4%,為227.14億美元,遠不及市場預估的273.8億美元。獲利大減49%,為43.95億美元,每股盈餘1.64美元,不如市場預期的1.89美元,為連續第4個季度下滑,並創下2019年以來新低。 當時該公司看好第四季營收將反彈至介於300億~325億美元,但這仍低於2021年同期的約337億美元。公司高層表示,影響第四季表現的因素包括強勢美元帶來的衝擊、競爭加劇、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自家類似TikTok的短影片社群平台Reels收益不佳,以及蘋果變更隱私規定使廣告業務受到重創。 根據研究公司Insider Intelligence所做的調查,由於來自亞馬遜、TikTok和網飛等科技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谷歌和Meta去年合計拿下的美國數位廣告支出占比跌破50%,為2014年以來首見。 分析師平均預期Meta去年第四季營收同減6%。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外媒報導,在2024年新版Apple Watch Ultra採用microLED螢幕後,蘋果所有產品線將陸續引進此款高效率、低功耗的顯示器。 這幾年來,蘋果一直都在開發microLED顯示技術,預計最快在2024年底就會用在其新版的高階智慧錶Apple Watch Ultra上。之後,蘋果其他產品類別,包括iPhone手機、iPad平板和Mac電腦可能全都會引進microLED螢幕。 《彭博》科技記者、有「蘋果爆料大神」之稱的Mark Gurman在其Power On專欄中表示,自蘋果在2017年花了大約六年時間自行開發代號為「T159」的訂製化microLED顯示器後,這項技術即將在一個現有的產品上化為真實。 雖然今年1月初披露的一份供應鏈報告指出microLED顯示技術可能會在2025年「登陸」Apple Watch,但現在業界普遍認為2024年推出的新版Apple Watch Ultra會是第一個引進該技術的蘋果產品。 此前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為了減少對第三方供應商與合作夥伴的依賴,蘋果計畫最快自2024年起,開始在其iPhone和Apple Watch上採用自家量身訂製的顯示器,以推進採用更多自家設計生產之零組件的計畫。 該報導指出,蘋果可能會在2024年底,率先將自家量身打造的2.1吋Micro LED面板導入高階Apple Watch Ultra,這表示目前採用的OLED面板將被取代。 現在iPhone、iPad和Apple Watch均採用三星和樂金(LG)等合作夥伴供應的顯示器。倘真如彭博社報導,蘋果的行動裝置開始改而採用自家設計生產的螢幕,勢必對這些合作夥伴帶來巨大的打擊。除了三星和樂金之外,蘋果也從日本顯示器公司(Japan Display)、京東方和夏普(Sharp)等公司採購顯示器。 台灣廠認為,蘋果此舉有助於擴大Mirco LED市場規模,對台廠有利。法人肯定這有利於整體Micro LED市場發展,以及目前台灣的Micro LED陣營在良率和技術上皆勝過中國競爭者,但坦言能否成功打入蘋果供應鏈仍是未知數,現在蘋果引進Micro LED螢幕的計畫仍不明確,因此難以斷定全球Micro LED三大陣營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Gurman最新預測指出,在2024年推出採用microLED螢幕的智慧錶之後,蘋果下一個升級螢幕的產品線會將是iPhone手機,然後是iPad平板,然後才是Mac系列電腦。最終,蘋果應該會讓所有主要產品類別都引進microLED顯示器。 不過,這整個計畫可能比預期耗時更久,或許需要長達10年時間才會輪到Mac電腦採用microLED,部分是因為該顯示技術的複雜性。Gurman表示,iPhone在採用OLED顯示器約六年後才輪到iPad,而在引進microLED技術的進程上也可能出現類似的滯後。
蘋果近來動作頻頻,「純蘋果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綜合報導顯示,蘋果計畫最快在明年將自家生產的MicroLED螢幕導入Apple Watch Ultra高階系列產品中,這也意味將終止和三星、LG等業者的合作;不過MicroLED的導入也將引發新一波供應鏈競逐。業界預期,MicroLED市場由台灣廠商、大陸兩陣營形成三強鼎立,誰能受惠還不一定,但對市場定有正向影響。 事實上,除了替換自家螢幕將重擊兩大韓廠之外,據彭博資訊報導,蘋果2年前先是與英特爾(intel)分手,捨棄使用英特爾晶片,接著近期傳出將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替換掉高通的數據晶片,以及將捨棄博通的WiFi和藍牙晶片。種種轉換都將讓過往與蘋果合作的夥伴受到巨大衝擊。 對於最快明年將把自家生產的MicroLED螢幕導入Apple Watch Ultra高階系列產品,彭博也引述消息人士的說法表示,主要是要取代目前使用的OLED面板,蘋果可能會自行物色相關供應鏈來進行面板開發,強化對品牌零組件的控制力。 據鉅亨網報導,蘋果決定自製螢幕後,雖然未釋出供應鏈名單,但國內MicroLED業者錼創科技-KY (6854)表示,蘋果此舉將帶動市場聲量,同時,錼創也表示,去年已經將消費、車用、穿戴裝置和AR/MR產品送樣,其中涵蓋大型、商用、車用顯示器晶片面板、中尺寸車用軟板、穿戴裝置顯示器和AR/VR專用顯示器;錼創看好自家公司表現並預期,未來幾年營收將維持倍數成長。 綜觀當前MicroLED市況,鉅亨網報導提到,台廠方面,富采、錼創、友達與群創占主導地位,其中,錼創背後還有三星支持;陸廠方面,則又細分為兩大陣應,分別是京東方和三安光電,前者目前與華燦光電結盟,後者則已和華星光電成立合資公司立芯穎顯示科技;整體來看,台廠加大陸兩大陣營形成MicroLED市場三強鼎立的局面。 法人表示,目前蘋果自主研發面板的計畫涵蓋範圍不明,對於鄭在成長中的MicroLED市場而言,還無法斷定哪一方能夠受惠,但對整體市場都有正面幫助。
全球市場低迷,蘋果手機僅iPhone 14 Pro熱賣,但因大陸嚴格封控,鴻海(2317)旗下富士康鄭州廠爆發抗爭出走潮,去年缺工減產衝擊太大,錯失了歐美銷售旺季,使得蘋果決心分散供應鏈,將與立訊簽約,也使iPhone代工龍頭鴻海痛失獨家訂單。外媒報導,立訊能在短期內趕出i14 Pro Max急單,全因蘋果大力投資扶持。網友抱不平說,「我的公公要被閹了」、「感覺是黨下了一盤大棋…而且還沒下完」。 蘋果本季大砍單,AirPods、Apple Watch和MacBook供應商皆證實這個消息,股價也在新年首日跳水近4%,市值慘跌破2兆美元俱樂部,分析師看衰蘋果去年第4季營收和EPS,指iPhone營收可能低於預期3成,甚至更多。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蘋果擔心因鴻海鄭州廠混亂,i14 Pro產能短缺,可能導致連14季營收成長中斷,將與立訊簽下第一筆高階iPhone大單,因立訊已在上海昆山廠少量產出iPhone 14 Pro Max,彌補了鴻海去年11月失去的產能。但鴻海周二(3日)表示,鄭州廠12月產能已達高峰90%。 蘋果代工廠立訊、鴻海、和碩(4938)這3家公司在中國都是競爭對手。至截稿前,蘋果、立訊、鴻海、和碩都未回應報導。 Counterpoint分析師Ivan Lam認為:「鴻海沒有議價能力,立訊成功獲高階iPhone訂單,證明立訊有能力開拓多元客戶。」 Isaiah Research分析師指出,蘋果強力投資立訊,是該公司能量產i14 Pro手機的關鍵。 蘋果i14 Pro轉單立訊,顯示立訊勢力又擴大,立訊已逐步提高蘋果產品占比。據悉,立訊能生產高階iPhone,全因蘋果的金援。大陸蘋果員工透露:「蘋果大量投資,增加管理人員,使立訊只花了幾個月就趕出急單,但鴻海通常要花6個月調整新iPhone產線。」 立訊是鴻海前員工王來春創立,從代工AirPods到高階iPhone,已成為蘋果最大合作夥伴,立訊去年營收增至240億美元,但毛利率從8.6%減至5.1%,顯示搶單的代價。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根據《財訊》報導,近日,蘋果執行長庫克在推特分享他的日本參訪行程,揭露Apple Watch Ultra錶帶供應商,原來是位於日本福井縣1家有70多年歷史的家族企業─井上絲帶工業(Inoue Ribbon Industry)。 《財訊》報導指出,1948年井上絲帶工業開始生產窄幅織物,後來業務擴展至服裝材料(內衣、外衣、運動服)、纏繞帶、工業材料等領域。Apple Watch Ultra超熱賣的高山款橙色錶帶,正是井上絲帶工業所生產。庫克在推特放上至福井參觀工廠的照片,盛讚井上絲帶工業將傳統工藝與最先進的製造技術相結合,打造出Apple Watch Ultra錶帶。根據日媒報導,Apple Watch Ultra橙色錶帶的兩層布料,其實是用針刺機織出來的,G字鉤經過的部分也是三維摺疊生成的。 《財訊》報導指出,根據公開揭露的財報,這家僅約130位員工的非上市企業,資本額才4000萬日圓。井上絲帶工業雖是日本的隱形冠軍之一,但原來只是1家傳統紡織廠;不過在生產Apple Watch Ultra錶帶後,已成為蘋果自2018年來重要的日本供應鏈廠商之一。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周四裁定,蘋果具有心電圖功能的智慧錶Apple Watch侵犯醫療設備製造商AliveCor Inc的專利權。 ITC表示,此款侵權的手錶應該被禁止進口,但在向美國專利及商標局 (USPTO)提起的另一項上訴案終結之前,ITC不會祭出進口禁令。美國專利及商標局一個小組在本月早些時候裁定AliveCor專利無效。 如果ITC真的下令禁止Apple Watch進口,拜登政將有60天的時間考慮決定是否否決該禁令。該委員會原裁定在總統審查期間,每支進口之侵權的Apple Watch應繳納2美元保證金,但由於在美國專利商標局提起的上訴案仍待裁決,ITC也暫時擱置這項收取保證金的舉措。 過去美國總統很少會否決進口禁令。在總統審查期結束後,當事者可以向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就進口禁令提起上訴。 蘋果發布聲明表示,它堅決反對ITC有關於侵權的裁定,但樂見於進口禁令暫時擱置。 AliveCor執行長Priya Abani發布聲明表示,ITC這項裁決凸顯出,對於其創新可能被蘋果這樣的巨人壓制的公司,智慧財產權有多麼重要。 AliveCor去年指控蘋果侵犯三項與其KardiaBand技術相關的專利。KardiaBand是專為Apple Watch量身打造的錶帶,可隨時監測用戶心率、偵測心率異常,並可執行心電圖功能以發現心房顫動等心臟問題。AliveCor在2018年停止銷售KardiaBand錶帶,因為蘋果智慧錶推出了自家的心電圖功能。 去年AliveCor向美國ITC申訴,指控蘋果Apple Watches從Series 4起開始抄襲AliveCor的技術,並藉由讓Apple Watches的作業系統與KardiaBand無法相容,進而將AliveCor逐出市場。 蘋果智慧錶Series 4、5、6、7以及今年9月推出的最新款Series 8具有心電圖功能。 一群民主黨國會代表在10月時曾要求ITC就算對AliveCor作出有利的裁決,也不要禁止Apple Watch進口。該國會團體支持蘋果的主張,即禁用該科技巨頭的心臟監測技術將對大眾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目前Apple Watch大多在中國製造。
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曾說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的晶片蘋果全包下了?現在看來,很可能只是一種超強的行銷策略。有專家認為,到未來幾年,蘋果說要在亞利桑那廠生產品果產品晶片的說法可能都是宣傳手段,原因有二,第一是明年該廠投產時製程已更先進,最新iphone肯定用不上;第二是就算再建一座晶圓廠,美國廠區的產能也滿足不了蘋果所有訂單。 外媒彭博社亞洲科技專欄作家卡潘 (Tim Culpan)於16日分析指出,台積電亞歷桑納州的5奈米製程在2021年是尖端科技,但今年已經發展到3奈米製程,明年該廠正式投產時,製程一定更先進,屆時蘋果最新iphone幾乎不會用亞利桑那州廠生產的處理器。 此外,他孩提到,亞利桑那州廠月產能為2萬片,但卻連台積電130萬片月產能的1.6%都不到;即使在當地再造一座代工廠,美國方面的產能也無法滿足蘋果所有的訂單,當地代工可能是Apple AirPods、TV、HomePod或Watch使用的晶片。 據《華爾街日報》於本月9日的報導,台積電計畫在正在興建的亞利桑那州廠附近,於鳳凰城北邊再造一座3奈米先進製程的代工廠。台積電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可能在亞利桑那州建第二座廠房,並考慮增加更多先進製程,但目前尚未有最新消息。
市調機構Counterpoint表示,蘋果Apple Watch今年上半年在北美市場的搭售率已經達到30%,創下上半年搭售率的歷史新高,隨著iPhone飽和,Apple Watch可望成為蘋果新的成長動能,而以去年底Apple Watch全球搭售率為18%來看,如果iPhone用戶人手一隻Apple Watch,預期Apple Watch市場規模最高將達700億美元,是目前的550%。 Apple Watch上市之初功能與低價的智慧手環不相上下,加上瞄準時尚市場,周邊的花樣很多、單價過高,導致銷量不佳,即使是對蘋果產品最買單的北美市場也不例外。 根據Counterpoint資料顯示,Apple Watch搭售率在推出第一年的耶誕旺季最高只有20%,隔年第二季只剩9%,隨著蘋果逐漸增加Apple Watch功能,Apple Watch與iPhone的搭售率終於在上市第四年、也就是2018年耶誕旺季首度超過三成,即使在隔年第二季的搭售率最低點,都還維持近兩成的水準。 Apple Watch搭售率隨著功能增加、邊框變窄、螢幕放大而穩定上升,Counterpoint表示,今年上半年北美市場Apple Watch搭售率首度來到30%,創下上半年的歷史新高,若是單看北美市場全年搭售率最低點的第二季,也還有27%,這代表Apple Watch在健身、健康領域已經獲得越來越多北美消費者的認同。 Apple Watch受到北美消費者的歡迎,然而Counterpoint表示,以2021年底數據來看,全球搭售率為18%,比起北美市場明顯少許多,不過Counterpoint樂觀預期,如果蘋果的目標是所有iPhone用戶手腕上都有一隻Apple Watch的話,Apple Watch市場規模最高將達700億美元,是現有市場規模550%。 Counterpoint進一步指出,iPhone已經趨於飽和,Apple Watch可望成為蘋果下一個營收成長主要來源之一,不僅是因為Apple Watch出貨量與搭售率穩定上升,也是因為Apple Watch平均單價將會因為蘋果推出更高階產品的而拉高、推動營收增加,另外,搭售率升高也可望降低蘋果用戶轉投Android陣營的可能性,同時增加用戶購買Apple Music、Apple TV+、Apple Fitness等服務,成為蘋果未來發展金融科技、電動車、健康事業的後盾。
台股電子族群昨(12)日再度探底;不過,蘋概股包括金寶(2312)、華通(2313)、晶技(3042)卻逆勢收紅;前2檔除了受惠蘋果新品上市在9月都創下亮眼營收表現之外,外資買盤功不可沒,對金寶買超11337元,對華通買超5165元;晶技除受惠蘋果拉動帶動營收,在新台幣貶值匯兌收益挹注下,9月自結稅前盈餘4.41億元,創單月新高。 《工商時報》報導,在金寶方面,因為訂單滿手,新品、新單持續發酵,最受關注的就是蘋果Apple Watch新組裝訂單。據蘋果認證蘋果設備認證資料顯示,今年Apple Watch系列產品製造名單,部分型號新增Cal-Comp Electronics(Thailand)Public Co., Ltd.(Phetchaburi Factory),就是金寶集團旗下泰國碧武里廠區,透露金寶拿下蘋果Apple Watch訂單。 在蘋果加持下,金寶9月營收以204.85創下歷年最佳表現,年增達77.73%,月增24.27%,且連續5個月創歷史新高;另外,整體第3季營收達523.41億元,今年前9月營收1341.99億元,年增32.27%,同樣雙雙創下新高紀錄。 在華通方面,9月營收76.15億元,月增5.93%、年增19.3%,再度改寫單月新高;整體第3季營收為216.92億元,年增23.57%,也刷新單季最高紀錄;今年前9月營收達555.74億元,年增28.29%,則續創歷年同期新高。 在晶技方面,在蘋果推出iphone 14系列新機之後,營收立刻有所反應,9月營收月增3.8%至11.47億元。法人表示,蘋果9月訂單比8月激增約1成,然中國大陸手機內需難以樂觀,導致Android陣營客戶下單非常保守,吃掉不少9月營收月增率。 另外,受惠新台幣貶值,在匯兌收益帶動下,晶技9月業外收入達2.28億元,超過6月的業外收入高點1.37億元,創下今年新高,連帶9月稅前盈餘達到4.41億元,創下單月歷史新高,按月激增46.5%,並比去年同期電子業需求正好時的稅前獲利成長13%。 第3季晶技稅前獲利為10.61億元,季增3.4%、年減2.1%,第3季稅前盈餘為3.43元,在6月、9月都有大筆業外收入挹注下,累積前九月稅前盈餘為28.95億元,獲利幾乎與去年持平,僅年減0.3%,前9月每股稅前盈餘為9.35元。這代表,當前電子業景氣低迷,但晶技今年全年獲利仍有望一股賺一股。
對於金融業執行ESG,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20日提出「watch」五大趨勢,其中w是washing,避免漂綠;a是accounting,在財報上要核實揭露;t為testing,壓力測試必須把氣候風險情境納入;c是committ承諾覆行淨零碳排等事項;h是horizontal,即地平線。 針對壓力測試必須納入氣候風險情境,金管會已邀14家銀行共同試算因子,年底會導入全體銀行。 童政彰指出,巴黎協定之後,新的地平線拉出來了,尤其是「邊境關稅」,台灣產業若不能邁入該範圍,台灣的商機及競爭力就會被排除在地平線範圍之外。 童政彰表示,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上任之後,非常強調該領域,包括綠色金融2.0未來也會進階到3.0,希望金融機構及投資人透過議合的方式,來了解ESG議題的重要,希望金融業發揮領頭羊的影響力,不漂綠。 童政彰認為,最近幾個國際案例,顯示國內推動ESG仍有很多地方仍要檢討精進,例如今年5月,特斯拉被標普500 ESG指數剔除在名單之外,當天蒸發數百億美元市值,特斯拉存有種族歧視,對減碳策略停滯不前,所以被剔除名單。 另外,今年5月,德國檢方也對資產管理公司DWS進行大規模搜索,主要是該公司有資產漂綠、詐欺投資人之嫌,最後該公司執行長因而閃辭,因此,即便ESG是企業顯學,仍有長路要走。
新上市的Apple Watch 8首度支援國際漫遊,蘋果公司第一階段將與全球超過30家電信公司合作,開通國際漫遊服務,中華電信為台灣唯一及優先合作的電信商。中華電信表示,由於國際漫遊測試過程複雜,全球正式開放時程,預估要等到年底,但會朝10月底開通努力。 中華電信董事長謝繼茂表示,中華電信銷售iPhone新機邁入第15年,今年更是台灣首波唯一提供Apple Watch國際漫遊服務的電信業者。據蘋果公司規劃,年底前會與全球等超過30家電信商合作,導入Apple Watch國際漫遊服務,目前已知合作的業者,包括Vodafone、AT&T、Verizon、Softbank、中國移動等。
除了iphone14系列機型之外,AirPods Pro2、Apple Watch Pro、Apple Watch及全新款Apple Watch SE蘋果新品噴發,成為數位市場最火商品。法人預期,iphone 14上市將帶動新一波換機潮;尤其,蘋概股將受惠新機鋪貨效應,主力供應商的股價值得留意;另外,伴隨iphone14搭載5G晶片驍龍X65,進一步帶動5G技術應用,5G相關的ETF也可多加留意。 據《經濟日報》報導,在手機銷售上,上半年受到大陸疫情封控、通貨膨漲以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我國手機買氣不如預期,但這次iphone14系列許多亮點都相當吸睛,比如在拍照方面,iphone14和iphone14 Plus的相機系統擁有全新主鏡頭,同時內建超廣角相機,以及使用光像引擎強化的影像管道;在安全功能上,iPhone 14、iPhone 14 Plus及Pro系列都搭載最新安全功能像是車禍偵測、業界首創利用衛星的SOS緊急服務;整體來看,在iphone14機種的帶動下,預期下半年手機市況會優於上半年。 據《國泰台灣5G+ ETF(00881)經理人蘇鼎宇表示,蘋果系列新機帶動蘋概股成為盤面焦點,受惠新機鋪貨效應,主力供應商包括台積電(2330)、鴻海(2317)、大立光(3008)、和碩(4938)、穩懋(3105)等公司的營運與股價值得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iphone14具備了5G高效傳輸技術,將提供用戶超快的下載、上傳、串流播放及5G即時連線等功能。在5G技術應用上,iphone14又更進一步。蘇鼎宇表示,蘋果新機再次鎖定5G應用,蘋果產品對於5G技術的支援在全球已經超過70個市場並與250多家電信業者合作,預計iphone14開賣後,會在掀起一波5G旋風。
蘋果2022年秋季新品發表會甫落幕,會上除了發表iPhone 14系列新機,耳機、智慧錶齊發,Apple Watch Series 8、Apple Watch SE、Apple Watch Ultra及AirPods Pro 2同步亮相。對此,美系外資也對全球蘋果供應鏈釋出最新評級,本次喊買6檔、看壞2檔,這8檔不乏台股蘋概股。 美系外資將瑞聲科技(AACTechnologies)、立訊精密(Luxshare)、台積電(2330)、臻鼎-KY(4958)、欣興(3037)及景碩(3189)列為「買入」評等。其中,看好立訊精密在手機、耳機及智慧錶的曝光度,將進一步推升其毛利率。幾家歡樂幾家愁,舜宇光學(Sunny Optical)及大立光(3008)則被列為「賣出」評級。 本土法人相對樂觀,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認為,目前供應鏈問題影響程度有限,消費電子中以蘋概股相對能抵禦景氣循環的情況下,蘋概股可受惠出貨旺季,營運將攀高。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則提醒,蘋果新品正值鋪貨期,相關供應鏈雖具題材,但會後市場目光將轉移至銷售情況。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