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TEU

的結果
  • 《產業》僅美西線有撐 SCFI連2跌守千點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上海航交所公告最新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本周指數下跌17.22點至1013.78點,跌幅1.67%,連續兩周下跌,力守在千點之上。四大主要遠洋航線,遠東到美西線運價維持上揚,其餘持續回檔。  根據最新一期出爐的運價,遠東到歐洲運價每TEU(20呎櫃)為802美元,較上周下50美元,跌幅5.86%;遠東到地中海運價每TEU(20呎櫃)為1455美元,較上周下跌45美元,跌幅3%;遠東到美西每FEU(40呎櫃)為2006美元,較上周上漲3美元,漲幅0.14%;遠東到美東每FEU(40呎櫃)為3052美元,較上周下跌58美元,跌幅1.86%。 近洋線方面,遠東到日本關西每TEU(20呎櫃)較上周下跌3美元,為310美元;遠東到日本關東每TEU(20呎櫃)持平,為318美元;遠東到東南亞每TEU下跌4美元,為140美元;遠東到韓國每TEU下跌19美元,為138美元。

  • 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啟用 可同時靠泊4艘世界最大貨櫃船

    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今(14)日正式啟用,五座深水碼頭,可同時靠泊四艘目前全世界最大2.4萬TEU貨櫃船,櫃場面積廣達149公頃,相當於六座大安森林公園,預估長期年貨櫃裝卸量有望達到650萬TEU,同時搭配無人機與自動化設備,盼打造打造亞太全新智慧永續貨櫃基地。 交通部長王國材在啟用典禮上提到,希望長榮透過「大洋聯盟」(OCEAN Alliance)能吸引更多業者來轉運或運送、達到每年650萬TEU的目標,並重返世界前十大港的地位。 王國材也說,第七貨櫃中心工程在2019年4月由行政院核定後,政府投資203億、長榮海運投資125億,總共328億,第二期工程將在明年五月完工,明年會有五座碼頭同時服務,至於今年通過環評的國道七號預計2030年完成,其中貨櫃車專用道規劃明年底完工。 台灣港務公司則表示,第七貨櫃中心啟用後,長榮海運公司年貨櫃裝卸量可望提升至450萬TEU,長期更可成長達到650萬TEU,而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具5座深達18公尺的深水碼頭,可同時靠泊4艘目前全世界最大2.4萬TEU貨櫃船,櫃場面積廣達149公頃,相當於6座大安森林公園。 此外,第七貨櫃中心還配置台灣港口首例,25排遠端遙控無人橋式機16座,以及櫃場採用全自動化無人門式機及導入自動化作業系統,搭配遠端操作及光學字元辨認(OCR)技術,讓櫃場裝卸作業更加智慧及安全。 在櫃場出入部分,搭配智慧化通關閘口,大幅提升拖車裝卸離場效率,另由長榮海運公司自主開發之櫃場作業系統(TOS)及全區即時用電監控系統可高效協調港口運作,在先進機具設施及輔以智慧化管理系統運作下,建構成為亞太新一代智慧自動化貨櫃基地之一。 港務公司並表示,除專注港埠核心業務提升外,同時也積極落實港口營運環境永續理念,在興建第七貨櫃中心時,即導入循環經濟與生態之設計理念,例如將1975年由國人首創建置之第二港口南堤13座圓形沉箱重新起浮,以創新工法做到最大完整性保留並作為生態潛堤,不只拓寬航道空間,同時豐富港區生態多樣性。 在第七貨櫃中心場地方面,將破損淘汰的水泥型塊,以循環經濟理念回收再利用並藉以提升基底承載力,因此第七貨櫃中心S1-S3碼頭護岸及新生地填築工程於111年榮獲第22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優等殊榮,為體現高雄港與環境共生共好,落實永續發展的企業責任。

  • 《航運股》長榮啟用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 打造台灣首座自動化貨櫃碼頭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長榮海運(2603)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今日啟用,董事長張衍義指出,全部完工後的第七貨櫃中心可提供5個24,000TEU級超大型貨櫃船泊位,年裝卸能量達450萬TEU,未來在貨櫃專用道及國道七號建成後,不僅可疏導港區大型車流、降低市區道路的交通負擔,也可達成長榮海運未來營運規畫發展,在自動化規畫基礎下,將來AI櫃場、無人解櫃車及5G通訊等科技發展成熟,無人載具定位運算能力提升,將使櫃場作業朝完全自動化方向進展。 長榮海運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為台灣港務公司與長榮海運共同打造,台灣港務公司負責興建碼頭護岸及新生地填築等基礎工程,長榮海運則投入橋式機、門式機與重、空櫃堆高機等營運機具購置及後續營運。因應國際航運業發展及船舶大型化的趨勢,該貨櫃中心配備5席水深達18公尺的貨櫃碼頭,岸堤長度達2,415公尺,更有16座高達55.5公尺的遠端遙控橋式機,此橋機展臂後可作業25排寬的超大型貨櫃船,有效提升大型貨櫃輪的港邊作業效能。  5座碼頭分成兩期完工啟用,第一期啟用S5-S3B等2.5座碼頭及貨櫃場設施,第二期預計於2024年7月啟用營運,屆時第七貨櫃中心總面積可達149公頃,重櫃儲量89,238TEU,空櫃儲量43,656TEU,足以讓4艘全球最大的2.4萬TEU級超大型貨櫃船及2艘支線船同時停靠作業,成為台灣最大的遠端遙控橋式機碼頭,作業量能預計最高可達每年650萬TEU。  張衍義表示,因應國際航運業務發展及船舶大型化的趨勢,長榮海運整併第四、第五貨櫃中心業務,移往第七貨櫃中心作業,投入鉅資購置各式新型無人化及自動化設備,並設置環保節能、綠能建設等設施,七櫃在全面投入營運後將不會再有四、五櫃碼頭間相互拖運的需求,除了減少大量碳排外,也能提升貨櫃轉船效率。同時,透過新型態自動化作業,提供現場更優質的工作環境,達成降低環境污染,展現企業永續經營的核心精神。  長榮海運以自動化的智慧貨櫃中心為目標,在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共配置24部橋式機,其中19部為全國首批遠端遙控無人橋式機,60部全自動化無人門式機,以及24道台灣規模最大的貨櫃車智慧化通關進出車道等設備,並導入獨立5G系統、光纖、物聯通訊網覆蓋全場,搭配長榮海運自行開發的智慧化櫃場作業系統及建置電子脈衝圍籬等全區智能化安防系統,提升經營效益及確保人員、貨物安全,讓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成為世界最先進的貨櫃中心之一。  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設備也符合全球綠能潮流,包括車機全電氣化、重/空櫃堆高機採用高標準環保引擎、櫃場自動化報到設備,以及研發「長榮貨櫃通」平台,大幅提升作業效能,達到節能減碳,讓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成為台灣首座綠色碼頭。  長榮集團目前在美西洛杉磯、奧克蘭及塔科馬,巴拿馬箇朗港、日本東京及大阪,台灣高雄、排中及台北,泰國LAEM CHABANG等港口皆設有專用碼頭,以強化長榮海運船隊在該區的運營績效。

  • 港務公司 南北兩大案吸金

     台灣港務公司預估今年營收可逾200億元高標,有底氣投資建設迎接下一波景氣翻轉契機,焦點之一是旗下高雄港將重新挑戰全球前十大貨櫃港,與長榮海運個別投資逾200億元的第七貨櫃中心14日舉行啟用典禮,可讓高雄港空間重新配置、碼頭機能更新,開發深水雜貨船等新業務。  港務公司也將首度自辦都更,在基隆七堵區大華段一德新村都市更新案自有土地1.1公頃,鄰近還有台鐵、台灣菸酒、基隆市府合計近3,000平方公尺土地,已委託顧問公司評估,規劃6棟建築(含辦公、商業大樓)、總銷上看50億元,預計下半年舉辦招商會。  港務公司董事長李賢義表示,上半年台灣港群櫃量雖年減約1成,但公司仍加速推動港埠建設及營運,要在未來景氣翻轉時搶先機。港務公司執行副總王錦榮預估,今年台灣港群貨櫃裝卸量可達1,250萬至1,300萬TEU,其中高雄港全年逾900萬TEU。  港務公司去年營收219.2億元創高,今年估離岸風電業務營收稍減,全年營收仍有突破200億元實力,加上是陽明海運大股東,高達32億元股息落袋,有底氣超前部署與投資。  在高雄港有三大航商投資案,與長榮海運合資第七貨櫃中心,為全台首座全自動化貨櫃碼頭;第五貨櫃中心79~81碼頭將交付萬海,投資逾70億元;韓新遠洋續租第五貨櫃中心76~78號碼頭,將投資45億元濬深碼頭,供2.4萬TEU貨櫃輪彎靠,期待再創高雄港櫃量佳績。  還未公開的港務公司一德新村都市更新案,規畫為1棟辦公大樓、1棟商業大樓及4棟住宅,粗估樓地板面積1.53萬坪。此都更案緊鄰陽明海運總部,航港相關產業又是基隆市重要產業,看好一德新村可發展為航運港埠運籌中心。

  • 《傳產》SCFI連三漲 美東、美西線續揚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上海航交所公告最新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進入海運旺季,運價指數連續第3周上漲,本周上漲4.22點,漲幅0.4%,來到1043.54點。四大主要遠洋航線中,北美線持續上漲,歐洲、地中海線呈現下跌。  最新一期SCFI指數報價,遠東到美西每FEU(40呎櫃)為2017美元,較前一周上漲15美元,漲幅0.74%;遠東到美東每FEU(40呎櫃)為3071美元,較前一周上漲58美元,漲幅1.92%。  遠東到歐洲運價每TEU(20呎櫃)為926美元,較前一周下跌21美元,跌幅2.21%;遠東到地中海每TEU(20呎櫃)為1507美元,較前一周下跌22美元,跌幅1.43%。 近洋線方面,遠東到日本關西每TEU(20呎櫃)較前一周下滑7美元,為319美元;遠東到日本關東每TEU(20呎櫃)與前一周下滑2美元,為332美元;遠東到東南亞每TEU較前一周下滑3美元,為140美元;遠東到韓國每TEU較前一周下滑8美元,為157美元。

  • 《產業》北美線續揚 SCFI連兩周站上千點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7月底、8月初終於看到貨櫃輪的旺季,根據上海航交所今日公告最新一期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為1039.32點,較上周上漲10.09點,漲幅0.98%,連2周穩住千點關卡。主要遠洋航線中,美西線突破2000美元、美東線突破3000美元,歐洲線小幅下滑。  北美線依舊走勢強勁,遠東到美西每FEU(40呎櫃)為2002美元,較上周上漲59美元,漲幅3.04%;遠東到美東每FEU(40呎櫃)為3013美元,較上周上漲160美元,漲幅5.61%。遠東至歐洲線每TEU(20呎櫃)為947美元,較上周下跌28美元,跌幅2.87%;遠東到地中海每TEU(20呎櫃)為1529美元,較上周上漲26美元,漲幅1.73%。 近洋線方面,遠東到日本關西、遠東到日本關東及遠東到東南亞每TEU與上周持平;遠東到韓國每TEU較上周上漲34美元。

  • 美線新船投入 萬海營收看增

     萬海航運(2615)在美國線激烈殺價淘汰賽撐住,如今隨三大海運聯盟航商7月漲價成功跟著受惠,加上萬海7月還有2艘1.3萬TEU(20呎櫃)新造大船投入,累計將有6艘1.3萬TEU貨櫃輪經營美國線。市場人士認為,美國線運價7月大幅回升有利可圖,傳出聯盟船8月還要喊漲,漲價加上大船效應,有助萬海營運表現。  今年是萬海交船高峰期,預估資本支出15.61億美元(約合新台幣逾473億元),其中造船支出逾14億美元,趁著新造船同步啟動綠色航運計畫。  萬海疫情三年大賺約2,077億元,今年首季現金餘額還有1,537億元,滿手現金一部分存在銀行賺美元利息收入,首季利息收入12.86億元,可以彌補虧損,一部分造船造櫃汰舊換新,因應減碳趨勢、提高燃油效率,尤其在美國線以大船換小船跑,可以降低單位營運成本,提振獲利。  萬海共訂造18艘1.3萬TEU貨櫃船,今年預計交付10艘、已交7艘,其中4艘配置在美東線、2艘配置在美西線,加上南美西線1艘。  自去年下半年景氣反轉後,美國線運價一路狂瀉,幾度跌破萬海的盈虧線,被業界視為萬海去年第四季與今年第一季連兩季虧損的主因。  萬海採取緊縮策略因應,美西從三條航線合併為一條,美東兩條航線併為一條,並從4月起與歐系赫伯羅德航商聯營,加上家底子厚、虧得起,即使面臨激烈殺價戰是少數撐下來的獨立航商。  隨萬海1.3萬TEU船隊陸續就位,適逢6月起美國線貨量略增,三大聯盟航商一面抽艙、一面喊漲拉高運價,萬海撿到槍跟著受惠,加上新加坡的低硫油價格從去年高點上千美元至今下跌近4、5成,也有助降低燃油成本。展望下半年,萬海表示,若地緣政治衝突緩解、返校潮及傳統歐美假期等需求拉升,將有益於正向展望。

  • 航運指數震盪 歐洲線止跌

     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持續震盪,在上周上漲後,本周最新報價又再度下跌12.66點至966.45點,跌幅1.29%。不過,儘管第三季目前處於旺季不旺,但主要航線中,歐洲線已經回漲,每TEU(20呎櫃)742美元,周漲4美元、漲幅0.54%。  市場人士分析,本周運價以近洋航線跌幅較重,其中至東南亞每TEU跌幅達4.48%,主因之前往美國線的中小型船舶再回到近洋市場,隨著船舶供給增加,運價因此也隨之下跌。至於歐美航線部分,歐洲航線本周止跌回漲,美國線則出現美東、美西線漲跌互見情況,不過,漲跌幅都在1%以內。  隨著貨櫃航商7月二度調漲北美線運價,近日又有馬士基、達飛計畫調漲8月歐洲線運價,配合航商減班、縮艙效益,若接下來通路業者積極對感恩節、耶誕節禮品需求備貨,業者認為,預期第三季底、第四季初就可望帶動運價有較為明顯走揚。  不過,貨攬業者也坦言,雖目前看起來歐系大型商船希望讓歐洲線比照美國線運價上漲模式,且喊出遠東至歐洲每TEU運價1,025~1,050美元、每FEU(40呎櫃)更達到1,900~1,950美元,漲幅最高達50%,但在歐洲目前經濟情勢不佳情況下,是否仍成功調漲、調漲多少,都仍待觀察,「現在很難預估。」市場人士分析,若歐洲線可順利調漲,顯示業者對於運價的堅持,也將是影響貨櫃航商營運表現的關鍵。  據SCFI最新報價,遠東至歐洲運價每TEU為742美元,上漲4美元,漲幅0.54%;至地中海運價每TEU 1,407美元,下跌5美元,跌幅0.35%。遠東至美東運價每FEU 2676美元,上漲14美元,漲幅0.52%;至美西運價則每FEU為1,764美元,下跌7美元,跌幅0.39%。

  • 《產業》SCFI本周轉跌1.29% 美西線運價下滑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只彈一周!上海航交所公告最新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本周下跌12.66點,來到966.45點,跌幅1.29%。主要遠洋航線中,美東線、歐洲線反彈,美西線回跌7美元。  最新一期的運價出爐,遠東到歐洲運價每TEU(20呎櫃)為742美元,較上周上漲4美元,漲幅0.54%;遠東到地中海每TEU(20呎櫃)為1407美元,較上周下跌5美元,跌幅0.35%;遠東到美西每FEU(40呎櫃)1764美元,較上周下跌7美元,跌幅0.39%;遠東到美東每FEU(40呎櫃)為2676美元,較上周上漲14美元,漲幅0.52%。 近洋線方面,遠東到日本關西、關東每TEU都較上周下跌1美元,報價為326美元及334美元;遠東到東南亞每TEU較上周下跌7美元,跌幅4.48%,來到149美元;遠東到韓國每TEU則持平,為131美元。

  • 《航運股》萬海添運力 2艘13,100 TEU新船完成命名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萬海(2615)今天上午在南韓三星重工巨濟船廠舉行「WAN HAI A11 宸春輪」、「WAN HAI A12 昕春輪」雙船命名典禮暨公益捐贈活動,萬海自2021年以來,陸續與三星重工船廠簽訂共13艘13,100TEU級船舶,截至2023年6月底,已交付4艘投入營運,本次命名的「宸春輪」及「昕春輪」為系列船舶第5及第6艘,其中「宸春輪」預計於7月底竣工交船,屆時將投入萬海航運遠洋航線營運。  萬海與三星重工簽訂的13,100TEU系列船舶全長335公尺,寬51公尺,最大吃水16公尺,設計船速可達22節。新船配備新型主機,並採用環保節能設計,如全平衡扭曲球型舵、螺槳前的預旋流裝置,有助於在航行中減少阻力,達到節能省油的成效。 此外,這型船舶已提前符合EEDI(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phase III最高標準,減少碳排放,迎合綠色航運趨勢,實現萬海「環境保護、永續經營」的經營理念。在航行安全上,這系列船舶皆取得「智能船舶」(Smart Ship Notation)認證,透過智能船舶系統建置,利用各項監控系統及通訊設備蒐集船舶航行數據及設備運作情形,有助於第一時間了解船舶的狀態,強化船舶安全管理。

  • 亞洲運美貨櫃量6月減13% 連11月萎縮

     研調公司Descartes Datamyne匯集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亞洲運往美國的貨櫃量年減13%至147.3萬個(以20呎標準貨櫃TEU計算),此為連續第11個月萎縮,但跌幅較5月的20%縮減,主因是運輸量較高的家具類與機械類品項運量改善。  以商品品項來看,運量最多的家具類減少20%,低於5月的31%跌幅;運量第二的機械類跌幅也從12%降至6%。另外電子電器運量增加8%,是前十大品項裡唯一成長的項目。  若以國家來看,中國大陸輸出至美國的貨櫃量年減16.8%至84.5萬個TEU,連第10個月下滑;來自韓國的貨櫃量減少10.5%至15.4萬個TEU,越南也下滑5.6%至14.7萬個TEU,至於台灣出口的貨櫃量則下跌3%至7.8萬個TEU。相較之下,印度出口至美國的貨櫃量年增5.7%至6.2萬個TEU,日本貨櫃出口量也增加0.8%至3.3萬個TEU。  數據顯示,上半年(1~6月)亞洲運往美國的貨櫃量為817.1萬個TEU,較去年同期大跌21.8%。其中,中國出口量下跌25.2%至465.3萬個TEU,韓國下滑11%至94.2萬個TEU,越南下跌19.8%至73.1萬個TEU,台灣大跌20.7%至42.8萬個TEU,新加坡下降10.1%至37.7萬個TEU,日本輸出的貨櫃量也下滑9%至18.3萬個TEU。  美國6月整體貨櫃進口量達到208.5萬個TEU,較去年同期下滑14.6%,其中亞洲進口量佔比高達70%。累計上半年美國貨櫃總進口量為1,184.8萬個TEU,較去年同期下滑19.3%,其中約69%的進口貨物來自於亞洲。  據日經新聞報導,大型貨櫃船公司負責人指出,他們原先期待運量最快於2023年下半年復甦,但如今看來「復甦腳步可能較預期慢」,現在甚至出現部分業者暫停部分服務的情況。

  • 長榮減碳 砸1,600億買甲醇船

     長榮千億造船計畫拍板定案!順應節能環保趨勢、歐盟2026年課徵碳稅將上路及國際海事組織(IMO)更趨於嚴格的環保法規,長榮11日公告,將斥資50.4億美元(約新台幣1,587.6億元),訂造24艘1.6萬TEU(20呎貨櫃)的甲醇雙燃料貨櫃輪。  長榮將符合國際環保法規,執行環保減碳的戰略擺在今年重要的營運策略,長榮一直評估高效環保船隊,主要因應歐盟已經通過2026年輸入產品到歐盟的業者將被課徵碳稅,以及國際海事組織(IMO)今年上路的能源效率指標(EEXI)及碳強度指標(CII)後,又在7月初進一步修訂船舶溫室氣體減排目標,IMO幾乎年年新增的環保規定,讓海運業者繃緊神經。  IMO 7月設定國際航線船舶的新版減排目標,雖然維持2030年國際航線船舶碳強度須降低至少40%,但嚴格限制2050年溫室氣體(GHG)減排目標,從原先年度排放量至少減排50%,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IMO也規定2030年前國際航線船舶所使用的能源,至少5%採用零或接近零的溫室氣體排放技術或燃料。  近年長榮不斷評估符合全球趨勢的環保船型,11日董事會宣布由子公司長榮亞洲向兩家造船廠分批訂造24艘1.6萬TEU(20呎貨櫃)的甲醇雙燃料貨櫃輪。  其中8艘向日本造船Nihon Shipyard(NSY)訂造,總投資額最高達16.8億美元;16艘向三星重工訂造,總投資額最高達33.6億美元,24艘總投資金額達50.4億美元,以匯率31.5元計算,約新台幣1,587.6億元,交船的時間尚未確定,將陸續發布。  長榮每3~4年就會進行大規模的造船計畫,在此之前最大造船投資案是2019年陸續訂造13艘2.4萬TEU貨櫃輪,全數投入歐洲線,投資額約新台幣800億元。  挾著汰舊換新策略,長榮船隊更年輕、環保及高效率,並大幅度降低每單位營運成本,優化船隊結構,此也展現在長榮財報上,毛利率的表現優於競爭對手。  長榮表示,預計新船陸續到位後,將歸還租約到期的老舊租船及處分屆齡除役的自有船。  長榮目前船隊共計214艘,運能167.6萬TEU,11日董事會決訂造的甲醇雙燃料船加上已簽約的新船訂單共計有61艘待交,運能約67萬TEU。

  • 長榮Q2營收轉正成長 Q3看旺

     因6月出口貨量與平均運價持平,長榮海運(2603)6月合併營收221.31億元,月減3.43%、年減63.32%,連續三個月維持在220億元之上,使得第二季合併營收達673.84億元,季增0.83%,單季營運轉為正成長。進入第三季,市場期待遠東到歐洲航線漲價成功,提振營運。  長榮6月營收年、月雙減,主要為貨量與運價持平,以及去年基期高所致。第二季合併營收季增0.83%,態勢轉變,符合長榮總經理謝惠全日前法說會第二季優於第一季的預測。展望後市,長榮營收趨勢視廠商庫存去化、烏俄戰爭、全球通膨及運價走勢而定。  長榮上半年合併營收1,342.11億元,年減61.19%,第一季每股稅後純益(EPS)2.38元,法人估第二季少了海外股利匯回繳稅的影響,長榮第二季EPS將有所表現。  進入第三季,市場將目光放在遠東到歐洲線運價調漲利多,與長榮同屬海洋聯盟(OCEAN Alliance)法國達飛(CMA CGM)宣布8月1日起調漲遠東到歐洲線運價,漲幅約4成,調漲後每20呎櫃運價1,075美元、每40呎櫃運價1,950美元,是馬士基後第二家海運業者喊漲的航商,預料長榮也將有所調整,增添第三季營運表現。  長榮表示,預期開學季與後續節日需求將增加貨載,因此對海運後市持審慎樂觀看法,若俄烏戰爭能夠告一段落,對下半年景氣更有催化作用。  長榮目前營運船隊213艘、運能166.4萬TEU,簽約新船訂單尚有46艘、運能約42萬TEU,隨新船投入營運,持續升級各航線船型,汰換老舊船舶。今年底前預計2艘新船交付,新增運能約3.1萬TEU。明年預計22艘新船交付,新增運能約22萬TEU。2025年預計18艘新船交付,新增運能約13.8萬TEU。2026年預計4艘新船交付,新增運能約3.2萬TEU。

  • 《產業》SCFI指數連二黑 美東、美西線跌逾13%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上海航交所公告最新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上周跌破千點後,本周再度下跌,來到934.31點,下跌45.54點,跌幅4.64%。四大長程航線皆墨,遠東到美西及遠東到美東運價跌幅都超過13%,跌勢頗重。  最新一期出爐的運價指數來看,遠東到歐洲運價每TEU(20呎櫃)為859美元,較上周下跌23美元,跌幅2.76%;遠東到地中海每TEU(20呎櫃)為1601美元,較上周下跌25美元,跌幅1.53%;遠東到美西線每FEU(40呎櫃)為1207美元,較上周下跌181美元,跌幅13.04%;遠東到美東線每FEU(40呎櫃)為2103美元,比上周下跌332美元,跌幅13.6%。  近洋線方面,遠東到日本關東、關西、韓國及東南亞都是持平。 雖然歐美零售業第2季度壓力逐步下降,運輸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逐漸解決,景氣有機會第3季回升。但本周傳出馬士基降價大打價格戰,推出全亞洲運往美國西岸港口的超低運價,為7月旺季運價帶來不確定因素。

  • 貨量回來了 陽明、萬海業績翻身

     終於盼到貨量增加,帶動貨櫃三雄今年5月營收全數轉為月增模式!陽明海運5月營收115.78億元,月增4.84%、年減65.82%,除了貨量增加,還有中東、南美、南亞航線運價推漲;萬海航運5月營收81.72億元,月增0.52%、年減67.41%,主要受惠5月部分市場需求回溫,彈性調整船舶策略奏效。  陽明累計前五月營收595.75億元、年減66.43%;萬海累計前五月營收418.61億元、年減67.88%。  展望後市,陽明表示,受到歐、美主要市場持續去庫存,核心通膨居高不下、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等因素影響,經濟復甦動能遲緩。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亞太地區經貿充滿發展潛力,有助推升全球經濟成長,加上RCEP於6月2日起全面生效,將促進區域貿易增長。  萬海指出,如果地緣政治緊張趨緩、通膨持續回落,加上終端市場庫存已逐步去化,將有助於航商正向展望。  近期市場聚焦美西碼頭勞資談判議題,先前達成協議將於7月1日到期,雙方仍將持續協商,並維持港口貨運業務運作,業界研判,目前雖有公會零星派工稍有延誤,非全面性影響,整體海運鏈運作仍在正常且可控範圍。  截至6月2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綜合指數SCFI當週指數為1,029點,月漲幅3%,但9日再度反轉下跌,SCFI指數跌破千點,由美國線領跌,歐洲線小幅下修。  陽明表示,歐、美主要市場仍處去庫存化階段,歐洲線因運力供給增加,運價持續承壓,美國線運價則有些許反彈。  根據Alphaliner統計,截至5月22日,全球約有3.6%貨櫃船隊、94.6萬TEU運力處於閒置狀態,首次跌破100萬TEUS,主要為部份商業閒置運力及塢修船舶重新回到市場營運。同時,為了符合環保法規,航商啟動汰舊拆船計畫,隨著整體運力供給逐漸增加,航運市場變化仍需謹慎應對。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