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TESLA

的結果
  • TOYOTA、Tesla小心了!他放話:下一步擊敗馬斯克

    挾著在底特律汽車巨頭勞資談判中獲勝的氣勢,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主席費恩(Shawn Fain)表示,下一步將對豐田(TOYOTA)、特斯拉(TESLA)等非工會汽車廠發起組織運動,並放話,準備挑戰特斯拉,有信心擊敗反工會的執行長馬斯克。 美國財經媒體報導,費恩受訪時說,「我們可以擊敗任何人,但取決於員工是否想要公平待遇,還是希望馬斯克犧牲員工為代價,自己去外太空飛行。」 費恩指出,他已經看到美國的非工會工廠和工人對勞資協議的反應,並準備採取行動來追究非工會工廠的責任。 在美設生產線的豐田、日產、福斯等外國車廠,其美國廠工人並未組工會。費恩下個目標將對豐田、特斯拉等非工會汽車廠發起組織運動,他希望把這些員工組織起來,讓他們成為UAW會員,並獲得更好的工作合約。 UAW 主任Brian O. Shepherd日前在社群媒體平台發文表示,「如果豐田汽車工人加入UAW 運動,他們能贏得什麼?」先前未受UAW罷工波及的日本豐田汽車同意為美國工人加薪9.2%至每小時34.8美元,並增加帶薪休假。 本田(Honda)也表示,正評估底特律3大汽車製造商與UAW達成的協議,並將保持競爭力。 此前,底特律三大車商同意在四年半合約裡平均加薪25%,若把提高的退休金和其他津貼計算,整體加薪幅度達33%。UAW工人最高工資為每小時42美元(約新台幣1356元)。

  • 陸電動車輾壓全球!謝金河曝比亞迪1招殺敵 這家下場GG了

    富士康在大陸多廠區遭大陸官方查稅和調查用地情況。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富士康的外溢效應,可能直接衝擊在大陸享有高市占高業績的美企,包括蘋果、特斯拉及星巴克。隨著陸企崛起,最可怕的是大陸電動車正在搶攻全球市場,比亞迪及蔚小理等殺價搶市占率,Tesla成為最大受害者。 謝金河在臉書發文指出,這次富士康事件的查稅事件,從大陸官方透露出來的訊息顯示,和富士康這些年一直在進行的供應鏈移動有關,而最直接的源頭是蘋果供應鏈。 他認為,富士康的外溢效應,美系大廠可能直接受到更大衝擊,眼前最有代表性的企業是蘋果、特斯拉及星巴克,也就是過去在中國市場享有很大市占率,靠中國市場衝高業績,而中國本地產業正在茁壯的,像Vivo、Oppo、小米和華為等手機大廠正在削弱蘋果在中國市場的版圖。此外,瑞幸咖啡急攻中國市場,星巴克正節節敗退。 謝金河直言,最可怕的是中國的電動車正在搶攻全球市場,比亞迪愈來愈強,這次日本車展,豐田已感受到沈重壓力,Tesla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 最近Tesla股價跌不停,股價一度摔破200美元,市值跌破7000億美元,中國從比亞迪及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零跑等電動車廠殺價搶市占率,看起來Tesla壓力會愈來愈大。 謝金河說,這些年,中國用大市場練兵,外企先嚐甜頭,接下來吃苦頭的戲碼會一直上演。

  • 台股跌不停好怕? 兩次世界大戰、金融危機都挺過來了 達人談存股致勝之道:何必急著找原因

    台股加權指數持續南下,即將撞破萬六大門,不少人急問股市到底怎麼了?為何跌不停?存股達人「存股方程式」盤點造成全球股市劇烈動盪的5大原因,其中,經濟發展遲滯與企業獲利衰退,才是近期全球資本市場最大的隱憂,但他認為,無論如何都要投資何必急著找原因,股市長期向上,慎選標的與市場,建構優質組合才是存股致勝之道。 面對廣大投資人的問題,「存股方程式」整理出造成全球股市動盪的5大原因如下: 1.美國持續升息縮表,不斷抽走市場資金。2020年肺炎疫情爆發,美國採取無限量化寬鬆救市,如今必須升息縮表,收回浮濫的資金並壓抑通膨,可以說是無限量化寬鬆的後遺症。 2.俄烏戰爭與以巴戰爭,這兩場戰事可以說是通膨加溫的催化劑;尤其,如果中東產油國捲進以巴衝突,恐怕會造成石油危機、加劇通膨。 3.美中貿易戰不見緩和,甚至愈演愈烈,拜登政府為了打壓中國,不斷祭出科技禁令,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的霸權爭奪,肯定對全球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4.中國經濟復甦力道疲弱,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占中國GDP高達約25%,如今房地產債務危機成了深不見底的無底洞,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甚鉅;中國市場疲弱,對於全球經濟自然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5.最重要的,全球股市擔憂經濟陷入衰退,股票自然遭到拋售。 「存股方程式」表示,美國各項經濟指標其實都不算差,這是通膨無法有感降溫的原因,但往好處想,提高經濟軟著陸的機會;台灣方面,按照主計總處統計,上半年經濟成長率是慘澹的-0.98%,2023全年成長率預測為1.61%,雖遠低於通膨率2.14%,但仍屬差強人意。 「存股方程式」認為,經濟發展遲滯與企業獲利衰退,才是近期全球資本市場最大的隱憂;像是科技巨頭Google母公司Alphabet,10/24公布上季財報,10/25股價重挫超過9%,單日市值蒸發超過5兆台幣;Tesla在法說會之後的一週(10/16~10/20),股價重挫16%,市值蒸發超過3.9兆台幣;幸好Microsoft 、Amazon、Meta的財報都還不錯,才沒有進一步導致美股下跌。 不過,話鋒一轉,「存股方程式」提出他內心的假設,股市動盪下跌原因繁多,但知道這些原因又如何?難道從此不投資嗎?既然無論如何都必須投資,又何必分析這些原因呢?因為不論如何,全球經濟長期而言都是正成長的。 「存股方程式」指出,即便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如此毀滅性的重大事件,美股以及全球股市依舊默默地往上爬;此外,2008至2009年的次貸風暴,是近20年最嚴重的全球性金融風暴,台股與美股幾近崩潰腰斬,房地產也是慘不忍睹,現如今不論台股、美股、或是全球股市,都早已倍數成長。 「存股方程式」表示,抓住全球股市長期往上成長的大方向之後,中間偶爾出現重挫、偶爾出現金融海嘯導致崩盤,當時間拉長至10年、20年、甚至30年,這些短期下挫回檔就顯得無關緊要了。 他也認為,諸如通膨、經濟發展、戰爭、地緣政治風險...等,都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不可控因素固然要關心,但既然不可掌控,就無須過度傷神研究;他只知道建構優質的資產組合,抓住股市長期往上的大原則,好好掌握可控因素,慎選標的與市場,賺取時間複利,建構優質組合,才是存股的致勝之道。 ※免責聲明:本文獲得「存股方程式」授權,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 全球電動車龍頭 比亞迪快到手 陸行之4點看特斯拉:簡直慘不忍睹

    美股4大指數周三皆墨,除道瓊慘摔332點,科技股為首的費半、那指也跌逾1.6%,除美國AI禁令重創輝達,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第3季財報不如預期,也成殺盤推手。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表示,特斯拉與比亞迪(BYD)差距拉近至1%內,殺價取量的做法是衰退主因,每台車利潤年減72%至2882元,簡直慘不忍睹,預料第4季仍將持續衰退。 陸行之發文表示,上次貼文首次提出擔心電動車手機化趨勢後,就不意外Tesla第3季度營收及獲利低於市場預期,盤前盤後各跌4.78%及超過3%,雖然11/30有大家期待的Cybertruck,馬斯克預期2025年出貨25萬輛,今年第4季度還有新Model 3及Model Y小改款,但Tesla如果無法停止砍價取量、殺雞取卵,每年出貨量成長30~50%,但造成營收持平,獲利衰退又如何呢,以下幾個數據分享: 1.Tesla第3季度營收233.5億美元,季減6%,年增僅9%,低於市場預期3個百分點,營業利潤率僅剩7.6%,低於市場預期的9%,季減近2個百分點,年減近10個百分點,估計跟BYD不會差異超過1%(去年同期Tesla領先超過10個百分點)。 2.各產品零星降價,平均單價為4萬5109美元,季減1%,年減17%,比第1、2季度各季減10%與3%來的好些,all in成本為4萬2226美元,季增2%,年減4%,所以不要再說Tesla降價是反映成本降低,經過1年大降價,特斯拉每車利潤只剩2882元,季減31%,年減72%,簡直慘不忍睹。 3.目前彭博社分析師預期第4季度營收達261.9億美元,季增12%,年增8%,毛利率/營利率小升,分析師明年Cybertruck出貨估抓10~15萬輛,第4季度至多1~2萬輛,假設整體出貨47.5萬台,其中1.5萬台Cybertruck,每台6萬美元,46萬台Model S3XY,每台平均4.5萬美元,測算季平均單價4.55萬美元,僅季增1%,年減仍達13%,結論是Cybertruck讓獲利率大幅回升的機會實在不大。 4.明年變數要看Fed 是否降息,Tesla是否持續採取成長靠殺價策略,Tesla的FSD是否能增加銷售佔比,Tesla 是否會推出2.5萬低價車款等等。 陸行之還不忘補助個人的車主經驗,表示自從今年買了Tesla model S,在高速公路都交給它主導,但感覺公司/還是我的陸小T有在監視我使用輔助駕駛的習慣,剛開始動不動就強迫取消輔駕設定,現在幾乎沒這樣,並喊話Tesla 團隊儘快開放FSD,這樣走local 會比較輕鬆。

  • 《熱門族群》特斯拉財報遜預期 概念股走勢不一

    【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電動車大廠Tesla公布上季財報,營收、毛利率、淨利率及獲利均遜於市場預期,Tesla不僅18日股價收低,盤後股價亦下跌逾4%,不過國內Tesla零組件供應商今天盤中股價未受太多影響,端子廠胡連(6279)、線束廠貿聯-KY(3665)盤中股價走高,導線架廠順德(2351)則呈現小跌。 電動車因全球升息緊縮衝擊持續顯現,以及各大品牌廠競爭推出新車款引爆殺價競爭壓力,為維護市佔帶頭殺價的Tesla,財報亦難逃影響,Tesla上季營收233.5億美元,季減6%,年增僅9%,不及市場預期240.6億美元,毛利率為17.9%,低於市場預期的18%和第2季的18.2%,營業淨利率僅剩7.6%,季減2個百分點,低於市場預期的9%。 就生產及交付來看,Tesla第3季汽車產量為43萬488輛,年增18%,第3季交付量為43萬5059輛,年增27%,低於第2季創紀錄的46萬6140輛,為一年以來首次出現較上季下滑,且低於市場預期。 若依業務來區分,汽車業務營收196.25億美元,年增5%;能源生?及儲存業務營收15.59億美元,年增40%;服務及其他營收21.66億美元,年增32%。 在獲利方面,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為23.18億美元,年減37%,低於市場預期的25.6億美元,每股盈餘為0.66美元,亦低於市場預期的0.74美元。 17日Tesla受到美股重挫拖累,收盤股價下跌4.78%,以242.68美元作收,盤後股價又因財報不佳下跌逾10美元,跌幅逾4%。 貿聯-KY為Tesla線束供應商,受惠於車用線束出貨穩定,且HPC客戶出貨持續放量,今年第3季合併營收為131.16億元,季增0.86%,累計前9月合併營收為387.85億元,年減3.38%。 胡連第3季合併營收為18.78億元,季增19%,為今年單季新高,累計前3季合併營收為50.67億元,年增11.82%,由於毛利率回升,法人預估,胡連第3季獲利有機會較第2季倍數成長,全年營收可望上看70億元,再創歷年新高。

  • 《今日財經懶人包》9月CPI未降 中斷美股連4紅;台股收復季線 萬七在望;金融業對以色列曝險1788億;美晶片禁令 台積可望再豁免一年;納智捷n7 明年拚電車王

    美9月CPI年增3.7%高於預期,加劇升息預期,美債殖利率飆高,中斷美股連4天漲勢;外資回頭等5大利多,台股收復季線,大漲153點收16,825點,萬七在望;金融業對以色列曝險,包括銀行、保險、證券和投信基金,合計約1788億元,風險可控;美晶片禁令有解,繼三星、SK海力士傳獲無限期延長豁免後,台積電大陸廠也有望再獲一年期豁免;裕隆旗下納智捷首輛電車n7,預計明年1月交車,手握2.5萬張預購單,明年可拿下台電車二哥,甚至挑戰龍頭TESLA。以下為今(13)日財經懶人包: ▲9月CPI未降 中斷美股連4紅 當投資人正在消化高於預期的9月消費者通膨數據時,美國公債標售買氣低迷帶動債息走高,周四美股三大指數收黑,結束了連漲4天的升勢。  ★四大指數   美股道瓊下跌173.73點或0.51%,收33,631.14點。   NASDAQ下跌85.46點或0.63%,收13,574.22點。   S&P500下跌27.34點或0.62%,收4,349.61點。   費城半導體上漲10.80點或0.31%,收3,548.62點。 ▲台股戰季線達陣 萬七在望 美國聯準會(Fed)9月會議紀要市場樂觀解讀,美債殖利率回落帶動周三美股收紅,主要亞股12日跟漲,台股在外資繼續以逾200億元重金買超下,推升加權指數站上季線,終場上漲153點收最高16,825點,萬七在望。   ▲金融三業 對以曝險1,788億 以巴爆發軍事衝突,金管會緊盯金融業對以色列的曝險部位。金管會12日公布,至8月底銀行、保險、證券三業對以色列的曝險,合計達1,725.77億元,投信基金投資部位則曝險62.15億元,目前銀行已提列2.27億元的評價損失,較去年同期微幅增加,曝險最多的壽險業多是投資以色列公債,目前付息正常。   ▲美晶片禁令 台積可望再豁免一年 繼日前韓國三星電子、SK海力士傳出獲得美國給予無限期延長豁免,得以對其大陸工廠出口晶片製造設備後,知情人士披露,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也有望再獲美方給予一年期豁免,即台積電大陸廠可繼續訂購美國製造設備,穩定其大陸生產業務。 ▲納智捷n7 明年拚電車銷售王 裕隆旗下納智捷(LUXGEN)n7身為首輛國產純電車,量產上市時程備受各界矚目,納智捷董事長左自生12日首度證實,n7預計於11、12月小量生產,明年1月中開始逐步交車,現有2.5萬張預購單,估至少將有3成轉為實質訂單,力拚上半年消化完畢。  

  • 大陸黃金周車市銷售火熱 試車需提前預約

    大陸中秋、十一黃金周期間,傳出大陸車市銷售情況火爆,包括Tesla、蔚來、理想等新能源汽車品牌的門市人氣十足,銷售訂單增長,試車需要提前預約。 澎湃新聞報導,上海一些汽車門市業者表示,長假期間,幾乎每款熱門車款的展車位置上都坐滿了正在體驗的買家,還有人排隊等候試車。其中,新能源汽車吸引了更多買家的注意。一名Tesla銷售人員表示,十一假期期間銷售可觀,銷售人員每天就可以接到4到5份訂單,試車還需要提前預約。 另外,大陸資通訊大廠華為因為Mate 60系列智慧手機熱賣,門市人氣較旺,連帶由華為與賽力斯共同開發的「AITO問界」汽車的訂單也有所增加。 報導指出,多家車企都在9月、10月的售車旺季推出了針對性的降價促銷措施,例如零跑推出10月優惠活動,對T03車型給出最高人民幣(下同)1萬元的官方補貼;比亞迪旗下騰勢推出了2千元定金抵扣2.2萬元車型;Tesla推出增強版自動輔助駕駛功能90天免費試用等。 中國乘聯會表示,各地車展的舉辦及新產品放量,疊加中秋十一假期市民自駕出行需求旺盛,可望進一步拉動汽車消費。

  • 特斯拉人工智慧機器人Tesla Bot現身台灣 今起進駐四體驗中心

    特斯拉(TESLA)致力於 AI 人工智慧技術與機器人開發領域,在2021年首次公開Tesla Bot機器人計畫後,2日首度驚喜現身台灣,率先進駐位於台北內湖的TESLA服務體驗中心,明起增加台中、台南及高雄,將在共四地TESLA服務體驗中心開放靜態展示。 特斯拉表示,Tesla Bot又稱為Optimus,是一款人形機器人,旨在完成對人類而言重複、乏味或危險的工作。Tesla Bot的設計靈感源自於人類的形態,因此它可以使用人類的工具、運送物品,並在工廠內工作。Tesla Bot採用與TESLA車輛相同的人工智慧技術,使其能夠安全且高效地在現實世界中移動。 特斯拉指出,配備最新硬體科技且可不斷透過OTA線上軟體更新的TESLA電動車同樣受益於持續精進的TESLA人工智慧技術,使得包括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在內的功能皆能與時俱進,提供給所有車主最便捷智慧的純電生活。 特斯拉表示,即日起Tesla Bot機器人模型搶先於TESLA台北內湖服務體驗中心展出,明日起將同步進駐台中、台南、高雄等地。

  • 《科技》Tesla與比亞迪帶頭衝 元山、胡連、定穎樂透

    【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Tesla與比亞迪等電動車廠訂單強勁,PCB廠定穎投控(3715)、端子廠胡連(6279)、風扇廠元山(6275)8月合併營收同步攀升,其中定穎投控8月合併營收14.33億元,月增11.07%,創下單月歷史新高,胡連8月合併營收為6.49億元,月增14.89%,為111年11月以來單月新高,元山8月合併營收3.65億元,月增16.92%,年增26.45%,亦創下歷年同月新高。 今年上半年大陸車市因終端需求緊縮陷入銷售慘淡困境,不過隨著庫存逐漸降低,2024年新車款零件開始拉貨,大陸車市需求回溫,且比亞迪及Tesla等電動車銷售亮眼,加上車用IC缺料問題紓解,帶動車用零組件廠業績加速向前衝,定穎投控、胡連及元山8月營收飆出佳績。 定穎投控近幾年將產品重心放至汽車板,今年第2季汽車板相關業務營收佔比已達70%,成為公司營運重要支撐,受惠於汽車訂單強勁,定穎8月合併營收達14.33億元,月增11.07%,年增13.2%,創下單月歷史新高,累計前8月合併營收為100.62億元。 隨著電動車滲透率提升,定穎預期,2024年汽車板佔營收比重約70%,其中電動車佔汽車板比重約20%。 定穎投控預估,下半年營運與上半年持平或小幅成長,全年營收則為持平或小幅衰退。 胡連因大陸自主品牌車廠新產品開始出貨,8月合併營收達6.49億元,月增14.89%,年增4.57%,為111年11月以來單月新高,累計前8月合併營收為44.04億元,年增13.26%。 胡連表示,目前車用訂單強勁,預估9月合併營收有望比8月好,第4季亦樂觀看待,下半年業績將明顯優於上半年,今年營收有機會挑戰歷年新高。 受惠車用與高階運算訂單強勁,元山8月合併營收3.65億元,月增16.92%,年增26.45%,為歷年同月新高,累計前8月合併營收為24.92億元。 元山表示,公司除與歐洲車廠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近來大陸車廠正在改變汽車開發時程以加速周轉效率,致使拉貨速度變動性提高,不定期會有量大急單,元山與Tier1供應商策略合作,將既有客製化平台項目發展成新專案,藉此爭取更多Tier1、Tier2供應商訂單,提升公司在大陸車用市場佔有率,公司亦與車用IC供應商協調、優化晶片到庫流程,以因應急單頻率提高。 目前元山歐洲車廠訂單能見度至2025年穩健無虞,樂觀看待整體車用產品成長。 元山表示,達伸廠及台灣廠現在都已滿載,下半年會明顯比上半年更好,全年營收可望比去年好。

  • Dojo降世!特斯拉股價噴10%「13檔台系汽車股騷兩圈」法人最看好這3檔

    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看好特斯拉(Tesla)AI超級電腦Dojo可能使該公司更快採用自駕計程車(robotaxis)及加快網路服務,上調其目標價至每股400美元,潛在上漲空間上看6成,推升特斯拉周一股價飆漲逾10%。 特斯拉於今年7月開始投產用於訓練自駕汽車AI模型的超級電腦,並規劃到明年為止在Dojo上投入超過 1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認為,若Dojo能讓電動車「看到」及「做出反應」,這項技術將為特斯拉帶來巨大優勢。 汽車相關概念股今(12)日應聲強漲,包括劍麟(2228)、麗清(3346)、貿聯-KY(3665)、胡連(6279)、朋程(8255)、台半(5425)、欣銓(3264)、東陽(1319)、堤維西(1522)、耿鼎(1524)、裕隆(2201)、和泰車(2207)、江申(1525)等強勢收紅。 法人認為,超級電腦 Dojo為特斯拉帶來的正面效應,有助於市場評價提升,台系汽車零組件也沾光,最看好包括智伸科(4551)、胡連(6279)、東陽(1319)等相關供應鏈。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 Model X一次降價33萬元 特斯拉賠錢賣車也能賺? 陸行之狠戳3大盲點:股東、車主小心了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頻降車價,其中Model X在台更一口氣大降33萬元,執行長馬斯克認為賠錢賣車無妨,改靠軟體服務獲利就好。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卻不認同,點出市占續滑、營收緩增、獲利卻衰退等3大迷思,不僅對股東很傷,車主也怕二手價崩盤而卻步,更以蘋果為例,同樣轉軟體服務,但手機利潤依然豐厚。 身為電動車愛好者兼特斯拉股東的陸行之,今(2)日在臉書發文指出,雖說還是很期待新版Model 3四季度上量,Cybertruck四季度推出明年上量,FSD 優化,1.5~2萬美元低價版推出,充電樁/FSD全球授權進帳,儲能系統受惠於全球綠能化。 當一些專家說Tesla殺價可拿到更多的市場份額,成本也跟價格一樣同步大降,又說Tesla獲利率仍居第1名,甚至馬斯克還指殺到沒利潤後,改靠軟體賺錢,「電動車手機化」趨勢是最近縈繞在我腦海中的擔憂,也擔心馬斯克只想加速改變世界。以下3大迷思分享: 1.降價搶份額的迷思:記得手機從feature phone到智能手機,從3G到4G、4G到5G,每個世代,參與廠商從半導體到組裝、品牌,都是規格滿溢,盡力降成本,降售價、搶份額,但當降價成為全產業鏈運動,份額的變化就不大。 舉Tesla為例,今年從1Q23到3Q,全產品線平均單價年減逾20%,但全球車廠營收份額始終保持在5~5.5%,大家加速降價只是把10年典範轉移的藍海市場,提早變成5年的紅海市場。 換個角度看,有些公司因為創新,每個世代的新產品(科技/非科技)貴上一大節,很注重自己提供給客戶的價值(value proposition),不輕易降價,獲利率越來越高。 2.降成本就該降價格的迷思:記得以前摩爾定律微縮盛行時,T同學(指台積電)每隔18個月給客戶來個加倍效能,耗能減半,同電晶體單位成本減半,搞得全產業鏈數量的成長,被價格下跌消減大半,記得數十年前T同學總是說,晶圓代工產業成長5~10%,但現在變成倍數的10~20% CAGR。 但現在電腦、手機、電視這些營收占比總共超過60~70%的產品,比以前的成長減半,甚至衰退,何來10~20%成長?當然就是產業鏈開始懂得漲價賺慢/大錢,而不是降價賺快/小錢。 回到Tesla的全產品線平均成本年減僅有10%,何來降多少成本,降多少價,而且單價降了超過20%,不是把今年銷量成長的37%(1.31mn to 1.8mn) 打回原形,明年會不會也來個銷量成長40%、營收僅增10%?那40%營收/獲利CAGR,豈不是要變成10%營收CAGR,-10%獲利CAGR。 陸行之還指出,昨天跟好友夫妻聚餐,對方最近在美國把Tesla Model S換成Benz EQS,主因正是擔心Tesla科技化,要是產品價格每年砍個20~30%,二手電動車誰要買,步入二手車保值這麼差,誰敢買新車的惡性循環? 3.獲利率第1的迷思:老實說,經過特斯拉今年的自殘大降價,並沒看到獲利率領先的趨勢維持或擴大,Tesla全球獲利率份額反從去年的12%,降到今年的7%,營業利潤率也由去年大幅領先同業近11個百分點,到今年二季度剩2個百分點的差異,其中豐田、現代、Benz、BMW紛紛超車Tesla,中國上汽、BYD、理想與Tesla的差距也拉近。 意思可能就是說,Tesla的自殘大降價,並沒有加速消費者改買電動車,甚至沒有加速改買Tesla品牌電動車,可能反而擔心先買先賠錢,撐越久越便宜的惡性循環?Tesla這群最聰明的腦袋會不知道這結果嗎?還是他們想的不一樣,就像馬斯克說的,殺到沒賺錢也沒關係。

  • 比亞迪超車Tesla 元山、泰碩進補

     電動車冠亞軍得主去年易主,在2022年全球前十大電動車品牌榜中,比亞迪以逾180萬台的銷量,成功超車Tesla,奪下桂冠,預期已掄元的比亞迪今年銷量將以年增七成的速率,直上300萬台,相關散熱供應鏈元山(6275)、泰碩(3338)業績進補在望。  DIGITIMES研究中心統計,在2022年全球前十大電動車品牌中,比亞迪以超過180萬台的銷售量,超越Tesla並居冠,市佔率達18.5%,推敲超車原因來自於比亞迪自去年3月起停產燃油車,專注在電動車事業發展上,在業務重心轉移下,比亞迪今年上半年在電動車市占進一步擴大至20.4%,據此推估,今年比亞迪電動車銷量有望達到300萬台,遠高於Tesla的180萬台銷售目標。  繼在歐美一線車廠站穩腳步後,元山揮軍向中國一線車廠叩關,現已成為比亞迪、吉利汽車、上汽大眾、廣汽集團等中國車廠的TIER 1供應商。  元山總經理劉賢文坦言,車用今年上半年受到MCU(微控制器)缺料的影響,戰力未能發揮,不過隨著MCU在6月底到貨,7月起車用客戶展開追單,伴隨急單不斷湧現,現車用訂單能見度已來到2024年,部分訂單甚至已經下到2025年,以致主攻車用的高雄廠與達伸廠產能現都已滿載,且一路滿到今年第四季。  泰碩深耕中國車用市場多年,繼拿下比亞迪中控模組散熱應用訂單後,新增新車款ADAS散熱模組訂單,泰碩總經理梁竣興表示,ADAS散熱模組訂單在今年6月進入試產,目前仍在為量產做準備中,預訂量產時間為第三季末、第四季初。  梁竣興表示,比亞迪中控模組散熱標案去年底開出,泰碩訂單占比由去年的八成急速下修至二成,拖累今年上半年車用占比走低,不過隨著今年7月重新開標,泰碩又重新拿回主導權,訂單比又重回八成。不料因比亞迪先前尚有中控模組庫存待去化,8月的訂單占比僅由今年上半年的二成回升到四成,梁竣興強調,後續訂單回升速度仍有待觀察,不過第三季表現應仍可優於第二季。  梁竣興表示,由於ADAS的平均銷售單價較中控模組高出10多倍,對車用占比的持升有明顯挹注,若未來ADAS成功放量,應有助泰碩車用占比向上挑戰二成,相較於去年的車用占比15%,高出五個百分點。

  • 《產業》比亞迪電動車擁3強超車Tesla 海外布局更強身

    【時報記者葉時安台北報導】自2022年3月比亞迪專注於電動車發展後,其電動車銷量於2022年已明顯超越Tesla,DIGITIMES研究中心預估2023年比亞迪銷售量將達300萬台,與Tesla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主因其產品線涵蓋面廣,且產業鏈垂直整合度高、可提供消費者親民價位。而比亞迪為穩居全球電動車市場龍頭地位,計畫藉由擴展海外業務,助其銷量持續增長。 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林芬卉表示,2022年全球前十大電動車品牌中,比亞迪以超過180萬台的銷售量,超越Tesla並居冠,市占率達18.5%,主因2022年3月起比亞迪停產燃油車並專注電動車事業發展;2023年1~6月比亞迪市占率進一步提升至20.4%。林芬卉預估2023年比亞迪電動車銷售量可達300萬台,將遠高於Tesla 180萬台的銷售目標。  林芬卉表示比亞迪之所以在電動車市場取得高市占率,主要得益於其產品線廣泛,涵蓋低、中、高階不同市場,並在各區隔市場瞄準主要競爭品牌推出強打車款,此外,比亞迪因具有垂直整合能力,並掌握關鍵技術,使其能提供人民幣10萬~30萬元親民價位的王朝及海洋系列為市場主戰產品,並受到大陸廣大消費者青睞。  雖比亞迪已為全球第一大電動車業者,然其95%以上電動車銷售仍侷限於大陸本土市場,該公司為穩居電動車市場龍頭寶座,計畫透過其在海外市場B2B出貨實績和經驗,正逐步擴大電動乘用車業務海外布局;林芬卉從比亞迪掌握的訂單推估,2023年其海外銷售量將達30萬台。  林芬卉提到比亞迪不僅藉由海外經銷商將電動車銷售至大陸以外市場,並在全球啟動建廠計畫,目前已確定設廠國家包括泰國、越南和巴西;該公司正規畫其它地區生產布局,旨在加速電動車市場由大陸向海外擴展並深耕。

  • 傳Tesla正於大陸組建自動駕駛團隊 工程師抵中進行培訓

    陸媒報導,Tesla於大陸計劃組建一個約20人的本地運營團隊,以推動自動駕駛解決方案FSD(Full Self-Drive)在大陸市場落地。 有產業鏈知情人士表示,Tesla已經從總部派了工程師,來進行培訓。與此同時,Tesla還在大陸嘗試成立一個數據標註團隊,規模約上百人。這同樣是為訓練FSD的算法作準備。 知情人士又指出,Tesla在上海進行測試,需要在其註冊地所在的浦東臨港先申請一個臨時牌照,試運行兩周之後,通過了相關評審會審批,才能拿到長期的測試資格,而拿到這個資格,至少也需要三個月。 Tesla中國14日在一項聲明中表示,公司已在大陸建立數據中心,所有在大陸市場銷售車輛所產生的數據,都會存儲在大陸境內,可見Tesla已經在車輛數據存儲問題上給出了明確方案。 此前,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曾表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大約在今年年底就會實現全面自動駕駛,而Tesla樂意與汽車製造商分享自動駕駛技術和授權,而他又相信大陸會有很強的AI能力。

  • 特斯拉Tesla車款在大陸降價促銷 陸港汽車股腿軟

    美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近日在官方微博公布,8月14日起,中國大陸境內的Model Y長續航版起售價從人民幣(下同)31.39萬元調降為29.99萬元,車價正式跌破30萬元大關,降幅為4.5%。而Model Y高性能版從36.39萬元調降為34.99萬元,降幅為3.8%。 由於特斯拉去年底與今年初均曾發動價格戰,迫使中國大陸競爭對手跟進降價,加上中國大陸政府為了振興經濟不斷以消費券等措施促銷汽車,等同於變相降價,令市場對車企今年獲利表現打上問號。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特斯拉14日降價後,A股汽車整車股震盪走跌,長安汽車跌近7%,江淮汽車、長城汽車、比亞迪A股、眾泰汽車跌超5%、賽力斯、安凱客車、海馬汽車等跟跌。 港股汽車股急跌,比亞迪H股早盤大跌8%,報232.8港幣,吉利跌4%,長汽跌逾5%。至於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均下跌4.8%至7.3%。 另外,中國大陸Tesla官方微博消息稱,Tesla Model 3亦推出現車8千元限時保險補貼上線,由8月14日至9月30日,下訂Model 3後驅版現車並完成交付,且通過合作保險機構購買相應車險,可享8千元保險補貼。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