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去年歷經通膨、升息、政經局勢等三大面向轉折,富達認為,金融市場正進入「大重置」後「再平衡」階段,「收益投資策略」將是現階段投資的關鍵,對抗波動首選投資等級債! 富達國際全球固定收益投資長 Steve Ellis表示,聯準會利率會議上周再度升息1碼,並表示未來貨幣政策展望取決於經濟數據表現,重申對抗通膨。 Steve Ellis說,現今投資可關鍵四大主題:一、央行積極升息接近臨界點,預計央行會維持高利率,最終因金融機構信用緊縮,衝擊經濟成長。二、美國銀行業將持續承壓─金融業信貸標準提升,已造成經濟前景轉弱,不排除最終觸發信用事件。三、現在是布局高品質債時機─景氣循環進入趨緩階段,公債和投資級債的表現通常優於高風險的資產類別。四、相對看好投資等級債─經濟溫和衰退風險升高,已開發市場非投資級信用利差緩衝空間較低,因此相對看好投資等級債。 Steve Ellis進一步指出,儘管,已開發市場整體通膨率正在下降,成熟國家央行在今年第四季之前仍面臨高核心通膨與服務性通膨僵固性問題,因此預期聯準會仍會維持高利率更長時間,建議投資人必須留意金融信貸緊縮可能性,以致衝擊經濟成長。 由於整體市場背景看似疲弱,投資策略應維持謹慎立場,Steve Ellis說,然而富達認為現在是調整存續期的最佳時刻,當經濟循環進入此一階段,公債和投資級債的表現通常優於較高風險的資產類別,同時相對看好新興亞洲的投資展望。 他建議投資人可選擇評估配置優質高評等債券基金,兼具跨國家、跨市場、跨債別、跨評級的彈性操作,並能透過動態配置,因應不同景氣循緩,以確保獲取投資收益並兼顧風險控管。
美國聯準會(Fed)因在2021年將通膨飆升描述為「暫時的」而遭到嘲笑。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20年,Fed的主要憂慮是通膨力道不足,因此有葛林斯班和柏南克時期的「央行賣權」一詞,形容當市場傳達經濟活動可能要放緩時,Fed就會大幅放寬貨幣政策來救市。 在不久的將來,通膨看似將會消退,尤其在美國小型銀行前景持續不明朗並可能影響到消費者信心和銀行業因而提高貸款標準,以及供應鏈瓶頸改善、商品價格回落的背景下。中國大陸去年底大幅度放寬移動限制,除了能緩解供應鏈瓶頸,也能大幅提升需求面,使全球出現通膨。我們短期內面對的問題是,在經濟大幅走弱而通膨仍然高於Fed目標水準之下,通膨拉回的速度能有多快、以及Fed將如何應對。 ■難回到低通膨的環境 不過,對於投資者,通膨的長期前景可以說更加重要。我們會回到「低通膨」和央行賣權的「舊常態」嗎?或者現在就是一種「新常態」,而對抗通膨將成為Fed的政策重點嗎?我們認為,基於以下三個關鍵因素,回到過往「低通膨」環境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首先,「低通膨」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是自1970年代美中建交、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以及2001年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使得全球化腳步加快。這三件事情使得企業能專注在調整投資和生產方向,從而改善成本效益、引發一波巨大的通縮壓力。然而,有跡象顯示雖然貿易總額沒有下降,但國內生產總值的貿易密集度已開始下降,而且愈來愈多「友岸外包」或「近岸外包」的情況出現。這些趨勢似乎不會在短期內被逆轉,意味著通膨可能會高於過去30年水準。 ■高度全球化貿易恐不復存在 第二個可能推高通膨的因素是實現碳中和的發展。雖然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綠色能源和生產流程導致成本增加的情況將會減少,但它們不可能消失。達到淨零排放目標所需要的基建投資規模非常龐大,而這可能推動各種原物料和投入要素的價格。 通膨上升的最後一個潛在驅動因素是全球人口老化。城市化、網路普及,加上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加使得全球生育率下降。這將會減少全球勞動人口,並可能賦予工人更大的議價能力、讓工資上漲。 因此,雖然2023年以至2024年初通膨或許會回落到央行設定的目標水準,但我們認為未來十年和以後的通膨風險仍然很有可能上升,對各國央行如何管理貨幣政策帶來重大影響。在我職業生涯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央行都致力於避免債務增加和通縮之間的惡性循環。展望未來,央行可能對通膨上行風險更加謹慎,並且不太傾向於在每次市場環境出現避險情況時出手救市。
步入2023年,投資者對去年股債同遭拋售的慘況仍然歷歷在目。因此,我們以「有危有機 穩健投資(SAFE)」為今年的主題,相信會引起投資者的共鳴。對投資者來說,對資產類別進行排序非常重要:債券是相對較佳的選擇,因為收益率是近十年來最高的,而且我們預估歐美上半年可能會步入衰退。一旦美國聯準會(Fed)從降低通膨轉向支持增長(可能在2023年下半年),股市或許會變得愈來愈具吸引力。 @中國大陸經濟前景亮麗 歐洲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加上能源價格受到衝擊,為本已脆弱的經濟帶來壓力。Fed關注通膨和勞動市場等滯後指標,通膨反映了過去12個月價格的漲幅,但沒有未來12個月前景的資料。失業率和工資增長等主要勞動市場數據是反映經濟的過往表現及勞動市場的緊張情況。因此,儘管大多數指標,包括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和職位空缺等勞動市場數據均顯示美國經濟已經顯著放緩,但Fed可能會在經濟衰退時繼續收緊貨幣政策。 雖然我們認為經濟可能出現輕微衰退,但這種前景存在重大下行風險。當Fed意識到貨幣政策過緊時,過去12個月激進的收緊政策已開始對經濟產生影響,可能意味著經濟形勢將迅速惡化。 中國大陸是這幅黯淡圖畫中的一顆明星。當局放寬人流限制雖會導致新冠病例在短期激增,但可能會刺激經濟發展,這應該會使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更加有效,而當局支持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也有助減低部分下行風險。 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我們以「有危有機 穩健投資(SAFE)」為2023年的主題。這是甚麼意思呢? @SAFE的含義 S(Secure)是保護收益。雖然我們預估央行將在2023年上半年繼續收緊政策,加幅可能會讓投資者感到意外,但隨著經濟走向衰退的跡象愈來愈明顯,我們認為央行可能在下半年改變政策,因此債券收益率將於2023年回落。所以,投資優質債券和多元化的多資產收益組合是追求收益的較佳配置。 A(Allocate)是配置提供長遠價值的資產。去年股債遭拋售創造了大量價值,加上中國大陸放寬人流限制、擴張經濟和推出支持房地產的措施,我們相信亞洲資產將跑贏大市。我們預期亞洲美元債券今年將繼續表現出色,而估值更吸引的亞洲(除日本)股票可能將較全球股票優勝。 F(Fortify)是鞏固投資以應對更多意外事件。鑑於增長和通膨前景不明朗,分散配置非常重要。優質政府債可以抗衡經濟衰退,如果美國實際(通膨調整後的)債券收益率下降,美元也隨之回落的話,黃金可能將受惠。最後,現金可以對沖2022年股債同時下跌,並持續到2023年的情況。 E(Expand)是在傳統資產之外進行擴張。股債比例為60/40的投資組合似乎已經不合時宜,但2022年的經歷(股債都締造150年來最大的年度跌幅)可能會鼓勵投資者尋找相關性較低的回報來源。對沖基金策略和私人信貸可能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的投資配置,同時也提供相對合理的回報。 總而言之,我們預期今年的前景會較去年好得多。選擇資產類別很重要,優質債券為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隨著市場開始反映經濟衰退,分析師下調企業的盈利預測,Fed從打擊通膨轉向支持增長,我們將逐步增持股票。
退休生活人人嚮往,現年42歲的美國理財達人Steve Adcock,他在7年前就擁有9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2800萬元)的淨資產提早退休,並於2021年達到白手起家千萬富翁的里程碑,淨資產達到14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4300萬元)。他並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20歲時期養成的3個聰明習慣。 一、經常跳槽,以利薪資成長 Steve Adcock以實際經歷為證,換工作是讓薪資成長的最佳行動之一,他透露自己在14年的職涯中,共換了5次工作,平均3年就跳槽一次,每次薪水都提高15%至20%,「遠遠跑贏通膨」。不過,他也提醒換工作次數不要太頻繁,雇主不會想聘用很快就會走人的求職者,至少任職1年是累積財富的最佳選擇。 二、說「Yes」勝過說「No」 Steve Adcock說,20歲出頭時因為非常害怕失敗,會去迴避各種畏懼的難題,差點拒絕升遷為總監級別的職位,一度又想說「no」的他鼓起勇氣抓住這個機會,這個決定也為職涯帶來更高的議薪空間。他強調,20多歲是踏出舒適圈、拓展職涯機會的最佳時機。 三、把退休金最大化 20多歲就開始思考退休是明智之舉,雖然此時距離退休似乎還很遙遠,但在20多歲時的消費和儲蓄方式,可以決定你未來會過什麼樣的生活。Steve Adcock建議可以藉由開戶個人退休帳戶(IRA)等方式強迫儲蓄,利用複利的力量,讓小錢滾大錢。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至今14年期間,聯準會及各國央行使全球進入超低利及低債券殖利率的時代已經結束。 過去投資人理所當然認為,政府債或高信評債券可提供適度及可靠的報酬,且當股票下跌時可依賴債券獲利,反之亦然。但2009年後,銀行及投資人已習慣一種迥異的現實,且每年將大量金流注入各種股票和實質資產交易,追逐任何可獲得收益的市場,雖然有機會從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中擷取價格、交易及相對價值收益,但若不參與風險性投資,收益率就接近或低於零。 現在金融市場進入另一種局面。美國二年期公債殖利率長期以來低於1%,一年前僅0.3%,但現在來到4.5%,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也自2008年以來首次超過4%;德國公債亦然,去年名目殖利率處於負值,但現在重回2%以上。 儘管債券評價面具吸引力,但風險仍在。英國近期動作讓英國公債殖利率大幅下滑,使一些買家開始買進,然而使英國前首相特拉斯下台的迷你預算案,可能是全球系統出現裂痕的跡象。我們正仔細關注全球流動性,尤其是美國公債市場,但目前無法確定經濟衰退或違約規模,是否將因某些債券市場利差大幅擴大而受影響。 無論如何,股債市場之間的動能已發生變化。股息收益向來是低利環境下的避風港之一,但在高通膨、高利率、且已開發國家可能出現硬著陸風險的影響下,已削弱此觀點。隨著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來到4%,投資級債殖利率6%,在無違約事件前提下,現在正是購買提供近似大型跨國企業股票收益率之債券標的時機,且無須承擔和股票相同的價格風險。 過去十年,企業債殖利率相對股息收益率並不具優勢,但過去六個月來債券殖利率反彈,為投資人提供股票之外的選擇,債券正重回市場。 重要的是,報酬規模擴及其他固定收益市場,某些市場表現甚至更加出色。信用利差反應美元走強及中國大陸房地產問題,但新興及非投資級債市場的評價面正接近轉捩點,特別是中國大陸房地產問題可能受益於進一步的政策寬鬆。投資時機至關重要,這些標的可能會進一步震盪,但目前票面利率及殖利率已高於過去一段時間水準。 然而,儘管債券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報酬,債券相對股票持有量仍不足,2008年以前,非銀行投資人持有的股票往往不到總投資組合的五分之一,2009年後出現改變,2020及2021年之股票持有比已增為四分之一。今年以來各國央行著手升息使債券資產遭大幅拋售,為投資人留下更多增加債券配置空間,並可能由投組中獲得更大的多元投資收益。 市場情況依舊複雜。數月以來市場期待聯準會利率政策轉向未果,美國大部分經濟數據表現仍超越其他地區,歐洲央行試圖在應對能源危機同時控制通膨,使南歐國家再次面臨拋售。隨著需求減緩,消費者物價和通膨情形終將趨於穩定。 其他近期趨勢可能對債券價格有所支撐,例如更高的利率和併購活動下降將減少未來企業債券供給,持續成長的永續發展債市也給予政府以較低成本融資機會,以致提供潛在報酬的資本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債券正重回投資人懷抱。
義大利向右轉,即將誕生史上首位女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同時也是獨裁統治者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以來立場最極右的總理。外型亮眼的梅洛尼毫無背景,幼時即被父親拋棄,由母親一人撫養長大,她能在男性為主、背景為重的義大利政壇中崛起,引人注目。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義大利25日舉行大選,國營電視台「RAI」的出口民調顯示,極右派「義大利兄弟黨」(Brothers of Italy)、「聯盟黨」(League)及「義大利前進黨」(Forza Italia)組成的右翼聯盟可望拿下41-45%選票,奪下國會主導權,其中「義大利兄弟黨」更可能囊括22-26%選票,躍居全國最大政黨,現年45歲的黨魁梅洛尼有可能成為義大利史上首位女總理。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大選中,義大利兄弟黨才拿下4.5%選票,梅洛尼究竟是誰,能帶領政黨在4年內迅速崛起。 ■梅洛尼幼年被老爸拋棄 單親媽撫養成人 長大轉投右翼政黨 據路透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法國24(France 24)等外媒報導,梅洛尼2歲時就被父親拋棄,母親一人在羅馬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加爾巴特拉(Garbatella)地區將她撫養長大。 儘管在左派的環境中成長,梅洛尼長大後卻投入右翼陣營。她在青少年時期就加入戰後由墨索里尼支持者組成的「義大利社會運動黨」(Italian Social Movement)青年部,她相當努力且果斷,很快就獲得了黨內高層、後續擔任義大利眾院副議長的朗裴利(Fabio Rampelli)的注意,朗裴利一直在訓練新一代保守派政治人物,他的目標是成立和1930年代法西斯政權毫無關聯的右翼政府,他形容梅洛尼有金髮藍眼、身材嬌小,個性隨和又機智,本身沒有意識形態,但又很實在,這些特質都是他們所需要的,能將右翼帶到下一個層級。 ■梅洛尼年紀輕輕嶄露頭角 成義大利最年輕部長 梅洛尼在21歲贏得首場地方選舉,2008年前總理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政府時期,梅洛尼又以31歲之姿獲任命為青年部長,成為義大利史上最年輕的部長。 年輕時的梅洛尼曾公開表示欣賞獨裁統治者墨索里尼,她在19歲時曾表示墨索里尼是「好的政治人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義大利。」不過後續她又改口,稱墨索里尼也有做錯過。 ■成立「義大利兄弟黨」 立場保守 反墮胎、反LGBTQ 貝魯斯柯尼政府垮台後,梅洛尼在2012年成立了自己的政黨「義大利兄弟黨」,2018年的大選中,義大利兄弟黨只拿到4.5%得票率,不過自此她的人氣飆升,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在社群媒體上相當活躍。 她的立場相當保守,公開反對LGBTQ(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族群,威脅可能重新檢視在2016年通過的同性伴侶法。身為一名未婚媽媽,梅洛尼也稱墮胎是一場「悲劇」,義大利兄弟黨執政的區域甚至已不讓診所提供墮胎藥,只允許懷孕7周以下的孕婦墮胎。 作為義大利政壇內少見的女性政治人物,梅洛尼也未證明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她曾反對提升議會中女性的比例,稱女性必須像她一樣透過功績攀上高峰。 ■曾大讚普丁 美共和黨策士巴農讚她像佘契爾 另外事實上直到2021年,梅洛尼都還稱俄羅斯總統普丁是她的典範,她在去年出版的新書中稱普丁「捍衛歐洲價值及基督徒身份」,不過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梅洛尼後續與莫斯科保持距離,譴責俄羅斯的入侵行為,並且支持西方制裁。 梅洛尼也是美國共和黨策士巴農(Steve Bannon)最喜歡的門生之一,巴農近期還公開大讚梅洛尼就像「鐵娘子」、已故英國首相佘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會奮戰並獲勝。 梅洛尼曾多次在美國保守派「保守政治行動會議」(CPAC)大會上發表演說,今年她說:「我們(保守派)為我們及所代表的身份感到驕傲,我們處在一個支持的一切支持都受到攻擊的年代:我們的個人自由受到攻擊,我們國家的主權受到攻擊,我們家庭的繁榮及幸福受到攻擊,我們孩子的教育受到攻擊。面對這些,人們了解到在這個世代,反抗的唯一方法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成為保守派人士。」
身為首席投資總監,我結識了不同類型的投資者。當然,擁有多元化投資組合的人也不在少數,但與我交談過的許多客戶都明顯地偏好某種資產類別:不是股票就是債券。今年對各行各業的投資者來說,最大的挑戰是難以尋找合適的資金避風港。全球股市下跌近20%,而升息的預期也重創債券市場。黃金在前幾個月雖然提供了一些喘息的機會,但貴金屬的價格也已從高點下跌了10%。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各類資產同時下跌仍然為投資者的未來規劃帶來了一絲期待。 股債同步下跌 我們今年遭遇的情況的確罕見。一般而言,如果股票大幅下跌,優質債券的價值就會反彈。股市一般會在人們愈來愈擔心經濟前景的時候下跌,並促使央行放寬貨幣政策而拉低債券的收益率(及提高債券價格)。同時,當債券價格下跌(即債券收益率上升)時,投資者通常對成長前景變得更加樂觀,這對企業盈餘的成長和股票價格有利。 股債之間的這種反向關係一般而言對投資者來說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投資組合的一部分損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被其他部分的收益所抵消。這也正是我們推薦多元化投資組合的原因,分散投資能夠提升組合的表現,並降低在不適當時機急於賣出資產的風險。 然而,對於專注在「錯誤」資產類別的投資者來說,股債這種分歧表現可能會令損失擴大。投資者不僅會損失更多金錢,而且採取補救措施(即分散投資)的成本也會隨著其他資產類別的升值而增加。如果多元化策略需要透過出售當前持有的資產(假設沒有現金進行投資)進行調整,成本將會更高,也會讓投資者從出售資產而獲得的收益減少,並且為買入資產而付出更多代價。 通膨是問題所在 為什麼這次的狀況如此不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看為什麼今年股債都同步下跌,答案就是:通膨! 這一次市場主要憂慮在於通膨升溫,將迫使央行收緊貨幣政策,以致阻礙經濟成長。債券投資者向來不喜歡通膨和升息,而股票投資者則厭惡經濟衰退。這就是造成今年股債同步下跌的原因。 可喜的是,各國央行對抗通膨的措施正在發揮功效,有初步跡象顯示通膨預期趨向見頂。那麼,集中在特定資產類別的投資者應該怎麼做呢?他們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分散投資於不同資產。當然,投資者在出售資產以降低集中風險時,必定會有所損失,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能以較低的價格買進資產,會讓調整投資組合的成本比預期要低得多。 抓緊進場良機 我們相信今年來一直持有大量現金的人肯定處於最佳位置,但他們一定不會長期持有現金。隨著股票和債券都被拋售,目前是增加多元化投資組合配置的絕佳機會。這不必侷限於傳統的資產類別,例如上市債券和股票。多元投資配置還可以將私募資產,例如私募信貸和私募房地產等納入考量。雖然現金名目上保存了價值,但實際上多年來它也因通膨而逐漸失去價值,今年的情況特別為嚴重。 因此,雖然投資者在當下很容易專注於負面消息,但對於那些要付出較大代價才能改變投資方式的人來說,他們應該感到欣慰,因為現在開始分散投資的成本要比以往低得多。如果投資者沒能抓握住這次寶貴機會,構建一個更多元化和平衡的投資組合,才真的令人覺得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