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有第三家低軌衛星營運商Kuiper邁入商轉,將挑戰SpaceX、OneWeb的地位,而今年的衛星展更是眾「星」雲集,台灣參展業者比往年更熱絡,凸顯出台廠競爭力。 Satellite 2023被視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衛星展,三月十四至十六日在美國華盛頓盛大舉行,經濟部工業局與國科會轄下國家太空中心攜手,帶領十四家台廠參展,組成「Taiwan Space台灣形象館」,多家關鍵零組件、次系統領域業者也展示旗下最新技術規格產品,終端設備系統整合能力,二一年因為疫情以線上舉辦、二二年回歸實體、今年則從九家廠商擴大至十四家台廠組團參與,顯示此波衛星商機下,台廠所扮演的供應鏈角色已愈顯重要。 營運商Kuiper發射獲准 全球四大低軌衛星運營商巨頭中,馬斯克領軍的SpaceX和英國政府、印度Bharti集團聯合營運的OneWeb在去年開啟了商用衛星時代。目前由SpaceX的四一○五顆衛星發射數及四○萬用戶領先群雄,已在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巴西及澳洲等地開啟商用服務,OneWeb也在去年十月重啟發射計畫後,至今已有五四二顆衛星發射上太空,亞馬遜旗下Kuiper以及加拿大老牌衛星業者Telesat商轉時程則訂在二○二六年。 由於疫情影響到發射時程,Telesat已遞延至二○二五年,衛星數量也縮減,亞馬遜Kuiper最新的消息是向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取得更多衛星發射許可,已獲准最多可發射三二三六顆衛星,而亞馬遜最快將於二四年發射第一顆低軌衛星,並同步與客戶進行商用測試;此外,亞馬遜也在今年推出三款消費型天線,以最低每組不到四百美元對應SpaceX的五九九美元天線,以更低的成本欲瓜分低軌衛星的市場。這些營運商從現有布局來看,包括衛星傳輸速度的提升、移動載具服務都是發展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因旗下尚有雲端運算平台AWS等業務,因此不只是衛星網路,業內人士觀察到,亞馬遜極有可能藉由低軌衛星擴大對雲端服務的業務,另闢蹊徑切入物聯網市場。 聯發科展出MT6825晶片 此外,低軌衛星通訊成為市場新應用,已在去年蘋果新手機功能出現,今年低軌衛星則隨著MWC展再聚焦太空運用通訊技術、Satellite 2023開展使熱度持續發燒。(全文未完) 全文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240期精彩當期內文轉載》
全球規模最大的衛星展會「SATELLITE 2023」,於3月14日至16日在美國華盛頓盛大舉行,經濟部工業局與國科會轄下國家太空中心攜手合作,帶領14家臺廠參展,組成「Taiwan Space臺灣形象館」,展示內容以凸顯我國太空產業鏈能量為主軸,涵蓋衛星關鍵元件與材料、下世代通訊關鍵模組與元件、遙測酬載次系統、地面通訊終端設備與快速測量校準系統等超過35項最新產品。 工業局近二年透過主題式補助計畫,支持企業組隊投入低軌衛星終端設備與關鍵技術開發,包含家用、車用、海事、航空器等衛星終端設備,此次展示終端設備系統整合能力,顯現臺廠正往高附加價值的供應鏈角色邁進。 此次展覽臺廠產品精銳盡出,在衛星通訊設備部分,創未來科技首度發表最新移動式車用玻璃平板衛星終端設備,並展示其最新合成孔徑雷達(SAR)與衛星通訊酬載解決方案;鐳洋科技展示可高度客製化的相位陣列天線與低軌衛星固定式終端設備;芳興科技推出一體式的海事天線系統、地面遙測控制基站與衛星端螺旋天線;稜研科技發表新型毫米波雙極化晶片天線(AoC)解決方案,展現臺灣充沛的創新技術能量。 除了展現政府近期推動太空產業的成果外,多家關鍵零組件、次系統領域業者也展示旗下最新技術規格產品,包括也翔國際、泰藝電子、全訊科技、譁裕實業、捷揚航電、星宇移動、宏誠動力、富世達等。 此外,展覽中也首次展示臺廠在檢測端的能量,如歐姆佳、衛普科技等,未來將可協助衛星產品快速量產與檢測校正。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全球最大太空衛星年度大展「Satellite 2023」本周將於美國盛大展開,逾350家廠商參與,連續3年參展的鐳洋董事長王奕翔今(14)日指出,台廠在相位陣列天線研發製造、衛星驗測服務及系統整合解決方案都深受國際肯定,今年3天展期台灣館預計吸引超過千位國際客戶與投資人到訪,聚焦小型衛星及立方衛星,訂單效應可期。其實除本次參展的昇達科(3491)、鐳洋外,網通族群中明泰(3380)、仲琦(2419)、耀登(3138)、啟碁(6285)以及台揚(2314)等均為低軌衛星概念股。 知名衛星通信服務提供商如SpaceX、OneWeb、Intelsat、Eutelsat、NASA,知名小型衛星發射服務提供商Virgin Orbit、Rocket Lab等企業,今年都將出席「Satellite 2023」,台灣衛星產業鏈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場全球太空盛事,指標性廠商如昇達科、鐿鈦(4163)、鐳洋、芳興科技等都將參展,隨著參展家數增加,台灣在太空產業供應鏈的地位也愈來越重要,趨勢相當明顯。 根據市調機構TrendForce預估,低軌衛星商機成長力道強勁,帶動2023年全球衛星產業產值高達3,083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則是預估,全球太空經濟市場規模在2040年將超過1兆美元。面對龐大的太空產業商機,台廠在PCB、衛星天線、航太零組件上都極佔優勢,各家廠商摩拳擦掌,迎接國際訂單。 今年展場預計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小型衛星及立方衛星,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MARC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立方衛星市場規模達到2.97 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8.61億美元,近5年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18.3%,成長力道優於全球平均值,是以國內外廠商加重投資立方衛星設計研發、組裝及發射服務之原因。 鐳洋本次將在展覽期間,展示主動式電子掃描陣列雷達(AESA)及射頻測試解決方案,包括地面接收站、通訊酬載系統及頻率轉換器等,展現最新的研發成果。鐳洋指出,今年安裝於飛機、船舶、汽車等移動運具的陣列天線地面接收站,有突破性的增長,至少數家國際業者展出系列產品。王奕翔表示,鐳洋在擴展研發量能的腳步不曾停歇,已於今年2月宣布啟用座落於桃園青埔的太空研發中心,與國立中央大學攜手打造具備千級無塵室規格的「立方衛星整測實驗室」,就是為了加速國內產業鏈之間的合作,以迎接國外客戶的立方衛星組裝需求,帶動國內衛星產業的發展。
全球最大太空衛星年度大展「Satellite 2023」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熱鬧開幕,去年蘋果宣布iPhone14系列手機支援衛星通訊,帶動三星、華為等國際大廠積極佈局低軌道衛星,摩爾投顧分析師何基鼎指出,此次衛星展年度大展,指標性大廠SpaceX、OneWeb等,可能會發表最新的低軌道衛星計畫,激勵資金進駐相關類股,帶動股價上漲,低軌衛星類股可以觀察台揚(2314)、仲琦(2419)、宏觀(6568)、建漢(3062)等。 大盤面臨震盪波動,何基鼎表示,從技術面來看,大盤跌破前波支撐線,融資餘額短線增幅過大,散戶同樣急著賣出持股,技術面、籌碼面都不利於多方發展,本周大盤隨國際股市持續修正的機率較大,不過盤面上科技類股表現仍強於大盤,可逢低布局電子類股,其中台系低軌衛星供應鏈可望揮別過去缺料陰霾,今(2023)年營運觸底反彈,缺料問題改善之後,出貨量也會增溫。 台揚(2314)為衛星通訊指標大廠,用於5GO-RAN基地台的RRH,歐洲客戶於2022年第三季進入量產穩定出貨,推升單季營收向上、現金流轉正,台揚目前25家合作的營運客戶,已有2~3家進入商轉,產品測試已一段時間,內部評估,2023年有機會大量鋪設,營收占比有機會過半,並將成營運轉盈關鍵,本周股價隨台股向下修正,跌幅有限,下周股價守在45元之上,應為底部確認的訊號,可逢低慢慢投入。 仲琦(2419)是佳世達集團旗下網通設備廠商,主要從事CableModem研發與製造,除了從事ODM代工外,近年開始積極布局自有品牌「Hitron」業務,大幅提高自有品牌業務比重,可望大幅提高毛利率、營業利益率,2月營收8.5億,年增1.79%,成長趨勢不變,受惠於北美高速光纖相關設備需求,未來成長動能不變,股價今年以來,低點不斷向上墊高,短線受大盤影響而向下修正,可觀察KD指標回到50以下,股價都能守在28元前波支撐線之上,即為底部的訊號,可逢低震盪進場佈局。 宏觀(6568)專營射頻晶片,產品應用廣泛,涵蓋電視、數位訊號盒、衛星訊號接受系統、高速光纖傳輸晶片等,近期拿下中國電信商的10GPON晶片,另外又獲得歐美電信商客戶大單,下半年即可放量出貨,此外,公司持續鎖定低軌道衛星波束成型射頻晶片,且單一個衛星通訊接收器就需要40~50個波束成型晶片,將成為未來持續成長的動能,股價在150-180元區間震盪兩個月,KD指標進入超賣區,後續如果能守在區間低點之上,則為不錯的進場機會。 建漢(3062)是鴻海轉投資的網通設備廠,主要從事網通設備OEM/ODM業務,布局同步軌道衛星多年,並與集團旗下台揚攜手,進軍低軌衛星領域,主力出貨產品為地面接收站設備,由建漢負責室內型產品,台揚專攻戶外型產品,產品逐漸放量,帶動營收持續成長,去年第三季每股盈餘由虧轉盈,基本面具備轉機性,股價連續在23、23.5、24打底成功,形成多頭趨勢線,大盤重挫下跌,股價跌幅有限,整體多頭趨勢不變。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