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宇航空趁著報復性客運潮,12月短中長線新增據點、航點齊發,擴大版圖搶市占!星宇5日宣布正式插旗台中,明年第二季開航台中國際航線,航點包括東北亞及東南亞,市場傳出台中-澳門等航點將列為優先選項,將為台灣中部地區客運市場帶來全新競爭局面。 除了新增台中據點,星宇因應國人瘋出國旅遊,爭取更多日、韓以及東南亞旅客,星宇12月16日起桃園據點也將開航美國舊金山航點,初期飛航每周3班,隨著機隊陸續交機,預計明年3月增為每日1班,搭配洛杉磯每日1班及東南亞密集航網,搶攻台灣、北美、東南亞轉機旅客大票倉;明年1月18日也將開出泰國第二個航點清邁,每周3班,並於農曆過年期間加開8班。 據了解,星宇也爭取到香港航權,明年有機會插旗香港,搭配澳門,拓展商務及轉機客。 星宇台中辦事處5日啟動營運,這個新的據點不僅是辦公室,也結合票務中心功能,希望透過更靠近中部地區的服務據點,提供更便捷的機票訂購及售後服務的一站式服務。 目前台中機場四家國籍航空都已設營運據點,華航飛航台中-胡志明市每日1班,每周7班、14架次,平均載客率逾7成,受限機隊調度,未來會視機隊運能及市場需求,評估航班規畫;台灣虎航台中-澳門,每周也有4班、8架次。 星宇指出,中台灣有700多萬人口,擁豐富觀光資源及宜人氣候,星宇致力深耕中台灣市場,期望與中部居民攜手吸引更多國際觀光客體驗中台灣之美。星宇規劃明年第二季正式啟航台中航線,將為中台灣地區掀起一陣空中精品旅遊風潮。 星宇1日剛開航名古屋航點,為星宇航空第八個日本航點。總計星宇目前飛航20個航點,而且本月即將新增舊金山、清邁等航點。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下周國際新聞事件 8/21 周一 德國7月PPI 8/22 周二 美國7月成屋銷售 業績報告:Zoom、梅西百貨 8/23 周三 API原油庫存數據 澳、日、法、德、英、美、歐元區 PMI EIA原油庫存數據 8/24 周四 美國7月耐久財訂單 業績報告:NVIDIA、VMware 8/25 周五 德國Q2經濟成長、8月Ifo商業景氣 業績報告:Gap
【時報-台北電】今日焦點新聞: 國內頭條: 1.上市櫃Q2獲利上看7,400億。(工商時報) 2.中鋼9月盤價 傳漲幅超預期。(工商時報) 3.欣興:AI伺服器 連五年高成長。(工商時報) 4.陸港股挫 待長線資金救駕。(工商時報) 5.砸120億 高雄打造IC設計基地。(工商時報) 6.陸對台聚碳酸酯課徵反傾銷稅 最高22.4%。(中國時報) 7.淡季不淡!上市櫃Q2獲利優於預期 受惠於金融、網通、內需產業。(經濟日報) 8.上市櫃公司上半年財報 台積穩居獲利王、現金王。(經濟日報) 9.台積美日德建廠計畫各有危與機 美國確定賠錢 日、德應可維持獲利。(電子時報) 10.開創能源供應多元化 欣興定置式氫燃料電池打頭陣。(電子時報) 大陸頭條: 1.商務部:進一步放寬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限制。(新浪財經網) 2.利好密集 催化外資多渠道流入A股。(新浪財經網) 3.碳酸鋰期貨跌破20萬元大關 專家:成本支撐逐漸顯現。(證券時報網) 4.全國多地不良貸款加速出清各項指標居於合理區間。(證券時報網) 5.加速拓展海外市場 又有兩A股公司擬發行GDR。(證券時報網) 國際頭條: 1.標普500指數和那斯達克指數收高,輝達飆漲引領巨型股走高。(路透社) 2.葉倫對美國經濟持樂觀態度,稱拜登經濟學正在推動投資和就業增長。(路透社) 3.中國房地產業現金緊絀加劇,北京介入壓力升高。(路透社) 4.碧桂園在危機中越陷越深,中國樓市困境雪上加霜。(華爾街日報) 5.中國經濟惡化令在華經營美企遭殃。(華爾街日報) 6.中國商品在美國進口中所佔份額創20年新低。(華爾街日報)(編輯:邱致馨)
英國石油(BP)1日公布第二季(4-6月)業績,受大宗商品價格走跌及煉油利潤萎縮影響,Q2獲利意外大減將近70%,但BP仍大方派發股利且續買庫藏股。 英國石油Q2的獲利不僅不如預期,降幅也比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殼牌(Shell)、雪佛龍(Chevron)等主要對手的50%左右更為慘烈。 國際油價自去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觸抵的高點滑落以來,除英國石油外,埃克森美孚、殼牌、雪佛龍等能源巨頭Q2獲利均明顯衰退。去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能源出口大國俄國遭西方制裁,油市供給蒙上陰影,帶動油氣價格飆漲。 英國石油上季的基本重置成本利潤(underlying replacement cost profit)26億美元,少於第一季50億美元的和去年同期的85億美元,也不及24位分析師平均預估的35億美元。淨利(net income)部分,從去年同期的93億美元驟減到18億美元。 儘管Q2業績慘遭滑鐵盧,英國石油仍宣布股利調高10%,來到每股7.27美元。這是自3年前因應疫情將股利砍半後,第四度調升股利。 BP也沒停下實施庫藏股腳步,計畫未來3個月回購15億美元自家股票。今年5月,BP放緩季度股票回購計畫速度,規模從前季的27.5億美元縮減為17.5億美元,導致股價下殺創3年多來最大單日跌幅。 BP執行長魯尼(Bernard Looney)指出,持續實施庫藏股及提高股利,顯示該公司對自家業績表現有信心。他向《路透》透露,BP實施股票回購計畫後,過去4個季度的在外流通股數已減9%。 英國石油預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減產協議,有助國際油價在本季維持一定水平,且原油庫存水位下降可提升精煉廠獲利率。
王品集團今(3)日召開董事會,會中通過2023年第2季合併營收53.8億元,單季稅後淨利3.6億元,EPS 4.84元,創下「最強Q2」,單季營收、獲利都寫下歷史次高紀錄,只略遜於今年Q1。2023年上半年合併營收為109.9億元、稅後淨利7.4億元、EPS 9.85元,高於過去9年(自2014~2022年)全年獲利。「加倍奉還」的營收和獲利,超越法人預估,證明過去幾年經營策略調整成功。 王品集團Q2寫「最旺淡季」,單季合併營收53.8億元創歷史次高,較Q1歷史新高紀錄微減4.07%,但年增52.74%。2023年Q2稅後淨利3.6億元,較2022年同期虧損2.2億元,今年「加倍奉還」年增261.95%;單季EPS 4.84元,比2022年同期增長7.8元,也是自2012年上市後,Q2單季最佳表現。 台灣事業群Q2除去疫情干擾,帶動母親節、端午節連假聚餐需求與多家新店開出,使得單季營收達41億元,年增59%。大陸事業群Q2單季營收12億元,年增32%。 累計2023年上半年合併營收為109.9億元,年增33.97%;稅後淨利7.4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1億元,增長超過8倍,年增836.68%;EPS 9.85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1.18元,超越2014至2022年的全年獲利表現,改寫集團新記錄。 展望Q3,暑假檔期向來是餐飲旺季,王品集團也持續加速展店腳步,以「一週開一店」速度積極擴張,今年第二個新品牌高價鍋物「旬嚐 精緻鍋物」於8月盛大開幕。8月、9月將陸續再開出火鍋、韓式料理、吃到飽等品牌分店,可望帶動Q3營收暢旺,並提前為年底節慶預作準備,持續拉抬業績成長動能。
PA大廠穩懋(3105)1日股價下跌14元,終場跌幅8.54%,收在150元,連二日呈現下跌走勢。 穩懋第二季營收39.4億元,季增37.9%,年減25.6%,毛利率20.1%,營收、毛利表現,優於法人預期。 主要是來自中低階PA急單,持續提升產能利用率及產品組合,營業損失大幅縮減至1.7億元。但業外外幣匯兌損失拖累獲利表現,第二季每股虧損0.23元。 展望下半年,美系新機在第三季將推出,持續備貨,預計營收季增低個位數,且由於Cellular產品比重提升,毛利率將下降。 法人指出,目前穩懋評價位於近五年本淨比區間中下緣,然手機需求何時復甦,仍然充滿不確定性,對穩懋持中性看待。 *【權證投資必有風險,本專區資訊僅供參考,並不構成邀約、招攬或其他任何建議與推薦,請讀者審慎為之】
技嘉(2376)在AI題材帶動下,近期股價屢屢攀升創高,達公告注意交易資訊標準,於25日盤後公告其6月及第二季自結損益。受板卡淡季及去年同期顯卡仍有超額利潤加持等影響,技嘉自結單月、單季獲利皆有兩位數年減,每股純益(EPS)分別為1.16元及1.4元,加總其上半年EPS達3元以上。 雖受惠顯卡有部分新品推出,帶動技嘉5、6月營收皆有年、月雙增表現,不過礙於去年第二季間,顯卡挹注的超額利潤拉升了獲利基期,技嘉25日公告第二季合併營收264.26億元、年增逾1成,為歷年同期新高,自結稅前盈餘12.05億元、年減46.14%,稅後純益8.9億元、年減10.31%,自結單季EPS為1.4元,暫居近三年來單季低點。 其中,6月營收規模雖年增17.58%、達96.45億元,為歷年同期新高,但單月獲利較去年同期下滑逾6成,包括自結單月稅前盈餘9.29億元、稅後純益7.38億元,單月EPS為1.16元。 板卡市場於去年下半年起進入庫存盤整期,部分業者及通路至今仍持續清庫中,市場銷售動能與獲利空間皆難以與去年第二季前的疫情紅利、加密貨幣挖礦熱潮比擬。不過依技嘉自結第二季的損益表現來看,仍多有明顯高於疫情前同期的水準。惟實際財報數字尚得待技嘉經會計師核閱數為準。 展望後市,技嘉預期第三季起進入下半年傳統旺季,板卡的銷售動能可望逐步回溫,加上接續將有包括輝達(NVIDIA)及超微(AMD)架構的中階主流顯卡新品效益展開,亦將為技嘉在消費性業務帶來成長動能。 至於眾所矚目的伺服器業務,今年上半年估已達技嘉整體業務之25%以上,隨著下半年其整體伺服器出貨動能將較上半年進一步增溫之際,採用NVIDIA多GPU架構的高階AI伺服器產品H 100系列新品將出貨,另A100系列產品出貨動能也可在GPU供貨逐步緩解下拉升,皆將為技嘉挹注利多,同時推升其下半年整體營運有優於上半年的表現。
韓國央行(BOK)25日公布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靠淨出口的貢獻,與前季相比加倍擴張,但內需消費和企業支出疲軟,加上海外對韓國的出口需求停滯,BOK有理由讓貨幣政策由緊轉鬆支撐經濟。 韓央的初估值顯示,韓國Q2GDP經季調後季增0.6%,增幅相較第一季的0.3%倍增,寫下2022年第二季以來最大季增幅,也優於路透調查的預估中值季增0.5%。 與2022年同期相比,韓國Q2GDP擴張0.9%,勝過普遍預期的年增0.8%。Q1年增幅修正後為0.9%。 該亞洲第四大經濟體Q2出口雖下滑1.8%,但進口降幅更大達4.2%,淨出口(出口減進口)為正值,對韓國GDP成長淨貢獻1.3個百分點。 然而,私人消費、設備支出、營建投資方面都比Q1疲弱,降幅分別0.1%、0.2%和0.3%。Q2韓國政府支出縮水1.9%,為1997年初以來最大縮幅。 報導稱,韓國2023年全年經濟料將放緩,主要是海外對韓國電子設備、晶片及其他產品的需求仍低迷;同時,為抗通膨實施緊縮貨幣政策,推高借貸成本,壓抑私人支出與企業投資。 韓國政府和央行雙雙下修今年經濟展望,成長率由之前預估的1.6%調低為1.4%,去年成長率2.6%。但韓國經濟被看好逐步回溫,BOK預測2024年成長率可達2.4%。 首爾HI投資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朴相鉉說:「接下來經濟雖可望持續增溫,但要說復甦言之尚早,主要是出口已比預期還弱,中國經濟停滯將延誤出口回溫。」 ING資深經濟學家Min Joo Kang在報告中提到,出口不振之下,韓國今年下半的復甦力道不如預期。倫敦調研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新興亞洲經濟學家Shivaan Tandon表示:「最終結果是,受通膨降溫驅使,韓國央行很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出手,放寬貨幣政策來支撐經濟。」
【時報記者葉時安台北報導】力成(6239)、超豐(2441)周二舉辦聯合法說會,董事長蔡篤恭主持,受到急單效應,力成第二季營運略優於預期,今年維持逐季成長的看法,但仍受到不確定因素,庫存調整時程比預期還長,需求全面反彈可能會延遲到2024年上半年,今年資本支出採保守態度。 力成今年第二季實際營收及獲利略優於原先的預期,主要原因為急單彌補產品庫存組合的不足。展望今年營運,仍維持一季比一季好的看法,但受下列不確定因素影響,需求全面反彈可能會延遲到2024年上半年。 力成今年在資本支出會採取保守的策略,嚴格控制成本,不過相信景氣在2024、2025年會有不錯的反彈力道。 力成董事長蔡篤恭提到,大陸經濟復甦未如預期,替代市場的開發需要時間,庫存調整時程比預期還長,在庫存調整時間不確定下,恐嚴重影響製造供應鏈的運作。 AI題材今年強勢發酵,科技運用的改變正影響著產業結構及供應鏈技術的變化,新運用市場成長的規模是否可以彌補既有市場的衰退?董事長認為,看好AI趨勢,也是唯一看到成長區塊,但以現階段AI要取代手機等衰退區塊仍遙遠。力成也強調,為迎接產業結構轉型的需求,經過多年努力下,力成是少數具備全方位先進封測技術的OSA。
美股近期一波兇猛的漲勢,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和AI晶片龍頭輝達的拉抬功不可沒。特斯拉19日盤後將公布今年第二季財報,分析師預估該公司降價策略可望拉抬銷售,帶動上季營收成長寫下五季以來最高,但同時也拖累毛利率降至三年最低。 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定於8月23日公布本財年第二季財報,該公司樂觀預測上季營收可望攀抵110億美元的季度新高紀錄。 惟投資人近關情怯,18日美股開盤後不久,特斯拉和輝達股價走弱,21:50分時輝達跌1.3%報458美元,特斯拉跌1%左右,股價報287美元。同一時間,那指跌0.5%,標普500在平盤震盪,道瓊指數漲0.4%。 特斯拉自去年底以來多次調降旗下車款售價,藉此刺激買氣,並因應福特等傳統車廠與中國大陸同業的激烈競爭。此舉雖有助於提振營收,卻可能傷害獲利。 據金融數據供應商路孚特(Refinitiv)預估,特斯拉第二季營收可望年增45.2%至245.9億美元。數據分析平台Visible Alpha訪調19位分析師後預測,特斯拉上季毛利率料下滑至18.9%,低於首季的20.2%與去年同期的25.9%。 另一方面,受惠於生成式AI熱潮興起,輝達日前預估第二季營收可望達到110億美元,遠高於華爾街預期的71.5億美元。花旗分析師17日表示,看好AI帶動輝達持續增長,目標價由420美元大舉調升至520美元,在樂觀情況下股價可能衝上600美元。
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降至3%,創2021年3月以來最低,且連12個月下滑,通膨持續降溫下,激勵美台股市連袂強彈。但資深分析師提醒,後續還有亞幣競貶潮、企業Q2財報現形等2大變數,尤其人民幣重貶,凸顯出亞洲出口低迷的基本面問題,並認為航空股業績由盛轉衰,提醒溫水煮青蛙效應,股市隨時可能利多出盡。 美國勞工部12日公布,6月CPI月增0.2%,雖高於5月的月增0.1%,但低於市場預期的0.3%增幅,6月CPI年增率降至3%,低於5月的4%與市場預期的3.1%。 但萬寶投顧投資總監蔡明彰認為,Fed利率政策最重要參考的數據,已從CPI變成就業報告,6月私人ADP新增就業49.7萬人,為預期的2倍;6月非農新增人數雖20.9萬人,為2年半最小增幅,但仍超過20萬人。另外,每小時薪資年增4.4高於預期,無法動搖Fed在7/26再升息的立場。 為何高利率無法使就業市場降溫,每升息1%,美國製造業產出將減少0.2%,所以製造業早已縮減僱用員工,且今年矽谷科技業大裁員,但疫情解封後,服務人力需求緊張,抵消製造業及科技業的裁員,美國整體就業市場仍升溫,帶動薪資成長,Fed不敢太早停止升息,更不用談降息了。 第1個考驗是亞幣貶值。現在美元走勢並不強,美元指數102點,跌破200天均線103點,但亞幣全面走弱,人民幣貶破7.2元,有人說將來到2年低點7.3元,甚至看到7.5元。日圓先生榊原英資大膽預期,明年日圓貶到160元,為30年新低。 新台幣7/26貶測31.5元的心理關卡,近來雖然止貶回升,但仍不排除來到2022年11月的31.8元價位,屆時貶值將使外資在台股獲利了結,找到最好藉口。 蔡明彰強調,台股上半年大漲2800點,漲幅高達20%,外資既賺股價又賺匯差,此時不跑,更待何時,對照外資至上周止,2周內賣超1205億元,籌碼由政府基金、市場主力及散戶接走,其中融資餘額增加83億元,衝上2000億元水準,創今年新高。 到底亞幣重貶在反映什麼潛在利空?各國疫情解封,人們到處旅遊,但整體消費力不足,甚至旅遊、餐飲消費排擠電子產品、衣服、鞋子、居家生活產品的需求,造成亞洲國家出口疲弱。 日本近2年貿易逆差,南韓14個月貿易逆差,台灣出口連10黑,6月年減23%,為金融海嘯來最大的跌幅。中國為亞洲出口最大國家,原本人行降息就有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加上人民幣貶值以刺激出口,人民幣貶勢一發不可收拾,牽動新台幣、韓元跟進貶值。 他提醒,這波亞幣貶值的結構跟去年不同,去年美國升息、美元走強,導致亞幣走貶,今年卻完全是亞洲出口低迷的基本面導致。 亞股上半年大漲,一般人仍陶醉在股市美好的績效,忽略亞幣走貶背後的問題,只有一些外資嗅出氣氛,開始調節,須留心溫水煮青蛙的後續效應。 第2個考驗是企業財報,本周起由美國金融、航空打前鋒,將陸續公布Q2財報,達美航空7 /13公布財報,達美航空今年來股價上漲45%,其餘航空股普遍大漲,西空航空更狂漲147%,航空上半年大漲,下半年是否延續漲勢,達美航空財報走勢成關鍵。 然而,華爾街已警告,自5月以來,除了6/1及7/4假期外,其餘時間,航空銷售額已開始下滑,換言之,達美航空有可能利多出盡。 對照國內航空股,華航、長榮航今年來股價上漲40%,星宇航空更漲76%,長榮航Q1淨利45億元,EPS0.84元,Q2財報應更好,但基本面利多,股價或許已充分反應完畢。 蔡明彰據此提醒,美股及台股現在到9月下旬,仍得至少面臨上述2大考驗,若考驗後,估值太高,將出現一次中期回檔,甚至不排除下探季線。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PC市況在第二季似有部分回暖,研調機構IDC及Canalys接連出具最新第二季全球PC出貨預估調查顯示,該季出貨總量仍年減11~13%,但皆比第一季有高個位數到雙位數增長、並回升至約6,200餘萬台以上。表現雖不佳、已是連六個季度年減,不過卻有優於預期的成績。 IDC指出,總體經濟下行、消費者與企業端需求不振,加上IT(資訊科技)採購預算轉向其他項目等不利因素,持續影響第二季整體PC市場。 以各品牌出貨來看,蘋果因去年同期受斷鏈影響基期偏低,加上有新款Macbook Air的推出帶動,在該季是唯一有雙位數年增的業者,位居第四大品牌廠。 而惠普受惠於標案帶動其Chromebook出貨彈升,不僅有兩位數季增幅,年減幅並收斂至1%以下,單季出貨則回升至1,340餘萬台,穩居第二。 至於位居第五的台廠品牌宏碁,單季出貨量約達400萬台,年減幅約2成上下。 IDC認為,PC市場雖已逐步擺脫高庫存問題,但企業端不願意針對市場的反彈大舉押注,另許多大型企業在過去幾季或有進行裁員,加上生成式AI的出現,使得整體商用市場前景不甚明朗,仍看不出企業在緊縮支出後,會將預算優先放到哪些項目上。 同時在消費市場部分,IDC觀察,消費者優先考慮添購新手機的意願比PC高,回歸到類似於疫情前的狀況。這些都讓各品牌廠對於下半年的PC市況,仍持謹慎保守看法。 不過Canalys則認為,開始出現反彈跡象的PC市場在今年內還將進一步改善,隨著通路端庫存陸續降至健康水位,下半年仍可望有回補及季節性效益。
受惠面板價量俱揚,面板廠第二季營收展現季增2成亮眼成績。友達6月合併營收229.51億元,較上月增加5.3%,累計第二季合併營收為633.1億元,季增23.7%,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0.7%。彩晶6月自結合併營收12.21億元,月增21.5%,第二季合併營收約34.16億元,季成長也高達27.65%。 第二季受惠於大陸618檔期備貨效應,拉貨動能回升,電視面板價格也有單季12~25%的漲幅,拉抬面板廠第二季營收普遍有2成以上的季成長。法人看好面板廠第二季毛利率將轉正,損益表現將大幅改善,由於第三季面板價格持續上漲,單月也將轉虧為盈。 友達6月合併營收為229.51億元,月增5.3%,年增10.9%。累計第二季合併營收為633.1億元,較第一季增加23.7%,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0.7%,惟上半年合併營收約1,145.01億元,年減20.7%。 就出貨表現來看,友達6月面板總出貨面積達201.7萬平方米,較5月份微幅減少1.5%。2023年第二季面板總出貨面積達570.6萬平方米,較第一季增加32.7%,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6.0%。 彩晶6月合併營收為12.21億元,月增21.5%,年減18.8%。2023年6月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共計3,346萬片,較上月增加43.9%;大尺寸及自有品牌產品出貨量共計11.4萬片,較上月增加25.2%。 累計第二季合併營收約34.16億元,相比前一季成長27.65%、年成長23.97%,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約60.9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35.53%。 凌巨6月合併營收約8.03億元,相比前一個月增加2.54%、年減15.68%。累計第二季合併營收約23.49億元,和前一季相當、年減9.79%,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約47.0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9.51%。 群創先前公告6月合併營收為193.49億元,較上月增加3.4%,較去年同期增加0.3%。累計第二季合併營收為550.87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9%,與前一季相比增加20.8%。
【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受惠於急單挹注,宏捷科(8086)6月合併營收為2.11億元,月增7.04%,為111年1月以來新高,累計第2季合併營收為5.27億元,季增54.31%,為去年第3季以來新高,儘管終端客戶依舊保守,宏捷科表示,第3季可望優於第2季,隨著稼動率逐漸回升到45%到50%,單季有機會轉虧為盈。 回補庫存急單湧入,宏捷科6月合併營收回升到2.11億元,月增7.04%,年增3.66%,為111年1月以來新高,累計第2季合併營收為5.27億元,季增54.31%,為去年第3季以來新高,累計前6月合併營收為8.68億元,年減27.53%。 宏捷科表示,雖然第2季可能還是虧損,但虧損幅度可以明顯縮減。 展望第3季,宏捷科表示,目前客戶較為保守,但第3季可望優於第2季,隨著稼動率逐漸回升到45%到50%,單季有機會轉虧為盈,雖然第4季還看不清楚,下半年還是會比上半年好。
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市況出現回溫,TrendForce預估,今年第二季全球電視出貨量將達4,663萬台,季增7.5%、年增2%,這也是暌違七個季度後首次出現年增超過2%的表現。 研調機構分析,第二季出貨成長主要受惠中國品牌在618電商節慶備貨動能強勁,以及部分中國品牌海外市場銷售優於預期,預期進入第三季傳統旺季,電視出貨量估將季增13.5%,約達5,292萬台。 即便6月開始55吋以下電視面板尺寸已進入獲利階段,面板廠仍持續履行依照需求生產,嚴格控制生產稼動率,目的就是要維持電視面板漲勢至第三季旺季備貨高峰。 但目前看來終端需求受高通膨壓抑,消費需求大宗應仍以低單價機種為主。 TrendForce表示,由於面板價格與終端售價走勢分歧,品牌為了將獲利最大化,現下僅能透過提前鋪貨降低整機生產本,故預估第四季全球電視出貨量可能放緩,季增幅度將收斂至4.5%,約5,513萬台,較年初品牌的出貨規劃減少5.1%,後續不排除有再下修的可能。 受高通膨與升息持續影響,TrendForce觀察到今年消費者對於電視產品採買規格出現分化,其中以北美地區最明顯。 北美地區電視零售銷量自年初累積至5月底年成長約2.9%,暢銷機種包含Walmart自有品牌ONN的32吋HD促銷價99美元、50吋UHD促銷價198美元,已連續五個月蟬聯排行榜冠亞軍。海信58吋促銷價268美元,名列第三。而今年ONN和海信不僅在北美地區銷售量大幅提升,同時也擠下TCL和VIZIO拿下北美市場銷售第二及第三名,市占率分別為18.3%和13.5%。 受到面板價格持續上漲,今年32~75吋電視在中國618促銷價格均較去年雙11上調10~20%。品牌為了維持銷售額成長,陸續轉往85吋或是更大的尺寸祭出優惠。 中國品牌為了在618期間搶下更多市占率而提升第二季出貨量,海信和TCL第二季出貨量分別季增21.2%和19.7%。海信更是刷新單季出貨紀錄,達725萬台,年增33.3%,為電視品牌中表現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