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手機需求低迷衝擊小米首季業績,多指標有所衰退,期間收入年減19%不足人民幣(下同)600億元。但另一方面,小米在總體環境不佳狀態下,透過改良營運效率、清庫存,促使毛利率提升至歷史新高水平。 小米24日股價低迷,全天處於跌幅區間,尾盤跌幅更有擴大,收盤跌3.35%報港幣10.4元,成交值港幣6.18億元,盤中曾跌至港幣10.38元,是自2022年11月底來的低點。 小米24日盤後公布首季財報,期間總收入約595億元,這是小米自2020年以來首次單季總收入不到600億元。毛利約116億元,雖年減8.8%,但季增1.9%。 利潤方面,小米期間經營利潤59億元,從去年同期虧損約9億元轉盈,季增75.8%。淨利潤42億元,從去年同期虧損約5億元轉盈。經調整後淨利潤達32億元,年增13%。 主力業務智慧手機收入約350億元,年減23.6%。期間手機出貨量年減21.1%至3,040萬支,為2014年以來最低的首季出貨量。智慧手機平均銷售單價每支年減3.1%至1,151.6元,主要是境外市場增加清庫存力度。另一方面,小米在大陸市場的手機平均單價則是年增逾18%創單季歷史新高。 小米表示,期間經濟仍充滿不確定性,但集團採取以規模與利潤並重方針,改良營運效率。且對於未來的投資並沒有減少,首季研發支出年增17.7%至41億元,預計全年會超過200億元;在受外界關注的新業務智慧電動汽車創新費用則為11億元。 小米指出,經營方針取得成效,期間整體毛利率達到19.5%,創歷史新高。智慧手機業務毛利率也季提升3.1個百分點至11.2%。期間整體費用年減6.4%至94億元。整體存貨金額年減24.1%至426億元,為近九季來最低水平。 消費電子總體環境不佳,加上投入汽車業務,市場關注小米會否如此前OPPO般,選擇撤出自研晶片業務。對此,小米總裁盧偉冰24日表示,小米自研晶片的投入決心不會動搖,做好持久戰、奮鬥10年、20年的準備,要透過晶片提升終端產品的競爭力與用戶體驗。
廣達近來股價超車鴻海成代工股王,「肉鬆打掛海公公」成台股熱門話題,資深分析師指出,廣達身為AI鏈市值最大指標股,超車鴻海後,雖帶動AI供應鏈個股紛寫新高,但提醒從Q1獲利與毛利率表現,伺服器優於PCB,建準、微星等2家有機會拚天價。 萬寶投顧投資總監蔡明彰表示,上次廣達價位超越鴻海發生在2020年7月,當時疫情筆電需求旺,廣達是全球筆電代工一哥,鴻海是iPhone最大組裝廠,各有利基,相較當時廣達僅超車幾天,他認為這次超車時間會較長,理由是廣達筆電估第2季營收季增個位數,鴻海iPhone下半年才發酵,且iPhone15 Ultra約15%訂單又被立訊分走。 廣達為台廠最早跨入AI伺服器,鴻海也有AI伺服器,但業務主要放在工業富聯,AI概念最強,且整體經營績效被手機組裝的富士康及面板的夏普拖累,鴻海第1季EPS僅0.93元,不如廣達的1.68元,夏普今年來股價下跌11%,是日股今年來大漲19%的最大輸家,印證夏普是鴻海最大拖油瓶。 但第2季起,鴻海投資損失減少認列,EPS可望回升到2元水準,將大於廣達,第3季iPhone加持,持續單季EPS大於廣達,研判廣達超車鴻海未來會維持一段時間,但合理差距僅3~5元。 蔡明彰比較AI鏈的散熱與PCB,散熱的建準、奇鋐、雙鴻,第1季毛利率都呈季增,季增率各為2.09%、0.83%及1.41%,反倒是PCB的台光電、金像電、博智,第1季毛利率較去年第4季衰退3%~5%,顯示雖有產品需求,但利潤未必好。 反觀建準第1季EPS1.11元較去年同期0.61元及去年第4季1.11元,年增82%及季持平,第1季毛利率26.45%也成長,原因是電競風扇升級,使用高單價的薄型型號,且使用風扇數量也增加,以今年EPS高標5.5元回推,目前本益比僅13倍,未來有機會向奇鋐、雙鴻、健策看齊,挑戰掛牌新高。 此外,本周輝達公布財報同時也推新顯卡,台股同時有AI伺服器又有顯卡概念的輝達概念股,唯有技嘉、微星,技嘉價位已逼近歷史高點,微星相對落後,有補漲空間,而微星今年EPS估12元,高於技嘉的10元,目前價位少見落後也可留意。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證交所表示,本國上市公司及第一上市公司(不含14家金控)第一季營收8.36兆元,年幅9.77%;稅前盈餘為6,416億元,年減45.79%。證交所分析,惟仍有330家公司逆勢成長,金融保險、通信網路及觀光等為成長較大的三個產業。 在本國上市公司方面,第一季營收8.16兆元,較去年第一季衰退8,736億元,減幅9.67%;第一季稅前盈餘6,230億元,較去年第一季衰退5,278億元,減幅45.86%。 至於第一上市公司(KY股)第一季營收1,971億元,較去年第一季衰退313億元,減幅13.7%,第一季稅前盈餘186億元,較去年第一季衰退141億元,減幅43.12%。 證交所指出,上市公司中仍有330家公司逆勢成長,成長較大的產業包含金融保險、通信網路及觀光事業。 證交所分析,金融保險業因金融商品操作得宜,推升獲利。通信網路業則因5G、AI等終端需求支撐。觀光事業受惠旅遊需求回溫。
百度16日港股盤後公布,受益於宏觀經濟形勢好轉,以及百度續推降本增效措施,第一季轉虧為盈,淨利為人民幣(下同)58.25億元(2022年同期虧損8.85億元)。首季營收年增9.62%至311.44億元,優於市場預期。 台北時間16日傍晚6時45分,百度美股盤前上漲1.91%,報130.05美元。百度港股16日股價率先反映,收漲2.81%至124.3港幣,但近一個月累計下跌5.11%。 百度執行長李彥宏在財報中表示,百度計劃逐步把文心一言(類ChatGPT產品)融入百度的所有業務。這將為百度的產品及服務賦能,吸引更廣泛的用戶及客戶群,同時允許百度聚焦文心一言在新的時代中建立新生態。這也將使百度達到長期、可持續的增長。
國銀今年首季獲利創新高原因揭曉。銀行局11日公布國銀首季稅前盈餘達1,266億元,創同期新高,且較去年同期多賺366億元,增幅達40.7%,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揭露獲利秘訣,一是美元貶值,換匯交易(SWAP)大賺,二是升息讓放款淨利差增加。 林志吉分析,抓住美元貶值的趨勢,銀行SWAP操作大賺59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20億元,為獲利成長主因,其次升息造成放款淨利息收入增加,首季同比增加137億元。但金融商品手續費收入,則減少9.8億元。 另因政府普發6,000元現金,辦理資金調度規模逾2,000億元,國銀3月單月放款增加2,905億元,同時存款僅增加511億元,國銀存放差額由16兆元跌回15.9兆元、存放比回到69.98%。 銀行局統計,國銀獲利主要有三大來源,分別為:一是利息淨收益首季達1,49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37億元;二是手續費淨收益達530億元,但較去年同期減9.8億元;三是投資淨收益達596億元、比去年增加420億元,主因美元貶值,匯兌利益增加,匯交換淨利亦大增。 截至今年3月底,本國銀行放款總餘額為37兆700億元,較上月底增加2,905億元;逾期放款金額為568.75億元,較上月底減少21.05億元,逾期放款比率為0.15%,較上月減少0.01個百分點。 林志吉分析,3月放款增逾2,900億元,主要是國內總行、分行放款,較上月增加2,805億元。若從對象別來看,政府放款增2,079億元、個人放款增693億元。3月放款以政府跟公營企業放款比較多,主要是政府普發現金措施從4月開始,3月有提前借一些錢,對地方政府放款也有增加。 如果以用途來看,企業周轉金單月增2,419億元最多、購置不動產增388億元、動產增114億元、企業投資減少16億元,已連三個月減少,原因跟前兩個月一樣是利率提高與景氣看法,以及企業庫存待消化等,並持續影響中。
驅動IC廠瑞鼎(3592)舉行法說會,展望第二季,董事長黃裕國表示,大尺寸驅動IC將比第一季明顯成長,AMOLED需求回溫之外,也有新產品導入生產,出貨會明顯增長,車載、工控產品則是持穩。客戶面板廠仍虧損,驅動IC降價壓力仍在,價格趨勢緩降,但營運會優於第一季。 瑞鼎認列長約損失,影響第一季獲利表現,第一季營收36.6億元,季減12.7%、年減52.4%,毛利率跌破3成、來到27.6%,營業利益約1.88億元,季減62.2%、年減87.7%,稅後純益約1.68億元,季減57.4%、年減89.3%,每股稅後純益2.21元,寫下掛牌以來低點。 瑞鼎第一季產品組合來看,大尺寸驅動IC約佔38%、中小尺寸驅動IC佔比約37%、車載工控驅動IC約佔20%,而時序控制IC和電源管理IC的佔比大約是5%。 黃裕國表示,第二季看到電視、IT需求都有所回溫,整體出貨量會明顯成長。AMOLED需求回溫之外,也有新產品導入生產,雖然今年全球手機需求下降,但是AMOLED面板的滲透率提升、今年估計會拉高到50~53%,因此對於供需的影響沒那麼大。今年OLED驅動IC,出貨還是成長,應用別來看,比較多是手機和穿戴式裝置,未來會導入IT應用、預期2025年會看到OLED面板在IT產品的滲透率提升,這也將是公司未來的成長支柱之一。 價格走勢來看,面板客戶還是虧損,現有量產品價格有緩降的壓力,AMOLED有新產品導入,期望藉由新產品的推出,緩和降價壓力。整體來看,第二季清楚看到需求回溫,但下半年還不明朗,公司抱持審慎樂觀態度。 第一季車用、工控等產品的營收占比約20%,今年新開案以TDDI為主。車載和穿戴式裝置的需求持穩,車用TDDI已經進入量產,多家客戶導入和驗證當中。穿戴裝置除了早期手環、手錶等產品之外,也進階到手機副屏,而瑞鼎除了穿戴式裝置DDI之外,也進入穿戴TDDI產品,以及手機副屏等其他產品線。 瑞鼎對28奈米、40奈米的製程需求主要是來自OLED產品線,黃裕國表示,40奈米製程仍具有競爭力,新一代產品驗證結果和28奈米可以競爭,也正在送樣,下半年進入量產。
【時報記者葉時安台北報導】裕隆(2201)集團旗下金融公司裕融(9941)周四董事會後重訊公告,裕融第一季獲利創新高,每股盈餘(EPS)3.5元;今年前4月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23.30億元,年增8.77%;EPS達4.55元,年成長9.11%。裕融亦增資格上100%,預計投資金額上限5億元,加速移動水平價值鏈的深化策略連結,公司FaaS+MaaS投資布局有方。 裕融在本業汽車金融的乘用車與中古車分期融資服務穩定獲利成長,2023年第一季合併財報,首季累計合併營收97.82億元,年增長16.32%;營業毛利55.10億元,年增9.71%;營業利益23.06億元,年增6.20%。稅後盈餘18.42億元,年增8.24%,創下歷史新高;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17.92億元,年增10.55%;每股盈餘(EPS)3.5元,兩期皆以加權平均流通在外股本49.76億元計算,年成長達10.8%。 裕融4月合併損益,單月營收33.10億元,年增14.36%、月減4.18%,較上個月歷史新高水準下滑;稅前淨利7.62億元,稅後淨利5.52億元,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5.37億元,EPS達1.05元。裕融前4月合併損益,累計營收130.92億元,年增15.82%,創下歷史新高紀錄;稅前淨利31.30億元,稅後淨利23.95億元,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23.30億元,年增8.77%;EPS達4.55元,較去年同期的4.17元,年成長9.11%。 近年裕融營收、獲利穩健成長,創造公司資產規模持續擴大,裕融企業以穩健的營運績效,整合企業金融、汽車金融、消費金融三大事業支柱,持續推進中長期計畫投資布局。為強化集團資源整合綜效,裕融重訊公告將對格上進行增資,透過以現金為對價之股份轉換方式,取得裕融子公司格上汽車租賃(股)公司100%股權結構,預計投資金額上限5億元,用以整合跨領域服務需求,除持續推動汽車金融、消費金融、企業金融,透過對格上增持100%股權結構,加速移動水平價值鏈的深化策略連結。裕融表示,此次股權收購主因為強化集團對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移動及用車服務之長期策略布局,提供消費者在汽車相關服務領域的全方位優質體驗。 為提高新安東京資本適足率(RBC)達到法定標準,裕融董事會決議現金增資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股)公司,交易數量8168萬6016股,每單位價格新台幣10元,交易總金額為新台幣8億1686萬160元。迄目前為止,累積持有本交易證券(含本次交易),累積持有證券數量1億5048萬7966股,金額新台幣15億487萬9660元,持股比例達6.81%。 裕融表示,因應轉投資公司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於112年4月董事會通過增資新台幣120億元,裕融董事會通過,對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增資新台幣8.2億元,用以強化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資本結構,確保對全體保戶的承諾。並依台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對上市公司重大訊息說明記者會作業程序規定,辦理記者會說明。 此外,裕融重視企業ESG,持續精進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在今年度第九屆公司治理評鑑,連續第二年獲得上市公司不分產業別前5%,以及市值100億元以上非金融電子類前10%的肯定。裕融持續推動FaaS(Financing as a Service)永續金融理念帶入企業ESG長期策略目標。 關照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裕融企業預先設想員工未來退休生活準備,裕融也在董事會通過員工持股信託案,預計今年啟動「員工持股信託」計畫,提供員工每月提撥部分薪資結合公司獎勵金,以定期定額方式買進公司股票,共同參與營運績效。裕融企業期望透過多元彈性的薪酬福利結構設計,為員工提供第二層企業退休金的長期理財規畫,共創員工、股東及公司的三贏。
近期股價波動劇烈的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11日公布首季業績,毛利年減近60%、季減逾40%。但中芯預估,次季收入觸底反彈按季增長,惟下半年行業復甦仍不明朗,未看到市場全面回暖。 中芯國際日前股價波動巨大,陸股9日大跌逾11%、港股大跌7.4%。不過近兩個交易日股價有些微反彈,陸股11日收盤漲0.97%報人民幣(下同)52.96元,港股漲2.39%報20.15港幣。中芯在11日晚公布首季業績。 據中芯財報,期間收入季減9.8%約14.6億美元;毛利季減41.3%約3億美元;毛利率為20.8%。中芯表示,收入與毛利下滑主要是首季晶圓付運量減少與產能利用率下降所致。但期間收入已略優於原先指引,毛利率也處於指引的高區間。 若以人民幣計,中芯首季收入年減13.9%約102.09億元;淨利潤年減44%至15.91億元;經調整淨利潤年減66.3%近8.76億元;研發投入年增9.9%至11.54億元。 中芯期間付運晶圓量逾125萬片8吋約當晶圓,年減32%、季減20.5%;產能利用率年減32.3個百分點、季減11.4個百分點至68.1%。收入結構來看,該季8吋晶圓占比季減7.5個百分點至28.1%,12吋晶圓則大增占比逾7成。應用產品方面,智慧手機占比從過往逾28%,滑落至期間僅23.5%。 對未來展望,中芯表示,第二季預計產能利用率和出貨量都將優於首季,估收入觸底回升季增5%~7%,平均晶圓單價估受到產品組合變動影響按季減少,毛利率則估在19%~21%。 展望全年,中芯指出,下半年復甦幅度還不甚明朗,整體未看到市場全面回暖,不調整全年指引,收入預計年減低十位數,毛利率在20%左右。擴產動態方面,中芯深圳已開始量產,中芯京城預計下半年量產。 中芯國際此次還調整董事會,原非執行董事黃登山辭任,由大基金推薦的上海華誼集團董事長劉訓峰獲委任,成為中芯執行董事、副董事長,結束此前執行董事僅有董事長高永崗一人的情況。此前,蔣尚義在2021年11月辭任中芯副董事長。中芯董事會還建議修訂公司組織章程大綱及細則,以符合香港上市相關規則。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德國的安聯集團(Allianz)周五公布第一季淨利大幅躍升;安聯在去年因美國醜聞,而承擔了大筆的費用。 安聯第一季歸屬股東淨利達到20.32億歐元(約22.4億美元),年增329%,遠高於去年同期的4.74億;但是仍低於共識預測的23.27億歐元,主要原因是資產管理部門的疲弱,該部門營收和獲利雙雙下滑。 獲利的提升,特別是在財產和意外保險部門最為明顯,此也標示著安聯保險的營運模式已經恢復正常。安聯旗下基金公司安聯環球投資(Allianz Global Investors)在美國遭遇欺詐訴訟,去年導致了60億美元的和解金與罰款,之後,安聯一直在努力恢復聲譽。 執行長Oliver Baete說:「我們可以為我們的營業利益感到自豪」。
疫情改變海空運輸結構,長榮集團海空兩大事業體首季獲利出爐,長榮海運Q1稅後淨利為50.43億元,每股盈餘(EPS)為2.38元,居貨櫃三雄之冠。長榮航空Q1受惠於疫後客運營收暴增17.39倍的好成績,稅後純益44.98億元,居史上第四高,頗有追平長榮海運的態勢,每股稅後純益(EPS)為0.84元。 長榮海運表示,今年Q1貨櫃航運景氣受全球政經局勢與通膨壓力影響,整體運輸需求及市場運價均呈下滑,影響第一季營收與獲利表現;長榮海運除密切注意短期市場的貨量變化外,也將持續關注因地緣政治因素所引發相關產業鏈及貿易結構的改變,適時調配運力以因應市場發展。 相較於海運整體景氣走疲,空運猶如倒吃甘蔗,長榮航空Q1受惠於春節、寒假效應及日本賞櫻需求,客運持續暢旺,再加上復飛及增班,以及票價上漲3至4成利多,推升第一季客運合併營收277.50億元,年增逾17.39倍,其中3月北美、歐洲航線來回平均載客率約95%,日本進入賞櫻旺季載客率達85%。 長榮航空表示,今年全球航空市場進入後疫時代,依循穩健復原航網策略,優先恢復越太平洋、歐亞及東南亞航班轉機航網,並漸進式加密區域航線。值得一提的是,因應東南亞轉機需求,3月30日才剛開航的菲律賓克拉克,6月起也將由A321-200機型放大為309人座的A330-300執飛,顯示菲律賓中轉旅客的商機龐大。 法人指出,長榮航空Q1季財報「三率三升」,毛利率達20.76%,季增9.12個百分點,營業利益率達14.2%,季增9.38個百分點,稅後純益率10.7%,季增8.41個百分點,稅後純益44.98億元,創下史上第四高紀錄,季增5.4倍,年增34.28%,EPS為0.84元,優於去年同期0.64元,隨著海空景氣翻轉,Q2單季淨利將與長榮海再度拉近。
遊戲公司首季獲利兩樣情,智冠科技(5478)稅後純益2.6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7%,遊戲橘子(6180)稅後淨利年減36%。智冠受惠年節效應及廣告貢獻而獲利大幅成長,橘子獲利下滑是遊戲活動較少所致。 智冠4月營收5.24億元,受數位廣告投放需求回溫,月增8%,1至4月累計合併營收21.78億元,年增12%。智冠董事會10日亦通過112年度第一季財務報表,第一季合併營收16.59億元,年增12%,稅後純益2.6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7%,每股稅後純益2.17元。第一季主要受惠年節旺季發酵,遊戲行銷服務穩健成長,大型展覽活動亦逐步復甦,加上子公司代收付業務在疫後觀光旅遊等休閒娛樂需求帶動下,推升整體營收成長,獲利創11年來單季新高表現。 展望第二季,智冠將拓展全球遊戲品牌合作,並藉由集團一站式服務的優勢資源,延伸擴大海外市場服務機會。研發子公司中華網龍旗下產品陸續帶來更新,遊戲新幹線旗下二次元手遊「純白和弦」持續展開各式主題聯動企畫,結合多元形式的虛擬網紅,打造主題曲、專屬角色及活動關卡等豐富內容。新品方面,預定於第三季推出經典線上遊戲的全新版本。 金融科技子公司藍新集團代收付業務穩定成長,並持續發展「ezAIO簡單收」線下卡機應用,第二季隨著母親節與端午節網購送禮,以及國內外旅遊需求熱絡,增添營運動能。此外,5月綜合所得稅及房屋稅開徵,該公司推動「ezPay簡單付」電子錢包掃描稅單快速繳款。 橘子第一季營收30.3億元,年減11%,稅後純益為3.4億元,年減36%,每股稅後純益1.92元,低於去年的2.97元。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德國的矽晶圓材料供應商世創(Siltronic)周四表示,儘管經濟放緩、地緣政治不確定,晶圓銷售下降,以及歐元走強,但第一季銷售表現仍略微勝過預期。 世創過去曾遭逢環球晶(6488)的併購要約,但最後在去年初以破局收場。該公司公布第一季營收季減14%,來到4.04億歐元(約4.45億美元),低於公司預期的減少15%。 自2022年底以來,全球科技業一直在對抗突如其來的需求下滑,原因是通膨飆升,企業削減對科技產品支出,消費者也開始減少非必需品消費。 總部位於慕尼黑的世創稱,預計下半年不會出現任何的復甦,主要原因是未來幾個季度市場暫時疲弱,以及客戶延期交貨,這些都將影響2023全年。 該公司預計第二季息稅折舊攤銷前利益(EBITDA)的獲利率將為27%至31%之間,另外第二季銷售將持平於第一季。
【時報-台北電】中華電(2412)112年第一季財報因適用T-IFRSs及IFRSs兩地會計原則不一致而有所差異,數字如下: 依據T-IFRSs計算,公司Q1合併淨利98億7304萬6千元,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96億4325萬5千元,基本每股盈餘1.24元。 依據IFRSs計算,公司Q1合併淨利94億2200萬元,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91億7000萬元,基本每股盈餘1.18元。(編輯:廖小蕎)
豪華電動車廠Lucid周一公布第一季業績,該季淨損擴大,營收不如預期,電動車需求亦引發投資人擔憂,拖累股價重挫。 9日美股早盤Lucid股價大跌7.6%,報7.12美元。 根據Lucid公布,第一季營收達1.49億美元,優於去年同期的5,770萬美元,不過低於市場預期的2.099億美元。首季淨損達7.795億美元,或每股虧損43美分,損失大幅高於去年同期的8,130萬美元,或每股虧損5美分,亦不如分析師預估的每股虧損40美分。 Lucid執行長羅林森(Peter Rawlinson)透過聲明稿表示,Lucid今年計劃生產超過1萬輛電動車。相較之下,該公司在2月預估今年產量在1萬至1.4萬輛之間。羅林森表示:「電動休旅車Gravity將在今年稍晚亮相,預計明年開始生產。我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讓大家體驗Gravity。」 根據財報顯示,第一季末Lucid帳上現金約34億美元,信貸額度為7億美元,總流動性達41億美元。相較之下,Lucid在去年底約有44億美元現金和5億美元信貸額度。財務長豪斯(Sherry House)指出,目前的現金部位至少能夠支應公司到明年第二季。 Lucid近來亦努力保存現金,該公司在3月宣布裁員1,300人,約占總人力的18%,以降低支出。在此同時,Lucid持續面臨需求挑戰。Lucid在4月公布,第一季生產2,314輛Air電動車,但交車量僅有1,406輛,該公司歸咎於1月交車狀況遲緩,以及美國政府修改電動車購車補貼規定。 Lucid的電動車因售價過高,並不符合美國的7,500美元電動車購車補貼資格。
中華電(2412)9日舉辦法說會,是新任董事長郭水義主持的第一場法說會,強調中華電信有信心績效持續傲視同業,而絕佳優勢及韌性主要來自領先同業的市占率、技術領先優勢及與日俱增的客戶信賴,並相信這些優勢將為利益關係人創造短、中、長期價值。 中華電財務長陳宇紳回應外資法人提問表示,國際市場未來將持續成長,第一季資本支出相較去年同期增加,主因非行動資本支出增加,尤其看好IDC及海纜事業未來蘊藏成長機會,因此擴增投資兩大業務,而行動網路投資在2021年高峰期過後,未來行動資本支出將下降。 外資關注中華電信日本子公司日前取得特定建設業許可,陳宇紳強調,主要藉此可合法承接大型規模專案工程項目,並發展整合性資通訊服務。 至於第一季成本費用增加,主因取得亞太電信900MHz頻寬後,開始增加攤提費用,加上擴大人才投資使得人事費用增加。 中華電信自結第一季合併營收542.1億元,年增5.7%,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淨利96.4億元,年增6.4%,每股稅後純益1.24元,營業淨利、EPS、EBITDA及淨利皆超越財測目標。 郭水義強調,儘管總體經濟環境具不確定性,中華電各項財務績效均超越財測高標。與去年同期相較,三個事業群之營收及獲利皆正成長。 其中,整體行動服務營收年成長6.6%,領先同業,主要受惠於客戶升級至5G及月租行動客戶數增加。 行動營收市占率較客戶數市占率高出2.9個百分點,顯示客群結構健康,固網寬頻300Mbps以上速率的客戶數則在第一季正式突破100萬大關。 個人家庭事業群亦受惠iPhone供貨穩定,營收及獲利皆較去年同期增加,「三網飆配」總客戶數維持成長動能,Wi-Fi裝置數較去年同期成長1.5倍。 企業客戶事業群營收年成長8.2%,稅前淨利年成長3.7%,主要受惠於ICT業務成長強勁,其中企客新興業務營收成長依然亮眼,5G企業專網及大數據服務營收成長翻倍,第一季雲端、IDC及資安服務營收年成長均達30%以上。 郭水義強調,有信心且看好企客市場的潛力與規模。國際電信事業群第一季營收年增24.3%,主因國際客戶對國際專線、IDC及雲端服務的需求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