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Force指出,蘋果近期推出M3、M3 Pro、M3 Max等3款晶片和搭載這些晶片的產品,富士康首次從廣達手中獲得M3 MacBook Pro和iMac的訂單,也是首次打入蘋果高端MacBook Pro生產。 TrendForce表示,富士康和廣達競爭蘋果供應鏈的態勢越來越強烈,對蘋果來說,這可以平衡訂單,滿足產品多元化供應。而廣達也明顯感受到競爭壓力,正在加速推動新的工廠自動化能力,並搬遷生產設備、降低勞動力成本,希望重新獲得MacBook Pro和iMac組裝訂單。 目前Mac組裝主力為廣達和富士康兩家公司,2022年加入陸廠聞泰科技,聞泰負責MacBook Air的小部分訂單。
汽車業爭相投入電動車戰場,淘汰燃油車已成趨勢,石油業也面臨轉型壓力。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13日宣布跨足鋰礦開採,計畫2027年開始在阿肯色州生產這個電動車電池主要原料。 埃克森美孚13日宣布,與工程服務公司Tetra Technologies結盟,合力推動名為《長青計畫》(Project Evergreen)的項目,目標2030年在阿肯色州生產的鋰礦年產量可滿足100萬輛電動車電池的需求量。 路透今年稍早曾報導,埃克森美孚與Tetra達成協議,聯手在阿肯色州開發逾6,100英畝富含鋰礦的土地。 埃克森美孚今年在阿肯色州從事鑽井活動,研究從佛州延伸到德州的斯馬科弗地層(Smackover Formation),此處的鹽水富含鋰和溴礦。鋰礦生產商正是靠抽取地熱鹽水來提煉鋰元素。 據匿名消息人士透露,埃克森美孚正在測試近年才發展出的直接提鋰(DLE)技術,這已被視為鋰礦商業營運的關鍵。 埃克森美孚等化石燃料生產商,都面臨業務減碳的壓力。路透之前報導過,埃克森美孚的股東Engine No. 1,曾施壓該石油巨擘布建DLE技術。 埃克森美孚是否有將鋰業務擴大到阿肯色州以外的計畫,目前不得而知。與所有石油生產商一樣,埃克森美孚生產化石燃料的過程之中,會提取含有微量鋰的水。 若DLE技術能夠走向商業化,可助石油業轉型成全球最大鋰供應商。 對埃克森美孚及其他石油業者來說,撈過界開採鋰礦增加的成本相對較少,因此發展這項新業務的前景可期。埃克森美孚執行長伍茲(Darren Woods)10月4日告訴投資人,進軍鋰業相當值得期待。
華為引發市場熱議的旗艦機Mate 60 Pro象徵中國科技自產替代更進一步,日媒指出,拆解該手機後發現中國零件占總價值47%,較此前大增18個百分點。此外,韓製零件占比亦大幅增至36%。 日經亞洲指出,與機構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共同拆解華為Mate 60 Pro與分析零件成本發現,整支手機零件總成本422美元,中國企業生產的零件占手機47%,該占比較2020年秋季推出的Mate 40 Pro,上升高達18個百分點。 整體上,Mate 60 Pro的中國製造零件總價值達到198美元,較Mate 40 Pro提高90%。 報導指出,中國零件占比增加主因為,華為將成本最高的OLED顯示器供應商從韓國的LG Display,更換成中國當地京東方。同時,華為的Mate 40 Pro選擇向美國公司Synaptics採購觸控面板,但Mate 60 Pro則轉使用中國廠商的零件。 但中國零件占比47%的數字還要受到量產的考驗,報導指出,京東方雖然在追趕三星電子與LG Display所主導的手機面板市場,但其量產能力仍落後兩韓廠。 Fomalhaut社長柏尾南壯表示,若未來華為要加大Mate 60 Pro機款的出貨時,以京東方的產量能供應華為到什麼程度會是一個問題。 受市場關注的晶片方面,Fomalhaut指出,Mate 60 Pro採用由華為海思設計、中芯國際製造的7奈米晶片。柏尾南壯指出,中芯國際可能使用未被禁令管制的設備,透過多次重疊光線或改變基板位置,來生產7奈米產品。當前中國追趕晶圓加工技術的速度使人驚訝。 另一方面,Mate 60 Pro裡,日本製零件占比驟降至1%,Mate 40 Pro時占比為19%。報導指出,華為選擇三星為鏡頭感測器供應商替代索尼,導致出此落差。而韓製零件占比則增加5個百分點至36%,未來中韓半導體相關合作仍值得關注。
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第三季財報不如預期,獲利出現年減80%的慘澹數據,引發外界高度關注,數據顯然未反映華為Mate 60 Pro系列所帶來的益處,這讓外媒不禁直言,大陸晶片業的發展並不順利,獲利能力不佳會影響推進技術的機會。 中芯第三季獲利重摔,毛利率也從上一季的20.3%下降0.5%至19.8%,比去年同期的38.9%少了將近一半,更糟糕的是,中芯晶圓代工產線的利用率也比第二季還要低,從78.3%降至77.1%,去年同期則高達92.1%,整體營運狀況仍陷谷底。 外媒Tom’s Hardware報導,中芯除了必須面對美國對大陸晶片業的制裁,還得解決全球經濟狀況不佳,消費者減少支出的問題,這也是中芯財報不佳的原因之一,且中芯是大陸晶片業的頂尖企業,從這樣的數據來看,晶片業的發展並不順利。 報導也提到,中芯本來就不是一家頂尖代工廠,獲利能力下滑會阻礙中芯追擊晶片技術的努力,當中芯在2019年推出14奈米製程時,台積電已經量產7奈米超過1年,如今,中芯雖然能將技術推進至7奈米甚至是5奈米,但屆時,台積電、英特爾與三星可能都已經擁有低於2奈米的技術。 中芯在前台積電高層梁孟松的帶領下取得明顯進步,如今的景氣與獲利危機,將考驗中芯高層的經營智慧,路透社報導,顧問機構IntralinkS分析師tewart Randall表示,中芯顯然押注明年能夠有所反彈,才會擴大資本支出,繼續實現擴產計畫。
華為今年8月發表Mate 60 Pro新機,根據最近的拆解報告,陸製零組占比達47%,與3年前分析的機型相比增加了18個百分點,也代表大陸受到美國制裁後技術仍快速進步。 《日經亞洲》與研調機構Fomalhauto Techno Solutions共同拆解華為Mate 60 Pro,零件總成本422美元,相較2020年秋季推出的同價位Mate 40 Pro,大陸國產零組件比例上升18個百分點。 報導指出,陸制零件占比增加,主因是華為更換OLED面板供應商,從韓廠LG Display換成京東方,該零組件也是成本最高者。 而日本零組件的比例也大幅降低,從3年前的19%下降至1%,主要是華為更換相機影像感測器的供應商,從索尼集團轉為三星,韓製零件的占比因此達到36%,增加了5個百分點。 根據報導,華為觸控板元件也轉為大陸製造,過去Mate 40 Pro觸控螢幕零組件是由美國開發人員 Synaptics提供。估算Mate 60 Pro的陸製零件總價值約198美元,比Mate 40 Pro上漲約90%。
外媒指出,LG和三星都已經和蘋果進入最後談判階段,預計在2024年2月開始生產下一代iPad Pro機型的OLED面板。 外媒指出,新的OLED面板是現在手機OLED面板價格的3倍,但因為iPad銷售量沒有手機那麼高,所以暫定出貨量為1,000萬台。 預估LG明年可以供應600萬片iPad OLED面板,營收金額高達2.3兆韓元,利潤約1,200億韓元,占了供應量的60%。 外媒指出,明年新的11吋和13吋iPad Pro 機型,將首次在iPad產品中導入OLED螢幕、M3晶片、鋁製妙控鍵盤。
非營利調查新聞網站ProPublica釋出最新報告稱,「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會在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購買或出售股票的當季或前一季,在其個人帳戶中對同一檔股票進行相同操作。 巴菲特此前便曾公開表示,他擁有一個獨立於波克夏的私人投資帳戶。基於規範,波克夏需要每季揭露其持股,相較之下,巴菲特個人帳戶中的持股量則仍是個謎。根據《富比士》的數據,巴菲特的淨資產為1,164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五大個富豪。 為避免爭議,巴菲特2016年時曾在公司年會上表示,他的個人帳戶會盡量遠離任何可能與波克夏發生衝突的事情,且不會購買波克夏正在購買的股票。 然而,ProPublica近日援引美國國稅局洩露的數據稱,在波克夏購買或出售股票之前的當季或前一季,巴菲特會在其私人帳戶中對同一檔進行交易,報導列出2009年和2012的買賣操作,涉及沃爾瑪(Walmart)、富國銀行(Wells Fargo)、嬌生(Johnson & Johnson)等個股。 針對此事,波克夏目前尚未回應媒體的置評請求。 波克夏甫於4日公布第三季財報,在巴菲特掌舵之下,營收為932.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激增 21.2%,營業利益則躍升40.6%至107.61億美元,另外,受到高利率推動,波克夏第三季現金部分達到1,572.4 億美元,飆上歷史新高。
Counterpoint Research指出,iPhone 15 Pro Max的製造成本,比 iPhone 14 Pro Max還要貴37.7美元。光是使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的A17 Pro處理器,就比前代A16還貴了30美元。 Counterpoint Research表示,iPhone 15 Pro Max物料成本達到508.9美元,比上一代增加37.7美元,提高8%。實際售價上,iPhone 15 Pro Max直接提高了100美元,對蘋果帶來更多利潤。 製造成本上升的主因,就是使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的A17 Pro處理器,在一個晶片封裝超過190億個電晶體,比A16還要多18%,進化為6核心GPU架構,讓iPhone 15 Pro Max性能提升20%。 因此,A17 Pro 處理器比A16,貴了30美元。 另外,蘋果iPhone 15 Pro Max首次採用5倍光學變焦鏡頭,等於120mm焦距。這顆大立光獨家供應的潛望式鏡頭,使用四重反射稜鏡組成,可以捕捉更遠、更清晰的特寫鏡頭。
華碩宣布啟動「ProArt University校園創作者育成工作坊」計畫,協助更多校園創作者菁英提前掌握業界前線動態與趨勢,同時為準社會新鮮人快速累積即戰力,無縫接軌職。首場活動【AI視界x CG未來】,將於11月25日在華碩ProArt創作者盟校之一的實踐大學舉行,即起開放報名。 活動當天請來擁有20多年跨國及好萊塢影視特效製作經驗、擔任SDDS FILM工作室視效總監的「海狗(左志中)」現身說法,分享當今CG技術發展與未來展望,並透過手把手的實務操作和指導,傳授其畢生所學技能及心得。 此外,亦邀請實踐大學媒體傳達系主任陳威志與講師高捷,探討在AI科技浪潮下,特效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該以何種心態、策略因應,方能在每次挑戰及機會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奠定紮實基礎,重新定義創作價值,以打造引人入勝的作品。 課程也將含括「初步認識 通用場景描述(USD)」、「Houdini Solaris入門教學」等豐富多元的內容,搭配現場ASUS PBA(Powered by ASUS)主機及ProArt螢幕等頂級硬體設備,無論3D影像渲染、動態模擬、影片編輯或圖像設計皆隨心所欲,並將優化和改善傳統特效工作流程痛點、大幅提升執行效率,引領學員遨遊創新「視」界。 報名入選者即為華碩ProArt校園創作者種子成員,並享有多項獨家專屬禮遇,包括旗下產品設備試用/採購優惠、競賽獎勵、活動優先參與權、企業參訪、以及搶先獲得業師/企業實習工作面試安排等機會。
大立光受惠蘋果新機與陸系品牌拉貨挹注,10月合併營收衝高至63.26億元,月增14%、年增22%,連三個月雙增,累計前10月營收372.86億元,年減幅縮小至3%。 法人指出,若照大立光董事長林恩平法說會時展望,11月還將比10月好,意味全年營收將逆轉為正成長,可望終結近一年來下滑頹勢。 智慧手機第二季觸底,第三季包括蘋果、華為等廠商年度新機問世,終端市場需求回溫,台積電總裁魏哲家、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均樂看明年手機優於今年。 大立光第三季營收136.06億元,季增66%、年增13.6%,法人指出,大立光營收連5個月成長,10月更是2019年12月來單月新高。iPhone 15 Pro Max獨家供應潛望式鏡頭,表現優於預期。 大立光10月營收產品別中,高階鏡頭占比提升。2,000萬以上畫素鏡頭占比升到20%~30%,500萬畫素以下低階鏡頭降為10~20%,顯示2,000萬以上畫素高階鏡頭需求增加。 對第四季展望,林恩平稍早說現在沒有那麼悲觀,但還是不樂觀。近期許多客戶詢問潛望式鏡頭,G+P(玻塑混合)大光圈也有客戶洽談,但目前很少人採用,主因價格太貴。 市場傳出明年蘋果手機再升級,大立光可望受惠。法人指出,iPhone 16 Pro系列鏡頭不會有太大變化, Pro系列主鏡頭較高機率沿用7P產品,潛望鏡亦沿用今年方案,模造玻璃鏡頭(MG) 日後較有可能導入於主鏡頭,而非潛望鏡頭,對毛利提升有限。 大立光前十月累計營收372.86億元,年減3%,法人估計,若11月營收維持10月63億元以上成績,有相當大機會追平去年前11月累計營收436億元水準,意味今年累計營收可望擺脫年減窘況,正式逆轉年增正成長。
24年式The Golf全車系標配駕駛艙中央SRS氣囊、IQ.DRIVE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包含Travel Assist智慧車陣穿梭系統,整合全速域ACC主動式固定車距巡航系統、車道維持及偏移警示系統和主動式車道修正輔助系統,更有道路虛擬實境顯示功能,280 eTSI R-Line以上車型升級搭載IQ.LIGHT智慧燈組:LED Matrix矩陣式頭燈與DLA動態頭燈自動切換(價值30,000元),讓夜間行駛更無虞,全面守護行車安全。 The Golf 230 eTSI智能特仕版搭載Air Care Climatronic三區電子恆溫空調(模式:智慧空調/傳統空調/淨化空氣)、後座冷氣出風口含觸控式溫控調整,數位化座艙則有Digital Cockpit Pro 10.25吋全邏輯數位化儀表、手機無線充電裝置,280 eTSI Style以上車型具備Discover Pro 10吋多媒體鏡面觸控主機(MIB 3)、原廠中文導航系統/MapCare圖資更新,並且將HUD投影式抬頭顯示器、Harman Kardon環繞音響系統(數位12聲道擴大機、480W輸出、重低音)列為標準配備(原選配價80,000元),帶來舒適乘坐體驗。 本月在The Tiguan 330 TSI Elegance Premium及The Tiguan 380 TSI R-Line Performance車型,同樣也有限時現金優惠價152.8萬、179.8萬,其他優惠詳情請洽台灣福斯授權經銷商。
美國蘋果消費者遇到大烏龍,上網訂購4台iPhone 15 Pro Max手機,沒想到最後竟送來了60台,且所有的規格都是頂規的iPhone 15 Pro Max 1TB版本,總價值高達9.6萬美元(約新台幣300萬)讓買家相當傻眼。 外媒PhoneArena報導,一名網友@legends_gio在TikTok貼出影片指出,日前訂購4支iPhone 15 Pro Max手機,其中一支1TB容量留給自己,另外3支256GB容量的手機則打算給工作團隊的其他員工。 沒想到,蘋果最後竟送來3大箱共60支iPhone 15 Pro Max 1TB的手機給他,讓他相當傻眼,且原先他訂購4支手機的價值約3600美元(約新台幣11.2萬)最後送來的價值竟高達9.6萬美元(約新台幣300萬)非常驚人。 報導提到,蘋果發現疏失後,一定會向消費者回收手機,若消費者打算佔為已有,可能會讓「手機變磚塊」失去原有的功能,建議他退回拿到的手機,蘋果應該會以某種方式獎勵他,畢竟消費者並沒有犯任何錯。
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節將至,許多消費者都會趁這個機會購買新手機,陸媒快科技報導,目前華為、小米的新機在大陸一機難求,蘋果iPhone 15卻在降價促銷。 報導指出,雖然華為Mate 60系列在大陸上市已經兩個多月,但目前仍「一機難求」,如果消費者現在預購,預計也要等兩個月以上才能到貨。門市店員透露,Mate 60非凡大師版更是搶手,即便消費者預付訂金,也不能給出具體的交貨時間。 至於剛開賣的小米14系列,也相當受到大陸消費者的歡迎,首銷僅4小時就打破「天貓、京東、抖音、快手」四大電商平台近一年所有國產手機「首銷全天銷量及銷售額」的紀錄。 報導提到,雖然iPhone 15系列在大陸銷量排名前段班,但不少電商平台都祭出優惠價,像天貓直營店也參與雙11活動,最高優惠幅度近千元人民幣。 Counterpoint報告顯示,蘋果今年第三季推出備受期待的iPhone 15系列,但其在大陸市場的市占卻銳減超過10%,僅為14.2%。
華為靠著Mate 60系列手機重返智慧型手機市場,5G與衛星電話功能都讓市場為之驚艷,此事也加劇大陸國內手機品牌的激烈競爭,包括Oppo及傳音(Transsion)等品牌都將目光鎖定東南亞市場,盼藉此突破重圍。 日經亞洲評論報導,Oppo上個月在新加坡舉行兩款高階摺疊智慧手機Find N3和N3 Flip的發表會,這是10年來OPPO首次選擇新加坡做為大型發表會的地點,突顯Oppo的企圖。 亞太區總裁Andy Shi不諱言,新加坡對東南亞有重大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選在這裡推出新手機,就是為了利用這項優勢,在市場上取得進一步發展,「儘管宏觀經濟不太穩定,但亞太地區仍會出現溫和成長。」 全球第五大、有著「非洲手機之王」之稱的傳音也在新加坡推出摺疊智慧手機,企圖擴大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市場研究機構IDC分析師Will Wong提到,東南亞是大陸智慧型手機廠商少數看到成長機會的地方。 Will Wong補充說明,「他們為何大舉押注東南亞市場?歐洲市場因烏克蘭戰爭曠日持久,新的地緣政治之爭又在中東興起,而大陸市場過於擁擠,且華為已經捲土重來,東南亞是他們投入資源,就能獲得更好結果的地方。」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是全球唯一2024年經濟成長率超過5%的地區,明顯優於全球約3%的前景,強勁的表現甚至有機會延續至2025年。
蘋果30日如外界預期發表最新M3系列晶片,共有3款晶片,其中最高階的M3 Max晶片號稱能執行AI運算。在電腦方面,新一代14吋及16吋MacBook Pro皆升級為M3晶片。兩年半沒升級的24吋iMac也推出內建M3晶片的新品。 去年以來高通膨及大環境不景氣不斷打擊消費需求,導致全球PC市場走下坡。今年第二季(4至6月)蘋果Mac部門營收下滑7%,因此這回發表會被視為蘋果重振Mac業績的關鍵。 雖然新推出的MacBook Pro在設計上與上一代沒有太大差異,但內建的M3晶片無論在運算能力及電池續航力上都大幅超越上一代M2晶片,將成為Mac新品的主打優勢。 蘋果30日一口氣推出3款M3系列晶片,自入門到高階依序是M3、M3 Pro、M3 Max。蘋果表示這三款晶片的電池續航力皆長達22小時,CPU運算速度比M2晶片快15%,GPU運算速度更是M2的1.8倍。若與第一代M1晶片相比,M3晶片運算速度足足快了60%。 M3系列3款晶片皆採用台積電最新3奈米製程,其中M3 Pro運算速度比入門款M3快40%,而最高階的M3 Max速度相當於入門款M3的2.5倍,足以執行AI運算。 蘋果表示採用M3 Max晶片的新品將等到11月底才能出貨,其他新品將自下周開始出貨。 30日亮相的兩款筆電包括14吋及16吋MacBook Pro,皆採用M3系列晶片。蘋果為了刺激需求特地推出售價1,599美元的入門款14吋MacBook Pro,較上一代入門款便宜400美元,但新款採用的M3晶片比上一代採用的M2 Pro晶片低階。16吋MacBook Pro入門款即採用M3 Pro晶片,售價2,499美元。 蘋果這回並未推出新款13吋MacBook Pro,而今年6月才剛升級的15吋MacBook Air也未再推出新品。蘋果自2021年4月推出採用M1晶片的24吋iMac後,已有兩年半未升級,終於在這次發表會推出採用M3晶片的新品,售價1,299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