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4日公布,大陸製造業活動再陷收縮,4月大陸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49.5,較3月下降0.5個百分點,為2月以來首次落至收縮區間。 香港信報報導,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表示,4月製造業景氣度轉差,顯示經濟恢復基礎不牢固,市場積壓需求短期釋放後,經濟恢復的持續性存疑。就業也是目前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年輕族群的就業形勢尤其嚴峻。近日,通縮成為市場熱議話題,成本端和出廠端價格指數的快速下降需引起足夠重視。未來相關政策應聚焦促進內需、穩定就業、改善預期做文章,疏通貨幣傳導機制,幫助經濟良性循環。 從分項數據來看,製造業供給年增率放緩,4月製造業生產指數仍高於榮枯線,但為近3個月來最低,部分企業反映新訂單量少於預期,抑制產量增長。需求結束此前兩個月的擴張,當月新訂單指數略低於臨界點,主因是需求相對疲弱、客戶消費減少。分三大類產品來看,中間品和投資品銷量下降,抵消消費品銷量的增長。 海外需求則在3月小幅收縮的基礎上反彈,4月新出口訂單指數升至擴張區間,但漲幅不大。部分企業表示,防疫政策平穩轉變後,出口更加便利,支撐銷售改善,但全球經濟低迷,出口訂單總量仍無明顯起色。
晶圓廠聯電、力積電在致股東度營業報告書中指出,起伏的景氣及不確定的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全球半導體市場需求反轉,預期今年上半年半導體產業仍在庫存調整,下半年有望回復正常。 2022年下半年開始,消費性終端需求快速滑落,聯電全年業績表現不俗,營收連續14季成長,全年營收2,787億元創新高,營業利益突破1,000億元。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872億元,年增率56.3%,每股稅後盈餘(EPS)7.09元。 2022年聯電晶圓代工年出貨量達到994萬5,000片,年增率0.8%,產能利用率超過100%。 聯電在22/28奈米製程的營收年增超過56%,主要來自28奈米OLED顯示驅動晶片(DDI)及影像訊號處理器(ISP)的強勁需求。車用IC業務量成長82%,占整體業務的9%。資本支出約美金27億元,主要投資於南科Fab 12A與新加坡Fab 12i的產能擴充,以及各廠產品組合優化所需。 展望未來,在5G、AIoT、EV等大趨勢的推動下,聯電樂觀看待半導體長期需求的成長。 力積電2022年營收761億元、稅後淨利216億元,分別較前一年成長16%和34%,EPS達5.8元,創下轉型後新高紀錄,力積電邏輯代工側重PMIC(電源管理晶片),以爭取IoT、AI、高速運算等系統和電動車的未來成長商機,而PMIC所需BCD製程及設備投資是力積電近幾年發展重點。 記憶體代工方面,瞄準利基型與特殊應用等小量多樣的DRAM、Flash市場,以業界唯一提供記憶體晶圓代工服務的定位,持續與客戶共同開拓市場。在功率元件的代工服務上,力積電也持續擴大MOSFET、IGBT產能,並積極推動GaN(氮化鎵)等新製程的研發。
景氣乍暖還寒,製造業者咬緊牙關度谷底,內需產業則在回溫中找路。中華經濟研究院2日公布4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經季節調整後為42.8月減4.5,連續二個月緊縮,並達到創編以來次低紀錄,僅高於1月的40.4。至於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4月指數續揚2.6至55.8,連六個月擴張,但對未來六個月展望則呈緊縮,營造暨不動產業悲觀到指數僅25.8,批發業31.9、金融保險業38.8,對下半年景氣表示不樂觀。 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調研團隊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4月台灣PMI大跌有幾項因素,一是4月拉貨力道不如往年,經季調新增訂單已連續二個月緊縮,指數續跌3.9至40.6;二是4月電價調整,部分已接訂單業者,趕在3月生產完成,經季調生產指數中斷連二個月擴張轉為緊縮,指數大跌13.5至38.5。六大產業中有五大產業回報,未來六個月展望呈現緊縮,廠商過度悲觀十分明顯。 中經院陳馨蕙博士指出,所有對景氣不利的事件同時發生,包括升息、原物料價格回跌、美國景氣雜音,台灣又加上兩岸關係、大陸復甦趨緩,還有台積電法說會、歐洲罷工、平均地權條例與電價調漲等,改變廠商對前景的預期及採購政策。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認為,今年來景氣復元過程,廠商已無法FORECAST(預測),只有NOWCAST(臨近預報),大家對不確定性感到恐慌,對成本持續增加也十分擔心,如電價調整的複雜度、缺工壓力,美國上游要求的供應鏈調整,4月間特別多大陸台商遷往東南亞,「5月將是關鍵時點」,製造業需確認下半年殺手級產品是否啟動投產,9月才來得及上市。 內需為主的非製造業景氣熱度,反映在4月NMI達55.8,創去年8月以來最快擴張速度。中經院分析,非製造業去年7月以來持續景氣擴張,及今年4月已有第十個月高於50的擴張,「連續十個月的呈現是三年來疫情期間少見的」。構成MNI的指數,多數較3月上升,回穩趨勢已明顯。 中經院強調,NMI八大產業有五大產業回報「未來六個月展望」呈現緊縮,其中營造暨不動產業受制多重市場因素特別低迷。
【時報-台北電】台經院公布,製造業景氣持續低迷,112年3月整體製造業景氣信號值由112年2月修正後之10.97分,減少0.56分至3月之10.41分,燈號由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轉為代表景氣衰退的藍燈。 台經院表示,歐美日製造業PMI指標持續下滑,中國3月製造業PMI指數不如2月,顯示各國製造業仍處於低迷,中國產銷活動亦待回溫。國內製造業因終端需求不振,廠商持續進行庫存調整,以及去年比較基期偏高的影響下,進出口、製造業生產指數及外銷訂單指標年減幅擴大,影響需求及售價面等指標表現。台股小漲,然國內製造業廠商看好當月景氣表現的廠商比例雖高於看壞者,看好未來半年景氣廠商比例減幅高於看壞者增加幅度,致經營環境面指標出現微幅下滑。 就細部產業來看,在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方面,雖受惠於伺服器、網通設備等雲端資料服務需求成長,惟儲存媒體、電腦零組件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續呈疲弱,外銷訂單、出口等指標年減幅皆為雙位數,加上基期偏高,影響需求面及原物料投入面等指標表現,3月本產業景氣燈號由2月代表低迷的黃藍燈轉為代表衰退的藍燈。 在機械設備業方面,全球經濟放緩,影響業者投資意願,生產指數、出口及外銷訂單等指標年減幅皆逾2成,致3月本產業景氣燈號出現連續第5個月維持代表低迷的黃藍燈。 整體來看,3月美歐中小型銀行危機事件雖獲得控制,減緩全球金融市場震盪,然各國緊縮貨幣政策效應仍持續發酵,美歐製造業PMI指數因消費需求趨緩而持續下滑,中國工商活動雖逐步回復動能,第1季GDP年增率4.5%,惟外需減弱影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跌21.4%,顯示製造業出現轉弱。 國內製造業雖因國際油價下跌,成本及原物投入面指標表現轉佳,但廠商持續去化庫存及基期偏高,出口、外銷訂單及生產指數等數據減幅明顯較2月份擴大,因此,台經院製造業景氣信號值3月減至10.41分,顯示國內製造業景氣仍處低迷。 展望未來,因歐美央行升息,引發部分銀行發生危機事件看似已解決,然銀行客戶和投資者仍感到不安,銀行可能再度出現擠兌,發生資本外流和倒閉,進而導致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可能延緩各國經濟復甦腳步。中國兩會將2023年經濟成長政策目標訂為5%左右,表示在外需放緩,加上高科技受制美國管制,境內地方金融、債務及房地產等問題將制約消費活動恢復速度,經濟復復甦力道仍具高度不確定性,且從其經濟數據觀察,第1季固定資產投資年增5.3%,但港澳台商投資仍呈現負成長,顯示台商仍對中國投資環境存在信心不足問題,加上占台灣出口約4成的半導體業,雖在5G、AI、電動車等新興產業發展扮演重要角色,然全球庫存過多已影響近期表現,產業去化庫存速度將牽動台灣製造業表現,仍須觀察其未來變化情形。(編輯:沈培華)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光鼎生技(6850)今(3)日表示,自主開發的「Qamp mini熱循環機(PCR儀)」與「單核甘酸多型性基因分型檢測試劑」2個品項,通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的「醫療器材品質管理系統QMS(原GMP)」查核認可並完成登錄,若再加上先前通過認證的「臨床使用電泳設備」,代表光鼎生技從產品前端的開發設計、生產製造到最終端的品質確認的一條龍,皆符合國家品質標準認證,大幅強化產品競爭力,有助搶攻龐大的定點照護檢測(POCT)商機。 光鼎生技表示,本次QMS與ISO 13485通過的認證項目「單核甘酸多型性基因分型檢測試劑」,是以核心技術平台—Qsep系列生物片段分析儀為基礎開發出的體外診斷試劑,能針對特定基因進行分型檢測,而Qamp mini熱循環機是可攜式且可預編程的PCR分析儀器,機台輕巧,再搭配既有的毛細管電泳設備展現的強大應用性,整套產品組合能提供地方診所、偏鄉及醫療量能不足的地區進行即時檢測,加速POCT的落地應用與普及。 目前光鼎生技已完成開發的人類相關疾病檢測試劑套組,包括酒精不耐症、阿茲海默症 APOE 基因型檢測…等等,透過口腔檢體即可進行基因片段分析,屬於非侵入式篩檢,且採直覺式操作,相當簡便,對於幼童或一般民眾來說,受測意願相當高,在後疫情時代,隨著民眾對自身健康意識的提升,預料此類產品的市場需求將逐步加溫。 據市場調研資料指出,2021年全球POCT市場規模約256.7億美元,預估2028年將達4.85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9.4%。
(2023年4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42.8 。指數月跌4.5點。資料來源/中經院提供) 景氣乍暖還寒,廠商心態大轉變!2日公布的4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經季節調整後為42.8,指數續跌4.5個百分點,已連續2個月緊縮。而42.8為台灣PMI創編以來的次低,僅高於今年1月的40.4。調查單位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4月全球市場再陷疲軟,所有對景氣不利的事件都發生了,包括升息、原物料價格回跌、美國景氣雜音,加上兩岸關係、中國復甦趨緩,而且台積電法說會、歐洲罷工、平均地權條例與電價調漲等等,衝擊廠商預期及採購政策。4月台灣PMI的5項組成指標中,經季調的新增訂單與人力僱用呈現緊縮,季調後生產轉為緊縮,供應商交貨時間下降,存貨緊縮。其中,新增訂單數量已連續2個月緊縮,生產數量已中斷連續2個月擴張轉為緊縮,供應商交貨時間則創編以來最快下降速度。中經院指出,往年第二季為下半年新品上市前的拉貨布局,但目前製造業進行調節庫存的情況下,4月拉貨力道不如以往,經季調的新增訂單已連續2個月緊縮,指數續跌 3.9個百分點至40.6。基於今年經濟成長模式為外冷內溫,以內需為重點的非製造業、民生消費成為支撐今年GDP年增的主要動能。中經院調查4月未季調之台灣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連續6個月擴張,指數續揚2.6個百分點至55.8,為2022年8月以來最快擴張速度。 中經院陳馨蕙博士指出,NMI 4項組成指標中,商業活動、新增訂單與人力僱用擴張,供應商交貨時間上升。未經季節調整之商業活動指數已連續3個月擴張,指數續揚6.7個百分點至61.1,為2022年1月以來最快擴張速度,惟需注意,各產業的表現差異極大。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周二公布的顯示,歐元區上個月工廠活動加速萎縮,原物料成本也以近3年最快速度下跌。周二另一份數據顯示,歐元區四月通膨加速走高,但核心通膨意外放緩。 歐元區漢堡商業銀行(HCOB)製造業PMI終值在四月來到45.8,遠低於三月的47.3,但是稍優於初值預估的45.5。 相同數據,德國為44.5,法國為45.6,歐元區以外的英國為47.8。 產出指數則從50.4跌落榮枯線,來到48.5。 HCOB首席經濟學家Cyrus de la Rubia說,整個歐元區看見廣泛的產出下降,法國和義大利陷於產出下滑,德國和西班牙則顯示持平。 投入成本指數從53.4降到51.6,為自2020年5月以來最快的速度下滑,意指工廠的需求仍然疲弱。 另外歐洲統計局在周二公布歐元區四月通膨初值數據,為年增7.0%,高於三月的6.9%,但是符合經濟學家的預期。此次整體通膨的上升,顯示物價壓力正在增加。 整體通膨率已從去年底的雙位數,至今大幅放緩,但是仍遠高於歐洲央行(ECB)的目標。此意指著ECB有必要再次升息,只是升息規模仍有待商榷。 剔除掉波動較大的食品、燃料價格的核心通膨,則從7.5%降至7.3%。進一步再剔除菸酒價格的核心通膨率,則從三月的年增5.7%降至5.6%。
【時報-台北電】中華經濟研究院公布,2023年4月經季節調整後之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連續2個月緊縮,指數續跌4.5個百分點至42.8%。 五項組成指標中,經季調之新增訂單與人力僱用呈現緊縮,季調後生產轉為緊縮,供應商交貨時間下降,存貨緊縮。 四大產業回報PMI緊縮,各產業依緊縮速度排序為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43.9%)、交通工具產業(44.6%)、電子暨光學產業(45.7%)與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46.7%)。食品暨紡織產業(52.7%)與基礎原物料產業(51.4%)則回報PMI擴張。 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往年第二季為下半年新品上市前拉貨布局,惟製造業調節庫存下,4月拉貨力道不如以往,經季調之新增訂單已連續2個月緊縮,指數續跌3.9個百分點至 40.6%。 經季調之生產指數中斷連續2個月擴張轉為緊縮,指數大跌13.5個百分點至38.5%。 製造業已連續12個月回報未來六個月展望緊縮,惟指數緊縮速度在連續5個月趨緩後,指數由2022年5月以來最慢緊縮速度之46.2%回跌1.3個百分點至44.9%。 另外,2023年4月未季調之台灣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已連續6個月擴張,指數續揚2.6個百分點至55.8%,為2022年8月以來最快擴張速度。 四項組成指標中,商業活動、新增訂單與人力僱用擴張,供應商交貨時間上升。(編輯:沈培華)
【時報-台北電】外匯評論: 1.USD/JPY 週一日本數據顯示,4月製造業新訂單以去年7月以來最溫和速度放緩,正逐步趨於穩定,消費者信心指數則升至35.4,但au Jibun銀行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連續六個月萎縮達49.5,並隨著上周日本央行(BOJ)維持超低利率及一致決定不改變對其收益率曲線控制(YCC)政策,引發日圓全面下挫,而且儘管借貸成本高企和金融業動盪導致信貸緊縮,但美國勞動力市場緊張推動薪資增長,高通貨膨脹則表現頑固,幾乎確立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本周將再次升息,推動美元兌日圓從136.18低點延續漲勢。 隨著加州金融保護與創新部(DFPI)表示已關閉第一共和銀行,為兩個月內倒閉的第三家美國主要銀行,並同意將該行資產出售予摩根大通(JPMorgan),美國財政部則稱銀行系統仍健全,總統拜登亦讚揚監管機構推動出售該銀行所採取的行動,確保儲戶得到保障,但市場反應不大。隨後標準普爾(S&P)全球調查美國4月製造業PMI終值降至50.2,但美國3月建築支出增長0.3%高於預期,並據供應管理協會(ISM)表示,美國4月製造業PMI升至47.1,為連續六個月萎縮,但脫離三年低點,而且市場關注FED週三結束為期兩天的會議後對後續政策的指引,可能推遲投資者對FED在年底前轉向降息的預期,激勵美元兌日圓上揚至近期新高點137.53。預估今日美元兌日圓支撐於137.00-20,阻力於138.00-20。 2.EUR/US 中國國家統計局(NBS)週日公布4月官方非製造業PMI升至56.4,但製造業PMI意外跌破榮枯線達49.2,為去年12月以來首次,綜合PMI亦降至54.4,並隨著美國第一共和銀行資產被拍賣的消息,對風險情緒構成壓力,昨日打擊商品貨幣,而且路透調查顯示,預計澳洲央行(RBA)週二的政策會議連續第二次維持隔夜拆款利率在3.6%不變,但對利率是否達到峰值看法不一,令澳幣備受壓力,拖累歐元兌美元受限於高點1.1036下方。 隨著歐元區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情況憂喜參半,增加歐洲央行(ECB)本周預期升息規模的不確定性,而且市場準備迎來本周密集的央行會議,適逢多國市場假期休市,外匯市場交投較為清淡,打擊歐元兌美元跌至1.0962低點。預估今日歐元兌美元阻力於1.0980-1.1000,支撐於1.0880-1.0900。 3.GBP/US 市場預計英國央行(BOE)在5月11日貨幣政策會議上宣布連續第十二次升息,並押注此後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並據英國零售商報告食品通貨膨脹創紀錄,但應會開始緩解,而且FED本周貨幣政策會議料再次升息而支撐美元,週一打壓英鎊兌美元自高點1.2569下滑。隨著花旗和市場研究公司YouGov的月度調查指出,4月英國民眾的十二個月通貨膨脹預期降至5.2%,亦下修未來五至十年的通貨膨脹預期至3.6%,衝擊英鎊兌美元下挫至低點1.2478。預估今日英鎊兌美元阻力於1.2500-20,支撐於1.2400-20。(遠東商銀外匯保證金交易提供)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請務必審慎評估風險和妥善規劃財務,本文不負擔盈虧之法律責任。
【時報-台北電】標普台灣製造業PMI(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續弱,由3月的48.6降至47.1,反映製造業景氣連續11個月轉弱,緊縮速度更是3個月以來最快;但對比去年7月至今年1月期間數值,跌幅則明顯溫和。 標普全球最新PMI數據顯示,臺灣製造業4月景氣進一步轉弱。不但生產和新增訂單的緊縮速度創今年以來最快,就是人力僱用數量和採購活動,也同樣加速下滑。投入成本於4月微漲,反映需求走弱有助於減緩成本壓力,但企業為拓展銷路,也大幅調降出廠價格。幸而,企業憧憬客戶需求復甦,因此對未來12個月的生產前景,一年來首次重拾信心。 關於最新調查結果,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經濟研究部副總監Annabel Fiddes表示:「最新PMI數據顯示,臺灣製造業4月持續景氣下滑,產量和銷售額的緊縮速度為3個月以來最快。多家廠商表示,需求疲軟繼續拖累外銷訂單表現,尤其是美國、歐洲、中國大陸等主要出口市場;但緊縮速度已遠比去年下半年至今年1月期間溫和,由此反映至暗時刻已經過去。」 Annabel Fiddes說,投入成本微漲,顯示訂單需求疲軟有助於減緩通膨壓力,也為業者調降出廠價格製造了空間,相關跌幅接近3年以來最大,有利提升產銷競爭力。企業憧憬客戶需求復甦,這個觀點支撐未來數月增產,因此業者於第二季開局重拾信心,誠為可喜現象。(編輯:沈培華)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通貨膨脹明顯下滑之下,韓股2日走高,目前在2,518.73點,漲17.2點或0.69%。不過,韓元卻小幅貶值。 國際油價走低之下,韓國4月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從3月4.2%降至1年多以來新低3.7%,表示當地通貨膨脹的確在降溫。這也是14個月以來,韓國通膨年增率首次跌破4%,不過,已是連續25個月都在央行目標值2%以上。 韓國4月的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為48.1,雖比3月47.6要好一點,但是繼去年7月以來,連續10個月都在景氣榮枯點50以下。同時,製造業低迷不振的持續時間,也是6年以來最長的。 權值股漲跌互見,三星電子漲0.46%,SK海力士漲0.11%,大煉油廠SK Innovation更是大漲3%。不過,KB金融跌0.8%,三星生物製藥也跌1.7%。 韓元兌換一美元在1,339.5價位附近,韓元貶1.8元。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韓國4月的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為48.1,雖比3月47.6要好一點,但是繼去年7月以來,連續10個月都在景氣榮枯點50以下。同時,製造業低迷不振的持續時間,也是6年以來最長的。 專家學者認為,韓國經濟復甦力道受到全球需求疲弱影響,導致新訂單銳減。在過去10個月,韓國製造業PMI最差只有47多一點,最好也不過是49而已。 不過,韓企取料成本明顯下降,是自2020年11月以來最低,其中,油價漲、韓元貶,半導體售價也跌。同時,工廠交貨時間更是大大縮短,是2019年10月以來首見,表示供應鏈斷鏈問題正在解決。 在韓國製造業信心方面,雖然對來年還是積極看待,但憂心在谷底的景氣不知何時能翻身,加上復甦時刻遙遙無期,廠商對未來產出的樂觀氣氛,也降至4個月新低。
日本4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升至49.5,雖連六月低於榮枯分水嶺50,但萎縮速度創六個月來最低,顯示工廠活動趨穩。另一調查顯示,鑒於通膨攀升與勞力短缺加劇,日本約六成中小企業有意跟進大企業腳步調漲薪資。 研調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1日公布,日本4月au Jibun銀行製造業PMI指數終值為49.5,略高於3月份的49.2,與初值相同。 標普經濟學家巴提(Usamah Bhatti)表示:「日本製造業2023年第二季開頭依然處於萎縮狀態,但惡化程度放緩至6個月來最低,主因是新訂單減緩速度放慢。」 4月新訂單連10個月萎縮,但萎縮幅度為去年7月以來最溫和,顯示需求逐漸穩定。工廠產出亦連續10個月萎縮,部分製造商反映,這是受原物料短缺影響產能所致。 另根據日本商工會議所(JCCI)3月調查顯示,近60%的日本中小企業今年計畫調高薪資,約20%中小企業目標加薪幅度至少4%以上。至於那些無力調高基本薪資的企業,則打算提高獎金或福利來吸引或留住人才。 自1990年代資產泡沫破裂以來,日本薪資成長近乎停滯。但最近開始出現揚升趨勢,原因是日常生活成本增加,令企業面臨須為員工調薪的壓力。 日本大型企業今年3月結束與工會協商後,已承諾今年平均為員工加薪3.8%,創30年來最大加薪幅度。市場如今關注中小企業是否跟進調漲薪資,後者聘僱勞工約佔整體七成。 中小企業跟進大企業調薪的舉措,可望帶動日本薪資全面走揚,並有利於日本央行超寬鬆政策逐步退場。但日本央行官員先前表示,中小企業能否實踐調薪承諾仍存在變數,須等到6月薪資談判告一段落才能知曉結果。 日本央行上個月公布的短觀(tankan)調查報告顯示,中小型企業上個財年(截至3月底)獲利下滑2.7%,表現不如大型企業同期獲利攀升11.5%。
市場分析:標普美國4月製造業PMI初值意外升至去年10月以來新高50.4,高於市場預期的49。標普美國4月服務業PMI初值為53.7,創近一年以來新高,高於市場預期之51.5。其中就業指數創去年7月以來新高,新訂單指數創去年5月以來新高,銷售價格指數則是升至去年8月以來新高。 繼4月短期消費者通膨預期超預期後,4月標普製造業和服務業PMI初值意外強勁,帶動投入價格和銷售價格分項指數創近期新高,支持聯準會委員通膨仍頑固之預期。市場延後降息時間點預估,也進一步支持聯準會維持高政策利率。 市調機構集邦發布對DRAM在今年第2季價格走勢看法,由於Micron、SK Hynix已經啟動減產,相較第1季均價跌幅近20%,預估第2季跌幅會收斂至10~15%。在目前原廠庫存水位仍高的情況下,下半年需求復甦狀況仍不明確,均價下行周期尚不見終止。 三星的接連兩次宣布有意義的減產,若以較積極的減產15%推估,DRAM合約價格第4季才能止跌回穩。儘管三星連續強調減產,且顧能預估2024年DRAM將供不應求等消息面利多不斷,觀諸合約價的領先指標現貨價格仍水波不興持續盤跌,不可忽視記憶體族群追高風險,尤其模組廠商更須留意財報風險。 目前整體電子業庫存調整,下游狀況優於上游,而半導體庫存去化進度最為緩慢,台積電下修全年營收為低個位數衰退,諭示IC設計業庫存消化至合理水準將延後一季至第三季。近期投顧通路訪查結果,PC、手機、面板等中下游第2、3季能見度不高,聯發科法說亦表示,第3季能見度不高。 IC設計族群股價已因急單效應大幅反彈至高評價水準,在中下游充滿高度不確定性,而庫存天數居高不下,市場所期待的下半年旺季效應恐將不如往年四六比般樂觀,預計電子股將進入一段較長時間的打底階段。 投資策略:中下游需求第3季能見度不高,電子業急單效應將暫告一個段落,半導體庫存調整周期將延後一季。 Tesla帶頭於車市殺價取量,比亞迪年度銷售目標有下修10%的風險,原本強勢之汽車電子須提防下修風險,電子股預計將進入中期打底階段,優質電子股待利空拉回尋找買點。金融股股價相對落後,不確定性因素較少,可留意補漲機會。
供應管理協會(ISM)1日公布4月份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7.1點,雖是連續第6個月低於50象徵產業榮枯分水嶺,但高於3月46.3點,也高於分析師預期的46.8點。 消息公布後道瓊工業指數在1日開盤上漲0.3%,標普500指數上漲0.2%,那斯達克指數下跌0.1%。 負責這份報告的ISM製造業調查委員會主席費歐雷(Timothy Fiore)表示:「美國製造業自去年6月以來一路從成長減速步入衰退,至今已連續6個月衰退。在4月製造業PMI的5項子指數中,只有就業指數高於50點。就製造業類別來看,4月美國製造業只有石油、煤礦生產及運輸設備製造兩個類別締造成長。」 報告顯示,4月美國製造業新訂單指數從3月的44.3點增至45.7點,生產指數從3月47.8點增至48.9點,但仍舊低於50。4月製造業就業指數從3月46.9點增加至50.2點。 無獨有偶,標普全球(S&P Global)也在1日公布美國製造業PMI,但數據相對樂觀。標普報告指出4月美國製造業PMI從3月的49.2點增至50.2點,是6個月來製造業首度擴張,且4月PMI創下去年10月以來最高點,主因是新訂單繼先前連續6個月萎縮後,4月終於恢復成長。 標普報告也指出,4月美國製造業生產指數創下去年5月以來新高,但輸入及輸出價格指數在4月雙雙上漲,尤其輸入價格指數更創下3個月新高,反映通膨壓力依舊沉重,可望提高聯準會在5月3日決策會議後宣布升息1碼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