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盤前掃瞄】國外消息: 1.10年期美債殖利率攀上2007年以來高點,原油期貨價格奔逾一年新高,即將面臨政府關門危機,美股主指收盤漲跌不一。道瓊指數跌68.61點,跌幅0.22%,報13092.85點;標普500指數漲0.98點,漲幅0.02%,報4274.51點;那指漲29.24點,漲幅0.22%,報13,092.85點。 2.Fed官員:美經濟6成機率軟著陸。明尼亞波利斯聯準銀行總裁卡什卡里(Neel Kashkari)指出,聯準會(Fed)「大幅」升息遏阻通膨的機率達40%,不過美國經濟有6成的機率可以實現「軟著陸」。 3.拜登搶勞工票 表態挺UAW。將於2024年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勞工選票極為重要。總統拜登26日搶先於勁敵川普前一天,到密西根探視正在罷工的汽車工人,並前所未見地公開表態力挺發動這次大罷工的美國汽車工人工會(UAW),顯示罷工尚未結束,選戰卻提前開打。 4.FTC組團控壟斷 亞馬遜嚇跌。美國政府打壓科技巨頭再出擊,這回由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聯手17州控告亞馬遜憑市占優勢,強迫第三方賣家使用亞馬遜物流及廣告服務,藉此排擠對手。若FTC勝訴可能請求法院下令分拆亞馬遜事業,導致亞馬遜股價跳水重挫。 5.OpenAI賣股補血 市值上看900億美元。外媒引述消息報導,AI聊天機器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為了支撐AI模型訓練的龐大開銷,近日打算開放員工售股募資,估計本次募資將使預估市值來到800億~900億美元範圍,與年初相比足足增加2倍。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AI聊天機器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為了支撐AI模型訓練的龐大開銷,近日打算開放員工售股募資,估計本次募資將使預估市值來到800億~900億美元範圍,與年初相比足足增加2倍。 內情人士透露,OpenAI近日已派代表向投資人宣傳募資計畫,並宣稱今年營收可達10億美元,明年營收甚至倍增至數十億美元。OpenAI預計讓員工賣出總價數億美元的股票,可望吸引Sequoia Capital及Khosla Ventures等參與過昔日募資計畫的矽谷創投公司再度注資。 回顧今年1月微軟對OpenAI投資數十億美元入股時,OpenAI預估市值不到300億美元,如今市值高達3倍之多,將讓持股49%的微軟坐享鉅額票面獲利。但內情人士透露OpenAI不打算讓微軟持股比重過半,估計微軟無法參與接下來的募資計畫。 本次員工售股案的最終價格將成為OpenAI日後募資計畫的最低價格基準,因此備受關注。近日已有消息指出,軟體銀行及其他投資大戶都對OpenAI表達濃厚興趣,未來OpenAI可望發行新股募資。若OpenAI經由這次員工售股案將市值推向900億美元,將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新創公司之一,緊追SpaceX及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 天價市值再度凸顯去年底以來OpenAI在全球科技業掀起的AI革命。去年11月ChatGPT上線後席捲全球,讓矽谷科技大廠深感威脅,爭相投資生成式AI研發,更帶動一票AI概念股飆漲。 繼微軟搶先投資OpenAI後,谷歌也投入自家AI模型「Gemini」的研發計畫,號稱將直接挑戰OpenAI最新版AI模型「GPT-4」。臉書母公司Meta的開放原始碼AI模型研發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臉書母公司Meta計畫最快本周於旗下社交應用程式推出具鮮明個性的聊天機器人,希望善用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以吸引更多年輕用戶加入。 這些具備各種個性的AI聊天機器人正由員工內部測試中。Meta預計在27日登場的Meta Connect開發者大會讓這些機器人首度亮相。 這些聊天機器人意在提高客戶互動參與度,其中部分可能具備協助編碼等提升生產力的功能,但具體細節尚無法得知。 過去幾年來,隨著抖音崛起並取代Instagram成為年輕人最喜愛的平台,這令母公司Meta備感威脅,吸引年輕用戶成為該公司首要任務。Meta執行長祖克伯2021年10月時表示,他們將「重新調整團隊以服務年輕人為最大宗旨,而非迎合更多年紀稍長者」。 自聊天機器人ChatGPT去年11月推出後,大型語言模型技術成為顯學,吸引各家科技大廠投入研發,Meta也不例外。據傳Meta明年將推出足以抗衡OpenAI最新語言模型GPT-4的AI系統。 消息人士表示,Meta正在開發數十款個性聊天機器人,其中一款稱為「機器人鮑伯」(Bob the robot),他具備「高超智力、敏銳機智與尖酸嘲諷」的特色。 Meta亦開發一款新產品,讓名人或網紅可使用自己的AI聊天機器人與粉絲互動。 Meta並非首家推出聊天機器人以吸引年輕客群的社群媒體公司。即時通軟體開發商Snap今年2月推出My AI供用戶使用,這是一款以OpenAI的GPT技術為基礎的聊天機器人。 矽谷新創公司Character.AI則允許民眾創造聊天機器人並與其互動,這些機器人可以扮演各種角色與知名人物,例如俄羅斯總統普丁或電動車巨擘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等。但研究人員與科技公司員工表示,賦予機器人個性可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戰,包括生成的內容不符需求、用語粗鄙或充滿偏見。
美商OpenAI於2022年11月30日正式發布名為ChatGPT的自然語言生成式模型,帶來的後續影響堪稱人類史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端,因人工智慧(AI)在經過數十年之研究與發展後,逐漸成熟之技術將在未來數年改變人類社會與經濟活動,相應而生的各種法律層面問題也逐漸浮現,目前,常見的生成式AI技術使用者可能面臨之法律問題如下: 一、著作權法之疑慮 因生成式AI是透過不斷吸收各種投入之大數據進行學習,以產出更多更加正確之內容,主要依賴於深度學習技術,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有非常高的機率使用到受著作權法保護之著作,因此有相當之機會生成之內容會與原始數據相似的狀況,此時若使用者將該生成式AI生成之內容用於商業用途等非合理使用之範圍時,若未取得著作財產權人之同意或授權,將可能會有相關之民、刑事責任。 此外,生成式AI所產生作品,是否屬著作權法第3條所指具有原創性、創作性而受著作權法保護之著作,或該著作之著作權歸屬於何人等亦不無疑問,蓋該作品究係AI所創作抑或為利用該AI者所創作恐易生爭議。故對此嶄新領率之發展,值得密切關注。 二、個資法與相關隱私問題 民眾使用生成式AI程式時應注意自身個資安全,因生成式AI係透過不斷吸收各種既有資訊進行學習,當然也包含使用者輸入之各種訊息,若其中有包含使用者之個人資料,甚至他人資訊或公司營業秘密時,會有遭其濫用而洩漏之可能,雖然OpenAI已在今年4月表明使用者可以透過關閉聊天紀錄功能,來避免自己的個人資料用於AI訓練,但新的對話仍會在官方系統裡留存30天。使用者在下載各科技公司開發之生成式AI程式前,建議應詳閱各該使用者協議與隱私權政策。 三、資料正確性與可靠性不足 目前生成式AI程式仍在初期投入市場階段,許多功能尚未完備,生成資料之正確性仍備受質疑,例如今年6月在紐約州發生律師使用ChatGPT撰寫訴狀,其中援引的法庭文件竟包含由AI生成但純屬虛構的法院判例,律師卻未加查詢而當成真實判例拿來使用,遭到法院裁定移送懲戒。民眾在享受生成式AI程式之便利時,應詳加確認內容是否有誤或多方確認,若使用生成式AI程式撰寫重要文件或查詢資訊時,務必對所有生成式AI所提供之相關資訊加以查證,避免造成後續付出更大的金錢與時間成本。 AI相關技術將會改變未來20至30年的科技領域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但對此前所未見的科技發展,不可避免亦會帶來無法遇見之法律議題,對於使用者而言,除就已知的法律風險應戒慎恐懼避免誤蹈法網外,對於難以預見因新科技伴隨而生的法律議題,如能密切保持關注,相信能減少新科技帶來的陣痛,並進一步確保AI之健全發展。
引領全球生成式AI風潮的Open AI創辦人暨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25日在台出席AI大師論壇,他表示人工智慧(AI)革命將是一場巨大的變革,可將人的想法更快速的執行和擴大。當運算能力提升時,將會催生更多人工智慧相關應用。 奧特曼表示,Open AI的大型語言模型GPT-4已可做到基礎推理,並對人類知識有所貢獻,對教育、醫療及個人生產力(程式)等領域,較感到興趣及看好。 出席同一場論壇的史丹佛大學教授吳恩達指出,未來人工智慧將會像「電」一樣的無所不在。奧特曼也同意吳恩達的看法,他認為,藉由AI的工具及新技術,可讓每個人的想像力不受限,把想法及創意發揮出來,Open AI的願景是希望「未來每一個人都可以使用人工智慧」。 奧特曼說,現在大家對AI有很多擔心,對其安全也有疑慮,但未來回顧2023年時,會發現人工智慧的發展「太落後」。就好比第一支iPhone推出時,大家覺得很酷,但現在回頭看,會覺得iPhone手機的相素不夠高。 奧特曼2023年啟動全球訪問之旅,已造訪過六大洲,計劃走訪17個城市,希望聽聽不同城市、不同文化的人,對於人工智慧的期待和想法。 此番來台北,是奧特曼第三度來台灣。論壇對談時,有人問他「未來大型語言模型發展下,對台灣硬體產品未來五~十年有何預測?」他認為,在經濟發展和資本帶動下,硬體產業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對運算能力提升,市場上看法兩極,但可確定隨著運算能力提升,可催生出更多的人工智慧的應用。他樂觀預期,十年後有些事情交給機器去做,可能比人來做效果更好。 他也分享心中的願景,即GPT-4問世之後,有點像星際爭霸電影,「人們可告訴電腦,你要做什麼。讓電腦聽命行事」。 對於AI是否應被監管,奧特曼表示需要法規的規範,適度的法規是有好處,好比現他搭乘飛機都不必擔心安全性的問題,因為飛行需遵守許多安全法規。
Open 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在台灣科技圈及產業界的名氣,或許不如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但其成立的Open AI推出的大型語言模型GPT-3及聊天機人ChatGPT,帶動生成式AI風潮,更驅動四大科技巨頭(微軟、Google、Meta及蘋果)今年加速生成式AI相關的投資。 奧特曼可說是帶動科技產業典範轉移至AI領域的重要推手。 去年Open AI推出的生成式AI模型ChatGPT,幫助使用者快速生成文章、圖片、內容,預覽版在五天內就有100萬註冊,二個月內突破上億用戶,成史上最快速達到1億用戶的軟體公司。 Open AI早期獲微軟投資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0億元),並提供其研發所需的算力伺服器。今年1月,再獲微軟加碼投資100億美元。微軟將其生成式AI技術,與微軟的搜尋引擎、Office 365及雲端服務等產品整合。 Open AI讓微軟在AI領域的發展腳步勝過其他競爭對手。其他競爭者今年也競相投資生成式AI相關技術。Google推出人工智慧機器人Bard,整合Google相關服務,之後還會推出算力倍增的新語言模式Gemini。 Meta日前發表Llama2語言模型,打出開放原始碼的策略。蘋果也默默投入生成式AI,打算要推出Apple GPT。
Meta兩個月前剛推出大規模語言模型Llama 2,近日又投入新一代AI系統研發,外傳將在明年推出足以挑戰OpenAI最新語言模型GPT-4的AI系統。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Meta近日大量採購輝達(NVIDIA)先進AI晶片H100,並積極建構資料中心。Meta在7月推出的Llama 2與微軟合作,在Azure雲端平台上進行訓練,但內情人士透露新AI系統將在Meta自家基礎建設上訓練,並以開放原始碼的系統架構免費開放企業開發AI工具。 自從去年底OpenAI推出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後,生成式AI應用市場快速起飛,吸引各家科技大廠參戰,但Meta卻落後谷歌及微軟腳步,令Meta執行長祖克伯耿耿於懷。 今年3月OpenAI最新大規模語言模型GPT-4上線後,AI功能更強大,促成OpenAI推出企業版ChatGPT,讓其他對手備感壓力。谷歌正在研發的大規模語言模型Gemini預計明年上線,雖然Meta新語言模型上線時間可能落後Gemini,但部分人士看好Meta採用開放原始碼的優勢,因為開放式平台成本較低,靈活度也較高。 但法律專家認為開放原始碼的AI系統伴隨較多違法風險,因為這類AI系統很可能誤用著作權保護的資料進行訓練,也可能淪為有心人士創造並散播假消息的平台。 AI研究機構AI Now Institute管理董事威斯特(Sarah West)表示:「很難預測開放原始碼的AI系統有何能力或漏洞。」 Meta最新AI系統能否挑戰GPT-4也令部分人士質疑,因為業界普遍認為用來訓練語言模型的資料量越龐大,語言模型就會越強大。以Llama 2為例,Meta當初輸入了700億筆參數來訓練,但GPT-4訓練用的參數量高達1.5兆筆,是Llama 2的20倍以上。
普立茲獎得主麥可.謝朋(Michael Chabon)等一群美國作家在舊金山聯邦法院對OpenAI提告,指控這項微軟支持的計畫濫用他們的作品來訓練AI驅動的熱門聊天機器人ChatGPT。 拿過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麥可.謝朋、劇作家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和馬修.克萊姆(Matthew Klam)、瑞秋.路易斯.斯奈德(Rachel Louise Snyder)、阿耶拉.瓦德曼(Ayelet Waldman)等作家在8日提起的訴訟中表示,OpenAI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複製了他們的作品,以教導ChatGPT對人們的文字提問迅速做出回應。 路透社報導,這是微軟(Microsoft)旗下OpenAI遭到多名作家提出的至少第3起侵權集體訴訟。微軟、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和人工智慧(AI)公司Stability AI企業,也因為在AI訓練中使用他人作品而遭著作權人提告。 OpenAI和其他公司主張,他們在訓練AI時,是合理使用從網路上所抓取受版權保護的材料。 今年稍早,ChatGPT成為歷來成長最迅速的消費性應用程式(app),單月活躍用戶今年1月更達到1億之多,之後才被Meta的Threads超越。 這起在舊金山提起的新訴訟案稱,書籍、劇作和文章等作品對ChatGPT的訓練來說別具價值,因為它們是「高品質長篇寫作的最佳範本」。 作家們聲稱,他們的作品是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被納入ChatGPT訓練用的數據集中,還說這套系統可以精確地概述他們的作品,生成模仿他們作品風格的文本。 這起訴訟的求償金額不明,但要求下令阻止OpenAI「非法且不公平的商業行為」。(譯者:李晉緯/核稿:李佩珊)1120912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Meta Platforms正在開發一個新的AI系統,其功能將與OpenAI最先進的模型一樣強大。 報導指出,該臉書(Facebook)母公司擬在明年推出新的AI模型,其功能將比名為「Llama 2」的自家商業版本強大數倍。 Llama 2是Meta在今年7月推出的開源AI語言模型,並透過微軟雲端系統Azure提供服務,直接迎戰OpenAI的ChatGPT及谷歌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Bard。 《華爾街日報》報導,這個規畫中的系統將協助其他公司打造能產出複雜的文本、分析等輸出內容的服務。Meta預計在2024年初開始訓練這個新的大型語言模型,也就是AI系統。 Meta尚未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 自去年底OpenAI推出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ChatGPT以來,企業紛紛搶進這個新興市場。彭博7月曾報導蘋果正在開發類似ChatGPT和谷歌Bard的AI產品,並已構建自家的大型語言模型框架「Ajax」,同時也開始在測試部分工程師喚為「Apple GPT」的聊天機器人。
OpenAI在28日推出ChatGPT工具的企業版本「ChatGPT Enterprise」,使這家人工智慧(AI)新創公司將與其最大金主與夥伴:微軟(Microsoft)正面交鋒。 OpenAI營運長萊特凱普(Brad Lightcap)表示,企業藉由ChatGPT Enterprise可協助員工學習最新概念或技術,例如編寫程式碼和分析內部企業數據。 該產品是以OpenAI最先進的語言模型GPT-4為技術基礎打造而成,運作速度是ChatGPT付費版的2倍。 萊特凱普指出,ChatGPT Enterprise也可解決企業客戶對於保護專有資料的疑慮,因OpenAI不會利用客戶的數據來訓練或提升服務。 報導稱,微軟才在6周前發表Bing Chat Enterprise,後者同樣採取OpenAI技術。微軟表示,該工具能夠提供類似ChatGPT的功能,協助客戶摘要文本或回答問題,並且強調仍會保留企業用戶隱私。 OpenAI在初創期間,微軟即砸下數十億美元投資這家極具潛力的公司,取得49%的股份,藉此參與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如今微軟與OpenAI領導人雖然表面都肯定彼此的結盟關係,但雙方內部仍偶有衝突或矛盾。 OpenAI指出,ChatGPT Enterprise的推出代表AI協助工作的能力又向前邁進一步,此服務不但可以幫助完成任務,又可以保護企業資料。 另據OpenAI表示,該公司並未公布ChatGPT Enterprise的定價,但強調有興趣的企業可以與他們聯絡,價格將取決於每家公司的使用率和使用情況,並提到目前許多公司皆對於專為企業量身打造的ChatGPT版本相當有興趣,聲稱已有80%的財富500大企業採用ChatGPT。
以發展人工智慧聞名的OpenAI今天表示,將推出ChatGPT的商用版。轟動一時的ChatGPT在推出9個月後,如今苦於用戶數下滑。 法新社報導,OpenAI在一篇部落格貼文中表示將為企業客戶提供高級版本的ChatGPT Enterprise,這款優質版將有「企業級」安全和隱私強化功能。 數據安全已成為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和三星(Samsung)等大公司的重要考量,由於擔心洩露敏感訊息,這些公司禁止員工使用ChatGPT。 OpenAI說:「今天代表人工智慧助理的工作又向前邁進一步,它可協助完成任何任務、提供客制化服務,並保護您公司的數據。」 ChatGPT的商用版本類似微軟(Microsoft)的Bing Chat Enterprise,微軟係OpenAI主要合作夥伴,藉此關係使用相同的OpenAI技術。 ChatGPT Enterprise將由OpenAI性能最強的GPT-4模型驅動,它與個人訂閱版本ChatGPT Plus非常相似,但企業客戶有特殊優惠,包括更快的運作速度。 OpenAI說:「我們相信人工智慧可以協助與提升職涯的各個面向,讓工作團隊更具創造力和生產力。」還說包括凱雷集團(Carlyle)、雅詩蘭黛(Estee Lauder Companies)和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在內的公司,均已嘗鮮ChatGPT Enterprise。 ChatGPT推出後,幾週內就成為世界各地人士最快下載的應用程式,直到上個月才被臉書母公司Meta推出與推特(Twitter)競爭的Threads取代。此次ChatGPT推出商用版,盼重拾問世之初的榮耀。 據分析公司Similarweb指出,ChatGPT流量在6月和7月份下降近10%,原因可能是學校放暑假;Similarweb估計,全球約1/4的ChatGP用戶落於18-24歲年齡層。 OpenAI還面臨新聞出版業和其他平台、包括Reddit以及前身為推特的社群平台X所力阻,這些平台都在防阻OpenAI挖掘數據以進行人工智慧模型訓練。
「AI之王」輝達(Nvidia)將在台灣時間明(24)日凌晨揭曉第2季財報,左右全球科技股後市,外資指出,目前市場重押表現優預期,代表財報已容不下任何雜音,否則股市恐一瀉千里,但提醒40倍本益比過高、未反映失去大陸業務後果等2大隱憂;知名分析師郭明錤則指,AI股的投資重點將轉移到AI邊緣運算,雖Dell、華碩等受惠,但在輝達L40S發表後,短線並不利先前H100的受惠股。 路透報導,受益ChatGPT等AI崛起,輝達今年來股價飆漲3倍,市值狂增7000億美元,成首家市值破1兆美元的半導體廠,但市場重押AI產業將讓輝達表現超出預期,如花旗預測第2季營收120億美元,金融數據商路孚特(Refinitiv)數據也顯示,市場預期第2季營收年增110%至125億美元,但從近來股價創高來看,季營收恐怕要上看140億美元才相稱。 但輝達領漲股市,儼然是「全村的希望」,也代表其財報不容任何雜音,否則股市可能一瀉千里,科技業諮詢商GP Bullhound合夥人赫多恩(Inge Heydorn)表示,自1994年鑽研科技業以來,從未看到像現在這樣如此仰賴1家公司的情況,AI成最後的成長支柱,所有人都得靠它,「若輝達表現疲軟,市場可能出現重大調整」。 尤其美國不斷擴大限制中國大陸取得先進晶片,近期陸方囤積輝達產品,推升輝達產品更加供不應求,認為目前的財務數字,並沒有反映最終將失去大陸業務的結果,令他有些不安。 此外,輝達還有本益比偏高的問題,未來12個月的本益比為40倍,遠高於競爭對手超微(AMD)的29倍,目前華爾街對輝達的目標價,大多從500美元起跳,甚至不乏喊上800美元、1000美元的外資機構。 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則在《X》發文,指出輝達發表L40S,可能會有新贏家、對AI股的潛在影響,主要是對AI投資的關注重點,將轉移到AI邊緣運算,潛在受惠者包括Dell、華碩等,同時不利先前顯著受益於H100的個股。 郭明錤分析,美超微(Super Micro)財測與OpenAI可能面臨破產的報導,或對大部分先前漲多的AI股不利,但輝達發表L40S則可能會有新贏家,對AI股形成3大潛在影響。 1.可能會開始讓投資人對AI投資的關注重點轉移到AI邊緣運算,潛在受惠者包括Dell、華碩等;2.近期的交易氣氛上,不利先前顯著受益於H100的股票;3.輝達最新法說結果,為近期AI投資最重要的事件。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微軟首度在年報示警,若旗下數據中心無法取得足夠的AI晶片,雲端服務可能中斷,顯示圖形處理器(GPU)成為微軟快速成長的雲端業務不可或缺原物料。 微軟在27日發布的年度報告更新一項風險因素,凸顯GPU對數據中心的重要性。微軟在報告指出,「我們的數據中心取決於獲得許可和可建造的土地、可預測的能源、網路供應和伺服器,包括GPU和其他零件」。 上述文字是微軟在6月30日止的2023會計年度年報,提及GPU的三個段落之一。微軟前一年的年報不曾提及GPU,其他科技巨擘例如Alphabet、蘋果、Meta或亞馬遜,亦未在年報談到GPU。 自OpenAI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全球引爆AI狂潮後,今年AI,特別是生成式AI變得更加炙手可熱,讓輝達(NVIDIA)和超微(AMD)等GPU製造商大發利市。 微軟投資的OpenAI依賴前者的Azure雲端平台執行ChatGPT和各種AI模型的運算,微軟亦使用OpenAI的模型來強化有產品,包括Outlook和Word應用程式,以及Bing搜尋引擎。上述努力和ChatGPT的火熱程度促使微軟取得較預期更多的GPU。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3月的GTP開發者大會表示,「我很高興微軟宣布Azure將向其H100 AI超級電腦開放私人預覽版。」 此外,微軟亦與輝達投資的雲端新創公司CoreWeave簽訂合作協議,確保OpenAI能取得充足的運算力。 微軟財務長胡德(Amy Hood)近日在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中表示,微軟本年度將逐季擴大資本支出,以支付數據中心、標準中央處理器(CPU)、網路硬體和GPU,此為整體產能加速的支出成長。
國際金融分析: 近期金融市場呈現穩定,國際股市漲幅顯著,投資人逐步轉向樂觀;日前FOMC會議,FED如預期保留加息彈性,但從記者會鮑爾談話內容,透露Fed傾向通膨持續降溫,鮑爾對核心通膨關鍵要素的後勢發展看法正向,例如勞動市場薪資增長放緩、職位空缺增加、勞動參與率上升,顯示勞動市場供需逐漸彌合。 雖然6月ChatGPT訪問量出現下滑,但由Lanchain(提供企業開發應用程序時導入LLM)的Google搜索量逐月向上,顯示企業與開發者仍積極推進AI,產業發展並未減速。領頭羊OpenAI全面開放GPT-4 API、推出自動編寫程式Code Interpreter並發佈Android版加速ChatGPT滲透。微軟則將生態開放,不僅成為首家與Meta Llama2合作的雲業者,又將Bing上線Chrome與Safari等第三方瀏覽器,以Android、WinTel的開放生態分別對Smart Phone與PC產業發展造成的刺激效果,生態開放將再加速AI產業發展。 此外,Google在歐洲符合監管要求後推出Bard服務並將Bard交互拓展至超過40種語言,創辦人Brin也重返投入開發下一代LLM Gemini;Meta則推出商用開源模型Llama2,用70B的參數在多項領域評比上比肩擁有540B參數的PaLM,另積極與Qualcomm合作將LLM搬到手機裝置上;Tesla Musk則是成立xAI公司,目標與OpenAI/Google抗衡;就連市場公認巨頭中AI發展最落後的Apple,也開始在內部積極推進AI發展計畫。 觀察美國財報周公布的幾家科技巨頭,AI已開始產生實質效益,如微軟第二季Azure OpenAI客戶已超過萬名,貢獻Azure業務成長1%,第三季貢獻再翻倍,其Copiolt定價30美元為市場預期的三倍;GOOGLE則是第二季AI客戶季增15倍,囊括70%的AI獨角獸公司。為競爭生成式AI將激發出的眾多潛在應用,Cloud CSP Service業者無不加速導入AI Server基礎設施,除自有AIGC大模型外,同時也提供雲服務給開發應用程式業者使用;以微軟表示,今年資本支出將超過360億美元,遠超過市場預估313億美元,較去年增加40%以上,且支出方向也將朝向AI傾斜。 展望未來,以微軟CEO預估AI將為全球GDP帶來7~10%增長,AI產業產值契機高達10兆美元,再以台灣電子產業在全球PC供應鏈地位無庸贅述,從ODM、機殼、散熱、PCB、CCL等產業鏈完整;從PC升級到Server,不論就產業技術或供應鏈關係,出現台灣產業寡佔,如ODM等,甚或出現公司幾近獨供。從AI大趨勢觀點,台股絕對具有評價調整契機,外資基於兩岸風險,連賣三年合計超過新台幣二兆,今年回補2,600億元後的動向值得關注。
今年5月OpenAI發布iOS版ChatGPT應用程式後,即將在本周發布Android版本,雖然近日調查發現ChatGPT人氣下滑,但分析師預期,Android版應用程式推出後,可望為ChatGPT吸引更多新用戶。 OpenAI稍早在推特發文宣布,本周發布Android版ChatGPT,雖然OpenAI並未公布明確發布日期,但Android裝置用戶,已經可在Google Play應用程式商店,找到ChatGPT應用程式的預訂下載頁面,只要事先登記預訂,就能在應用程式發布後自動下載。 自從去年底ChatGPT問世後,生成式AI軟體快速席捲全球,吸引谷歌及微軟等科技大廠爭相投資,谷歌自家研發的聊天機器人Bard至今只有網頁版,尚未推出手機應用程式。 OpenAI為了打鐵趁熱,在今年5月推出iOS版ChatGPT,但近日調查卻發現ChatGPT人氣下滑。美銀證券分析師日前引述Sensor Tower數據表示,今年6月iOS版ChatGPT在美國下載量較5月減少38%,同期,內建GPT-4語言模型的Bing應用程式在美國下載量也月減38%。 不僅ChatGPT應用程式下載量減少,ChatGPT網站流量成長也減速,SimilarWeb調查顯示,今年1月ChatGPT網站全球造訪人次月增幅高達131.6%,但5月的月增幅只剩2.8%,6月造訪人次甚至月減9.7%,首度陷入衰退。 部分人士認為,ChatGPT人氣下滑可讓谷歌鬆口氣,不用急著將Bard趕鴨子上架,SimilarWeb資料顯示,今年6月谷歌搜尋引擎市占率超過92%,不僅穩坐網搜市占龍頭寶座,市占率還較去年同期稍稍成長。 分析指出,既然ChatGPT並未威脅谷歌在網搜市場的地位,谷歌反而該思考是否將Bard應用在搜尋引擎以外的產品,例如線上廣告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