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造成環境汙染,導致動物時常誤食塑膠製品,造成生命危險。泰國一名女子日前發現一隻蟾蜍的肛門有一塊「綠色糞便」,她仔細觀察後發現,疑似是蟾蜍吞下異物,想要排泄時卻卡在肛門口,於是女子決定出手相助,幫助蟾蜍解除痛苦,最後竟拉出一個綠色氣球。 根據泰媒報導,泰國女網友「@wan_malewan」在TikTok上傳一段驚人影片,一隻蟾蜍疑似吃下異物,導致有一個綠色的不明物體卡在牠的肛門內,女子覺得蟾蜍應該很痛苦,於是出手相助,幫忙牠拉出卡住的「綠色糞便」,最終竟拉出一個綠色氣球,讓女子驚訝不已,直呼:「你是怎麼吃下這個東西的?」 影片曝光後,許多網友都感到難以置信,同時也有人感謝她的善行,「好心有好報,記得去買張彩券,會有好結果的!」、「還好你有幫牠把氣球弄出來,否則這隻蟾蜍可能活不了幾天了」、「這真的太噁心了」、「到底是誰餵蟾蜍吃氣球?」、「非常感謝妳幫助這隻蟾蜍,好人一生平安!」 除此之外,女子補充表示,自從她幫忙完以後,就再也沒有看見這隻蟾蜍的身影,她還解釋,她在影片中徒手抓蟾蜍,是因為當時找到的布散發出一股惡臭,手邊又只有一隻手套,並提醒其他人千萬不要徒手摸蟾蜍。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將在明年控制眾議院議程的共和黨國會議員在周二對抖音(TikTok)施加壓力,並且質疑該公司對於與中國分享了多少使用者數據問題,誤導了國會。 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的共和黨頭號人物Cathy McMorris Rodgers,和監督委員會共和黨頭號人物James Comer已經寫信給TikTok,表示在簡報中提供的資訊似乎並不準確。 共和黨議員在周二給TikTok執行長周受資的信件中表示,TikTok提供的資訊似乎不真實或具有誤導性,包括TikTok沒有追蹤美國用戶的地點位置的問題。 TikTok沒有立即提出相關評論。 共和黨將在明年一月接掌眾議院,此封信顯示,他們計畫對包括TikTok在內的中國企業進行嚴格審查。 但是民主黨的拜登政府也對TikTok表達了擔憂。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Christopher Wray在11月稍早說,中國政府可能利用這款影片分享App來影響使用者,或者控制他們的裝置。 議員們對TikTok提出的問題包括,要求TikTok提供與拜登政府談判的任何協定,以便讓TikTok在美國的業務保持活躍。 由於擔心美國用戶數據會回傳給中國政府,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在2020年要求字節跳動(ByteDance)分拆TikTok。雙方的談判長達數個月。總統拜登則在2021年6月撤銷了前總統川普一系列的TikTok禁令,包括禁止新下載TikTok app,並要求商務部進行新的國安審查。
正值美國大型科技企業裁員潮,風靡全球的影音社群軟體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卻表示,預計在未來三年內,在全球增加約3,000名工程師,並將擴大TikTok在美國加州山景城的辦公室規模。 綜合外媒報導,TikTok執行長周受資16日被問及如何看待社群網站Twitter為削減成本裁員半數員工事件,周受資表示,TikTok已為避免大規模裁員,進行積極準備。另有消息傳出,TikTok正抓準時機招募受裁員潮波及的人才,如面試Meta和推特的前員工。 金融時報此前報導,TikTok今年預估全球營收原為120億至145億美元,但因廣告和電商表現不及預期,將預估值下調至100億美元。本次TikTok徵才職位規模龐大,最受關注的就是電商職位。
【時報-台北電】據外媒報導,TikTok未來三年將在全球增加約3000名工程師,並將擴大其美國加州山景城的辦公室規模。 現階段美國各大科技公司紛紛裁員,TikTok逆向擴大招聘。根據科技行業裁員統計網站的資料,2022年來科技行業裁員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0萬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美國的科技企業中。 據了解,部分科技行業裁員的員工,看到在美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招聘機會,紛紛前往面試。(編輯:張嘉倚)
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曾說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的晶片蘋果全包下了?現在看來,很可能只是一種超強的行銷策略。有專家認為,到未來幾年,蘋果說要在亞利桑那廠生產品果產品晶片的說法可能都是宣傳手段,原因有二,第一是明年該廠投產時製程已更先進,最新iphone肯定用不上;第二是就算再建一座晶圓廠,美國廠區的產能也滿足不了蘋果所有訂單。 外媒彭博社亞洲科技專欄作家卡潘 (Tim Culpan)於16日分析指出,台積電亞歷桑納州的5奈米製程在2021年是尖端科技,但今年已經發展到3奈米製程,明年該廠正式投產時,製程一定更先進,屆時蘋果最新iphone幾乎不會用亞利桑那州廠生產的處理器。 此外,他孩提到,亞利桑那州廠月產能為2萬片,但卻連台積電130萬片月產能的1.6%都不到;即使在當地再造一座代工廠,美國方面的產能也無法滿足蘋果所有的訂單,當地代工可能是Apple AirPods、TV、HomePod或Watch使用的晶片。 據《華爾街日報》於本月9日的報導,台積電計畫在正在興建的亞利桑那州廠附近,於鳳凰城北邊再造一座3奈米先進製程的代工廠。台積電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可能在亞利桑那州建第二座廠房,並考慮增加更多先進製程,但目前尚未有最新消息。
臉書(Facebook)去年底將公司名稱改為「Meta」,但自從改名後,業績急轉直下,市值狂跌75%、大幅減少約8000億美元,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很多企業會因為賠錢而改變策略,而Meta是因為改變策略才賠錢,並直言,Meta董事長兼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押上整間公司豪賭元宇宙,根本是咎由自取。 Facebook母公司Meta 創辦人祖克柏11月初宣布裁員1.1萬人,裁員人數佔整體員工數量的13%。華爾街日報指出,祖克柏當年在宿舍裡孤注一擲地押寶新興技術,創立了臉書,但現在為了元宇宙,若是再賭上全部身家,其代價將變得異常之大,祖克柏自己也說,要看清元宇宙投資是否能帶來回報,需要耐心和信心,這期間,可能好幾個季度的財報都會很難看。 而在現實世界中,Meta也面臨諸多阻力,尤其經濟不景氣的同時,利率又在上升,與科技巨頭蘋果的競爭也令Facebook的廣告業務受到打擊,報導認為,Meta與其他股價暴跌公司的不同之處在於,引發現狀的起因不同,後者是外部衝擊,而前者是咎由自取。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Kevin Rose文章也提到,臉書是一家面臨麻煩,甚至是在垂死邊緣的公司,臉書最美好的時光已遠去,正在穩定而緩慢衰退,未來要以優雅的姿態走向衰老,而Kevin Rose這段說法幾乎判了臉書死刑。 謝金河則說,祖克柏曾大張旗鼓宣布為FB改名,元宇宙概念頓時成市場焦點,這一年來,全球大炒元宇宙,但Meta還沒有看到實質效益,反而是臉書的活躍用戶從19.3億人一直往下掉,新的社群媒體紛紛崛起,Meta市值已蒸發掉一個台灣的GDP。
自從失去手機業霸主地位之後,似乎許多人都不太清楚Nokia現在在做什麼。在2021年的年報上,Nokia把主要客戶分成四大類:通訊服務供應商、企業、權利金與其他。其中,權利金的營收為15億歐元,占當年度總營收約6.8%。由於權利金收入在財務報表上面沒有成本,若以Nokia當年度整體獲利19.26億歐元計算,權利金占整體獲利將近80%。 Nokia的權利金收入來自於專利授權(包含標準專利)、品牌授權與技術授權。不難看出,其中最重要的是來自專利授權,例如2017年Apple同意支付Nokia 20億美元專利授權費用。Nokia的專利授權對象除了手機業者以外,也逐漸拓展至其他產業,包含汽車與多媒體。以下筆者將分析這家公司為何能夠華麗轉身。 第一招是擒賊擒王。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的是請求權利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2011年,Nokia選擇先向Apple宣戰,取得首勝之後便陸續揮刀指向其他手機業者,HTC、Blackberry、Samsung、Vivo、OPPO、Huawei最後都一一和解向Nokia支付權利金。同樣地,在2021年Nokia在德國對汽車大廠Daimler提起專利訴訟,也宣示了公司將專利授權瞄準了汽車產業。專利訴訟所費不貲,打贏一家小公司產生的影響有限,還不如一鼓作氣直指業界標竿,其餘的公司便可一舉拿下。 第二招是合縱連橫。2018年Nokia加入了專利池授權平台Avanci,合作範圍包含2G、3G、4G標準專利,與其他專利權人之專利組成提供給IoT業者的一站式專利組合授權。2019年,Nokia與GE合作貨幣化其非核心專利,包含數據多工技術。2022年,Nokia又與Innventure合作共同進行數據中心高效能冷卻技術與專利的貨幣化。Nokia在手機通訊領域的專利布局擁有早期開發者的優勢,但在其他技術領域未必是其強項,因此仍然需要與其他公司合作彌補其不足之處。 第三招是混水摸魚。在2022年,Nokia也與Qualcomm、NTT等48家通訊技術公司一起向Toyota、Honda與Nissan要求支付車用通訊元件之專利授權金。一家一家地談判要求權利金耗時耗力,透過打群架的方式一方面壯大自己陣營的聲勢,也有機會快速地不戰而勝。 Nokia之所以能夠如此靈活自如地運用專利,一方面來自於其充分利用手機通訊早期開發者的優勢布局眾多標準必要專利,使自有專利含金量極高。另外一方面其實是公司內部的專利組合管理發揮了很大的效果。目前Nokia有效中與申請中共約60,000多件專利,涵蓋全球30幾個國家。 近幾年仍以每年2,000至3,000件專利申請的速度持續增加。如此龐大的專利數量需要從一開始就設定專利布局的目標與策略,在申請過程中確保專利的品質,後續的貨幣化也要找出合適的專利與對應的授權對象與方式。為此,Nokia積極延攬相關人才,投入大量資金建置智財管理系統,甚至針對智財管理取得ISO 9001認證,在在都顯示其對公司智財管理的重視。以上,都是讓Nokia這幾年來能夠「躺著賺」的底氣。 以筆者在專利行業超過十年的觀察,台灣做為科技之島,缺的不是技術,是長遠布局的眼光。有些企業缺的不是專利,是有效的專利管理。要如何避免專利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或是睡著的資產,企業主需要將智財管理列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讓公司的智慧財產發揮最大的價值。
iphone 14 PRO跟PRO MAX熱銷,有的果粉還要等一個月才拿的到新機,也為台廠供應鏈帶來相當可觀的營收。「日經亞洲300強」的科技公司中,台灣有19家科技廠入榜,19家公司的10月總營收將近新台幣1.6兆元,年增20.6%,主要都是受惠iphone 14業務暢旺,iphone 14儼然成為最強吸金神器。 日經新聞統計,受惠於iphone 14熱賣,加上新台幣走貶,使營收金額提升,台灣19家上榜科技公司今年10月的整體營收達1 兆 5919 億元,年增 20.6%;其中,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10月營收2102.66億元,比起9月的2082.48億元月增1%,也比去年同期1345.39億元,年增高達56.3%。 屬於蘋概股三雄之一的鴻海(2317)10月營收也是傲視台股。鴻海10月營收雖月減5.56%至7766億元,但仍年增40.97%,創同期新高;鴻海目前營運比較大的變數是河南鄭州廠仍為疫情所困,鴻海本月7日曾表示,因為鄭州疫情影響部分產能,將下調第4季展望;有分析人士預期,由於iphone 14 PRO跟PRO MAX需求強勁,鄭州廠預計11月下半會回到滿載產能。 另外,全球筆電代工龍頭廣達(2382)因為代工蘋果MacBook,10月營收也達1087億元,年增8.1%。 而半導體設計龍頭聯發科(2454)10月營收333.84億元,雖然創下2021年3月來的低點且月減41%,但是若將時間拉長,累計前10個月的營收為4739.86億元、年成長17.9%,仍舊創下歷史同期新高;惟法人指出,由於10月是況不佳,營收後續恐維持10月水準,低迷市況恐將延續到年底。而聯發科衰退的原因仍主要跟大陸經濟放緩,智慧型手機跟家電製造商庫存調整有關。 入選的南亞科(2408)跟友達(2409)10月營收分別為27億元跟171億元,兩家廠商營收分別年減61.4%跟43.5%。
受全球消費下滑衝擊,字節跳動旗下社群影音TikTok將公司2022年全球營收目標下修至少20億美元。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指出,TikTok執行長周受資在公司內部會議中宣布,將營收目標下調20%。 消息指出,會議檢討該公司未能有效推動主要收入來源增長,包括廣告和電商業務的銷售等。此前,TikTok預計年度收入約120億~145億美元,現預估則約100億美元。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硬式隱形眼鏡業者亨泰光(6747)受惠台灣及中國大陸地區OK鏡銷售規模經濟顯現,第3季合併營收為新台幣2億1713萬元,本期淨利9243萬元,EPS 3.83元,均創下單季歷史同期新高新表現,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約11.06%、24.06%及24.35%。 亨泰光指出,今年台灣及中國大陸地區OK鏡銷售金額明顯增加,推升第三季毛利率至72%,較去年同期成長5個百分點,進而帶動第三季稅後淨利創歷史同期新高紀錄,達9243萬元。亨泰光表示,因七、八月暑假旺季,第三季OK鏡出貨金額較第二季大幅增加二成,亦較去年同期提升12%,其中,台灣OK鏡第三季銷售金額較去年同期成長31%。今年前三季中國大陸OK鏡銷售金額成長幅度約24%略低於台灣26%,因今年中國大陸之防疫政策影響部分地區產品出貨及銷售,9月下旬已恢復正常出貨節奏,預估第四季中國大陸整體出貨量可望回溫。 亨泰光今年開始積極布局新世代的視覺效能提升產品方案,與澳洲新創光學設計中心合作,歷時三年成功研發時空位移近視防控光學設計Spatio-Temporal-Optical-Phase(簡稱S.T.O.P.)技術,應用於跨年齡、跨種類的功能性視光產品上,S.T.O.P.產品將成為公司下一階段的主要發展計畫之一。未來除了青少年近視防控外,公司規畫陸續推出抗藍光、抗疲勞等視力提升用的功能型軟式隱形眼鏡,嘉惠各年齡層民眾。 亨泰光表示,公司近期已開始進入S.T.O.P.的多國多中心臨床試驗階段,今年前三季提列的研發費用較去年同期增加約九成,目前下游客戶對S.T.O.P.產品技術評價相當正面,公司預計將於歐、美、亞太等地區超過8個醫學中心,同步進行臨床試驗,加速S.T.O.P.臨床試驗進度及產品通路布建,未來隨S.T.O.P.產品在各國陸續取得第三類醫材許可及銷售認證,公司的功能性視光產品將可望從目前少量多樣的客製化產品,擴大至多樣標準化的拋棄式產品,銷售地區亦從大中華地區拓展至歐美等地,大幅提升銷售規模,挹注整體營收獲利表現。
Gogolook(走著瞧股份有限公司)與內政部警政署刑事局合作資訊安全防止簡訊和電話詐騙已六年。近期雙方共同研發「詐騙網域AI偵測系統」,從8月份啟用至今,已成功攔劫上千個詐騙訊息。 Gogolook是台灣本土的軟體研發商,其所研發的Whoscall,提供客戶辨識詐騙電話及簡訊並予以攔劫。 但該公司發現,現在的詐騙除了透過電話,還透過通訊軟體或社群網站等管道散布。詐騙集團堂而皇之的假冒政府部門、用政府部門的名義成立釣魚網站,來騙取個資和詐騙錢財。 有鑑於此,Gogolook近期與刑事局共同研發「詐騙網域AI偵測系統」,透過建置全球性的掃描監測引擎,再利用大數據的文字探勘AI技術,自動分析詐騙網站,在詐騙網站建置初期、尚未開始散播前就被相關單位偵測並啟動防護機制。 Gogolook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鄭勝丰表示,Gogolook專注在防詐技術的研發,很榮幸能夠獲邀成為打詐國家隊的關鍵一員,為台灣的防止詐騙及資訊安全貢獻一己之力。 未來Gogolook系統所偵測到的詐騙網域,除即時通報刑事局外,也將整合在Whoscall既有的簡訊辨識功能以及Watchmen商譽保護服務中,讓企業客戶也能提前偵測到這些新生成的詐騙網域,可在第一時間啟動防偽冒的危機處理,降低因詐騙衍生的商譽損失。
知名社群平台TikTok有杜絕假消息的政策,但在美國期中選舉前,選舉相關錯誤資訊仍在平台上流傳,隨著愈來愈多美國人以TikTok作為新聞來源,專家擔心年輕選民易受影響。 法新社報導,有貼文散布毫無根據的選舉舞弊指控、郵寄選票的不實訊息以及美國不同州法律的誤導性影片,相關貼文都在TikTok這款廣受歡迎的應用程式(App)找到了歸宿。 或許更令人不安的是,TikTok已放任內含明顯錯誤訊息的付費政治廣告出現,但這家公司曾在2019年宣稱已經禁止這項做法。 例如有一則廣告說:「駭客可以很容易地改變選舉結果!何必在期中選舉投票。」 這是非營利組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和紐約大學(NYU)研究人員所做的數則廣告之一,目的在測試TikTok禁止付費政治廣告的程度。研究團隊提出內含選舉錯誤訊息的廣告,發現TikTok放行批准其中的9成。 「全球見證」資深顧問羅伊德(Jon Lloyd)說:「我們對這個結果感到相當震驚。」他認為跟其他處理選舉錯誤訊息的社群媒體平台相比,TikTok的表現「墊底」。 美國期中選舉將於11月8日登場,超過800萬名年輕公民剛獲得投票權。專家擔心他們會受到假消息影響。 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有相關規定,目的在約束選舉陰謀論的傳播,但專家質疑效果。 羅伊德說:「就因為他們制定了這些政策,不代表他們有好好執行。」 儘管這類批評可能針對所有社群網站,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項調查發現,超過1/4的18歲到29歲美國民眾經常從TikTok獲取新聞,根據媒體監督組織「新聞守門人」(NewsGuard)說法,在搜尋結果顯示的少數影片中,也有不少影片內含錯誤訊息。 TikTok強大的演算法可讓影片快速取得數以千次觀看流量。 社群媒體產業分析師納瓦拉(Matt Navarra)表示,TikTok上大量的內容使得「一般用戶,尤其是更年輕、易受影響的用戶,更有可能接觸到潛在的分裂、兩極化、令人反感的內容」。 TikTok的誠信政策指出,公司會禁止可能「在公民行為、公共衛生或安全領域誤導社群」的內容,其中包括跟投票有關的假訊息。TikTok平台也禁止競選募款,最近還推出一個內建的選舉中心。 公司發言人在電子郵件聲明中告訴法新社:「我們會以最嚴肅的態度負起責任,保護我們平台和選舉的廉正誠信。我們會持續投入我們的政策和安全團隊,以對抗選舉錯誤訊息。」
中美科技戰愈演愈烈,美國對中國強硬的表態隨之增多。谷歌前CEO施密特(Eric Schmidt)旗下機構SCSP公布報告呼籲,美國政府應增強監管權力,審查美國流向中國的投資。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也要求當局封殺中國影音社群平台抖音(Tiktok)。 外媒引述SCSP於1日公布的報告指出,中國在5G、微電子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關鍵競爭技術使美國相當意外,該國產業政策更使其能夠在無人機、大容量電池、關鍵礦物、太陽能電池板、渦輪機和造船等多項領域,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報告顯示,為應對中國的科技野心,美國政府應設立專門單位主導投資美國數位基礎設施,另需建立國家數位金融安全委員會。此外,為監管機構賦予更多權力,加大審查自美國流向中國的投資。 另一方面,FCC持續緊盯中企,繼6月致信蘋果與谷歌,要求自應用程式商店移除海外版抖音TikTok後,美媒Axios引述FCC主席卡爾(Brendan Carr)1日再表示,「只有封殺TikTok才能帶來安全,沒有第二個選擇」。 卡爾談及TikTok時說:「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提供足夠安全保護,讓資料不會落入中國政府手中。」他強調,只有完全禁止TikTok才能確保美國用戶的資訊安全。TikTok目前正與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進行談判,研擬該公司是否可透過分割美國業務至當地公司,從而繼續營運。
美國大型科技公司Meta、Alphabet、微軟、Intel陸續公布財報,但皆不理想,重創投資人信心,唯獨蘋果第三季Mac銷售創高,帶動營收年增8.1%,表現打趴其他大型科技股。台廠供應鏈也跟著吃香喝辣,包括宏捷科(8086)、茂林-KY(4935)在內16檔蘋概股在10月31日強彈。專家表示,蘋果銷況超出預期,加上部分台廠先前跌深,現在轉強,續抱仍安全。 《工商時報》報導,蘋果第三季營收達901.5億美元,年增8.1%;其中,iPhone營收426.3億美元,年增9.7%;Mac營收115億美元,年增高達25%;iPad營收71.7億美元,年減13%;穿戴裝置、家庭與其他產品項目營收96.5億美元,年增9.8%;服務項目營收則達191.9億美元,年增5%。從上述數據來看,Mac的表現相對突出,主要是因為蘋果推出換上M2處理器的新款MacBook Air與MacBook Pro,藉由更高運算效能與更長電池續航表現,吸引更多消費者換機,致營收出現顯著成長。 受惠Mac銷售創佳績,台廠包括宏捷科、茂林-KY、國巨(2327)、穩懋(3105)、台光電(2383)、揚明光(3504)、玉晶光(3406)、惠特(6706)、精材(3374)、金像電(2368)、聚積(3527)、和碩(4938)、英業達(2356)、華通(2313)、台郡(6269)、燿華(2367)等16檔蘋概股皆沾蘋果光,漲幅超過3.55%;其中,宏捷科及茂林-KY拉上漲停板價;減資復牌的國巨,早盤衝高後,一度大幅震盪,隨即穩步走高,收盤367元,逼近漲停。 國泰證期資深經理蔡明翰指出,雖然iPad、iPhone數字低於預期,但高階iPhone PRO銷售數字卻高過預期,蘋果已進行產能轉換;iPad部分因為疫情過後,需求下滑且屬於舊款,因此衰退13%,現在蘋果已推出新款iPad,預期第四季iPad、iPhone銷況都會改善;至於台廠蘋概股轉強,是因為蘋果銷況沒有想像中差,PA三雄、鏡頭廠商股價此前跌深,現在剛轉強,續抱仍安全。 摩爾投顧分析師林鈺凱指出,大型股Meta、Alphabet、微軟、Intel等財報表現普遍不理想,然同時蘋果卻在10月28日大漲7.5%重回季線,因此成為黑暗中的一道曙光。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繼上海上半年封城導致Macbook PRO交期遞延到第三季後,iphone生產重鎮鄭州也失守了,雖然鴻海表示不排除啟動備援生產機制,但疫情來的太快,雖iphone 14 PRO尚未傳出缺貨,但新機交期因此延長1個月。法人表示,鄭州疫情對上游蘋果供應鏈影響不大,最大隱憂是PRO新機交期恐拉長,但蜜月期有望因此延長,至於是否出現「疫」外驚喜,有待觀察。 據《工商時報》報導,當前鄭州風聲鶴唳,不僅傳出當地政府已經向鴻海富士康派駐駐廠工作組,鴻海也在26日之後再次發布4點聲明,強調會盡最大努力,持續協調政府,為員工提供必要的物資藥物供給與生活保障,另即日起也會做好員工點對點有序返鄉服務,同時也會協調其他園區產能備援,以降低可能影響。 《工商時報》另有報導提到,富士康鄭州廠防疫動作持續推動,生產作業難如常運作,確有部分產線生產受到影響,但幸好鄭州並未封城,來料供應和誠品出貨都未受阻,加上今年新機上市時間落在9月,比往年提早近一個月,拉貨高峰也前移至9月,10月鄭州疫情雖有影響,但已經不如9月嚴重。 截至目前,尚未傳出蘋果新機缺貨的消息,但熱銷款iPhone 14 PRO新機交貨時間確因鄭州疫情而拉長,10月30日上蘋果官網訂購iPhone 14 PRO MAX深紫色款,顯示交貨期為11月29日,意味著新機交貨時間已拉長到一個月。 《工商時報》報導也提到,鴻海30日鬆口表示「集團也會協調其他園區產能備援,以降低可能影響」,雖未言明備援產區落在何處,但市場都認為,同為iphone生產重鎮的觀瀾廠區可能性最大;至於備援產能能到多大,鴻海未予回應。 另外,有法人表示,鴻海主攻iphone最後階段組裝,這次鄭州疫情對蘋果上游供應鏈來說影響不大,最大的隱憂就是市場熱銷的PRO系列機種交期可能會因此拉長,但是在市場求過於供的情況下,PRO系列蜜月情將有機會拉長,甚至延長到聖誕節假期,至於會不會有「疫」外驚喜?後續還得再觀察疫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