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OECD

的結果
  • 台灣死敵遭重擊!擋不住出口大崩潰 經濟成長比想像中慘

    南韓經濟表現持續低迷,根據韓聯社報導,經合組織(OECD)最新將南韓今年經濟成長預期下調至1.5%,明年成長預期也從2.3%下調至2.1%,主因是出口疲軟和私人投資意願減少。 報導指出,OECD表示,南韓受高利率等因素導致投資意願減少,加上大陸等全球需求不振,南韓半導體出口因此暴跌,進而影響經濟表現。 數據資料顯示,南韓今年經濟成長預期在3月從1.8%下調至1.6%,5月再下調至1.5%,低於南韓政府的預期值1.6%。 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數據亦顯示,5月出口年減15.2%至522.4億美元,主因是高基期效應以及5月工作天數較去年同期減少1.5天。值得關注的是,南韓5月出口額已連8跌,創下2020年1月以來最長跌勢,其中半導體出口大幅下滑36.2%。

  • 新稅制明年上路 傳OECD警告越南不應提供跨國企業補貼

    路透引述消息人士說法指出,有鑑於全球最低稅負制明年上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上周通知越南政府,不應該提供大企業補助方案以抵銷新稅制的稅金增加,警告這樣的作法將會出問題。 上周即有傳聞指出,越南擔憂新稅制將打壓外資在該國的投資意願,因此考慮提供價值數億美元的補貼予三星電子、英特爾等在該國投資的跨國企業,藉此補償明年起面臨的更高稅額。 根據OECD最新規範,自明年1月起,跨國企業納稅稅率提高到15%,稅率若低於15%,就必須在管轄區或企業母國補繳稅額。 據悉,上周在河內舉行的會議中,OECD官員告知越南政府官員不應給予跨國企業補貼以直接補償高稅額。

  • 《國際經濟》OECD估全球經濟明年成長2.9% 中國放緩至5.1%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周三指出,全球主要央行升息的全面性影響已經被感覺到,全球經濟在明年只會溫和回升。  全球經濟預計今年會成長2.7%,稍高於OECD在三月時預測的2.6%。  OECD說,儘管中國取消新冠疫情封鎖,提供了推進力,但是今年的成長率將為2008~2009年金融風暴時期以來的最低增速。  全球經濟成長在明年時只會輕微加速,來到2.9%,同於該機構在三月時的預測;主要是央行在過去一年升息的影響,加重拖累了私人投資的負擔,且首當其衝就是房地產業。  OECD還預測,全球主要20個經濟體的通膨率,今年會回落到6.1%,低於2022年的7.8%,且2024年會再降到4.7%。 在歐元區,OECD預計核心通膨仍居高不下,今年第三季達到峰值,歐洲央行(ECB)仍將繼續加息。OECD預計,歐洲央行會直到2024年底將利率維持在4.25%。  預計日本央行將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直到2024年底才加息。而英國的利率有望在2023年第二季達到峰值。  OECD還預測,美國經濟今年為成長1.6%,2024年放緩到1%,因為美國受到加息的影響將會特別地嚴重。  在新冠疫情封控鬆綁的推動下,中國經濟預計將在2023年增長5.4%,然後在2024年放緩至5.1%。此前OECD對中國經濟成長的預測分別為5.3%和4.9%。  隨著歐元區冬季能源價格衝擊的逐漸消退,歐元區今年經濟成長0.9%;而2024年由於較低的通膨較不會影響到所得,經濟加速至1.5%。  同樣的,隨著實質所得增長開始好轉,英國經濟成長率從2023年的0.3%,升至2024年的1%。

  • 全球政府狂借錢 OECD示警

     債務上限問題不只是美國的問題,不斷上升的公共債務水平,已成為各國政府的頭痛問題。牛津經濟研究院估計,去年以來大幅升息,使今年4月美國聯邦總利息成本上升至1.1兆美元,加上第三方利息支付今年也將達到3,740億美元,並且正快速增長,許多國家在未來兩年面臨巨大的到期公共債務負擔。  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最新公布的《2023年主權借款展望》報告,估計今年借款總額將增加約6%,總額為12.9兆美元,高於去年的12.2兆美元,預計今年的淨借貸需求,將從去年10.2兆美元上升到10.6兆美元。雖然各國政府主導財政和貨幣大權,卻仍面臨更高的再融資風險,許多政府將把更高比例的預算用於償還債務,導致未來幾年可能面臨更大的財政制約,難以採行財政振興對策。  牛津經濟研究院調查,持續走高的國家債務和升息抵抗通膨,歐洲政府的利息支付顯著增加,未來兩年到期的公共債務成為最大負擔。例如義大利的公共債務和利息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約39.1%,將會在兩年內到期;新興市場在疫情大流行期間也積累新債務,長期以來依賴外匯計價的政府債務,因此不僅面臨利率風險,還面臨外匯風險。美元強勢或已開發國家要求還款的壓力,不斷對新興市場造成壓力。  OECD統計,會員國的有價債務約23兆美元,近半數將在未來三年內到期。自2021年以來,整體會員國家的借貸成本增加一倍多,發行時政府債券的平均收益率從2021年的1.4%上升到去年的3.3%,短期內預計還會進一步上升,主權發行人長期有利融資條件,今年正式宣告結束。  OECD研究團隊提醒,應關注各央行對債券的需求消失了,被迫符合債務上限法規,各國因此面臨更高的再融資風險,使得民間部門不得不吸收大量的新發行和再融資,造成市場流動性惡化,進一步增加借款成本,債券工具支應借款需求的靈活性也降低,都不利於全球資本市場的正常運作。

  • 雙支柱將如期推展 資誠:企業須及早因應

    G7財長會議表達對OECD全球反避稅提案的兩大支柱的強烈支持,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稅務服務主持會計師曾博昇指出,台資企業必須即時掌握台灣與國際法令變動情況,密切注意集團布局所在國家是否修改該國租稅優惠政策,或是導入國內最低稅負制及全球最低稅負制進行相關修法程序或提出政策方向。 他表示,在國際租稅規則越趨複雜的環境下,企業務必妥善諮詢相關專家,事先進行分析評估是否會對自身情況產生影響,整體性的針對控股架構、交易模式、會計政策及集團的利潤配置分析相關調整及應對策略。 台灣今年已經開始實施受控外國公司制度,政府也在緊鑼密鼓規劃如何實施全球最低稅負制,及如何參與這個多邊機制,以確保台灣課稅的權利不被侵蝕。包容性架構中承諾要推行全球最低稅負制的138個國家,也勢必跟隨歐盟各國的腳步致力於實施全球最低稅負制。 OECD與G20等國際組織所推動的全球反避稅提案的兩大支柱分別為全球利潤分配稅制(又稱支柱一,Pillar 1)與全球最低稅負制(支柱二,Pillar 2)。兩大支柱旨在改革國際租稅規則,並確保跨國企業無論在何處經營,都應繳納公平份額的稅負。

  • OECD多邊稅務交換擴及96國 勤業眾信:跨國企業要注意租稅透明度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會計師張宗銘27日指出,跨國集團投資布局橫跨許多國家,多數國家於移轉訂價稅務申報期限皆已恢復成疫情前原正常申報時限,加上國際間各國國別報告自動交換機制陸續生效,企業應隨時留意各國政策公告,注意申報時效性,避免可能衍生罰則。 他提醒,企業也要注意,各國稅務機關將更加頻繁和及時交換稅務資訊。目前國別報告資訊交換網絡已達96國,依OECD年初公布國別報告資訊交換多邊稅務行政互助公約簽署情況,2022年度加入並簽署MCAA的國家包含肯亞、賴比瑞亞、泰國與烏克蘭。 已簽署此MCAA地區可透過自動資訊交換機制與其他參與國家交換國別報告資訊,節省相關稽徵成本。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副總經理周宗慶提醒,MCAA網絡擴大可讓跨國集團申報稅務資訊更便利,例如申報國別報告時,可透過代理母公司送交成員機制串連MCAA的網絡,節省集團稅務遵循成本。 但同時,國際反避稅浪潮未歇,隨著各國積極參與MCAA簽訂,及參考OECD倡議的BEPS行動方案,並修改自身國內法,未來各國稅務機關可更輕易交換國別報告資訊,並確認集團於全球各地的營收與利潤配置情況。 因此,除了稅務合規性,租稅透明度將成為跨國企業集團制定未來營運方針及訂價策略的重要考量因子。 台灣近年也陸續與日本、紐西蘭、澳洲、瑞士等國家簽署國別報告資訊交換協定,並建置電子送交系統,提高跨國集團提交意願,若國別報告透過交換資訊國已遞交報告者,在台灣就可免再送交。

  • 我首度獲OECD評比 性別平等全球排名第2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指出,依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出爐的2023年社會習俗性別指數(Social Institutions and Gender Index, SIGI)報告,我國首次被納入此項評比當中,我國得分9分,僅次於比利時的8分,與義大利、西班牙、瑞典同分並列全球排名第2。 性平處指出,這項評比是以全球179個國家為對象,透過社會制度中對女性潛在的歧視因素,包括家庭中的歧視、身體完整性受限制、生產和財務資源取得限制以及公民自由限制等4大面向,19項指標,173個題項,逐一檢視各國的法律、社會規範和做法(得分越低,表現越佳)。 今(2023)年我國首次獲OECD公布成績,得分9分,僅次於比利時的8分,與義大利、西班牙、瑞典同分並列全球排名第2。 性平處指出,SIGI係衡量影響婦女和女童生活關鍵領域中的歧視性社會制度,自2009年以來由OECD發展中心製作,分數範圍從0到100,0表示沒有歧視,100表示絕對有歧視,在記錄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中性別歧視的持續性和普遍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向決策者、專家和研究人員、國際和慈善組織以及社會大眾提供高質量的數據以支持決策制定。 性平處表示,這是我國首次被納入OECD官方公布的調查結果中,我國在消除家庭中的歧視相關的法律、社會規範和做法表現最佳,該面向內涵包括童婚、家務責任、離婚、繼承權等指標,得分0分,表示沒有歧視;其次為生產和財務資源取得限制面向,內涵包括取得土地和非土地資產、金融服務、職場權利,表現次之,得分6分;第三為公民自由限制面向,內涵包括公民權、政治主張、訴諸司法,得分8分,三個面向我國均優於全球、OECD及亞洲之平均表現。 而有待加強部分為身體完整性受限制面向,內涵包括針對女性的暴力、女性割禮、生育自主權,得分22分。 2023年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綜合平均得分9分,表現優於全球平均30分,OECD國家平均16分及亞洲平均38分。 性平處強調,在179個國家的評比中我國排名第2,僅次於比利時,我國能締造如此的佳績,有賴於各機關及民間共同協力推動性別平等相關工作,期許我們在各面向發揮對亞洲的影響力,成為世界的典範。

  • OECD調升全球今年經濟預測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17日將全球今年經濟成長預測上修至2.6%,此為俄烏戰事爆發以來首次調升。該機構亦呼籲,儘管歐美銀行業相繼爆雷引發金融市場震盪,但包括美國聯準會(Fed)在內的主要央行,仍應持續升息以對抗頑強通膨。  OECD公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調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展望,從去年11月預估的2.2%上調至2.6%,明年估成長2.9%,顯示在能源、食物價格高漲與借貸成本攀升夾擊下,全球經濟展現韌性。  其中美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調升幅度極大,由上次預估的成長0.5%上修至1.5%。歐元區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上修0.3個百分點至0.8%。  中國大陸今年經濟增速上修0.7個百分點至5.3%,原因在於解除防疫有助於提振經濟活動。OECD表示,儘管大陸經濟解封可能助長部分商品漲勢,但整體來說有助於拉抬全球經濟。  日本今年估成長1.4%,較上次估值下滑0.4個百分點。英國今年經濟恐怕萎縮0.2%,較上次估值攀升0.2個百分點。  同時,OECD建議,Fed應將利率從目前的4.5%~4.75%升至5.25%~5.5%區間。  OECD同時稱讚,歐洲央行(ECB)16日按計畫升息兩碼至3%為「正確決策」,並表示該央行可再調升3碼。英國央行則可進一步升息至4.25%的終端水平。  歐美銀行業接連爆發問題打亂各大央行升息步調,部分投資人甚至預估主要央行可能放緩或暫緩升息。但OECD表示,利率應維持在高檔,一直到2024年。  OECD首席經濟學家佩雷拉(Alvaro Pereira)警告,各大央行應專注於打擊通膨並使其回落至目標值,絕不能基於全球金融系統風險擔憂而暫緩升息。  佩雷拉表示:「首要任務是對抗通膨。現在不是2008年,我們目前沒看到系統性風險存在。」

  • 長壽而孤寂的韓國

     新聞提要■長工時、高房價、老年孤寂,導致韓國民眾對生活的滿意度平均指數,在OECD成員國中位居倒數第三,但韓國人均壽命在OECD成員國中卻是排名第三。長壽而孤寂,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精句選粹■According to the OECD’s World Happiness Report, Korea’s life satisfaction averaged 5.9 between 2019 and 2021. That’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6.7 among the 38 OECD member countries.  如果不丹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那麼韓國統計廳最近發布的《2022國民生活質量》報告,再一次顯示了,世界上最不快樂的是韓國人,在生活滿意度上,韓國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位居倒數第三。  調查顯示,2019~2021年韓國民眾對生活的滿意度平均指數為5.9分(滿分10分),低於OECD平均數值6.7分,韓國只比哥倫比亞、土耳其兩個國家好一點。  民眾對生活不滿意  韓國人對生活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有長工時、高房價、老年孤寂等。其實,韓國社會的生活壓力,對喜歡追韓劇的人,腦中可能會很輕易的出現很多畫面,然而,如果從數據來看,2021年,韓國勞工每月平均工時是164.2小時,比起台灣並不算太長,不過,若與OECD國家相比,韓國是個工時很長的國家。  但是,長工時並沒有因此換來經濟的安穩。調查顯示,2021年,韓國家庭收入與負債的比率為206.5%,名列世界之最,高於日本的115.4%、法國的124.3%以及英國的148.5%。  依據韓國銀行向國會提交的《多重債務者現狀》資料顯示出,截至2022年第三季,人均貸款餘額約為1.1158億韓元(約新台幣280萬元),與四年前的2018年第三季度相比,負債人數增加了4.7%,貸款餘額激增了28.5%。數據顯示,多重債務者很多都是「拆東牆補西牆」過日子。  在這樣的情境下,調查顯示,韓國人對休閒生活的滿意度只有27%,其中又以高齡、獨居者的孤寂,已成為需要非常關注的社會問題。隨著高齡獨居老人已達到20.8%,因為孤寂而導致自殺人數上升。調查顯示,截至2021年,韓國每十萬人就有26人自殺。  高齡自殺人數躍升  依據韓國統計廳的數據,自殺人數在2011年達到每十萬人31.7人的高峰後,逐年減少,但是,在2017年時,數字又再度逐漸上升,不過,讓韓國社會感到憂心的是,70歲以上的高齡者自殺的人數有顯著增加,每十萬人中就有41.8人自殺,而80歲以上者,則更進一步躍升為61.3人。  在反映「生病」時或「困難」時,無處求助的「社會孤立程度」的調查結果,發現60歲以上高齡者達41.6%,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19歲的年輕族群中竟也有34.1%人表示「感到被社會孤立」。不過,相對而言,高齡者在社會上被孤立的程度還是比年輕一代來得高。  雖然,很多數值,韓國在OECD成員國中都墊後,但是有一項數字,在OECD成員國中是名列前茅、排名第三,就是韓國是「長壽國家」,2021年韓國人均預期壽命為83.6歲,僅次於日本的84.7歲、瑞士的84歲。長壽而孤寂,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 資誠:消除兩性薪酬差距需50年

     PwC在3月8日國際婦女節這一天,針對全球2.2萬名女性工作者調查的「全球女性工作指數報告」與「全球賦權指數」正式發布,結果顯示,2021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兩性薪酬仍有14%差距,推估OECD會員國還要50年以上,才能完全消除男女薪酬差距。  該報告也指出,若OECD會員國能縮小性別薪酬差距,經濟面的收益可望接近上兆美元;若將OECD會員國中的女性工作者平均薪酬提升至與男性相仿的水準,女性整體薪酬每年可增加超過2兆美元(約新台幣61兆元)。  至於2021年女性工作指數表現較傑出的國家,PwC指出,與2020年相比只有排名變化,但組成大致相同,其中盧森堡由第二名升至第一、紐西蘭降至第二名、斯洛維尼亞則保持第三名。該報告也進一步表示,若OECD會員國的女性就業率皆與瑞典相同,每年可望獲得近6兆美元的經濟收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共融與多元負責人簡汎亞表示,根據該報告推估,今年進入職場的20歲女性,恐怕「有生之年」都看不到全球性別薪酬平等;依目前性別薪酬差距的縮減速度,要達到全球性別薪酬平等的目標恐怕要50年以上。

  • 資誠:台商應密切注意OECD兩大支柱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稅務服務主持會計師曾博昇指出,OECD兩大支柱是近年來國際間最重大的租稅改革之一,根據IMF的研究顯示,全球利潤分配稅制(支柱一)與全球最低稅負制(支柱二)預計將提高全球財政收入。較高的全球平均有效稅率,也將會抑制跨國企業集團的投資力度。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2月6日公布「全球公司稅制改革研究報告」,指出OECD全球反避稅提案的兩大支柱(Pillar1and Pillar2)將有望改善租稅外溢(tax spillovers)與數位經濟下利潤移轉問題,報告並預測這項租稅改革將提高全球財政收入。 IMF指出,全球利潤分配稅制(支柱一)一旦實施,受影響的超大型跨國企業集團預計將有約占2%總利潤被分配出去,由於這些利潤主要來自集團在低稅區設立的投資中心,再分配到市場國課稅,因此整體來看,全球公司稅收將有可能一年多增加120億美元。 曾博昇指出,全球最低稅負制(支柱二)增加全球稅收的效果,將比支柱一來的更顯著,這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影響因素。首先,在現行各國稅制不變的情況下,單單加上支柱二所推動的各項課稅措施,根據IMF的分析結果,就會把全球公司稅收提高5.7%。除了直接的增稅影響外,也會產生動態效應,更進一步提高全球公司稅收。 由於全球最低稅負制實施後,預期跨國集團的利潤將負擔更高的稅負,參照過往經驗,這意味著各國將減輕維持其低稅率的競爭壓力,全球平均公司稅率也將隨之提高。據IMT推測,除了上述直接的增稅影響(5.7%),全球公司稅收還可能會再多增加8.1%。 曾博昇指出,繼韓國與日本相繼通過立法確定導入全球最低稅負制,新加坡政府隨即跟進,宣布將實施全球最低稅負。新加坡財政部長於2023年2月14日發布2023年年度預算,宣布於2025年起新加坡將實施全球最低稅負制,並且也將導入國內最低稅負制,讓跨國集團在新加坡至少交上15%的稅負。 曾博昇指出,OECD兩大支柱是近年來國際間最重大的租稅改革之一,兩大支柱預計將提高全球財政收入,也可能會抑制跨國企業集團的投資力度,對台資跨國企業影響深遠。臺灣於今年已經開始實施受控外國公司(CFC)制度,政府也一定在緊鑼密鼓規畫如何實施全球最低稅負制,及如何參與這個多邊機制,以確保臺灣課稅的權利不被侵蝕。包容性架構中承諾要推行全球最低稅負制的138個國家,也勢必致力於實施全球最低稅負制。 曾博昇建議,台資企業必須即時掌握台灣與國際法令變動的情況,密切注意集團布局所在國家是否修改該國租稅優惠政策,或是導入國內最低稅負制及全球最低稅負制進行相關修法程序或提出政策方向。 在國際租稅規則越趨複雜的環境下,企業務必妥善諮詢相關專家,事先進行分析評估是否會對自身情況產生影響,整體性的針對控股架構、交易模式、會計政策及集團的利潤配置分析相關調整及應對策略。

  • 《財政》GDP衝擊新冠>GFC 稅收降幅不到2009年一半

    【時報記者葉時安台北報導】COVID-19短期內所造成的GDP衰退,相較全球金融危機(GFC)來得嚴重,但預計中期損失相對較低。2020年企業所得稅及營業稅的下降幅度小於2009年,以及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增加,致2020年OECD整體稅收下降1.8%不到2009年(-5.3%)的一半。在稅收占GDP比率方面,2020年有四分之三的OECD國家之個人所得稅占GDP比率上升,而2009年則相反。貨物稅(Exc.)在2020年大多數國家下降,而2009年普遍增加。營業稅在2009年大多數國家下降,但2020年平均沒有變化。企業所得稅及社會保障繳款在兩次危機中經歷相似的變化,前者下降,後者上升。 「百年難得一見的健康危機」COVID-19危機重創各國經濟,對低收入家庭及其他弱勢群體影響更甚,進而加劇所得分配不均現象,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國紛紛推出降稅,以及增加衛生、社會福利支出等措施,致政府稅收減少、財政狀況顯著惡化。OECD之收入統計年刊(Revenue Statistic)刊載專文,探討COVID危機對OECD國家稅收之衝擊、稅收與GDP的關係、受危機影響最大的稅目,以及與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global financial crisis, GFC)之異同。  為因應COVID-19之衝擊,OECD各國偏向以實施減稅或延期繳納等稅政措施為優先,再搭配有助於減少失業及企業倒閉的支持措施(support measure),其適用對象大致包括個人與家庭、企業及特定行業,就稅目而言,則集中於個人所得稅(personal income tax, PIT)及社會保障繳款(social security contribution, SSC)、企業所得稅(corporate income tax, CIT)、營業稅(value-added tax, VAT)。  速退稅居多,應係藉此加速紓緩民眾與企業的財務困窘,但透過稅收收入跨年遞延效果,可使整體政府財政的減損程度較小,或止於暫時性的稅損。此外,則是針對高度仰賴接觸人群因而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餐飲觀光等產業或弱勢家庭,提供直接降低稅率、稅額減免等措施,或對高盈餘、高所得者課徵較高稅額,以調節財政收入與支出之失衡。  普遍見諸各國的延繳或減稅措施,加上疫情制約經濟活動、降低勞動參與等交互作用,2020年OECD國家在稅目別收入上產生不小變化,其中直接稅(主要是企業所得稅)所受影響高於間接稅或財產稅,以下依OECD之稅收分類2觀察相關變化。如個人所得稅及社會保障繳款占GDP比率各提高0.3個百分點、企業所得稅占GDP比率下降0.2個百分點,降幅最大;財產稅(property taxes, Prop.)占GDP比率微幅提高0.05個百分點;營業稅占GDP比率小幅下降0.02個百分點;貨物稅(excises, Exc.)占GDP比率下降0.1個百分點。  COVID-19短期內所造成的衰退,相較GFC來得嚴重,但預計中期損失相對較低。2020年OECD之GDP年減4.6%,甚於2009年之-3.4%。COVID-19事件後,對2024年全球產出預測因此調降約3%(可視為COVID-19之淨影響程度),而GFC後的調降幅度則接近10%,主因金融和銀行業為全球金融危機的中心,與其他經濟部門關係密切。COVID-19的衝擊在2020年下半年已縮小,且已開發及發展中國家(advanc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的全球製造業都出現V型復甦,但GFC期間並未出現此現象。

  • 《財政》疫情、GFC稅收衝擊 平緩所得差距成新課題

    【時報記者葉時安台北報導】不論OECD國家或我國2020年COVID-19時期稅收受創程度均不若全球金融危機(GFC)時期之嚴重,然正如國際組織所警示,此次疫情對弱勢家庭及仰賴與人群接觸的餐飲、觀光等較低階民生產業衝擊較大,加上遠距經濟模式興起,對上述族群、乃至於一國所得分配的負面影響恐比想像中深遠,未來如何平緩所得差距,落實包容性成長,可能是各國政府須面臨的新課題。 百年大疫COVID-19對各國帶來健康、經濟等危機,各國政府在財政面祭出多項暫時性地延繳或減稅措施,雖對當時的稅課收入造成直接性衝擊,但尚不致造成永續性的稅損,且隨延繳稅額入帳,後續年度稅收反而有較大幅回升(OECD國家2021年含社會保障繳款SSC之總稅收+13.4%),我國亦然,為避免前波疫情干擾分析結果,故以2020年為COVID-19對我衝擊之分析年,台灣2020年總稅收(不含SSC)年減2.9%(含SSC -1.7%),但隔年隨主要稅目遞延款入庫,以及各項振興經濟方案發酵之挹注,總稅收隨即大幅翻升19.8%(含SSC+15.8%)。  我國施行之稅務相關措施,政府自2020年初疫情爆發以來,陸續推出多項刺激經濟、資金紓困以及防疫物資管制等政策,而為協助受影響致營收減少或居家隔離者度過難關,亦推出不少稅務措施。  在經濟表現方面,疫情初期由於國內防疫得宜、遠距商機興起帶動出口,並發行消費券以振興經濟,故2020年我國GDP得以維持正成長3.39%(衝擊最劇的第2季仍有0.62%),迥異於2009年GFC(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下降1.61%,為民國41年有統計以來最大衰退幅度,此為我國有別於OECD國家(2020年-4.6%、2009年-3.4%)之處。  經濟正向成長固然可以挹注稅收,但因採行部分減稅及延分期繳稅措施影響,致2020年不同稅目之實徵狀況歧異甚大,並遞延反映至2021年。例如,營所稅由於受疫情影響之營利事業可申請延/分期繳納或免辦暫繳,致2020年減26.4%(近18年最劇),為各稅目降幅最大;隔年則因暫繳稅款回補入帳,且上市櫃公司獲利成長,自谷底大幅回升47.1%。證交稅2020年因低利率環境、疫情期間遠距需求及海運塞港、缺櫃,帶動半導體、航運等類股交易熱絡,證交稅創歷史新高,且大增65.2%;2021年稅額續創高點,再增82.8%。娛樂稅由於KTV、電影等國內休閒消費受疫情直接衝擊,加上多數縣市推出減徵措施,致2020年有10個月的稅額衰退,整年減9.1%;2021年更因防疫措施致娛樂場所禁止開放,全年年減32.3%,為民國63年有統計資料以來最大減幅。  併計後,2020年總稅收年減2.9%,為2009年後時隔11年再陷低潮,2021年自低點揚升19.8%,外加社會保障繳款(SSC)後,兩年變動率各為-1.7%、15.8%。  COVID-19與全球金融危機(GFC)對我國衝擊之比較,在GFC時期,企業營運獲利及個人所得收入自前(2008年)年下半年即開始受到衝擊,綜所稅復因調整課稅級距及扣除額影響,2009年連同營所稅減幅皆逾2成,而第3大稅的營業稅因金融業受創甚深,亦減10.3%,遂拖累整體稅收(含SSC)減少7.7%,遠大於COVID-19時期的-1.7%,與OECD國家之受創態樣相仿。  疫情與GFC相比,對稅收占GDP比率影響互有差異,兩個時期的整體稅收(含SSC)占GDP比率皆年減1.2個百分點,但內涵並不相同,GFC時期,名目GDP與總稅收均減,但後者降幅更深,2020年COVID-19時期,稅收雖減少,但名目GDP上升。主要稅目中,營所稅、綜所稅、營業稅等占GDP比率皆下降,證交稅上升,2020年貨物稅占GDP比率呈下降,2009年則呈上升;兩次危機對我稅目占GDP比率所造成的影響,與OECD國家有所不同。

  • 金融危機影響稅收 更甚新冠肺炎疫情

    財政部比較全球金融危機,與新冠肺炎對稅收衝擊,整體稅收在金融危機時影響較劇,並與OECD國家相似。 財政部表示,在金融海嘯時期,企業獲利與個人所得收入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受到衝擊,綜所稅因此調整課稅級距和扣除額影響,2009年連同營所稅減幅皆超過2成,而第3大營業稅茵金融業受創甚深,拖累整體稅收(包含社會保障繳款)減少7.7%,遠大於新冠肺炎時期減少1.7%。 兩個時期的整體稅收占GDP比率皆年減1.2個百分點,但是內涵並不相同,金融危機時期,名目GDP和總稅收都有減少,稅收減少更深;但是2020年新冠肺炎稅收雖減少,但是名目GDP上升,主要稅目中營所稅、綜所稅、營業稅等占GDP比重下降,證交稅上升,2009年則上升。 財政部解析,百年大疫新冠肺炎對各國帶來健康、經濟等危機,在在考驗政府及產業的應變能力,各國政府在財政面祭出多項暫時性地延繳或減稅措施,雖對當時的稅課收入造成直接性衝擊,但尚不致造成永續性的稅損,且隨延繳稅額入帳,後續年度稅收反而有較大幅回升,我國亦然,2020 年總稅收(不含社會保障)年減 2.9%(含社會保障-1.7%),但隔年隨主要稅目遞延款入庫,以及各項振興經濟方案發酵之挹注,總稅收隨即大幅翻升 19.8% (含社會保障+15.8%)。 整體而言,不論OECD國家或我國2020年 新冠肺炎時期稅收受創程度均不若金融危機時期之嚴重,然正如國際組織所警示,此次疫情對弱勢家庭及仰賴與人群接觸的餐飲、觀光等較低階民生產業衝擊較大,加上遠距經濟模式興起,對上述族群、乃至於一國所得分配的負面影響恐比想像中深遠,未來如何平緩所得差距,落實包容性成長,可能是各國政府須面臨的新課題。

  • 薪水30年沒漲了!日本人生活越來越苦 經濟爆大危機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日本2021年的平均年薪為39711美元,但30年前的1991年為37866美元,僅小幅成長不到5%,甚至很多人完全沒有加薪,但同期法國、德國等同屬七國集團的國家薪資漲幅達34%,突顯日本長久以來的經濟問題,且在通膨壓力高漲的背景下,勞工實質所得持續降低,生活也更加痛苦。 CNN報導,過去一年,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4%,創下41年來的新高水準,分析公司穆迪高級經濟學家Stefan Angrick表示,在一個30多年來名義薪資毫無成長的國家,民眾的實質薪資正因為通膨快速下降,如果將通膨考慮在內,日本民眾的收入創下近十年的新低。 報導提到,專家認為日本工資停滯不前有許多原因,包括長期負利率的經濟政策、勞工生產率低、人口老化及終身僱用制度與文化等,OECD高級經濟學家Muge Adalet McGowan表示,「當物價長達20年沒有太大變化,民眾也不會想追求更高的薪資。」 Muge Adalet McGowan補充說明,「一般來說,工資與生產率是呈現正相關,當生產率提高時公司也會表現得更好,自然能提供更好的待遇,但日本生產率低於OECD的平均水準,使得薪資無法提升。」 此外,經濟學家也認為日本獨特的工作文化讓薪資成長停滯,Stefan Angrick表示,許多人在終身僱傭制度下工作,公司會盡全力讓員工做到退休,他們不會想要裁員,因此需要透過穩定且低廉的薪資做為緩衝。 Muge Adalet McGowan則提到,「日本根據員工服務年限與級別來支付薪資,而非工作效率,降低民眾跳槽的意願,而在其他國家,跳槽會刺激平均薪資上漲。」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