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根據財經機構統計,在2018年上輪升息結束後進場,醫療保健新趨勢策略上漲22.6%,優於傳統MSCI醫療保健指數的20.9%。醫療保健新趨勢策略係「醫療保健」plus「預防保健」,在上次升息循環結束後,醫療保健新趨勢策略漲幅相對傳統醫療保健更為明顯,無論是一年、兩年、三年皆勝出。台新醫療保健新趨勢基金經理人黃俊晏表示,升息往往伴隨著市場利率走升,使得股市估值出現修正;在政策利率方向逐漸明朗後,市場利空出盡投資信心回穩,有利醫療保健新趨勢策略表現。 醫療保健類股組成較多傳統的大藥廠(輝瑞、默克),因此,超大型公司與大型公司佔比較高;至於生技類股則有更多比重在中型與小型公司股價更容易受到單一藥物開發順利影響而大漲。 黃俊晏表示,全球醫療指數本益比自20倍下降至16.3倍,來到近8年的相對低檔,在獲利展望方面,分析師估計2023年EPS成長率可達9.3%,優於大部分的產業,其中,透過醫療保健產業結合預防保健所形成的「醫療保健新趨勢策略」EPS成長率更可達12.6%,深具物美價廉優勢,投資價值浮現。另一方面,醫療保健產業無論景氣好壞都屬於必要支出,不太受景氣影響,在目前市場大幅震盪格局下,為絕佳資金避風港。 黃俊晏表示,我們正經歷空前醫學創新的時期,主要歸功於21世紀初人類基因體成功解碼,帶動新治療的爆炸性成長。2017至2021年,全球醫療保健支出每年持續以4.1%的速率成長,攀升的醫療支出,意味著大眾對藥物、醫療服務、醫療器材的需求增加。聯合國估計,2050年全球超過1/6人口達60歲以上,預計80歲以上的人口增加三倍,老齡化也將持續推動醫療產業革命性商機。
路透社快訊引述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指出,希臘克里特島(Crete)今天清晨發生規模6地震。 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表示,這起地震震源深度達80公里。(譯者:蔡佳敏/核稿:陳昱婷)1111121
第27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7)18日閉幕,氣候相關議題再度成為全球焦點。MSCI台灣區業務負責人暨執行董事陳彥霓在全球企業永續論壇中表示,雖然各國持續呼籲因應氣候風險、追求淨零碳排,但全球升溫的情況至今尚未顯著改善。只有透過資本市場與監管強制性的要求,政策才能夠具體得推動。 陳彥霓指出,氣候風險揭露對淨零碳排至關重要。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披露工作組( TCFD)這類自願性的倡議,對參與者雖然沒有強制力,但愈來愈多的監管機構將TCFD框架納入氣候相關揭露法規中。美國SEC於3月就宣布將制定法規,強制要求企業揭露氣候風險。 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楊曉文表示,如何做好氣候風險揭露對於達成淨零目標非常重要,如果企業只是為了遵循法規而進行揭露,若實際上卻沒有具體的作為,企業未必能增進永續投資的效益。 國泰投信量化暨指數事業處主管鄭立誠亦認為,投資看的是在經濟在轉型至低碳經濟的趨勢中,企業在決策時能否有效地把可能遇到的潛在風險,納入日常決策流程去討論、精進並找到解決方案。 隨各國ESG與氣候監管政策愈趨嚴謹,全球永續發展監管措施正持續增長,僅2021年全球就有34個監管機構與12個市場針對ESG監管徵詢意見。在亞太地區,已開始執行的ESG相關法規在過去十年中累計增長了4倍,其中影響機構投資者的法規更增長了8倍之多。根據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數據庫資料,截至今年,亞太地區的責任投資相關政策法規累計達到226項,影響機構投資人的政策法規達到93項。 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亞太區主管王曉書表示,ESG投資成長的腳步持續加速,這是由於愈來愈多新一代的投資人非常在意ESG與氣候考量,並且有愈來愈多ESG相關法規與揭露標準產生,投資人也認為ESG數據與評等有助加強投資組合,科技與ESG數據的發展也如虎添翼。 MSCI最新發布的《淨零追蹤報告》顯示,上市公司今年將向大氣層直接排放109億噸範疇一的溫室氣體,比2021年上升了1%。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到本世紀末,上市公司將使全球氣溫上升攝氏2.9度,與全球氣候目標嚴重不一致。 陳彥霓表示,投資人需要不同的氣候與淨零解決方案,以決定指標、測算與管理投資組合的氣候風險、建立與氣候目標一致的投資組合、找到低碳的投資機遇並走向淨零。MSCI今年擴大「預計升溫」(Implied Temperature Rise)解決方案的估算範圍至基金與指數,投資人將能夠獲得超過56,000隻股票與債券型基金與指數的「預計升溫」數據。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第27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7)今日閉幕,氣候相關議題再度成為全球焦點。MSCI台灣區業務負責人暨執行董事陳彥霓在全球企業永續論壇中表示:「雖然各國持續呼籲因應氣候風險、追求淨零碳排,但全球升溫的情況至今尚未顯著改善。只有透過資本市場與監管強制性的要求,政策才能夠具體得推動。氣候風險揭露對淨零碳排至關重要。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披露工作組(TCFD)這類自願性的倡議,對參與者雖然沒有強制力,但越來越多的監管機構將TCFD框架納入氣候相關揭露法規中。今年3月,美國SEC宣佈將制定法規,強制要求企業揭露氣候風險。 MSCI今年擴大「預計升溫」(Implied Temperature Rise)解決方案的估算範圍至基金與指數,投資人將能夠獲得超過56,000隻股票與債券型基金與指數的「預計升溫」數據。MSCI提供廣泛的指數解決方案以滿足投資者的氣候策略偏好。MSCI在今年10月面向尋求淨零排放轉型進展的投資者推出全新氣候行動指數,包含了與同業相比,為轉型做好準備的前50%的公司。指數特點是行業均衡配置、市場覆蓋面廣。除此以外,若投資者的氣候策略為減少排放,MSCI低碳目標指數致力於在控制追蹤誤差的同時最小化碳排放強度,MSCI巴黎協定氣候指數則致力於最小化轉型風險和實體風險,增加綠色機遇公司的暴露度,朝向符合1.5°溫度控制的目標邁進。 「如何做好氣候風險揭露對於達成淨零目標非常重要」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楊曉文表示,「如果企業只是為了遵循法規而進行揭露,若實際上卻沒有具體的作為,企業未必能增進永續投資的效益。」 國泰投信量化暨指數事業處主管鄭立誠也表示:「投資看的是在經濟在轉型至低碳經濟的趨勢中,企業在決策時能否有效地把可能遇到的潛在風險,納入日常決策流程去討論、精進並找到解決方案。」 王曉書指出,根據歐盟分類法的定義,我們預估在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MSCI ACWI IMI Index)中,有27%的公司都在某種程度上有綠色相關的收入(Any involvement),但綠色相關收入比例若逾兩成,這類公司佔比則僅剩下6%。投資者若要選擇綠色標的,歐盟分類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在亞太地區,大多數的ESG相關法規均著重在提升基金透明度以降低「漂綠」的風險上。
因市場期待大陸防疫政策鬆綁,投資人逢低搶進,激勵港陸股近期大幅反彈。根據Stockq統計,至11月15日止,上證綜合指數本月來上漲6.56%、MSCI中國指數11月大漲20.95%。 瀚亞中國A股基金經理人林庭樟表示,二十大之後市場預期大陸政治跟經濟在將來可能都會有方向上的調整,內資與外資之間對經濟發展與市場走勢之間的博弈造成市場震盪。然而,由於市場回落已深,同時對資金面調查顯示仍有相當大部份資金將持續投資大陸,加上保交樓政策、持續量化寬鬆對經濟起基本支撐,流動性寬鬆政策預期將至少持續到年底,預計市場震盪反彈格局延續,有望浮現更多投資機會出現。預計上證指數在3,000~3,500點的大區間內震盪,投資策略將選擇低估值、穩定成長的個股為優。 PGIM保德信中國中小基金經理人張玉佩表示,近期陸股在官方有望放寬邊境管制激勵之下,A股走勢持續上漲,整體來看,中國官方第四季政策維持穩增長,消費、基建及製造業投資正貢獻,相對地,房地產投資仍屬較為負面,投資人除了須持續關注歐美經濟衰退對淨出口影響,若清零政策能朝放寬方向進行,則有利於帶動經濟復甦力道。 張玉佩認為,由於這波A股已大幅反映市場負面訊息,確實有反轉與反彈契機,目前市場資金多聚集在政策扶持之產業,包括新能源、汽車、基建等,另外,在中美制裁之下,國產替代三大主軸:計算機、醫藥、軍工也成為投資亮點,在中國總體經濟增長趨緩、歐美經濟衰退風險、中美制裁持續之下,國產替代為投資主線,且因這些類股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又以中國市場為主,受到美國制裁影響性低。
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表示,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南方今天發生規模6地震。 EMSC表示,這起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Fed鷹轉鴿激勵,新興市場股市反彈跡象已現。法人表示,儘管新興市場金融市場跟隨全球市場波動,不過,長期投資價值仍值得留意。截至11月11日為止,MSCI新興市場指數本月已上漲逾1成。 富盛投顧表示,MSCI新興市場指數年初至今已下跌超過27%,但隨著Fed鷹轉鴿的預期逐漸升高,市場解讀,新興市場的反彈,主要是受到美國通膨放緩所激勵,而市場期待大陸防疫政策鬆綁,因而激勵港陸股大幅反彈。 富盛投顧表示,觀察今年的新興市場指數,可以發現,在一片下跌景況中,新興拉美指數是唯一逆勢上漲的指數,根據Stockq統計,截至11月11日,今年以來上漲5.82%,11月以來更漲幅逾1成。 安盛環球基金─泛靈頓新興市場基金投資團隊分析,由於對全球經濟復甦的預期,大宗商品市場持續走強。這種優勢使拉丁美洲市場的表現優於整個新興市場,其中又以巴西上漲幅度最高。顯示面對這種不斷上升的利率環境,新興市場的股票和外匯市場迄今仍保持著相當有序的狀態。但如果殖利率繼續上升,可能會持續給股市帶來壓力,尤其是復甦不那麼穩固的新興市場。 在三大新興市場股市中,據EPFR Global及富達投信統計,今年來新興市場股市基金已淨流入630億美元,而亞太(不含日本)股票基金更吸金694億美元,居三大新興市場股市之冠。 第一金亞洲新興市場基金經理人張帆指出,前兩年受到疫情與國際鎖國影響經濟動能,不過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再度崛起,主要由於香港在嚴格的防疫措施與政治因素影響下,外資及國際人才大量流失,國際金融中心轉向新加坡,成為亞洲財富管理的熱門城市。
中國股市第三季走跌,除了全球經濟放慢之外,政府未能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而引發市場隱憂,亦是原因。若以美元計價來看,摩根史坦利中國A股指數第三季下滑19.0%,年初以來累積跌幅達29.9%。 中國9月份經濟數據持續緩和,境內消費受到政府清零政策的拖累;亦有跡象顯示,全球經濟放慢逐漸削弱出口力道。 9月份財新/IHS Markit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跌至48.1,連續第二個月低於象徵經濟強弱分界點的50大關。儘管政府已祭出政策挹注不動產市場與特定領域,但多屬零星性質,且以地方為主。 原本各界期盼政府推出全國性的經濟刺激方案,進而帶動疫後復甦,但至今尚未實現。 回顧2020年疫後時期的經濟復甦,房市與其他領域同步回溫,但目前態勢與當時存在一個重大差異,亦即房市歷經4月份衝擊後,投資力道並未反彈,反而持續大幅萎縮。民間製造業的投資回溫力道亦相對疲弱。 此外,中國政府仍不時採取防疫封控措施、內需消費不振、以及其他主要經濟體的消費需求從耐久性消費品轉移至服務,皆是令中國製造業活動每況愈下的原因之一。 相較之下,基礎建設與高端製造業等投資項目獲得政府支持,因此投資力道強勁且持續加速成長;民間需求仍舊不振的同時,公共需求轉強,兩者拉鋸決定了近幾個月的經濟成長態勢。不過,若要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復甦,中國政府必須支持私部門、尤其是住宅房地產市場的需求。故此,中國經濟得持續仰賴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 聯博觀察,中國接下來經濟發展目標主要有兩部分。第一,在經濟發展方面追求高品質成長、科技自給自足發展、進一步開放,確保產業鏈與中國進入全球市場;第二,強調共同富裕,追求家庭收入成長與經濟成長保持一致、薪資成長與生產力成長保持一致、提高城鄉人口的社會福利覆蓋率。 然而,在中共二十大會議之後,預計短期內當前政策不會出現任何顯著逆轉,包括新冠清零政策、房地產放鬆或經濟刺激(註:中國政府11月11日已宣布調整防控措施,包括人員入境隔離調整為5+3、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等)。 二十大對GDP成長目標未明確說明,只提及2035年的目標是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即2萬至2.4萬美元水準,目前中國人均GDP約12,500美元,預估未來GDP成長約在3.7%~4.5%之間。 而要關注中國境內經濟政策變化,中國A股市場會較境外中國股市來得重要,主要原因是前者由內需導向的公司組成,受中國國內投資者資金流的推動,並且對短期內的任何經濟政策變化反應更靈敏。 以滬深300指數來說,網路類股占其比重有限,但網路類股占MSCI中國指數的比重達36%;資訊科技和工業股占滬深300指數的比重為30%,而在MSCI中國指數僅占11%。因此今年以來,中國滬深300指數便領漲MSCI中國指數。 聯博預期,從中國開始監管大型網路公司,並強調共同富裕的態度來看,未來十年的投資機會將與前十年不同。不再是尋找消費和醫療保健領域的超速成長公司,而是從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篩選出具獨特想法者,特別是符合政府政策重點的公司,例如能源、半導體,以及與減碳議題相關的標的。 在中國股市歷經過去一年大幅修正後,許多類股目前評價漸具吸引力,儘管投資人仍須謹慎以對,但許多類股已存在部分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投資人不妨伺機布局。
MSCI在連續六季後,調整台股權重罕見「二升一降」,MSCI台灣指數成分股新增藥華藥、臺企銀兩檔,刪除祥碩一檔,權重調整預計在11月30日盤後生效。 同時,外資在通膨降溫、美股大漲之下,11日大舉回補台股488.47億元,帶動台股加權指數大漲503.8點,攻克萬四關卡。 外資11日買超前十大,分別為元大台灣50反、聯電、新光金、台積電、華新、開發金、國泰金、國泰台灣加權反1、群創及元大金,以電子及金融股居多。 至於MSCI本次新增成分股藥華藥、臺企銀,11日分別收漲5.39%、1.61%,被刪除的祥碩,收漲7.99%,而被調降權值最多的台積電,更開高走高,股價大漲8.34%,收在441.5元,市值重返11兆元大關,主要是股價已超跌,外資先前賣過頭,以致於反而回補相關個股。 法人分析,台股在此次「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權重,由13.37%下調至13.35%,調降0.02個百分點,「MSCI亞洲除日本指數」權重由15.49%上調至15.51%,調升0.02個百分點,在「MSCI全球市場指數」權重由1.45%上調至1.46%,調升0.01個百分點,呈現「二升一降」。 MSCI台灣指數成分股方面,本次新增藥華藥及臺企銀,祥碩遭刪除,指數成分股將增加至88檔,並有16檔成分股調整在外流通股數,本次權重調升最多為新增成分股藥華藥,權重為0.37%。 權重調降最多的成分股為台積電,權重為40.44%,調降0.26個百分點,MSCI台灣指數權重前十大的成分股包括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台達電、聯電、中華電、富邦金、中信金、台塑、南亞,前十大占權重逾6成。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台股在本次11月MSCI調整權重中,呈現兩升一降;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權重由13.37%下調至13.35%,調降0.02個百分點,「MSCI亞洲除日本指數」權重由15.49%上調至15.51%,調升0.02個百分點,在「MSCI全球市場指數」權重由1.45%上調至1.46%,調升0.01個百分點。以「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來看,台股在這兩次MSCI調整連續被下調權重,最新權重將在11月30日收盤生效。 至於MSCI台灣指數成份股方面,本次成分股新增2檔,刪除1檔,指數成分股將增加至88檔,並有16檔成分股調整在外流通股數,本次權重調升最多為新增成分股藥華藥(6446),其權重為0.37%。權重調降最多的成分股為台積電(2330),權重為40.44%,調降0.26個百分點。 本次MSCI季度調整,以「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觀察,此次權重調升最多之國家印度及土耳其,權重各增加了0.2及0.09個百分點;而本次權重調降最多之國家為中國與韓國,權重皆被下調了0.08個百分點,其餘國家權重變化不大。
MSCI最新半年度調整名單出爐,12檔新增名單中,生技占比約1/3,除藥華藥、北極星藥業-KY等2家人氣股,挾帶解盲行情的智擎、10月營收創高的保瑞也入選,法人分析,11月為選舉月,政策偏多的生技股補漲可期,另看好台康生、中裕、漢達、共信等4家在藥證題材加持下,有助股價續攻。 由於MSCI分別在每年2月、5月、8月及11月進行權重及成分股調整,其中5月及11月為半年度調整,2月及8月為季度調整,此次調整將在11月30日盤後生效。 對生技股挺身而出,法人指出,九合一選舉倒數計時,11月選舉行情來襲,政策偏多的生技股可望受惠,加上12月台灣醫療科技展題材加持,在前波漲勢落後下,短線補漲可期。 因生技股之前在反彈行情中相對落寞,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烱德建議,投資人目前選股及操作應以股價回檔但短均線上彎對股價形成支撐之個股,或帶量上攻、甫突破季線者為佳。 此外,生技產業下半年起百花齊放,包括台康生、中裕、漢達、共信等可望有「藥證題材」加持,其中台康生乳癌生物相似藥EG12014年底至明年首季有望取證;漢達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新藥HND-020,也預計年底前取得FDA最終上市許可。 新光全球生技醫療基金經理人游信凱表示,除新藥藥證及臨床數據公布,預計第4季生技業的重頭戲,將是產業併購潮再次出現,預期下半年被併購價值浮現,相關個股股價將有望展開一波攻勢。 另據歷史經驗,國際資金每年到11~12月聖誕長假前夕,對台股進出動作都會放緩,凱基投顧據此研判,今年在Fed暴力升息進入尾聲,美元指數與美債殖利率短期不易強升下,可望降低國際資金在年底大賣台股的機率,也創造出內資進場搶反彈的機會。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MSCI(明晟)在台灣時間今(11)日清晨公布最新半年度調整,全球小型成分股則新增10檔,其中華建(2530)及櫻花建(2539)獲增列為全球小型成分股,今日華建大漲近7%、櫻花建也守在平盤上方。 華建今年有兩筆個案可以入帳,其中上半年合建案大華榮芯案已交屋入帳,另外,自建案總銷15.69億元的台大華,9月開始交屋,法人預估,今年營收貢獻可望超過20億元,全年度年營收有機會刷新2017年以來的新高。 展望2023年,華建將有桃園三筆個案完工入帳,法人樂觀預期,明年度營收可望突破70億元,將創歷史新高。 櫻花建最新財報,前3季營收62.63億元,稅後純益15.32億元,每股純益達2.09元。 MSCI分別在每年2月、5月、8月及11月進行權重及成分股調整,其中5月及11月為半年度調整,2月及8月為季度調整。此次調整將會在11月30日盤後生效。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MSCI今(11)日公在最新一季度調整,若以成分股來看,此次權重調升最多為新增成分股藥華藥(6446)權重為0.37%。藥華藥今日股價開高走高,飆漲超過6.6%,盤中股價最高達522元。 藥華藥自行研發生產的新藥Besremi(Ropeg,即P1101)在美國上市第一年即榮獲「生物技術突破獎」中「年度最佳治療藥物大獎」,是唯一一家獲獎的台灣生技新藥公司。 生物技術突破獎由BioTech Breakthrough機構每年評選出年度具創新且和產業最佳解決方案的生技公司和產品,今年有來自全球12個國家、超過1,350家公司參與遴選,獎項涵蓋生物製藥、基因體學、治療、診斷、細胞生物學、免疫學、生物資訊等類別,由業內在技術、商業、學術及行銷領域的專家評審團進行全面分析和評估,評選標準包含創新性、效用、易用性和可管理性、功能性、及對社會的價值及影響力。 藥華藥10月營收為2.75億元,月增7.70%、年增548.29%,前10月營收超過23億元。藥華藥指出,10月營收主要是罕見血癌新藥Ropeg(P1101),美國區維持雙位數成長、亞太地區營收略降,至於歐洲10月並未出貨。 藥華藥新藥Ropeg將在12月10~13日的美國血液學年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SH)有多篇用於真性紅血球增多症的治療,及擴展到其他適應症可能性的研究論文,目前已有線上摘要。
本次MSCI季度調整,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中,權重被調升最多之國家印度及土耳其;中韓被下調0.08百分點,幅度較高,台灣則被下調0.02個百分點,其餘國家變動不大。 本次MSCI季度調整,以「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觀察,此次權重調升最多之國家是印度,權重被增加了0.2個百分點,其次是土耳其,其權重增加0.09個百分點;而本次權重調降最多之國家為中國與韓國,權重皆被下調了 0.08個百分點,至於台股權重則被調降0.02個百分點,由13.37%下調至13.35%。 台股在本次MSCI調整權重中,除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權被調降0.02個百分點之外,「MSCI亞洲除日本指數」權重由15.49%上調至15.51%,調升0.02個百分點,在「MSCI全球市場指數」權重由1.45%上調至1.46%,調升0.01個百分點。
台股在本次MSCI調整權重中,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權重,由13.37%下調至13.35%,調降0.02個百分點。 「MSCI亞洲除日本指數」權重,由15.49%上調至15.51%,調升0.02個百分點,在「MSCI全球市場指數」權重由1.45%上調至1.46%,調升0.01個百分點。 以「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來看,台股在這兩次MSCI調整連續被下調權重,最新權重將在11月30日收盤生效。 至於MSCI台灣指數成份股方面,本次成分股新增2檔,刪除1檔,指數成分股將增加至88檔,並有16檔成分股調整在外流通股數,本次權重調升最多為新增成分股藥華藥,其權重為0.37%。 權重調降最多的成分股為台積電,權重為40.44%,調降0.26個百分點。 本次MSCI季度調整,以「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觀察,此次權重調升最多國家是印度及土耳其,權重各增加了0.2及0.09個百分點;而本次權重調降最多的國家為中國大陸與韓國,權重皆被下調了 0.08個百分點,其餘國家權重變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