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日本上個月LNG(液化天然氣)進口量降至20多年來新低,理由是節約能源以及改用核電,因此對這種傳統化石燃料的需求才會大大降低。 根據統計,日本5月的運氣量已降至400萬噸左右,較去年同期大減30%,也創2002年以來最少量。目前,日本天然氣存量可說是在滿水位,故部分出口商5月已提出,要把手頭上的貨先出脫。 一直對家庭以及企業疾呼要節約能源的日本政府,去年因為能源出現危機,導致電力網路一度癱瘓,除了停電危機大增外,也拉高水電瓦斯等帳單費用。最近幾個月,由於LNG以及煤炭價格較便宜,使得進口燃料費不再貴參參,不僅幫忙日本電力供應業者降低進口費用,還有紓解電費大漲的壓力。 專事化學與能源等大宗物資的獨立調研單位安迅思(ICIS)表示,上一次日本電力需求如此不強的時間點,是在2020年5月新冠疫情正嚴峻的時候。同時,日本在工業氣體的使用量,也不像以往那麼大。 以全世界LNG進口最多的日本來說,若運往日本的量減少,將有助於緩解全球燃料短缺的問題,同時也把售價一舉壓到兩年來新低。另外,澳洲是日本LNG最大的供應國,去年大概占了所有進口量的43%左右。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陽明(2609)與韓國現代重工簽署5艘15,500 TEU LNG雙燃料貨櫃輪新船建造合約,該系列新船為因應陽明海運中長期營運發展規劃及船隊汰舊換新所需,預計將自2026年起陸續加入船隊。 陽明指出,為呼應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陽明持續布局綠色節能船隊,除推動現有營運船隊落實船舶能源效率管理及船舶碳強度監控外,並成立專責單位積極關注各類型船舶節能裝置與未來船用燃料發展趨勢以搭配新船布建規劃;本次與現代重工所簽署5艘15,500 TEU全貨櫃輪即採用LNG與低硫油高壓型雙燃料主機,配置壓載水處理系統及相關節能裝備,符合國際最新環保與減碳法規;同時新造船舶亦配置整合式航行資訊與設備工況監控系統及全球衛星寬頻系統等航行操控裝置,有助於航行大數據資訊之蒐集並提升船舶營運安全管理。 陽明目前營運船舶共94艘,總運能逾71.5萬TEU,透過船隊逐步汰舊換新,使用替代能源自有節能船舶交付,將可有效優化船隊、降低營運成本與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並可依業務需要靈活配置新船於歐、美等主要航線。
爭議不斷的陽明造船案今日簽約,確定單落韓國HD現代重工業株式會社,雙方簽署5艘15500 TEU LNG雙燃料貨櫃輪新船建造合約,由陽明海運技術長鄭正雄船長及現代重工執行副總 Jae Ho Kang 代表簽署。本系列新船為因應陽明海運中長期營運發展規劃及船隊汰舊換新所需,預計將自2026年起陸續加入船隊。 為呼應2050年淨零碳排之目標,陽明海運持續布局綠色節能船隊,除推動現有營運船隊落實船舶能源效率管理及船舶碳強度監控外,並成立專責單位積極關注各類型船舶節能裝置與未來船用燃料發展趨勢以搭配新船布建規劃。 陽明表示,本次與現代重工所簽署之5艘15500 TEU全貨櫃輪即採用LNG與低硫油之高壓型雙燃料主機,配置壓載水處理系統及相關節能裝備,符合國際最新環保與減碳法規;同時本系列新造船舶亦配置整合式航行資訊與設備工況監控系統及全球衛星寬頻系統等航行操控裝置,有助於航行大數據資訊之蒐集並提升船舶營運安全管理。 陽明海運目前營運船舶共94艘,總運能逾71.5萬TEU,透過船隊逐步汰舊換新,使用替代能源之自有節能船舶交付,將可有效優化船隊、降低營運成本與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並可依業務需要靈活配置新船於歐、美等主要航線,提升陽明海運整體營運競爭力同時提供客戶完善且優質的運送服務。
造價將近300億元的陽明海運LNG(液化天然氣)動力雙燃料全貨櫃輪採購案,爆發嚴重決策爭議,在2席獨董懸缺未補齊,審計委員會提前癱瘓情況下,董事會上周五以「6席同意、3席棄權」強行闖關成功,即便有部分董事提出能設置特別條款,保留簽約後1個月內可變更其他替代燃料方案,企圖懸崖勒馬,但因陽明已支付簽約金,恐遭船廠已讀不回。 陽明董事長鄭貞茂2020年上任後,積極推動LNG船採購計畫,希望能搶下亞洲第一家建造該型貨櫃船的頭銜。不過LNG船造價不斐,下訂的船商並不多,市場評價毀譽參半,導致董事會內部爭議不斷,去年9月更造成兩位獨立董事王自軍、陳玠甫,因理念不合掛冠求去。 兩位獨立董事辭職後,陽明的審計委員會形同癱瘓,無法運作,陽明原本計畫召開股東臨時會改選獨董,竟無疾而終,這讓重大議案得以跳過審計委員會,改走董事會內3分之2董事同意的「捷徑」,當時就有人認為,這項特殊安排是為5艘LNG船採購案鋪平道路。 陽明原有11席董事,在2席獨董請辭後,董事剩下9人。果不其然,上周五陽明召開董事會,便以「6席同意、3席棄權」的人數優勢,恰好通過此案,決議以8.5億~9.75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261.29億~299.71億元,採購5艘LNG新船,至於哪家廠商得標,陽明則並未公告。 航運同業指出,陽明董事會一直卡在要不要造LNG船的爭議裡,主要是LNG已非近期主流造船選擇,在同樣節能減碳的考量下,大型船公司陸續轉向造甲醇船,甚至外電報導,長榮放棄造LNG船、改以甲醇船為主,但陽明堅持以2年前的評估案為主,這點令人費解。 對此,董事會中有董事提議,應與船廠議定特別規範,簽約後的1個月內,船廠要提變更成其他替代燃料(如甲醇)的方案,讓陽明在簽約後仍有機會改變決定。不過熟悉造船業務的人士認為,倘若簽約金都付了,造船廠還會理陽明嗎?這項但書形同虛設。 航運業界分析,陽明急著在此時造船,可能買到高價不說,LNG相較於甲醇,在補充作法及人員操作上都更不成熟,其實是著險棋,恐墊高後續營運成本,「一步錯、步步錯」,牽涉的不單是300億元,而是未來的競爭力。 對於外界質疑,陽明表示,這是因應全球船隊布建規畫與呼應淨零減排要求,係經公開透明之國際評選招標流程,授權洽談新船簽約建造事宜,除提升船隊競爭力,同時能節能減碳以落實環境友善的永續經營目標。
陽明董事會上周五強行通過造價近300億元的造船案,但包括未補齊懸缺的獨董、形同為韓廠量身訂做標案,且在全球運價走跌時、今年首季獲利只剩去年5%情況下,急著選在船價高檔造船,造的還是非主流的LNG船,至少四大疑點未解,讓人不禁懷疑陽明在急什麼? 陽明造船案決策冗長,主要原因是董事會內部意見兩極,這當然也與LNG船並非主流、毀譽參半有關,最終導致兩位獨董掛冠求去。陽明第一時間說要補選,但卻無疾而終,順理成章讓造船案可跳過審計委員會,直接在董事會挾席次優勢闖關,這招顯有高人指點。 其次,陽明雖採國際招標,外電報導有來自各國多家船廠投標,但因技術含量,最終僅南韓現代重工和大陸揚子江船業入選。但以陽明的公股背景,必須政治正確,要把300億元訂單送給大陸船廠,基本上不可能,這等同讓現代重工自然出線。 最有違常理的,是陽明本月就將召開股東會選出新任獨董,屆時再做重大決議也不遲,但陽明顯然很急,於是在運價走跌、造船價格仍屬高檔時刻撒幣造船,這與業界的決策過程完全相反,況且當全球紛紛改造甲醇船,陽明確還堅守著要造LNG船,也讓人摸不透。 就算陽明的董事會再怎麼沒效率,如今遇到全球風向在轉,應該慶幸因禍得福,轉向評估甲醇船,避免無謂的浪費。但陽明給人的感覺是,下訂LNG船是既定決策,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達到目標,流程都是「先射箭再畫靶」,所以硬要走2年前的舊案,非過不可。 這就更不用說,海運榮景已過,運價甚至持續探底,根據陽明上周五公布財報,首季稅後純益34.01億元,年減94.3%,等於僅剩去年同期的5%。即便運價不跌了,推估陽明今年頂多賺個100億元,有必要硬要買船,做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花費?這有無完整財務評估? 海運界有個說法,「長榮總在(船價)低檔時造船,陽明則常買在高檔」,暗指兩家在造船的眼光差異甚大。如今運價大跌、船價仍在高檔,陽明竟逆勢大投資,究竟是要延續老看走眼的傳統,還是有不能說的祕密,這300億元如今終於撒出,到頭來又肥了誰?
陽明海運(2609)12日召開董事會通過今年首季財報,第一季營收369.53億元,季減38.34%、年減65.37%,稅後純益34.01億元,季減74.5%、年減94.38%,每股稅後純益0.97元,雖保持獲利,但寫下近10季低點。 陽明董事會也授權5艘LNG動力雙燃料貨櫃新船簽約建造事宜,授權簽約總金額8.5億美元(約台幣261.29億元)至9.75億美元(約台幣299.71億元),持續優化船隊配置,提升競爭力。 法人表示,陽明首季營業利益約14.7億元、淨利約34.01億元,其中,利息收入貢獻31億元,在本業營運辛苦下,研判高利息美元收入挹注良多。海運業採美元計價,陽明去年底未分配盈餘約2,500億元,若多數以美元存款利率逾5%計,高利息美元收入可觀,有助蓄積底氣度過景氣寒冬。 陽明表示,受到烏俄戰火延續、美國聯準會升息及客戶現有庫存等因素影響,全球市場運輸需求下降,且第一季航運市場受農曆年節影響,工廠調整出貨計畫及人力配置,造成出貨延遲及作業限制,致使公司整季營收降低,然3月產業陸續復工,整體營運量略微增加,第一季維持正向營運表現。 展望後市,據Alphaliner最新航運市場供需預測,今年供給成長8.3%,需求成長1.4%,呈現供過於求局面。但船舶供給面受日趨嚴格的國際環保法規影響,全球航商可能採取船舶降速、加速舊船汰換以符合規定,有助於消化部分運力。IMO將於7月討論是否設定更嚴格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及減碳等議題,對未來船舶供給面也可能造成影響。 另據Alphaliner 4月資料,全球約4.4%貨櫃船隊處於閒置狀態,較近期高峰6.4%縮減,預期航運市場貨運需求有回溫跡象,如下半年全球供應鏈庫存持續消化,並維持傳統旺季表現,對營運績效將有正面助益。
陽明海運(2609)今(12)日召開董事會,經全體董事三分之二以上同意,通過5艘15,000TEU級LNG雙燃料全貨櫃船新建案,授權簽約總金額8.5億美元(約台幣261億2,900萬元)至美金9.75億元(約台幣299億7,150萬元)。 陽明表示,因應全球船隊布建規劃與呼應淨零減排要求,董事會授權洽談5艘LNG動力雙燃料貨櫃船新建案,經公開透明之國際評選招標流程,未來可優化船隊配置,同時節能減碳落實永續經營。 根據IMO(聯合國海國際海事組織)新環保法規實施下,不符法規船舶需要減速,甚至拆解。稍早,陽明預估,今年約有1.5%~2%老舊船舶將進行拆解,未來新能源船加入,有助提升船隊競爭力。
陽明海運(2609)今(12)日董事會通過今年首季財報及LNG動力雙燃料全貨櫃輪採購執行。陽明第一季合併營收369.53億元,季減38.34%、年減65.37%,稅後純益34.01億元,季減74.5%、年減94.38%,每股淨利0.97元,雖繳出獲利成績單,卻寫下近十季低點。 因應陽明全球船隊布建規劃與呼應淨零減排,董事會通過5艘LNG動力雙燃料貨櫃船,經公開透明之國際評選招標流程後,獲董事會授權洽談新船簽約建造事宜,以授權簽約總金額8.5億美元(約台幣261億2,900萬元)至美金9.75億元(約台幣299億7,150萬元)辦理後續簽約事宜。 陽明表示,全球市場持續受到俄烏戰火、美國聯準會升息及客戶現有庫存影響,致使需求下降,且第一季航運市場受農曆年節影響,工廠調整出貨計畫及人力配置,以因應市場需求所造成的出貨延遲及作業限制,致使整季營收降低,然而3月產業陸續復工,因此整體營運量略微增加,第一季維持正向營運表現。 根據法國海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最新航運市場供需成長預測,2023年供給成長為8.3%,需求成長為1.4%,市場依然呈現供過於求局面,但船舶供給面受日趨嚴格的國際環保法規影響,全球航商可能採取降低船舶航速、或加速舊船汰換以符合規定,將有助於供需更趨於平衡。 加上,IMO將於7月討論是否設定更嚴格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及減碳等議題,對未來船舶供給面可能造成影響。 另外,根據今(2023)年4月份Alphaliner最新資料顯示,全球約有4.4%貨櫃船隊處於閒置狀態,較近期高峰6.4%持續縮減,預期航運市場貨運需求有回溫跡象,如下半年全球供應鏈庫存可持續消化並維持傳統旺季表現,對營運績效將有正面助益;惟地緣政治變化、區域經濟發展及國際環保法規之不確定等因素仍影響全球航運市場,需審慎應對。
森崴能源(6806)多年發展優質再生能源與潔淨能源服務,助推ESG,支援台灣能源轉型。透過推動節能、儲能、創能服務,協助企業完成ESG使命,提升綠電普及化與電力穩定供應。 森崴旗下欣鑫天然氣是民間第一家取得經濟部核准天然氣進口的業者,業務擴及全台,助廠家改用潔淨能源LNG,首度引進ISOTank及槽車運送方式,將LNG安全運送至客戶端。
巴西媒體稍早報導,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與中國大陸領導習近平正在商討一份聯合聲明,以支持和平解決烏俄戰爭。魯拉計劃於4月11日至15日前往北京和習近平會晤,屆時都還有可能做出調整。 據巴西媒體《UOL》7 日報導,巴西前總統魯拉和習近平正在進行商討,希望能夠共同完成一份聯合聲明,以支持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由於烏克蘭問題非常敏感,相關協商由巴西總統府直接進行,駐北京大使館參與甚少。 魯拉一直在倡導建立一個聯絡小組,由沒有直接參與烏俄戰爭的國家所組成,以協助解決危機。然而,中國大陸方面拒絕針對俄羅斯的指控,這使得巴西需要進行外交斡旋。先前魯拉和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簽署了一份宣告,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美國政府已明確表示,只有當俄羅斯違反《聯合國憲章》、是唯一的侵略者並且烏克蘭是唯一的受害者時,才會接受巴西作為對話過程中的對話者的角色。 上週,巴西前外交部長、現任總統魯拉特別顧問阿摩林(Celso Amorim)會見了俄羅斯總統普丁,並確認了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將於4月17日訪問巴西。西方國家對巴西在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支持俄羅斯的決議感到驚訝,只有巴西和中國大陸遵從了克里姆林宮的想法。 聯合國主要機構中的其他所有政府都選擇棄權。雖然人們期望中國大陸支持魯拉的和平計劃,但是美國人質疑這一計劃,因為俄羅斯軍隊仍在烏克蘭領土上。白宮和歐洲仍然擔心,如果中國大陸退出談判,習近平將成為國際和平與力量協議的主角。
有關近期外界關切協和接收站恐影響基隆港安全,台電表示,港區安全本就是優先考慮,而基隆人的用電也是重點。因此台電以嚴謹的操船模擬,來找到LNG船在內各種船隻可安全操航進港的情境及模式,未來也將會同港務公司,進一步擬定LNG船進出港與繫泊作業規定。 針對部分人士對於協和接收站有疑慮,認為在西防波堤半拆的情況下,LNG船的操船可能存在風險。台電回應表示,實際上,LNG船的試驗結論是採「西防波堤全拆」的配置,而且在西防波堤全拆的情境下,搭配拖船的協助,科學證明可順利完成進、出港航行操作,顯示西防波堤全拆的規劃是安全可行。 至於所謂操船模擬也曾出現失敗數值的情況,台電也說明,以各種嚴格參數模擬,就是要在事前找到各種問題,不是要創造完美的數據。在各種情境下確保安全營運,同時,也在失敗中找出避免風險的方法,提供未來制定規則的參考依據,以找出安全的配套方案。 台電說明,操船模擬設定許多不同情境,例如西防波堤拆不拆、帶拖船還是不帶拖船等,並將狀況設定為在風速每秒12公尺的條件下,分別由基隆港11位引水人,針對容量18萬立方米的LNG船進行操船。會中委員當場指出,台中港初期營運時,面對18萬立方米的LNG船,是設定在風速條件每秒10公尺之下進港,台電設定每秒12公尺進行模擬,已是設定更嚴格的條件。 台電表示,接收站於港嘴興建,台灣並非首例,日本等國都有類似設計,LNG船也並非危險船隻。此外,協和經過超過6百次操船模擬,已找出可以安全操航進港的情境及模式,驗證結果也經過第三方驗證,確認模擬工作符合規範,方法也正確。水工模型試驗結果也顯示,東移方案對於基隆港碼頭及協和卸收碼頭均可符合靠泊要求。 台電指出,未來LNG船進入港嘴後,便可迴轉離開基隆港的航道停靠接收站,也不用進入基隆港原有港區,後續其他商船便可正常通行作業,不用等待LNG卸收,所以使用航道的時間非常短,此外,LNG 船利用清晨離峰時段進港,與其他商船錯開,影響時間也有限,並將優先禮讓國際郵輪進港,把對基隆港的營運降到最低。
有立法委員召開公聽會,台電31日表示,協和計畫攸關北北基民眾用電需求,也關係到基隆民眾對於「油改氣」的期盼。接收站填地區東移,除了盡全力保護生態,對於基隆港的影響,經過模擬也已找到包括LNG船在內各種船隻可安全操航進港的情境及模式,未來台電將會同港務公司,進一步擬定LNG船進出港與繫泊作業規定,全力促成「港、站共好」。 台電指出,能源設施涉及層面廣泛,協和增氣計畫對於我國整體電力供應至關重要,特別是北東電網涵蓋北北基480萬人口,預估到了2025年該區域的尖峰負載將超過600萬瓩,但隨著協和舊燃油機組與核二機組陸續除役,到了2025年僅剩和平電廠130萬瓩,屆時供需缺口將達470萬瓩。若少了協和增氣,缺口須由其他地區的機組增加發電長途輸送融通,但輸電容量仍有其安全上限,就地新建電源才是根本解方。 台電進一步說明,協和推動「以氣換油」,可以減少96%的空污排放許可量與52%碳排放量。此外,協和計畫興建LNG天然氣接收站,為兼顧穩定供電及友善環境,台電廣納基隆在地意見,去年7月提出協和「東移方案」,完全保留海扇及潛堤區珊瑚生態,填地面積及填方量也大幅減少,東移方案可充分兼顧生態保育。 台電表示,協和接收站建在港嘴,台灣並非首例,日本等國都有類似設計,LNG船也並非危險船隻。此外,協和經過超過600次操船模擬,已找出可以安全操航進港的情境及模式,驗證結果也經過第三方驗證,確認模擬工作符合規範,方法也正確。水工模型試驗結果也顯示,東移方案對於基隆港碼頭及協和卸收碼頭均可符合靠泊要求。 台電說明,針對部分與會人士質疑部分操船模擬結果,台電再度澄清表示,操船模擬的目的不是要創造完美無缺的數據,而在於找出可安全操航的情境及方式,透過把環境條件的邊界值找出來,尋求避免風險的方法,作為未來制定規則的參考依據,才是有意義的操船模擬。 台電進一步說明,這次操船模擬將狀況設定為在風速每秒12公尺的條件下,分別由基隆港11位引水人,針對容量18萬立方米的LNG船進行操船。會中委員當場指出,台中港初期營運時,面對18萬立方米的LNG船,是設定在風速條件每秒10公尺之下進港,台電設定每秒12公尺進行模擬,已是設定更嚴格的條件。 台電進一步強調,協和接收站計畫未來將增加三道防波堤,其中增加一道400公尺長的東防波堤,形同讓基隆港航道增長400公尺,操航會更有餘裕。未來LNG船進港卸收,一個月兩艘船次,每次30分鐘,影響時間短,且LNG船利用清晨離峰時段進港,與其他商船錯開,若該時段有國際郵輪進港,亦將先行禮讓其優先進港。台電也將會同港務公司,進一步擬定LNG船進出港與繫泊作業規定。 台電強調,基隆市民期待減空污與穩供電,協和計畫可滿足市民期望。LNG接收站設置方案經評估,既可保留電廠潛堤區珊瑚,透過模擬也已找出船隻可安全進出基隆港的情境及方法,不會影響基隆港運作。穩定北北基用電,協和電廠是關鍵,協和計畫有其必要性,台電將持續向社會各界溝通說明,爭取支持。
遠東集團旗下九大上市公司之一的裕民航運(2606),其子公司裕民航運(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委託上海外高橋造船廠建造四艘19萬載重噸LNG 雙燃料NOx Tier III海岬型散裝貨輪,其中第四艘「裕義輪」今(22)日在上海外高橋船廠舉行新船命名交船儀式。 裕民與跨國礦商英美資源集團簽署的四艘液化天然氣(LNG)雙燃料動力散裝貨輪10年長期運務合約,是散裝業界首例,象徵兩家公司致力於環保減碳與永續經營。 裕民也是國際上最早使用LNG燃料動力的散裝航運業者之一,將入列的新船為減碳計畫下船隊汰舊換新的生力軍,此船型相較傳統燃料預期可降低碳排逾25%,將為裕民帶來節能減排之功效並提升整體船隊競爭力。 新船命名交船儀式,邀請英美資源集團海運部(Anglo American Shipping Pte. Ltd.)董事長Mr. Rod Elliott之夫人Mrs. Susan Elliott為裕義輪命名,在董座徐旭東、Mr. and Mrs. Elliott等賓客觀禮見證下,圓滿完成。 裕義輪以節能環保概念打造出節能永續船舶,使用LNG為燃料動力,有效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達到減碳的目的,此外,新船配置先進的MAN Energy Solutions’ high-pressure ME-GI引擎,不但大幅降低CO2排放量,更有效減少甲烷逸散(methane slip)及生態足跡的影響,同時增加營運效益與可靠性。 裕民航運目前有Capesize、Panamax、Post Panamax、Supramax、Ultramax、水泥船、超大型油輪(VLCC)及超大型礦砂船(VLOC)及海洋風電人員運輸船(CTV)等船型,自有散裝船隊平均年齡約6.6年,再加合資及在建船舶,裕民船隊運力為73艘,總載重噸位為882萬噸,海外設有新加坡及香港、廈門等子公司,國內則有專注綠能運輸的子公司裕民風能航運公司。
【時報-台北電】海油工程承建的加拿大LNG(液化天然氣)項目最後兩個核心模塊在青島交付,至此全球首例一體化建造的LNG工廠35個模塊全部交付。 上證報指出,加拿大LNG項目是由殼牌等世界五大國際石油公司所共同投資建設的一座世界級LNG工程。項目一期計劃建造2列生產線,年產量達1400萬噸LNG,建成投產後,將向亞洲供應高品質的清潔能源。 海油工程承攬的加拿大LNG項目一期35個模塊建造工作,包括全部19個核心工藝模塊,由超過77萬個結構件組成,總重約17.9萬噸,相當於近3個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鋼結構重量,電纜總長1270公里,可以繞北京六環近7圈。(編輯:張嘉倚)
中國能源企業對於液化天然氣(LNG)的長期採購合約在近年大增,數據顯示,過去兩年裡中企簽署的採購合約量高達每年近5,000萬噸,總規模占據全球高達4成。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中國在2021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最大LNG進口國,雖然2022年進口量因新冠疫情有所減少,但市場仍看好中國天然氣需求至2030年將增至2021年的1.5倍以上。 Rystad Energy數據顯示,中國在2021~2022年簽署的LNG長期合約採購量達到每年約5,000萬噸,此前在2015~2020年期間每年規模僅約1,600萬噸。 報導認為,中企可能擔憂中美之間的緊張狀態造成LNG有供應鏈中斷風險,加上晶片等領域的前車之鑑,使得中企大量簽署長約維持採購。 中企在2022年較大規模的LNG長約採購,包括中國石化與卡達能源的27年期每年採購400萬噸合約。新奧集團則和美國Energy Transfer、NextDecade都簽署20年期、每年規模超200萬噸長約。中國燃氣控股也與NextDecade達成20年期每年採購100萬噸的協定。 在中企目前LNG長約採購中,供應商以美國占大宗約2,500萬噸,其次為澳洲1,700萬噸,中東約1,400萬噸,俄羅斯約600萬噸。 報導指出,這與此前中美貿易戰有關,中國一度對美產LNG徵收25%的額外關稅,在2020年豁免後,中企立即加速簽署長約保障供應。但是,未來中國在LNG方面是否依賴美國也值得關注。 中國成為LNG長約大買家的趨勢將衝擊日本企業,日企因核電重啟、人口減少等因素正持續縮減LNG長約採購。另外,此前日本電力與天然氣企業經常主導澳洲和東南亞的相關項目,但在當前趨勢下,中企可能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