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LNG

的結果
  • 中鼎 奪PMI專案管理雙料大獎

     全球百大統包工程承攬商中鼎集團,致力為全球客戶提供最值得信賴的工程服務。近期因承攬「泰國PTTLNG Nong Fab 75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統包工程」,優異的國際專案管理成效,勇奪有專案管理界奧斯卡美譽的「PMI 專案管理大獎」典範專案獎及傑出專案領袖獎等雙料大獎。  本獎項由國際專案管理學會台灣分會及台灣國際專案管理師學會共同舉辦,獲典範專案獎的泰國PTTLNG專案為該國第二座LNG接收站,屬於國家級重大建設,由中鼎聯手義大利Saipem公司共組團隊聯合承攬。運用中鼎團隊豐富的國際統包管理經驗,於2022年7月提前一個月送氣完工,每年可提供750萬噸天然氣氣化處理量,成功協助泰國政府達成能源政策重大里程碑。  獲頒「傑出專案領袖獎」的中鼎泰國董事長趙汝康表示,此案規模大、界面複雜,來自13國成員為達成泰國政府提前送氣目標,中鼎積極克服疫情嚴峻考驗,以專業管理經驗,迅速凝聚團隊共識,並採取多項靈活應變措施,圓滿達成任務。  此案亦運用多項「綠色技術」來提升節能減碳成效,降低環境衝擊,如自設計階段即保留原沼澤區,以兼顧蓄洪防災功能,使其成為一座與沼澤公園共生的LNG接收站;並有效利用液化天然氣氣化冷能,供行政大樓空調使用,並於中庭種植鬱金香等寒帶花卉,在地處熱帶的泰國令人驚豔,成為熱門景點。  中鼎承諾,未來將持續實踐最值得信賴的全球工程服務團隊願景,以與時俱進的工程技術和豐富的統包專案管理經驗,為全球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 《航運股》裕民第3季每股盈餘0.91元 第4季樂觀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裕民(2606)第3季合併營收為39.01億元,年減5.2%,季增6.9%,主要因為BDI衰疲,毛利率為23.75%,歸屬於母公司之稅後淨利7.64億元,年減58.4%,季增27.8%,每股盈餘0.91元。前3季合併營收為104.06億元,年減5%,毛利率為21.18%,歸屬於母公司之稅後淨利18.28億元,年減53.2%,每股盈餘2.20元。 今年第3季受到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危機及基礎建設復甦力道不如預期影響,船舶運力供過於求,海岬型船舶市場旺季不旺,中國大陸政府為了提振經濟,宣布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加上中國港口鐵礦砂庫存降至7年新低,激勵10月份海岬型運價上揚。航運市場第3季表現較上季及去年同期衰退,預期相關鐵礦石需求將遞延至第4季,市場預計中國大陸在冬季來臨之前將儲備煤炭庫存,裕民樂觀看待第4季市場表現。  裕民今年截至目前已經交付9艘最新環保節能船舶,其中4艘是以液化天然氣(LNG)雙燃料為動力的19萬噸散裝貨輪,裕民是台灣第一家航運公司營運LNG雙燃料動力船舶,LNG排碳較傳統船用燃料減少25%以上,落實裕民對碳排減量及環保永續的承諾。  裕民目前營運中船隊計有67艘,相比去年增長30%的運力,隨著環保新船陸續交付,船隊總噸位數有94%屬環保船,比率遠高於市場平均數35%,散裝船隊平均船齡僅有6年,為市場平均船齡的一半,同時,裕民船隊中有97%船舶符合營運碳強度指標,不需要減速航行,整體船隊的營運競爭力得到了提升,在航運市場逐漸好轉的情況下,可望為今年的獲利提供動能。

  • 歐洲天然氣 勞資談判觸礁 氣價飆漲逾一成

    因勞資談判觸礁,石油巨頭雪佛龍(Chevron)澳洲液化天然氣(LNG)廠工人8日舉行局部罷工,若資方無解決誠意,工會將於14日發動全天候罷工,雪佛龍澳洲廠去年占全球LNG供應量約7%。受此消息衝擊歐洲天然氣飆漲,周五基準荷蘭天然氣期貨漲幅多達12%。

  • 《商情》歐美原油走勢呈堅 天然氣震盪走低

    【時報-台北電】綜觀歐美原油期貨近一周走勢呈堅,主要受颶風和產油國持續減產、供給面緊張所提振,其中周三(8/30)上周美國原油庫存大幅降逾千萬桶,原油創近半個月新高,周四(8/31)在俄羅斯表示9月將削減原油出口量,且沙烏地阿拉伯可能將額外減產延期,支撐油價連6揚,且8月歐美原油期貨連續第三個月上漲,近一周美國WTI原油期貨介於79.83-83.63美元/桶之間波動,周漲近5.8%,月漲逾2%;倫敦原油期貨84.42-86.83美元/桶之間波動,近一周漲4.2%,月漲1.5%;分析師表示,沙烏地阿拉伯可能在月初繼續延長減產期限,不過美國傳統消費旺季也將於9月初結束,預估下周國際油價可能呈先漲後跌,延續高檔整理走勢。 歐美天然氣期貨震盪走低,歐洲方面,澳大利亞罷工影響逐漸減弱,西班牙和葡萄牙庫存儲備已近滿載,及大西洋供應較為飽和,LNG進口需求減弱,致期貨價格下跌,美國方面,因颶風對美國東海岸造成影響,LNG貿易出口受阻,LNG資源緊俏,支撐周三(8/31)期貨價格一度漲近3周高價,但隨颶風威脅解除,價格也隨之轉跌;截至周四(8/31)美國NYMEX天然氣近月報每BTU2.77美元,近一周漲近10%,倫敦ICE天然氣近月期貨報每THERM 85.73英磅,近一周漲近6.7%。  影響價格波動品項有: (20230825-20230831) 8/25 EIA美國原油庫存422.9百萬桶,環比下跌2.4%,為連3周減少。 8/25 EIA美國原油鑽井數512台,環比下降8台,降至年內低點。 8/30 NYMEX近月原油報每桶81.63美元,連續5天上漲。 8/31 西德州原油現貨報每桶83.55美元,漲逾3周新高。 8/31 ICE近月布蘭特原油報每桶83.36美元,創8月9日來高點。(編輯:鄧凱綺)(商品行情網)

  • 買不停!歐洲進口俄液化天然氣大增40% 「這2國」買最多

    歐盟為了制裁俄羅斯侵烏,對俄國石油、礦產、軍事物資等資源下達禁運令,但根據大宗商品分析公司Kpler的數據顯示,今年1到7月,歐盟成員國買進過半的俄國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較戰前增加了40%,又以西班牙和比利時為最大客戶。 根據《衛報》30日報導,自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從俄羅斯輸往歐盟的管道天然氣流量降到歷史最低點。為了彌補供應缺口,歐盟轉而向世界各國大買液化天然氣,其中也包括俄羅斯。 環保監督團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指出,今年1月到7月期間,歐盟國家向俄羅斯買了2200萬立方公尺的液化天然氣,而2021年同期僅購入1500萬立方公尺,增幅高達46%,顯示減少進口的努力還遠遠不夠。 俄羅斯液化天然氣主要輸往中國,其次則是西班牙和比利時。西班牙和比利時的港口是歐洲其他國家的主要進口門戶。 環保人士諾羅尼亞-甘特(Jonathan Noronha-Gant)痛批,歐盟一方面譴責這場戰爭,另一方面卻把錢送進普丁的口袋,壯大俄國戰爭資本,「每一歐元都意味著更多流血。」「這些(歐盟)國家應該通過禁止交易俄羅斯液化天然氣。」 一名西班牙消息人士表示,除非歐盟內部先達成「禁運」協議,否則「不可能」完全阻擋歐洲各國向俄國購買液化天然氣。歐盟曾在今年3月呼籲成員國和私營公司停止與俄羅斯交易,但成效不彰。

  • 《盤前掃瞄-國外消息》美股全面上揚;連6紅道瓊收今年最高

    【時報-台北電】國外消息:  1.美股全面上揚,連6紅道瓊收今年最高  美股3大指數走高,道瓊不僅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同時,收盤指數也創2023年以來最高。個股方面,科技類股大多上揚,英特爾與特斯拉漲幅超過3%,Nvidia與超微也上漲超過2%。本周欲公布財報的大型美企有美國銀行、高盛、特斯拉以及奈飛等。經濟數據方面,美國7月紐約聯邦準備製造業指數,跌至1.1%,表示通膨壓力進一步降溫。同時,市場預估聯準會7月要再升息的可能性,接近97%。美股最新收盤行情,道瓊漲76.39點或0.22%,收34585.42點。那斯達克漲131.25點或0.93%,收14244.95點。標普500漲17.37點或0.39%,收4522.79點。 2.越南進口LNG發電,緩解電荒  近期因高溫影響陷入缺電危機的越南,本月收到首批進口液化天然氣(LNG),對於這個缺電國家可說是重大里程碑。但分析師認為,儘管越南致力於提升LNG發電能力,計畫2030年前新增13座燃氣發電廠,但仍須克服多道難關並花費數年時間,才可能緩解長期缺電問題。  3.芬太尼危機,美參院將提案制裁中國  美國民主黨籍參院多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16日表示,將尋求在「國防授權法」(NDAA)裡加入兩黨支持的修訂條款,就中國生產人工合成的類鴉片藥物芬太尼(opioid fentanyl)而對中國實施制裁的懲罰。  4.方舟ETF投資人,掀出走潮  有女股神之稱的伍德(Cathie Wood)旗下方舟創新ETF今年已經飆漲逾50%,然而分析人士指出,投資人似乎利用此機會獲利了結,撤離該旗艦基金。  5.微軟、索尼達成協議,決勝時刻遊戲將續留PS  隨著微軟收購動視暴雪的阻力大幅減少,索尼也已改變心意,同意與微軟簽訂為期10年、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以確保收購交易完成後,動視暴雪的暢銷遊戲「決勝時刻」將能繼續保留在PlayStation平台上。

  • 越南進口LNG發電 緩解電荒

     近期因高溫影響陷入缺電危機的越南,本月收到首批進口液化天然氣(LNG),對於這個缺電國家可說是重大里程碑。但分析師認為,儘管越南致力於提升LNG發電能力,計畫2030年前新增13座燃氣發電廠,但仍須克服多道難關並花費數年時間,才可能緩解長期缺電問題。  業界人士表示,越南的燃氣發電計畫面臨三大阻礙,包括進口天然氣價格較貴、相關硬體建設落後與全球LNG供不應求等,而這些因素可能拖累越南採用LNG做為主要燃料的進度。  越南近日輪流停電,凸顯該國迫切需要強化發電能力。而這也引發外國投資人擔憂,質疑越南能否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可靠的製造業轉移地點。越南歐洲商會6月份調查顯示,半數企業表示,缺電危機傷害他們的投資計畫。部分人正在考慮其他替代方案或暫停投資越南工廠。  為了減少對於煤炭的依賴,越南政府打算用進口LNG與國內生產的天然氣做為這段能源過渡期的主要燃料來源。越南預計未來10年內電力需求每年將成長6%,將LNG納入能源版圖便成為其中關鍵所在。  另外,越南今年5月公布一項規模1,350億美元的電力計畫,其中包含在2030年前新建13座使用進口LNG的發電廠,目標是2030年將LNG發電量提高到22.4百萬瓩,足以供應2千萬戶家庭用電,約占全國電力供應將近15%。  不過,越南首座燃氣電廠將是胡志明市附近的Nhon Trach 3發電廠,預定2024年底才會開始運轉,部分人士更推估可能會拖到2026年或2027年啟用。  貿易界人士表示,越南天然氣公司一直期待以「不切實際的低價」洽談採購LNG。但若是越南未談成長期供應合約,就得面對現貨價格波動的風險。數據顯示,亞洲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從去年每百萬英制熱量單位(mmBtu)70美元的高點跌至如今的12美元。

  • 大陸軍艦產能多美國232倍!郭正亮揭美造船業式微真相

    據《彭博社》報導,美國海軍49艘快速攻擊潛艇中,有18艘處於倉庫維修或等待維修狀態,近4成停用待修。而中國大陸6月承攬全球8成造船訂單,美國海軍評估陸方軍艦產能超過美國232倍。前立委郭正亮13日在《新聞大白話》節目指出,中國大陸不但最難的航母、LNG船、旅遊客輪三種船都會造,還幫別的國家造軍艦。美國過去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現在要重新發展式微的海軍,軍方資源難爭取,造船業也跟不上需求。 「美國海軍在擔心,這個事實上是整體造船能量的問題,因為美國的造船大部分都外移了嘛!」郭正亮表示,6月最新的數字,中國大陸的造船佔全世界80%!連韓國訂單都滿手了,他沒有辦法再接單,所以就產生一個現象,71艘,中國大陸承攬了其中80%。 「中國大陸事實上還幫別的國家造軍艦!」郭正亮提到,他也不是都是自己的,那個數字232倍,那是指所有的船。因為現在三種最難造的船,中國大陸都在造,第一個就是航母,第二個就是LNG船(液化天然氣載運船),第三個是最大型的旅遊客輪,這三種船都是世界公認最難做的! 郭正亮指出,中國大陸是現在全世界唯一的國家,三種船都可以做,那那個噸位當然都很大,所以不能夠說這個都是在造軍艦。就是說他現在的造船業已經是世界第一,而且汽車的貨輪,他也急著要把他的車運出去賣。所以最近24艘汽車貨輪,全部都是中國大陸訂單!這個跟作戰也沒有關係。所以美國要考慮的是,你要不要恢復你的造船業?可是這個又划不來!如果完全從經濟的比較利益,他不願意這樣做。 郭正亮強調,所以美國國防部就每天在那邊叫,因為造船業還廣義包括維修、修復,所以才會說近4成的美國攻擊潛艇停用待修,那個一排都排好幾個月。比如說上次有一個美國最先進的潛艇叫海狼,到現在還在維修,就是美國整體的造船業,沒有跟上他海軍的需要。可是這個是他自己造成的,因為他之前忙著打伊拉克、阿富汗,用不到海軍,所以為什麼海軍會式微得這麼快。 「可是你現在整個戰略要回到對太平洋!」郭正亮直言,那你的海軍要不要根據你作戰的能量,整個配置都要改變?軍隊各種軍種的資源競爭也是非常激烈,一旦失去,你要從空軍那邊,要從導彈部隊那邊再把它搶回來?「難度很高啦!」

  • 徐旭東:散裝航運仍有獲利

     遠東集團大家長、裕民航運董座徐旭東11日出席航海節慶祝大會,他表示,全球景氣衰退,如果能恢復最好,不行大家就辛苦一點。對於散裝航運市況,他認為運輸量沒什麼下跌,中國需求還是很強,且燃油、天然氣價格都下跌,航商還是有賺錢,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根據裕民的市場資訊,今年上半年鐵礦砂、煤炭、穀物等大宗物資運輸需求都較去年同期增加;近期大陸鋼廠限產、鋼價低迷,鐵礦砂進口可能面臨修正,而高溫缺水、缺電可能增加煤炭等進口,整體看預估下半年運輸需求可能持平。不過,由於疫情期間引發塞港問題已紓解,致使運力增加,近期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陷入震盪整理,裕民等航商紛紛以長約鎖利因應,擁有新船尤其是節能船的航商,又可爭取到較優運價。  對於國際海事組織(IMO)加嚴溫室氣體排放規定,徐旭東指出,裕民是國內首家建造LNG雙燃料船的公司,目前已有4艘LNG雙燃料船,且因為建造得早,造價至少比目前造價便宜三成以上,具競爭優勢。  此外,徐旭東也看好AI、數位應用可提升集團競爭力。他強調,台灣需要掌握AI趨勢,每家企業都要加強對AI的認知與應用,世界變化太快,企業需要不停轉型因應。遠東集團旗下逾200家企業高階主管逾百人,11日共同討論AI戰略方向,擬定策略。

  • 駁癱瘓基隆港 台電:LNG船進港僅需30分鐘

    外界質疑台電協和電廠更新改建當中,未來使用天然氣會影響基隆港運作,台電表示,安全是台電規劃方案時的首要考量,也經過操船模擬及水工試驗驗證進港及靠泊安全,且結果經過第三方驗證。未來預估每月平均2艘LNG船進港、每次所需時間約30分鐘,且與其他商船錯開,優先禮讓國際郵輪進港,把對基隆港的營運降到最低,未來也將會同港務公司,進一步擬定LNG船進出港與繫泊作業規定。 台電指出,接收站於港嘴興建,台灣並非首例,在世界各地也有類似設計,LNG船也並非危險船隻。協和經過超過6百次的操船模擬,由基隆港的引水人進行操作,已找出可以安全操航進港的情境及模式,驗證結果也經過第三方驗證會議確認通過;水工模型試驗結果也顯示,東移方案對於基隆港碼頭及協和卸收碼頭均可符合靠泊要求。水工模型試驗及操船報告書都經過第三方驗證,航安及港安無虞。 台電指出,協和接收站計畫未來將增加三道防波堤,其中增加一道400公尺長的東防波堤,形同讓基隆港航道增長400公尺,操航會更有餘裕、更安全。未來LNG船進入港嘴後,便可迴轉離開基隆港的航道停靠接收站,也不用進入基隆港原有港區,後續其他商船便可正常通行作業,不用等待LNG卸收,使用航道的時間非常短,此外,LNG船利用清晨離峰時段進港,與其他商船錯開,影響時間也有限,並將優先禮讓國際郵輪進港,把對基隆港的營運降到最低。未來台電也將會同港務公司,進一步擬定LNG船進出港與繫泊作業規定,追求接收站與基隆港「共存共榮」。 有關部分人士反覆指稱協和接收站將造成基隆港內平均波高增加一倍,台電認為其說法是刻意局部擴大解讀。興建接收站之後對港區影響,根據水工模型試驗,絕大部分的波向與現況波高相較之下,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對基隆港靜穩度影響甚微,所有營運碼頭皆符合靠泊標準。至於試驗中發生波高增加一倍之地點,是僅在極端測試條件下、發生機率不到1%,發生地點是在西防波堤開口區域,也並非在碼頭區,不影響靠泊作業。

  • 《國際產業》英國對美採購LNG 敲定15年供應合約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英國能源公司Centrica周二表示,該公司已經與美國的Delfin Midstream簽署了一份為期15年的液化天然氣(LNG)供應合約。  該筆長期的LNG供應,交易市值為80億美元,為Delfin計畫中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海岸深水港的首筆交易。  在Delfin對該深水港做出最終投資之前,Centrica每年將接收14批的LNG運送。Centrica補充說,這些能源供應可以為英國5%的家庭提供長達15年的暖氣供應。  該港口預計在2027年營運並運出首批LNG。  美國在2022年成為全球最大LNG生產國,並計畫進一步擴展產能。  而LNG開發商在做出最終投資之前,通常要先贏取客戶的長期合約。

  • 四接衝擊基隆港營運?王國材:LNG船進港頻率降到最低

    因應協和電廠轉型,台電擬在基隆港設置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外界認為恐衝擊基隆港營運,交通部長王國材今天表示,港務公司經操船與水工模擬,同意進行四街建設方案,未來LNG船(液化天然氣載運船)進出港要配合船期、頻率降到最低。 王國材11日下午出席中華民國第69屆航海節慶祝大會,有媒體詢問協和電廠四接案,可能導致基隆港營運受影響,王國材說,港務公司一開始對於四接建設的確有些想法,後來經過操船模擬及水工模型模擬,同意進行相關建設。 王國材也說,希望未來LNG船進出港,要配合船期、頻率要降到最低,因為LNG船是能源轉型很重要的燃料來源,希望在維持基隆港運作下,能與能源轉型政策達到平衡點,他並重申,LNG船進港頻率要低等配套措施要做到。

  • 長榮海運豪砸1352億 下訂24艘甲醇雙燃料新船

    長榮海運今(11)日代子公司Evergreen Marine (Asia) Pte. Ltd.公告其董事會通過,預期投入新台幣1352億至1578億元,將向日本、韓國造船廠下訂24艘甲醇雙燃料新船。至於何時交船,長榮表示尚未與造船廠完成簽約,目前還未有明確交船時間表,而目前長榮海運全集團營運船隊共計有214艘,運能為167.6萬,包含此次新船在內,待交船舶尚有61艘、運能約67萬TEU。 由於長榮此次是採購甲醇雙燃料新船,與陽明先前董事會通過採購5艘LNG動力雙燃料貨櫃船不同,也引發業界議論,到底誰比較會買船?航運業者表示,甲醇雙燃料船是近年比較熱門選項,陽明可能「動作比較慢」,沒意識到風向變化,所以還停留在兩三年熱門的LNG動力雙燃料貨櫃船,導致雙雄雖相近時間買船,卻不同調。 長榮兩起新船訂單是分別向日本Nihon Shipyard、韓國三星重工下訂8艘、16艘,總計24艘新船,下訂總價分別為14.4億~16.8億美元、28.8億~33.6億美元,後續將再公告簽約日期。目前長榮海運全集團營運船隊共計有214艘,運能為167.6萬,如包含此次新船在內,待交船舶尚有61艘、運能約67萬TEU。 原先國際海事組織(IMO)減排目標將於205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但目前有估計將有更積極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將提出,可能會期望於2050年達到碳中和,此舉代表全球船舶勢必將面臨更嚴格的環保法規約束,航商勢必需要淘汰舊船、更換新船,並且採取添加低硫油等規範來符合法規要求,雙燃料船舶運能已成重要趨勢。

  • 日本能源白皮書:全球LNG爭奪戰恐持續到2025年

    日本2023年版能源白皮書指出,受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影響,預估液化天然氣(LNG)直到2025年左右的供需狀況將更為緊迫,因此,全球性LNG爭奪戰今後將一定程度持續。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今年的能源白皮書以能源安全保障,及燃料價格高漲等作為主題。 白皮書指出,在烏克蘭遭到侵略後,因為歐洲國家擴大進口非俄羅斯產的天然氣,已造成全球性的LNG供需吃緊。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天然氣進口價格跟烏克蘭遭侵略前相比高漲近10倍,以歐洲為主的電費持續飆漲。 另一方面,由於2015年以後各國為實現「脫碳社會」,持續減少對氣田等投資,所以LNG全球生產力無法大幅提升,也就無法因應目前增加的需求。 白皮書研判到2年後的2025年左右止,LNG的供需將更為緊迫,讓全球性LNG爭奪戰今後將一定程度地持續。 因此,白皮書指出,在透過資源外交等方式強化國家參與、有助確保能源穩定的同時,也必須致力可再生能源及氫能等新能源普及。(譯者:黃名璽/核稿:蔡佳敏)1120611

  • 《國際產業》需求及依賴度下滑 日5月LNG進口驟降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日本上個月LNG(液化天然氣)進口量降至20多年來新低,理由是節約能源以及改用核電,因此對這種傳統化石燃料的需求才會大大降低。  根據統計,日本5月的運氣量已降至400萬噸左右,較去年同期大減30%,也創2002年以來最少量。目前,日本天然氣存量可說是在滿水位,故部分出口商5月已提出,要把手頭上的貨先出脫。  一直對家庭以及企業疾呼要節約能源的日本政府,去年因為能源出現危機,導致電力網路一度癱瘓,除了停電危機大增外,也拉高水電瓦斯等帳單費用。最近幾個月,由於LNG以及煤炭價格較便宜,使得進口燃料費不再貴參參,不僅幫忙日本電力供應業者降低進口費用,還有紓解電費大漲的壓力。 專事化學與能源等大宗物資的獨立調研單位安迅思(ICIS)表示,上一次日本電力需求如此不強的時間點,是在2020年5月新冠疫情正嚴峻的時候。同時,日本在工業氣體的使用量,也不像以往那麼大。  以全世界LNG進口最多的日本來說,若運往日本的量減少,將有助於緩解全球燃料短缺的問題,同時也把售價一舉壓到兩年來新低。另外,澳洲是日本LNG最大的供應國,去年大概占了所有進口量的43%左右。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