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KPMG

的結果
  • 18屆KPMG暨財團法人安侯建業教育基金會獎助學金嘉惠45名學子

    第18屆「KPMG暨財團法人安侯建業教育基金會獎助學金」頒獎典禮9日舉行,由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主席陳俊光與安侯建業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林琬琬主持頒獎典禮。此次總計頒發45位受獎同學,包括大學部29名、研究所16名。 陳俊光表示,KPMG獎助學金已舉辦18年,期望藉此方式鼓勵優秀人才,也期望邀請與KPMG有相同理念的人才一起加入事務所。 林琬琬指出,從疫情之後數位轉型到AI的興起,有許多關於未來會計人是否會被取代的討論隨之而起,數位科技的興起多半是協助作業流程自動化,節省人力與時間,但真正重要的資料分析整合、解決問題與溝通都仍需要財會人員的專業判斷。 專業組織策略長郭冠纓會計師表示,截至目前為止,KPMG獎助學金18年來共頒發近1,400萬元的獎金嘉惠了710位學子,期許身處於弱勢環境中的同學們在獲得幫助後,擁有改變的勇氣和勇於突破困境的決心。

  • 全球Q1創投金額 摔14季新低

     KPMG安侯建業3日發布最新的「創投脈動:全球創業投資分析」,在全球市場不確定性加劇、利率上升、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和對全球銀行體系穩定性的擔憂四大負面因子衝擊下,2023年第一季全球創投總額僅573億美元,創14季新低。  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是全球創投黃金時期,單季創投總額自2021年第一季至2022年第二季,連續六季突破單季千億美元,但2022年第二季後即呈現下滑走勢,今年第一季更跌破600億美元關卡。  今年首季全球創投投資件數為6,030件,也創下九季來單季件數新低。  KPMG安侯建業指出,由於市場不確定性沒有盡頭,預計2023年第二季仍將是全球創投投資的「艱難季度」。KPMG安侯建業創新與新創服務團隊協同主持會計師簡思娟表示,主要是新創和企業面臨大環境不佳,優先考慮削減成本、提高運營效率以及裁員以減少支出,創投也收緊資金,並加強對潛在投資標的的審查。  她指出,由於市場仍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各區域的創投持續表現出謹慎態度,因此2023年第二季的創投投資可能會維持疲弱現象。  KPMG安侯建業表示,IPO活動2023年第一季也依然低迷,且幾乎沒有跡象表明未來幾個月內會重新活躍;從投資者情緒來看,特別是美洲和歐洲,多認為IPO可能在2023年第四季才比較有機會重啟活力,甚至延後到2024年才會復甦。  唯一例外是大陸和香港,KPMG安侯建業表示,2023年第一季這兩個地區的IPO活動也有所下降,但鑑於陸港在全球的特殊地位,有現象顯示這兩個地區的監管變化,例如香港聯交所新的上市規則調整,有機會引起新的投資興趣。  此外,過去幾年創投也愈來愈願意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像是南美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區開始吸收資金,短期這些地區可能仍不是重點投資區域,但長遠來看,這些地區會持續受到創投關注。

  • 外派美國如何報稅 KPMG這樣說

    近來有不少台灣企業派員赴美工作,包括台積電外派工程師至鳳凰城新廠。外派人員往往需在美國待上相當的時間,KPMG安侯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兼所長卓家立提醒,美國設有聯邦稅和州稅,分別由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徵收,有各自獨立的徵稅制度。由於各州的州稅規定和判斷標準不盡相同,因此外派人員可能同時須繳納兩種稅負,也可能僅需繳納聯邦稅,需視所在地州政府的規定而定。 美國聯邦稅制下,徵稅對象分為美國稅務居民及非稅務居民,分別訂有不同的課稅標準。以所得稅而言,若為美國稅務居民須就其全球收入繳納所得稅,若為非稅務居民僅須就美國來源之收入繳納所得稅。外派人員應先判斷自己是否為美國稅務居民,接著才能確定如何納稅,這對稅務申報的影響至關重大。 美國稅務居民認定標準有三種,只要符合一項便屬於美國稅務居民,包括:具美國公民身分、持有綠卡、或符合居留測試(Substantial Presence Test)者。卓家立說明,換句話說,外派人員縱使不是美國公民也無綠卡,仍可能因為符合居留測試而成為美國稅務居民,必須比照美國公民納稅。 他提醒,若在同一稅務年度中,從非稅務居民成為美國稅務居民,則該年屬於雙重身分稅務年度。納稅人僅須就其符合居住測試後的期間以美國稅務居民的身分納稅、申報,就該年度尚未滿足美國稅務居民條件的期間,仍以非稅務居民的相關規定納稅即可。 非稅務居民原則上僅須就美國來源收入繳納所得稅(1040-NR表格)。以外派人員來說,其在美國分公司(或其他分支機構)上班獲取的薪資即屬應稅所得。 扣除額分為標準扣除額及列舉扣除額。美國稅務居民可擇優適用,且單身者與夫妻共同申報者可享的標準扣除額不同。非稅務居民則不適用標準扣除額,處於雙重身分稅務年度者(Dual-Status Tax Year),原則上也不適用標準扣除額,僅能列舉特定扣除額項目。 卓家立補充:「以外派人員來說,較常適用的扣除額項目為工作業務相關支出、個人退休計劃 (IRA)。若為處於雙重身分稅務年度者(Dual-Status Tax Year),原則上也不適用標準扣除額。」

  • KPMG安侯建業:替代能源是Q1新創融資吸金王

    KPMG安侯建業3日發布2023年第一季「創投脈動:全球創業投資分析」報告,強調替代能源(包含電動車相關)是2023年首季最熱門獲投領域,而且是每個地區最大的融資交易案件。 KPMG安侯建業創新與新創服務團隊協同主持會計師簡思娟表示,替代能源和綠色科技、國防、網絡安全和B2B服務可能是目前全球最具韌性的投資領域,其中又以替代能源最熱門。 在美洲,總部位於美國的替代能源基礎設施新創企業Generate籌集8.806億美元;在亞洲,總部位於大陸的電動汽車新創企業Zeekr籌集7.5億美元;在歐洲,總部位於德國的替代能源租賃新創企業Enpal籌集2.28億美元。 KPMG安侯建業表示,俄烏戰爭和能源成本成為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進而使創投關注替代能源領域,隨著歐洲變得更加自力更生,此領域也吸引了相當多樣化的投資,在一段時間內此領域將保持強勁投資。 至於網路安全也仍是創投的首要關注領域,KPMG安侯建業表示,2023年首季的網絡攻擊和數據洩露相關的風險持續發展和增長,儘管全球各地區創投市場在都經歷一些動盪狀況,但網路安全領域的關注預計將保持相當程度韌性。 美國仍然完成網絡安全領域大型的新創企業融資案件;總部位於美國的雲安全新創企業Netskope和Wiz分別籌集了4.01億美元和3億美元,而一站式資安新創企業Aura籌集了2.05億美元。

  • KPMG安侯建業研討會 財政部:稅制勢須妥善順勢調整

    KPMG安侯建業於21日舉辦「我國稅制接軌國際租稅趨勢及產業策略研討會」。財政部賦稅署長署宋秀玲分享台灣稅制的蛻變與企業因應之道指出,台灣近年實施三層文據移轉訂價制度、建立境外電商課稅制度,CFC(受控外國公司)制度也於今年施行。 因應國際反避稅浪潮,台灣絕不能置身事外。因此面對OECD的「全球利潤分配稅制」、「全球最低稅負制」兩大支柱,我國稅制勢必須妥善因應調整。 面對歐盟稅務不合作檢查之「租稅透明」、「公平稅制」及「執行防止稅基侵蝕及利潤移轉(BEPS)措施」三項議題,台灣在稅務資訊之交換及租稅公平也做了諸多努力,宋秀玲表示,迎戰國際的租稅情勢,未來稅制規劃上將以宏觀、遠觀及國際觀規劃。 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營運長陳彩凰表示,現今國際租稅趨勢很明顯,是朝提高跨國集團租稅透明度、強化稅負公平性及新增環境稅三大構面進行,過去透過紙上公司隱匿利潤或交易安排而降低稅負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副總經理張維欣建議,跨國企業也應多加研究國際稅務爭議案例,瞭解整體稅務機關最新主張及看法,以免誤觸禁區,除鉅額補稅外,尚可能因商譽受損而影響集團的長久發展。 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執行副總經理廖月波表示,為跟上國際減碳潮流,台灣在今年2月公布「氣候變遷因應法」,將全面檢視工商業碳足跡、建立盤查制度,以徵收碳費。 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在2023年10月開始試行,2026年正式實施,適用對象為鋼鐵及下游產品(例如螺釘、扣件)、鋁、電力、化肥、水泥及氫等, 而2030年開始,CBAM適用對象計畫擴大至歐盟排放交易所有產品。 廖月波建議,在企業因應策略方面,首先應持續關注各國律法變動外,辨別產品是否在各國訂定的範圍清單內,是否會有重大稅務影響,其次,企業也應立即進行跨部門間的整合,最後應建立評估各國政策對稅務治理的風險機制,將營運面與稅務治理相結合。

  • KPMG探討淨零熱潮下的商機與挑戰

    KPMG安侯建業主席陳俊光表示,去年KPMG針對全球CEO進行調查,發現環境與氣候變遷被視為影響台灣企業的第二大風險。5成的CEO認為,在未來三年內「對社會議題應採取更為積極的態度」將是加速ESG策略發展的關鍵。 今年為台灣碳管理的重要行動年度,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開始施行、相關主管機關的行動落地、國際上的CBAM亦要求企業進行碳揭露與碳確信。 如何讓企業永續經營具體落實到減碳目標的執行,亦能持續保持業績成長,是公司治理重要的一環,也是董監事的重要議題。 KPMG安侯建業執業會計師黃郁婷表示,台灣2050淨零入法,國家的淨零路徑,須由各界一起努力,政策不斷推陳出新,企業除了合乎規定,還會面臨國際品牌的要求,減碳才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當排碳不是零成本,環境成本內部化,會衝擊企業的獲利能力,如何評估氣候變遷對財務報表帶來的影響,非財務績效的評估,會越來越重要。 公司往永續/淨零的路徑路邁進,策略的制定、系統如何配合,如何回應利害關係人的需求,都需要提早規劃,脫碳轉型不只是風險,從中辨識機會,提早布局,肯定利大於弊。 KPMG畢馬威財務諮詢董事總經理陳文正認為,企業如何加速脫碳邁向淨零,這已經不是口號而是企業競爭力與生存的關鍵要素之一。 連續兩年的KPMG全球CEO前瞻大調查中明確指出環境/氣候變遷風險皆被列為前四大風險議題中,凸顯伴隨著地緣政治及氣候法規法制化的腳步企業的經營成本與風險逐步增加更遑論經濟衰退及通膨壓力的影響。 依據綠色和平組織推估顯示,若扣除台電FIT與台積電採購綠電部分,全台灣綠電總量目前僅1.56%進入自由市場交易,若對照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揭露資訊截至2023年3月底也只有84.4萬張再生能源憑證交易量,反觀2022年全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約216.32億度,約當可以轉換成2,160萬張再生能源憑證。 陳文正認為,如果政府法規與市場機制接軌進度調整,將可以有效解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陣痛議題,進而期待再生能源憑證現貨/期貨市場、VPPA市場、Aggregated CPPA及更多創新方式透過彰顯環境效益價值促進再生能源增加及多元化。

  • CRS搭配個人CFC 境外資產難避險

     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執業會計師洪銘鴻提醒,所得稅法反避稅規定受控外國公司法(CFC)今年開始實施,未來CRS搭配個人CFC實施,國人境外資產將漸趨透明,國人申報所得稅時,即便境外公司未於當年度分配股利或盈餘,如境外公司股東符合CFC申報規定,仍應依CFC相關規定申報個人的海外所得。  財政部國際財政司於日前公布的最新「台版肥咖條款」(CRS)資料交換情形,與日本、澳洲共換回約28萬筆台人帳戶。國財司同時表示,今年起將開始運用相關資料,供國稅局評估逃漏稅風險及選案參考,納稅人若有短漏報所得,應主動補報、補繳。  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協理陳信賢表示,CFC制度實施後,即便CFC盈餘尚未分配,仍將視同已分配,並須按個人持股比率計算CFC營利所得。至於CRS,國稅局可透過跨境金流等紀錄掌握國人海外投資等資訊。因此未來跨境匯款若涉及海外所得,建議應依相關規定辦理所得稅申報。

  • KPMG:大陸有望再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KPMG安侯建業(陸稱畢馬威)中國數字化賦能諮詢服務主管合夥人張慶杰、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25日出席大陸發展高層論壇。康勇表示,今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目標仍明顯高於大多數主要經濟體增速,有望再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中國證券報引述康勇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2.9%,美國經濟增長1.4%,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4%,都低於大陸的增速目標。 康勇表示,預計今年大陸經濟有望實現5.7%的增速,快於去年。展望海外,世界經濟依然面臨多重挑戰,增速或有所放慢。今年大陸經濟有望再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 近7成看好醫療三科技應用

     KPMG安侯建業22日發表「2023年全球醫療照護和生技投資前景」調查報告,有將近7成受訪者看好醫療保健技術,特別是AI、機器學習及語音辨識三大應用領域。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郭欣頤表示,預計市場仍會持續波動一陣子,但估值已由低點上漲15%至20%,若整體經濟逐步回穩,部分企業可能會迅速尋求IPO或併購。  KPMG報告指出,專業投資者持續看好2023年交易表現,6成投資者認為2023年交易數量將超越2022年,特別是在新藥研發與併購議題的雙重加持下,整體產業前景看俏。  KPMG安侯生技顧問公司副董事長寇惠植提醒,醫藥產業雖屬於剛性需求,經濟逆風下的影響相對較小,企業仍須注意重大財務衝擊與其估值,重新審視商業模式。  KPMG健康照護科技應用報告也就2022年智慧醫療相關交易歸納出三大方向,一是交易目標以傳統醫療資通訊大廠為主,例如2022年甲骨文以280億美元收購電子病歷公司Cerner;二是遠距醫療及混合醫療成為趨勢,例如藥品零售商CVS收購醫療保健服務商Signify;三是人工智慧,例如微軟收購語音辨識巨頭Nuance。報告強調,儘管生技製藥產業交易量2022年下降26%,全球生醫市場表現依舊相對亮眼。收購者持續關注技術創新與重大研發項目,包含產品收購、授權交易及策略合作。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人蘇嘉瑞認為,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上路,加上行政院會通過再生醫療雙法草案,會是促進台灣發展生醫資通整合及先進醫療技術的催化劑。

  • KPMG生醫大調查 看好這三大領域投資商機

    KPMG安侯建業22日發表《2023年全球醫療照護和生技投資前景》調查報告,展望2023年產業前景,近7成認為醫療保健技術為首要關注重點,特別是AI、機器學習及語音辨識三大應用為投資者一致看好的領域。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郭欣頤表示,預計市場仍會持續波動一陣子,不過估值已由低點上漲15%至20%,若整體經濟逐步回穩,部分企業可能會迅速尋求IPO或將併購視為另一選擇;私募股權基金將著眼於優化流程的醫療保健企業,以期推進更全面的解決方案打造智慧醫療場域,創造新價值。

  • 稅務法務-KPMG公布全球製造業展望調查

     KPMG最新發布「2023全球製造業展望」調查報告,84%製造業CEO對未來三年企業成長前景充滿信心;83%則對產業長期前景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KPMG該報告是針對歐洲、北美及亞太地區共11個國家年營收5億美元以上的182位製造業CEO進行調查。但其中也有超過4分之3的CEO坦言,若經濟持續衰退,可能影響其對未來三年企業成長的信心程度。  安永20日公布「全球CEO展望脈動調查」則表示,依其調查全球1,200位企業CEO,有98%認為2023年將因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供應鏈中斷及疫情不確定性等情況而造成經濟衰退。  安永指出,其中有48%受訪CEO預估全球經濟將放緩,55%擔心經濟衰退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比全球金融海嘯時期更嚴重。  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公司總經理何淑芬表示,2023年的商業環境不確定性較高,全球大集團和企業準備好啟動更大規模的分拆行動,但這對台灣企業是一個相當好的機會,台灣企業在此趨勢下,可取得關鍵性技術和尋找下一個成長動能。  KPMG也表示,通膨高漲、利率上升、投資減少、地緣政治衝突等,使全球經濟呈現放緩趨勢,面對市場狀態低迷、緊張的地緣政治關係,企業正重新擬定短期的策略計畫,以因應當前的挑戰。KPMG調查,82%企業已實施或正在計畫緩解數位轉型的策略,降低營運支出;88%企業已退出俄羅斯市場或計畫暫停與其有合作的業務關係,以抵制這場突如其來的震撼。  供應鏈調整方面,84%受訪CEO表示已紛紛朝向區域化、短鏈化,並開始在各國建立區域供應,加速朝向多鏈的分散式發展;另有86%企業已著手進行或計畫採取供應鏈多元化策略以緩解疫情造成的脆弱性供應鏈。  此外,企業也將透過策略聯盟與本業成長(Organic Growth)策略,以快速實現企業成長目標;51%以上CEO表示,該企業對於併購有強烈意願,期望透過併購方式調整企業組織、擴展事業版圖,讓併購成為轉型的基石。

  • KPMG:84%CEO於未來三年的成長前景充滿信心

    KPMG20日發布《2023全球製造業展望》調查報告,針對歐洲、北美及亞太地區之11個國家,年營收達5億美元以上、182位之製造業CEO進行問卷調查,84%製造業CEO仍對於所屬企業未來三年的成長前景充滿信心;83%則對於所屬產業的長期前景保持審慎樂觀態度。超過四分之三的CEO坦言,如果經濟持續衰退,將影響他們對於未來三年企業成長的信心程度。 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終端需求疲軟,使得製造業今年的營收更具挑戰性,為了保持估值水平並在資本市場運作,部分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出售予私募股權基金,以重整組織結構,強化獲利能力。 此外,企業也將透過策略聯盟與本業成長策略以快速實現企業成長目標。超過一半(51%)以上的CEO表示該企業對於併購有強烈意願,期望透過併購方式調整企業組織、擴展事業版圖,讓併購成為轉型的基石。

  • KPMG提醒 財富傳承要及早管理稅務

    根據經濟部發布《202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59萬家,占全體企業達98%以上,創歷年新高,其創造的就業人數為920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八成以上。就企業主年齡結構分析,2021年中小企業的雇主年齡超過60歲者,較2020年增加約7.44%,顯示接班傳承仍是台灣小中企業刻不容緩亟須面對的課題。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家族辦公室服務團隊執業會計師葉建郎說明,面臨家族間無法共事而有分家的想法,有些會就不同家族的合資企業按照公司別或產業別分家,這時就會面臨股權的交換跟找補問題。 例如家族成員(甲)以持有的B公司股權與家族成員(乙)持有的A公司股權交換,交換後,A公司股權全數由甲持有,B公司股權全數由乙持有,應留意在稅務處理上,並非僅有找補部分會產生稅負的問題,實物交換部分亦須以買賣方式報繳相關稅捐。 換言之,應就換入股權的時價加所收現金,減除當初取得換出股權的成本計算資本利得,其已發行股票者,非上市櫃與非興櫃公司之股票處分應列入基本所得額計算,扣除670萬元後按20%稅率課徵所得基本稅額,但屬交易設立未滿五年之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股票,得免予課徵。其未發行股票之股權或有限公司出資額之處分,屬一般財產交易所得,應按最高40%稅率課徵綜合所得稅。 葉建郎提醒,以上移轉的股份或出資額如為非上市櫃與非興櫃公司,需要特別留意是否有股權價值一半以上來自台灣境內的不動產,且個人直接或間接持有該公司股權合計超過50%之情形。 此時,不論股權於何時取得,均應優先適用房地合一課稅制度,而不適用前述基本所得稅或綜合所得稅之課徵。實務上常見的分家情形,家族持有的股份或出資額多會超過十年,或可按15%稅率課徵房地合一所得稅,此相較基本所得稅或綜合所得稅之課徵方式並非全然不利,惟應注意持有公司股權比例超過50%之認定範圍,及受贈或繼承取得股權之持有期間如何計算等特殊議題。 由於分家所涉及層面之稅務議題相當複雜,建議企業主宜盡早籌劃並諮詢專家意見,做好稅務管理,避免未正確申報或計算致影響自身權益。

  • KPMG:半導體產業信心 五年新低

     KPMG安侯建業14日發布「2023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結果顯示在人才短缺、地緣政治風險、利率上升等三大利空衝擊下,2023年半導體產業信心指數為56分,降至五年最低水準。該調查訪問全球151位半導體產業高階主管,訪查其對半導體產業未來展望。  雖然信心指數創五年低點,由於車用晶片需求大幅成長,且多數產品半導體短缺問題有望緩解,81%半導體產業高階主管預估所屬企業未來一年營收將成長,並且有23%受訪者預期營收漲幅將超過20%。  「2023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結果顯示,65%半導體高階主管認為供應鏈短缺將在2023年有所緩解,其中更有52%受訪者認為年中就可緩解。  至於半導體產業的三大挑戰,報告指出,包括人才短缺、通膨與監管法規風險、地緣政治與半導體國有化。其中更有46%受訪者非常擔憂人才與勞動力短缺問題。  KPMG科技、媒體與電信產業協同主持會計師鄭安志認為,經觀察國內半導體廠商2023年前兩月營收公告及第一季財務預測,大多數廠商營收成長似乎受到壓抑,主要是因2022年受庫存調整等影響,半導體產品的供應從去年第四季到今年上半年極有可能呈現出貨放緩趨勢,等待庫存去化後,預計下半年出貨將恢復。  鄭安志認為,雖然需求逐漸修正,由於半導體應用類別日益廣泛,未來車用、手機、工業、無線通訊、人工智慧、5G基礎設施及能源市場需求,將使半導體需求保持成長動能。  此外,元宇宙過去在推動半導體產業成長的排名處於後段,但隨著元宇宙的技術不斷發展,也被產業領導人視為值得持續關注的行業。

  • 4因素重擊 半導體業信心創5年新低 這1應用噴發 取代通訊成產業火車頭

    KPMG今(14)日公布《2023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顯示,受去全球半導體市場面臨人才短缺、地緣政治風險、利率上升等因素影響,今年半導體產業信心指數創5年來新低;不過仍有逾8成受訪者認為未來一年營收將呈現成長,且拜應用多元化之賜,半導體需求仍將保持成長動能,尤其,車用晶片被視為推動半導體成長幅度最大的產業。 綜合媒體報導,《2023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訪問了151位半導體產業高層以了解今年半導體產業的展望,而今年的產業信心指數為56分,創5年新低,但仍有81%的業界高階主管認為,未來一年的營收將會成長,且有逾23%受訪者認為營收漲幅會超過2成。 KPMG科技、媒體與電信產業協同主持會計師鄭安志表示,受去年庫存調整、中國大陸疫情防控、中美衝突和通膨衝擊,大多台廠去年營收被壓抑,這從半導體廠今年1、2月營收和第一季財務預測可以得知;不過,預計下半年出貨將恢復,且車用、手機、工業、無線通訊、人工智慧、5G基礎設施及能源市場等場域應用多元化,半導體產業仍將保持成長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應用項目中,調查也顯示,在眾多應用中,車用晶片將成為推動半導體產業成長的最強推進器;根據調查,隨著各國先後宣布電動車政策並承諾發展目標,要在2025年至2040年間逐步禁售燃油車,電動車的發展將推動高功率半導體進一步發展。 按照KPMG發布的《車用半導體—加速進入MaaS的新時代》調查顯示,車用半導體收入至2040年將超過2,500億美元,過去被視為半導體產業的最強動力無線通訊退居第二位,物聯網(IOT)、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AI)則名列第三至第五名。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