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KPMG

的結果
  • KPMG提醒納稅人注意高風險漏報禁區

    報稅進入截止倒數,據歷年統計約有7成以上納稅義務人會直接以國稅局提供之所得資料報稅,因未增加或刪改所得、扣除額資訊,大多不會短漏報稅額,縱使產生短漏報所得,惟係屬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或稽徵機關依規定應提供而未能提供之所得資料,將來只有補稅免予處罰。 但短漏報非屬查調範圍所得,例如海外所得、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財產交易所得及私人借貸利息所得等,如未符合其他免罰標準,除了補稅外,還會被處罰,應特別留意。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執業會計師葉建郎舉例說明,股份買賣、以股作價或股份轉換等產生之交易所得,是無法透過國稅局提供,但國稅局透過內部勾稽系統,很輕易能查核漏報情事,例如證券交易稅申報資料或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書有關投資人明細資料等,再加上近年度證券交易所得課徵多次修正,導致納稅義務人並不清楚部分證券交易所得應申報納稅。 葉建郎進一步說明,如果該股份已發行股票者,非上市櫃與非興櫃公司之股票處分應列入基本所得額計算,加計其他基本所得額後,扣除670萬元按20%稅率課徵所得基本稅額,但屬交易設立未滿5年之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股票,得免予課徵。倘其未發行股票之股權或有限公司出資額之處分,屬一般財產交易所得,應按最高40%稅率課徵綜合所得稅。 另外,葉建郎強調,國稅局除了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相關課稅數據外,還有投資審議委員會等其他部會的系統資料,甚至包括海外地區的交換資訊,近期有納稅人疑似以海外資金繳納保費、購買不動產或現金辦理增資等,被通知到國稅局備詢,因此籲請納稅人應誠實申報並於申報時諮詢專業意見,做好稅務管理,避免未正確申報或計算,影響自身權益。

  • SAP在台年度盛會 賦能台灣產業加速升級

    SAP台灣今日舉辦年度盛會2023 SAP NOW Taiwan,上午主題演講邀請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緯創資通、中國信託金控、高雄市政府、日月光半導體、KPMG安侯建業等產官研界頂尖專家到場,以「永續實踐.贏向未來」為主軸,探討永續、財務、供應鏈、人才管理與雲端升級等五種營運面向的轉型實踐方針,以實例解析企業如何打造「數據力」與「永續力」雙重戰力掌握市場先機,加速邁向永續智慧企業。 SAP 全球執行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黃陳宏博士表示:「區域經貿崛起、供應鏈韌性布局、綠色永續發展,是台灣企業面臨的發展趨勢。一切營運的基石皆為『數據』,各行各業講究數據驅動決策,企業經營各種維度唯有數據可視、才可管。SAP 看好台灣市場發展潛力,近來持續深化投資,與台灣產業共同創新,希望加速推動更多企業朝向『全數據轉型』、『全連結協同』、『全綠色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賦能客戶高效掌握營運所需的關鍵數據,加速擘劃致勝未來。」 對於台灣企業數據驅動轉型,SAP 全球副總裁、台灣總經理陳志惟進一步觀察到,這兩三年,疫情加速企業雲端升級,有效善用雲端技術部署及管理上的彈性、可擴充性,加速企業強化數據力,持續優化營運、擴大商業規模、甚至開創新商模,重塑與市場和客戶的溝通策略;他補充說道,「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們很多客戶推動轉型面向逐漸擴大,過去企業轉型聚焦核心業務數位化,近期範疇從數位核心向外觸及到人才、供應商、ESG 績效等不同營運面向,策略從單點式轉向線、面等更加全面的管理模式與思維。」 面對國際各種監管要求,永續已是企業營運至關重要的命題之一,企業如何淬鍊出透明且準確的數據成為企業的當務之急。近期一份調查指出,受訪企業表示有 90% 的供應鏈碳足跡,並不在單一公司的直接控制範圍內,顯示出供應鏈夥伴間應有一個共用的平台或系統,統一管理排放數據;對此,因應範疇三碳盤查需求迫在眉睫,SAP 基於在企業資源管理數十年的經驗,在管理上加入「碳」的思維,發展出完整的永續發展解決方案,讓企業培養永續即戰力,無縫在 SAP ERP 上蒐集各式數據、協作供應鏈廠商,準確計算、分析碳足跡,將永續指標可視化、可管理優化。 此外,永續轉型面向博大精深,並非靠單打獨鬥就能成真,唯有仰賴企業內跨組織合作、串聯生態系各利益關係人始能推展。SAP深耕台灣26年,看準台灣綠色產業機遇,積極與在地夥伴合作建立生態系,包括攜手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中華系統整合股份有限公司聯手推出扣件雲3.0,以及與高雄合作成立首座SAP全球ESG研創中心,盼透過深化在地產學研的連結,共同提升台灣「永續力」,賦能企業落實永續。

  • KPMG安侯建業落實綠電採購

    KPMG22日發布「2023 Our Impact Plan」報告指出,2022年執行績效和持續推動的成果,包括在2019年的基線上實現了25%的碳減排,在全球管理團隊中實現了50:50的性別平衡,以及邀請500多個全球主要的供應商揭露他們的碳足跡資料,呈現KPMG全球在永續治理(Governance)、以人為本(People)、繁榮共存(Prosperity)和關懷地球(Earth)等四大核心議題同心協力所帶來的成果。 KPMG全球主席Bill Thomas表示,執行「KPMG影響力計畫」如同對著一面鏡子進行自我檢視,全球KPMG的員工與客戶並肩作戰,把最優秀的人才、最創新的技術和經驗用於幫助企業、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生活的社區。透過分析去瞭解可以和應該做的事,以履行責任,經由解決問題以實現永續、有意義的改變,來幫助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主席陳俊光指出,身為全球專業服務組織,該所不遺餘力推動ESG和一切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專業議題,其中碳管理視為氣候變遷的優先議題,協助企業針對氣候風險、淨零脫碳、低碳價值創造以及低碳交易諮詢,除積極為各界帶來最新的專業知識及法規更新外,也不斷輔導企業進行永續轉型,以滿足全球快速變化下的期望和需求。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吳麟說,身為全球KPMG的一份子,台灣KPMG也將持續在這四大議題執行上有更積極作為。他更進一步說明,KPMG安侯建業向綠電提供業者簽訂綠電購售協議(CPPA),每年採購170萬度綠電,以達成100%綠電目標,具體落實邁向RE100的企業淨零目標,也具體回應國家發展委員會所提出之2050淨零轉型戰略。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長于紀隆提出,在2022年全球KPMG進行的信任研究調查中,多數接受調查的外部利益相關者表示:對環境永續的承諾,專業服務機構的使命越來越重要,為此KPMG承諾將ESG永續任務放在最優先的位置,並致力使ESG永續發展成為貫穿我們業務和營運的標誌。 于紀隆進一步說明,循環原則是以組織內可以應用的關鍵領域做為起點,隨後分析現狀並及時改進,例如提供經過修理、回收或翻新的IT設備和採購循環傢俱,並實施有助於優化材料使用和壽命的戰略。 許多KPMG會員所已實施IT設備和行動電話的再利用和回收計畫。KPMG中國和加拿大實施「綠色角落」,同仁可以捐獻他們不再需要的優質物品,並交換他們想要的任何物品(如書籍、衣服和玩具)。

  • KPMG「2022台灣卓越客戶體驗報告」 零售生鮮最佳

    KPMG安侯建業18日發布「2022台灣卓越客戶體驗報告」,發現生鮮零售業在整體客戶體驗的表現上,相較其他產業突出,卓越客戶體驗總分拿下7.62分高分。 KPMG表示,不論是在採用新科技、打造創新客戶體驗上,生鮮零售業都非常積極推陳出新,同時搭配外送品牌,或是自建外送服務的超高便利度,讓客戶忠誠度高度成長。 KPMG是針對2022年6月至8月間在台經營的娛樂休閒、金融服務、零售生鮮、非生鮮零售、餐飲速食、電信、旅遊飯店與公部門等127個國內外品牌,進行2,579位台灣消費者意見調查。 調查發現,台灣消費者最肯定品牌提供服務的時效性與信賴感,平均分數中位數皆落在 7.5分以上,其中時效性以零售生鮮業7.89分拔得頭籌;信賴感則以公部門得分7.76分最高。 本次調查KPMG以六大體驗元素為關鍵指標,包含信賴感、解決力、時效性、同理心、期望值、個人化,再計算出卓越客戶體驗(CEE)分數。 KPMG安侯建業數位創新服務營運長賴偉晏說,為提供客戶更加值的體驗,運用靈活IT架構強化技術生產力成為企業創新考量指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61%台灣消費者關注購買商品是否符合永續價值。 KPMG過去13年持續調查消費者與品牌互動的體驗。期間訪問逾55萬名分布在39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消費者,蒐集超過550萬個體驗評價。2022國際卓越客戶體驗報告調查全球 25個國家、3,077個品牌,蒐集89,903位消費者意見。

  • 2023碳行動年 落實減碳目標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TIRI台灣投資人關係協會、高雄港都上市櫃企業家協會與億載會日前於高雄舉辦「2023安侯建業領袖學院論壇:淨零熱潮下的商機與挑戰」研討會,為上市櫃公司董監事分析國際永續趨勢。  KPMG安侯建業主席陳俊光表示,KPMG安侯建業於2022年底進行「台灣CEO前瞻大調查」時,氣候變遷風險已躍升企業風險第二順位,超過一半CEO認為需加快腳步翻轉永續風險,尤其在高雄最重要的石化產業,被認定為排碳大戶,未來勢必得面對碳費徵收,將墊高生產成本。  政府為引領企業深化永續治理,金管會2022年公布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從五大面向四大主軸來引領企業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不過,長期待在中國的台灣投資人關係協會(TIRI)副理事長王恩國則觀察,新能源車比例將達到40%,這也意謂著,未來中國電動車將會蓬勃發展,中國將成為全球電動車成長最快的市場。他指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電池生產基地,美國現階段非常憂心特斯拉太依賴中國的電池(寧德時代),故已要求特斯拉加強研發去中國供應鏈的電池技術,未來美中之間在新能源車電池的競爭將加劇。  利害關係人  將更重視ESG報告  今年台灣企業出版永續報告書達777本,對報告書的法律效力問題,各界也紛紛提出探討,針對此議題,KPMG安侯建業永續長于紀隆說明,過去10年,政府政策目標是「先求有再求好」,這幾年,企業年報陸續透過附表方式,漸漸增加永續報告書中必要揭露事項,年報法律效力已符合證交法第20條的揭露真實財務資訊之規範。  于紀隆指出,過去永續報告最讓人詬病是「漂綠」疑慮,2022年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SSB)發布一般性永續相關揭露要求(IFRS S1)以及氣候相關揭露要求(IFRS S2)等兩號IFRS 永續準則草案,這二套草案讓永續報告揭露準則更一致,未來永續資訊統一化、標準化指日可待。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以呼應國際倡議  針對減碳議題,國內外相關法規愈來愈明確。2023年需揭露個體公司2022年溫室氣體盤查資訊,2024年須經第三方進行確信,2025年揭露合併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資訊。國際上,歐盟將於2023年10月開始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之過渡期,受影響的進口商需申報相關產品的碳排放量,有關的國內企業須加緊腳步做好報告準備。  KPMG安侯碳資源服務董事總經理黃力家強調,面對氣候變遷,2023年有很多法令陸續發布,將是企業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付諸行動的一年,企業不應再觀望,對於溫室氣體盤查、溫室氣體減量技術開發及綠色金融等,應付出行動實踐。  黃力家建議,企業可考量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治理、策略、風險管理及設定指標及目標的作法,進而加以管理碳議題。  從碳盤查中找到  創新元素  近年供應鏈對製造業而言有如坐雲霄飛車一般,突然之間被迫面臨供給短缺與物流瓶頸,KPMG安侯建業顧問服務暨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指出,現在供應鏈困局正出現緩解與逆轉跡象,許多企業將面臨組織重組,並透過收購與合併的方式來強化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  劉彥伯認為,企業在進行碳盤查的任務中,如何從中找到創新元素、發展第二條成長曲線,將會是繼前幾年的工業4.0,進而發展到數位轉型,最終結合節能減碳,從效率的提升,到商業模式的創新,最終與社會責任結合的永續經營,才是企業經營之道。

  • 18屆KPMG暨財團法人安侯建業教育基金會獎助學金嘉惠45名學子

    第18屆「KPMG暨財團法人安侯建業教育基金會獎助學金」頒獎典禮9日舉行,由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主席陳俊光與安侯建業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林琬琬主持頒獎典禮。此次總計頒發45位受獎同學,包括大學部29名、研究所16名。 陳俊光表示,KPMG獎助學金已舉辦18年,期望藉此方式鼓勵優秀人才,也期望邀請與KPMG有相同理念的人才一起加入事務所。 林琬琬指出,從疫情之後數位轉型到AI的興起,有許多關於未來會計人是否會被取代的討論隨之而起,數位科技的興起多半是協助作業流程自動化,節省人力與時間,但真正重要的資料分析整合、解決問題與溝通都仍需要財會人員的專業判斷。 專業組織策略長郭冠纓會計師表示,截至目前為止,KPMG獎助學金18年來共頒發近1,400萬元的獎金嘉惠了710位學子,期許身處於弱勢環境中的同學們在獲得幫助後,擁有改變的勇氣和勇於突破困境的決心。

  • 全球Q1創投金額 摔14季新低

     KPMG安侯建業3日發布最新的「創投脈動:全球創業投資分析」,在全球市場不確定性加劇、利率上升、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和對全球銀行體系穩定性的擔憂四大負面因子衝擊下,2023年第一季全球創投總額僅573億美元,創14季新低。  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是全球創投黃金時期,單季創投總額自2021年第一季至2022年第二季,連續六季突破單季千億美元,但2022年第二季後即呈現下滑走勢,今年第一季更跌破600億美元關卡。  今年首季全球創投投資件數為6,030件,也創下九季來單季件數新低。  KPMG安侯建業指出,由於市場不確定性沒有盡頭,預計2023年第二季仍將是全球創投投資的「艱難季度」。KPMG安侯建業創新與新創服務團隊協同主持會計師簡思娟表示,主要是新創和企業面臨大環境不佳,優先考慮削減成本、提高運營效率以及裁員以減少支出,創投也收緊資金,並加強對潛在投資標的的審查。  她指出,由於市場仍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各區域的創投持續表現出謹慎態度,因此2023年第二季的創投投資可能會維持疲弱現象。  KPMG安侯建業表示,IPO活動2023年第一季也依然低迷,且幾乎沒有跡象表明未來幾個月內會重新活躍;從投資者情緒來看,特別是美洲和歐洲,多認為IPO可能在2023年第四季才比較有機會重啟活力,甚至延後到2024年才會復甦。  唯一例外是大陸和香港,KPMG安侯建業表示,2023年第一季這兩個地區的IPO活動也有所下降,但鑑於陸港在全球的特殊地位,有現象顯示這兩個地區的監管變化,例如香港聯交所新的上市規則調整,有機會引起新的投資興趣。  此外,過去幾年創投也愈來愈願意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像是南美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區開始吸收資金,短期這些地區可能仍不是重點投資區域,但長遠來看,這些地區會持續受到創投關注。

  • 外派美國如何報稅 KPMG這樣說

    近來有不少台灣企業派員赴美工作,包括台積電外派工程師至鳳凰城新廠。外派人員往往需在美國待上相當的時間,KPMG安侯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兼所長卓家立提醒,美國設有聯邦稅和州稅,分別由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徵收,有各自獨立的徵稅制度。由於各州的州稅規定和判斷標準不盡相同,因此外派人員可能同時須繳納兩種稅負,也可能僅需繳納聯邦稅,需視所在地州政府的規定而定。 美國聯邦稅制下,徵稅對象分為美國稅務居民及非稅務居民,分別訂有不同的課稅標準。以所得稅而言,若為美國稅務居民須就其全球收入繳納所得稅,若為非稅務居民僅須就美國來源之收入繳納所得稅。外派人員應先判斷自己是否為美國稅務居民,接著才能確定如何納稅,這對稅務申報的影響至關重大。 美國稅務居民認定標準有三種,只要符合一項便屬於美國稅務居民,包括:具美國公民身分、持有綠卡、或符合居留測試(Substantial Presence Test)者。卓家立說明,換句話說,外派人員縱使不是美國公民也無綠卡,仍可能因為符合居留測試而成為美國稅務居民,必須比照美國公民納稅。 他提醒,若在同一稅務年度中,從非稅務居民成為美國稅務居民,則該年屬於雙重身分稅務年度。納稅人僅須就其符合居住測試後的期間以美國稅務居民的身分納稅、申報,就該年度尚未滿足美國稅務居民條件的期間,仍以非稅務居民的相關規定納稅即可。 非稅務居民原則上僅須就美國來源收入繳納所得稅(1040-NR表格)。以外派人員來說,其在美國分公司(或其他分支機構)上班獲取的薪資即屬應稅所得。 扣除額分為標準扣除額及列舉扣除額。美國稅務居民可擇優適用,且單身者與夫妻共同申報者可享的標準扣除額不同。非稅務居民則不適用標準扣除額,處於雙重身分稅務年度者(Dual-Status Tax Year),原則上也不適用標準扣除額,僅能列舉特定扣除額項目。 卓家立補充:「以外派人員來說,較常適用的扣除額項目為工作業務相關支出、個人退休計劃 (IRA)。若為處於雙重身分稅務年度者(Dual-Status Tax Year),原則上也不適用標準扣除額。」

  • KPMG安侯建業:替代能源是Q1新創融資吸金王

    KPMG安侯建業3日發布2023年第一季「創投脈動:全球創業投資分析」報告,強調替代能源(包含電動車相關)是2023年首季最熱門獲投領域,而且是每個地區最大的融資交易案件。 KPMG安侯建業創新與新創服務團隊協同主持會計師簡思娟表示,替代能源和綠色科技、國防、網絡安全和B2B服務可能是目前全球最具韌性的投資領域,其中又以替代能源最熱門。 在美洲,總部位於美國的替代能源基礎設施新創企業Generate籌集8.806億美元;在亞洲,總部位於大陸的電動汽車新創企業Zeekr籌集7.5億美元;在歐洲,總部位於德國的替代能源租賃新創企業Enpal籌集2.28億美元。 KPMG安侯建業表示,俄烏戰爭和能源成本成為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進而使創投關注替代能源領域,隨著歐洲變得更加自力更生,此領域也吸引了相當多樣化的投資,在一段時間內此領域將保持強勁投資。 至於網路安全也仍是創投的首要關注領域,KPMG安侯建業表示,2023年首季的網絡攻擊和數據洩露相關的風險持續發展和增長,儘管全球各地區創投市場在都經歷一些動盪狀況,但網路安全領域的關注預計將保持相當程度韌性。 美國仍然完成網絡安全領域大型的新創企業融資案件;總部位於美國的雲安全新創企業Netskope和Wiz分別籌集了4.01億美元和3億美元,而一站式資安新創企業Aura籌集了2.05億美元。

  • KPMG安侯建業研討會 財政部:稅制勢須妥善順勢調整

    KPMG安侯建業於21日舉辦「我國稅制接軌國際租稅趨勢及產業策略研討會」。財政部賦稅署長署宋秀玲分享台灣稅制的蛻變與企業因應之道指出,台灣近年實施三層文據移轉訂價制度、建立境外電商課稅制度,CFC(受控外國公司)制度也於今年施行。 因應國際反避稅浪潮,台灣絕不能置身事外。因此面對OECD的「全球利潤分配稅制」、「全球最低稅負制」兩大支柱,我國稅制勢必須妥善因應調整。 面對歐盟稅務不合作檢查之「租稅透明」、「公平稅制」及「執行防止稅基侵蝕及利潤移轉(BEPS)措施」三項議題,台灣在稅務資訊之交換及租稅公平也做了諸多努力,宋秀玲表示,迎戰國際的租稅情勢,未來稅制規劃上將以宏觀、遠觀及國際觀規劃。 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營運長陳彩凰表示,現今國際租稅趨勢很明顯,是朝提高跨國集團租稅透明度、強化稅負公平性及新增環境稅三大構面進行,過去透過紙上公司隱匿利潤或交易安排而降低稅負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副總經理張維欣建議,跨國企業也應多加研究國際稅務爭議案例,瞭解整體稅務機關最新主張及看法,以免誤觸禁區,除鉅額補稅外,尚可能因商譽受損而影響集團的長久發展。 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執行副總經理廖月波表示,為跟上國際減碳潮流,台灣在今年2月公布「氣候變遷因應法」,將全面檢視工商業碳足跡、建立盤查制度,以徵收碳費。 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在2023年10月開始試行,2026年正式實施,適用對象為鋼鐵及下游產品(例如螺釘、扣件)、鋁、電力、化肥、水泥及氫等, 而2030年開始,CBAM適用對象計畫擴大至歐盟排放交易所有產品。 廖月波建議,在企業因應策略方面,首先應持續關注各國律法變動外,辨別產品是否在各國訂定的範圍清單內,是否會有重大稅務影響,其次,企業也應立即進行跨部門間的整合,最後應建立評估各國政策對稅務治理的風險機制,將營運面與稅務治理相結合。

  • KPMG探討淨零熱潮下的商機與挑戰

    KPMG安侯建業主席陳俊光表示,去年KPMG針對全球CEO進行調查,發現環境與氣候變遷被視為影響台灣企業的第二大風險。5成的CEO認為,在未來三年內「對社會議題應採取更為積極的態度」將是加速ESG策略發展的關鍵。 今年為台灣碳管理的重要行動年度,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開始施行、相關主管機關的行動落地、國際上的CBAM亦要求企業進行碳揭露與碳確信。 如何讓企業永續經營具體落實到減碳目標的執行,亦能持續保持業績成長,是公司治理重要的一環,也是董監事的重要議題。 KPMG安侯建業執業會計師黃郁婷表示,台灣2050淨零入法,國家的淨零路徑,須由各界一起努力,政策不斷推陳出新,企業除了合乎規定,還會面臨國際品牌的要求,減碳才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當排碳不是零成本,環境成本內部化,會衝擊企業的獲利能力,如何評估氣候變遷對財務報表帶來的影響,非財務績效的評估,會越來越重要。 公司往永續/淨零的路徑路邁進,策略的制定、系統如何配合,如何回應利害關係人的需求,都需要提早規劃,脫碳轉型不只是風險,從中辨識機會,提早布局,肯定利大於弊。 KPMG畢馬威財務諮詢董事總經理陳文正認為,企業如何加速脫碳邁向淨零,這已經不是口號而是企業競爭力與生存的關鍵要素之一。 連續兩年的KPMG全球CEO前瞻大調查中明確指出環境/氣候變遷風險皆被列為前四大風險議題中,凸顯伴隨著地緣政治及氣候法規法制化的腳步企業的經營成本與風險逐步增加更遑論經濟衰退及通膨壓力的影響。 依據綠色和平組織推估顯示,若扣除台電FIT與台積電採購綠電部分,全台灣綠電總量目前僅1.56%進入自由市場交易,若對照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揭露資訊截至2023年3月底也只有84.4萬張再生能源憑證交易量,反觀2022年全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約216.32億度,約當可以轉換成2,160萬張再生能源憑證。 陳文正認為,如果政府法規與市場機制接軌進度調整,將可以有效解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陣痛議題,進而期待再生能源憑證現貨/期貨市場、VPPA市場、Aggregated CPPA及更多創新方式透過彰顯環境效益價值促進再生能源增加及多元化。

  • CRS搭配個人CFC 境外資產難避險

     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執業會計師洪銘鴻提醒,所得稅法反避稅規定受控外國公司法(CFC)今年開始實施,未來CRS搭配個人CFC實施,國人境外資產將漸趨透明,國人申報所得稅時,即便境外公司未於當年度分配股利或盈餘,如境外公司股東符合CFC申報規定,仍應依CFC相關規定申報個人的海外所得。  財政部國際財政司於日前公布的最新「台版肥咖條款」(CRS)資料交換情形,與日本、澳洲共換回約28萬筆台人帳戶。國財司同時表示,今年起將開始運用相關資料,供國稅局評估逃漏稅風險及選案參考,納稅人若有短漏報所得,應主動補報、補繳。  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協理陳信賢表示,CFC制度實施後,即便CFC盈餘尚未分配,仍將視同已分配,並須按個人持股比率計算CFC營利所得。至於CRS,國稅局可透過跨境金流等紀錄掌握國人海外投資等資訊。因此未來跨境匯款若涉及海外所得,建議應依相關規定辦理所得稅申報。

  • KPMG:大陸有望再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KPMG安侯建業(陸稱畢馬威)中國數字化賦能諮詢服務主管合夥人張慶杰、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25日出席大陸發展高層論壇。康勇表示,今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目標仍明顯高於大多數主要經濟體增速,有望再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中國證券報引述康勇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2.9%,美國經濟增長1.4%,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4%,都低於大陸的增速目標。 康勇表示,預計今年大陸經濟有望實現5.7%的增速,快於去年。展望海外,世界經濟依然面臨多重挑戰,增速或有所放慢。今年大陸經濟有望再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 近7成看好醫療三科技應用

     KPMG安侯建業22日發表「2023年全球醫療照護和生技投資前景」調查報告,有將近7成受訪者看好醫療保健技術,特別是AI、機器學習及語音辨識三大應用領域。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郭欣頤表示,預計市場仍會持續波動一陣子,但估值已由低點上漲15%至20%,若整體經濟逐步回穩,部分企業可能會迅速尋求IPO或併購。  KPMG報告指出,專業投資者持續看好2023年交易表現,6成投資者認為2023年交易數量將超越2022年,特別是在新藥研發與併購議題的雙重加持下,整體產業前景看俏。  KPMG安侯生技顧問公司副董事長寇惠植提醒,醫藥產業雖屬於剛性需求,經濟逆風下的影響相對較小,企業仍須注意重大財務衝擊與其估值,重新審視商業模式。  KPMG健康照護科技應用報告也就2022年智慧醫療相關交易歸納出三大方向,一是交易目標以傳統醫療資通訊大廠為主,例如2022年甲骨文以280億美元收購電子病歷公司Cerner;二是遠距醫療及混合醫療成為趨勢,例如藥品零售商CVS收購醫療保健服務商Signify;三是人工智慧,例如微軟收購語音辨識巨頭Nuance。報告強調,儘管生技製藥產業交易量2022年下降26%,全球生醫市場表現依舊相對亮眼。收購者持續關注技術創新與重大研發項目,包含產品收購、授權交易及策略合作。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人蘇嘉瑞認為,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上路,加上行政院會通過再生醫療雙法草案,會是促進台灣發展生醫資通整合及先進醫療技術的催化劑。

  • KPMG生醫大調查 看好這三大領域投資商機

    KPMG安侯建業22日發表《2023年全球醫療照護和生技投資前景》調查報告,展望2023年產業前景,近7成認為醫療保健技術為首要關注重點,特別是AI、機器學習及語音辨識三大應用為投資者一致看好的領域。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郭欣頤表示,預計市場仍會持續波動一陣子,不過估值已由低點上漲15%至20%,若整體經濟逐步回穩,部分企業可能會迅速尋求IPO或將併購視為另一選擇;私募股權基金將著眼於優化流程的醫療保健企業,以期推進更全面的解決方案打造智慧醫療場域,創造新價值。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