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Instagram

的結果
  • 《國際產業》科技巨頭擁抱EU新法 監管壓力倍增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隨著歐盟的《數位服務法》(DSA;Digital Services Act)本月在內容修正上提出新的規定,十數家全球大型的科技巨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法律審查。  在歐盟境內,多家網路巨頭,包括Meta的臉書和Instagram、中國的抖音、以及谷歌的一系列服務,都在適應新規定,例如防止有害內容的傳播、禁止或限制對用戶的廣告定向行為,以及與監管單位和研究人員可以分享部分的內部資料。  歐盟為科技監管全球領先者,更廣泛的《數位市場法》和《人工智慧法》都在醞釀中。  目前DSA的新規則僅適用於全球前19大,以及在歐盟用戶超過4500萬戶的線上平台。但是從二月中旬開始,將適用於所有線上平台,不論其企業規模大小。 任何違反數位服務法的公司,都將面臨高達公司全球營業額6%的罰款,屢犯者可能完全被禁止在歐洲經營業務。  被列為早期監管對象的兩家公司,亞馬遜和德國時尚零售商Zalando,目前正在法院挑戰他們為何被列入名單中。  Keller Postman律師事務所的主管Kingsley Hayes說,預計平台業者將極力捍衛他們的作法,特別是新的合規規則侵犯到他們的核心商業模式。  歐盟執委會說,在過去幾個月已經對19個平台進行壓力測試,這些測試將評估平台是否能發現、應對、緩解虛假訊息等系統風險。  至少有五個平台,包括臉書、IG、推特、抖音、Snapchat都參與了測試。  但是非營利處組織Eko在周四公布的研究顯示,即使規定即將生效,但臉書仍在批准一些有害內容的線上廣告。一則包括煽動對移民的暴力行為,另一個廣告則呼籲去暗殺一位知名的歐洲議會議員。  Meta回應說,Eko只採取了其中少量的廣告樣本,無法代表臉書在全球每天的大量廣告。

  • 《國際產業》Meta告上法院 尋求停止挪威隱私罰款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Meta平台在周二對挪威一家法院提出要求,暫停挪威監管機關對臉書(FB)和Instagram(IG)施以侵犯隱私權的罰款。  自8月14日以來,Meta每天被罰款100萬挪威克朗(約9.4萬美元),原因為Meta蒐集用戶個人資料,並利用這些資料來進行定向廣告的投放。這種行為被稱為是「行為廣告」,為大型科技公司常見的一種商業模式。  Meta要求法院對該命令提出臨時禁令。該每日罰款將一直執行到11月3日。  Meta曾在8月1日指出,打算在進行為廣告之前,先徵求歐盟地區用戶的同意。  挪威監管機關Datatilsynet說,目前還不清楚Meta何時以及如何徵求使用者同意,但同時之間,用戶的權利正在受到侵犯。 Datatilsynet負責人Tobias Judin說,將在法院上為這筆罰款進行辯護,「Datatilsynet會辯稱,禁令是沒有根據的」。  而Datatilsynet如果將該決定提交給歐盟的資料保護委員會,後者如果也同意該決定,那麼罰款可能成為永久生效,並且擴大到歐洲其它國家。  挪威的奧斯陸法院將連續兩天舉行聽證會。

  • Threads飆人氣 五天用戶破億

     臉書母公司Meta的全新社群平台Threads推出短短五天,用戶數突破1億大關,速度超越火熱的AI聊天機器人ChatGPT,成為成長最快速的社群媒體應用程式之一,顯示Meta執行長祖克伯挑戰馬斯克的推特獲得初期成功。  10日美股早盤Meta股價上漲1%,報293.38美元,今年迄今股價累計狂飆141%。  有「推特殺手」之稱的Threads上線不到一周,註冊人數便跨越1億大關,打破ChatGPT先前所創紀錄,OpenAI推出ChatGPT二個月才達到該里程碑。  Threads的成長速度亦領先TikTok,甚至超越自家的Instagram。TikTok花了九個月吸引到1億名用戶,Instagram花了二年半的時間,才累積1億人註冊。  被喻為「文字版Instagram」的Threads,5日推出就得到廣大用戶回響,上線頭二個小時就吸引200萬人加入,之後穩步跨越500萬、1,000萬、3,000萬和7,000萬關卡。祖克伯7日表示,Threads推出後的熱度「遠遠超出預期」。  Meta讓Instagram使用者能輕鬆加入Threads,是後者迅速獲得用戶認可一大原因。Threads擁有Instagram的20億用戶為後盾,使用者除可透過Instagram帳號註冊和登入,還能關注原本在Instagram追蹤的帳號。  面對Threads來勢洶洶且功能與推特極為雷同,推特的反應是揚言提告。推特老闆馬斯克指稱Meta雇用推特離職員工,盜用公司的商業機密。馬斯克6日透過推特表示,「競爭沒關係,但欺詐則不然。」  Threads上線不到48小時,推特的律師便致函Meta,指控該公司「蓄意且非法盜用推特的商業機密和其他智慧財產。」  推特新執行長亞卡利諾(Linda Yaccarino)的發言就比較溫和,她在Threads用戶數達1億之前發推文表示,「推特時常被模仿,但推特的社群從來無法被複製。我們建立的推特社群無法取代。」

  • 對決推特 Meta 新推社群平台Threads

     臉書母公司Meta於5日正式推出有「推特殺手」之稱的新應用程式Threads,與推特展開正面對決。Meta執行長祖克伯表示,Threads上線七小時便吸引1,000萬人註冊。  Meta股價6日早盤勁揚1.9%,報300.08美元。  Meta趁推特因老闆馬斯克多項決策而陷入混亂之際,推出功能與推特極為相似的Threads,吸引大量使用者湧進該平台,其中不乏名流政要,包括好萊塢女星珍妮佛羅培茲(Jennifer Lopez)、名媛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和民主黨議員歐卡西歐─柯特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等。  包括網飛、HBO和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在內的品牌,也在Threads推出數分鐘人註冊帳號。  祖克伯在首篇Threads貼文寫道:「讓我們開始吧,歡迎使用Threads。」祖克伯表示,Threads上線頭二個小時就有200萬人加入,推出七小時便吸引1,000萬人註冊。祖克伯還到推特發了一張兩個蜘蛛人對峙的迷因圖,幽默回應他與馬斯克以及兩個平台之間的競爭。  分析師表示,Threads與Instagram的連結為前者內建了廣大的用戶基礎,並可能從推特吸引廣告收入。  雖然Threads以獨立應用程式推出,但使用者可以利用Instagram帳號登入,並關注相同的帳號,可讓Instagram逾20萬名每月活躍用戶在現有習慣下輕鬆加入Threads。  投資公司AJ Bell財務分析師(Danni Hewson)表示,投資人不禁對Meta真正擁有「推特殺手」的前景感到興奮。  Threads與推特非常相似,使用者可以對貼文點讚、轉發和回覆,但不包括直接訊息功能。Meta在部落格表示,每篇貼文最多可以使用500個字元,內容可包含連結、照片和長度在五分鐘以內的視訊。  全球超過100個國家現在可以在蘋果App Store和谷歌的Play Store下載Threads。

  • Threads繁體中文版 上架4小時破5百萬戶

     Meta創辦人祖克伯與Twitter(推特)新老闆馬斯克的戰火,一路從網路打到實體,近期在社群平台產品恐上演一場肉搏戰。Meta 6日推出以文字交流互動為主的全新社群平台Threads,被業界視為Twitter最大的競爭對手。繁體中文版上線4小時,就累計達500萬註冊人數。  自從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買下全美社交網站Twitter之後,與社交平台龍頭Meta的創辦人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就不時在網路上隔空交火,近來愈演愈烈,還互嗆來一場「鐵籠生死鬥」。在實體肉搏戰尚未開打前,兩家的社群平台戰火率先升溫。Meta「Threads」服務上線,明擺著衝著Twitter而來,有別於Twitter日前限制用戶每日瀏覽量,而Threads則不限用戶閱覽。  Threads、Instagram及Facebook同屬於Meta集團,至今年1月份,Facebook累計有20億用戶,Instagram則有10億用戶。如今再推文字為主的Threads應用程式,可直接透過Instagram帳號註冊使用,每篇貼文最長上限為500字,而貼文可搭配圖片、連結及最長5分鐘的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Meta正計劃未來讓Threads支援由全球資訊網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所建立的開放社群網路傳輸協定ActivityPub,以去中心化的精神,讓未來的社群達到跨平台的互動與連結,實踐大多社群平台無法達成的新型態連結,也呼應Meta一向倡導的元宇宙概念。  Threads鼓勵大家自由掌握帳號的設定,包含限制特定對象無法提及與回覆自己的貼文,並透過加入關鍵字,過濾或隱藏版面上的留言,亦可透過點擊帳號右上角的三點功能選單來取消追蹤、封鎖、限制或檢舉他人,在Instagram遭封鎖的帳號,系統將自動同步封鎖名單至Threads中。

  • 《國際產業》劍指推特 Meta推出Threads搶客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Meta Platforms擬推出一款微網誌(microblogging)的新應用程式Threads,與推特(Twitter)較勁的意味濃厚。 數日前,推特執行董事長馬斯克宣布,為了解決異常的「資料抓取」行為,將針對用戶每天可閱讀的貼文數量實施臨時限制,已認證用戶每日可閱讀的貼文上限為6000則,未經驗證的帳號每日可閱讀600則貼文,而未經驗證的新帳號每天最多只能查看300則推文。最新發布的規定亦包括已驗證的帳號才能使用TweetDeck。 馬斯克此舉引發推特用戶強烈反對。廣告專家表示,這將不利於上個月才剛上任的新執行長Linda Yaccarino。 根據蘋果App Store的資訊,Threads這個Instagram的文字對話app預計將於周四(7月6日)發布,將允許用戶使用Instagram帳號登入,並允許用戶追蹤他們在Instagram上關注的帳號。

  • 路透:年輕世代棄傳統媒體 多藉網紅獲得新聞

    路透新聞學研究所今天發表的報告顯示,TikTok網紅和名人日益取代記者,成為年輕世代的主要新聞來源。 法新社報導,這份報告指出,55%的TikTok和Snapchat用戶,以及52%的Instagram用戶從「名人」那裡取得新聞,這些平台最受年輕人青睞,而從這些平台上的主流媒體和記者那裡取得新聞的比例是33%到42%。 這些數據是根據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訪問46國約9.4萬名受訪者所得。 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在年度報告「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中表示,比起TikTok、Instagram和Snapchat等平台上的記者,受眾更關注名人、網紅和社群媒體名人。 TikTok是報告中成長速度最快的社群網絡,18歲到24歲的族群中有20%的人透過TikTok獲得新聞,比去年成長5個百分點。不到半數的受訪者對新聞表達濃厚興趣,比2017年調查的6成數據大幅下降。 報告指出:「雖然主流新聞工作者經常在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上引領話題,卻苦於在Instagram、Snapchat和TikTok等較新的網路平台上吸引注意力。」 主要作者紐曼(Nic Newman)補充表示,對年輕人來說,「新聞」不只是傳統上關注政治和國際關係的焦點,而是「各行各業正在發生的任何新鮮事:體育、娛樂、名人八卦、時事、文化、藝術、科技等」。 路透研究所主任尼爾森(Rasmus Kleis Nielsen)在報告的序言中指出,與一個世代前從紙本新聞轉為數位新聞的變化相比,這樣的轉變呈現出新聞產業出現「更為根本上的變化」。 尼爾森在報告中表示:「沒有合理的理由預期2000年世代出生的人,只因他們年紀增長就會突然偏好老式網站,當然廣播和印刷就更不用提了。」(譯者:李佩珊/核稿:徐睿承)

  • IG沒發過文 竟9萬人追蹤 神秘帳號內幕曝

    社群平台當道,很多人會取一個特別或有意義的帳號名,方便搜尋及追蹤。但Instagram的某一個ID,名稱竟是「6」,且從未發過文,有近9萬人追蹤,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原PO在匿名論壇「Dcard」分享,她滑IG時發現一個帳號「6」,註冊至今完全沒有任何發文,追蹤人數卻高達8.9萬人,讓她大吃一驚,「有人知道這是什麼帳號嗎」。文章曝光後,內行網友透露其中內幕。 「超級無敵酷而且粉絲好多,原諒我孤陋寡聞」,原PO提問後,有網友找出該帳號於2010年10月申請加入,帳號所在地是英國,不僅沒發過文,ID也沒改過,「可能某個有知名度的人不想經營了,把發文全刪光但帳號留著」、「為什麼可以只用一個數字」。 網友透露,「IG的ID都是獨一無二的,像這種ID就很特別,曾遇過有人想要這種ID,會去跟帳號主商量,是不是可以轉賣」。還有網友發現另一個帳號「5」,逾32萬人追蹤;不一樣的是,「5」有發文,累積29篇。

  • 法國著名藝術家JR於香港藝術月展出亞洲首個GIANTS系列作品

    踏入香港藝術月,海港城邀請到法國著名藝術家JR於 2023年3月13日至4月23日在海運觀點展出他的亞洲首件 GIANTS 系列作品 — GIANTS: Rising Up。巨形人像公共藝術裝置以巨型跳高運動員為創作藍本,捕捉運動員輕盈地躍起的瞬間,背部優美地彎成一道弧線,就如漂浮在半空中,向後仰望壯麗的維多利亞港。 擁有超過 170 萬 Instagram 粉絲的著名藝術家 JR 繼2012年後再度在香港展出他的藝術作品。整個大型公共藝術裝置高12 米,寬12 米,巧妙地與標誌性的維多利亞港互動。跳高運動員以背越式跳離地面,正享受在天空飛翔的無重力狀態。JR分享:「這次的創作靈感源自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上的GIANTS藝術裝置。整個騰空動作就如鼓勵大眾勇於跳脫框架,跨越及完成更多目標。」當年,JR 在里約展出三個以運動員為題的攝影藝術裝置,於城市中勾畫出運動員的比賽英姿,備受公眾喜愛。 是次公共藝術裝置「GIANTS: Rising Up」用上JR一貫的黑白型格風,將照片印製於帆布上再掛在精密的支架。JR特別在今次的裝置中融入香港特色工藝,首次加入香港傳統「竹棚」,而非單靠金屬支架,做成香港獨有的藝術品。吸睛的藝術裝置再配上璀璨的維多利亞港的美景,最適合和親朋好友一齊來欣賞及打卡。 藝術家 JR 以視錯覺藝術和大型攝影裝置而聞名,多次在著名地標展出他的作品,吸引大批民眾聚集及在社交平台分享。他曾在 40 多個城市舉辦了 80 多場展覽,展出地方包括法國巴黎羅浮宮及萬神殿、意大利羅馬法爾內塞宮、埃及吉薩的卡拉夫金字塔等等。 JR「GIANTS: Rising Up」 公共藝術裝置@海港城 日期:2023年3月13日至4月23日 時間:上午7時至晚上12時 地點:海港城海運觀點 入場:免費 關於JR 法國藝術家 JR自稱擁有世界最大的畫廊,認為最理想的展出場地就是城市中的大街小巷。他把自己的攝影作品拼貼在街頭上,希望能吸引博物館常客之外的民眾能免費欣賞藝術。 JR亦創造出「全民藝術」(Infiltrating Art)。在不同地方拍攝新作品展出時,他都會邀請當地民眾一同參與,打破「觀眾」與「攝影對象」的既定界線。JR從不透露真名亦不會解釋他的人像攝影作品,特意留下空間讓觀眾自行解讀作品當中的涵義,期待觀眾在作品主題、畫中人和展出地方都有不同的理解。 網站:https://www.jr-art.net/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jr/ 顧客查詢熱線:(852) 2118 8666 | 網址:www.harbourcity.com.hk

  • IG新功能成偷吃神器?她抓包渣男約妹子傻眼:這麼囂張

    近日社群平台Instagram推出一項全新功能「IG 便利貼」,能隨時在聊天室介面上方寫下簡短文字更新現況。不過一名女網友表示,她透過這個功能發現男友和大學同學隔空傳情,誇張的內容讓這名女網友心碎不已,直說:「這2人這麼囂張」。 原PO在論壇《Dcard》以「謝謝IG便利貼讓我恢復單身」為題發文表示,其實早就懷疑男友和兩人的大學同學有不可告人的關係,但沒有進一步確認,「總覺得沒看到就當沒事」,直到近期IG推出「便利貼」的新功能,才發現男友的行徑真的太過分。 起初,原PO發現男友時常發無聊的便利貼,例如:「好餓晚上吃什麼」、「有什麼推薦的跑山地點」、「好冷好想喝一杯 」等內容,但某次突然發現大學同學的便利貼疑似在和男友對話,男友問「晚上吃什麼」,大學同學就會寫「偶想吃串燒火鍋牛排」;男友說「晚上誰沒局」,對方就會寫「選我選我晚上7點xxx集合」;更誇張的是有次女方寫:「今晚的星空真漂亮」,男友居然回應,「再漂亮都差你一點」。 一連串的劈腿跡象讓原PO看了很是受傷,直說「沒想到這2人可以這麼囂張」,原來真的有心想搞曖昧,任何形式都可以,最後原PO也果斷決定和劈腿男分手。 貼文曝光後,引來網友熱烈討論,紛紛留言,「很有創意的偷吃」、「當我還在想便利貼到底要幹嘛的時候…別人已經在用來傳情曖昧了」、「我以為用蝦皮聊聊偷吃已經很有創意了」、「哎呀!好跟得上流行的偷吃呀」,不過也有網友質疑這是一篇創作文。

  • 外媒看紀錄片不忍了 揭穿哈梅過往6大鬼話連篇

    8日於Netflix上線英國薩塞克斯公爵夫婦的紀錄片《Harry & Mehgan》,開播僅3集就引起英國媒體大肆報導,《每日鏡報》(The Mirror)更直接點出6大罪狀,直指夫婦倆過去根本都在講假話。 哈利在鏡頭前板著臉說道,「沒有人知道所有真相,我們知道…」,但報導首先揭穿「梅根起初聲稱不知道哈利王子是誰」,當時她在訂婚採訪中提到自己是美國人,對英國王室了解不多,更不知道傳說中的王子是誰。但第一集某一片段是,梅根2015年上節目被要求玩2選1的遊戲,有一題就是「威廉王子、哈利王子」,她停頓了幾秒,最後選擇現任夫婿。 罪狀二,梅根此前表示,「兩人第一次碰面前並沒有上Google搜尋『哈利王子』,也沒有看過有關他的故事」,她在歐普拉的世紀專訪中強調了這點。但紀錄片裡坦承,事前看過哈利的Instagram,認為這就像個人最佳晴雨表,還發現頁面清一色都是美麗的風景照、非洲荒野,非常迷人。由此可知,她確實做過不少調查。 罪狀三,夫婦倆於2018年訂婚後,曾公開談到彼此是藉由一位共同朋友結識,然後被安排一場相親,主持人還問道:「這是否是個圈套。」梅根笑說:「絕對是。」 然而,兩人卻在片中親口證實透過Instagram認識,哈利主動出擊,私訊內容寫下「明晚要做甚麼,希望妳在這(英國)玩得開心」,梅根也展現熱情,回應邀請。 罪狀四,梅根以「精心策畫的真人秀」形容2018年的訂婚採訪都是排練過的,原因是他們不被允許說出真實故事。 罪狀五,哈利在紀錄片告訴觀眾,「我不得已要在英國向梅根求婚」,因為必須先請示女王才能單膝下跪。但女王在一封信中簽字,明確表明同意最親愛的孫子哈利迎娶他的美國新娘,此外,哥哥威廉當時是在南非向凱特求婚,所以這部份似乎有些出入。 罪狀六,梅根在紀錄片中表示,在英國時很少把自己裝扮得五顏六色,原因是「盡可能保持低調,深怕搶了女王和其它王室成員的風采」。不可否認的是,根據外媒捕捉到她出席許多公開活動,很明顯紅、綠、黃色頻頻上鏡。

  • 台灣短影音 爆量成長十倍

     iKala愛卡拉17日發表首份「台灣短影音網紅行銷洞察報告書」表示,自從Meta旗下Instagram在台灣推出短影音服務Reels之後,短短四個月內,台灣短影音的數量跳躍成長十倍。  iKala愛卡拉是一家運用AI(人工智慧),協助企業數位轉型及數據行銷的公司。該公司旗下有雲端服務、商務服務等,此次的報告主要分析族群為旗下8萬網紅資料庫。  短影音(大約1~2分鐘的影音短片)已經流行許久,中國大陸TikTok平台活躍使用者2021年已突破10億人。Google旗下的Youtube及Meta旗下的Instagram(IG)在2020年也陸續推出短影音商品。  Instagram Reels 2022年4月份時開放台灣帳戶使用,大力推升台灣短影音的使用量,以愛卡拉調查的族群樣本為例,4月份的短影音貼文有4,728個,到了8月份時已經突破5萬。  愛卡拉表示,台灣短影音的使用族群,9成以上集中在35歲以下,其中又以18~24歲的族群占比最高。而目前最大的短影音平台TikTok,24歲以下的使用者也高達67%。  該公司表示,短影音具備高觸及、高曝光等優勢,成為品牌廠商打入年輕族群最佳行銷工具之一。預期台灣短影音的社群趨勢有三,貼文穩定成長、觀看率優於一般貼文、該工具運用於促銷購買也會增加。  愛卡拉的KOL Radar統整台灣網紅在Instagram、YouTube短影音貼文中出現頻率的關鍵字,Instagram Reels聲量較高的字詞為「日常」、「美食」或「寵物」等主題,可見創作者偏好運用短影音紀錄較輕鬆、軟性的內容。而YouTube Shorts則有較多社群平台的關鍵字,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創作者多透過Shorts將粉絲導流至其他的社群平台。

  • 川普小女兒大婚她爆「失禮」!伊凡卡一刀喀嚓掉

    川普小女兒蒂芬妮(Tiffany Trump)12日完婚,現場美女如雲,女性賓客清一色以金色、淺色系服裝亮相,川普大女兒伊凡卡(Ivanka Trump)後續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當天女性親友與蒂芬妮的合照,卻把原本站在最右邊的老哥女友季伏爾(Kimberly Guilfoyle)裁剪掉,有分析指,季伏爾穿著一身黑洋裝出席婚禮是犯了時尚失禮,目前仍不清楚伊凡卡把她喀掉的原因。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蒂芬妮12日的奢華婚宴上,以伊凡卡為首的伴娘團均著粉藍色洋裝登場,伊凡卡本人穿著黎巴嫩婚紗品牌「Elie Saab」的女神風洋裝亮相,其餘女性賓客清一色穿著金色、粉紫色等粉嫩色系禮服出席婚禮,婚禮現場也以白色、粉藍色、粉色花朵佈置。 當天穿著「Elie Saab」銀白色長袖婚紗的蒂芬妮開心與女性親友們合影,她的左邊是生母梅波斯(Marla Maples)、最左邊為二嫂賴拉(Lara Trump),蒂芬妮的右邊站著繼母梅蘭妮亞、其次是同父異母姊姊伊凡卡及大哥小唐納.川普(Donald Trump Jr.)的女友季伏爾。 伊凡卡後續也將這張合照Po在個人Instagram及推特帳號上,另外也分享其他全家福照片,她在推文中感性祝福妹妹蒂芬妮:「12歲時我希望有一個妹妹的夢想成真了!第一次我把蒂芬妮抱在我懷裡、望進她那雙大、善良又充滿好奇心的藍色雙眼時,我就被迷住了。」她說蒂芬妮散發愛、憐憫之心及優雅,她祝福這對新婚夫婦婚後生活幸福愉快。 不過有趣的是,外媒紛紛注意到,伊凡卡分享的版本中,穿著一身黑洋裝的季伏爾已經「被喀掉」不見了,後續IG的限時動態上才又分享原版照片。季伏爾以外,梅蘭妮亞等親友都穿著銀色、粉嫩色系洋裝。 伊凡卡喀掉季伏爾的舉動引發議論,報導引述婚禮禮儀專家斯旺(Elaine Swann)2021年接受婚禮資訊網站「新娘」(Brides)的訪問,她說在美國穿著一身黑參加婚禮通常會被視為「時尚失禮」,因為黑色與哀悼有關。 不過她也說,現在的新娘子愈來愈能接受黑色,比起黑色,賓客更應該避免太低胸、太緊身或是太短的衣著。 目前尚不清楚伊凡卡喀掉季伏爾的原因,也不清楚婚禮當天蒂芬妮是否有制定賓客穿著規則。斯旺說,如果新娘有規定,賓客就應該嚴格遵守。 53歲的季伏爾原本是福斯新聞(Fox News)主持人,她與44歲的小唐納從2018年開始約會,兩人於2020年初訂婚。 報導指出,雖然伊凡卡夫婦與小唐納及季伏爾都住在佛州,不過彼此關係並不親近,伊凡卡較沉默寡言,季伏爾愛炫耀但直率。 在川普4年總統任期後,據悉伊凡卡夫婦已經「受夠了」華府,就算川普再戰2024並且選上,這對夫妻也不會回到白宮;相反地,小唐納及季伏爾仍積極參與選舉造勢活動,據信甚至也鼓勵川普回鍋參選。

  • 俄羅斯控Meta縱容恐俄症 列恐怖主義組織名單

    根據俄羅斯聯邦金融監督局(Rosfinmonitoring)資料庫,俄國今天把美國社群媒體Instagram及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列入「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組織名單。 法新社報導,俄羅斯當局指控Meta於俄國在烏克蘭進行軍事行動期間縱容「恐俄症」後,今年3月底以「進行極端主義活動」為由封殺臉書和Instagram。 根據路透社消息,Meta律師當時在法庭上說, Meta沒有從事極端主義活動,而且反對「恐俄症」。 此外,Meta曾於3月10日宣布,臉書與Instagram平台會允許用戶發布「俄羅斯侵略者去死」之類的言論,但不能對平民發出明確的威脅,後來又說這項更動僅適用於從烏克蘭境內張貼貼文的用戶。 俄國境內從3月迄今一直無法連上臉書和Instagram,但許多俄國人透過VPN繼續使用這些社群媒體網站。 著名人權律師契科夫(Pavel Chikov)表示,俄方最新舉措「本身並未真的改變任何事情」,不過有鑑於「檢察官正積極主動行事」,此事提醒了使用Meta應用程式相關的風險。 在通訊軟體Telegram方面,契科夫表示用戶可能因為提及Meta但對於在Meta活動的禁令沒有免責聲明,或展示任何Meta組織的logo標誌,就有可能遭到起訴。 根據契科夫所言,在Meta上投放廣告的俄羅斯公司也可能因為參與「極端主義組織」的活動而遭到指控。 這項禁令的適用範圍不包括熱門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 Instagram在俄國特別受歡迎,曾是廣告和銷售的一大平台。 全球有數以十億計用戶使用Meta旗下應用程式。 俄方今天這項決定,等於將Meta和右翼民族主義團體及外國恐怖主義組織列入同一名單,名單中包括塔利班(Taliban)和俄國反對派組織。(譯者:李佩珊/核稿:盧映孜)1111012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