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政院院長、現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27日發文指出,台灣從2013年起就無關稅減讓的業績進帳,經過十年已錯過談關稅減讓,市場准入的自貿協定時代,提醒總統及準總統,台灣已與世界漸行漸遠,無論哪個貿易協定,對台灣而言,已不是鞋的問題,是削足也要適履的問題。 陳冲談話意謂著面對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IPEF(印太經濟架構),不是討論加入哪個架構合適,是台灣無論如何都要爭取加入。 陳冲強調,最近APEC平順落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總統拜登拋出「地球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發展。十年前,習近平曾向歐巴馬表示「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十年之間,大陸的視野由亞洲擴至全球,只不知台灣外交觀點是否還在井底。 陳冲指出,當年為彌補川普退出TPP致美國在亞太的經貿真空,拜登在2021年10月宣布組建IPEF,印太大於亞太,可抗衡北京的一帶一路,且又穩定全球供應鏈,可惜美國想對抗大陸,又唯恐大陸不悅,2022年5月23日成立的IPEF竟獨缺供應鏈要角的台灣。 為補此缺憾,美國發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與台另起爐灶,為利於日後與IPEF對接,在內容設定上難免礙手礙腳,又講不清楚倡議內容比WTO貿易便捷化更優越之處。至於CPTPP,北京早一步遞件申請,考量當前地緣政經情勢,前景難卜。 美國在印太/台灣問題上,想要刀切豆腐兩面光,但苦了台灣兩面不是人。而兩岸ECFA相對其他自貿安排只是手段並非目的,因2013年的民粹運作,很難期待國人能迅速凝聚共識。奇怪的是,當年譏笑ECFA中F(Framework)的人士,認為只是架構,現在卻對IPEF的F趨之若鶩,只是不可得罷了。
美國前總統川普今天表示,如果他贏得2024年大選重返白宮,將撤銷總統拜登正在推動的太平洋貿易協定「印太經濟架構」(IPEF)。 川普在愛荷華州對支持者演說時表示,他反對拜登政府與其他13國家談判的這個區域貿易協議,因為這將掏空美國製造業並引發失業。 IPEF貿易部分的談判旨在為該地區提供替代中國日益增長的貿易影響力的方案,但由於包括越南和印尼在內的一些國家拒絕承諾改善勞動和環境標準,近日談判陷入困境。 2017年1月上任後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川普今天表示,此次他若當選,上任後,將立即「廢除」他口中所說的「TPP二號」─印太經濟架構。 川普在狄蒙(Des Moines)以北約150公里的道奇堡(Fort Dodge)舉行造勢活動時表示:「在下一屆政府的領導下…拜登的『TPP二號』計畫將在第一天就宣告失敗。」 拜登政府曾希望在本週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前及時完成IPEF貿易倡議的關鍵章節,貿易專家和商業團體表示,拜登誓言繼續就這項雄心勃勃的協議進行談判,但選舉年的壓力以及一些國家對嚴格承諾的抵制使得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不大。(譯者:鄭詩韻/核稿:嚴思祺)1121119
美國在舊金山舉行的IPEF部長級會議今天落幕並達成共識,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表示,比較台美簽署的貿易協定,標準明顯比IPEF高,而且更能凸顯台灣遵守高標準。以現階段來看,IPEF並沒有威脅到台灣。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5月23日在東京正式公布「印太經濟架構」(IPEF),參與者包含日本、印度、東協國家等13國;IPEF被認為是要制衡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大力擴張,基於中國因素,台灣未納入首輪名單。 APEC年會期間,美國把握機會推進IPEF進度,舊金山舉行的IPEF部長級會議今天落幕,會中就IPEF的4大支柱領域進行討論並取得相當共識,唯獨「貿易」支柱因美國內部反彈,未能在資料流通與勞動等項目的討論達成協議。 鄧振中在台灣雙部長國際記者會表示,美國藉著APEC期間開會宣並獲得成果,「恭喜他們」,但比較台灣和美國簽署的貿易協定,可清楚看出標準比IPEF高,更能凸顯台灣能夠遵守高標準。 至於美國與亞太13個盟國雖在IPEF部分關鍵內容取得進展,但經過近1年協商仍無法弭平貿易分歧,鄧振中表示,「不便多講別人事情」,但就IPEF發展來看應可以很放心,台灣並沒有被隔離在國際社會之外。 對於美方達成階段性共識,後續有無機會啟動下一輪成員邀請,鄧振中說,會持續關心IPEF,當談到某一個階段時,認為台灣需要參與,相信到時台灣提出需求後,各國也會做考慮,而以目前階段來看,「並沒有威脅到台灣任何地方」。 至於美國內部反對聲浪部分,主因美國國會認為應讓新興國也納入須遵守的勞動標準等規定,否則應暫緩協議。另外,美國勞工團體及中小企業認為制定數位領域規則,如資料流通規範等,將使巨型IT企業受益,因此持續反對,美國在會前即表示將暫緩相關項目討論。 IPEF的4大支柱分別為連結經濟(含環境、勞工標準、數位經濟等貿易規則)、韌性經濟(供應鏈)、潔淨經濟(潔淨能源、基礎建設)以及公平經濟(稅務與反貪腐);第一支柱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主導,後3項由美國商務部主導。(編輯:林淑媛)1121116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今天表示,印太經濟架構14國的貿易部長已「基本完成」一項使供應鏈更具彈性且更安全的協議談判。 路透社報導,雷蒙多在底特律(Detroit)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貿易部長會議後的記者會上表示,全球首見的這項協議呼籲各國成立委員會,負責協調供應鏈活動,並設立「危機應對網絡」,以向IPEF國家發出供應鏈中斷的早期預警。 該協議將為IPEF國家提供緊急溝通管道,以在供應鏈中斷期間尋求支持,在危機期間更緊密協調,最終更加快速地恢復供應。 雷蒙多指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半導體短缺導致美國汽車生產停擺,數以千計的工人無事可做。 她說,「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很渴望在疫情期間擁有這樣的危機應對網絡。它絕對會幫助我們確保美國的就業機會,並讓供應鏈持續運轉。」 由美國商務部主導的供應鏈協議是IPEF一年來的首個具體成果,但供應鏈問題只是IPEF的四大議題之一。 其他議題——貿易、氣候轉型、勞工和包容性——更為複雜,預計需要更長時間進行談判。 商務部表示,供應鏈協議還包括成立一個新的勞工權利諮詢委員會,旨在提高供應鏈中勞動標準,委員會將由政府、勞工和雇主代表組成。(譯者:施施)1120528
美國主導由14國組成的「印度太平洋經濟架構」(IPEF),將於27日舉行部長級會議,成員國關注半導體和礦物供應鏈的穩定議題,並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16日警告,企業在中國的經營風險正在增加,應前往印太地區發展業務。 日經新聞報導,IPEF新一輪會談關注議題包括供應鏈、貿易、潔淨經濟(clean economy)和公平經濟,美方透露,8日至15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IPEF會議有「重大進展」,預計將於27日舉行的部長會議中達成部分協議。 為確保供應鏈安全,IPEF正研討潛在的疫情、氣候變遷和區域衝突等問題,可能使供應鏈中斷的風險以及恢復能力,期望透過共享醫療資源和半導體等基本物資和資訊,尋求替代來源,同時建立礦物和原物料的供應鏈合作模式,降低對中國依賴,增強經濟安全。 以礦產分布為例,中國電動車用電池產量約占全球70%~80%,但該國僅有其中約20%供應電池礦物原料。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指出,美國鎳產量占全球不到1%,而IPEF成員國印尼產量約占世界一半、澳洲占5%,當地也有生產鈷和鋰等重要礦物,為IPEF合作創造空間。 日本國際貿易與投資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高橋俊樹(Toshiki Takahashi)表示,IPEF重點關注新興經濟體如何平衡對中政策。外媒分析,許多東南亞國家對中關係密切,正權衡IPEF戰略是否值得。 美國則持續積極拉攏盟友應對中國,雷蒙多16日出席美國參議院聽證會時表示,對企業來說,印太地區做為最有經濟活力的區域之一,美企需要前進當地拓展業務,促進出口。 雷蒙多表示,相信印太經濟架構會成功,讓14個國家簽署有關供應鏈、關鍵礦物和基礎設施的合作協議,這將為該地區帶來更多美國的工業貿易投資。她並指出,在中國經營的風險肯定會增加,她以最近幾個月中共官員無預警地突擊搜查美國公司為例,認為每家公司都必須做出一些決定。
美日等14個國家參加的「印度太平洋經濟架構」(IPEF)首席談判代表會議8日在新加坡開幕,預定舉行至15日。日本共同社報導說,為了在27日於美國底特律召開的部長會議上就「供應鏈」等一部分領域率先達成共識,各國代表將展開最後階段的磋商。 IPEF考慮擺脫對中國經濟的過度依賴等,力爭在「貿易」、「供應鏈」、「清潔經濟」和「公平經濟」這4個領域制定共通的規則。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角度來看,強化供應鏈的重要性增強。與會者將力爭推出措施,實現即使供應鏈因紛爭和類似新冠病毒的傳染病流行而陷入混亂,也能防止半導體等重要物資供應鏈斷裂。 在「貿易」領域,與會者將討論通關手續順暢化和數位貿易規則。在支援有助於能源安全保障和去碳化的基礎設施投資、以及防止貪污和逃稅上,也將探索相互協調。 IPEF於去年5月在美國拜登政府主導下啟動。美國的目標是在首席談判代表會議和部長會議成果的基礎上,配合自身擔任輪值主席的今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首腦會議,彙總全體共識。 此次首席談判代表會議是去年9月宣布進入正式談判以來的第4次。去年12月以來,曾分別在澳大利亞、印度和印尼峇里島召開過。 4月25日,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在美國國務院「亞太媒體中心」舉行線上記者會上稱,美國主導的IPEF跟區內其他貿易協定沒衝突。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25日在美國國務院「亞太媒體中心」(U.S. Asia Pacific Media Hub)舉行線上記者會上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 IPEF)跟區內其他貿易協定沒衝突。 美國總統拜登在去年5月發起「印太經濟架構」,旨在抗衡中國擴大在印太區的經濟影響力。 戴琪在稱記者會上表示,參加IPEF聚焦的主題為經濟議題,通過合作,美國和印太地區的這些夥伴可促進更具彈性、更可持續和更具包容性的經濟。她預告,今年將積極與這些夥伴推動IPEF,以取得進展和成果。 戴琪表示,她不認為IPEF與其他類型的安排相衝突,IPEF不是像《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樣的傳統貿易協定。 IPEF目的在於應對美國面臨的挑戰,像是包括供應鏈的脆弱性、氣候危機以及美國經濟中不斷擴大的不平等。她說,IPEF只是美國將一個關於經濟參與的計劃帶到這地區,讓區域內的美國緊密夥伴,在全球經濟混亂異常的時期一同前行。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周四表示,「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的貿易談判正以「非常快的速度」進行中,她預期最快在今年底前就能取得談判結果。 美國和13個印太國家去年啟動IPEF談判,這是華府近10年來首次參與重大的泛亞洲貿易事務。 在東京舉行的記者會上,戴琪在談到美國主導的IPEF貿易協商時表示:「我沒有水晶球,但我們將取得真正的成果,且不必等待數年才能實現成果」,「我非常樂觀,你很快就會看到結果,甚至可能在今年內就能看到成果」。 參與IPEF貿易協商的國家包括澳洲、汶萊、斐濟、印度、印尼、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加上美國,參與的國家占全球GDP達40%。 第三輪IPEF談判定於5月在新加坡舉行。 由中國發起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去年生效,其成員包括澳洲、日本等15個亞太經濟體,以及東協(ASEAN)所有10個成員國。 除了透露IPEF的進展之外,出訪日本的戴琪在記者會上亦表示,美方雖面臨中國帶來的地緣政治挑戰,並已注意到供應鏈的脆弱性,但在貿易方面,美國無意使中國與美國或全球經濟脫鉤。美方對中國實施的貿易限制是具有針對性的,旨在與中國營造公平競爭的貿易環境。
美國拜登政府周日表示,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第二輪談判已於13日至19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主題聚焦勞工、環境、數字貿易和技術援助。 美國總統拜登於去年5月發起的印太經濟框架經濟倡議,旨在對抗中國在印太地區擴大經濟影響力。 據路透社報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商務部在一份聯合新聞稿中表示,最近的談判於13日至19日在峇里島舉行。這是美國在2023年全年「積極」推進IPEF進程的新一輪談判,此次談判的主題包括勞工、環境、數碼貿易和技術援助。 在談判之前,美國官員公布了關於勞工、環境、數碼貿易和技術援助的「第一支柱」談判文本。美國指稱,IPEF的合作夥伴討論了「第一支柱」的文本內容,並就早些時候在布里斯班和新德里舉行的IPEF會議中提出的其他議題進行了後續會談。 另外,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商務部表示,將在晚些時候公布有關下一輪IPEF面對面談判的更多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