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IMF

的結果
  • 提振大陸經濟 IMF開藥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發表的最新談話說,IMF將敦促中國提振疲軟的國內消費、解決陷入困境的房地產業,並控制地方政府債務。她指出,這些問題正在拖累中國和全球經濟增長。  路透報導,喬治艾娃指出,IMF將強烈敦促中國政府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而非像過去一樣,高度依賴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IMF建議,中國應利用政策空間,將增長模式轉向促進國內消費,因為依靠擴大舉債、投入更多資金到基礎設施建設的傳統增長模式,在目前的環境下是不會有成效的。  喬治艾娃指出,中國人口老齡化和生產力下降,「抑制」了經濟增長率。此外,美國和歐洲的企業正逐漸將中國的供應鏈移出。IMF預測,如果中國不進行結構性改革,中期經濟增速可能會低於4%。她說,今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將達三分之一左右,因此中國的增長率不僅對亞洲至關重要,對世界其他地區也很重要。  她又說,中國房地產行業問題也導致消費者控制支出。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保交樓」、避免出現爛尾樓,而非救助陷入困境的開發商,如此方能解決消費者對房地產行業的信心問題。  針對部分美國企業認為中國不適合投資的評論,喬治艾娃說,確實有一些資金從中國外流,IMF需要仔細監測這種趨勢的變化。她說,數位經濟和綠色技術等領域,對投資者仍有吸引力。她指稱,重要的是要確保中國大力推動發展電動汽車的同時,不會以補貼方式造成不公平競爭。  IMF在7月公布的報告指出,預估中國2023年及2024年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2%和4.5%。但警告稱考慮到房地產業萎縮,最終數據可能會更低。喬治艾娃說,IMF給予中方的經濟政策建議,將會透過「第四條款」(Article IV)審查,傳達給中國當局。  據IMF在2月份公布的第四條款報告中,已建議中方需開展結構性改革,為房企的市場化重組和恢復購房者的信心做好準備,以助力房市平穩。報告還強調,結構性改革是提高生產的關鍵,尤其需要確保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之間能公平競爭,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等。

  • 龔正會IMF總裁 盼挺更多金融機構進駐上海

    上海市長龔正2日會見訪中的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龔正表示,期待IMF幫助推動上海金融市場開放,促進更多國際性經濟組織在上海設立辦事機構,支持更多金融機構進駐上海。喬治艾娃指出,IMF將與上海深化合作,推動全球經濟繁榮發展。 「上海發布」微信公眾號顯示,龔正向喬治艾娃提到,上海作為大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正在盡力深化「五個中心」建設,強化「四大功能」,推動高水準改革開放,加快城市數位化轉型和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提升城市水準和核心競爭力。 龔正強調,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上海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我們正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國際金融中心」。 龔正指出,IMF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期待IMF幫助推動上海金融市場開放,幫助上海金融基礎設施與世界各地互聯互通。

  • 葉倫將出席9月G20峰會 為10個月內第四次出訪印度

    美國財政部31日表示,財長葉倫(Janet Yellen)將在9月7日到10日期間,出席在新德里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袖高峰會,為其在過去10個月內第四次訪問印度。外界認為這顯示美國極重視加強與印度的經貿關係。 葉倫這次赴會的焦點在強化全球經濟,和透過債務重建等方式來支援中低收入國家,提升多邊開發銀行(MDB)來推動各地區經濟,並建立起國際貨幣基金(IMF)信託基金的資源。 財政部指葉倫將「繼續積蓄動力」,以提升世界銀行與各地區開發銀行融資能力,來協助發展中國家進行潔淨能源的轉型,和處理包括疫情、經濟脆弱與衝突等問題。 其估計世界銀行與MDB等在未來10年內,能透過改善資產負債表來提供2,000億美元新融資。

  • 獲利做後盾 印股有看頭

     在相對全球更強勁的經濟表現下,印度今年股價表現氣勢如虹,若以長期走勢來看,更是連續五個年度呈現年度正報酬。法人指出,在強勁的獲利做後盾下,印度股市好戲在後頭,中長線漲升行情可期。  IMF最新經濟展望報告中,預估印度今年、明年年GDP成長率分別為5.9%、6.3%,長期經濟展望仍佳,高盛預估印度股市今明EPS成長率分別可達18%、17%,為連續二年獲利呈雙位數高成長。  台新印度基金經理人黃俊晏表示,印度除了經濟成長力道強勁外,更難得的優勢是,印度與與全球股市關係度不高,是很好的分散風險市場,主要原因在於印度經濟因以內需消費及固定資本形成為主,印度股市走勢與國際股市連動度較低。  統計過去十年間週報酬數據,印度股市與MSCI全球指數相關係數為0.668。以去年為例,主要國家股市多數呈現下跌、MSCI India指數逆勢上漲1.57%,因此將印度股市納入配置有助於分散風險。建議長期持有印度股市,一來利用其與全球低相關係數分散風險,二來可參與長線經濟高速成長行情。  群益印度中小暨群益大印度基金經理人林光佑分析,印度股市儘管指數再創歷史新高後出現回檔,但整體多頭格局並未打破,創新高後的市場,投資人都會害怕高檔震盪,在市場大小波動不絕的環境下,以基金定期定額介入是最為簡單方便,也具風險分散、平均成本效果的投資方式,再搭配長期穩定投入、漲多停利、下跌不停扣、逢低再加碼之定期定額四大金律,讓定期定額投資更加事半功倍。  印度因基本面穩健,吸引外資持續買超,印度本土投信資金也持續回流,資金動能依舊強勁。此外印度經濟成長潛力大、改革題材多、資金動能持續挹注,後市表現仍可期,

  • IMF:氣候變遷恐加劇衝突 導致死亡人數增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天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氣候變遷可能會加劇脆弱及飽受戰亂蹂躪國家的衝突,導致死亡率上升和國內生產毛額(GDP)大幅下降。 路透社報導,世界銀行(World Bank)每年都會修訂一份「脆弱及受衝突影響國家」名單,目前有39個國家列名,其中21國在非洲。今天的報告涵蓋了自2006年以來上榜的全部國家,共61國。 報告發現,氣候衝擊不會引發衝突,但會加劇現有的動亂並使飢荒和貧困等其他根本弱點更為惡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到2060年,這類脆弱國家因衝突而死亡的人口比率可能會增加近10%,而氣候變遷還可能使這些脆弱國家再增加5000萬人陷入飢餓。 儘管近幾個月來全球氣溫迭創歷史新高,氣候變遷的證據越來越多,但實際採取行動的政治意願卻因經濟疲軟而受到削弱。 非洲領導人表示,由於大多數非洲國家在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所佔比重相當小,富裕國家應提供更多資金幫助他們適應氣候變遷並過渡到綠色能源。 預計他們將在9月4日至6日舉行的非洲氣候峰會(African Climate Summit)上努力達成統一的氣候談判立場,以因應11月底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

  • IMF總裁30日起展開亞洲行 首站中國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將於30日展開亞洲訪問行程,並將率先訪問中國。 香港01引述外電消息,IMF發言人指出,喬治艾娃將於30日啟程,前往中國、印尼、印度進行訪問。中國是喬治艾娃此行的首站,喬治艾娃在中國期間將和中國官員會面,然後在9月3日離開。緊接著喬治艾娃將啟程前往印尼,參加在雅加達舉行的東協領導人峰會。 隨後喬治艾娃將出席9月8日至1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 在喬治艾娃亞洲行之前,IMF提升對2023年國際經濟的展望,部分原因是預期美國經濟將軟著陸,全球GDP可達3%。不過IMF也示警,全球經濟仍將面對高利率和俄烏戰爭所殘留的風險影響。

  • 原物料漲、大陸限產 中鴻9月熱軋每噸漲900元

    繼中鋼月中開出高盤後,中鴻(2014)9月盤價同樣開高,熱軋、冷軋每噸皆調漲900元,鍍鋅則每噸調漲1,000元,該公司表示,大陸平控措施陸續啟動、且煤鐵等原物料價格保持高位,因此調漲內外銷盤價。 中鴻鋼鐵24日開出9月內外銷盤價,其中在內銷部分,熱軋每噸上漲900元,冷軋每噸同樣上漲900元,漲幅與中鋼相同,鍍鋅則每噸上漲1,000元。外銷部分依產品及地區別調漲,實際報價視當地市場行情而定。 中鴻指出,國際貨幣基金(IMF)小幅上調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期至3.0%。雖然近期大陸爆發房地產業財務危機事件,但推測其系統性風險不高,在官方經濟刺激政策持續下,預計經濟仍朝穩健運行。 而近期大陸粗鋼平控措施陸續啟動,包含江蘇、山東、河南、天津等部分鋼企已收到通知或主動規劃減產,後續減產效應將逐步擴大。此外,北方洪澇影響基本消除,隨著重建工作推進及官方擴大內需政策效應顯現,預計鋼鐵需求將逐步恢復。 中鴻表示,目前煤鐵原料價格仍保持高位,在成本推動下,亞洲指標鋼廠持續調漲,顯示鋼價支撐力道不弱,預計季節性因素消除後,鋼鐵需求將進一步釋出,為提振市場信心,並加速鋼市恢復良性均衡,本次內外銷盤價適度調漲。

  • 經濟學人:美經濟對中去風險 看似有成實則無效

    英國「經濟學人」指出,拜登政府推動對中國「去風險」雖使美國轉從墨西哥、越南等國進口,但後者把中國商品稍加工再銷美,非但美國沒擺脫對中依賴,他國也更依賴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9日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企與個人投資中國敏感科技,包括半導體、量子運算與人工智慧3大領域。 「經濟學人」一篇「代價高又危險-為何拜登的對中策略沒效」(Costly and dangerous-Why Biden's China strategy is not working)專文指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龍頭美國採取此類限制措施,是美國經濟政策出現深刻轉變的又一新信號。 美國過去幾十年力倡貿易和資本全球化,然隨中國崛起,美國和整個西方已無法只著眼經濟,希望透過限制中國獲得增強實力的尖端技術以確保國家安全。 為遏止中國,美國祭出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對中投資審查和出口管制等一系列措施,相關做法先是由川普政府發起,如今拜登政府「川規拜隨」。 然而美國所祭出的相關限制與禁令既沒有為企業的供應鏈帶來彈性,也沒有帶來安全感。隨供應鏈適應新的遊戲規則,也變得更加盤根錯節和不透明,更令人擔憂的是產生反常效果,反讓美國的盟友會與中國走更近。 乍看之下,美中間的直接經濟連結正在萎縮。美國2018年從「低成本」亞洲國家的進口,有2/3來自中國,到2022年只剩一半,反之美國已轉從印度、墨西哥和東南亞進口。 投資方面,2016年中企在美投資達驚人的480億美元,2022年時已銳減至僅31億美元。25年以來,中國首次跌出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大多數會員的頭三大投資目的地;中國20年來始終盤據新外資在亞洲項目的龍頭,2022年已被印度及越南超越。 但專文指出若深入細探,就會發現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仍完好無損。美國將需求從中國轉向他國,但後者的生產現在比以往更依賴中國輸入。 例如隨東南亞對美出口增加,東南亞從中國進口的中間輸入也出現爆炸式增長。同樣受益於美國去風險化政策的墨西哥,從中國進口汽車零部件在過去5年翻倍。 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研究發現,甚至在美國最急於從中國轉移的先進製造業領域,進軍美國市場最力的國家也都是與中國工業聯繫最密切的國家。供應鏈形式變得更複雜,但中國的主導地位並未減弱。 導致這樣的結果是因中國商品只是被重新包裝並通過第三地運往美國。美國商務部2022年底發現,總部位於東南亞的4家主要太陽能供應商,只是把原本中國產品進行些微加工後外銷,形同「洗產地」規避美方對中國商品的加徵關稅。在其他領域例如稀土,中國提供的原材料仍難以替代。 專文認為,自由市場的機制會不斷適應以找到向消費者提供商品的最廉價方式。中國憑藉龐大勞動力和高效的物流,在許多情況下仍是最廉價的供應國;美國的新措施固然能讓自身與中國的貿易轉向,卻無法消除中國在整個供應鏈的影響,從而大部分的「脫鉤」只是「脫假的」(phoney)。 對美國總統拜登而言,更糟的是美國還加深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紐帶,反而讓那些國家的利益與美國有所扞格。 對許多較窮的國家而言,接獲中國投資和中間產品並將成品出口到美國,是一創造就業和繁榮的來源。而美國不願支持新的貿易協議,是這些國家有時認為美國是不可靠夥伴的原因之一,若要他們在美中之間選邊,美國還不見得穩操勝券。

  • 國際貿易低迷…加劇經濟分化、各自為盟

     中國出口衰退及美國進口萎縮,坐實全球經濟成長乏力,導致國際貿易低迷不振,也反映全球經濟恐從過去數十年來的一體化進入新時代,演變成中國和西方彼此疏離,只與各自的政治盟友強化貿易關係的局面。  經濟學家指出,當前全球貿易軟趴趴,主要歸咎於商品需求疲弱。而歐美及其他經濟體為對抗通膨升息,造成全球經濟普遍放緩。  此外疫後消費習慣改變,可支配所得從過去多用在商品轉向服務。而旅遊除外,這些服務支出多半在國內產生。  通膨也給全球貿易帶來壓力。雖說穀物、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價格已從去年峰點回落,食品與能源價格仍高過俄烏去年2月開戰前的水平,削減全球消費者的可支配所得。  美國商務部透露,今年上半美國總進口額年跌4%,出口年增2.6%。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今年全球貿易增幅料從去年的5.2%減為2%,世界銀行與世界貿易組織則預測,今年全球貿易額僅增長1.7%。  LC Macro Advisors首席經濟學家柯多諾(Lorenzo Codogno)表示,這主要與疫後產能大爆發的全球製造業擴張減速有關。他說碎片化、去全球化及去風險化,在未來幾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他不認為這會在一夕之間發生。  IMF等多邊組織的經濟學家,將全球貿易不振怪罪到整體經濟成長疲軟的頭上,尤其是已開發經濟體。他們也對地緣政治競爭對全球貿易的長期影響憂心忡忡,這可能讓壁壘分明的貿易集團應運而生,一邊投靠中國和俄羅斯,另一邊則依附美國及其盟友。  IMF首席經濟學家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7月底曾提到,各國對彼此祭出貿易限制愈演愈烈,包括關稅及若干管制措施,這也會衝擊到直接投資。  不少經濟學家擔心,若是產能只移往政治盟國,本世紀的貿易榮景將風雲變色,轉而帶來沉重的經濟成本,陷入高價格、低效率的困境。

  • 歐洲這國家出大事?外媒驚爆「病夫時代」重演:經濟支柱潰敗

    向來被稱為經濟火車頭的德國,目前似乎已成為歐洲的最大拖累,美國財經媒體示警,德國持續的工業疲軟使經濟前景蒙上陰影,德國經濟低迷將引發「歐洲病夫」時代。 報導指出,德國長期以來被視為歐洲地區經濟擴張引擎的實力大減,該國上季度經濟擴張未能恢復,7月公布的調查數據也不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德國工業正持續低迷,德國經濟可能將走向更嚴重的衰退。 Flossbach von Storch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所創始人、經濟觀察家托馬斯·梅耶爾指出,德國恐再次淪為歐洲病夫,回顧德國在1990年統一後的幾年裡,經常被貼上這樣的負面標籤。 報導提到,德國此次受到烏俄戰爭持續存在的能源危機衝擊,此外,德國經濟也受到人口導致的技能短缺和生產力低下影響,加上全球電動汽車競爭加劇,也威脅到該國的汽車製造實力。 IMF和德國央行預計德國今年全年經濟收縮0.3%;標準普爾全球採購經理人指數亦顯示,德國工業疲軟的程度,足以蓋過服務業持續擴張,這意味著德國經濟正在拖累其他歐洲國家。

  • 操盤心法-資金熱度強 指數震盪趨堅

     經濟數據分析: 美IMF上調今年全球GDP成長率,由今年4月預估的2.8%上修至3%,但仍比去年3.5%放緩。明(2024)年的全球成長率則維持4月預測的3%不變,其中IMF將美國經濟今年將成長1.8%,較4月預估值上升0.2個百分點,但2024年將放緩至1%。  歐元區今年成長率將較4月預估值增加0.1個百分點至0.9%,其中德國今年將下滑0.3%,是G7中唯一負成長的國家,大陸明年成長也較今年趨緩,就經濟成長的角度來看,全球經濟成長陷入停滯,其中開發中國家下滑幅度大。  不過,近期美國公布第二季經濟季增年率達2.4%,優於預期,主要受強勁的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彈升驅動,延續溫和成長趨勢,若本季有機會持續改善,有機會化解IMF對於明年經濟成長趨緩預期。  國發會公布6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13分,較5月增加1分,景氣燈號為藍燈連八藍。其中,景氣領先指標持續下跌,同時指標轉呈微幅上升,顯示國內景氣止跌跡象略浮現,但成長動能仍偏低緩疲弱。觀察6月景氣同時指標持續反轉回升,增加力道來自內需服務業,但外貿還是不理想,整體景氣仍是呈現外冷內溫的狀況。  盤勢分析:  美元指數近期表現相對弱勢,目前指數反彈接近月線之後再轉弱,有利於台幣後續持續升值,預期升值下,有利於資金動能,法人態度上,外資近期在現貨市場買超,期貨未平倉多單位明顯偏多,但本土法人投信與官股券商近期也在集中市場出現減碼,整體法人呈現土洋對作,而外資買盤氣盛,對於指數仍屬正面。  日線的技術指標,日KD指標目前維持交叉往上,RSI指標也是在50多方區之上且目前指數仍在所有均線之上,整體多方站優勢;綜合而言,短線美元轉弱,外資心態偏多,技術面維持高檔震盪,預期盤勢仍可走高,建議逢低偏多操作。  選股方向:  由於黑海出口協議在7月17日到期後未能獲得續簽,從7月17日以來,小麥從653元上漲至25日的760元,漲幅16.3%,玉米則從499元上漲到557元,漲幅達11.6%,食品大宗物資漲勢驚人,無獨有偶,其他原物料族群包括鋼鐵、塑化、散裝航運、貨櫃也受到下半年狀況轉佳近期出現反彈,相關原物料族群有機會表現。  AWS台灣雲端高峰會(AWS Summit Taiwan)預計於8月2~3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行,預期將聚焦物聯網包括從裝置的資料蒐集、儲存,再予以分析,此次峰會也會分析AWS如何運用雲端技術推動IoT,並應用於工業、消費、商業及汽車等產業。另外生成式AI亦是亮點,將致力於聯結AWS的AI和機器學習專家與全球客戶,推出新的生成式AI產品,預期相關族群有機會成為盤面焦點。

  • Fed利率政策重要指標 美5y5y預期通膨率攀升

     美國聯準會(Fed)公布最新利率決議前夕,美國通膨預期指標「未來5年之5年期預期通膨率」攀升至去年4月以來新高。即代表市場仍預期有遠期通膨問題,亦會影響聯準會何時停止升息。  據聖路易聯邦準備銀行數據顯示,未來5年之5年期預期通膨率(5-Year, 5-Year Forward Inflation Expectation Rate;5y5y)25日升至2.52%,高於前一日的2.48%,創下去年4月28日2.55%之後的最高紀錄。  聯準會為對抗頑固通膨,去年3月啟動升息循環以來,連續10次例會調高利率,直到6月才暫停升息,市場押注26日升息機率逼近100%。  美國通膨已緩步下滑,去年6月升至9.1%頂峰,今年6月已降至3%,市場預估聯準會本月升息後可能停止緊縮貨幣步伐。  聯準會偏好的通膨衡量指標-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最新報告28日將出爐,路透調查經濟學家意見,估6月不含食品與能源的核心PCE年增4.2%,將寫下2021年9月以來最低紀錄。  儘管聯準會激進升息,美國經濟仍展現強健的韌性,且勞動市場強勁,6月失業率位在3.6%。  另外,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預測,今年全球通膨將降至6.8%,明年5.2%,較去年8.7%明顯放緩。不過排除能源和食品項目,核心通膨率則較預期頑強,尤其是已開發經濟體。  IMF預期今年全球核心通膨將由去年的6.5%下滑至6%,明年再降至4.7%,對明年核心通膨預測較4月報告高出0.4個百分點。此外,預估美歐和其他先進經濟體今年核心通膨維持在5.1%,明年可望降至3.1%。 顏嘉南  未來5年之5年期預期通膨率(5y5y)是衡量今日起5年間的預期通膨率,以名目利率與實質利率差值(即通膨率)計算而來。因子包含美國10年期與5年期公債殖利率,可作為對未來5年通膨預期基準,走高即是預期有通膨可能,走低則要擔心可能通縮。  5y5y 小檔案

  • IMF示警:穀物恐漲逾一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警告,俄羅斯退出黑海穀物協議,恐怕推升全球穀物價格上漲10%~15%。但該組織強調,他們仍將持續評估情勢。  IMF首席經濟學家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25日接受採訪時表示,黑海穀物協議在確保烏克蘭運出充足穀物供應方面「至關重要」,這有助於緩解全球糧食價格壓力。該協議中止可能對於糧食價格帶來上漲壓力。  古林查斯指出:「我們仍在評估此事影響程度,但基本上穀物價格上漲10~15%是一個合理估計。」  IMF上周表示,俄羅斯撕毀黑海穀物出口協議,將嚴重打擊高度依賴烏克蘭出口糧食的地區,包括北非、中東與南亞。  在土耳其與聯合國的斡旋下,俄國與烏克蘭去年7月簽署此協議,允許在黑海保留一條糧食走廊,確保烏克蘭主要港口安全運作。該協議令烏克蘭過去一年來透過海路出口3,300萬公噸穀物,成了維護全球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但俄羅斯拒絕展延7月17日到期的穀物協議,令國際糧食供應不確定性大幅攀升。  俄羅斯撕毀黑海穀物協議,導致全球糧食供應再度拉警報,外媒日前報導,新成立的「北約-烏克蘭理事會」(NATO-Ukraine Council)26日將緊急集會,討論黑海安全議題。  歐盟25日表示,他們已準備好透過「團結通道」(solidarity lanes)出口烏克蘭幾乎所有農產品。團結通道指的是連接烏克蘭與歐盟鄰國的鐵路與公路路線。  過去黑海穀物協議實施期間,約六成烏克蘭出口貨物經由團結通道運送,其餘四成透過黑海運輸。  古林查斯25日亦表示,印度限制部分稻米出口的措施可能加劇食物通膨,應該予以撤銷。他認為,稻米出口禁令產生的效果與黑海穀物協議中止類似,也就是推高其他國家物價。  古林查斯表示:「在當前環境下,這類限制措施可能加劇其他國家糧食價格波動,也可能招致他國報復。我們鼓勵取消這類出口限制,因為它們可能對於全球造成危害。」

  • 《韓股》利空頻傳 韓股連4紅夢碎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在SK海力士上季還是虧錢,加上IMF(國際貨幣基金)看衰韓國今年經濟成長後,韓股26日幾乎都在平盤以下震盪,一度最低跌至2,580.98點。最後,大盤收在2,592.36點,下挫44.1點或1.67%,無法如願連4紅。另外,韓元小升,外資賣超9459.6億韓元。  全球景氣持續受到挑戰所影響,IMF把韓國2023年GDP估值,從4月預估僅1.5%,再降至1.4%。這跟韓國央行預估值一模一樣,但比亞洲開發銀行(ADB)的1.3%要高一點。至於韓國2024年經濟成長,IMF估上看2.4%。 韓國SK海力士表示,記憶體價格過低加上需求疲弱,上季虧損因此比預期要來得多。不過,好消息是市場正從低迷的躺平狀態開始復甦,特別是企業級的買家以及個人電腦的遊戲玩家部分,今年下半年需求可望看見成長。 利空衝擊下,SK海力士股價下跌0.35%,同業三星電子也跌0.29%。其它大型類股則表現分歧,像是現代汽車跌0.9%,樂金化學逆勢漲0.41%。韓元兌一美元在1,274.5價位附近,韓元升0.9元。

  • 韌性超預期 IMF上修全球經濟成長至3%

     國際貨幣基金(IMF)25日晚間發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指出,儘管通膨陰霾揮之不去、中國經濟復甦也欲振乏力,但由於全球經濟展現的韌性超出預期,在最新預測中決定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估值上修到3%,較4月份預測調高0.2個百分點,至於2024年經濟成長預測則維持在3%不變。  IMF在聲明中表示,「全球經濟活動在今年第一季顯露的韌性,促使它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進行溫和上修」,但也警告就歷史標準衡量,全球經濟成長仍舊疲弱。今年7月份全球經濟前景略顯好轉,主要是新冠疫情不再視為全球健康風險、供應鏈壓力也出現緩解。另外,在強勁的就業市場下,經濟活動依然表現穩定,但俄烏戰事升高或是極端氣候引發的相關天災意外,將使通膨持續停留在高位,恐需各國央行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  IMF預測美國經濟今年成長率將達1.8%,比4月預估增加0.2個百分點到,明年預料將增長1%,較前估下修0.1個百分點。  日本經濟預料今年將擴張1.4%,4月預測為1.3%,明年估值則維持在1%不變。歐元區今明兩年成長率也均上調0.1個百分點到0.9%與1.5%。  另外,IMF對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預估與4月相同,分別為5.2%與4.5%,但它指出,中國經濟重啟雖曾有過一波快速成長,但受到房地產問題拖累,讓復甦動力減弱。印度今年則可望擴張6.1%,也較先前預估的5.9%調高,明年則持平在6.3%。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