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GDP

的結果
  • 澳Q3經濟成長放緩 未拖累澳元

     澳洲統計局6日公布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季增幅度低於市場預期,經濟雖連續八個季度呈現季增局面,但季增幅度卻是去年第三季以來最低。儘管如此,澳元對GDP數據的利空出現鈍化,盤中兌美元匯率創近兩周最高。  澳元兌美元匯率6日盤中回升0.4%報0.6574美元,為近三個交易日來首次上揚。  澳洲央行5日維持基準利率在4.35%不變,讓澳洲跟其他主要國家維持明顯利率差距而令澳元走低,但第三季GDP不如預期並未拖累澳元進一步下跌,外界認為匯市短線已消化各種利空而回穩。  澳洲第三季GDP季增0.2%,低於市場預估的季增0.3%,也低於第二季的季增0.4%。跟去年同期相比則成長2.1%,年增幅跟第二季一樣。  由於澳洲央行第三季期間讓基準利率維持在4.1%不變,但經濟成長幅度仍出現減緩現象,因此外界擔心央行在11月升息1碼至4.35%創12年新高水準,可能令貨幣政策過度緊縮而不利本季經濟發展。  根據統計局最新資料,第三季固定投資季增1.1%,低於第二季的季增2.4%,家庭消費持平,家庭儲蓄率下降至1.1%,創2007年第四季以來新低。  其數據顯示全球煤炭與液化天然氣供應增加,拖累澳洲相關大宗商品出口價格下跌,不斷侵蝕礦商的獲利,也是拖累企業第三季減少投資的因素之一。  財長查默斯(Jim Chalmers)指目前經濟處於高利率環境,通膨率正溫和下降但仍居高檔水準,和包括中國經濟走低等令全球經濟前景持續不明朗,這些因素會拖累澳洲經濟成長放緩,明年經濟成長幅度可能進一步走疲。  他強調目前對於澳洲家庭來說處於艱困時刻,因為生活費用高漲和利率上升增加償還債務負擔,都令民眾承受極大財務壓力。

  • 標普:印度2030躍第3大經濟體

     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在最新報告指出,印度至少在未來三年內,依然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主要經濟體,2030年前可望超越德國和日本,躋身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大陸。  標普預測,印度2024財年(明年3月底止)經濟將擴張6.4%,到了2027財年成長率將達7%。相較之下,標普預期中國今年經濟將成長5.4%,2026年將放緩至4.6%。  印度目前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中國、德國和日本。標普指出,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減速,亞太地區的成長引擎預期由中國轉移至南亞和東南亞。  印度統計局日前公布,拜製造業成長、企業獲利攀升和投資增加所賜,印度2024財年第二季(7至9月)國內生產毛額(GDP)擴張7.6%,超越市場預期,促使多家投行調高全年經濟成長預測,而標普在最新GDP數據出爐前便已上修成長預測。  標普在《2024年全球信用展望報告》中指出,印度的成長關鍵在於能否從以服務為導向的經濟,成功轉型至製造導向經濟。印度是否能成為下一個大型全球製造中心,不僅是重大考驗,也是巨大的機會。  印度總理莫迪積極透過「印度製造」計畫和生產連結獎勵計畫(PLI),來推動國內的製造業發展,不過製造業占印度GDP比重僅18%,而服務業比重超過50%。  標普表示,發展強大的物流架構是印度成為製造中心的關鍵。印度也需要提升勞工技能,和提升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才能實現「人口紅利」。印度是全球勞動人口最年輕的國家之一,將近53%的人民不到30歲。  此外,標普指出,印度數位市場蓬勃發展,將能在未來十年為成長快速的新創生態體系增添火力,特別是金融和消費者技術領域。  標普亦在報告中示警,印度等多個新興市場經濟體明年將舉行大選,政策可預測性低恐削弱投資人信心。

  • 印度投資火熱 GDP飆速7.6% 這檔基金年漲4成最猛 抱10年翻近3倍

    印度上週公佈最新一季(7-9月) GDP成長率,年增7.6%,大幅優於市場預期的6.8%,主要是私人投資與政府支出雙位數成長所帶動,而接下來2季的GDP增速有望在消費回溫,以及低基期的助益下,維持相對高的成長率。 法人表示,印度日前才獲國際資金MSCI調升指數權重,如今GDP又傳佳績,未來在資金熱潮與經濟基本面成長飆速下,印度股市後市表現可期;建議投資人可隨時關注並適時定量佈局印度基金。 身為台灣本土投信,群益投信印度投研團隊表現優異,攤開目前台灣可買到的境內外24檔印度基金中,平均漲幅來到19.93%。其中,群益印度中小基金以41.61%居冠,也是市場唯一一檔績效超過4成的印度基金,以長線來看,近3年的報酬率為74.33%,近5年的報酬率88.75%,近10年的報酬率274.7%,在上述期間群益印度中小基金績效也都稱冠,勝過同類型境外基金。 同樣為群益投信旗下的群益大印度基金,今年來也有2成以上的漲幅。放眼望去,群益投信是市場唯一能「大小通吃」印度股市的資產管理公司,旗下大印度及印度中小基金,給予投資人最全方位的選擇。 群益投信表示,印度政府積極推動改革刺激政策以及改善經商環境,以吸引海外資金進駐,無論是在企業投資或是內需消費方面,皆擁有相當大的成長潛力。 印度在政策支持以及內需強勁帶動下,企業獲利持續轉佳,經濟數據也持續轉佳,印度經濟目前是處在「投資-->就業-->消費」的正向循環中,只要外國直接投資或印度本土企業投資未明顯趨緩,將使印度的經濟在未來數年維持在6%以上的高水準。印度全年GDP成長率將有機會達到6.8~7.0%的超高水準。 群益印度中小基金經理人林光佑表示,從經濟成長角度來看,包括世界銀行、IMF等研調機構皆看好印度經濟,給予未來2年經濟成長正面展望,因此印度後市持續看好。印度EPS與整體新興市場的EPS差距已創下歷史上最高,因此從獲利的角度來看,印度可以說是新興市場中最具投資價值的國家。 此外,印度4個邦議會選舉結果出爐,總理莫迪所屬的BJP黨在其中3個邦獲得勝利,明顯優於原先預估僅在執政的MP邦獲勝。 此次BJP黨在地方邦選舉取得的空前勝利,可以視為明年國會大選取得多數席次的前瞻指引,也反應出目前印度民眾對於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是相當滿意的,這將使印度股市的投資氣氛更趨正向,有利延續目前的多頭走勢。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 穆迪降陸評等展望 至「負面」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5日公布最新報告,意外地將中國主權債務評等展望從「穩定」降至「負面」,但維持「A1」評等。穆迪解釋,大陸官方積極為財務吃緊的地方政府和國企提供財政支援,將對整體財政、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下行風險。  大陸財政部立刻回應,對於穆迪的決定感到失望。財政部表示,大陸整體政府債務餘額占GDP的比重僅50.4%,低於國際通用的60%警戒線。地方隱性債務規模正逐步下降、風險緩釋,以及房市下行對地方政府的影響仍屬可控。  穆迪指出,下調評等展望也反映該行認為大陸經濟將出現結構性轉變,中期增長動力放慢,房市持續收縮的風險提高。不過穆迪指出,大陸擁有足夠資源,可有序管理經濟轉型,且國內龐大儲蓄可提升債務承受能力、外部風險衝擊,因此主權評等仍維持「A1」。  穆迪上一次下調中國主權評等是在2017年,當時將評等由「Aa3」降至目前的「A1」,原因在於經濟增長動能放慢和債務增加,憂慮對財政狀況造成負面影響。這也是穆迪自1989年以來首次降大陸評等。  另外兩家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和惠譽目前給予中國長期債務評等均為「A+」,即與穆迪所發出「A1」相當,但最新評等展望為「穩定」。  惠譽今年8月時曾表示,若大陸持續透過擴大資產負債表來支持經濟增長,該行可能會考慮調整主權信用評等。惠譽當時指出,以一個單A評等來看,目前大陸債務占GDP的比重已然偏高,尤其企業和銀行增加的債務最終可能轉化為「政府的債務」。  面對穆迪的下調,大陸財政部指出,在全球經濟復甦勢頭不穩、動能減弱的背景下,大陸宏觀經濟持續恢復,預計第四季經濟將回升向好。  財政部續指,至去年底,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餘額人民幣35.1兆元,加上中央政府債務餘額25.9兆元,全國政府債務餘額61兆元。以統計局公布2022年GDP初步核算121.02兆元計算,全國政府債務餘額占GDP比重為50.4%,低於國際通行的60%警戒線。此外,大陸中央會多措並舉支持地方財政平穩運行,房市下行的影響仍屬可控。

  • 標普:台灣大選 不會形成地緣政治新風險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5日指出,亞太區2024年經濟表現可能的不確定風險,台海關係是最顯著的地緣政治事件,標普全球評級亞太區主權評級資深董事陳錦榮表示,台灣將舉行總統大選,檢視三位總統候選人的兩岸政策及公開對中國大陸的態度,估計不會提出激進策略,不管誰當選,相信也不會把台灣推向啟動戰爭的風險境地。  標普曾在2021、2022兩度調升台灣主權評等、評等展望,目前的AA+已穩坐亞太區優等生等級2年,標普在報告中分析,此項主權評等結果是奠基於假設未來三至五年,兩岸關係不會對台灣經濟穩定性造成嚴重干擾。  標普全球評級5日舉行經濟情勢會議,並發布2024第一季亞太經濟展望報告,估測2024年台灣實質GDP年增率3%、通膨率1.5%,表現皆優於新加坡、韓國;至於2023年台灣實質GDP年增率,也已自7月預估的0.5%,上調至1.2%。  在5日的亞太區經濟展望會議上,中國大陸的經濟前景成為各界的焦點。標普表示,中國大陸經濟復甦緩慢,亞洲鄰近經濟體表現也愈見分歧,2023年整體亞太區經濟體GDP成長率在1%。  但成長主力來自內需強勁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包括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韓國、台灣、新加坡等已開發經濟體,全都受到全球貿易疲軟影響,成長則會偏低;澳洲、紐西蘭也因央行大幅升息以對抗通膨,GDP成長疲弱。  標普團隊指出,房地產低迷仍是中國大陸經濟的痛點,預估2023年中國GDP成長率為5.4%,但由於政策支持,成長動力略有改善,2024年將放緩至4.6%,2024年第一季的GDP預測已看到改善。中國大陸以外的日本、韓國、特別是台灣經季節性調整後的單月出口量也已觸底,估計出口復甦將逐步溫和。

  • 《國際經濟》全球第3大經濟體 估這國2030榮膺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預估,至少在未來3年內,印度還是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若向上動能持續不變,最晚在2030年之前,可望成為全世界第3大經濟強國。  這家國際信評業者指出,目前全球排名第5大經濟體的印度,本財年GDP預估高達6.4%,搞不好不到2027財年就可增至7%。相較之下,中國經濟成長最晚在2026年之前,可能就會從5.4%掉到4.6%。  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印度本財年第2季經濟成長高達7.6%,且超乎預期,不少券商也馬上上修印度GDP全年預估。不過,標普全球評級在此最新報告公佈之前,就已上調預估值,並樂觀表示,印度的成長將藉由從服務業導向,成功轉向製造業來完成。 路透社指出,印度總理莫迪一直打著印度製造為口號,以及實施PLIs(相關產業製造誘因)政策來推動印度的製造業。不過,印度製造業僅占整體GDP的18%而已,遠不及占經濟成長至少過半的服務業。  標普在4日公布的2024全球信用前景(Global Credit Outlook 2024)報告中也指出,印度極重要的考驗,將是日後可否成為下一個全球製造中樞,這將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這份報告還說,建構強大的物流框架將是成為製造業中心的重要一環,印度還需提升工人技能,並增加女性勞動參與率,好實現人口紅利。印度是世界上勞動力最年輕的國家之一,近53%在工作的印度民眾,年紀都在30歲以下。

  • 標普看好印度 估2030年躍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 Ratings)於最新報告表示,印度至少在未來三年內仍將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且有望在2030年超車日本及德國,躍居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根據標普全球的預估,目前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印度,本財年的經濟成長將達到6.4%,到2027財年時增速將攀升至7%;相較之下,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預計將落在5.4%,2026年料將放緩至4.6%。 印度政府上周公布數據顯示,該國2024財年第二財季(2023年7月至9月)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7.6%,不僅高於市場預期的 6.8%,也高於印度儲備銀行預測的6.5%,使巴克萊和花旗相繼將印度全年的GDP預測調高至6.7%。 標普全球在其12月4日發布的《2024年全球信用展望》(Global Credit Outlook 2024)報告中寫到,印度能否成為下一個全球製造業樞紐,將會是重大考驗,但也會是重大的機遇。 雖然莫迪政府近年持續透過「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政策和生產連結激勵計畫(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簡稱PLI)來推動國內製造業,但製造業的僅占該國GDP的18%,而服務業則占GDP一半以上。 標普全球表示,發展強大的物流框架是印度成為製造業中心的關鍵,且該國需要「提高」工人的技能、增加女性勞動力的參與,以實現其「人口紅利」。

  • 澳洲Q3 GDP季增0.2%低預期 外界憂本季GDP受升息拖累

    澳洲統計局6日公布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季增0.2%,低於市場預估的季增0.3%,也低於第二季的季增0.4%。跟去年同期相成長2.1%,年增幅跟第二季一樣。 雖然這是經濟連續八季呈現季增局面,但季增幅度卻是去年第三季以來最低。 由於澳洲央行第三季期間讓基準利率維持在4.1%不變,但經濟成長幅度仍出現減緩,因此外界擔心央行在11月升息1碼至4.35%創12年新高水準,可能令貨幣政策過度緊縮而不利經濟發展。 根據統計局資料,第三季固定投資季增1.1%,低於第二季的季增2.4%,家庭消費持平,家庭儲蓄率下降至1.1%創2007年第四季以來新低。 財長查默斯(Jim Chalmers)指目前經濟處於高利率環境,通膨率仍居高檔水準但正溫和下來,和包括中國經濟走低等令全球經濟前景持續不明朗,這些因素會拖累澳洲經濟放緩,明年經濟成長幅度可能進一步緩和下來。

  • 《韓股》上季GDP達0.6% 韓股仍下挫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韓國經濟數據雖差強人意,但韓股5日卻表現不佳,指數開低震盪,一度還跌破2500整數關卡,最低來到2,495.25點。目前,大盤在2,506.55點,跌8.4點或0.33%。  韓國央行表示,在出口和內需復甦之下,當地經濟7到9月季增0.6%,符合先前預估。韓國今年的GDP第1季與第2季,依序為0.3%、0.6%。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實施貨幣緊縮政策下,韓國央行預估當地2023年GDP為1.4%,明顯低於2022年2.6%以及2021年4.3%。  韓國政府指出,繼10月上漲3.8%之後,11月CPI只比去年同期漲3.3%,低於路透社彙整的市場普遍預估值3.7%。若按月來計算,甚至下跌0.6%,是2022年11月以來第1次減少,跌幅也創2020年10月迄今最大。 權值股普遍弱勢,三星電子下挫1.38%,SK海力士大跌3.59%,電池大廠LG Energy Solution卻逆勢上漲0.7%。韓元兌一美元在1311.7價位附近,韓元貶值7.7元。

  • 《韓股》外資小買無效 韓股失守2500關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韓國經濟數據雖差強人意,但韓股5日卻表現不佳,指數開低震盪,最後跌破2500點整數關卡,收在2,494.28點,下跌20.67點或0.82%。另外,韓元走貶,外資則小買292億韓元。  韓國央行表示,在出口和內需復甦之下,當地經濟7到9月季增0.6%,符合先前預估。韓國今年的GDP第1季與第2季,依序為0.3%、0.6%。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實施貨幣緊縮政策下,韓國央行預估當地2023年GDP為1.4%,明顯低於2022年2.6%以及2021年4.3%。  韓國政府指出,繼10月上漲3.8%之後,11月CPI只比去年同期漲3.3%,低於路透社彙整的市場普遍預估值3.7%。若按月來計算,甚至下跌0.6%,是2022年11月以來第1次減少,跌幅也創2020年10月迄今最大。 權值股普遍弱勢,三星電子大跌2%,SK海力士更是狂跌4%,電池業者中的LG Energy Solution收平盤,三星SDI則漲1.02%。韓元兌一美元在1311.2價位附近,韓元貶值7.2元。

  • 寮國債務拉警報

     新聞提要■為了籌措興建鐵路與水壩等項目經費,寮國向中國借款數十億美元,導致該國債務危機加劇。  精句選粹■Laos borrowed billions from China to finance railways, highways and hydroelectric dams, which has ballooned public debt to over 100% of GDP.  寮國債務危機近年來持續擴大,令外界擔憂該國違約,可能給予最大債權國中國大陸趁機接管當地基建的機會。儘管寮國政府實施一系列財政穩定措施,但分析師警告,若無法與大陸達成債務減免協議,寮國財務困境恐怕難以緩解。  大陸2013年底成為寮國最大外國投資人,自那時起對於該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寮國公共債務約占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22%,其中多數債務來自於中國在當地的「一帶一路」基建計畫。  通膨高燒加劇經濟困局  為了籌措鐵路、公路與水壩等項目的興建資金,寮國向大陸政府借款數十億美元,同時也消耗大量外匯儲備。再加上全球食品與燃料價格飆漲,當地貨幣對美元匯率貶至歷史新低,導致該國通膨高燒不退。  外界擔憂,一旦經濟危機失控,寮國可能瀕臨經濟崩潰。為防範於未然,寮國當局實施多項財政穩定措施,包括提高利率、發行債券並與亞洲開發銀行(ADB)合作管控債務,同時也減少教育與醫療等關鍵服務支出。  但分析師警告,若寮國無法與大陸達成明確減債協議,該國財政困境不太可能緩解。東京大學經濟政策教授西澤利郎(Toshiro Nishizawa)表示:「寮國應與大陸協商前期債務處理,選項包括延長還款期與降低利率等。」大陸2020年~2022年期間給予寮國短期債務寬限。據世界銀行估計,寮國這三年延期還款金額達到寮國2022年GDP約8%。  債務協商迫在眉睫  但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可能永遠如此慷慨。正如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印太發展中心研究員兼資深經濟學家庫雷(Mariza Cooray)所說,「從大陸過去作法推估,他們僅可能提供短期寬限,僅此而已。」  庫雷指出,大陸迄今不願意對於寮國實施債務減免,這一點與他們對待斯里蘭卡與尚比亞相同。減債有其必要,且對大家都好。大陸必須為寮國做得更多,而且動作要快。  畢竟防範寮國債務違約,才符合北京當局的最佳利益。兩國關係交好的話,不僅有助於鞏固大陸在東南亞的地位,也能抗衡美國在印太地區不斷擴大的影響力。中寮同為社會主義國家。  西澤利郎表示:「大陸銀行不想承擔不良資產,大陸也不想在開發中國家眼裡被看成『不可靠的債權國』。大陸不願意也不能讓寮國違約。」  部分媒體警告,大陸可能設下「債務陷阱」,趁著寮國違約或無法按時付款時奪取基建資產。  但部分專家駁斥此擔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非研究計劃(CARI)研究員布羅蒂坎(Deborah Brautigam)與哈佛商學院教授賴特米爾(Meg Rithmire)當斯里蘭卡爆發債務危機時,大陸銀行並未做出「扣押資產」的行為。  CARI在2020年的研究報告裡指出:「相反地,大陸官員試圖就每個案例分別制定解決債務的可行方案。」  寮國必須設法讓他們的外國投資更多元化,但在當前經濟深陷困境之下,想在沒有債務重組協議下實現此目標難度極高。世界銀行寮國辦公室資深經濟學家馬丁斯(Pedro Martins)表示:「這一切都取決於,寮國目前進行中的債務協商能否成功。」

  • 他批「經濟不好 政府在哪?」謝金河曝3驚人排名:台灣人民很了不起

    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投書批評,台灣目前面臨不少經濟問題,包括經濟下滑、出口產品過度集中和五缺投資障礙等,「台灣經濟風急浪險 政府在哪裡?」對此,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台灣經濟到底好不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台灣的GDP總量居全球21、出口總額第17、台股市值排名14,其實台灣人民已經很了不起。 謝金河在臉書發文指出,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對今年政府一直下修的經濟成長率很有意見,他要幫尹前部長上一堂總體經濟學的課。 去年11月行政院主計總處估今年2.75%,今年2月再下修2.11%,5月再降到2.04%,8月1.61%,這幾天又下修到1.42%,媒體再度以斗大標題:「台灣經濟成長率14年最差」。 謝金河認為,看總體經濟,不能只看一季,或用一年表現就鐵口直斷,例如,今年的1.42%,是近幾年最低,這是事實,但這是台灣連續幾年走過高成長之後的調整,沒有什麼大不了。 他把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從2017年開始逐季統計,在2018年之前,台灣的GDP表現經常是四小龍最後,從2019年起躍升第一,尤其是在疫情蔓延下的三年,台灣的經濟表現更是出類拔萃,21年第一季高達9.29%,第二季也有7.85%,全年6.53%,出口成長29.3%也是史上最高。 去年在高基期下,前三季仍然維持3%以上的成長。到了第四季,美國暴力升息,台灣的出口急速下滑,第四季的經濟增長也出現0.78%的負成長,上市櫃公司的淨利也從連續6季逾一兆元下滑至5888億元。 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是負3.31%,調整後是負3.49%,第二季恢復1.36%正成長,修正後是1.41%,第三季2.32%,第四季對比去年的負成長,第四季的經濟成長率估計可達5.22%,到了明年,對照前面的低基期,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數字一定會比預期更好看,現在初估是3.35%。 謝金河表示,「台灣經濟到底好不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呎!」整體來看,台灣土地面積全球排名147;人口2326萬人,全球57,但台灣的GDP總量全球第21;台灣去年的出口4797億美元,全球第17;台灣股市創造的總市值全球排名第14。住在這個島嶼上的台灣人民其實已經很了不起。 至於近年兩岸貿易占比從最高43.9%逐漸下降至35.3%。他直言,這是分散市場的必要動作,10月台灣出現一個重要訊號,來自東協的訂單首度超越中國,台灣對東協、美國的出口都成長14%以上。尹前部長說台灣的產業集中在高科技,這是轉型的必然。 謝金河強調,這些年日圓大幅貶值,台灣的工具機產業很苦。中國經濟頹勢顯現,像石化、鋼鐵、水泥等削價競爭全面湧現,這是外在環境巨變下的調整。即使沒加入RCEP或是CPTPP,用另一個角度看,台灣的韌性及企業拚勁,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 打造經濟的日不落國 賴清德拚GDP成長率3.5%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30日指出,打造經濟的「日不落國」是他的夢想,若當選將助企業「走入世界」、布局全球,讓經濟成長率(GDP)平均至少有3.5%,並將親自主持「經濟發展會議」邀勞、資雙方與社會各界共商經濟大事。  九大工商團體共同舉行「2023台灣經濟發展論壇-與國家未來領導人對談」論壇,賴清德壓軸登場,商總理事長許舒博直問兩岸關係如何走下去?賴清德說,他一直相信,繁榮的台灣可帶動進步的大陸,穩定的大陸可以帶來安全的台灣,如果可以有對等尊嚴,他若當選,溝通大門永遠是開的,並在增進人民福祉的前提下,願意與大陸有各種合作。  賴清德強調,台灣已是「世界的關鍵字」,國政就像馬拉松,需要有經驗的領航員,而他一直有個夢想,「不論太陽從那裡升起,都能照到我們的台商。」若當選,他將打造台灣為經濟的「日不落國」,任內GDP能夠平均有3.5%,「當然能有4%更好。」  為實現經濟日不落國的夢想,賴清德說,協助企業立足台灣、布局全球、行銷台灣,不會排除包括大陸在內的任何市場,持續推動與美、日、歐等重要經貿國家簽定雙邊與多邊經貿協定。另外,台灣已經提出申請加入CPTPP(跨太平夥伴全面進步協定),且在遞件申請前已就做好各種準備,目前因為政治因素遲遲無法加入,會面對這個問題持續努力。  對企業關注的能源轉型,賴清德表示,台灣不缺電,未來供電更會穩定,2023年~2030年用電需求增加700萬瓩,而新建大型機組未來將增加910萬瓩,明顯大於用電需求,加上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供電會愈來愈充裕穩定。賴清德強調,2025非核家園並不是在核電廠可以運轉的時候刻意中止,而是核三廠的最後一個機組運轉期限就在2025年中到期,未來將發展多元綠能、深度節能、科技儲能、強韌電網。

  • 《國際經濟》外資送莫迪大禮包 調升印度今年GDP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靠著製造業蓬勃發展下,印度上季經濟成長亮眼,故多家外資大幅調升印度全年GDP預估值。  英國巴克萊與美國花旗預測,截至明年3月底的本財年,印度經濟可望成長6.7%,高於先前預測值6.3%與6.2%。印度在截至9月底的3個月期間,GDP年增7.6%,高於彭博社彙整的所有預估值。同時,也比印度央行預測的6.5%要高。  這個仍保有全球成長最快地位的主要經濟體,在面對全球經濟趨緩,以及印度央行自去年迄今的6次升息後,成長還是相當地有韌性。這對在明年大選中,尋求連任的總理莫迪來說,選情也有加分的效果。 上季經濟成長多虧製造業強勁、建築業成長,以及選前政府拼命砸錢支出。莫迪政府撒了幾10億美元來強化印度的基礎建設,且補貼給在印度生產的外資。  彭博社認為,印度第三季GDP成長優於預期,當地央行應該有聽到暫緩降息的呼籲。雖然印度農產成長趨緩,但工業活動旺盛,經濟得以意外成長。這對想要加速成為全球重要供應鏈之一的印度來說,會有結構性的幫助。  但強勁的經濟成長把印度央行推進兩難的境界,印度央行正試著把通膨保持在4%目標區。最近4次的例會中,印度的政策利率都沒變過,不過,央行還是偏向升息的鷹派。印度央行可能在12月8日還是維持利率不變,從亮眼的GDP來看,印度還不需要立即性的降息。

  • 《今日財經懶人包》GDP成長逾5% 美股沒激情;台股再贏港股 5亮點戰萬八;13家金控賺翻 明年配息看增;微軟亞馬遜雙拱 輝達躍AI共主;年終平均1.08個月 10年新低好薪酸

    美國第3季GDP成長上修至5.2%,代表經濟比預期還好,美債息跌破4.3%,但Fed官員談話鷹鴿交錯,美股幾乎收平;台股昨收17,370點,再次超越港股僅收16,993點,法人看好5亮點再戰萬八;今年金控賺翻,投資評價損失已改善,除新光金虧損,其他13家明年都有能力配息;微軟、AWS(亞馬遜)雙拱,輝達躍AI共主,台鏈台積電、雲達、英業達、緯創等受惠;今年企業年終獎金平均發放1.08個月,創近10年新低,以金融業1.83個月最高。以下為今(30)日財經懶人包: ▲GDP成長逾5% 美股沒激情 周三美股三大指數幾近收平,上修後意外穩健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緩解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擔憂,但聯準會官員的談話引發了對央行限制性政策將持續多久的疑慮,以及投資人縮手觀望即將於周四發布的個人消費支出(PCE)通膨報告。不過,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跌破4.3%,為9月以來首見,給股市帶來些許支撐。晶片股相對強勁,費城半導體指數收漲0.94%。  ★四大指數   美股道瓊上漲13.44點或0.04%,收35,430.42點。   NASDAQ下跌23.27點或0.16%,收14,258.49點。   S&P500下跌4.31點或0.09%,收4,550.58點。   費城半導體上漲35.01點或0.94%,收3,753.36點。 ▲5大亮點放閃 台股拚萬八 台股29日高檔換手,收盤17,370點正式超越港股,並締造外資買超拚單月新高等五大亮點,邁向新里程碑,30日有望改寫今年最高點。展望年底行情,法人看好在升息循環告終,推升資金回流及選舉行情等利多加持下,指數將有拚戰萬八機會。 ▲身家大增 13家金控有能力配息 金控身家與配息能力一起回升。14家金控第三季財報出爐,9月底合計淨值已達4兆2,965億元,較去年底增近4,445億元,淨值項下金融資產雖合計仍有評價損失5,165億元,但較去年底評價損失7,424億元,顯著改善,若持續到年底,至少有13家金控具配息能力,明年金控股利亦可望比今年好。 ▲雲端巨頭熱戰 輝達變共主 繼微軟攜手輝達(NVIDIA)推出AI代工服務後,另一巨頭AWS(Amazon Web Services)也與輝達合作,共同打造首款由超過1.63萬個GH200晶片驅動的AI超級電腦。科技業者指出,CSP(雲端服務供應商)步入以AI開發AI的高速擴張階段,軍備大戰越演越烈,除輝達確立AI共主地位外,台系供應鏈如台積電、雲達、神達、英業達、緯創、緯穎同樣受惠。   ▲好薪酸 年終恐創十年新低 景氣不佳、年終獎金創低!104人力銀行29日公布《2023企業年終大調查》顯示,今年企業年終獎金平均發放1.08個月,創近十年新低,比起去年達近十年高峰的1.33個月,減0.25個月、約當7.5天工資。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