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Fed

的結果
  • Fed調查指銀行業將進一步緊縮信用標準

    聯準會(Fed)在31日公布季度調查,第二季美國銀行業的信用標準更加嚴格,同時企業與消費者的貸款需求走弱,反映Fed的升息政策已達到讓全美金融情況趨緩的效果。 Fed「資深核貸員意見調查」(SLOOS)顯示銀行業預期在年底前將進一步緊縮信用標準。 其表示銀行業在預期緊縮放款標準上,最常提及的原因是經濟前景變得比較不利或更不明朗,估計抵押品的價值會縮水,以及商用不動產和其他貸款的信用品質會惡化。 該調查顯示第二季銀行業對中大型企業的工商貸款裡,緊縮信用標準銀行比率,減去沒有緊縮的比率後,所得淨緊縮比率從首季46%上升至50.8%,對小企業的淨比率也從46.7%上升至49.2%。 Fed自去年3月開始升息以來,基準利率累計調升5.25個百分點,目前達5.25%到5.5%區間水準。在借貸成本大幅增加而拖累貸款需求下,Fed的調查和數據均顯示銀行業放款已經在趨緩之中。 最新SLOOS報告在上周已提交給Fed決策高層,做為7月貨幣政策會議的參考,結果在6月暫時按兵不動後再度升息1碼,為去年3月來第11次升息。外界認為這會令銀行業繼續緊縮信用標準。 Fed主席鮑爾上周就SLOOS報告結果指出,目前銀業放款情況在收緊當中,而貸款需求也呈現疲弱,這顯示出在目前美國經濟情勢下,信用環境頗為緊縮。 儘管目前信用情況並未緊縮至,會出現部份Fed高層擔心發生3月銀行業危機的程度,但仍可能威脅Fed想要讓經濟軟著陸的企圖。 摩根大通經濟師席爾佛(Daniel Silver)說,過去若出現像近幾季信用持續緊縮情況,往往會伴隨著經濟衰退。雖然信用持續緊縮不代表一定會出現衰退,但卻顯示經濟將會放緩。

  • 美非投資等級債 報酬二位數

     美國聯準會(Fed)7月如市場預期升息1碼,未來升息取決於經濟數據,投信法人表示,Fed保留再升息的空間,但市場皆認同升息循環已來到尾聲,歷史經驗顯示,過去五次Fed最後升息後一年,美國非投資等級債平均繳出12%的雙位數報酬率,對照當前環境正提供友善的投資機會。  PGIM保德信美元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經理人張世民指出,自1995年以來共遇到五次聯準會升息循環,每次停止緊縮後,美國非投資等級債三個月後漲幅平均達5%、半年達8%,一年後漲幅更高達12%,反映出貨幣政策趨於穩定之後,債券投資往往能撥雲見日。即使今年底前Fed仍可能升息,但連續升息或升息幅度放大可能性低,貨幣政策趨穩將緩解美債波動度,並同步使信用利差穩定。  且美國經濟數據持續展現韌性,今年發生衰退可能性低,市場對風險性資產偏好續增,尤其目前美國非投資等級債殖利率已來到8%的高水準,搭配長期投資更能獲得收益優勢。另企業體質改善,統計上半年美債躍升投資級的明日之星(Rising Star)債券規模約54.4億美元,同期間跌落至墮落天使(Fallen Angel)債券僅12.6億美元,顯示財務體質佳的企業持續獲得升評機會。  投信法人建議,看好美國非投等債的高殖利率、後市平均漲幅佳,及整體投資情緒好轉等多方考量,不妨分批布局美國非投等債,並挑選信評較佳券種,參與後市的漲升行情。

  • 操盤心法-萬七短線多空分水嶺 操作暫以區間看待

     全球總經觀察:今年全球股市由美股領軍上演跌破眾人眼鏡的亮眼表現,逼得去年精準預測美股暴跌,今年則頻頻示警的大摩(Morgan Stanley)首席美國股票分析師威爾森(Mike Wilson)都不得不認輸,而日前國際貨幣基金(IMF)所發布的更新報告似乎給了並非無基之彈的證據。  就報告內容來看,除了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由4月預估的2.8%上調至3%(但仍較去年3.5%放緩)外,對於兩大經濟體看法也偏向樂觀-美國經濟上修0.2個百分點至1.8%,軟著陸機會愈來愈大,而對中國經濟預估亦未受第二季GDP(僅6.3%)不如預期影響仍持平在5.2%。  今年美、台股漲勢均由少數大型科技股所貢獻,其中美股主要來自FANG+指數成份股(僅十檔),總市值占S&P 500指數權重已逾25%,而就台股今年市值增加前十大個股來看,亦清一色為PC相關(除台積電外),全數與AI脫不了關係。  不過,日前台積電法說二度下修財測,總裁魏哲家坦言AI需求無法彌補庫存調整,而近期微軟、Alphabet及Meta亮眼財報背後亦未見來自AI明顯貢獻,下半年股市走勢恐難複製上半年,操作難度高。  另外,美聯準會(Fed)於7月FOMC會議如各界預期再升息1碼,聯邦基準利率區間進一步上移至5.25%~5.5%,股匯市場對此反應相對淡定。  不過,在6月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大幅下滑至3%的情況下,從主席鮑爾在記者會及會後聲明隻字未提,且更強調抗通膨決心並保留今年年底前再升息的模糊空間來看,顯示Fed對於目前通膨趨勢發展仍是沒有把握,在Fed於9月下旬(9月20日)召開下一次會議之前,可能需多留意Fed主席於8月底的傑克森洞(Jackson Hole)央行年會是否有更明確的說法。  盤勢分析與投資策略:目前台股反彈走勢尚屬穩健,倘若美那斯達克、費半能夠適時轉強助攻,預期台股仍有打破多空僵局伺機挑戰前高17,401點的機會;惟指數自6月13日跳空再見萬七至今幾近原地踏步,同期融資餘額卻快速攀升大增逾300億元,市場追價氛圍確有過熱跡象,而新台幣匯率回貶再創今年新低價,近日外資回補動作亦可能再度轉向,現階段行情走勢仍以區間格局看待,短線多空分水嶺暫看萬七關卡。  就盤面類股輪動來看,AI受惠概念股族群-PC、散熱、機殼、PCB以及CoWos先進封裝受惠股逢回仍是現階段首選,惟個股普遍多有乖離偏大壓力,操作宜側重技術面短打為主。  另外,近期俄羅斯退出黑海穀物協議及美元指數表現疲弱造成原物料價格蠢蠢欲動,對於鋼鐵、食品、塑化、紡纖等原物料概念族群,亦可留意進場機會。

  • 投等+非投等債 打造資產護城河

     聯準會(Fed)7月利率政策會議如市場預期升息1碼,會後聲明與6月差距不大,投信認為,Fed對未來升息動作並未明確表態,但保持鷹派口吻,重申今年不會降息,市場對9月再升息預期五五波,並且將進入升息最終章,債市布局以投資等級債搭配非投資等級債,更有利打造資產護城河。  瀚亞投信固定收益投資部主管周曉蘭表示,美國物價增速預期將持續回落,但Fed升息已放緩,市場對9月是否升息看法分歧,但升息來到最終章,則已是市場共識。由於景氣狀況仍不確定,預期未來市場變化仍大,投資布局應維持彈性調整,並以高品質債券列為核心配置,以平衡市場波動,若遇回檔則可加碼風險性資產的投資比重。  周曉蘭指出,可藉由投等債搭配非投等債,打造資產護城池,主要是今年在不降息的前提下,未來三個月至六個月是政策利率的高原期,投資環境適合布局固定收益資產;但考量到景氣走勢取企業財報表現分歧,配置策略上應著重投等債收益性及非投等債的品質性,以享受較高收益及潛在資本利得,並儘量減少信用風險的下檔威脅。  PGIM保德信美國投資級企業債券基金經理人黃相慈分析,7月美國再升息1碼,未來是否升息取決於經濟數據,但不論升息與否,要在見到大幅升息的機率不高,目前持續看好債市表現。其中投資等級債受惠於經濟韌性優預期,及升息近入尾聲,目前殖利率偏高,下行空間較上方大,亦提供高評等債券價格上揚的可能性。  黃相慈強調,從美股獲利預估來看,市場多認為下半年將回復正成長,S&P500產業中以非必須消費、科技和通訊等產業下半年獲利數字較為出色,明年有望繳出明顯成長,第二季更可望加速達雙位數成長。觀察過去10年美國非投資級企業債殖利率均值僅約3.37%,目前殖利率水準約在5.47%,處於金融海嘯以來相對高位,依據歷史經驗,每逢殖利率5%以上投資美國投資級企業債,持有一年之後均有亮眼表現。

  • 《盤前掃瞄-國外消息》全球瘋FWA網路基建;聯準會:年底前不升息

    【時報-盤前掃瞄】國外消息: 1.馬斯克:兩年內缺電傷AI。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先前曾經預期美國用電量在2045年之前將增加兩倍,為此呼籲能源業擴大投資綠能發電等基礎建設。日前,他進一步警告稱,美國可能在兩年內陷入缺電危機,若不儘快化解,將阻礙人工智慧(AI)與電動車等新興科技產業的發展。 2.美股市值五強 四家飽吃AI。全球市場迎接典範轉移,美股市值超越1兆美元的五家企業中,就有微軟、Google、亞馬遜、輝達四家戮力發展人工智慧(AI)領域,大型企業資本支出水漲船高,AI崛起有望正式取代消費性電子產品當道時代,台系AI供應鏈隨之升天,加權指數即將叩關波段高點。 3.全球瘋FWA網路基建 台廠利多。為打造全美高速網路計畫,美國將從拜登基礎建設法案中提撥420億美元,加速推動寬頻網路基建,而5G FWA(Fixed Wireless Access,FWA)具有部署速度快、維護成本低等優勢,已取代有線連接成為Verizon、AT&T、T-Mobile等各大電信商全力發展選項,印度、中東、印尼、越南也相繼投入,台廠網通業者及光通訊廠家與晶片業者等,營運都將因設備出貨增加而受惠。 4.聯準會傳聲筒:物價、薪資緩增 年底前不升息。素有「聯準會(Fed)傳聲筒」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蒂米羅斯(Nick Timiraos)日前撰文表示,物價與薪資成長顯現放緩跡象,代表通膨正朝著Fed設定目標邁進。若此趨勢持續下去的話,Fed在9月下次會議可能停止升息腳步且可能持續到年底。 5.全球米價恐攀高 俄、阿聯禁止稻米出口。繼印度政府日前禁止國內部分白米出口後,俄羅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相繼對稻米出口祭出禁令。外界擔憂國際米荒加劇下,恐助長全球米價再度攀高。

  • 0056、00878八大官股狠砍7萬張 大筆敲進「這類型」ETF

    押注Fed升息接近尾聲?債券8大官股行庫上周五大動作搶進債券,買超前十名中有6檔和債券相關,其中元大美債20年(00679B)、元大美債20正2(00680L)、國泰20年美債(00687B)位居前3名;至於元大高股息(0056)、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上周則是共計砍逾7萬張。 美國上週五有兩項經濟好消息,勞工部公布聘僱成本指數增幅創2年最低,反映美國勞動力市場逐漸降溫;其次商務部公布6月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年增3%,不但低於前一個月3.8%,同時也較市場預期3.1%更低,此向指標常被Fed用來衡量通膨情況。 素有聯準會傳聲筒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Nick Timiraos撰文指出,Fed在9月可能停止升息,且有機會持續到年底。Fed升息似乎真的接近末端。7/28美國公債殖利率普遍走跌。不過由於一連串數據優於預期,聯準會有機會維持緊縮態勢,全週美債殖利率仍呈現上揚。 8大官股似乎嗅到訊號,上週五大買債券商品,買超前10大中有6檔為債券ETF,除前3名元大美債20年、元大美債20正2、國泰20年美債分別買超9,348張、6,216張及6,028張外,其餘第4名至第9名分別為華航5,778張、中信金4,712張、大成鋼4,647張、華紙3,918張、元大投資級公司債3,884張、元大AAA至A公司債3,402張及中信高評級公司債3,402張。 累計上週買超前十名為:中信金25,809張、元大美債20年20,910張、復華台灣科技優息17,633張、元大美債20正2 11,088張、台企銀10,609張、期元大S&P原油反1 10,083張、國泰20年美債8,883張、永豐金6,285張、元大AAA至A公司債 5,910張、台新金5,294張。 上週五賣超前十名為:元大滬深300正2 11,339張、元大高股息9,463張、國泰永續高股息5,772張、長榮5,010張、光寶科3,670張、國泰台灣5G+ 3,558張、中信中國高股息2,947張、友達2,792張、中信中國50正2 2,594張、華邦電2,077張。 累計上週賣超前十名為:元大高股息49,885張、元大滬深300正2 35,829張、友達28,932張、國泰永續高股息22,250張、國泰台灣5G+ 17,755張、玉山金14,897張、群創11,203張、國泰金11,065張、新光金8,973張、中信中國高股息8,519張。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 當AI梗用完了... 「3檔受升息重創的低估股」將展開反彈?

    升息即將停止,報復性消費派對結束,專家點名3檔先前因升息受害的個股,如今在升息即將進入末端之際,是否有機會因市場低估而展開強勢反彈? 玩股網專欄作家「玩股講客人」表示,美國Fed在七月啟動第11次升息,考量通膨逐漸受到控制,因此決議升息1碼,目前聯邦基金利率區間為5.25-5.5%,美國30年期房貸利率已經接近7%,目前美國十年期利率為3.87%。 升息導致大家不敢借錢、消費,抑制經濟擴張及通膨,自然就會打壓市場中的投機熱錢,受害族群包含金融業、不動產業、食品業。金融業必須全時投資市場,尤其是壽險族群更是淒慘,遇到股債雙殺哭到爆。而不動產業要漲,本來就必須要在資金便宜的時候,升息肯定讓大家縮手。食品業則受到原物料通膨影響,當通膨導致原物料或營運開銷越來越貴時,獲利自然會被侵蝕而衰退。 但股神巴菲特的夥伴、波克夏海瑟威副董事長查理蒙格說:你要反過來思考。價值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思也說過:學習第二層思考。當升息來到末端,這些受害族群是不是有機會止跌回升? 2022年底以來,全球市場有一票人都在卡位債券或債券ETF,或者積極佈局大盤指數型基金或ETF,這沒錯,因為升息末端按照過去歷史數據顯示,這兩者確實會反彈。 不過這已經是大家都知道、也正在做的事情,「玩股講客人」表示,想和大家探討的是前列三種升息受害族群,在升息末端之際,如果這些公司營運體質夠強壯,照理說應該要擺脫升息造成的衰退。 金融業:以環境逆風導致上市計劃暫停的南山人壽為例 從南山人壽最新自結數據來看,2023年6月稅後淨利93.82億元,相對於2022年6月的114.68億元衰退18.19%,但已逐漸收斂中,新契約保費則是成長,從49.74億成長到57.88億元。再從2022年與2023年上半年EPS對照,獲利出現腰斬以上的衰退,但和6月稅後淨利衰退2成相比,顯然衰退已經逐漸收復失土,如果市場反彈,南山人壽7月或未來的單月獲利就有機會超車2022年同期,這時候就是營運反轉的轉捩點。 南山人壽到底持有多少比重的債券?根據南山人壽官網,依舊持有6成以上的國外債券,而這個債券主要就是美國公債,另外國內股票也有1成以上,國內債券大概就6%,這三種資產比重合計高達8成。 這也就是為何南山人壽嚷嚷說要上市,結果到現在還沒啟動的原因,如果真的要上市,財報肯定都是要非常漂亮。 回到潤泰集團中的潤泰新,先前因為南山人壽淨值衰退而認列虧損到哭出來,雖然公司本身沒有虧損甚至可以說是賺翻天,但轉投資南山人壽讓公司淨值衰退到面額,因此2022年緊急調整會計原則,把一堆投資性不動產轉為長期投資並灌入淨值中,潤泰新被殺,其實也算非戰之罪, 若要說升息受害股,身為營建股本業的潤泰新,當然也是其中一員。潤泰新其他轉投資事業體,包含潤福生活負責營運淡水中高齡專用住宅「潤福生活新象」,旗下潤泰百益、潤泰旭展則共同經營CITYLINK並同時代理蔦屋書店,事業體真的是很多元化,同集團還有日友、中裕、浩鼎、潤泰全、潤泰材,都是知名上市櫃大公司。 不動產業:以冠德集團旗下的營造廠根基為例 從住宅價值指數來看,即便升息啟動,加上打房也很火熱,不過國內房地產似乎也沒出現崩盤的跡象,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現在局勢不同了。2022年改變了生態,全球超級大QE讓房價大暴漲,建商手上的餘屋或預售屋瞬間銷售一空,而且越賣越高,房地產瞬間全面飆漲,建商們在這一波賺飽飽,例如統一集團旗下的太子建設也是如此,趁著這波房市大多頭把手上餘屋清光,業績獲利可以支撐3年以上。 這也說明為什麼這一波升息之後,建商都不拋售建案,很簡單,景氣反轉房子不好賣,但建商也賺夠了,乾脆就少量蓋房慢慢賣即可, 不過即使房地產進入空頭,但也並非所有公司都停滯下來,營造商就是例外。因為他們負責幫建商或外包機構蓋房子或廠辦,賣房、獵地這些事情不用他們擔憂。像是台積電要蓋新廠,動輒要花一、兩年以上,如果遇到缺工缺料又可能延長到兩年以上,所以台積電旗下的供應鏈只要看到資本支出增加都很高興,通常能享受一到兩年的產業光景。 「玩股講客人」表示,根基營造是台積電的好朋友,根基承攬台積電工程,從台南、台中到大本部苗栗,通通都有根基的影子,即使不動產從進入空頭,這種公司還是有一堆廠辦及政府工程標案在手,業績還是嚇嚇叫。 回到根基新簽約狀況,2019年到2021年確實大爆衝,2018年新簽約金額為80億元,而2019年到2021年則分別簽下146億、151億、231億,雖然2022年前3季只有62億,但前面簽約金額肯定有待消化。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根基其實是北部知名建商冠德轉投資,中華職棒桃猿主場旁邊的3棟捷運共構宅「冠德青璞匯」,就是冠德找根基蓋的。再舉個知名例子,台北南門市場改建,一樣是由根基承攬統包施工,其他包含台南鐵路地下化、嘉義鐵路高架及車站、台61線後龍觀海大橋及西湖溪橋改建工程都是由根基承攬。 根基不僅是商用、民用建築物或台積電廠辦很在行,包含公家機關鐵路、橋樑等公共基礎建設都能包,這代表公司擁有兩個優勢:第一是施工品質沒什麼太大問題;另外一個優勢是,景氣蕭條或打房政策之際,政府通常會大興土木砸錢在基礎建設,刺激經濟運作,這時候根基就有能力承攬一些都更、鐵路、橋樑、地下化、高架化等設施。 食品業:以原物料波動影響嚴重的大成為例 黃豆可以用來當作飼料,也能拿來做食品,例如綠肥、豆漿、納豆、醬油及大豆油提煉,可以說是很重要的食品原物料,用途也很廣泛,但也因為如此,當黃豆報價開始上漲時,就會影響食品售價的成本,這就是為何食品業總是不斷漲價的主因。 食用沙拉油來自黃豆,肉品飼養的飼料也有黃豆,光是這兩大品項就足以影響飲食花費,所以即便是完全不投資的人,也要大概知道黃豆的價格,才不會看到物價上漲而不自知。 如果再拉開近3年黃豆期貨報價,高點出現在2022年上半年,下半年就開始回檔,2023年持續震盪,不過其實沒有漲回2022年的高點,對食品業者來說,原物料成本可說是逐漸得到控制,以國內肉品、飼料大廠的大成為例,獲利就已經慢慢回到成長。 從2023年第1季大成底下事業體的稅前損益來看,跟2022年第1季同期對照,貢獻集團整體獲利一半以上的農糧部門,衰退幅度已經降到2%並繳出獲利5.19億元,確實逐漸改善中。而食品的稅前損益則從虧損1.42億收斂至0.55億元,另外肉品則從1.24億元成長到4.29億元,這3個事業體差不多囊括大成的重要獲利。 如今黃豆報價已經開始慢慢下滑,加上航運量能開始正常化,塞港造成運價暴衝的狀況沒了,對大成來說都是好事。 另外,餐飲部門從400萬成長到4400萬,這是疫情復甦所帶動的正常發揮,補充一下,大成旗下餐飲品牌包含吉福雞舖、勝博殿、中一排骨、Gino Pasco岩島成專業烘焙、香港檀島茶餐廳、巴黎十五、Gino Green輕食咖啡館(賣素食為主順便推廣集團植物肉)。這裡面有一堆內用餐廳,餐飲部門在2023年第1季貢獻1118%的誇張年增率,其實就是解封過後的正常發揮。 最後補充大成在2022年公司法說會提到的進度,該公司共有五個新廠,更新一下最新進度:目前馬稠後食品廠已經正式營運,供應大量的雞胸肉、牛肉麵(獲得台北牛肉麵節三冠王)、植物肉、黃金脆皮雞腿排等品項。其他事業體還在等消息,不過昭成洗選蛋廠預計在2023年能順利投產,屆時能提供洗選服務,另外也有液蛋、水煮蛋的蛋品加工兼研發基地。 近期大成又在官田砸下14億興建生技廠,另外台南柳營也投資4億興建寵物食品廠,從這些新工廠來看,所有新廠都具備自動化的設備,因此在運營成本上當然會更省錢,加上國際市場中的黃豆、玉米、小麥等重要原物料報價開始下修,這對大成來說絕對是好事。 怎麼輸的就怎麼贏回來! 「玩股講客人」表示,2022年因為升息而受傷的潤泰新、根基、大成,無論虧損或產業蕭條都無妨,重點是這些公司依舊頂著升息的壓力持續進步中,等到升息停止之時,重返成長應該就不是什麼難事。如今適逢第2季季報即將公告之際,接下來可以期待這些公司的財報表現,如果獲利狀況很好或重返成長,那麼只要AI吵到沒梗之後,你覺得市場資金有沒有機會流到這些公司上?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 聯準會傳聲筒:物價、薪資緩增 年底前不升息

     素有「聯準會(Fed)傳聲筒」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蒂米羅斯(Nick Timiraos)日前撰文表示,物價與薪資成長顯現放緩跡象,代表通膨正朝著Fed設定目標邁進。若此趨勢持續下去的話,Fed在9月下次會議可能停止升息腳步且可能持續到年底。  美國勞工部28日公布,2023年第二季薪資與福利較去年同期增加4.5%,但低於第一季增幅4.8%。聘雇成本指數(ECI)增幅也放緩至兩年最低,顯示美國就業市場正在降溫,有助於Fed對抗通膨。  美國商務部同日公布,Fed偏好用來衡量通膨情況的6月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年增3%,低於前一個月3.8%增幅與市場預期的3.1%。  蒂米羅斯對此表示,儘管薪資成長與通膨水平位於歷史高檔並超出Fed預期,但這兩項數據提供迄今最清楚的例證,顯示眾所期待的物價壓力放緩。若此情況未來幾個月持續下去的話,可能促使Fed在9月會議決議利率按兵不動,並可能持續至今年底。  研調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資深美國經濟學家杭特(Andrew Hunter)指出:「目前數據下降速度令人振奮。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過去幾季以來勞動市場逐漸降溫,開始反映在薪資增幅放緩。」  杭特認為,Fed官員可能希望薪資成長增幅能放緩至3.5%,好幫助他們將通膨壓低至2%~2.5%水平。  諮詢機構Inflation Insights總裁夏里夫(Omair Sharif)附和表示,整體勞動市場持續降溫,可能為Fed官員9月中旬會議暫緩升息提供支持。  Fed上周宣布升息一碼,將利率升至5.25%~5.5%區間,此為22年高點,且為去年以來第11度升息。聯準會主席鮑爾指出,後續會議是否升息,取決於通膨與經濟活動放緩速度是否符合官員預期。  鮑爾表示,通膨的頑固程度超乎我們與其他分析師預期,但到了某個時間點可能改變。我們必須根據數據做出相對應決策。

  • 《商情》美元走軟 期銅漲近1.1%

    【時報-台北電】因數據顯示,最大經濟體美國通膨降溫,許多投資者預測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可能已經達成今年最後的一次升息,影響美元指數下跌,美元走軟使得以美元計價的金屬價格更顯便宜具吸引力,加上,對中國當局表示將刺激經濟措施亦鼓舞情緒,致倫敦(LME)銅價上漲。 分析師表示,上周五的數據顯示,最大經濟體美國,6月份年度通脹率錄得兩年多以來的最小增幅,引發了投資者對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可能即將結束升息周期的希望,影響美元指數下跌,取消部分看跌頭寸,市場出現空頭回補,加上,最大消費國中國,政府承諾將提振該國陷入困境的房地產行業,該行業可能佔中國金屬需求的30-40百分比,提振需求前景,也同時刺激了看漲情緒。 終場上周五(7/28)報價,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錫上漲60美元,報每公噸28,740美元;期鎳上漲618美元,報每公噸22,307美元;期鋅上漲43.5美元,報每公噸2,497.5美元;期鋁上漲17美元,報每公噸2,222美元;期銅上漲93.5美元,報每公噸8,662.5美元;期鉛上漲0.5美元,報每公噸2,158.5美元。(編輯:呂方維)(商品行情網)

  • 美元對升息已「無感」 亞幣9月底伺機反彈

     超級央行周落幕,國際美元指數雖對升息已「無感」,但因第二季經濟成長率亮眼,美元持續獲支撐,主要亞幣28日齊走貶。匯銀主管表示,短線仍以經濟數據影響匯市為主,但市場解讀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不夠鷹派,預期美國升息已告終,美元走弱是大勢所趨,亞幣伺機轉強、9月底應可慢慢看到反轉訊號。  Fed、歐洲央行(ECB)本周各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日本央行(BoJ)放寬收益率曲線控管(YCC)波動幅度,三大央行決策牽動全球匯市波動,ECB暗示升息終點,歐元應聲回落、美元指數則彈升,主要亞幣大多走貶,日圓則在YCC政策放寬激勵下走強。  據央行統計,美元指數強漲1.35%下,28日主要亞幣多重貶,泰銖重貶1.43%貶幅最深,其次為新加坡幣下殺0.88%、馬來幣則貶至0.81%、印尼盾貶0.63%、菲律賓披索貶0.56%、新台幣貶0.48%、人民幣貶0.34%;韓元則小升0.05%、日圓反彈0.16%。  匯銀主管指出,「後續主要央行升息與否,取決於經濟數據好壞」,雖然Fed對9月是否升息仍持保留態度,但市場解讀近期美國數據亮眼,各項數據持續好轉,通膨壓力放緩,市場預期美國再次升息的機率已大幅降低,即使鮑爾沒有把話說死,整體態度仍是偏鴿,美元後續不至於太強勢,亞幣轉強訊號已慢慢浮現。  但匯銀主管說,儘管長期看多亞幣,但在9月Fed開會前仍有諸多經濟數據公布,市場雜訊不少,美元指數支撐在100關卡上方;短期亞幣仍是走區間震盪格局,9月底將慢慢看出升值趨勢,但預料第四季全面反攻走升的可能性較為明確。  外匯交易員分析,日圓短線偏強,主要反映日本央行放寬YCC波動幅度,對日圓走強來說是利多,但判斷日圓是否一路升值不回頭,關鍵在通膨,若通膨超乎市場預期,可能迫使日本從寬鬆走向僅縮,日圓將獲得更大支撐力道。  人民幣方面,交易員指出,近期大陸人民銀行用很大力道干預人民幣走勢,勉強維持近期匯價,未來人民幣是否擺脫頹勢,大陸經濟是否好轉很重要,若內需加速復甦,以大陸消費大國帶動整體終端需求,亞洲國家出口轉戶,對帶動亞幣上攻也是利多。

  • 工商社論》Fed吹皺一池春水 如何善後是重點

     美國聯準會(Fed)負責決策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一如預期,再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使聯邦基金利率達到5.25%~5.5%,利率中位數來到2001年初以來最高水位。由於Fed主席鮑爾重申「抗通膨之戰尚未結束」,短期內勢必加劇市場波動,投資人不可不慎。而在美國這波暴力升息11次共21碼,攪亂國際市場一池春水後,Fed如何收拾善後,以降低人己兩傷的程度,世人都在看!  儘管包括Fed前主席柏南克在內,專家與市場多認為7月會是Fed本波最後一次升息,但鮑爾強調央行將仰賴經濟數據決定後續行動,顯示升息之路似未抵達終點。從去年3月美國利率起漲至今,Fed利率動向已成干擾市場的重要因素,更有人提出「鮑爾重擊」(Powell gut punch),用以形容他執掌Fed以來,美國股匯債市與風險趨避程度,經常在決策會後挨拳受挫,進而又影響全球風險性資產價格的連鎖效應。  Fed強力升息效應逐漸發酵,已讓市場對Fed升息路徑極度敏感。由於貨幣政策效果常具落後性(time lag),緊縮政策累積的效果與副作用也已逐漸反映在經濟表現及金融體系,但通膨雖略見下滑,未來走勢的不確定性仍高。  本次鮑爾在Fed會後記者會的談話,透露出四大重點,一是Fed尚未戰勝通膨,未來仍高度關注通膨風險;二是未對進一步升息的可能性提供指引,而是會依數據變化,在逐次會議中做決定。  三是近期指標顯示美國經濟活動持續以「適度的」速度擴張,近月就業成長強勁,失業率維持在較低水平,但家庭和企業信貸條件收緊,可能對經濟活動、就業和通膨形成壓力。四是今年內不太可能降息。  由於鮑爾在每次決策會後的「詮釋」,都有微妙的變化,這也導致去年11月迄今,市場預期的Fed升息路徑一再出現大幅轉折,變動幅度及方向均為近年罕見,造成金融資產價格上下變動,市場波動加劇,投資人比以往更容易受到出乎預料的經濟數據、Fed官員談話及風險性事件影響。  簡單說,即是當市場預期Fed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風險趨避(厭惡風險)程度增加,美股與全球股市多呈下跌,主要經濟體公債殖利率與美元指數多呈上漲;當市場預期Fed放緩緊縮貨幣力道時,美股與全球股市則多呈上揚、公債殖利率與美元指數則雙雙下跌。  去年至今,市場對於Fed路徑的預期又可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去年11月7日至今年1月底,市場下修Fed升息路徑預期,美債殖利率下降,美元走弱,帶動美國S&P500指數、MSCI全球指數及新興市場指數各上揚7.1%、9.7%及14.9%。  接著是今年2月至3月9日,市場上修Fed升息路徑預期,美債殖利率上升,美元走強,拖累美國S&P500指數、MSCI全球指數及新興市場指數分別下跌3.9%、3.4%及6.1%。  今年3月10日後,因SVB等銀行倒閉事件,使市場下修Fed升息路徑預期(美國公債殖利率下降),美元因而走弱,兩者部分抵銷市場風險趨避程度增加影響,國際股市漲跌互見。  其中,SVB等銀行倒閉,尤其凸顯Fed高強度緊縮政策除打擊金融市場,對部分產業及金融部門也已帶來顯著衝擊。  因此,不論Fed會否在今年結束這波升息循環,更重要的是在退場過程中,如何減輕訊息面和預期心理對市場資產價格可能產生的非理性波動,以免一再上演「Fed打噴嚏、全球都感冒」的場景,徒增市場不確定性。  特別是Fed政策不僅是影響美國,而是會外溢到全世界。當Fed本身決策成為金融市場的不定時炸彈,或許應考慮調整過往常採用的過山車式利率政策(例如急升息或猛降息),以免以鄰為壑,成為全球金融市場最大亂源。

  • 國泰世華銀:明年股債復甦行情可期

     美國聯準會(Fed)本月宣布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聯邦基金利率區間升至5.25%~5.5%,會後聲明亦顯示今年底前降息可能性偏低,國銀與外銀都分析美國升息已「升滿升好」,7月極可能是最後一次升息,國泰世華銀並預估明年股、債市都將有復甦行情可期待。  國泰世華銀行表示,升息尾聲大致底定,7月為美國升息終點的機率偏高,但今年底降息空間偏低。由於經濟衰退疑慮已淡化,在高利率及信貸環境持續緊縮的環境影響下,整體景氣仍偏向趨緩,但近期經濟數據持續優於預期,展現美國景氣韌性,淡化經濟步入衰退的疑慮。  今年降息機率雖不高,但國泰世華銀指出Fed利率點陣圖透露明年有降息空間,債市殖利率有望提前反應,資金亦可能提前布局債券;至於股市則因經濟衰退憂慮淡化、評價修復、去庫存進入尾聲明年獲利可期等,明年行情會出現復甦行情,短線不宜追高,長線可布局體質佳科技股。  國泰世華銀提醒,離下次FOMC會議、美國時間9月20日,還有超過一個半月,期間適逢暑假旅遊旺季,預期接下來發布的兩份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及兩份PCE(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數據將成重要指標。另外,全球央行年會將在8月24日登場,預期聯準會主席鮑爾將再透露最新貨幣政策展望,談話將牽動金融市場變化,屆時對9月是否會再度升息才會較為明朗。  瑞銀財富管理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唐納文認為,7月應是Fed這波升息循環的最後一次,美國經濟正走向軟著陸;法巴銀行財富管理亞洲區投資長巴亞尼預期,接下來二年通膨向下修正速度,會跟上升時一樣快,Fed利率、台灣央行都會按兵不動,目前可說利率已觸頂、美元居波段高位。  澳盛銀強調,當前的政策利率水平將抑制最終私人需求、就業增長,並逐步使得通膨回歸目標。由於升息的滯後影響將浮現,估測未來幾個月美國內需求需會放緩,被壓抑的服務需求、仍然較高的年度通膨率,估測Fed明年之前會讓利率保持在當前水平,不會輕言降息。

  • 鮑爾:Fed不排除9月再升息

     美國聯準會(Fed)結束兩天決策會議後,台北時間27日凌晨一如外界預期宣布升息1碼,也讓基準利率升抵22年高點。然而在市場樂觀預期這將是本波升息週期的最後一升時,主席鮑爾卻大潑冷水,強調不排除9月還將進一步升息。  由於升息決策早在預期中,美股26日收盤幾乎以平盤作收。道瓊工業指數收漲0.23%,連續13日收高,締造1987年以來連漲天數最長紀錄。不過標普500指數收跌0.02%,那斯達克指數也挫低0.12%。  Fed利率制定小組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經過兩天討論後,一致決議把聯邦基金利率調高1碼到5.25%~5.50%區間,這是FOMC最近12次例會中的第11度升息。  Fed會後發布的聲明內容與6月相比變動不大,主要還是強調通膨依然偏高,但對於經濟活動擴張程度的措辭,則從先前「微幅」(modest)改成「溫和」(moderate)。該聲明還重複6月所言,強調Fed仍將觀察後續的經濟數據,以評估之前一連串升息對經濟造成的影響。  鮑爾在會後記者會表示,從去年中以來,通膨有所放緩,但要達到Fed的2%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雖有足夠限制的政策,但並未有足夠時間令其發揮所有限制,因此將保持政策限制直至有信心通膨跌至2%目標,為此Fed已準備好進一步收緊。  針對外界關注的本次是否會是最後一升?鮑爾依然守口如瓶,表示現在判斷7月升息是否將為本波升息週期劃下句點,還言之過早。他表示:「如果數據支持,我們確實有可能9月再度升息。不過我也不得不說,9月例會選擇按兵不動也是不無可能。」  美國經濟學家Anna Wong認為,從鮑爾談話與Fed的聲明缺乏重大改變,凸顯決策官員對於下一次升息依然敞開大門。  鮑爾強調,之後的升息動向,仍將取決未來數月經濟表現,除了通膨數據,國內生產毛額(GDP)與消費支出等指標也是他們參考的重點。  鮑爾還提及,雖美國軟著陸仍有一大長路要走,但鑑於近來美國經濟展現韌性,他指出Fed官員不再預測美國會走向衰退。他也有信心認為美國經濟將可軟著陸。

  • 投資人:Fed 9月8成按兵不動

     雖然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對於後續升息選項仍預留空間,不過根據芝商所(CME)的FedWatch工具顯示,聯邦基金期貨投資人押注Fed在9月例會將有高達8成機率按兵不動。  鮑爾在26日會後記者會上指稱,不排除9月可能進一步升息,但最終決策仍將取決經濟數據而定。許多經濟學家對於鮑爾的說法並不感到意外,特別是在9月20日會議召開前,美國還將發布多項與就業及消費通膨相關等重要報告。決策官員憂心,如果過早在對抗通膨戰役上宣告勝利,反而會讓美國經濟陷入險境。  ING首席國際經濟學家奈特利(James Knightley)認為,鮑爾保留未來可能升息的選項是適當的行為,因為無人預料在這段期間美國經濟會發生什麼變化。  LPL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羅奇(Jeffrey Roach)也表示,鮑爾不對停止升息做出任何承諾的做法,一點也不令人感到訝異。如果之後數據顯示通膨持續回落、就業市場也不再如此緊繃,Fed就有更充分理由在9月停止升息。Carson財富管理公司分析師Sonu Varghese提到,儘管鮑爾針對未來利率動向並無透露明確訊息,但他認為Fed不太可能再度升息,預料9月會議前通膨報告將為物價走弱再添新的明證。  高盛在報告也表示,Fed聲明沒有暗示未來升息步伐將放緩,不過它預測9月可能停止升息。  紐約梅隆銀行美洲宏觀策略部主管維利斯(John Velis)則認為,即使鮑爾保留進一步升息或利率持平的空間,但他對於經濟可能實現軟著陸的信心,卻帶動美元走低、美股上揚。他說這些發展應與鮑爾缺乏明確的鷹派論點有關。

  • 外匯探搜-高通膨降溫 英鎊上檔承壓

     英鎊是今年至今表現次佳的G10貨幣,兌美元匯率上升約6.5%。這大致符合我們的預期,即英國經濟的韌性、在供應端通膨壓力緩解下消費者信心反彈,以及風險情緒的改善(使用S&P 500指數衡量)將有助於支撐英鎊走勢。  不過,英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通膨率)從5月的8.7%降至15個月新低的7.9%(市場普遍預期8.2%),而且過去一個月的經濟活動數據也低於預期。我們認為,這些數據可能會在短期內限制英鎊上行空間。  在低於預期的6月通膨率公布後,市場對英國央行政策利率峰值的預期已從6.00%降至5.85%左右,英鎊兌美元跌破1.30水準。然而,在8月3日的央行決策會議上,是否再度升息50個基點,仍會是討論焦點。但市場對此後持續升息的預期似乎不高,若果如此,則英鎊上漲動能將減緩。  ■英鎊兌美元  恐難在1.30上再大升  此外,隨著時間演進,之前的貨幣緊縮政策只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且隨著第四季拉低通膨的因素減少,經濟韌性也面臨下行風險。雖然在美元偏弱的背景下,我們仍看好英鎊,但也正密切關注英國經濟下行風險的跡象是否會更加明顯,因為這可能會抑制英鎊的升幅。因此,我們認為英鎊兌美元可能很難在1.30上方進一步大幅走升。  在美元方面,我們一直強調,影響美元走勢的因素在不斷變化。我們以S&P 500指數來衡量風險偏好,發現在去年的大部分時間裡,S&P 500與美元指數(DXY)呈密切的負相關。然而,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因為最近美元與利差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經濟成長超出預期的程度高於其他地區,且在過去一個月此一分歧變得更加明顯。因此,市場認為聯準會(Fed)將不得不「在更長時間內維持更高利率」的立場,這是對美元走勢更為重要的因素。  ■美元將結束區間震盪,  恢復下跌走勢  從某些方面來看,市場預期似乎一直在原地打轉。市場時不時認為Fed將很快停止升息,然後進入寬鬆週期。這種對Fed將採取何種行動的看法反覆無常,導致美元除年初的弱勢後至今整體處於盤整態勢。  但我們懷疑這種情況是否會持續下去,這意味著就算美元的區間態勢還沒結束,也應該快結束了,這是我們對今年下半年和2024年的基本假設。  Fed無意外在26日決策會議升息1碼,未來會否如點陣圖暗示再升1碼,市場正反陣營各占一半。Fed升息周期的結束將會削弱美元,且通膨回落的進一步跡象也很重要。然而,若美元要再次下跌,那必須要更有力的證據表明全球經濟成長(包括美國經濟)實現軟著陸。  基於經濟現況,我們對這些條件能夠得到滿足持溫和樂觀態度。例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綜合領先指標(CLI)在今年初觸底,此後一直微幅上升。從全球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來看,這種暫時的回升是由服務業推動的。製造業在2023年上半年仍處於低迷狀態,但與2022年第四季相比,下跌趨勢並沒有惡化,而且有跡象表明科技周期可能正在觸底。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調查數據依然疲弱,但全球工業產出已開始超出預期。  因此,我們認為美元的區間震盪走勢即將結束,並且恢復下跌趨勢。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