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長許銘春日前偕同長期關注勞工權益的立委賴惠員出席,由社團法人台灣螺絲貿易協會(TFTA)在台南市協會辦公室的一埸「因應扣件產業訂單冰凍期對策」座談會。整場座談會業界不外乎關心缺工、黑工存在及政府有何實質補助方案等問題。 然而部長許銘春及陪同的勞動力發展署副署長賴家仁卻表示,業者提出的困難政府皆有相關配套及政策,要老闆們好好回去關切人資部是否用心瞭解中央政策,由此可見政府宣傳不力及縱向溝通嚴重不足,對此立委賴惠員緩頰,要求主管單位制定政策應更體貼、更接地氣。部長許銘春承諾,將會責成勞動力發展署親自到有困難的企業,就現行法令專案給予個別輔導與協助。 座談會由螺絲貿易協會理事長、榮金工業公司董事長陳和成主持,參與會員踴躍,包括副理事長陳志宏、秘書長吳聰國,前任理事長蘇深賢、陳俊男、黃麗霞,常務理事大勇、常務監事黃耿雄、候補監事王翠娥等近40人出席。 銳禾工業公司總經理彭惠君首先發難,指出台灣勞動環境以勞工權益優先,大環境景氣低迷,仍得支付固定薪資與所有相關成本,盼望中央能否提供勞健保、勞退補助,或是最低工資補助,協助中小企業挺過難關。 勞動力發展署副署長賴家仁表示,勞保、勞退補助事涉修法,建議企業現階段是潛沈練工,是辦理教育訓練最佳時機。他說,「充電再出發計劃」每年補貼業主一年190萬元可充分利用。對此,得鈺企業總經理蔣國清表示,補助資格規定企業資本額需1億元以上,質疑該「排他條款」如何嘉惠中小企業。部長許銘春回應扣件業如護國群山,會回去檢討補貼攻策,將資本額限制調整、鬆綁,承諾會協助轉答給經濟部。 晉成科技(股)公司對於中央推動的「中高齡失業勞工僱用獎助」機制,無奈政府規定需僱用45歲以上人員留不住,建議是否可以降低僱用門檻。 此外外藉移工惡性脫逃,遞補空窗時間一等就是半年,分明處罰雇主,而其它產業缺工,政府任由非法承接黑工,造成勞力環境惡性循環。 副署長賴家仁說,外藉移工遞補時間已修法減為3個月。中階人力留才久任,也於9月開始執行。未來將落實政策放寬,嚴格查處。部長許銘春總結,杜絕黑工現象,將大量引進合法移工,以良幣驅逐劣幣,並執法從嚴,對仲介停權,從源頭管理。
英國商業暨貿易部高階官員本月接連出訪,規劃出席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20國集團(G20)等國際多邊會議,並與印度進一步協商自由貿易協議(FTA)事宜,多角強化與亞洲的經貿關係。 主責國際貿易事務的英國商貿副大臣賀德斯頓(Nigel Huddleston)18日啟程訪問越南以及ASEAN今年的輪值主席國印尼。 商貿部表示,賀德斯頓將在印尼三寶瓏(Semarang)市出席ASEAN各成員國與英國的諮商會議,接著前往越南河內,共同主持英越雙邊年度聯合經濟貿易委員會(JETCO)及FTA貿易委員會會議,以促進英國與相關國家的經貿連結、增進英國出口貿易。 2020年脫歐後,英國力圖強化與亞洲-太平洋區域的連結。2021年,英國成為ASEAN正式對話夥伴,當時是ASEAN過去25年來第一個新增對話夥伴。今年3月,英國向ASEAN提交申請未來參加該組織的國防部長擴大會議(ADMM-Plus)。 英國今年7月簽署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入會協議,標誌正式加入CPTPP,協議預計明年全面生效實施。 英國與越南2020年12月簽署FTA。英國商貿部指出,以現價計算,去年英國與含越南在內的ASEAN各國貿易總額年成長率超過20%,達470億英鎊(近600億美元)。 另一方面,G20貿易投資工作小組(TIWG)將於下週21至22日舉行,G20貿易投資部長級會議隨後登場,英國商貿大臣巴登諾克(Kemi Badenoch)預計出席25日閉幕的部長級會議。 印度是G20今年的輪值主席國。印度商業暨工業部18日表示,印方擬下週在G20會議期間與英國、歐盟、加拿大分別舉行聚焦FTA議題的場邊會談,並另外與俄羅斯討論雙邊貿易事務。 英國與印度2021年1月正式啟動FTA協商,當年5月雙方建立「深化貿易夥伴關係」(Enhanced Trade Partnership,ETP),以推進FTA談判。當年5月至8月,英國政府就與印度簽署FTA一事展開諮詢、徵求公眾意見。 英印雙方今年7月、8月分別舉行FTA第11和第12回合協商,近日雙邊皆有官員對媒體透露,英印可望今年底前簽署FTA,甚至不排除在9月9日登場的G20峰會前後宣布重要進展。 英國商貿部一名發言人上週回應中央社詢問表示,英國與印度皆致力達成對雙方盡可能最有利的協議,「我們已在最終階段取得良好進展,目前正高度聚焦貨品、服務和投資領域」。 發言人強調,英方的立場明確,即只會在符合公平、周全平衡、符合英國民眾與英國經濟最佳利益的前提下,才會簽署協議。 商貿部7月下旬宣布與台灣啟動「深化貿易夥伴關係」(Enhanced Trade Partnership,ETP)協商,將簽署備忘錄(MoU);此外,台英年度經貿對話今年稍晚將在倫敦登場,英方將由賀德斯頓主持。 商貿部近日告訴中央社,英方期待透過ETP增進與台灣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且很快將與英國業界展開討論如何一同達成這個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G20貿易投資部長級會議重點議題包括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印度商工部次長級官員巴斯瓦爾(Sunil Barthwal)18日表示,這是印度希望被納入會後聯合聲明的優先議題之一。
社會各界所矚目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於6月1日完成簽署之後,行政院提請立法院審議於7月26日臨時院會三讀通過。從總統府至行政院公開宣揚表示,此一協定不但是台美1979年中止外交關係以來最完整結構的協定,且為台美長期經濟友好最具意義的協定,同時為台美進一步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鋪路,甚至為台灣後續申請加入更高規格的區域貿易協定奠定基礎。 我們肯定政府勇敢提出願景,但也要提醒當局不要忽略自由貿易談判策略正在變化。亦即隨著新世界貿易新潮流,在政治和經濟相互糾葛之下,近年以來全球呈現反對洽簽FTA現象。尤其新冠疫情之後,由於遠距線上服務崛起開始替代實體交易,加上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工資、生產成本差距縮小,使得各國將其洽簽貿易協定的重心,從追求直接成本的關稅減讓等議題,逐漸轉型為範圍窄、爭議少及共識易更加重視間接成本的數位版權、科技產品標準、環境法規等議題。 ■疫情催化改變,小而美協定當道 亦即全球將洽簽貿易協定的重心,從涉及較為複雜需要國會召開聽證、冗長辯論及逐條審查同意的關稅議題談判,轉型為選擇較單純透過「行政部門」可以解決之其他議題諮商。舉例來說,過去一年美國拜登政府與日本、歐盟等20餘國的談判可以發現,雖仍然以跨境經濟為諮商目標,但並未將常見的「自由貿易」和「關稅」列入談判內容。再者,從其推動《印太經濟架構協定》的方向觀察,更是在排除關稅減讓下,以深化彼此經濟關係、鏈結供應合作及統一各種標準等領域為核心,沒有一項需要經過國會批准。 此一現象,並非顯示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告終,而是反映自由貿易協定所涉及的關稅減讓歧見不易解決,加上需要透過國會法定程序,緩不濟急,甚至難以執行,使各國認為與其陷入關稅減讓糾葛,不如重視永續發展特定議題,而且是監管機關之間達成共識的小型協定。誠如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之前表示,面對複雜國際環境之下,華府在對外貿易政策上並非追求關稅減讓,而是採取一套不同於過去的「基本優先選擇事項」。 此意味著,此次《台美貿易倡議》乃是台美雙方在遵循美國對外貿易政策背景,以及排除關稅減讓前提下進行相關議題談判,若要刻意將其宣揚為突破台美外交關係,甚至期待未來可以藉此更進一步洽簽FTA,其實未能掌握全球自由貿易談判策略正在轉型,恐淪為大內宣。再者,美國既有《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TPA)》於2021年7月屆期之後,若沒有美國國會未能重新授權,則拜登政府無法與其他國家進行FTA之談判,無疑是推動台美簽署FTA的重要障礙。 ■適度讓利新興市場;善用台商網絡優勢 面對全球自由貿易談判新策略,其實提供我們在「一中」因素限制下,未來拓展國際社會新路徑。無庸置疑,兩岸「一中」政治糾葛,始終是台灣參與國際社會不易撤除的藩籬,導致迄今在洽簽雙邊FTA或加入多邊區域經濟整合上難有突破。亦即在現實的國際環境之下,我們若能透過長期以來所累積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已建立綿密的產業網絡,配合全球自由貿易談判策略轉型,理應可以找出突破困境策略。 也就是說,台灣與許多新興市場的重要貿易夥伴沒有外交關係;但是,我們可以透過經濟對話策略,同時採取「讓利」策略,推動涵蓋全面產業包括:增加投資及移轉技術合作策略。至於在貿易政策上,則是提供這些新興市場全面性或選擇性開放,並不要求對方回報或僅有少數關鍵領域回報基礎之上,建立雙邊更緊密的經濟夥伴關係,進而選擇各種特定議題與其洽簽小型協定,藉此突破無法洽簽FTA或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限制。其實,過去台灣透過「讓利」策略,與南美洲巴拉圭的FTA簽署,是頗為成功的成功典範。 另一方面,更加值得政府重視的是,從過去30年以來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軌跡或網絡加以觀察可以發現,任何供應鏈的成長發展所需要的條件是能力及效率,並非需要透過FTA或區域經濟整合。其實,在美中貿易糾葛及新冠疫情肆虐下,台灣廠商所具有的「信任」、「安全」優勢,再度引發西方國家重組供應網絡構想。因此,若能藉此將國內及全球各地台商的生產網絡加以整合,同時加強與西方國家重組供應網絡之連結,其整體實力並不亞於簽署FTA或加入區域經濟整合。
美國聯邦參議院一致通過「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19日直言,21世紀貿易倡議屬架構性,與傳統BTA(雙邊貿易協定)、FTA(自由貿易協定)強調關稅減讓與市場准入不同,對台灣經濟實質助益有限,目前對企業界而言,最為迫切的是「台美租稅協議」,如果能簽訂台美租稅協議,實質稅率將可由目前的44.7%,減低至3%~15%的範圍。 三三會19日召開例會,會中邀慈濟基金會執行長何日生談「善經濟」。會後,林伯豐受訪時指出,比起形式意義的「倡議」,強調「關稅」減讓的BTA、FTA對企業更具有「實際效益」,政府應更進一步的與美方洽談台美FTA、或台美BTA。 不過,在台美經貿關係上,林伯豐指出,目前對企業而言,最迫切的是「台美租稅協議」,因為台灣企業赴美投資獲利,需要繳納美國企業所得稅21%,稅後盈餘匯回台灣,還要再扣繳30%美國股利,扣抵台灣的營所稅後的實質稅率仍高達44.7%。如果台美租稅協議簽訂股利、利息及權利金扣繳率,稅率將可減低至3%~15%的範圍。 林伯豐還說,台灣的企業到美國投資設廠,是能夠創造美國的工作機會,因此在台美經貿關係上,政府應該要以「台灣利益」為優先,以更有利於台灣的方式,與美方進一步洽談更為迫切的台美租稅協議,以及更具實效的台美BTA、FTA。
紐西蘭與歐盟9日在布魯塞爾簽定自由貿易協議(FTA)。紐國6月底跟中國發表「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後,與歐盟簽FTA就成了總理希金斯(Chris Hipkins)首要任務,因為這對紐國帶來更具體而實質的經濟利益。 該協議由紐國貿易及出口發展部長歐康納(Damien O’Connor)跟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簽定。雙方強調只要完成彼此內部所需法律程序,預計明年上半年生效。 儘管紐國農產品對歐洲出口量將大增,讓人擔心歐洲農民會提出抗議,但歐盟駐紐國大使歐貝麥爾(Nina Obermaier)預期反對壓力不會很大,因為部份歐盟成員國已同意該協議。她強調這協議不僅是貿易,而是加強紐國與歐盟關係。 紐國與歐盟經過逾10年努力,終於在去年完成FTA談判。歐康納表示這是極佳的貿易協議,將削減彼此數十億美元計的貿易成本、支持出口成長和讓彼此貿易更多元化。 協議生效後,紐國目前對歐盟的97%出口將免稅,逾91%關稅會被取消。包括所有奇異果、葡萄酒、洋蔥、蘋果、麥蘆卡蜂蜜和製成品,和將近全部魚類與海產、以及其他園藝產品等將免徵關稅。 FTA給紐國出口帶來新的配額機會,每年出口收益價值逾6億美元,像每年出口至歐洲的牛肉量將因此增加8倍,免關稅羊肉出口每年增加3.8萬公噸。紅肉與乳製品的年出口收入將達1.2億美元。 歐康納強調與歐盟簽自由貿易,有助加強紐國在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並且提振2月遭熱帶氣旋嘉布瑞爾(Cyclone Gabrielle)衝擊地區的經濟。該熱帶氣旋讓紐國發出史上第三次全國緊急狀態,前兩次分別為2011年的基督城大地震,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大流行。
距離總統大選僅剩半年,服貿爭議再起,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警告,過去30年,很多台商在中國賺大錢,認為不去會死,但隨著中國產業大軍殺來,產業就變成了紅海,比如觀光產業僅賺到人流沒賺到金流,面板、太陽能電池模組、LED產業陷入苦戰;他認為,主張服貿恐再度將台灣鎖進中國,台灣經濟災難將要全民承擔。 謝金河在臉書分享他帶團考察台灣軍工產業的感想,並寫下「腳踏實地過生活才是王道」一文。謝金河分享,這個禮拜再度帶領考察團從北到南探訪台灣的軍工產業,在拜訪千附精密的后里科技園區,看到龐大的美光生產基地,這個基地生產美光的DRAM達7、8成,是台灣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最大的生產基地。 接著,他們回到台中市區,距離晚餐時間還有大約一個小時,謝金河又帶大家來到方圓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國良的吃茶三千來喝茶;趁著空檔,他到附近走走,在大墩十七街、大容街頭,看到一條林蔭小溪步道,每一個店家都很有味道,市民住家都打理得很乾淨,街頭上,也看到店家打出只賣非基改豆腐;謝金河有感表示,其實這是最平實美好的生活,腳踏實地,充實每天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人生。 與此同時,對於最近服貿風波再起,政壇出現很多口水,謝金河認為,其實服貿協議最後的本質要看兩方是善意或敵意,如果雙方劍拔弩張,這個恊議前提就不成立。 謝金河以2015年南韓和中國簽署FTA為例,他表示,當時前總統馬英九跳出來大駡民進黨,媒體也都說台灣10年之內玩完;此外,南韓以為可以力用中國,沒想到產業被中國的產業大軍攻破,三星手機在中國的市占率從32.6%降到1.6%;今年南韓發現情況不妙,跟中國劃清界線,改抱美國派。 謝金河表示,過去30年,很多台商在中國賺大錢,大家都認為中國市場很大,不去會死,但很多人都抱著短線心態,大家都喜歡賺快錢,一開始可能有優勢,但不久,中國的產業大軍殺過來,很快的,那個產業就變紅海;他舉例,過去陸客來台,一年曾經將近600萬人次,但大家殺價搶生意,台灣只賺到人流,並沒有賺到金流,反而把觀光業品質弄得大壞;還有,中國以國家補貼產業,把面板,太陽能電池模組,LED等產業打到血流不止,到今天仍陷苦戰。 謝金河擔憂,假如服貿再啓,一個大陸人民只花600萬台幣即可來台工作,幾年後,一家人可以取得台灣身分證,台灣會有什麼變化?這些年,來自中國內地的人進入香港,港人現在終於發現他們的工作逐漸被搶走;另一方面,這些年,西進的台商正慢慢移出中國,連賣鍋貼的八方雲集也跑了,中國年輕人失業率高達20.8%,全球供應鏈正加速移出中國,謝金河警告,這個時候,主張服貿的政客再度把台灣鎖進中國,台灣經濟的災難恐怕必須全民承擔。 最後,他感嘆,「我在台中市街頭看到市民腳踏實地,過好每一天生活的實在,這才是我們要的生活!」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拋出重啟服貿協議,引發熱議。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假使服貿再啓,一個大陸人民只花600萬台幣即可來台工作,一家人可以取得台灣身分證,台灣會有什麼變化?如同這些年,大陸人進入香港,港人終於發現他們的工作逐漸被搶走。 謝金河在臉書發文有感而發指出,這個禮拜再度帶領考察團從北到南探訪台灣的軍工產業,在拜訪千附精密的后里科技園區,看到龐大的美光生產基地,這個基地生產美光約七、八成DRAM產品,是台灣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最大的生產基地。 近日服貿議題再度引起關注。謝金河提到,服貿風波再起,也給政壇帶來很多口水,其實服貿協議最後的本質要看兩方是善意或敵意,如果雙方劍拔弩張,這個協議前提就不成立。 2015年,南韓和中國簽署FTA,馬英九總統跳出來大駡民進黨,媒體也都說台灣10年之內玩完。南韓以為可以利用中國,沒想到南韓自家產業被中國產業大軍攻破,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占率從32.6%降到1.6%。今年南韓發現情況不妙,跟中國劃清界線,改抱美國派。 謝金河說,過去30年,很多台商在中國賺大錢,大家都認為中國市場很大,不去會死,但很多人都抱著短線心態,大家都喜歡賺快錢,一開始可能有優勢,但不久,中國的產業大軍殺過來,很快的,那個產業就變紅海。 過去陸客來台,一年曾經將近600萬人次,但大家殺價搶生意,台灣只賺到人流,並沒有賺到金流,反而把觀光業品質弄得大壞。還有,中國以國家補貼產業,把面板、太陽能電池模組、LED等產業打到血流不止,到今天仍陷苦戰。 謝金河分析,假使服貿再啓,一個中國人民只花600萬台幣即可來台工作,幾年後,一家人可以取得台灣身分證,台灣會有什麼變化?這些年,來自中國內地的人進入香港,港人現在終於發現他們的工作逐漸被搶走。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完成簽署,外交部政務次長李淳8日受訪時表示,台美關係具有戰略意義,美國要挺台灣,多少會觸及敏感議題,唯獨經貿議題敏感性較低,因此更應把台美FTA當作戰略性挺台的工具使用。 他表示,許多美國專家也建議,應把台美FTA視為挺台態度,從原本的FTA思維抽出來,變成一個戰略工具,而非只是經貿工具。 由於美國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國,經貿往來相當密切,李淳分析,此刻簽署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對雙方來說都有好處。 李淳以買雞蛋比喻說,台美倡議另一個重大意義在於,美國賣雞蛋給台灣後,其它國家壓力就會比較小,可能較不會因為有其他人不高興就不敢賣,除了台美,也希望相關協議可以擴展到歐洲等主要經濟體。 他還表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是有創意、了不起的成就,同時可藉此帶動歐洲等主要國家能以較自在的方式,與台灣討論類似協定。許多專家認為倡議沒有談及關稅,但現實就是台灣沒有空間挑三揀四。 李淳指出,台美過去只有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被限制在只談貿易障礙,而這次簽署的貿易倡議三個專章,都要求成立委員會並至少每年開一次會,等於將台美議題帶出貿易障礙這個領域,有更具開創性、未來式的討論。 被問及美國是否可能取代大陸,成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國時,李淳認為:「絕對會」;台美間的第一步貿易協定已簽署,下一步是簽訂避免雙重課稅協定,也已獲得美國積極回應,這兩項協定加在一起,會明顯協助企業向美國移動。 至於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是否會讓台積電變美積電,李淳表示無此疑慮,台積電很大部分客戶、設備、材料都來自美國,美國如果想拿走台積電,不需透過這個協定就能這麼做。 李淳還說,台積電在美國生產能量僅占全部的5%,且大部分都集中在高階製程,對美國來說,是一個緊急事件發生時的備案,美國的思維邏輯並非要取代台灣的生產地位。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First Agreement)已完成簽署,所涉議題包含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及中小企業等。學者指出,年底前台美雙方要談判的農業只談標準而不談關稅減讓,這對台灣的農業相當不利,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之後,若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是下個目標,FTA並不能成為用來取代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選項,否則將衝擊台灣小農和中小企業。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在6月1日於美國華府正式簽署,年底前還會針對勞動、環境、農業、數位貿易、標準、國營事業、非市場政策與做法等7項議題展開雙邊談判。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證實,「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並不會牽涉到實質市場進入的議題,例如關稅等,而是針對廣泛原則性的議題來討論,但美國是目前台灣農產品外銷的最大市場,相信能爭取更多農產品輸美。 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前台大農經系系主任兼所長徐世勳表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只談「高標準」卻不談「關稅減讓」,對我們農業相當不利,未來美國若要求台灣適用更高標準或國際SPS標準(如大家熟悉的瘦肉精、狂牛病等),祛除具維護國人食安及貿易保護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將導致國外農畜產品的進口大增,衝擊將會很大,建議政府寬列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來因應。 徐世勳指出,兩岸ECFA服貿及貨貿應盡速恢復談判,對我小農及中小企業的出口才有助益,這次簽署「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後,未來若朝台美FTA前進,台美FTA協議與兩岸ECFA就會有高度互補作用,而非以前者取代後者,否則對我們的中小企業和小農都相當不利,也很不公平。 有農貿業者指出,農業占國內整體GDP僅約2%,認為這次簽署「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是宣示作用大於實質影響,畢竟農業從業人員多,加上2024剛好都是台美的總統大選年,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選票。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簽署後,行政院認為有助我進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機會。專家表示,CPTPP申請至今仍無明顯進展,但台灣與日本近年雙邊關係十分友好,若先行洽簽台日自由貿易協定,對我外銷農產品分散市場將是一大助力。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台美21世紀雖然不會討論到關稅,但應該觸及未來能否擴大我農產品出口美國的機會,這需要農業部門來盤點相關可能。農產品若能縮短通關時間和檢疫風險也是最好的情況,這方面也可以基於貿易便捷化來納入討論。 楊明憲說,台灣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出口覆蓋率並不高,一來為政治現實,簽署方多為邦交國,而一直談論的CPTPP到現在也都沒有下文,台灣和日本這幾年關係相當好,美日又是相同陣營,難道現在不是洽簽台日自由貿易協定的好時機?農產品外銷既然要分散市場,日本又是主要目標市場,加上兩地氣候條件不同,農產品也有互補性。 民眾黨立委邱臣遠認為,台美倡議談判未涉及市場開放,顯示台灣在和美國原有FTA簽定國競爭上仍有落差,政府據此應有相關配套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包含持續向美方爭取簽署FTA及避免雙重課稅協議的可能性。
面對超級經濟圈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全面生效,工總理事長苗豐強從產業的觀點建議,台灣絕不能忽視大陸逐漸增加的內需市場能量,及透過FTA鏈結、涵蓋歐亞非各洲的龐大市場的情勢,掌握市場先機,是未來產業界面對全球區域經貿整合的現實時,必須考量的重點。 各國日漸重視供應鏈韌性與安全,苗豐強在工總內部談話時說,許多企業尋找大陸以外替代選項,已是優先要務,國際間甚至倡議「亞洲替代供應鏈」概念,意指儘管亞洲內沒有一個國家能與大陸匹敵,但若全亞洲國家加總起來,仍具有可觀的競爭力。 但苗豐強認為,亞洲供應鏈的挑戰在於,無法在所有產業類別完全取代大陸,各國基礎建設發達程度不一,大陸的生產能力難以完全被取代,但國際品牌商可藉著培植替代供應鏈,一來降低對大陸的依賴,二來創造競爭持續壓低製造在價值鏈中的比重。 苗豐強進一步指出,大陸積極與他國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TA),包括RCEP在內,截至2022年,大陸共有230多個經貿夥伴,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交易夥伴,且至今已和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共19個自由貿易協定,2023年更加速推動中日韓FTA及和歐盟、海灣合作理事會(GCC)等組織洽簽FTA,同時持續和「一帶一路」國家加強經貿合作。 苗豐強說,大陸這些區域整合下的經濟一體化,能便利區域內企業相互投資與貿易,更有助企業鏈結更多市場,拓展更多商機,從產業的觀點來看,台灣絕不能忽視大陸逐漸增加的內需市場能量,以及透過FTA鏈結、涵蓋歐亞非各洲的龐大市場的情勢。 面對全球區域經貿整合,苗豐強說,除持續推動申請加入CPTPP,政府如難以突破洽簽區域整合經貿協定的困境,應積極建置自由貿易區、強化基建及物流,以強化競爭力,彌補劣勢。
歷經一年談判之後,「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於5月19日達成首批協定(first agreement),雙方並於台北時間6月1日晚間完成簽署,其內容涵蓋:關務管理與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中小企業和反貪腐共計五項領域,未來將會更進一步深化台美貿易關係及強化台美貿易往來。亦即台美企業可以在便捷管道、透明制度下,相互輸出更多貨品及服務,共同創造更多投資和商業機會。 儘管該首批協定被宣揚為突破台美1979年斷交以來最重要關係的新紀元,或者被指稱是促進台美長期經濟友好最具有意義的里程碑。然而在肯定政府積極努力克服困境的同時,我們認為此一協定所希望追求的目標,並非僅有在「政治」上顯示台美更深化、強化的「形而上」關係,而是必須在「經濟」上呈現社會期待更實質、具體的「形而下」利益。亦即從協定的內容加以觀察,令人感覺台灣所可能獲致之實質利益,似乎頗為模糊。 先從協定本質來說,台灣長期以來受到政治因素糾葛,除了在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頗為不易之外,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進度上相當緩慢。依據資料統計顯示,目前台灣FTA出口涵蓋僅有12.08%,不但落後競爭對手南韓的73.58%,而且不如重要夥伴日本的50.80%,甚至低於中國大陸的34.02%(尚未納入2022年已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因此,若要刻意將台美貿易倡議宣揚為突破台美關係,進而指稱可以達成簽署雙邊貿易協定(BTA),其實是缺乏自由貿易協定常識,僅有大內宣的作用。 其實,美國既有「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TPA)於2021年7月屆期,若無國會新的授權,拜登政府無權與他國進行FTA之談判,是台灣洽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障礙。其實,自從川普政府推動「美國優先」政策之後,美國對外貿易政策開始轉型,不再參與大型區域經濟整合,所以宣布退出TPP,重談美加墨協定(USMCA)取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及要求日本及南韓重簽FTA,以擴大其農牧產品之輸出。此意味著,縱然台美貿易倡議提及經濟領域互惠,其背後似乎並非台灣最關心的BTA,而是美國所劍指的晶片產業合作。 再就內容而言,在首批協定中所涵蓋的「良好法制作業」是聚焦於,政府訂定法規必須以完善、透明,以及納入對中小企業的影響為原則;再者,「服務業國內規章」是聚焦於,政府發核發證照程序必須以合理、客觀、公正、獨立之原則;此外,與「中小企業」相關之合作增加營商機會,促進雙方中小企業成長等論述。雖其立意良好,但這種「形而上」空泛論述,嚴格來說其實毫無創新之處,根本難以「形而下」獲致實質利益。 也就是說,在公平互惠前提下,國與國間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都是「有取有捨」。不過,檢視台美貿易倡議所達成的首批協定內容,例如:訂定法規必須完善、透明原則,美國可以要求台灣遵守,相對台灣是否可以要求美國配合?再者,反貪腐、抓賄賂是台美雙方在經濟合作上必須執行的一環,並不需要勞費周章透過簽署貿易協定,從立法的脈絡來看,無疑是在說明台灣在談判上毫無取捨,完全配合美國要求。 很顯然地,政府急著先行簽署台美貿易首批協定,似乎意味其面對外交持續挫敗,以及明年執政可能再度輪替壓力之下,以此作為績效,將利益有限的「行政協定」,華麗轉身為對內宣揚指稱台美關係空前良好的政治考量。誠如在此之前,政府配合美國要求,從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至因應美國製造回流前往投資、借力美國購買指定武器、遵守美國管制對中技術等,在表面上似乎呈現台美關係的突破,在實質上卻又無助台灣國際地位之升級。 畢竟,國際經濟或貿易所涉及之層面極為廣泛、複雜,台灣無法順利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除了國際政治因素及兩岸關係糾葛之外,無法忽略的是,談判人才與經驗較為薄弱,加上產業溝通與法律整備事前準備不夠充足,使得在對美貿易協定談判上難以一步到位。在台美簽署首批協定後,即將迎接後續七項議題談判,我們期待政府並不需要為追求政治考量,而罔顧產業實質利益,同時更不應該為達成全面協定,而忽略雙方對等關係。
台美雙方昨晚在美國華府簽署「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稱,未來將朝「自由貿易協定(FTA)」前進;由於政院認定該倡議為行政協定而非條約,未來僅送立院查照,但立院國民黨團和民間團體要求依《條約締結法》送國會實質審查,否則就是黑箱。 首批協定簽署後,為讓台美中小企業合作能符合產業界需求,經濟部表示中小企業處將成立「台美中小企業諮詢會」,建立政府及產業界制度化的溝通機制,蒐集企業赴美經商關切議題,將透過資源互通、議題互助、企業互動等三面向,落實台美合作。 立法院表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完成後會送立法院備查,不需要事先審查;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也主張該倡議是行政協定,依《條約締結法》第12條規定,原則上行政協定僅需送立法院查照,不需審查。 不過,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曾銘宗指出,協定涉及政府公權力的執行、160萬家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國內相關法規的修正及台美之間政府的權利義務,國民黨團要求協議送立法院進行實質審查,以確保我國的基本權益。 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認為,從過去《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到當前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此種國際條約基於簽訂保密,事前不會透露太多訊息給國會,但事後也只是送立院查照,且國會民進黨立委占多數,要實質審查恐有技術性困難,但他認為政府洽簽協定時應建立明確尺度。 由全國產業總工會、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及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等團體組成的「民間監督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聯盟」重申,該倡議屬條約性質,應依法送國會實質審查,否則不排除會有下一波行動。 工商協進會表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架構,與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高度相似,台美雙方政府盡快就下一階段展開談判,為洽簽「雙邊貿易協定(BTA)」或「自由貿易協定(FTA)」奠定重要基礎,籲請政府與美方磋商時能充分與國內業者溝通,以利反映業者利益。 對於政院表示這項倡議簽署後,將朝推動台美全面FTA前進,不願具名學者直批,根本是「鬼話」,美國前、現任總統川普與拜登都捨棄FTA,建立印太經濟架構,顯然FTA「過時」。學者提醒,這項倡議是從美國角度出發,台灣政府應找更多、更有利台灣的去爭取;美國說台灣具供應鏈關鍵性角色,但「印太經濟架構」中,台灣卻沒任何角色,政府應要求比照「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讓台灣參與其中。
美眾院通過債限法案,就等參院6/5大限日前通過,Fed官員相繼放鴿,6月升息機率降,輝達又大漲,3利多讓美股大樂;宏碁、華碩看好生成式AI,有利PC換機潮;台美簽了斷交後最完整的貿易協定(BTA),下一站是簽FTA;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新AI晶片都給台積電,否認訂單分給三星、英特爾傳聞;日月光去年員工年薪,以550.8萬元、年增5成奪冠。以下為今(2)日財經懶人包: ▲3利多搶上門 美股大樂 周四美股主要指數全面收高,標普500指數和那斯達克指數雙雙創下2022年8月以來收盤新高。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提高債限法案,以及薪資通膨壓力放緩的跡象,使聯準會在兩周後暫停升息的預期升高。在輝達強勁反彈帶動下,費城半導體指數表現最為亮眼。 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本周以來上漲近1%,周線可望連續第六周收紅,創下2020年1月以來維持最長的連續升勢。標普500指數本周估將收漲約0.4%,道瓊指數本周估將收跌0.1%。 ★四大指數 美股道瓊上漲153.30點或0.47%,收33,061.57點。 NASDAQ上漲165.70點或1.28%,收13,100.98點。 S&P500上漲41.19點或0.99%,收4,221.02點。 費城半導體上漲53.56點或1.55%,收3,506.74點。 ▲宏碁、華碩齊喊 生成式AI迎來PC換機潮 ChatGPT引爆了全民AI熱潮,也推動生成式AI落實應用於生產力上,宏碁董事長暨執行長陳俊聖看好這將為PC帶來剛性需求;華碩共同執行長胡書賓也認為,PC在數位新生活型態下已被視為是重要工具成為剛性需求,皆為下一波PC市場的汰舊換新帶來正面助益。 ▲台美貿易倡議首批協定 簽了 台美重大進展!歷時一年,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於1日由美國在台協會執行理事藍鶯與駐美代表蕭美琴在華府簽署,內容包含第一階段五議題。這也是台美自1979年斷交起算、近44年來簽署結構最完整的貿易協定。行政院表示,深具歷史意義,也是新的開始,但相關任務還沒結束,會持續強化跟世界各國聯繫及合作,向台美全面FTA(自由貿易協定)前進。 ▲輝達AI新晶片 台積電全拿 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在台行程馬不停蹄,並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夫婦聚餐之後,針對晶片代工轉單的態度開始鬆動,他強調,輝達將晶片交由台積電生產感到相當放心,「下一代晶片還是給台積電代工」。業者指出,NVIDIA A100和H100 GPU目前供不應求,其中A100採用台積電7奈米製程,H100採N4製程,隨下一代晶片訂單在握,有利台積電產能利用率逐步回升。 ▲薪酬排行 日月光550.8萬奪冠 最幸福企業出爐。證交所1日公布,日月光投控111年以550.8萬元、年增5成的平均員工薪資費用奪冠,打敗110年第一名的瑞鼎,瑞鼎則以500.1萬元退居第二名,新科高價股三哥的旭隼,更從79名直升至第10名;至於護國神山台積電,也終於從44名加速晉級至第14名。
對於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將於今(1)晚正式簽署。行政院表示,該協定深具歷史意義,也是新的開始,但相關任務還沒有結束,會持續強化跟世界各國聯繫及合作,向台美全面FTA前進。 台美雙方預定於台北時間6月1日晚間10點(華府時間6月1日上午10點),在美國華府正式簽署「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即將簽署的BTA全名為「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與美國在台協會關於台灣與美國間貿易協定」,包含第一階段已談妥的五項議題(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中小企業)。 對於台美即將簽署BTA,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表示,這是第一任政府不曾停歇努力的目標,簽署協定將奠定台美貿易未來持續發展完整結構。 林子倫說,這次簽署過程中,行政院多次主動對社會大眾說明進度,善盡跟民間團體及立法院溝通,簽署前也公布條約文本,讓國人更加了解協定內容。 林子倫說,簽署該協定深具歷史意義,也是新的開始,但相關任務還沒有結束,會持續強化跟世界各國聯繫及合作,向台美全面FTA前進,保障台灣經濟安全,政府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