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天鈺(4961)現金減資換發新股今(18)日上市,開盤參考價235.5元,隨即開出歡慶行慶,開盤即攻上漲停鎖住,買單高掛追買。天鈺營運谷底已過,下半年營運將力拼優於上半年。 驅動IC自去年第二季度產業即陸續開始進行調整,至今年第二季調整約一年的時間後,庫存水位逐漸回復到健康水準,尤其是最先啟動調節的電視面板領域現階段已有回溫跡象。以現階段驅動IC產業來說,庫存調節多近尾聲,最重要的還是要關注終端需求的狀況。 以天鈺第三季來說,DDIC(面板驅動IC)價格壓力谷低已經過去了,現在庫存普遍很低,產業將慢慢回溫,隨著整體產業漸入佳境,目前天鈺今年下半年到年底都仍穩定,下半年營運表現有機會優於上半年。 天鈺產業谷底已過,展望2024年看好驅動IC跟PMIC(電源管理IC)等領域都會復甦,MOBILE也會復甦,另外,經過幾個季度的調整,EPD(電泳顯示技術)跟ESL(電子標籤)會在明年復甦,目前四色ESL目前已經占三分之一,明年有機會過半。
【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Tesla與比亞迪等電動車廠訂單強勁,PCB廠定穎投控(3715)、端子廠胡連(6279)、風扇廠元山(6275)8月合併營收同步攀升,其中定穎投控8月合併營收14.33億元,月增11.07%,創下單月歷史新高,胡連8月合併營收為6.49億元,月增14.89%,為111年11月以來單月新高,元山8月合併營收3.65億元,月增16.92%,年增26.45%,亦創下歷年同月新高。 今年上半年大陸車市因終端需求緊縮陷入銷售慘淡困境,不過隨著庫存逐漸降低,2024年新車款零件開始拉貨,大陸車市需求回溫,且比亞迪及Tesla等電動車銷售亮眼,加上車用IC缺料問題紓解,帶動車用零組件廠業績加速向前衝,定穎投控、胡連及元山8月營收飆出佳績。 定穎投控近幾年將產品重心放至汽車板,今年第2季汽車板相關業務營收佔比已達70%,成為公司營運重要支撐,受惠於汽車訂單強勁,定穎8月合併營收達14.33億元,月增11.07%,年增13.2%,創下單月歷史新高,累計前8月合併營收為100.62億元。 隨著電動車滲透率提升,定穎預期,2024年汽車板佔營收比重約70%,其中電動車佔汽車板比重約20%。 定穎投控預估,下半年營運與上半年持平或小幅成長,全年營收則為持平或小幅衰退。 胡連因大陸自主品牌車廠新產品開始出貨,8月合併營收達6.49億元,月增14.89%,年增4.57%,為111年11月以來單月新高,累計前8月合併營收為44.04億元,年增13.26%。 胡連表示,目前車用訂單強勁,預估9月合併營收有望比8月好,第4季亦樂觀看待,下半年業績將明顯優於上半年,今年營收有機會挑戰歷年新高。 受惠車用與高階運算訂單強勁,元山8月合併營收3.65億元,月增16.92%,年增26.45%,為歷年同月新高,累計前8月合併營收為24.92億元。 元山表示,公司除與歐洲車廠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近來大陸車廠正在改變汽車開發時程以加速周轉效率,致使拉貨速度變動性提高,不定期會有量大急單,元山與Tier1供應商策略合作,將既有客製化平台項目發展成新專案,藉此爭取更多Tier1、Tier2供應商訂單,提升公司在大陸車用市場佔有率,公司亦與車用IC供應商協調、優化晶片到庫流程,以因應急單頻率提高。 目前元山歐洲車廠訂單能見度至2025年穩健無虞,樂觀看待整體車用產品成長。 元山表示,達伸廠及台灣廠現在都已滿載,下半年會明顯比上半年更好,全年營收可望比去年好。
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看好特斯拉(Tesla)AI超級電腦Dojo可能使該公司更快採用自駕計程車(robotaxis)及加快網路服務,上調其目標價至每股400美元,潛在上漲空間上看6成,推升特斯拉周一股價飆漲逾10%。 特斯拉於今年7月開始投產用於訓練自駕汽車AI模型的超級電腦,並規劃到明年為止在Dojo上投入超過 1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認為,若Dojo能讓電動車「看到」及「做出反應」,這項技術將為特斯拉帶來巨大優勢。 汽車相關概念股今(12)日應聲強漲,包括劍麟(2228)、麗清(3346)、貿聯-KY(3665)、胡連(6279)、朋程(8255)、台半(5425)、欣銓(3264)、東陽(1319)、堤維西(1522)、耿鼎(1524)、裕隆(2201)、和泰車(2207)、江申(1525)等強勢收紅。 法人認為,超級電腦 Dojo為特斯拉帶來的正面效應,有助於市場評價提升,台系汽車零組件也沾光,最看好包括智伸科(4551)、胡連(6279)、東陽(1319)等相關供應鏈。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頻降車價,其中Model X在台更一口氣大降33萬元,執行長馬斯克認為賠錢賣車無妨,改靠軟體服務獲利就好。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卻不認同,點出市占續滑、營收緩增、獲利卻衰退等3大迷思,不僅對股東很傷,車主也怕二手價崩盤而卻步,更以蘋果為例,同樣轉軟體服務,但手機利潤依然豐厚。 身為電動車愛好者兼特斯拉股東的陸行之,今(2)日在臉書發文指出,雖說還是很期待新版Model 3四季度上量,Cybertruck四季度推出明年上量,FSD 優化,1.5~2萬美元低價版推出,充電樁/FSD全球授權進帳,儲能系統受惠於全球綠能化。 當一些專家說Tesla殺價可拿到更多的市場份額,成本也跟價格一樣同步大降,又說Tesla獲利率仍居第1名,甚至馬斯克還指殺到沒利潤後,改靠軟體賺錢,「電動車手機化」趨勢是最近縈繞在我腦海中的擔憂,也擔心馬斯克只想加速改變世界。以下3大迷思分享: 1.降價搶份額的迷思:記得手機從feature phone到智能手機,從3G到4G、4G到5G,每個世代,參與廠商從半導體到組裝、品牌,都是規格滿溢,盡力降成本,降售價、搶份額,但當降價成為全產業鏈運動,份額的變化就不大。 舉Tesla為例,今年從1Q23到3Q,全產品線平均單價年減逾20%,但全球車廠營收份額始終保持在5~5.5%,大家加速降價只是把10年典範轉移的藍海市場,提早變成5年的紅海市場。 換個角度看,有些公司因為創新,每個世代的新產品(科技/非科技)貴上一大節,很注重自己提供給客戶的價值(value proposition),不輕易降價,獲利率越來越高。 2.降成本就該降價格的迷思:記得以前摩爾定律微縮盛行時,T同學(指台積電)每隔18個月給客戶來個加倍效能,耗能減半,同電晶體單位成本減半,搞得全產業鏈數量的成長,被價格下跌消減大半,記得數十年前T同學總是說,晶圓代工產業成長5~10%,但現在變成倍數的10~20% CAGR。 但現在電腦、手機、電視這些營收占比總共超過60~70%的產品,比以前的成長減半,甚至衰退,何來10~20%成長?當然就是產業鏈開始懂得漲價賺慢/大錢,而不是降價賺快/小錢。 回到Tesla的全產品線平均成本年減僅有10%,何來降多少成本,降多少價,而且單價降了超過20%,不是把今年銷量成長的37%(1.31mn to 1.8mn) 打回原形,明年會不會也來個銷量成長40%、營收僅增10%?那40%營收/獲利CAGR,豈不是要變成10%營收CAGR,-10%獲利CAGR。 陸行之還指出,昨天跟好友夫妻聚餐,對方最近在美國把Tesla Model S換成Benz EQS,主因正是擔心Tesla科技化,要是產品價格每年砍個20~30%,二手電動車誰要買,步入二手車保值這麼差,誰敢買新車的惡性循環? 3.獲利率第1的迷思:老實說,經過特斯拉今年的自殘大降價,並沒看到獲利率領先的趨勢維持或擴大,Tesla全球獲利率份額反從去年的12%,降到今年的7%,營業利潤率也由去年大幅領先同業近11個百分點,到今年二季度剩2個百分點的差異,其中豐田、現代、Benz、BMW紛紛超車Tesla,中國上汽、BYD、理想與Tesla的差距也拉近。 意思可能就是說,Tesla的自殘大降價,並沒有加速消費者改買電動車,甚至沒有加速改買Tesla品牌電動車,可能反而擔心先買先賠錢,撐越久越便宜的惡性循環?Tesla這群最聰明的腦袋會不知道這結果嗎?還是他們想的不一樣,就像馬斯克說的,殺到沒賺錢也沒關係。
電動車冠亞軍得主去年易主,在2022年全球前十大電動車品牌榜中,比亞迪以逾180萬台的銷量,成功超車Tesla,奪下桂冠,預期已掄元的比亞迪今年銷量將以年增七成的速率,直上300萬台,相關散熱供應鏈元山(6275)、泰碩(3338)業績進補在望。 DIGITIMES研究中心統計,在2022年全球前十大電動車品牌中,比亞迪以超過180萬台的銷售量,超越Tesla並居冠,市佔率達18.5%,推敲超車原因來自於比亞迪自去年3月起停產燃油車,專注在電動車事業發展上,在業務重心轉移下,比亞迪今年上半年在電動車市占進一步擴大至20.4%,據此推估,今年比亞迪電動車銷量有望達到300萬台,遠高於Tesla的180萬台銷售目標。 繼在歐美一線車廠站穩腳步後,元山揮軍向中國一線車廠叩關,現已成為比亞迪、吉利汽車、上汽大眾、廣汽集團等中國車廠的TIER 1供應商。 元山總經理劉賢文坦言,車用今年上半年受到MCU(微控制器)缺料的影響,戰力未能發揮,不過隨著MCU在6月底到貨,7月起車用客戶展開追單,伴隨急單不斷湧現,現車用訂單能見度已來到2024年,部分訂單甚至已經下到2025年,以致主攻車用的高雄廠與達伸廠產能現都已滿載,且一路滿到今年第四季。 泰碩深耕中國車用市場多年,繼拿下比亞迪中控模組散熱應用訂單後,新增新車款ADAS散熱模組訂單,泰碩總經理梁竣興表示,ADAS散熱模組訂單在今年6月進入試產,目前仍在為量產做準備中,預訂量產時間為第三季末、第四季初。 梁竣興表示,比亞迪中控模組散熱標案去年底開出,泰碩訂單占比由去年的八成急速下修至二成,拖累今年上半年車用占比走低,不過隨著今年7月重新開標,泰碩又重新拿回主導權,訂單比又重回八成。不料因比亞迪先前尚有中控模組庫存待去化,8月的訂單占比僅由今年上半年的二成回升到四成,梁竣興強調,後續訂單回升速度仍有待觀察,不過第三季表現應仍可優於第二季。 梁竣興表示,由於ADAS的平均銷售單價較中控模組高出10多倍,對車用占比的持升有明顯挹注,若未來ADAS成功放量,應有助泰碩車用占比向上挑戰二成,相較於去年的車用占比15%,高出五個百分點。
【時報記者葉時安台北報導】自2022年3月比亞迪專注於電動車發展後,其電動車銷量於2022年已明顯超越Tesla,DIGITIMES研究中心預估2023年比亞迪銷售量將達300萬台,與Tesla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主因其產品線涵蓋面廣,且產業鏈垂直整合度高、可提供消費者親民價位。而比亞迪為穩居全球電動車市場龍頭地位,計畫藉由擴展海外業務,助其銷量持續增長。 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林芬卉表示,2022年全球前十大電動車品牌中,比亞迪以超過180萬台的銷售量,超越Tesla並居冠,市占率達18.5%,主因2022年3月起比亞迪停產燃油車並專注電動車事業發展;2023年1~6月比亞迪市占率進一步提升至20.4%。林芬卉預估2023年比亞迪電動車銷售量可達300萬台,將遠高於Tesla 180萬台的銷售目標。 林芬卉表示比亞迪之所以在電動車市場取得高市占率,主要得益於其產品線廣泛,涵蓋低、中、高階不同市場,並在各區隔市場瞄準主要競爭品牌推出強打車款,此外,比亞迪因具有垂直整合能力,並掌握關鍵技術,使其能提供人民幣10萬~30萬元親民價位的王朝及海洋系列為市場主戰產品,並受到大陸廣大消費者青睞。 雖比亞迪已為全球第一大電動車業者,然其95%以上電動車銷售仍侷限於大陸本土市場,該公司為穩居電動車市場龍頭寶座,計畫透過其在海外市場B2B出貨實績和經驗,正逐步擴大電動乘用車業務海外布局;林芬卉從比亞迪掌握的訂單推估,2023年其海外銷售量將達30萬台。 林芬卉提到比亞迪不僅藉由海外經銷商將電動車銷售至大陸以外市場,並在全球啟動建廠計畫,目前已確定設廠國家包括泰國、越南和巴西;該公司正規畫其它地區生產布局,旨在加速電動車市場由大陸向海外擴展並深耕。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元太(8069)今天舉行法說會,公司指出,由於電子紙貨架標籤ESL由三色轉換到四色過程以及電子書閱讀器黑白轉轉色,客戶及消費者都在觀望,因此,下調今年展望,原本預期今年營收會有個位數成長,但目前看來可能是持平或是個位數下滑。 元太第2季合併營收為72.36億元,季減3%,歸屬於母公司之淨利為24.21億元,每股盈餘為2.12元;累計上半年合併營收144.66億元,年成長8%,為12年來同期新高;營業利益為38.43億元,年成長13%,歸屬於母公司之淨利為41.76億元,年增8.9%,每股盈餘3.62元,營業利益、淨利及EPS則均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由於電子紙貨架標籤於零售市場持續增溫、電子紙筆記本及電子紙看板應用穩健增長,帶動2023年上半年營運成長,而大環境消費力道不足則影響電子書閱讀器市場成長。展望下半年,元太偏向保守看待,主要近年來成長最大的ESL由三色轉換到四色,客戶積極轉向四色,面臨產品轉換期,舊產品力道偏弱,加上ESL尺寸有8到12個,必須配合驅動IC廠將所有尺寸開好,預計第4季轉換完成,而轉換新一代產品之後會逐漸放量,預期整體營運表現2024年會優於2023年。 今年上半年營業費用35.52億元,較去年同期不到30億元明顯提升,費用主要仍是擴大研發投入,且產線陸續上線會有折舊,費用一定增加。公司表示,投資研發為了未來,產線投資是因應未來成長所需產能,另外,元太連續8年調薪,今年也會調薪,都是費用增加原因。 擴產方面,元太積極佈局電子紙產能規畫,目前正興建中的新竹廠辦大樓,已完成上樑儀式,預計新廠辦於2024年上半年完工啟用。觀音也進行擴廠動,預計2025年底至2026年才會量產,大陸則擴充超大尺寸模組產線,明年第2季、第3季完工,貢獻落在2025年。今年整體資本支出約50~60億元。 元太除已購置的太陽能及風能等再生能源之外,日前也向全國最大生質能供應商中華紙漿(華紙)購入再生能源憑證(T-REC),為華紙啟動再生能源憑證交易以來最具規模交易量。華紙擁有台灣唯一且最早、最大的木質素生質能源發電能力,藉由樹木轉換成紙漿過程中的木質素副產物轉化為能源,為綠色循環經濟的絕佳實踐。元太期待未來加大與華紙的合作,增加生質能再生能源憑證的採購,兼顧再生能源取得來源的「外加性」、「多元性」,並促進綠色循環經濟發展。
陸媒報導,Tesla於大陸計劃組建一個約20人的本地運營團隊,以推動自動駕駛解決方案FSD(Full Self-Drive)在大陸市場落地。 有產業鏈知情人士表示,Tesla已經從總部派了工程師,來進行培訓。與此同時,Tesla還在大陸嘗試成立一個數據標註團隊,規模約上百人。這同樣是為訓練FSD的算法作準備。 知情人士又指出,Tesla在上海進行測試,需要在其註冊地所在的浦東臨港先申請一個臨時牌照,試運行兩周之後,通過了相關評審會審批,才能拿到長期的測試資格,而拿到這個資格,至少也需要三個月。 Tesla中國14日在一項聲明中表示,公司已在大陸建立數據中心,所有在大陸市場銷售車輛所產生的數據,都會存儲在大陸境內,可見Tesla已經在車輛數據存儲問題上給出了明確方案。 此前,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曾表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大約在今年年底就會實現全面自動駕駛,而Tesla樂意與汽車製造商分享自動駕駛技術和授權,而他又相信大陸會有很強的AI能力。
台股14日再度遭遇空頭襲擊,指數大跌逾1%,內外資開始將目光放到回檔幅度已大、具反彈契機的電子人氣股身上,摩根大通證券、中信投顧、美銀證券同步看多元太(8069),鎖定四色新品電子貨架標籤(ESL)成長,推測合理股價上看300元。 元太公告第二季財報,毛利率53.1%,優於市場共識,摩根大通證券認為,元太毛利率明顯提升,與產品組合進步有關,帶動單季每股稅後純益(EPS)也超越市場與摩根大通賦予期望值。摩根大通看好元太ESL產品下半年擴張表現,給予300元高檔推測合理股價,維持「優於大盤」投資評等。 中信投顧指出,ESL已成元太最大業務,其經營管理階層預估2023年ESL營收與出貨仍有雙位數幅度成長,2024年還有北美連鎖賣場Walmart,以及歐洲連鎖賣場大客戶訂單加碼挹注。另外,元太ESL大客戶SES-imagotag於6月遭放空投資機構出具報告指稱財務舞弊,但後續未提出實質證據。 元太另一重要業務電子書閱讀器有觸底反彈跡象,業者看好2024年彩色產品升溫。中信投顧說明,原本電子書閱讀器與電子筆記本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可能衰退,但近來客戶需求有轉強,主要是反映傳統銷售旺季備貨情況。Kindle已開始進行彩色電子書內部驗證,2024年有機會明顯成長,且表示看好未來彩色取代黑白。
美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近日在官方微博公布,8月14日起,中國大陸境內的Model Y長續航版起售價從人民幣(下同)31.39萬元調降為29.99萬元,車價正式跌破30萬元大關,降幅為4.5%。而Model Y高性能版從36.39萬元調降為34.99萬元,降幅為3.8%。 由於特斯拉去年底與今年初均曾發動價格戰,迫使中國大陸競爭對手跟進降價,加上中國大陸政府為了振興經濟不斷以消費券等措施促銷汽車,等同於變相降價,令市場對車企今年獲利表現打上問號。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特斯拉14日降價後,A股汽車整車股震盪走跌,長安汽車跌近7%,江淮汽車、長城汽車、比亞迪A股、眾泰汽車跌超5%、賽力斯、安凱客車、海馬汽車等跟跌。 港股汽車股急跌,比亞迪H股早盤大跌8%,報232.8港幣,吉利跌4%,長汽跌逾5%。至於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均下跌4.8%至7.3%。 另外,中國大陸Tesla官方微博消息稱,Tesla Model 3亦推出現車8千元限時保險補貼上線,由8月14日至9月30日,下訂Model 3後驅版現車並完成交付,且通過合作保險機構購買相應車險,可享8千元保險補貼。
「韓國人為何不買特斯拉,都是因為中國生產?」這話題衝上大陸網路熱搜。特斯拉2017年賣進韓國市場,2022年銷量曾創下進口電動車首位、占比86%,但之後買氣逐年下滑,2023年只剩下21%市占率;業內分析,特斯拉重摔的主因是韓國政府對本土車企大力補貼,而消費者也考量價格、充電等問題,因此與特斯拉是否為大陸製造沒有關係。 虎嗅網報導,今(2023)年上半年韓國汽車銷量排行,現代賣出32.8萬輛居首位,其次是起亞的29.3萬輛,Genesis(現代汽車旗下豪華車品牌)的6.9萬輛排第三,BMW3.8萬輛與賓士3.5萬輛分占五、六名,Audi奧迪、VOLVO包辦第九和第十,特斯拉連前十都擠不進去。 儘管特斯拉在韓國曾掀起搶購潮,讓本土品牌起亞和現代如坐針氈,但到了2021年,韓系兩兄弟展開反擊,起亞推出首款純電車型EV6,而現代則發表首款純電SUV車型IONIQ 5。此後,特斯拉生存空間被擠壓,市場版圖節節敗退。 據CarIsYou數據顯示,2022年特斯拉在韓國的新車註冊量為14,571輛,年減18.3%,到了2023年更慘,特斯拉銷量腰斬,首季新車註冊量僅賣出1,303輛,較同期衰退5成。 報導指出,韓系電動車在韓國本土打贏特斯拉,並不是單純靠產品力和品牌力,而是韓國政府大力補貼在背後推一把。據了解,韓國本土電動汽車的補貼至少要比進口電動汽車多250萬韓元(約台幣6萬元),也讓韓國消費者更願意購買本土生產的電動汽車。 除了競爭車企受補貼之外,特斯拉在韓國買氣下滑,充電基礎設施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因此與網路謠傳,特斯拉在中國製造沒有關係。
驅動IC廠天鈺(4961)4日舉行線上法說會。董事長林永杰表示,2023年消費性電子仍疲弱,但第一季應為全年谷底,下半年能見度仍不高。不過天鈺庫存健康,隨時有機會滿足客戶急單需求,各產品線也持續新品布局,網高頻、高解析度、高刷新率產品做開發。 天鈺第二季合併營收達43.40億元,季增10.26%,毛利率32.03%,稅後每股純益3.13元,季增達38.50%,為近四季以來新高。 林永杰指出,終端需求仍疲弱,希望不會繼續往下,復甦時間點難以估算,不過提醒可關注早期指標-晶圓廠營收預估。目前從成熟製程透漏之訊息,TDDI、PMIC市況仍疲弱。林永杰也提到,雖然一直有在爭取晶圓廠降價,但希望以量換價,有多的需求才會有折讓,現階段晶圓廠尚未常態性調整。 林永杰表示,短期來看顯示器近期有高頻IC量產、車載工控也有新產品,有助維持第二季的毛利率水準。長期來看,則有P to P高速驅動IC要量產。另外像彩色電子書PMIC、LD driver,手機AP OIS driver也將會量產。 林永杰認為,手機最近市場仍不太好,原本AMOLED產品預期第三季量產,但是現在也延後至2024年第一季。未來手機會往更高解析度如120Hz更新率產品迭代,目前市場也往穿戴式裝置市場發展。 另外在電子貨架標籤(ESL)部分,林永杰表示,ESL 2023年還是會成長,看好四色ESL驅動IC下半年成長。但還是得看總經概況,原本市場都認為有辦法對抗景氣逆風,而實際上是會的。現在樂觀的訊號是,下游客戶已經沒什麼庫存,端看需求好壞與否。 展望下半年,林永杰強調,目前能見度仍不高,但希望2023年第一季就是營運谷底,後續期待需求不再下滑。天鈺將持續推出新品,來滿足客戶需求,以期帶動營運成長。
印尼海洋和投資統籌部長Luhut Pandjaitan表示,印尼正在研擬新的激勵措施,以吸引電動車製造商的投資,該國政府仍在與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和比亞迪等業內巨頭進行談判。 路透引述Pandjaitan出席一場會議時表示,印尼目前研擬的激勵措施,將對標地區競爭對手泰國和越南的激勵政策,但目前未提供具體細節。Pandjaitan指出,他將於27日赴中國成都會見比亞迪高層,並計劃於8月3日在美國加州會見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 印尼作為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過往一直努力吸引電動車製造商的投資,並憑借其全球最豐富的鎳儲量吸引相關車企。不過,比亞迪等部分汽車製造商已選擇在區域汽車中心泰國進行投資。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元太(8069)4.5元現金股息今天除息,開盤小幅開高後落到盤下,盤中小幅貼息。 元太上半年營收144.66億元,年增7.8%,第2季電子貨價標籤ESL市場略受調節,且消費性產品還在谷底,使得第2季與第1季營收接近持平,不如市場預期。不過,外資報告認為,ESL產業仍處在健康正向,2024年貢獻持續增加,另外,客戶對元太4色的ESL興趣度提高,重申元太正向評等。 本土法人認為,第4季元太將有大客戶彩色電子書的開案,2024年電子書可恢復成長;而大尺寸戶外物聯網應用一直是元太對於未來在成長的重要方向,商用產品目前還在推廣期間,但預期陸續將有更多客戶採用,商用化的素化有利於大尺寸應用的成長,預計2025年見到明顯貢獻。
【時報-台北電】Tesla、台積電ADR重挫,拖累美科技股大跌;投顧預估台股今將開低震盪,回測萬七關卡尋求支撐。 美股週四跌多漲少,Netflix和Tesla財報公布後股價下挫,加上台積電ADR受財報與法說利空拖累而重挫,導致科技股走勢疲弱,反觀道瓊指數在嬌生財報及展望優於預期的帶動下收高0.47%,連續9個交易日收漲,其餘三大指數則是同步下挫,跌幅介於-0.68%至-3.62%。 國票投顧表示,由於台積電ADR重挫5.05%,連帶台指期夜盤大跌267點(-1.56%),預期台股今將開低震盪,盤中將回測萬七關卡尋求支撐。 台股週四以平低盤開出後,早盤在航運、重電、軍工及AI相關族群的帶動下,震盪回升到17200點附近,惟受到晶圓代工三雄走勢偏弱所壓抑,加上量能明顯萎縮,以致大盤漲勢未能進一步擴大,終場以上漲48點(+0.28%),收在17164點。 國票投顧表示,觀察台股在本週二見到17401點的波段新高隨即出現拉回,主要因市場對台積電法說展望的擔憂,儘管短線或因台積電法說影響而拖累盤勢續挫,但考量台股下檔尚有10日均線與月線可為支撐,復有萬七整數關卡的加持,預期多空勢力或在此處拉扯,連帶近日盤勢將趨於震盪,建議此時宜採買黑賣紅方式區間因應,待盤勢回穩之後,再行積極地操作。操作方面,聚焦半導體設備、碳權概念族群,在題材面支撐下,短線表現值得留意。 美國CPI、PPI皆下降,各界推測,7月底FOMC將是最後一次升息,由於本週進入FOMC會前的最後一週,買盤容易偏向觀望(編輯:沈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