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E-Bike

的結果
  • 投資百億變狠裁300名台勞!全球第2大自行車零件商SRAM 惡質行徑全曝光

    全球第2大自行車零件商愛爾蘭商速聯(SRAM),2月才宣布斥資百億在台中潭子打造全新廠房,今(9)日卻爆出不當解雇300名員工,多名員工爆料指出,公司任意調班,不是從晚班調變成早午班,就是削減加班費,也不願付資遣費,要求員工不接受就自行離職,行徑相當惡質。 台中市議員謝志忠今日偕同受害員工出面召開記者會,表示速聯不僅強制調班,還3次大規模解雇員工,共計約300到500人。台中市勞工局證實,統計2月迄今,合計接獲資遣通報300多人,但皆非正職員工,並指速聯本國籍員工約2500名,提醒事業單位應依法給予資遣費,若違法屬實將依規裁處。 任職近2年的楊姓員工指出,自己原為晚班員工,1天有550元津貼,公司因要收掉晚班零組件生產線,要求改調早或中班,中班津貼1天400元,早班則無津貼,且中班用抽籤決定,沒抽中的只能上早班,若不上班就視為曠職,且調查單上沒有資遣選項,不接受者只能自行離職,以晚班改調早班計算,月減1~1.2萬元收入。 派遣員工周小姐則說,自己是單親媽媽,得獨力撫養2個小孩,經濟壓力大,才會選擇速聯兼差晚班,想多賺點錢,如今公司要將她調早班,不能兼職也少領很多錢,真的會被壓垮,希望公司同意資遣。 謝志忠強調,速聯3月才拜會市府,宣布投資百億建設潭子新廠,沒想到2、5、7月陸續有3波解雇潮,前2波已解雇3、400人,包括正職及派遣人員,目前這1波則影響100多人,其中39人是正職,另5家派遣公司則超過58人,批評外商大量進用派遣員工,罔顧勞權,除呼籲企業善盡社會責任,也要求台中市府介入調查,保障勞工基本權益。 全球自行車產業今年以來狀況頻傳,日前歐洲電動自行車(E-bike)大廠、被封為「單車界特斯拉」的VanMoof(簡稱VMF)才驚爆財務危機,除產線、門市全關,更為破產重整而向法院申請止付貨款,引發協力台廠連鎖效應,至少已有愛地雅、宣德、信邦等3公司證實受害,其中光是宣德1家,就有高達1.56億元收不回來,是否引發產業連鎖效應,值得留意。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 自行車H1出口 量跌、價揚、值增

     台灣自行車產業上半年受到歐、美市場庫存調整影響,無論是傳統自行車或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出口量均下滑,不過受惠於平均出口價皆成長兩位數,傳統自行車與E-bike上半年出口值仍維持正成長。台灣自行車上半年整體出口實績呈現「量跌、價揚、值增」!  E-bike上半年出口量44.73萬台,雖年減近10%,由於平均出口單價提高到1,655美元,年增約13%,推升E-bike上半年出口值達7.4億美元,年增1.82%;傳統自行車上半年出口量78.20萬台,年減約19%,同樣也因平均出口單價提高到961.87美元,大幅成長31.25%,推升出口值達到7.52億美元,年增6.32%。  不過,台灣自行車主要零件出口值則從去上半年的15億美元,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10.34億美元,年減幅達31%,這也反映在自行車零組件上市櫃廠商上半年營收均大幅衰退3至6成。  台灣自行車產業過往因疫情受惠,無論傳統自行車或E-bike出口量均較往年大幅成長。不過,隨著疫情紅利不在,加上全球通膨造成消費力下降,歐美市場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調整庫存,組車廠與零組件廠商都認為,今年對自行車產業是挑戰的一年!  組車廠表示,目前北美與歐洲市場的庫存水位仍有待消化,不過最嚴重的產品是便宜車及平價電動車,但高階自行車款仍有持續出貨的動能,因此上半年呈現「出口量下滑(台數)、價揚(均價)、值增(出口值成長)」現象,台灣仍是自行車出口的重要核心國家,待庫存去化調整後,自行車產業供需可望恢復到供需平衡狀態。  由於歐盟、北美是台灣自行車的主要出口市場,觀察台灣自行車上半年出口情況,發現北美市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無論傳統自行車或是E-bike,出口量均大幅減少逾3成!以傳統自行車來說,去年上半年出口量還有45.35萬台,今年上半年萎縮到不及30萬台,年減約34%;E-bike出口量也從14.84萬台,下滑到不及10萬台,年減34.64%,成為拉低上半年台灣自行車主口量的元兇。  反觀歐盟市場,台灣傳統自行車上半年出口量23.54萬台,僅年減5.4%,包括荷蘭、德國、法國、西班牙,出口量甚至大幅成長;而E-bike上半年出口歐盟達28.15萬台,微幅上揚0.58%,且平均出口單價年增20.35%,顯見台灣E-bike在歐盟市場仍有持續出貨的動能。

  • 邑昇 看好e-bike長線動能

     邑昇(5291)PCB事業穩定表現,旗下e-bike成長動能強勁,產品單價較LED自行車燈更高,將成為該公司未來主要成長動能之一。該公司今年也發表年度新車款,針對青少年及亞洲女性的e-GRAVEL,以及學齡前幼童之e-Balance,打造完整全方位產品線,而歐盟市場首批訂單在5、6月份分別以自有品牌「DOSUN」出貨,預計將於下半年開始貢獻營收。  根據統計,全球e-bike市場規模可望由2022年145億美元,上升至2028年底28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12.18%。增長驅動力來自多項因素,包括公眾環保意識提高、各國相關政策支持、基礎設施改善等,皆是推動市場發展因素,e-bike未來發展正向樂觀。  在PCB事業,受惠邑昇主打客製化利基型市場,產品廣泛應用在工控、網通、IC等領域,多元化布局能有效分散單一產業風險,能穩定挹注營收基礎。

  • 歐洲電動車慘案連環爆!「單車界特斯拉」拿貨沒錢付 已3家上市櫃台廠受害 最慘1.56億元打水漂

    歐洲電動自行車(E-bike)大廠、被封為「單車界特斯拉」的VanMoof(簡稱VMF),驚爆財務危機,除產線、門市全關,更為破產重整而向法院申請止付貨款,引發協力台廠連鎖效應,目前已有愛地雅、宣德、信邦等3公司證實受害,其中宣德1.56億元恐收不回最慘,後續是否會引燃更多未爆彈,值得留意。 美媒《The Verge》報導,因E-bike 產銷與維修成本龐大,VMF近2年來,每年都虧損約7800萬歐元(約25.2億元台幣),資金調度失靈,營運瀕臨破產邊緣,公司已直接向所在地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地方法院,聲請暫停付款獲准,對台廠供應鏈衝擊甚鉅。 其中,連接器大廠信邦子公司太康精密,率先在上周四(13日)晚間召開重訊記者會,表示VMF延遲支付8.14億元貨款,已提列7495萬元減損損失。 接著同業宣德也傳出受害消息,在隔日、周五(14)日晚間公告,初估含宣德及子公司總計應收帳款金額達503.8萬美元(約1.56億元台幣),初估占合併總資產的0.8%。 宣德透露,VMF因要進行重組,之後尋求出售機會,目前進入破產保護程序,1.56億元的貨款將待確認無法償還後,進行虧損認列,因此暫時不會在第2季季報中認列損失。 此外,自行車3雄之一的愛地雅,也在同日發布重訊證實受害,預估可能損失152萬美元(約4744萬元台幣),占資產比例為0.77%,將委請荷蘭律師,依法維護公司債益。 法人則分析,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不僅傳統自行車面臨高庫存去化問題,連被視為高價、高毛利的E-bike,也因VMF風暴凸顯供需困境,雖去年台灣E-bike出口量首度衝破百萬台大關,以103.5萬台創高,年增約5%,但今年勢必明顯下滑,也憂心引發相關台廠的連鎖效應。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 全球e-bike市場持續成長 邑昇看好未來發展動能

    邑昇(5291)PCB事業穩定表現,旗下e-bike成長動能強勁,產品單價較LED自行車燈更高,將成為該公司未來主要成長動能之一。 根據QY Research統計數據顯示,全球e-bike市場規模,可望由2022年的145億美元,上升至2028年底的28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為12.18%。 增長驅動力來自多項因素的結合,包括公眾環保意識提高、各國相關政策支持、基礎設施改善等,皆是推動市場發展因素,e-bike未來發展正向樂觀。

  • 美利達 看好疫後E-bike市場

     自行車大廠美利達集團副總經理鄭文祥28日在股東會後受訪時表示,甫落幕的「2023德國法蘭克福自行車展EUROBIKE」,吸引來自全球各國的買家,參觀人潮超乎預期,無論同業或異業均主攻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美利達持續看好高階自行車與E-bike市場,2025年新車款在美利達全球經銷商大會展示,頗受好評!」  鄭文祥也說明,這波庫存壓力主要在中低階市場,「E-bike雖然同樣受到影響,但影響程度相對較低,而高階自行車受影響程度又較中低階車低,公路車受影響程度又比登山車低」,E-bike、高階自行車、公路車,都是美利達的主力產品,受到庫存衝擊也最小,這也是集團前五月累計合併營收僅年減2.16%的主因。  談到E-bike市場展望時,鄭文祥坦言,為配合客戶調整庫存,美利達今年E-bike出貨量將會明顯減少。以今年前五月來說,E-bike出貨量約11萬台,較去年同期的12.6萬台、年減約13%。不過,鄭文祥強調,美利達E-bike出貨量已超越傳統自行車,去年已占集團整體營收的6成,成為美利達的金雞母。  美利達2022年每股稅後純益11.34元,28日股東會通過每股配息7元。  鄭文祥表示,隨著客戶端庫存消化速度優於預期,加上配合客戶調整產能,預計第四季可結束庫存壓力。美利達評估歐、美兩大自行車市場,因短期需求放緩及通路庫存增加等不利因素,訂單成長可能趨緩;在大陸內銷市場方面,美利達高階公路車供不應求,平均客單價提高,出現高質化的剛性需求,帶動大陸市場前五月銷售額大幅成長。  整體來說,美利達大陸內銷市場中高階自行車產銷規模明顯逐步擴大;而台灣廠生產、出口的E-bike及中高階自行車,可望在上半年產業庫存調整後,下半年逐漸恢復成長動能。

  • 庫存明年Q1回到正常水位 巨大:最壞情況已過

     自行車龍頭巨大董事長杜綉珍21日在股東會後,針對外界最關心的自行車庫存問題指出,「巨大最壞的情況已經過了!」隨著供應鏈出貨逐漸順暢,且經過10個月的消化,集團目前整體庫存已逐漸緩解,預期到明年第一季就會回到正常水位,巨大對未來自行車產業依然充滿信心。  巨大去年合併營收920.4億元,稅後純益58.4億元,EPS為15.51元,股東會通過配息7.8元。杜綉珍表示,「疫情紅利3年來,自行車產業都大賺錢,今年只是回到正常而已,結果外界都以為這是不正常!」杜綉珍指出,由於總體經濟因素與歐美市場進行庫存調整,今年對自行車產業確實是挑戰的一年,且歐洲偏冷的春天讓庫存消化比預期來得慢,不過雖然短期不利因素較多,但在e-mobility、環保、運動三大趨勢下,E-bike(電動輔助自行車)、中高階自行車持續帶來銷售動能,巨大依然看好中長期自行車產業發展。  甫從中國大陸返台的巨大執行長劉湧昌樂觀表示,雖然美國中低階自行車市況不佳,但從全球市場來看,E-bike、高階公路車、高山車需求仍然暢旺;尤其大陸內銷市場,因疫後戶外運動蔚為流行,自行車運動人口顯著成長,帶動中高階車款的強勁需求,平均客單價大幅提高,巨大對大陸內銷市場寄望頗深。  劉湧昌進一步說,巨大集團大陸內銷市場全盛期年銷量可達300萬台,占集團營收最高峰來到25%,後來受共享單車衝擊,大陸市場銷售量萎縮到僅剩80萬台左右,占集團營收掉到僅約1成;疫情3年,巨大持續耕耘大陸市場,透過自媒體的宣傳與數位轉型,加上大陸供應鏈出貨逐漸順暢,如今成果終於展現。  劉湧昌說,今年前五月捷安特中國大陸銷售額激增7成,終端市場客單價已達人民幣3,000元,巨大今年大陸內銷市場銷售量上看200萬台,營收占比也可望提高到20%,彌補捷安特歐洲及美國因受到中低階產品銷售趨緩而減少的營收,這也是巨大前五月營收僅年減3.45%的主因。  此外,E-bike也是巨大營收有撐的主因之一。劉湧昌說,賣出1台E-bike可以抵3台傳統自行車,且E-bike的淨利達8%~10%,自去年下半年起,歐美中低階自行車產品銷售急轉直下,唯獨E-bike銷售依然亮眼,成了巨大提升營收與獲利的關鍵產品。

  • 邑昇攻e-bike 首張訂單出貨歐盟

     邑昇(5291)持續耕耘之e-bike電動輔助自行車,首張訂單已正式出貨,6月份亦陸續有兩筆訂單,可望挹注邑昇未來營運成長動能。  邑昇表示,5月份主要受惠於LED自行車燈出貨挹注,由於自2022下半年起,終端消費庫存水位開始拉高,邑昇為配合客戶庫存管理,調整實際出貨時程,遞延訂單在5月正式挹注營收,未來隨終端市場庫存降至正常水位,消費性產品可望重啟拉貨動能;PCB事業則穩定貢獻營收,由於邑昇持續一貫少量多樣客製化政策,產品應用領域涵蓋工控、網通、IC等領域,可有效分散單一市場風險。  邑昇5月合併營收8,300萬元,月增24.2%、年減36.1%,累計前五月營收為4.18億元,年減37.46%,主要係因第一季遞延之LED自行車燈訂單於5月正式出貨並認列營收,推升5月較上月成長24.18%。  邑昇近年持續耕耘之e-bike電動輔助自行車,首批貨車款e-cargo訂單正式以自有品牌「DOSUN」於5月底上船出貨至歐盟市場,以貨物採運及戶外旅遊露營需求為主之e-cargo,具有高續航、高穩定、輕便好移動等特性,在歐美等國具有一定市場需求,6月份亦陸續有兩筆訂單即將出貨,預期下半年即可開始貢獻營收,並成為邑昇未來主要營運成長動能之一。

  • 愛地雅 看好歐洲E-bike市場

     自行車大廠愛地雅工業(8933)9日召開股東會,董事長張元賓會中表示,從109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至今疫情亦雖未真正平息,但歐美民眾對於從事運動、健身及參與戶外活動等生活模式相當重視,因此,帶動自行車騎乘熱潮未減,同時,為達成淨零碳排等綠能政策,歐洲多國政府大力補助民眾購買自行車,並建置相關基礎設施,為自行車產業持續挹注成長動能。  張元賓指出,自行車產業在不斷研究創新下,發展高階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等高附加價值產品,已是未來必然趨勢,其中,歐洲地區的電動自行車市場更尤被關注。目前愛地雅除將持續提升現有銷售車種產品設計、品質及價格外,電動自行車(E-bike)更是愛地雅目前重要發展產品,預期未來電動自行車出口量及出口值將逐步成長。  總經理陳敬旺並指出,由於全球通膨壓力居高不下,加上俄烏戰爭持續僵持,導致原物料及能源價格維持高檔態勢,造成歐美市場實質購買力下滑,不過鑒於目前高階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的需求依舊多於供給量能,出貨平均單價可望再提高,因此,掌握原物料供需及價格變化,整合內外部訊息與資源,精確執行營運計畫是愛地雅集團今年(112年)的關鍵目標。  愛地雅今年主要經營方針將以台灣廠為主軸,強化營運中心功能,並積極開發各國E-bike市場,同時有效掌控、擴充電動車產品關鍵料源及產能,資源共享,國際分工。  在產銷計劃方面,將持續掌握原物料供需時程及價格變化,提升產能效率,對於跨年度新車種開發設計階段,主動提供組車效率改善方案,並提升歐洲市場及電動自行車銷售量。

  • 美利達看自行車 Q3將是景氣谷底

     全球自行車產業目前都在力拚庫存去化,台灣整車大廠-美利達行銷副總鄭文祥7日在法說會上指出,已看到終端市場庫存緩步下降,預期第三季將是產業的最谷底,第四季可望回到2019年疫情前的正常庫存水位。據悉,目前自行車產業第二季平均庫存水位約8個月,預期到第四季將可逐漸回到2~4個月的正常庫存水準。  美利達7日在法說會上釋出正向訊息,包括業外收益由去年第四季的虧損,到今年第一季已轉虧為盈,預期業外收益可望在第三季逐漸回升;此外,美利達台灣廠受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遞延出貨影響,營收可望在第三季落底,第四季起受惠2024年新車款拉貨刺激,出貨量可望逐季攀升。  鄭文祥表示,美利達大陸內銷市場受惠高階運動休閒自行車的需求強勁,前四月銷量年增19.1%,在產品組合調整下,平均客單價明顯提高3成,帶動前四月銷售額年增率高達50%以上。大陸內銷市場不受解封後需求減緩影響,無論銷售量與銷售額均逆勢走強,有效彌補因E-bike遞延出貨、營收恐下滑的影響。  美利達今年首季受到傳統淡季與庫存調整影響,稅後純益5.65億元,EPS為1.89元,年減達53.2%;前四月合併營收107.63億元,年減約1%。法人表示,由於自行車產業庫存調整還在進行中,仍保守看待美利達第二季營運。不過,今年自行車產業均面臨庫存調整,全球指標大廠營收恐將衰退20~25%,而美利達為高階自行車組車廠,預期衰退幅度將較零組件廠商低。  美利達台灣廠以出口歐美市場為主,上半年處於傳統淡季,第三季是新款車種出貨旺季,今年卻因廠商忙庫存去化,出貨旺季遞延至第四季,因此預期第四季將會是今年出貨量最高的單季。  法人預期,2023年美利達E-bike出貨量預估將年減約25%、高階自行車出貨量年減逾20%。不過,美利達受惠大陸內銷市場出貨量與銷售額均穩健成長兩位數,加上業外轉投資公司庫存緩步去化,預期今年整體出貨量上看105萬台。

  • E-bike出口值 超越一般自行車

     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公會公布4月與前四月自行車出口實績草本統計資料,其中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4月出口值達1.35億美元、年增近2成,前四月累計出口值達5.16億美元、年增逾8%,均已超越一般自行車4月與前四月出口值的1.26億、5.09億美元。  台灣自行車產業4月與前四月,無論一般自行車或是E-bike,均呈現出口量減、出口單價大幅提高的趨勢,推升出口值均呈現正成長的可喜現象。  其中自行車整車4月單月出口量13萬餘台、年減13.2%,由於平均出口單價946.85美元、大增近3成,推升出口值達1.26億美元、年增12.57%;前四月累計出口量54.54萬台、年減19.11%,平均出口單價934.69美元、年增30.83%,總出口值約5.09億美元、年增5.83%。  台灣E-bike的4月出口量約7.8萬餘台、年減0.76%;平均出口單價1,721.82美元、年增19.50%,推升總出口值達1.35億美元、年增18.59%。  台灣E-bike前四月累計出口量31.68萬台、年減4.79%;平均出口單價1,629.20美元、年增14.32%,總出口值為5.16億美元、年增8.84%。  至於自行車零件部分,4月出口值為1.62億餘美元;前四月累計出口值為7.29億餘元,年減23.29%。  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公會表示,若將其他自行車與折疊自行車合併計算,前四月合併自行車總出口量共87.70萬台、年減14.66%;出口總值約10.33億美元、年增7.03%。

  • e-Bike商機大 科技廠搶進

     拚永續商機,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成首選,科技廠卯起來衝,包括台達電、曜越、鴻騰科技、宏碁、達方相繼插旗,其中台達電首顆電動自行車馬達將在年內亮相,鴻騰也搶攻數位儀表板,再加上宏碁新推的AI電動自行車及曜越首代理的E-BIKE,可謂百花齊放。  e-Bike捷報頻傳,不單台灣e-Bike去年出口量首破百萬,達103.5萬台,研究機構QYResearch也樂看全球電動自行車市場規模可望由2022年的145億4,449萬美元(折合新台幣4,436億元)起飛,直上2028年底的289億8,719萬美元(折合新台幣8,841億元),等於6年市場倍增,年複合成長率估12.18%。  看好e-bike和傳統自行車銷售形成黃金交叉指日可待,就連超車傳統自行車也是近在咫尺,在四輪市場跑得快的台達電也跟進無線接軌二輪,耗時3年開發的e-Bike中置馬達,以一顆僅重2.9公斤的超輕量橫空出世,在今年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2035 E-Mobility Taiwan)中出盡風頭,對於e-Bike布局,台達電規劃與達方、聯永基在電池上合作,讓電動車的關鍵三電(馬達、電池、電控)手到擒來。  近年在自行車代理市場崛起的曜越,取得16家自行車品牌代理後,首度引進德國電動自行車。曜越董事長林培熙表示,台灣對自行車充放電規格較為嚴謹,為符合標準,德國原廠還曾就產品設計做過調整。  瞄準通勤族,宏碁以AI技術為核心,結合集團旗下子公司聯永基的動力系統和愛普瑞的自行車運算技術,推出單馬達電動輔助自行車「Acer ebii」,號稱可以透過其自行研發的ebiiAssist技術自動調校路線狀況、踩踏力量和使用者偏好,以打造輕鬆愉快的騎行體驗。  至於鴻騰精密科技,今年針對FIT E-Bike數位儀表板,推出XION、ARCHITECT兩個產品系列,其中XION以X跨界為概念,滿足城市輕旅與越野兩種需求。

  • 明係首季EPS 1.29元 同期新高

     自行車專業組裝廠-明係(6804)5日公布第一季財報。受惠於供料改善與中高階產品需求暢旺,推升首季營收達8.84億元,年增31.14%、創歷年同期次高;在產能稼動率提升下,營業毛利0.88億元,年增16%,EPS達1.29元,年增1.57%,營收與獲利雙創同期新高。  明係在業績題材助攻與外資持續買超加持下,5日盤中股價最高衝到66.80元,創下今年以來新高;終場收盤價66.50元、上漲了2元,漲幅逾3%。  明係表示,後疫情時代來臨,全球自行車市場逐步恢復正常供需,因此市場出現庫存調整變化,中低階車種市場銷售延滯,高階自行車及高階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先前受到關鍵零件組件短缺,出貨量受限;尤其歐洲市場E-bike庫存仍不足,加上上游零組件供應較趨穩定,提升首季出貨力道。  法人表示,明係因產能稼動率提升及達到營運經濟規模,帶動首季營業毛利較去年同期成長。隨著綠能議題持續發酵,明係今年整體銷售業績可望維持去年的水準,加上E-bike逐步拉大營收貢獻比重,樂觀看待明係今年的整體營運表現。  明係董事長江永平日前在法說會上表示,明係多年來聚焦在歐美市場的中高階自行車款,在節能減碳、環保綠能、運動休閒及電動化等議題驅動下,全球高階E-bike需求大幅成長,推升明係訂單業績,整體銷售區域以北美及歐洲市場為主,明係因專注在中高階自行車發展,營運績效成長仍可期。  由於歐盟是台灣中高階自行車與E-bike的主要出口市場,而越南已與十多個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預計2025年後,越南自行車出口到歐洲國家將逐年降至零關稅,成為越南自行車廠的競爭優勢。明係將斥資3.5億元赴越南設立子公司,規劃在越南設廠,搶攻歐盟市場。  此外,明係為擴大事業版圖,通過自上櫃以來首度的籌資案,預計發行無擔保可轉換公司債募集2億元資金,以及辦理現增發行5,000張新股,合計將可募資約4億元。

  • 自行車首季出口 量減價揚

     台灣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已連續多年持續成長,不料,根據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公會初步統計,今年第一季台灣整車與E-bike出口市場雙雙出現「量減價揚」現象,E-bike出口量罕見衰退,主要是中低階產品庫存攀高影響。不過,整車與E-bike首季出口量雖然減少,但因出口平均單價大幅提高,整體出口值依然雙雙逆勢成長。  自行車業者分析,整車與E-bike首季出口值在伯仲之間,但出口量均同步下滑,主因是美國市場的中低階產品庫存偏高,品牌商與通路商在庫存調整期間減少下單,造成整車與E-bike首季出口量減幅均逾4成。  根據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公會草本統計資料,台灣E-bike首季出口量為23萬8,109台、年減6.05%。其中,美國E-bike出口量從8萬5,582台降到4萬5,333台,年減率逾47%,推估主因是中低階E-bike的訂單減少;反觀歐盟市場,E-bike出口量從13.2萬台提高到15萬台,年增13.31%。  台灣E-bike首季出口美國數量雖大減逾4成,但出口單價卻從1,640美元提高到2,048美元,歐盟E-bike出口單價也由1,181美元提高到1,420美元,推升台灣E-bike首季出口單價從1,420美元提高到逼近1,600美元,帶動整體出口值由3.59億美元攀升到3.8億美元,年增5.75%。  法人表示,自去年下半年起,全球自行車產業受到俄烏戰爭、高通膨影響消費力、缺料仍未解等不利因素影響,無論整車廠或是零組件廠商,目前均面臨高庫存壓力,且庫存去化速度不如預期,勢必影響台灣E-bike今年整體出口量能,預期恐將跌破去年締造的百萬台大關紀錄。  此外,台灣整車出口受到中低階自行車庫存攀升、去化速度緩慢影響,同樣出現「量減價揚」現象!今年首季,整車出口量41.21萬台、年減20.87%。其中,美國市場出口量從23.52萬台縮水到13萬台,一口氣少了10萬台。不過,首季台灣整車出口單價從709美元提高到930美元,年增31%,帶動整體出口值從3.69億美元提高到3.83億美元,仍能維持3.78%的正成長。

  • E-bike出口 美利達哭、明係笑

     台灣E-bike今年首季出口量下滑,台灣最大的E-bike出口廠商美利達,首季也罕見出現出口量、出口值雙雙衰退約5%,估計全年出口量將衰退2成;反觀自行車專業組裝廠明係集團,首季E-bike無論出口量或平均出口單價都大幅成長,表現一枝獨秀。  台灣E-bike去年整體出口量首突破百萬台大關,總出口值達15.53億美元。美利達去年E-bike出口量達33萬3,841台、出口值6.36億美元,雙創新高,在台灣E-bike市場舉足輕重。  美利達台灣廠組裝的E-bike專攻出口歐、美中高階市場,今年首季,美利達因配合客戶庫存去化的訂單調整,估出口量約7萬台,年減約5%,出口量占台灣E-bike整體出口量約3成;至於美利達E-bike首季出口值37.5億元,也較去年同期的39.4億元減少逾5%。  法人表示,去年第四季台灣整車廠營收均創下歷年新高,不過隨著疫情紅利不再,高庫存今年成了自行車產業的龐大壓力,如今無論整車廠或是零組件廠都在拚庫存去化,品牌客戶與通路商紛紛大砍訂單,預期下半年庫存去化情況才能逐漸明朗。美利達E-bike出口量受此影響,預期將年減約2成。  第一季E-bike產銷量逆勢成長的明係集團表示,第一季E-bike出口量年增約6成,平均出口單價提高到新台幣7.88萬元,年增幅達2成。明係強調,多年來主攻歐、美中高價位的E-bike市場,平均出口單價2,500~3,500美元,由於歐洲市場目前中高階E-bike庫存仍不足,因此明係第一季以出口歐洲市場為主,對今年的E-bike出口市場依然樂觀看待。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