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Delta

的結果
  • 台達電前進台大搶人才! 執行長喊:歡迎新鮮人加入

    科技大廠積極搶徵頂尖人才,台達電子今(26)日首度在台灣大學舉辦「DELTA DAY 台達日」,將校園徵才活動與高階主管論壇相結合,現場座無虛席。台達研究院院長闕志克表示,「台達台大聯合研發中心」成立後,透過產學合作,已啟動20位老師開啟15件前瞻計畫。台達執行長鄭平則向台大學子喊話,歡迎有志一同的新鮮人加入台達發揮所學、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台達持續深耕校園培育人才,每年投入產學合作研發經費超過上億,今年更大幅增加在校實習生名額,由往年約80人增至150人。而在與台大的產學合作上,今日座談後更向台大師生實體開箱座落於校內的「台達台大聯合研發中心」,吸引多人到場參與。 論及企業發展,台達執行長鄭平提到,台達近年來成長腳步非常快,積極投入電動車、智慧製造、智慧樓宇、資通訊、能源及微電網等高成長領域,全球有超過5000名的人才需求。 鄭平說,希望透過「DELTA DAY 台達日」的舉辦,能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台達的發展願景,以及「誠信、創新、協同、共融、賦能」的企業文化,讓有志一同的學子能加入台達,發揮所學、永續成長,提供客戶深具附加價值的節能減碳解決方案。 台達研究院院長闕志克指出,台達與台大產學合作密切,自「台達台大聯合研發中心」成立之後,以自主化及永續發展為核心理念,聚焦於電動車、先進人工智慧、工業物聯網安全與控制等領域,已與20位老師開啟15件前瞻計畫,至少有50位同學參與研究,未來也將與台達各事業群合作,共同推展永續相關的先進研發計畫,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台大研發長吳忠幟提到,台達與台大產學合作緊密,不僅透過成立聯合研發中心打造良好實驗場域,讓台大優秀師生與台達研發團隊進行激盪,今日登場的「DELTA DAY 台達日」活動,更為學生提供一窺企業經營哲學、前瞻技術的難得機會,開闊學子跨域視野,幫助培育接軌國際的頂尖科技人才。 台達說明,將持續加強與大學的研發合作,台達成大聯合研發中心、台達北科聯合研發中心亦將陸續落成揭牌。此外,為支持年輕菁英學者,台達規畫於年底前舉辦「台達年輕學者科技講座」,將鎖定電力電子、電力系統、電動車、機器人學、智慧製造等5大領域,每年評選出優秀學者,由台達提供獎金與研究合作機會,預計投入逾千萬元。

  • 美客機差點相撞!塔台關鍵指令救數百人 飆髒話緊張對話曝光

    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John F. Kennedy International Airport)13日差點發生客機相撞意外,一架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客機接獲塔台指令準備起飛時,跑道前方突然出現另一架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客機也在橫向的滑行道上準備起飛,迫使塔台緊急下令當時已經在加速的達美航空客機取消起飛,客機最終在距離美國航空客機約300公尺處停下,避免重大空難悲劇發生,對話音檔也顯示,塔台人員當下急到飆出髒話。 據美國地方電視台KABC-TV報導,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15日證實,已經對甘迺迪國際機場一起客機差點相撞的意外展開調查,達美航空及美國航空客機以1000英尺(約304公尺)的距離擦肩而過,美國廣播公司(ABC)飛行專家及軍事顧問甘亞德(Steve Ganyard)讚嘆,多虧塔台人員的指揮,才避免了可能是美國史上最慘烈的空難意外。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根據雷達紀錄及塔台與機師的對話音檔,指出這起可能發生的相撞意外也許是美國航空機師誤會了航空管制員的指令造成。 事發在13日上午8時45分,載有145名乘客、6名機組員的達美航空編號1943客機正準備起飛、前往多明尼加,當時載有137名乘客的美國航空編號106客機也在等待指令,排隊等候起飛、前往倫敦。 當時達美航空客機就在「4號跑道左」(Runway 4 Left)等待塔台的起飛指令,這條跑道與「31號跑道左」(Runway 31 Left)垂直交叉,對話音檔顯示,塔台要求美國航空通過「31號跑道左」,意思是要美國航空右轉、駛往「4號跑道左」,在達美航空客機後方等待起飛,美國航空機師也附和回應:「通過31號跑道左。」 接著另一名塔台人員通知達美航空已獲准起飛,達美機師也附應:「獲准起飛,4號跑道左,達美1943客機。」 不過雷達航跡圖顯示,當達美航空開始在「4號跑道左」上加速起飛時,美國航空客機並沒有右轉、通過「31號跑道左」,反而先左轉、再右轉,並且直直穿越「4號跑道左」。換句話說,當達美航空起飛時,前方跑道上竟突然出現一架客機橫向經過。 音檔中可聽見塔台人員突然爆出髒話,一名塔台人員緊急指示美國航空「原地等待!(Hold position)」,另一名塔台人員則急忙連說2次「達美航空1943,取消起飛許可」。當時達美客機已經加速至時速115英里(約時速185公里),被迫突然中止起飛。 美國聯邦航空總署15日發布聲明指出,達美航空在距離美國航空穿越的跑道位置前1000英尺處「安全停下」。 另外音檔中也可聽見,達美機師回覆取消起飛後,一名塔台人員對美國航空說可能發生「機師差錯」(pilot deviation)情形,意思是機師沒有按照航管人員指示,美國航空機師回應:「我們最後一次獲得的許可是通過,正確嗎?」塔台回應確實是許可通過,但應該通過「31號跑道左」、而非「4號跑道左」。 最後達美航空返回登機口,讓機上145名乘客全部下機,隔日再啟程,美國航空客機則按照表訂時間起飛,最終提前13分鐘抵達倫敦。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NTSB)昨(16)日表示,已經對這起事件展開調查,並且將約談機組員、檢視飛行紀錄與航管數據等資料,預計幾周後會有初步報告。

  • 《電子零件》涵蓋四大範疇 台達展示DeltaGrid能源管理平台

    【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全球電源與能源管理廠台達電(2308)首度大規模展示可涵蓋低碳電網、低碳廠辦、低碳交通、低碳住宅四大範疇的DeltaGrid能源管理平台,台達能源基礎設施暨工業解決方案事業群總經理張建中表示,台達耕耘光充儲十餘年,經過3年整合AIoT、電力能源、自動控制團隊打造的DeltaGrid能源管理平台,為電業、社區、充電站與工商廠辦提供低碳轉型解方。 台達於10月19到21日Energy Taiwan 2022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中,以「Dr. Energy 能源管理專家-邁向淨零 與你同行」為主軸,首度大規模展示可涵蓋低碳電網、低碳廠辦、低碳交通、低碳住宅四大範疇的DeltaGrid能源管理平台;此次展覽中,台達展位分為低碳電網、低碳廠辦、低碳交通、低碳住宅四大展區,針對不同範疇提出包含農/漁電共生光電站、AFC輔助服務、光儲結合、商辦/社區充電全區規劃、工廠碳排放追蹤、馬達節能與能源回收等解決方案,將太陽能變流器(PV Inverter)、MW級功率調節系統(Power Conditioning System, PCS)、專為工商廠辦設計的一體式儲能系統、中壓變頻器、能源回收系統、350kW電動車直流快速充電樁…等傑出產品,應用於各種不同情境,並整合於DeltaGridR能源管理平台上。透過AI智慧調控與數位化服務,最大化能源使用效率與設備可用度,實現低碳轉型目標或營運效益。 張建中表示,DeltaGrid整合太陽能、儲能、電動車充電樁與節能軟硬體產品,提出包含高效創能、穩定電力供應、碳排放追蹤、RE100太陽能餘電調度、社區與充電站能源管理、工廠節能等低碳轉型應用;DeltaGrid是全台首套以系統層級通過IEC 62443-3-3資安認證的解決方案,強化設備整合介面,能充分保障能源系統安全。 張建中指出,台達能源基礎設施產品皆為在地生產,技術自主並提供在地整合測試與廠驗,備品準備亦無後顧之憂;在系統運維方面,除了DeltaGrid的AI預防診斷與數位化服務,今年8月台達也啟用24小時運維戰情室,配置全天候輪值監控的原廠技術團隊,為客戶遠端監控系統運行狀態,讓售後服務零時差,更有效地協助客戶優化營運效益。 此次展覽也將展出台達能源基礎設施年度新品,包含專為土地受限的工商廠辦設計的一體式儲能系統、唯一台灣製造的MW級PCS及350kW直流快速充電樁、DeltaGrid EVM充電管理系統等,其中MW級功率調節系統(PCS)是唯一台灣製造,執行交直流雙向電能轉換,並肩負控制電力進出電池系統;台達PCS功率最高達4.15MW,可整合1500V高壓電池系統,是市場主流廠牌中唯一針對海島型氣候特性、採用水冷系統設計的PCS。除了在地生產,也提供業主在地廠驗與原廠零時差服務。 截至今年9月底,電力交易平台調頻備轉已上線容量中,約有42%儲能系統採用台達PCS所建置,預估到2022年第四季將突破50%的市占率。 此外,在High Power Charger 350kW直流快速充電樁方面,領先業界的540A電流實現350kW快速充電能力,10分鐘即可補充約250 - 300公里的行駛里程,並具備大螢幕及直覺化介面設計,讓使用者第一次操作就能輕鬆上手;採用創新電源技術達到96%能源轉換效率,縮小安裝占地面積、降低安裝成本,為快充站營運商優化營運效益。

  • BA.4、BA.5驚現危險警訊 專家嘆:顯然不是感冒

    台灣邊境湧現Omicron亞變種BA.4、BA.5病例,指揮中心今(15)日坦言遲早爆發本土病例。先前日本研究發現,BA.4、BA.5、甚至是BA.2.12.1等亞變種已經進化為更易於感染肺部細胞而非上呼吸道細胞,讓英國專家感嘆病毒正變回更危險的形式,顯然不是普通感冒。 英國BA.4、BA.5確診病例正在增加,讓專家警告當地將在冬天迎來疫情大爆發,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日本東京大學團隊5月底在醫學期刊預印本網站bioRxiv刊登Omicron亞變種的實驗成果。 研究發現,Omicron亞變種BA.4、BA.5、甚至是目前在美國盛行的BA.2.12.1,可能已經進化為更易於感染肺部細胞、而非上呼吸道組織的病毒,讓這些亞變種與BA.1、BA.2等Omicron早期亞變種不同,而是更類似於Alpha或Delta等早期變異株,早期Omicron亞變種較傾向感染肺部以外的組織,可能是多數患者症狀較輕的主因。 整體而言,東京大學的研究發現,BA.4、BA.5、BA.2.12.1在人類肺臟細胞的複製能力較BA.2更有效率;在倉鼠的研究中也發現,感染BA.4、BA.5的症狀可能更嚴重;這些亞變種的再生數(reproduction number)似乎也高於BA.2;BA.4、BA.5似乎能抵抗患者先前感染Omicron時誘發的抗體。 率領研究的東京大學教授佐藤佳總結,他們的研究顯示,「Omicron亞變種,特別是BA.4、BA.5,對全球健康的風險可能大於BA.2。」 這項研究讓英國里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病毒專家葛里芬(Stephen Griffin)發出警訊:「看起來這些東西正轉向更危險的感染形式,往下到肺部。」這項研究也終結了病毒即將變成普通感冒的說法,「顯然不是」,葛里芬說。

  • 打過疫苗也一樣 美老人新冠死亡率現驚人趨勢 專家直指2原因

    即便疫苗接種率高,在Omicron疫情下,美國65歲以上長者的新冠死亡率仍驟升,甚至較Delta盛行時期還高,學者認為,除了Omicron較容易躲避人體防禦外,疫苗保護力隨時間下降也是死亡率攀升原因。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儘管Delta較容易導致患者病情加重,Omicron疫情下的短短4個月,美國65歲以上長者的死亡人數已經和Delta爆發後的6個月內差不多。另根據《紐時》製作的圖表,今年1月美國65歲以上長者的新冠死亡率攀上高峰,是去年8月Delta時期死亡率高峰的163%。 雖然美國整體病歿比例已有下降,但老年人仍占絕大部分,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助理教授史托斯克(Andrew Stokes)表示,「這不只是未接種疫苗族群的大流行病」,強調「老年人的風險仍非常高」,甚至包含那些已完整接種疫苗的長者。 Omicron亞變種的盛行更帶來新的威脅,美國年輕族群的住院率仍相當低,不過東北地區70歲以上族群的住院率卻已攀升至冬季Omicron高峰期的1/3。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老年醫學專家井上莎朗(Sharon Inouye)警告將看到死亡率攀升,「隨著免疫力下滑,老年人的風險愈來愈大。」 史托斯克與團隊5月中旬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的研究發現,今年以來的新冠死亡趨勢正在重現2020年疫苗尚未問世的模式,當時死亡率隨著年齡攀升。 不過在疫苗問世且大規模接種的2021年夏季與秋季,老年人的死亡趨勢明顯轉變,當時正巧是Delta盛行時期,老年族群的疫苗覆蓋率比其他年齡層更快,至11月,65歲以上族群的覆蓋率比40歲族群多了20%。 也因為才剛打過疫苗,體內的保護力仍相當強大,當時85歲以上的死亡率較前一年同期低了75%。 不過隨著更具傳染力的Omicron大流行,年長者的死亡率再度顯著高於年輕族群。研究人員指出,在Omicron盛行後,距離年長者施打上一劑疫苗已經過好長一段時間,免疫防禦力已經弱化,至今年5月中,超過1/4的65歲以上長者已經有1年沒打疫苗,超過半數的最近一劑疫苗是在6個月前施打的。 此外,Omicron又比其他變異株更善於逃脫人體免疫力,進一步降低疫苗預防感染及重症的保護效力,尤其老人家的免疫系統對疫苗的反應又比較弱。 對部分老人家來說,即便打了3劑,經過一段時間後預防住院的保護力似乎仍會減弱,近期一篇刊登在醫學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的研究發現,這種情形尤其常見於免疫系統弱化的族群。 為了保護年長者,專家呼籲長者應接種追加劑。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