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DIGITIMES公布2022年「亞洲供應鏈250排名調查」,揭示3大主要發現,指出電動車及晶圓代工逆勢上揚,成為驅動亞洲供應鏈高速成長的雙重技術引擎,且中國大陸受惠當地電動車崛起,表現超越東亞同業。而隨著消費需求下滑,晶圓代工廠則發揮關鍵作用。 DIGITIMES「亞洲供應鏈(ASC)250排名調查」以亞洲國家資通訊(ICT)產業供應鏈相關企業為主軸,分析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台灣、印度和東南亞等國家地區的近5千家公司的財務表現數據,深入檢視供應鏈最新情勢與亞洲各國競爭力。 根據ASC 250營收排名前20家企業分析結果顯示,在科技硬體相關產業方面,DIGITIMES發現專注於下游技術產品、設備及消費電子業務的公司,去年營收大多出現下滑,僅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有顯著成長。 汽車/電動車相關產業方面,前20名的7家汽車製造商中,豐田、本田和中國大陸的上汽等傳統汽車巨擘2022年銷售均下滑,而比亞迪、現代和起亞等提早布局電動車產業的公司則均見成長,其中比亞迪年增達80%。 其次,觀察進入ASC 250名單的公司,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台灣和韓國,合計數量為達238家。其中,中國大陸公司大幅提升至107家,去年營收達1.42兆美元、年增9.2%,無論在規模和成長速度均超越日本。 DIGITIMES指出,中國大陸科技產品及設備產業主要業者去年營收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反觀電動車及電池供應商營收則年增逾20%,凸顯中國大陸充分利用其龐大內需市場結合政策支持,將電動車、電池和能源儲存扶植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 居次的日本有74家公司進入名單,但去年營收年減3.9%,為東亞四地中唯一出現衰退者,占比亦降至30%以下。DIGITIMES分析,主要由於半導體零件短缺、消費電子需求放緩和電動車典範轉移,形成日本汽車製造商經營挑戰。 而韓國及台灣去年營收則分別年增2.6%、2.3%。DIGITIMES分析,台灣公司去年營收成長主要受惠台積電和聯電(2303)等晶圓代工廠,韓國公司則主要受惠現代和起亞在電動車市場的表現,並帶動當地電池供應商發展。 最後,通膨、俄烏戰爭、中國大陸封城、美國聯準會升息等衝擊去年全球消費市場,曾是驅動消費電子產品主要需求的宅經濟,影響自去年首季逐漸消弭,相關系統硬體公司削減出貨預期,進而影響IC設計、封測及電子零組件等上游領域公司表現。 調查結果顯示,科技產品和設備、消費性電子及電子零組件去年營收分別年減1.3%、4.5%和5.7%,但入榜的半導體業者去年營收仍年增11.7%,其中台積電、聯電和中芯國際等晶圓代工廠均年增逾30%。 DIGITIMES分析,晶圓代工廠因位處供應鏈頂端,受消費需求走弱影響不如下游客戶迅速。然而,PC及智慧手機需求減弱,台積電、聯電及中芯國際去年下半年稼動率均下滑,如台積電7奈米去年第四季稼動率僅60%,並將全年資本支出自400~440億美元降至360億美元。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DIGITIMES公布2022年「亞洲供應鏈(ASC)250排名調查」,指出生成式AI與電動車的科技新浪潮,將是新一代市場及產業發展機會點。其中,中國大陸及韓國已擴大在汽車製造業地位,日本略微下滑,台灣則幾乎沒有相關業者入榜。 DIGITIMES表示,中國大陸、日本、台灣和韓國為進入ASC 250名單的主要地區,入榜企業去年營收以中國大陸達1.42兆美元、年增9.2%最強,居次的日本1.36兆美元、年減3.9%,台灣及韓國分為6813億美元及6785億元,分別年增2.3%及2.6%。 DIGITIMES指出,比亞迪、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蔚來、寧德時代及國瑞科技等中國大陸電動車及電池供應商,去年營收年增達逾20%,凸顯中國大陸充分利用其龐大內需市場結合政策支持,將電動車、電池和能源儲存扶植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 而韓國公司去年營收成長,主要受惠現代和起亞在電動車市場的表現,並帶動當地電池供應商發展。唯一出現衰退的日本,主因半導體零件短缺、消費電子需求放緩和電動車典範轉移,形成日本汽車製造商經營挑戰。至於台灣則幾乎沒有業者入榜。 DIGITIMES指出,中國大陸和韓國在亞洲各國中最積極透過政策鼓勵電動車發展,日本成長則相對較緩慢。據ASC 250研究顯示,中國大陸和韓國已擴大在汽車製造業地位,去年營收分別成長10.4%和8.2%,日本則略降2.4%。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電動車產業外,包括像電池材料、鋰電池和能源儲存等上游及關聯產業迅速成長,特別是電力零組件營收成長高達37.4%,其中包括中國大陸的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和國瑞科技,以及韓國的LG Energy Solution和三星SDI等公司。 DIGITIMES認為,生成式AI與電動車的科技新浪潮,將是新一代市場及產業發展機會點,亞洲供應鏈脈動正牽動全球相關產業走向,並成為相關產品服務普及的關鍵。未來將從各國科技產業地位、結構差異、發展潛力等層面持續解析供應鏈變化,提供獨特的亞洲觀點洞見。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DIGITIMES研究中心指出,由於總經環境不佳、供應鏈庫存調整延長至下半年拖累晶片需求,預期2023年台灣晶圓代工業營收將衰退13%至779億美元,2024年可望反彈回升15%,然因總經前景仍有隱憂,將影響民眾對3C消費需求,使營收成長動能仍有變數。 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陳澤嘉指出,2023年上半年總經壓力環伺,3C產品去化庫存難度大幅提升,使晶圓代工需求急遽下降,至第二季台廠平均稼動率已降至70%,拖累上半年台灣晶圓代工業營收表現。 而下半年5G智慧手機、NB/PC及伺服器等領域雖有新品上市,但傳統旺季效應受壓抑,陳澤嘉認為,即使台積電3奈米製程營收躍增,使台灣晶圓代工業下半年合計營收將優於上半年,但全年表現仍將較去年明顯衰退。 展望明年,陳澤嘉認為,台灣晶圓代工業雖有新產能稼動,以及智慧手機、AI等高速運算(HPC)應用需求支撐,可望帶動全年營收成長15%,然歐美及中國大陸市場各有經濟課題待解,將影響民眾購買3C產品意願,不利相關晶片需求,為景氣復甦帶來不確定性。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2030年生成式AI市場有機會來到1,090億美元,CAGR達35%。雲端、硬體創造的大量資料使得傳輸量大增,商機不僅是AI而是整體ICT產業,下一步也將進入邊緣AI的時代。」對台灣來說,AIoT發展的模式將是台灣優勢產業/場域產業鏈之間的「虛擬垂直整合」。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日前於DIGITIMES榮耀會員舉辦「AI超算力紀元:啟動台灣轉型飛輪」研討會上,分享以台灣在這場數字革命中的機會與策略,以及AI轉型策略佈局的做法。 據DIGITIMES研究中心資料,2024年高階AI伺服器出貨可望突破30萬台。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進一步分析半導體大廠動向,英特爾(Intel)持續大舉投資自家後段封裝廠,三星也大力投資或挖角,為的就是趁CoWoS產能大爆滿出現排擠效應時,多爭取一些先進封裝客戶。 往後看,資料中心、AI伺服器的下一波商機,將聚焦邊緣運算。隨著硬體、雲、軟體業者逐步發展,可預期的是,生成式AI所產生的內容與應用將會大增,如推出整合AI功能的PC與手機等。 在生成式AI企業浪潮下,企業位數轉型也持續從數字管理,進一步開始啟動Data Asset、內容生成、以機輔人等方向,讓AI去進行以往不容易達到的任務。 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也提到AIoT的發展模式,一共有六大方向,模式一為生態建構者、模式二為技術驅動者、模式三為應用聚焦者、模式四為垂直領域先行者、模式五為基礎建設提供者,而模式六就是台灣模式,為「於台灣優勢產業/場域產業鏈之間的虛擬垂直整合」。AI伺服器話題出現後,讓台灣重新被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大型CSP(雲端服務商)在上半年放慢傳統雲端資料中心建置速度,下半年又將預算轉向高價AI伺服器,導致全球伺服器總採購量在第二季出現較上季不增反減、跌破360萬台的表現,DIGITIMES研究中心並預估下半年在品牌客戶仍保守、CSP仍優先以AI伺服器為主等因素下,僅有個位數小幅季增,全年則有雙位數年減。 依DIGITIMES研究中心調查統計,第二季全球伺服器(以伺服器主板數為基礎)出貨量以季減5.7%、年減逾21%,降至359.1萬台,低於原預估可上看400萬台的水位。 其中,北美兩大CSP業者包括Meta與Amazon(亞馬遜)在上半年續看淡旗下社交服務與公有雲相關業務,同時下修伺服器採購量,導致ODM業者對美系CSP之整體出貨季減逾1成。主要供應台廠如緯穎、廣達旗下雲達等,也因此在該季受程度不一的影響。 此外,品牌商也因企業客戶需求不振及新品受關鍵零組件因素遞延影響,在第二季仍有微幅季減。不過隨著新品開始出貨,品牌廠如HPE(慧與)、戴爾、Supermicro等合計出貨量將有季增高個位數的力道。 雖預期第三季品牌商針對採用超微(AMD)及英特爾(Intel)新CPU的機種,拉貨動能將可望有高個位數季增,並在第四季進一步放量,不過,北美CSP業者則因將更多的預算轉向價格二位數倍增的高階AI伺服器,估將使得第三季整體伺服器出貨季增幅收斂至低個位數。 目前在AI伺服器市占喊高的輝達(NVIDIA),在高階GPU供貨吃緊,預期下半年供應將逐步增長,但AI伺服器出貨仍在整體比重偏低,貢獻有限。 另一方面,中系CSP因先前基期低,部分業者訂單已見需求開始回升,至於第四季美系、中系CSP都可望開始增加一般伺服器和AI伺服器採購,將對整體伺服器帶來相當挹注動能,推升單季出貨估季增6%、上看390萬台。
【時報記者葉時安台北報導】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陳一帆觀察,東協地區電動車產業分工逐漸成型,並以泰國與印尼為要角。泰國補貼政策成功帶動當地電動車銷量增長,大陸車企長城、上汽、比亞迪等將自2024年起於泰國生產純電動車(BEV),助泰國達成在2030年前成為重點電動車產銷國。印尼已形成鎳礦精煉聚落,國營公司Indonesia Battery Corporation(IBC)與韓商樂金能源解決方案(LGES)及中企寧德時代合作的電池芯產能預計2024年起陸續開出,印尼有望成東協車用電池生產重鎮。 陳一帆指出,泰國自2022年5月起實施補貼政策,符合資格的純電動車款可享7~15萬泰銖(約2000~4350美元)補貼,加上進口關稅與消費稅降低,助車廠縮短純電動車與燃油車售價差距,促純電動車銷量成長,2023年1~2月純電動車於新車銷量占比已達6.2%。目前泰國暢銷純電動車款皆來自大陸,包含比亞迪、長城、上汽旗下MG、合眾旗下哪吒,以及上海產Tesla。 目前在泰國的32家整車廠(含乘用車與商用車)中,逾半數正規畫或已量產純電動車。其中,占據泰國燃油車7成市占的日商陣營進度較慢,中企比亞迪、長城、上汽、合眾等則預計2024年起,於泰國生產純電動車,可助大陸品牌進一步壓低售價並提升市占率,進而出口至其他東協與亞太國家。鴻海(2317)與泰國國家石油(PTT)合資公司Horizon Plus的整車產線預計2023年中完工,2024年開始代工組裝。 陳一帆提到印尼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已形成鎳礦精煉聚落,近期再獲德商BASF、法商Eramet、美商福特(Ford)等投資,國營事業合資公司IBC與LGES及寧德時代的電池芯合作案則預計自2024年起陸續量產,合計年產能達50GWh。印尼政府期望吸引新的大廠進駐,將印尼打造為東協車用電池生產重鎮,目標2030年整體電池年產能達140GWh。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林俊吉統計與分析,中系智慧型手機2023年第1季因大陸市場銷售依舊無色、海外市場未擺脫通膨折損消費力的困境,又逢傳統淡季,中系智慧型手機業者持續維持較過往低的通路庫存水準,出貨偏向保守,合計季減13.2%,年減幅則達17.1%;第2季在購物節刺激下,出貨可望回升,年減幅亦將走緩為個位數百分比。 林俊吉指出,第1季中系智慧型手機業者出貨合計約1.33億支,其中,Oppo呈現小幅季減,小米及Vivo季減達兩位數百分比。前三大業者佔整體中企出貨比重合計為63.9%,略高於前季63.1%,因榮耀、聯想等業者合計出貨季減幅更大。 展望2023年第2季,大陸需求依舊低迷,但逢618購物節銷售檔期,且海外市場逐步走出淡季,中企智慧型手機合計出貨將上揚。林俊吉表示訪談供應鏈業者及進行市場需求走向分析,在多數業者通路庫存已有效去化下,預估中企智慧型手機第2季出貨呈現高個位數季增,又因2022年同期基期已低,年衰退幅度將縮小為個位數百分比。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DIGITIMES針對IC設計人才釋出最新看法,點出當下IC設計面臨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壓力,是政府不可輕忽的責任。另外,陽明交通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陳科宏曾更認為,在IC設計領域上大陸要贏過台灣和美國,恐怕只是時間的問題。 DIGITIMES點出,有IC設計領域奧林匹克大會之稱「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ISSCC),2023年全球共入選198份論文。遠赴ISSCC發表論文的陽明交通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陳科宏曾指出,大陸重點發展IC設計,某些晶片設計得比台灣又快又好,甚至已具有超越歐美的實力,對台灣IC設計產業而言,無疑響警鐘,陳科宏甚至認為,在IC設計領域上大陸要贏過台灣和美國,恐怕只是時間的問題。 DIGITIMES表示,既然台灣IC設計業有被大陸超車的隱憂,政府不能束手無策。尤其是廠商暫無能力、難以變現或不願意投資的下世代所需晶片設計的關鍵技術,例如2026年之後的人工智慧、智慧物聯網(AIoT)運算晶片、6G通訊晶片供應鏈核心技術等的先期布局,就要由政府提供資金引導學界投入研究和培育相關人才。 談到人才,則是IC設計業的核心關鍵。過去台灣業界曾飽受人才遭對岸高薪挖角的侵害,因為IC設計是腦力工作,台籍員工雖然人在新竹、竹北、內湖、南港上班,實際上卻是為深圳、上海、北京的IC設計公司工作,政府也無法可管。面對台灣IC設計業界嚴重的人才外流問題,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台灣IC設計需要吸引國際人才,也吸引國際資金。未來政府鼓勵台灣業者到國外設前進基地,尤其是歐洲國家。 由此可見,IC設計向海外擴充研發人才庫已是政府所認可的方法。這不是產業外移,而是產業力量的延伸。至於愈來愈稀缺的本土人才,台灣也必須有一套方法,使其能維繫台灣IC設計業的競爭力。在延攬人才方面,政府明確宣示要加強延攬全球排名前500大學之畢業生、大型投資案企業所需人才、創業者,以及留用來台商務及履約等海外人才。 DIGITIMES談到,大陸近幾年IC設計快速進步,卻缺乏強大的晶圓代工產業支援;反觀台灣有強大的晶圓代工,半導體設計和製造有完整的縱向及橫向整合的能力。但時至今日,IC設計卻正面臨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壓力。掌握國際供應鏈重組新局,鞏固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之關鍵地位,是政府不可輕忽的責任。除了國安法、兩岸條例的修法亡羊補牢之外,透過新的政策獎勵機制,或許才是台灣因應產業變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DIGITIMES研究中心指出,因出貨基期較低加上巿場回補部分存貨,使全球前五大筆電品牌2023年2月整體出貨月增達17%、規模大致重返疫前水準。展望後市,因通路與料件庫存開始有效下降,品牌庫存回補與新品放量將更為顯著,預期3月出貨可望月增逾15%。 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蕭聖倫分析,1月因通路庫存高於往年及春節提早,導致出貨低於疫前平均水準。搭載英特爾(Intel)第13代及超微(AMD)Ryzen 7000系列處理器筆電新品陸續上市,及中美市場部分通路出現零星回補力道,皆帶動2月筆電出貨表現。 基於上述因素,2月前五大筆電品牌整體出貨量達811萬台,月增達17%、年減34%,月增幅為近8月最大,且優於疫前2017~2019年同期平均的個位數成長,與疫前2月出貨水準相近。年減幅亦較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間的逾45%低,顯示市場衰退程度已收斂。 2月前五大筆電品牌出貨排名也出現變化,聯想受惠中國大陸巿場回補庫存,排名重返冠軍。惠普(HP)因成熟巿場平價消費機銷售衰退較多,整體出貨略減。戴爾(Dell)表現亦略低於1月,但預期商務訂單不會再顯著下降。 而前三大代工廠2月合計筆電出貨量僅月增1%,其中緯創(3231)因有來自聯想新案而出現較大成長,成為表現最佳的代工業者。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DIGITIMES研究中心指出,美國祭出的多項管理新制將遏止中國大陸先進半導體與製程進展,同時拖緩AI與超級電腦產業發展,短期雖不影響多數高速運算(HPC)晶片或車用晶片開發,但長遠來看中國大陸受美國牽制,全球半導體產業版圖勢將重新洗牌。 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陳澤嘉觀察,美國10月7日公布多項出口管制措施(EAR),使中國大陸無法外購、自研/自製高速運算晶片,將拖緩其AI與超級電腦發展,弱化半導體技術躍進帶來的科技與軍事能力增益,使美國維持科技與軍事技術領先。 美國認為,中國大陸近年半導體產業發展快速,已逐漸在科技、國際地位、軍事能力等層面對美國帶來多重壓力,並形成國安議題,因此美國數度出手對其半導體與新興科技發展施加阻力,只是過去採實體清單(Entity List)管控效果相對有限,因此再新增管制措施。 美國宣布禁售超高運算力的高速運算晶片給中國大陸,加上設備出口與人員支援限制,從製造端阻斷中國大陸相關晶片量產能力。伴隨管控經驗持續累積,美國對中國大陸執行的管制措施更加精準,且打擊的層面亦從過去對單一企業擴大至產業層級。 DIGITIMES研究中心認為,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雖挾內需潛力快速發展,但美國祭出的多項管理新制將遏止先進半導體與先進製程進展,同時拖緩AI與超級電腦產業發展,長遠來看高速運算晶片、先進製程受美國牽制,全球半導體產業版圖勢將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