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PU

的結果
  • 台積3奈米 明年5大咖報到

     台積電日前遭外資直指,目前3奈米客戶過度集中蘋果,一旦產能利用率下滑,折舊壓力恐衝擊毛利率受壓;惟明年年中後3奈米客戶如聯發科、高通、英特爾、輝達、超微陸續加入推動,適逢過年傳統淡季的首季,產能利用率可能下探65%,但也將是明年營運谷底,隨著3奈米營收比重攀升,開始恢復成長軌跡。  美系外資調整台積電目標價,但仍維持加碼評等,主係對其生成式AI、半導體復甦週期、2奈米技術領先、以及海外擴廠加速進行,抱持看好長線投資價值態度。台積電2024年3奈米新客戶即將加入,包括手機晶片廠聯發科、高通,伺服器晶片廠輝達、超微,甚至是英特爾。  法人指出,隨著英特爾擴大外包,雙方合作越趨緊密。其中,Intel 下一代低功耗架構Lunar Lake MX(LNL)之CPU單元,將使用台積電的N3B製程,據了解,該專案於台積電內部啟動許久,近期開始加快進度進行;Arrow Lake H/HX 的CPU也將採用3奈米製程,大幅填補台積電產能。  另外,AI伺服器部分,輝達主要訂單H200/H20能見度穩健,AMD的MI300也在進行之中。並且陸續在明年度推出新品,如輝達B100、超微MI300系列,因此N3於明年下半年,依舊保持強勁成長,呼應台積電前次法說展望;在良率部分則進一步提升,雖然需花費較久時間,才能達到公司平均水準。  台積電致力推出新的N3製程,如N3P、N3X,而用於生產HPC與手機晶片之N3E,在本季度進入量產,3奈米將會是未來長期的節點,營收比重將會持續提升。  此外,更先進之2奈米技術開發如期進行,在效能、功耗和面積(PPA)及耗電效率上,均維持產業龍頭地位、競爭者有限,2025年就會進入量產。

  • AI四巨頭 資本支出大增

     隨聊天機器人(ChatBOT)、生成式AI等在各應用領域需求持續激增,北美四大CSP(雲端服務供應商)業者加大AI相關領域投資力道,明年資本支出持續上升,帶動AI伺服器需求激增。法人指出,AI仍是未來成長趨勢最為明確的主流產業,全球AI錢景看好,建議逢低伺機布局相關基金與ETF。  根據TrendForce預估,今年AI伺服器包含搭載GPU、FPGA、ASIC等,出貨量逾120萬台,年增高達37.7%,今年至2026年邊緣AI伺服器出貨平均年成長率將逾2成。  台新SG全球AI機器人精選ETF基金經理人王嘉豪表示,全球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公布第三季財報與第四季財測均超乎華爾街預期,即便大陸市場業務恐承壓,執行長黃仁勳仍高喊「生成式AI時代正在起飛」,預期包含AI業務在內的資料中心營收將一路成長到2025年。  中信關鍵半導體(00891)ETF經理人張圭慧認為,據WSTS研調,預估明年半導體將呈現雙位數成長,主要受惠於AI Server強勁需求、終端需求如 PC、手機市場回溫。今年是半導體的調整年,明年將低基期重回成長,半導體股價有望開啟新一波上升循環。  野村投信投資策略部副總經理張繼文強調,受惠電子需求復甦,高速傳輸規格升級以及AI/邊緣AI/HPC的相關供應鏈、相關創新科技題材股可持續留意。Intel應用於Al的新一代CPU預計於12月23日推出,除了是首次採用Intel四節點製程,也是首次將神經網路處理器(NPU)導入到消費產品,使PC也可以運行小參數的模型,Al PC與NB機種預計於2024年陸續推出。  隨AI概念慢慢從從雲端紅到邊緣上,預計明年全球手機市場有望迎來一波AI手機換機潮,聯發科是少數有能力將邊緣AI 整合到單一CPU的公司,邊緣AI可望為該公司及整體手機產業提供強勁的成長機會。

  • 陸產CPU「龍芯3A6000」問世 官媒指達國際主流水準

    新一代大陸國產CPU「龍芯3A6000」28日在北京發布,這是大陸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通用處理器,大陸官媒央視指出,其性能達到國際主流產品水準。 報告指出,「龍芯3A6000」採用大陸自主設計的指令系統和架構,無需依賴任何國外授權技術,是大陸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通用處理器,可運行多種類的跨平台應用,滿足各類大型複雜桌面應用場景。 大陸官媒央視指出,「龍芯3A6000」的推出標誌著大陸自主研發的CPU在自主可控程度和產品性能方面達到新高度,性能達到國際主流產品水準。A股上市的龍芯中科短線拉升,現漲超8%,此前一度跌超2%。 此外,公司同時推出的還有印表機主控晶片「龍芯2P0500」,這是大陸首款基於自主指令系統的印表機主控晶片,作為列印/掃描整機中的核心控制部件,「龍芯2P0500」的研發成功將助力推動更多大陸打印機走向市場。

  • 700元我來了!台積電3奈米連死敵英特爾都得用 訂單多肥、代工多強?陸行之拋5點分析:用過就回不去

    英特爾明年最新Lunar Lake中央處理器(CPU)大單,傳出首度委由台積電3奈米製程代工,對台積電逾140億美元(約4480億元台幣)肥單落袋,外資圈紛紛喊多,目標價普遍上調至700元之上,最高來到760元。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給出5點分析,英特爾確實較需要台積電,最快2025年成神山3奈米代工的第2大客戶,更直言台積電代工能力太強,「只要用了就很難回的去」。 陸行之今(24)日在臉書發文指出,雖然自己還是很不喜歡這個老是愛吹牛的公司,但最近聽到T同學(台積電)2024/2025年將拿到 I 同學(英特爾)近40億美元及超過100億美元訂單,想來用數字分析一下,到底真假,並分享5點研究心得。 1.台積電明年底可能將準備15k/m 3nm、後年準備30k/m 3nm產能給英特爾,但這樣一來,英特爾在2025年將成為台積電前3大客戶,且為3奈米代工的第2大客戶,如果為真,AMD有危險? 2.如此一來,英特爾每年將至少貢獻台積電5%的營收增長動能,明年佔比8%,後年12%。 3.雖然英特爾表面上好像還在嘴硬,宣稱只會釋單GPU(繪圖處理器)、高速I/O晶片,但從Lunar Lake開始,包含compute tiles,結論就是用台積電代工就像吸毒,用了就很難回的去了。 4.對英特爾而言,假如in house產能不變,每年代工產能加持19~20%總產能,用代工產品的營收貢獻,將在2024達28%、2025達44%,如果為真,這數字高的嚇人。 5.陸行之認為,結論就是Intel比較需要台積電的幫忙,因為找台積電的好處一堆,包括先進產能、降低製造與製程研發成本、節省資本開支以便支付更多現金股利,還能降低折舊費用,並且提供較有競爭力的產品價格。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 英特爾新CPU 傳台積電三奈米代工

     英特爾針對AI終端應用所開發的Meteor Lake晶片組,CPU將由自家Intel4製程助攻,預計導入多家品牌廠筆電新品,且規畫明年元月CES展亮相;21日英特爾新一代Lunar Lake晶片組設計架構曝光,市場猜測CPU將委由台積電三奈米代工,引起市場關注,惟台積電對此則表示,不會對單一客戶或產品進行評論。  英特爾新一世代Lunar Lake晶片組核心設計架構圖曝光,其中加入新的Lunar Lake-MX行動裝置產品線,特色之一便是挑戰更低功耗效率,該產品規劃功耗可低至8瓦,這對比過去晶片組耗電約30瓦,更被業界視為可能是英特爾重返手機或平板的重要進程。但也因為低功耗的產品規格,目前蘋果、未來聯發科、高通皆將採用的台積電三奈米的優異功耗表現,因此,外界聯想並臆測Intel Lunar Lake中的CPU將委由台積電三奈米代工。  台積電三奈米今年僅有蘋果一家客戶,第三季營收占比約6%,不過隨著台積電三奈米良率爬升,客戶接受度提高,包括聯發科、微軟、谷歌、亞馬遜都已將相關產品排入台積三奈米量產時程中,英特爾自研Habana Gaudi2已採7奈米、Habana Gaudi3規劃導入5奈米製程,將來也勢必走向更加倚重台積電3奈米的腳步。  英特爾與台積電始終處於競合,其實早在今年九月創新日活動上,英特爾就展示了世界第一個UCIe連接的Chiplet(小晶片)處理器。此晶片匯聚兩大晶圓代工廠尖端技術,分別將Intel 3以及TSMC N3E的Synopsys(新思科技)UCIe IP的兩個小晶片,透過英特爾EMIB先進封裝進行連接,目前Meteor Lake處理器已採小晶片設計,但仍沿用英特爾專有介面與通訊協議,下一代Arrow Lake處理器之後,則將開始採用UCIe介面。

  • 生成式AI再進擊 搭聯發科天璣8300手機 年底問世

     聯發科21日發表天璣8300手機行動晶片。天璣8300亦擁有生成式AI技術與高能效特性,同時具備高速穩定連網能力,與前代產品一致,在綜合表現、CPU、GPU等多個面向,相比同級晶片具明顯優勢,更為目前同級產品中唯一支援生成式AI技術之晶片。聯發科透露,搭載天璣8300行動晶片的智慧手機將於年底問世;市場猜測將由小米Redmi K70系列首發。  聯發科技無線通訊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彥輯博士表示,天璣8000系列將旗艦使用體驗普及更多使用者。  天璣8300具備高能效的終端AI能力,支援旗艦等級記憶體;天璣8300處理器是天璣8200的迭代版本,在性能方面有明顯提升,與高通Snapdragon 7 Gen3分庭抗禮。  天璣8300採用台積電第二代4奈米製程,Armv9 CPU架構,八核CPU架構,峰值性能較上一代提升20%、功耗節省30%。GPU更是有感提升,搭載6核GPU Mali-G615,GPU峰值性能較上一代提升60%、功耗節省55%。  聯發科強調,天璣8300在同級別競品中率先支援生成式AI,最高支持100億參數AI大型語言模型。  繼承天璣9300旗艦級技術特性,全大核架構設計的應用,也讓聯發科中階手機晶片有明顯的性能提升。  同時,AI大模型開始在中階手機晶片上的滲透,成為天璣8300的核心競爭力之一。「AI大眾化」勢在必行,未來在中階產品提升AI能力,將是市場競爭的一大關鍵。

  • 《電零組》分食伺服器ILM市場 健策吞大補丸

    【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健策(3653)將於近期舉行法說會,健策站穩Intel及AMD兩大半導體廠均熱片主要供應商後,持續朝ILM等產品線布局,近期傳出佳音,成為Intel伺服器ILM新產品合格供應商,分食伺服器ILM龐大市場,未來健策更可望以ILM搭配均熱片等散熱產品出貨,對健策營收及獲利可說是大進補。 健策近幾年將產品重心放在Intel與AMD兩大CPU半導體大廠各產品線及先進封裝製程領域,繼拿下美系CPU半導體廠均熱片訂單後,近期傳出健策現身於Intel公布的伺服器ILM合格供應商,從原本替美商客戶代工伺服器ILM的代工廠,正式躋身為供應商,未來將與嘉澤(3533)等分食伺服器ILM市場大餅,為營運增添動能。 ILM主要功能在於提供扣壓力量給中央處理器CPU及散熱器,以確保CPU與連接器電性接觸良好,以期讓散熱器與CPU均有良好熱傳接觸,據了解,健策在成為合格供應商後,不僅與嘉澤分食訂單,獨吃ILM的利潤,未來健策還可以搭配均熱片及散熱產品一起出貨,並有利於公司進一步爭取美系CPU半導體大廠Socket訂單,對健策可說是大利多。 健策將於近期舉行法說會,儘管終端市場需求疲弱,PC/NB庫存趨於健康,近日訂單回升,預期將有助於健策今年第4季營運表現。

  • 雙王報喜 電子鏈躍盤面主流

     台積電、聯發科「雙王」10月營收同步繳出亮眼成績,振奮市場信心,法人指出,由此可看見AI需求大爆發,以及智慧機市場復甦,分別挾帶未來成長趨勢,與終端庫存去化近尾聲利多題材,扮演科技股雙成長動能,相關電子供應鏈料將成為台股盤面的新主流。  群益投顧研究部副總裁曾炎裕指出,美國政府提前實施對中國AI禁令,全球AI指標輝達股價僅回檔兩天,代表AI晶片仍供不應求,且輝達將推出中國特供AI晶片,也化解短線利空訊息,有助於台灣AI指標股重掌多頭令旗。  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表示,台積電法說展望樂觀,第四季業績季增超過1成,顯示AI需求仍強、庫存持續改善,10月營收更是「用數字說話」,一舉繳出歷史新高成績,可望為市場多頭注入強心針,在台積電登高一呼之下,預料低基期AI股,或是展望強勢的高價股,包括上游IC設計至下游零組件廠,都有機會雨露均霑,重新吸納資金進駐。  同樣釋出正向展望及成績單的聯發科,10日股價雖拉回整理,未能站穩900元整數大關,但在10月營收站上今年次高,轉為年、月雙增,顯示營運動能已有明顯復甦跡象,帶旺手機鏈表現。  法人分析,目前手機CPU全球銷售前五大以聯發科市占38%居冠、高通30%、蘋果15%、中國紫光展銳11%、三星5%。由於非蘋手機低迷數年,基期已處於低檔,預料將藉由AI新手機營造換機潮,上演「絕地大反攻」。  而聯發科發布CPU天璣9300,採用創新「全大核架構設計」,實現更高效能、低功耗,滿足終端生成式AI應用,挾帶市占優勢,預計受惠程度最高,第四季財測營收季增雙位數。  本國大型投顧法人指出,智慧手機需求持續提升,主要動能來自大陸需求回溫,且中系智慧手機代工廠採取更積極海外市場策略,目前聯發科第三季庫存天數已由115天下降至90天,預料未來數季將持續降低。短期而言,智慧型手機SoC供應商將受惠。

  • 車用半導體 台廠大啖SDV商機

     軟體定義汽車(SDV)成為新趨勢,未來汽車商業模式將轉向數據和服務為主。以恩智浦(NXP)S32平台為例,在整合式架構中,車廠不再像過去多找Tier 1供應商洽談規格,而是與晶片商討論整車架構,協調軟體發展;台廠中則以瑞昱的ARM架構最受矚目,自行設計交換器晶片CPU,車用乙太網業務成長速度將高於公司平均成長率,RISC-V矽智財廠晶心科,積極耕耘車載五大領域,預計每年推出2個車規CPU IP。  恩智浦的S32平台不僅提供晶片,更包含軟體和解決方案,長期有利鞏固策略夥伴關係。也讓台廠IC設計業者將有機會直接打入品牌車廠供應鏈,分食以往Tier1壟斷的市場大餅。  其中瑞昱交換器晶片IP採ARM架構,再自行設計CPU。管理階層指出,車用乙太網業務成長速度高於公司平均成長率,且成長性可延續至2024~2025年;瑞昱車用乙太網產品主要往寬頻、高性能、低功耗、低延遲方向開發,產品可應用在時間敏感功能上,並支持多樣介面與安全需求。  在SDV時代下,汽車所有系統都會連結到雲端,車廠也會透過感測器大量搜集數據、整合資訊,以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服務。  法人分析,每年乘用車銷量約8~9千萬台,其中在電動車上乙太網滲透率為100%,在燃油車方面,只要具備L1自駕功能便會使用車用乙太網,未來超過一半的新車款都會有車用乙太網路。  瑞昱跨足車用領域,已有OEM及Tier1車廠認可瑞昱為優質汽車晶片解決供應商,車用乙太網技術能力足以與Broadcom及Marvell等大廠旗鼓相當。

  • 勤誠、富驊 AI伺服器出貨旺

     AI需求持續增溫,研調機構Trendforce指出,2023年AI伺服器出貨量逾120萬台,年增38%;2024年將可再成長逾33%,AI伺服器占整體伺服器比率將突破雙位數,勤誠(8210)、富驊(5465)等伺服器機殼廠看旺。  勤誠表示,前三季受景氣復甦放緩及終端客戶庫存調整期間影響,營收成長幅度相對有限。惟高階專案訂單自於第二季開始陸續出貨、第三季持續放量,搭配公司優化營運及精實管理成果初顯,有效帶動整體毛利回升。  勤誠10月營收11.24億元,月增24.41%、年增42.95%,創同期新高,公司表示,在手高階專案的需求大幅優於預期且訂單持續增加中,且第四季CPU新平台的換機需求亦開始微幅顯現。  受惠高階AI應用帶動,勤誠訂單詢問度不斷提高,終端需求顯著優於原先預期,目前已全力支持相關專案的推進與開發,在手各類型專案已陸續出貨,同步搭載CPU新平台的換機需求微幅貢獻,整體業績成長可期,第四季及明年出貨、獲利成長正向。  富驊也鎖定新能源應用,投入充電樁相關布局,近期積極爭取EMS廠伺服器、存儲相關機殼,及新能源產品充電樁、Busbar產品訂單,AI伺服器方面,與客戶合作開發相關應用新品本季有望出貨,有助優化產品結構。  此外,富驊繼傳出北美一線大廠Data Center全新模組化伺服器產品開發訂單第三季量產出貨後,與北美IT大廠共同開發的4U高密度伺服器新品,可望在明年首季量產出貨。

  • 《電週邊》勤誠10月合併營收創同期新高 Q4深具信心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勤誠(8210)10月合併營收為新台幣11.2億元,月增24.2%、年增42.9%;累計一到十月合併營收為新台幣76.4億元、年減12%。勤誠10月合併營收再次站回雙位數並創歷年同期新高。勤誠董事會也通過發行國內第一次無擔保轉換公司債,上限10億元。 時序進入第四季,勤誠表示,在手高階專案的需求大幅優於預期且訂單持續增加中,並且第四季CPU新平台的換機需求亦開始微幅顯現,有望帶動全年營收回穩,且預期此成長力度可持續至明年,惟外部環境仍存在不確定性,公司將持續密切關注終端需求復甦及地緣政治變化等,並持續以毛利率優化為營運首要目標。 參考研調機構Trendforce指出,2023年AI伺服器(含搭載GPU、FPGA、ASIC等)出貨量逾120萬台,年增38%;2024年將可再成長逾33%,AI伺服器佔所有伺服器比率將突破雙位數達近12%。勤誠表示,在高階AI應用的帶動下,公司訂單詢問度不斷提高,終端需求顯著優於原先預期,目前已全力支持相關專案的推進與開發,在手各類型專案已陸續出貨,同步搭載CPU新平台的換機需求微幅貢獻,整體業績成長可期,對第四季及明年出貨及獲利成長深具信心。

  • 《科技》AI旗艦晶片戰開打 蘋果、高通、聯發科三強爭霸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晶片大戰開打!蘋果今(31)日一口氣發表M3、M3 Pro和M3 Max三款晶片,皆為3奈米製程,打出GPU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並推出動態快取新技術,嗆聲上周甫發表Snapdragon X Elite的高通意味十足,不僅高通、蘋果,聯發科(2454)也將在11月6日推出旗艦天璣9300,不意外,年度旗艦晶片將是市場硬戰,而AI(人工智慧)當然也躍升晶片大戰中的關鍵字。 蘋果最新發表的M3系列晶片算圖速度現在比M1系列晶片快2.5倍,CPU效能核心和節能核心分別比M1中的核心快了30%和50%,神經網路引擎則比M1 系列晶片快60%;全新媒體引擎支援AV1解碼,可透過串流服務提供更有效率、更高品質的影片體驗。 M3晶片由250億個電晶體組成,比M2多50億個;採用新一代架構的10核心GPU,繪圖處理效能比M1晶片最快可達65%,配備8核心CPU,包含4個效能核心和4個節能核心,使CPU效能比M1晶片最快可達35%,最高可支援24GB的統一記憶體。M3 Pro晶片由370億個電晶體和18 核心的GPU組成,GPU速度比M1 Pro最快可達40%,統一記憶體的支援最高36GB,12核心CPU設計搭載6個效能核心和6個節能核心,單執行緒的工作效能比M1 Pro晶片最高可提升30%。M3 Max晶片由920億個電晶體組成,40核心GPU的速度比M1 Max晶片最快可達50%,並且支援高達128GB的??統一記憶體,16核心CPU搭載12個效能核心和4個節能核心,與M1 Max晶片相比最高可提升80%。 AI部分,M3、M3 Pro和M3 Max晶片還採用加強的神經網路引擎,比M1系列晶片的速度最快可達60%,使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AI/ML)的工作流程更快,同時資料都將保留在裝置上以確保隱私。 高通上週年度高峰會,推出針對PC平台的旗艦晶片Snapdragon X Elite,強調效能超越了競爭對手的筆記型電腦CPU。在智慧型手機平台部分,高通則端出Snapdragon 8 Gen 3,打出是一款進一步擴展裝置上AI的行動平台。上述這兩款平台展示了在生成式AI任務上的極致速度,包括在Windows 11筆記型電腦上的裝置上語音助理,或在智慧型手機上的圖像生成(使用Stable Diffusion耗時不到一秒鐘)。 聯發科預計在11月6日推出全新旗艦片天璣9300,輸人不輸陣,聯發科率先預告天璣9300進一步推升CPU和GPU性能,並配備為運行生成式AI的大型語言模型而優化的強大AI處理單元(APU)。不僅如此,聯發科強調,自家擁有邊緣AI所需之關鍵技術,例如低功耗運算及APU、無線及有線連結等,並持續投資先進製程,近期宣布首款採用台積電(2330)3奈米製程生產的天璣旗艦晶片已完成設計定案,這對聯發科技產品組合持續拓展至汽車、運算和企業級ASIC等高階市場的策略是一個重要的進展。

  • Intel、亞馬遜財報接力 18檔屏息以待

     美股財報周接力賽持續,微軟、Google、Meta皆發布優於預期的財報,後兩者卻出現利多出盡行情,拖累美國科技指數破底,台股26日也同步破底,市場靜待27日將公布的英特爾(Intel)與亞馬遜第三季財報。  據統計,盤面上跌勢力抗大盤的18檔Intel供應鏈以及亞馬遜概念股,分別有微星、仁寶、尼克森、宏碁、聯強、華碩、大聯大、景碩、威剛;以及振曜、誠美材、可成、矽創、百和興業-KY、聯發科、燿華、瀚荃、宏致等。  兆豐投顧副總經理黃國偉指出,Intel所屬產業NB/PC這20年來,需求增長都穩定介於正負3~5%、本益比都是10~12倍左右,可以說是「科技股內的傳產股」,全球電腦年銷售量差不多在1.8億~2.3億;過去兩年轉強,出自於因為疫情造成需求缺口,遠端工作、休閒娛樂需求變大。  如今疫情過去,NB/PC市場將回復原本的供需,總量預期不太會改變,庫存雖漸漸消化完畢,今年低基期可能使明年業績有成長,但整體來說跟手機一樣都屬於成熟市場, NB/PC市場未來3~5年需求預期持平。  Intel CPU採用7奈米或5奈米,對大眾消費者來說效能感覺差異不大,除非是跑動畫或3D模型等高耗能作業感受較明顯;至於近來需求大的強固、電競市場則是利基市場,對某些中小型廠商有益處,但Intel的營收總量太大,占比可能不到10%。  高階製程部分,Intel雖積極發展晶圓代工,只是短時間內技術拚不過台積電,目前支撐Intel話語權的原因在於,PC市場處理器市占率仍占8成,只是高通跟輝達都表明也想通吃NB/PC的CPU,長線對Intel恐不利。  法人指出,從政經角度來看,Intel還是有兩大優勢,一是美國政府的軍用晶片基於國安考量會下單給Intel;Intel老闆是猶太人,猶太裔活躍於美國商業、政壇,非常具有影響力,也掌控著華爾街話語權,這也是美國在以巴衝突,總是力挺以色列的原因之一。  至於亞馬遜財報也即將公布,法人預期有了微軟、Google、Meta的例子,亞馬遜財報除非開出來的結果很糟,否則衝擊有限。

  • 輝達攻CPU晶片 撼動英特爾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AI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正在設計採用安謀(ARM)架構的中央處理器(CPU)晶片,且這款晶片將執行Windows作業系統,最快在2025年上市,屆時將直接威脅英特爾在CPU晶片市場的霸主地位。  消息公布後,輝達股價在23日收盤上漲3.8%至429.75美元,安謀上漲4.9%至50.21美元,英特爾下跌3.1%至33.85美元。  ■英特爾霸位面臨夾擊  兩名內情人士透露,長久以來稱霸CPU晶片市場的英特爾正陷入四面楚歌的險境,因為除了輝達打算推出安謀架構CPU晶片之外,英特爾頭號對手超微(AMD)也有此意,同樣預計在2025年推出安謀架構CPU晶片,再加上2016年開始為筆電生產安謀架構CPU晶片的高通,可謂矛頭全都指向英特爾。  ■幕後是蘋果市占揚升  據了解,輝達這回跨足CPU晶片市場的幕後推手是微軟,因為自從2020年底蘋果Mac電腦首度採用自家研發的安謀架構M1晶片以來,蘋果市占率便一路成長,令微軟備感威脅。  研究機構IDC資料顯示,2020年第三季蘋果在全球PC市場約有8.5%市占率,到今年第三季已經增至10.6%,同一期間PC市場龍頭聯想及市占第二的惠普,市占率雙雙下滑。  高通24日發表的全新旗艦晶片,就是由一票前任蘋果工程師開發,可見蘋果晶片的性能優越。蘋果採用安謀架構開發的M1及M2晶片,在電池續航力及運算速度上都勝過對手產品,甚至能支援AI運算。  ■因此微軟拉輝達合作  微軟與高通在2016年簽下獨家合約後,便由高通研發安謀架構執行Windows作業系統的CPU晶片,但雙方合約即將在明年到期,因此微軟近日積極拉攏輝達及其他晶片業者加入合作。  ■微軟不想再全靠英特爾  D2D Advisory顧問公司執行長高登柏格(Jay Goldberg)表示:「微軟在90年代就學到教訓,不再全然依靠英特爾或任何單一供應商。假設安謀架構晶片成功打入PC晶片市場,微軟也不希望高通成為獨家供應商。」

  • 輝達、蘋果強攻 AI股大復活

     AI PC產業將快速度,尤其輝達(NVIDIA)將替微軟設計用於Windows的CPU,法人預計2025年AI PC將蓬勃發展,再加上蘋果追趕AI投資熱潮,帶動24日台股AI概念股復活,緯穎(6669)攻上漲停價,收復所有均線,積極布局高低階AI PC換機需求的宏碁(2353)也上漲2.44%。  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認為,美股及台股的AI供應鏈個股修正是股價漲多後的籌碼混亂所導致,AI產業的基本面持續正向樂觀,只要調整到合理的價位,資金自然會進場布局撿便宜。  黃文清指出,雖然以巴戰爭及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飆破5%的利空打擊,但AI股逐步有落底跡象,主要除了輝達外,微軟、蘋果、Google、Meta等大廠持續擴大在AI產業的投資及推出新產品計畫,特別是對AI談論極少的蘋果已加速在AI伺服器上的投資,因此,市場已取得共識,AI產業將持續繁榮。  輝達為GPU大廠,在此波AI投資浪潮中搶下先機,外電報導,輝達跨界搶預計2025年推出安謀(ARM)架構的PC CPU,該CPU採用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激勵23日股價大漲3.84%。  輝達股價大漲帶動24日台股AI PC及AI伺服器供應鏈翻揚,宏碁、華碩、技嘉、微星、廣達、緯創、光寶科、英業達、緯穎、雙鴻、奇鋐、金像電、台光電等,為台股由黑翻紅的撐盤關鍵。  中信投顧認為,ARM架構的PC CPU,比X86擁有較佳的能耗表現,輝達的CPU將可 GPU以達到更好的AI運算功能,使輝達在加速運算領域的專長得以發揮。目前X86市占率為85%,ARM PC仍有很高成長空間,輝達、微軟及ARM三方合作深化,替PC半導體市場增添新的動能,並看好宏碁等的未來發展,估計為2025年AI PC產業會蓬勃發展。  輝達公告即將在美東時間11月21日發布第三季財報,外資認為,輝達第四季GPU將出貨80~90萬顆,並未下修,伺服器代工廠訂單也未受到美國AI禁令影響。法人認為,輝達財報及展望亮眼,屆時投資人將重拾對AI股的投資信心。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