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OVID

的結果
  • 日本首支國產COVID-19疫苗 計畫年產2000萬劑

    日本大型藥廠「第一三共」研發COVID-19疫苗,計畫2024年度前可年產2000萬劑,這將是日本國內企業開發、獲准採用傳訊核醣核酸(mRNA)技術製作疫苗的首座工廠。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第一三共(總社位於東京都)研發的mRNA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將在子公司第一三共BIOTECH公司(位於埼玉縣北本市)生產。第一三共BIOTECH公司將修建部分既有的疫苗工廠,引進生產mRNA COVID-19疫苗的設備。 位於大阪的製藥大廠鹽野義製藥、KM生物(KM Biologics,位於熊本縣)正在研發有別於mRNA技術的疫苗,估計日本國內這3大廠的疫苗生產,總計最多可年產逾1億劑。 有關COVID-19疫苗的研發,美國藥廠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研發mRNA疫苗,日本在疫情流行初期都是從海外購買疫苗,為了調度疫苗費盡心思。今後日本可以由國內企業研發、製造疫苗,有助於疫苗的自給自足。 第一三共2023年1月向日本政府申請新型mRNA COVID-19疫苗的製售,這是日本國內藥廠首度提出這項申請。 第一三共利用政府的補助金,預定在2027年度前增添幾棟mRNA COVID-19疫苗製造廠房。實際的疫苗供應量將與日本政府簽訂契約才能決定,但COVID-19疫情遲遲未能平息,可能會像流行性感冒一樣,民眾將來需定期施打COVID-19疫苗,因此有必要做好因應措施。(編輯:韋樞)1120206

  • 新冠疫情降級 美5月11日將結束緊急狀態

    繼日本政府宣布自5/8起,將新冠肺炎降級為季節性流感,美國也跟進腳步,將在5/11結束疫情公衛緊急狀態。 美國在2020年3月,前總統川普在任時,因應新冠疫情快速來襲,啟動全國緊急狀態。如今三年過去,總統拜登周一(1/30)通知國會,將從5/11起結束疫情相關的公衛和國家緊急狀態。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已造成美國超過1億人口染疫,113萬人死亡。疫情高峰期單日確診數曾高達1千8百萬人。不過隨著疫情降溫,政府也將解除緊急狀態,預估將影響數百萬美國人的醫療權益。

  • 1/30疫情|確診數翻倍 本土+22,138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22,29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2,138例本土個案及15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0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2,138例本土病例,為9,995例男性、12,138例女性、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09例),桃園市(2,799例),台中市(2,772例),高雄市(2,492例),台北市(1,936例),台南市(1,601例),彰化縣(1,033例),新竹縣(873例),苗栗縣(603例),新竹市(546例),屏東縣(537例),基隆市(482例),雲林縣(452例),南投縣(377例),宜蘭縣(376例),花蓮縣(294例),嘉義縣(291例),嘉義市(193例),台東縣(158例),金門縣(126例),澎湖縣(82例),連江縣(6例)。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7例具慢性病史、18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3)年1月1日至1月25日,死亡日期介於今年1月16日至1月27日。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5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71例男性、8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入境日期介於去(2022)年11月14日至今年1月29日。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1,629,80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2,122,631例排除),其中9,505,551例確診,分別為48,398例境外移入、9,457,09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6,27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6,255例本土;另21例為境外移入。

  • 世衛開會決定 COVID-19維持全球最高警戒級別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度宣布COVID-19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3年後,世衛今天表示,COVID-19依舊維持全球最高的警戒級別。 法新社報導,世衛緊急委員會27日召開疫情爆發以來第14次會議,討論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是否仍應列在全球最高的警戒級別。 根據世衛聲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會議後表示「同意委員會就COVID-19疫情提出的建議,決定這起事件依舊是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 聲明說,譚德塞「認同委員會的觀點,亦即COVID-19疫情可能處於一個過渡時期,並重視委員會的建議,必須小心度過這段時期,減少可能的負面後果」。 譚德塞在會議前就暗示疫情的緊急狀態尚未結束,指出死亡案例正在攀升,並警告說全球對這場危機的因應作為「依舊蹣跚」。 譚德塞在會議開始後向委員會開門見山地說:「疫情進入第4年,我們現在處境確實比1年前好,當時Omicron變異株將疫情推上另一波高峰,世衛每週獲報的染疫死亡人數超過7萬人。」 譚德塞表示,單週染疫死亡人數去年10月降到1萬人以下,但12月初再度升高。當時中國解除防疫限制措施,導致染疫死亡人數再度衝上高峰。 他表示,1月中旬獲報的染疫死亡人數直逼4萬,其中超過半數來自中國,且中國真正的死亡病例「絕對還要高出許多」。 整整3年之前,鑒於COVID-19疫情開始散播至中國境外,世衛於2020年1月30日首度宣布COVID-19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也就是世衛最高等級公衛警報。 全球來說,世衛接獲的COVID-19確診通報已超過7億5200萬例,包括680多萬例死亡。然而,世衛一直強調實際數字很可能高出許多。(譯者:戴雅真/核稿:何宏儒)1120130

  • COVID公衛緊急事件地位是否解除 世衛開會討論

    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委員會召開會議,討論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是否仍應列在全球最高的警戒級別。 法新社報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暗示疫情緊急階段尚未結束,他除了直指染疫死亡人數激增,並警告說全球對這場危機的因應作為「依舊蹣跚」。 譚德塞在會議開始後向委員會開門見山地說:「疫情進入第4年,我們現在處境確實比1年前好,當時Omicron變異株將疫情推上另一波高峰,世衛每週獲報的染疫死亡人數超過7萬人。」 譚德塞表示,單週染疫死亡人數去年10月降到1萬以下,但12月初再度升高,因為中國解除防疫限制措施導致染疫死亡人數再度衝上高峰。 他表示,上週獲報的染疫死亡人數直逼4萬,其中超過半數來自中國,且中國真正的死亡病例「絕對還要高出許多」。 這個小組針對疫情危機召開第14次會議。將近整整3年之前,鑒於COVID-19疫情開始散播至中國境外,世衛首度宣布COVID-19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也就是世衛最高等級公衛警報。 這個獨立的委員會每3個月召開1次會議以討論疫情,並向譚德塞提出報告,再由他決定是否維持COVID-19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警戒等級。 全球來說,世衛接獲的COVID-19確診通報已達近6億6500例,包括670多萬例死亡。然而,世衛一直強調實際數字要高出許多。 此外,疫苗施打已來到131億劑。

  • 1/27疫情|本土+24,109例 境外+241例

    疫情指揮中心27日公布國內24,35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4,109例本土個案及24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5例死亡。新增的病例數較上週五多6,240例,增加約34.9%。 指揮中心指出,新增2特殊死亡個案,其中1例為20多歲女性,未接種新冠疫苗,有氣喘、慢性神經系統疾病等慢性病史,長期臥床。1/20於家中昏迷送急診,經新冠快篩及PCR陽性確診,後續急救無效於同日死亡,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 另1例為20多歲女性,曾接種3劑新冠疫苗,有先天疾病,長期臥床,1/16有咳嗽、流鼻水等症狀,當日家用快篩陽性通報確診。1/21~1/22出現食慾不振,1/23被發現於家中昏迷無生命徵象。死因為先天疾病、新冠病毒感染。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4,109例本土病例,為10,405例男性、13,693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910例),桃園市(2,778例),高雄市(2,768例),台中市(2,710例),台北市(2,425例),臺南市(1,947例),彰化縣(1,031例),新竹縣(805例),苗栗縣(643例),屏東縣(565例),雲林縣(521例),新竹市(519例),基隆市(477例),宜蘭縣(437例),南投縣(396例),嘉義縣(331例),花蓮縣(295例),嘉義市(223例),台東縣(148例),金門縣(98例),澎湖縣(75例),連江縣(7例)。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13例具慢性病史、1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去(2022)年12月30日至今(2023)年1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今年1月16日至1月23日。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4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25例男性、1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入境日期介於去年12月27日至今年1月26日。

  • 北韓不明呼吸道病例激增 當局急令平壤封城5天

    總部設於南韓首爾、專門觀察北韓動向的「北韓新聞」(NK News)今天報導,北韓因不明呼吸道疾病病例增加,當局下令首都平壤即起封城5天,是否肇因於COVID-19仍未知。 路透社報導,「北韓新聞」在報導中並未提及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僅稱平壤市民週日之前都須待在家中,每天須多次提供體溫測量結果。 「北韓新聞」昨天報導指出,平壤居民似乎已開始囤積物資,以防當局實施更嚴格的防疫措施,目前還不清楚北韓其他地區是否實施新一波封鎖。 北韓去年坦承國內首度爆發COVID-19疫情,但到了去年8月底已宣布戰勝病毒。 北韓從未證實國內有多少人曾感染COVID-19,外界推測與該國缺乏廣泛檢驗措施有關,取而代之的是每天通報發燒患者的人數,該國約2500萬人口當中累計通報約477萬人,但自去年7月29日便不再通報相關案例。 北韓官媒有持續報導國內對抗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防疫措施,但過去以來未曾報導過封城令。 北韓中央通信社(KCNA)昨天表示,已對緊鄰南韓邊境的開城強化公共宣傳活動,「以便所有勞工在工作與生活中都能自主遵守防疫規定」。(譯者:張茗喧/核稿:蔡佳敏)1120125

  • 若無危險新變種 日本擬5月降級COVID-19為流感

    日本政府正檢討調降COVID-19分類等級等同於季節性流感,大幅鬆綁相關防疫限制。日媒報導,調降時間點可能落在5月黃金週長假前後,但前提是沒有新的危險變異株流行。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首相岸田文雄1月20日稱原則上將於今年春天調降COVID-19在傳染病法上分類等級,此舉將可進一步鬆綁現行防疫限制。相關部會接下來將檢討修正防疫對策及公部門協助等。 岸田1月20日在首相官邸與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經濟再生擔當大臣後藤茂之等閣員商議時,認為隨COVID-19病毒病原性降低,調降分類等級成為可能,因而指示朝調降推動相關作業。 岸田會後受訪說,原則上以在這個春天調降到第5類為方向,希望由專家進行討論。他也表達有意鬆綁口罩佩戴標準的防疫對策。 日本政府內部已有在5月黃金週長假前後調降分類等級的方案,但如果在此之前出現危險變異株流行,原則上將會暫緩調降。 日本目前將COVID-19歸類在傳染病法中「相當於第2類」。傳染病法將傳染病分為5類,第2類意為可採取第2嚴格的防疫措施,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就屬此類。季節性流感則屬第5類。 如果COVID-19調降到第5類後,都道府縣知事將無法籲請染疫患者在家療養隔離,也無法籲請密切接觸者在家隔離等。不僅如此,屆時各級政府也無法要求店家提前打烊,也無法要求民眾避免外出,因此對社會經濟活動帶來的影響將大幅減少。 COVID-19患者醫療費用目前由日本政府負擔,但如果調降為第5類後,一般來說會由患者本人負擔。日本政府目前想法是即便調降後,仍將暫時維持一段時間的公費負擔,再分階段改為由個人負擔。 至於疫苗接種部分,日本政府將檢討僅限高齡者等人士公費接種。 加藤勝信預計1月23日在厚生勞動大臣諮詢機構「厚生科學審議會」的傳染病部門會議中,提出調降COVID-19分類等級的諮詢。 日本政府將基於專家意見,最快今年2月做出何時調降COVID-19分類等級的決定。

  • 韓國1/30解除室內口罩令 搭車和出入醫院仍要戴

    韓國總理韓德洙(Han Duck-soo)今天宣布,本月底將解除在大多數室內公共場所須戴口罩的規定,但搭乘交通運輸工具與出入醫療設施仍須戴上口罩。 路透社報導,韓德洙表示,戴口罩的規定將自1月30日起解除。由於境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增病例有減緩跡象,這是韓國放寬防疫規定邁出的最新一步。 韓德洙在COVID-19因應會議上說:「儘管中國病例攀升令人憂心,韓國的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持續下滑,這裡的情況獲得控制,沒有重大問題。」 北京當局去年底突然改變政策,放棄嚴格的大規模封鎖措施,韓國即要求自中國抵達的旅客接受COVID-19採檢。 韓國於2020年1月20日首度通報境內爆發COVID-19疫情。在政府宣布將解除口罩令之際,韓國正準備展開農曆新年假期,許多民眾將返鄉過年。 韓德洙警告,戴口罩的規定將在接下來的假期期間解除,可能會導致新增病例暫時攀升,他敦促衛生當局特別留意容易染疫的族群。 韓國已解除大多數防疫措施,但仍保留確診者須隔離7天的規定。

  • 日媒:日本傾向4月1日起調降COVID-19分類等級

    日本政府大致上決定要將COVID-19在傳染病防治法上的等級「相當於第2類」從4月1日起調降為與季節性流感同等的「5類」。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相關閣員明天開會後將做出決定。 日本產經新聞獨家報導,有關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變更分類一事,厚生勞動省(相當於衛生福利部)本月11日公布見解指出,住院調整功能的維持「應邊做好必要的準備邊進行階段性的改變」。 日本目前將COVID-19歸類在傳染病法中「相當於第2類」。傳染病法將傳染病分為1至5類,第2類意為可採取第2嚴格的防疫措施,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就屬此類,季節性流感則屬第5類。COVID-19變更分類的話,無需修法。 目前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醫療費、住院費等全額由公費支出,但如果調降至5類,無法全由公費支出,部分費用須自付。日本政府作為過渡期間的措施,當前暫時仍採行由公費支付的措施,之後再階段性的改成由一般的保險診療。 此外,政府針對接納發燒患者的醫療機關給予的診療報酬補助金也將階段性的縮減。 如果民眾出現發燒症狀,可到一般的醫療診所就診,此外,原本染疫者被要求原則上須7天進行療養、密切接觸者被要求原則上5天自我隔離的措施將取消。 有關口罩的配戴,日本政府去年5月已調整防治COVID-19的基本應對方針,在戶外如果不交談,原則上不需配戴口罩;在室內則是要確保一定的距離,除了能確保社交距離且幾乎不會交談的情況外,鼓勵民眾戴口罩。 如果將COVID-19調降為5類,僅限有發燒症狀者、高齡者及慢性病患者等須配戴口罩。(編輯:黃自強)1120119

  • 日本研議室內無需戴口罩 共同社:可望春季實施

    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政府正在探討是否把COVID-19降級為跟流感同等級的第5類傳染病,也考慮修改防疫指引,在室內原則上無需戴口罩,最快今年春季實施。 共同社14日報導指出,有關建議在室內佩戴口罩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對策,日本政府正在探討除了有症狀人士之外,原則上無需戴口罩的方案。 日本2020年1月中旬發現首例確診者,迄今已經3年。日本政府去年5月修改基本應對方針,關於口罩的部分,規定在戶外若不說話,原則上無需佩戴,在室內除了可確保距離且基本上不說話之外,否則建議佩戴。 報導提到,政府相關人士透露,出於若把COVID-19在傳染病法的定位改成第5類、防疫措施也改為與第5類其他傳染病相同程度的想法,目前正探討室內原則上無需戴口罩的方案。會結合專家意見,配合最快於今年春季改為第5類,可能會規定無需戴口罩。 日本目前將COVID-19歸類在傳染病法中「相當於第2類」。傳染病法將傳染病分為5類,第2類意為可採取第2嚴格的防疫措施,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就屬此類,季節性流感則屬第5類。(編輯:陳彥鈞)1120116

  • 1/16疫情|本土15,409 與上周一相比下降9%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15,63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5,409例本土個案及22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0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5,409例本土病例,為7,318例男性、8,076例女性、1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163例),台中市(1,987例),桃園市(1,878例),高雄市(1,724例),台北市(1,575例),台南市(1,231例),彰化縣(625例),新竹縣(544例),新竹市(406例),苗栗縣(371例),屏東縣(325例),雲林縣(280例),南投縣(254例),基隆市(241例),宜蘭縣(198例),嘉義縣(184例),花蓮縣(132例),嘉義市(119例),台東縣(71例),金門縣(54例),澎湖縣(38例),連江縣(9例)。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8例具慢性病史、29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去(2022)年10月17日至今(2023)年1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去年10月26日至今年1月13日。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2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3例男性、6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入境日期介於去年12月16日至今年1月15日。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1,255,74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2,027,485例排除),其中9,225,106例確診,分別為45,303例境外移入、9,179,74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5,87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5,85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080例、台北市1,728例、台中市1,687例、高雄市1,573例、台南市1,182例、桃園市1,170例、彰化縣1,029例、屏東縣614例、雲林縣521例、南投縣508例、苗栗縣439例、嘉義縣416例、宜蘭縣332例、基隆市324例、嘉義市269例、花蓮縣268例、新竹縣264例、台東縣198例、新竹市173例、澎湖縣40例、金門縣38例;另20例為境外移入。

  • 病毒持續變異、防疫心態鬆懈 美COVID疫情升溫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全球大流行邁入第4個年頭,隨著冬季節慶活動增加、防疫措施鬆綁和Omicron亞型變異株持續變異,疫情再次於美國各地捲土重來。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專家表示,新的亞型變異株因傳播和免疫逃脫能力增強而引發關注,各地仍使用相同工具來遏止疫情蔓延,尤其是二價疫苗、口罩、保持通風、抗病毒藥物和其他預防措施。 然而,馬里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衛生政策與管理助理教授賽格爾(Neil Sehgal)說,民眾接種加強劑的比例「少得可憐」。在冬季染疫人數激增再次替公衛系統帶來壓力的情況下,幾乎沒有恢復強制戴口罩、接種疫苗和篩檢的規定,而抗病毒藥物的使用率一直很低。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統計,新一波染疫住院率目前在疫情中排名第4高。在夏季感染潮過後,住院人數已有所減少,但未下降至先前高峰期後的低點,接著在秋季持平,到了冬日節慶期間再度上升。 新罕布什爾健康照護協會(New Hampshire Health Care Association)會長兼執行長威廉斯(Brendan Williams)談及新罕布什爾當前情況時表示:「醫療資源已達極限。我不確定未來的發展軌跡會怎樣,但我很擔心。」 COVID-19住院患者大多在65歲以上,不過4歲以下兒童的住院人數在2022年增加了約一倍。 過去一週,染疫死亡人數上升了44%,從截至1月4日當週的2705人增至截至1月11日當週的3907人。 賽格爾說,疫情看似還沒達到頂峰。 專家認為,由於居家快篩試劑普遍可得,加上民眾一般不願接受檢測,官方病例數的增長速度一直較慢。然而,在通報的檢測中,陽性率非常高,約有16%確診。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醫學和傳染病學教授芮伊(Stuart Ray)說,儘管COVID傳染率很高,但住院人數尚未達到疫情大流行早期的高峰,這可能要歸功於疫苗接種和先前染疫產生的免疫力。 但他說,這類保護不該被視為理所當然,尤其是免疫力正隨時間逐漸減弱。 他說:「加強劑確實能發揮作用。如果人們確保自己能夠定期接種疫苗,我們所見的嚴重病例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因為這仍是獲得免疫力的最安全方式。」

  • 就醫哪裡找?新冠肺炎春節防疫專區上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6日表示,為確保COVID-19確診民眾於農曆春節連假期間可獲得適當醫療照護,及時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公布口服抗病毒藥物合約機構於2023年1月20日至1月29日農曆春節連假期間提供服務情形,各地方政府提供服務情形連結網址,已公布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COVID-19春節防疫專區> 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春節服務合約醫療機構,方便民眾上網查閱。有COVID-19及類流感相關症狀、快篩陽性結果評估或確診等民眾,可連結欲就醫之縣市網址,選擇合適的醫療院所進行視訊診療或前往就醫,並有合約藥局及院所提供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調劑服務。有需求民眾於看診或領藥前,請務必先行至醫療院所或藥局官方網站或致電詢問及確認服務時段或是否儲放藥物等相關事宜。 為確保民眾於春節期間就醫無障礙,指揮中心鼓勵醫事服務機構於春節期間持續提供有就醫需求的COVID-19確診個案相關醫療照護服務,於春節期間提供醫事服務機構COVID-19相關門急診診察費、藥事服務費、居家送藥費用加成給付。 為使民眾便於掌握COVID-19醫療照護服務資訊,確保一般民眾就醫服務不中斷,民眾可透過健保署網站及「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查詢春節院所開診情形。

  • 日本COVID-19疫情延燒 單日503人病故再創新高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公布,今天全境共通報新增503起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死亡病例,改寫1月12日單日新增489例紀錄再創歷史新高。 這是日本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首度出現單日新增逾500起死亡病例的情況。 厚生勞動省表示,今天全境包括機場檢疫在內,共新增13萬2071起確診病例。 而在死亡病例部分,加上今天的503例後,至今累計病例達到6萬2264例。 東京都今天新增1萬727起確診病例,較上週六減少8903例,已經連3天低於上週同日,東京都今天也新增33起死亡病例。 NHK日前報導,日本第8波COVID-19疫情肆虐造成死亡病例激增,全境從COVID-19疫情爆發的2020年1月起,到今年1月10日止累計有6萬411人染疫喪命,其中約1/6的死亡病例集中在最近這一個多月。(譯者:黃名璽/核稿:陳彥鈞)1120114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