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台北電】因全球最大金屬消費國中國,重新開放邊境,進一步放寬COVID疫情管控措施後,染疫病例迅速蔓延激增,以及有數據顯示,由於COVID-19感染席捲了全中國的生產線,12 月工廠活動連續第三個月萎縮,並以近三年來的最快速度萎縮,中國工廠活動的收縮,加劇了投資者對金屬需求前景的擔憂,致上海期貨交易所銅價下跌。 周二(1/3)截至台北時間12:00,上海期貨交易所主力 2 月銅合約下跌0.62%,報每公噸65,710人民幣,盤中最高一度觸及每公噸65,310民幣。(編輯:呂方維)(商品行情網)
因應國際COVID-19疫情變化,印度政府日前宣布,來自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及泰國共6地遊客,入境前需上傳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檢測陰性證明。新規今起實施。 中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近來因放寬防疫管制後驟增,亞洲數國染疫人數也呈上升趨勢。印度衛生部29日宣布,經這6地前來印度的旅客需登錄Air Suvidha網站,上傳RT-PCR檢測陰性證明。 RT-PCR檢測需在搭機前72小時內進行,新規1月1日生效。 此外,印度各國際機場將繼續從入境國際旅客中隨機挑出2%進行COVID-19檢測,旅客若被驗出陽性反應,將送醫隔離治療。 印度衛生部說,這些措施是為因應國際疫情的持續變化,特別是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及泰國等國家,以及香港。 面對國際疫情的升溫,印度各大國際機場重新擺出寫有「保持社交距離」、「請戴口罩」等標語的看板。 此外,印度阿格拉市(Agra)地方政府,已要求著名旅遊景點如泰姬瑪哈陵(Taj Mahal)、阿格拉堡(Agra Fort)等的管理單位,對造訪的國際遊客進行檢測。 印度國內防疫方面,衛生部稍早前指示氧氣製造廠備妥充足生產能量、醫療機構儲備氧氣瓶、呼吸器並舉行COVID-19因應演習,同時建議民眾出門戴口罩。但印度多數人仍視疫情為感冒而不戴口罩。(編輯:馮昭)1120101
瑞士今天表示,中國取消對外國旅客限制後,儘管中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例激增,但瑞士不計劃對自中國入境的旅客加強管制。 法新社報導,瑞士鄰國法國和義大利要求自中國入境旅客提交COVID-19篩檢陰性證明,以防新病毒株自中國傳入。 繼印度、日本和美國對自中國入境旅客實施Covid檢測後,以色列、西班牙和韓國也跟進。 瑞士衛生部發言人指出:「目前入境瑞士,沒有必要提供疫苗接種證明、Covid-19康復證明或(陰性)檢測證明。」 他說:「目前也沒有計畫實施邊境衛生措施。」 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昨天表示,對自中國入境旅客實施Covid強制檢測「不合理」。 瑞士非歐盟成員國,但表示「瑞士噢歐盟及歐洲國家密切合作以控管Covid-19危機,且將持續下去」。 衛生部發言人說:「若情勢需要,瑞士將進一步與歐盟夥伴行協調行動。」(譯者:徐睿承)1111231
COVID-19大流行近3年,曾是疫情重災區的紐約日漸復甦,萬眾矚目的時報廣場跨年活動將揮別防疫限制。即使經濟前景充滿變數,民眾仍抱著及時行樂的心態迎接新年。 兩年前,時報廣場跨年活動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陰影下舉辦,往年擠得水洩不通的街道一片空蕩,歡樂氣氛大打折扣。去年因變異病毒株Omicron攪局,開放入場人數為原規劃約1/4,而且5歲以上入場者須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並全程佩戴口罩。 今年,活動官網沒有提及人流限制與疫苗接種規定,僅說時報廣場中央將有大批民眾慶祝,想親身體驗的話,最好跨年夜下午就提早入場占位子。 共同主辦單位時報廣場聯盟(Times Square Alliance)主席哈里斯(Tom Harris)說:「我們預期時報廣場將重現人山人海的景象。」 實際上,時報廣場早就恢復往日摩肩擦踵的景觀。歲末年終,大批觀光客齊聚這個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稱的景點,街頭藝人使盡渾身解數賺錢,附近商家與百老匯劇院人聲鼎沸。去年此時遍布廣場的檢測站不見蹤跡,只剩廣告呼籲民眾接種追加劑,提醒人們COVID-19威脅依舊存在。 時報廣場降下水晶球跨年的傳統始於1907年,前兩年未中斷但人氣受疫情影響,今年從31日晚間6時展開的活動沒有防疫束縛,盛況可期。 時報廣場聯盟表示,指定觀景區依往例採取先到先贏模式,現場沒有公共廁所或餐飲攤位,一旦入場就不得離開上廁所或買東西吃。如果離開封鎖線,就只能忍痛放棄位子,重新排隊。 今年表演陣容由新生代歌手雀兒喜卡特勒(Chelsea Cutler)、JVKE等人領軍。依規畫,雀兒喜卡特勒將在接近午夜時登台翻唱約翰藍儂(John Lennon)名曲「想像」(Imagine),把活動氣氛帶到最高潮。 紐約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接著將按下按鈕,啟動倒數60秒降球程序。設計名為「愛的贈與」(The Gift of Love)的水晶球從時報廣場1號大樓(One Times Square)樓頂緩緩降下,2023巨型數字亮起,新年度將正式到來。 出了曼哈頓,布魯克林區大軍團廣場(Grand Army Plaza)跨年夜也有大型活動且將施放煙火,為3年來首見。中央公園、自由女神像所在的自由島附近屆時也將放煙火,讓邁入新年的紐約璀璨加分。 這一切都在物價高漲、利率走升的背景下登場。今年美國就業市場已稍微感受到涼意,如果通貨膨脹降溫緩慢,明年景氣可能會「冷颼颼」。 但疫情陰影好不容易散去,人們逐漸適應與新型冠狀病毒共存,紐約期盼已久的觀光財逐漸回流。地方首長高喊「紐約回來了」時,經濟憂慮肯定會暫擱一旁,3年來首次沒有防疫限制的跨年活動也將熱鬧非凡。(編輯:周永捷)1111231
全美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將於12月31日卸下任職多年的聯邦公職。他接受專訪表示,退休後打算寫回憶錄並鼓勵人們投身公部門,也直言最擔心政治干預公衛的現象。 「紐約時報」報導,日前於平安夜滿82歲的佛奇(Anthony Fauci)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任公職逾50年,將在12月31日卸除總統拜登首席醫學顧問及38年美國國衛院「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院長職務,回歸一介平民。 ● 盼感召年輕人投身科學、醫學、公部門 見證從AIDS到COVID-19疫情、給7位總統當過顧問,佛奇可謂美國科學與醫衛的代名詞。紐時11月底專訪佛奇,他說雖然退休,但不會消失在公眾面前。他希望向大眾更多演講、回到大學校園,若有餘力也不排除行醫,目前則計劃撰寫回憶錄。 明年一月將重新掌控眾議院的共和黨已放話,要徹查佛奇這幾年的COVID-19防疫作為並傳他到國會聽證;佛奇表示屆時一定開誠布公,沒有任何可瞞之事。 紐時問他所謂「離開公職、開啟新篇章」所指為何,佛奇表示基於倫理因素與利益衝突等規範,他暫時還不便透露細節,但已決定卸下公職後要追求與自己人生階段能相襯托的事物。他最想做的是感召年輕人投身醫學或科學,也盼年輕人投身公部門服務。 關於回憶錄,佛奇表示他想做的是忠實記錄人生故事,COVID-19肯定是其中一部分,「但佛奇此人並非與COVID-19畫上等號,我更想做的是完整呈現我個人的故事,從在布魯克林街頭長大直至一路到現在,希望能這樣,畢竟我以前也沒寫過書」。 ● 堅不對川普出惡言 最憂政治汙染公衛 被問到除傳染病外最憂心的美國社會威脅,佛奇坦言最擔心公衛原則遭政治化的問題,「怎能任由紅州(共和黨執政州)拒打疫苗、藍州(民主黨執政州)普遍施打,然後紅州染疫死亡飆高的情況出現?這根本就是悲劇。」 紐時問最喜歡哪位他所服務過的總統,佛奇以不適宜討論這類問題為由不便回答。 紐時逼問「那川普肯定是你遇過最難搞的總統吧」,佛奇才鬆口「這顯然具有挑戰性,如我之前所說過,往後也會告訴大家」但他強調非常尊重美國總統職位,也慶幸能有機會告訴總統們一些有時他們不想聽的事,「他們都認真看待我所說的事,也都尊重我所給出最直截了當的建議」。 佛奇說他會保持登記為獨立選民,不會登記成任何黨派。 至於美國能從COVID-19疫情學到哪些教訓,佛奇認為成功之處在於以科學來應對,「長年對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投資,讓我們得以在2020年1月就確認出現一種全新病毒,然後又能在11個月內大規模臨床試驗並研製出安全、有效的疫苗,這是巨大成就」。 但佛奇也不諱言美國在公衛應對措施上的短處,「我們的體系過時,很多領域甚至還沒有網路、電腦化,還有地方在用傳真機;當要應對新的疫情大流行時,這樣根本反應不過來」。
在中國的COVID-19確診病例攀升之際,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告訴路透社,正考慮抽樣檢查國際航班飛機的廢水,以追蹤是否有任何新變異株出現。 美國等國本週宣布新的旅行管制措施,要求來自中國的旅客出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檢測陰性證明。3名傳染病專家告訴路透社,比起這些措施,美國疾管中心的政策更能追蹤病毒,並延後病毒進入美國的時間。 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傳染病專家歐斯特荷姆(Michael Osterholm)說,強制篩檢等旅行管制措施目前未能顯著遏阻COVID-19擴散,作用大致上是反映觀點。 他說:「從政治角度來看,這些舉措似乎是必要的。我覺得每個政府都認為,如果不祭出這些措施,會被責怪沒有採取足夠行動保護國民。」 美國本週也擴大機場自願基因組定序計畫,將西雅圖與洛杉磯納入計畫中,蒐集陽性採檢樣本資料的機場總數增至7座。 但專家表示,這可能無法提供有意義的樣本規模。 加州拉荷亞(La Jolla)的斯克里普斯轉譯研究所( Scripps Research Translational Institute)所長、基因組學專家托波爾(Eric Topol)說,較完善的解決辦法是採驗飛機廢水樣本,由於中國的數據缺乏透明度,這有助於更瞭解病毒如何演變。 托波爾說,對來自中國的飛機廢水採樣「會是很棒的策略」,重要的是美國強化監控措施,「因為中國不願分享基因組資料」。 美國疾管中心發言人諾德隆(Kristen Nordlund)在電子郵件中說,分析飛機廢水是疾管中心考慮延緩新變異株自他國流入美國的數個選項之一。 有14億人口的中國近期突然解除嚴苛的COVID-19封鎖措施與採檢政策,讓病毒在疫苗接種率偏低與從未染疫的人口之間流竄。美國疾管中心正面臨中國疫情發展不透明的問題。 諾德隆寫道:「先前的COVID-19廢水監測措施,已證明是有價值的工具;監測飛機廢水可能會是選項之一。」 法國研究人員7月通報,飛機廢水檢測結果顯示,要求旅客登機前出示COVID-19病毒採檢陰性證明,無法阻擋新變異株傳到各國。即使乘客被要求在登機前接受採檢,研究人員仍在2021年12月於兩架從衣索比亞飛往法國的商用班機廢水中偵測到Omicron變異株。 加州研究人員7月也通報,在聖地牙哥社區的廢水樣本中偵測到Alpha、Delta、Epsilon與Omicron變異株,14天後才開始在民眾鼻咽拭子驗出這些病毒株。 歐斯特荷姆等專家說,強制旅客在赴美前採檢,不太可能阻擋新變異株流入美國。 他說,「邊境封鎖或邊境檢測措施,真的不會帶來多大改變」,因為病毒可能會在全球各地擴散,或許先感染歐洲等地的人,確診者之後再把病毒帶到美國。
中國宣布將解除COVID-19入境檢疫措施,包括美國在內多國加強採檢中國入境旅客以防新變異株。歐盟今天表示沒必要實施這類加強措施,但世衛組織則說能理解這些限制。 過去3年中國實施嚴格的COVID-19防疫規範,大致控制住疫情,但長時間實施清零防疫政策造成經濟損失,並於11月下旬引發民眾示威。北京當局決定取消清零防疫規定後,境內感染率激增。 法新社報導,中國當局本週宣布將於明年1月8日取消入境核酸檢測與集中隔離,並將逐步恢復公民出境旅遊,促使許多中國民眾開始計畫出國旅行。 隨中國防疫鬆綁而疫情復燃,美國及其他好幾個國家宣布將對所有中國入境旅客進行採檢,檢驗陰性者才可入境。 一名美國高級衛生官員告訴媒體:「最近中國COVID-19疫情傳播加快,出現新變異株的風險大增。」這名官員也表示,有關在中國傳播的變異株,北京當局僅向全球資料庫提供有限資訊,對於新病例的採檢與通報也減少。 在美國加強檢疫措施前,義大利、日本、印度和馬來西亞早已各自宣布加強措施,以防中國出現新變異株輸入國內。 不過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今天表示,他們認為目前在歐盟範圍內對來自中國的旅客實施強制採檢「不合理」,稱「無論面對中國正在流行的變異株或後來取代它的變異株,歐盟/歐洲經濟區(EEA)民眾都具有較高免疫力。」 但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則在推文呼籲,中國在國內疫情爆發的情況下,應提供更多資料。 譚德塞說:「世衛組織需要更詳盡的資訊,以便做出中國境內COVID-19疫情的全面風險評估…沒有中國釋出的綜合資訊,可以理解全球一些國家採取他們認為或許能保護人民的行動。」 部分國家宣布入境管制措施後,北京當局抨擊西方媒體「抹黑動機不單純」。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29日的新聞發布會說:「3年來,中方有效應對了全球5波疫情衝擊……為疫苗、藥物的研發應用以及醫療等資源的準備贏得了寶貴時間。」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gh)報導,英國今天將考慮是否對來自中國的旅客實施COVID-19限制措施,包括要求採檢。 據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運輸部、內政部、衛生與社會關懷部的官員預計今天將決定是否應該加入美國與義大利的行列,對來自中國的旅客實施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限制措施。 報導又提到,首相發言人昨天稍早表示,COVID-19限制措施「不是我們考量的事」,但美國與義大利隨後祭出限制措施,有可能會引起雪球效應,讓歐洲各國著手採納類似的防範措施。 美國昨天對來自中國的旅客實施強制性COVID-19篩檢措施;義大利則是規定所有來自中國的旅客必須接受COVID-19抗原檢測與病毒基因定序。
【時報-台北電】因全球最大金屬消費國中國,重新開放邊境,進一步放寬COVID疫情管控措施,將從1月8日起,入境旅客不再需要進行隔離,也將於1月8日起恢復簽發中國居民出國旅遊簽證,復甦樂觀情緒刺激大宗商品價格買氣,致倫敦(LME)銅價上漲,觸及兩周高點。 分析師表示,中國放寬管控自2020年以來基本關閉的邊境限制邁出了重要一步,中國對COVID的清零限制措施的放寬,對市場情緒的提振遠大於對需求的提振,但估計中國房地產市場不太可能出現快速復甦,加上下個月的農曆新年假期預計也將抑制金屬需求,疊加全球經濟衰退風險的預期亦限制了銅價漲幅。 終場周三(12/28)報價,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錫上漲800美元,報每公噸224,734美元;期鎳上漲884美元,報每公噸30,431美元;期鋅上漲40.5美元,報每公噸3,005.5美元;期鋁下跌8.5美元,報每公噸2,381美元;期銅上漲93.5美元,報每公噸8,443美元;期鉛下跌55.5美元,報每公噸2,218美元。(編輯:呂方維)(商品行情網)
英國今天表示,將停止公布計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在人群之中傳播速度的「R值」,因為有了疫苗和藥物,這類數據已沒有其必要性。 所謂R值或「傳染數」,過去3年來一直是COVID-19數據公告的主要內容。R值大於1即代表COVID-19病例有所增加,舉例來說,R值若為2,代表1名確診者會傳染給另外2個人。 英國衛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首席數據科學家華金斯(Nick Watkins)透過聲明表示:「如今疫苗和治療已讓我們得以進入與COVID-19共存的階段,觀察規模雖縮小,但仍透過不同指標數字密切監控,因此不再需要公布這個特定數據。」 路透社報導,截至23日,英格蘭R值為1到1.2,是當局最後一次發布這類數據。雖然COVID-19病例數過去幾週來有所攀升,依然顯著低於7月疫情尖峰期、光是英格蘭每日就新增3萬例左右的規模。 華金斯補充表示:「所有數據公布會持續定期檢討,若有必要,例如發現新的『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 of Concern)時,會立刻重新採用這種模型數據。」 英國將持續公布每週流感及COVID-19觀察報告和感染調查。(譯者:李佩珊/核稿:盧映孜)1111227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公布國內新增14,23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162例本土個案及7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4例死亡。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呼籲,目前病例數快速增加,呼籲民眾儘速接種疫苗,注意戴口罩、勤洗手。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4,162例本土病例,為6,628例男性、7,525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812例),台中市(1,827例),桃園市(1,691例),高雄市(1,451例),台北市(1,446例),台南市(1,144例),彰化縣(652例),新竹縣(641例),新竹市(426例),苗栗縣(365例),屏東縣(273例),雲林縣(271例),南投縣(223例),宜蘭縣(192例),基隆市(174例),嘉義縣(161例),花蓮縣(143例),嘉義市(89例),金門縣(80例),台東縣(54例),澎湖縣(46例),連江縣(1例)。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1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1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11月29日至12月23日,死亡日期介於12月17日至12月23日。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7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8例男性、3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韓國(2例),中國、日本、英國及泰國(各1例)移入,另6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11月29日至12月24日。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0,618,65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904,089例排除),其中8,713,634例確診,分別為39,514例境外移入,8,674,06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5,11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5,09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948例、台北市1,644例、台中市1,608例、高雄市1,482例、台南市1,126例、桃園市1,120例、彰化縣950例、屏東縣585例、雲林縣497例、南投縣492例、苗栗縣414例、嘉義縣392例、宜蘭縣322例、基隆市313例、花蓮縣262例、嘉義市258例、新竹縣254例、台東縣192例、新竹市163例、金門縣37例、澎湖縣37例;另17例為境外移入。
【時報-台北電】因全球最大消費國中國,放寬管控限制措施後,COVID-19染疫病例人數增加,抑制金屬需求前景,加上,穩健的美國經濟數據表明,利率可能會在更長時間內保持較高水平,進而抑制經濟增長,致倫敦(LME)銅價下跌。 分析師表示,隨著中國開始取消其對經濟具有嚴重破壞性的清零COVID政策,並且市場開始預期美國升息可能見頂,銅價11月大幅上揚,但儘管中國的放寬政策可能會在長期內提振需求,但也已讓病毒席捲全國,上海到下周末,該市2,500萬人口中有一半可能會被感染,中國低迷的房地產市場不太可能快速復甦,而其他國家的增長也不足以彌補中國的疲軟,經濟增長放緩導致今年中國房價下跌約15%。 終場周四(12/22)報價,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錫下跌130美元,報每公噸23,930美元;期鎳下跌351美元,報每公噸29,240美元;期鋅下跌61.5美元,報每公噸2,948美元;期鋁上漲14.5美元,報每公噸2,406美元;期銅下跌83美元,報每公噸8,310.5美元;期鉛上漲4美元,報每公噸2,216.5美元。(編輯:呂方維)(商品行情網)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今天強調,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必須分享有關自身COVID-19疫情經驗的資訊。值此之際,一些專家已開始質疑北京的官方住院和死亡數據。 路透社報導,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國務院一場記者會上還說,華府準備好協助所有國家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但北京未要求美國幫忙。 布林肯說:「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專注讓人民能接種疫苗、篩檢和治療,這也非常重要,要緊的事還有跟全世界分享他們正在經歷什麼的資訊。」 「因為這不只可能會影響到中國,還會影響到全世界,所以我們不希望看到那種事發生。」 布林肯拒絕說明華府最近有無向北京提議什麼具體協助,但他說,美國準備好繼續支持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人民。 他還說:「中國迄今尚未要求那項協助。」 自北京放棄COVID-19清零政策以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尚未收到中國的新染疫住院數據,令部分衛生專家質疑北京是否在隱瞞疫情規模。(譯者:楊昭彥)1111223
科學家和世界衛生組織(WHO)顧問表示,現在宣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緊急階段結束可能還為時過早,因為中國可能出現毀滅性的疫情浪潮。 路透社報導,中國爆發一波波反對嚴格防疫措施的「白紙運動」後,清零政策被迫急轉彎,隨之而來的是感染人數急速上升,讓他們的看法有所改變。專家預測,在中國防疫路線大轉彎後,這個全球第2大經濟體如今可能面臨疫情海嘯,明年恐將有逾百萬人染疫病歿。 中國的清零政策使得14億人口的感染和死亡人數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但由於人們愈來愈擔心嚴格防疫對人民生活和國家經濟造成影響,世衛今年表示,致力於清零是「不可持續」的防疫政策。專家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週的舉措改變了全球格局。 荷蘭病毒學家古柏曼斯(Marion Koopmans)說:「現在的問題是,當世界上如此重要的部分區域才剛要真正進入第2波疫情時,我們能否稱之為後疫情時代?」古柏曼斯是負責就COVID-19緊急狀態提供建議的世衛委員會成員。 「顯然,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常不同的(疫情大流行)階段,但在我看來,即將席捲中國的疫情浪潮將難以預測。」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9月才剛表示,全球疫情大流行「可望結束」,但他上週在日內瓦告訴記者,「希望」明年某個時候能結束疫情緊急狀態。 隨著危險的新變異株或感染病例大幅激增的威脅在今年下半年有所消退,全球大多數國家已陸續鬆綁防疫限制。 譚德塞稍早的言論讓外界萌生一絲希望,即世衛可望很快取消自2020年1月實施至今的「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 古柏曼斯和其他世衛諮詢委員會成員預計將在明年1月底針對這項緊急狀態提出建議,並由譚德塞做出最終決定,但他沒有義務要遵循委員會的建議。 世衛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 Ryan)說:「譚德塞必須找到平衡點,我認為這個世界還有工作要做。事情尚未完成。」 萊恩指出,世衛諮詢委員會可能會在1月的正式會議前先舉行非正式會談;他還說,世界各地無法公平取得疫苗,是世衛仍可能維持緊急事件的另一關鍵原因。 萊恩表示,其他季節性呼吸道疾病感染率增加和COVID-19疫情為北半球的醫療保健系統帶來壓力,也是一個考量因素。(譯者:劉文瑜/核稿:李佩珊)1111221
【時報-台北電】因全球最大金屬消費國中國,在放寬COVID-19嚴格的限制管控措施後,正面臨一波感染激增的浪潮,受中國COVID-19感染人數激增,影響金屬需求前景擔憂,以及全球投資者因經濟前景黯淡而採取避險方式,致倫敦(LME)銅價下跌。 周二(12/20)截至台北時間11:20,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個月期銅下跌0.43%,報每公噸8,284.5美元,盤中最低一度跌至每公噸8,281美元。(編輯:呂方維)(商品行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