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OVID

的結果
  • COVID-19疫情源頭 FBI研判陸實驗室外洩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瑞伊(Christopher Wray)今天表示,據FBI研判,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可能源自中國武漢一間實驗室的病毒外洩事件。 路透社報導,瑞伊告訴福斯新聞台(Fox News):「FBI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進行評估,認為疫情源頭很可能是武漢一起實驗室意外。」 不過,瑞伊表示,他無法透露許多FBI的評估細節,因為這些被列為機密。他指控中國政府在美國及其他國家努力更深入了解疫情源頭時,「盡其所能阻撓和混淆」。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26日曾報導,美國能源部(U.S. Energy Department)雖判定COVID-19「最有可能源於中國實驗室洩漏」,但看過這份機密文件的人士說,能源部判定的把握度偏低。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其餘4個調查機構以及一個國家情報小組,仍研判疫情源於自然傳播,另有2個機構尚未判定。 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昨天表示,美國政府尚未就疫情起源達成明確的結論和共識。(譯者:張茗喧/核稿:徐睿承)1120301

  • 巴西開始接種COVID-19二價疫苗 總統作表率

    巴西總統魯拉今天在巴西利亞衛星城市瓜拉(Guará)出席一場啟動全國疫苗接種運動的活動,並由醫生出身的副總統奧克明(Geraldo Ackmin)接種第5劑COVID-19疫苗。 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致詞呼籲民眾接種疫苗,他表示這是人們避免因「缺乏責任感而死」應有的態度。魯拉還表示,他無法理解不帶孩子接種疫苗的父母。 魯拉的行動也標誌著2023年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計畫的開始,人們將接種美國輝瑞藥廠(Pfizer)的升級版疫苗二價疫苗(Bivalent Vaccine)。 根據巴西衛生部,二價疫苗提高了對原始病毒株和Omicron變異株的免疫力,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與單價疫苗相似。 巴西免疫學會理事古尼雅(Juarez Cunha)指出,顧名思義,單價疫苗是針對最早的新冠病毒株製作的原始疫苗,二價疫苗則可同時因應COVID-19傳統病毒株與Omicron亞型變異株BA.1。 輝瑞生產的兩種二價疫苗獲得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Anvisa)的緊急使用授權,可適用於兒童和成人在完成初級疫苗接種計劃後2個月的單劑加強劑量,或作為接種2劑單價疫苗追加劑後的最後1劑加強劑量。 但衛生部指出,因為沒有足夠的二價疫苗提供給所有人作為追加劑使用,將優先為高風險族群接種,之後再擴大至一般民眾。 第1階段接種目標為70歲以上的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原住民、河濱居民和逃亡黑奴社區後裔;第2階段為年齡在60至69歲之間的人;第3階段為孕婦和產後婦女;第4階段為衛生專業人員。 衛生部強調,二價疫苗的應用並不意味著單價疫苗不能繼續提供保護,一般民眾仍可在基本衛生單位(衛生所)接種單價疫苗,確保高度免疫力並避免因COVID-19引起的輕度、重度病例和死亡。(編輯:韋樞)1120228

  • 美國駐北京大使:中國須對COVID起源更加誠實

    「華爾街日報」稱美國能源部推斷疫情可能源於中國實驗室外洩之後,美國駐北京大使勃恩斯今天表示,中國必須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起源更加誠實。 路透社報導,勃恩斯(Nicholas Burns)在美國全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的活動中透過視訊連線發言說,如果世界衛生組織(WHO)要強化,就得敦促中國在世衛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勃恩斯說,中國還需要「對3年前在武漢發生的COVID-19危機起源更加誠實」。2019年12月,武漢通報人類首起COVID-19病例。 「華爾街日報」昨天率先報導,美國能源部得出結論認為,COVID-19疫情很可能是因中國實驗室外洩引起的,北京方面否認這一評估。 「華爾街日報」引述看過這份情報的人士指出,能源部在最近提供給白宮和國會主要成員的機密情報報告中做出這個推斷,但「把握度偏低」。 美國軍方本月擊落一個據稱飄過美國大陸的中國間諜氣球後,北京試圖推卸責任。勃恩斯今天在美國全國商會這場活動中表示,對美中關係來說,這是個艱難時刻。 「我們現在處於超現實的時刻,我認為中國人輸掉了關於氣球的辯論,因為他們所做的事在全世界失去影響力和信譽,他們現在把這歸咎於我們。」(譯者:鄭詩韻/核稿:張曉雯)1120228

  • COVID病毒起源 白宮:尚未達共識

    「華爾街日報」昨天報導美國能源部評估COVID-19疫情可能源於中國實驗室洩漏;白宮今天出面表示,拜登政府對病毒源頭一事尚未達成共識。 華爾街日報昨天報導,美國能源部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源頭的認定,從過去的「不確定」,改為加入聯邦調查局(FBI)行列,推斷為「最有可能源於中國實驗室洩漏」。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NSC)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今天不願對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發表評論。但他表示,總統拜登決心要查明COVID-19源頭,且政府內部對病毒起源依舊存有廣泛的不確定性。 柯比今天在簡報會上說:「COVID-19究竟是如何開始的,美國政府內部目前尚未達成共識。我們還沒到那一步。如果我們有消息可向美國民眾和國會彙報,我們屆時會宣布。」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能源部是根據新的情報做出這項判斷,但「把握度偏低」;另4個美國政府機關與國家情報會議仍認為,COVID-19疫情可能源於動物受感染後的自然傳播;另兩個機構尚未做出決定。 共和黨籍國會議員說,能源部做出的評估支持了他們長久以來的猜測。他們敦促當局解密更多與疫情有關的證據。 聯邦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China)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呼籲拜登政府停止將COVID-19資訊列為機密。他說,他正尋求通過立法來對與中國往來的科學家實施制裁或其他限制措施,直到可以對有疑問的那間中國實驗室展開完整調查為止。 蓋拉格說:「證據顯然偏向病毒是自實驗室外洩的假說,美國民眾有權得到完全透明的資訊。為了預防下一場疫情發生,我們必須知道這場疫情是如何開始的。」 中國政府駁斥這樣的評估結果,指控美國能源部進行政治抹黑。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說:「新型冠狀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不應當被政治化。」 她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團隊2021年初曾造訪中國,推斷COVID-19極不可能是自實驗室洩漏,並稱這是「權威科學結論」。(譯者:張曉雯/核稿:蔡佳敏)1120228

  • 新情報出現!美能源部改口:新冠病毒最可能源自陸實驗室

    美國媒體報導,新出現的情資導致美國能源部改變對新冠病毒起源的立場,機密報告中從原本的「不確定」,改為推斷病毒「最有可能意外從中國實驗室外洩」,不過官員也坦承,對這份報告的把握度偏低。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美媒26日引述消息人士指出,由於新情資出現,美國能源部已在針對新冠病毒起源的報告中改變結論,從原先的「不確定」,改為推斷病毒「最有可能意外從中國實驗室外洩」。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ODNI)已在1月份將這份報告呈報給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議員。 不過部分熟悉內情的官員警告,這份情報相對薄弱,能源部對報告結論的信心程度也為「低度」(low confidence),代表把握度不高,這份報告在美國情報圈中也不被視為具有重大意義,主因在於各機構對於新冠病毒起源的看法仍充滿分歧,能源部也和其他機構分享報告,不過至今沒有任何一個機構改變原有立場。 官員並未透露美國能源部看到的新情報為何,不過報導指出,能源部獲取的資訊多半來自於旗下監管的國家實驗室,而非間諜網絡或通訊攔截等傳統情資。 針對報導,美國能源部發言人表示,能源部持續支持情報專業人員針對新冠病毒起源進行全面、謹慎、客觀的調查;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昨(26)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節目「美國國情」(State of the Union)節目訪問時表示,美國情報圈尚未對病毒起源得出「決定性答案」,他說情報界有各種看法,有些得出一方結論,有些獲得另一種結論,有些認為掌握的資訊還不夠多。 除了能源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也認定新冠病毒意外從武漢病毒研究所外洩,FBI對這份結論的信心程度為「中度」,不過另外4個情報機構及國家情報會議(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都認定,在低度信心程度下,病毒最有可能在自然傳播中誕生。

  • 全民COVID-19疫苗接種運動「疫苗加一,解封安心」於3/6開跑

    疫情指揮中心23日表示,因應各國邊境逐步調整開放,我國持續進行防疫措施鬆綁與政策調整規劃。為達穩健開放,恢復正常生活,自3月6日至4月30日,推動「112年全民COVID-19疫苗接種運動」,活動主軸為「疫苗加一,解封安心」,呼籲「未曾接種任何一劑」、「尚未完成基礎劑」及「6歲以上於今年1月1日起未接種過莫德納BA.4/5次世代疫苗」的對象響應接種,以增進免疫保護力,做好開放準備。活動期間將透過與各地方政府共同推動,由各縣市安排/指定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接種服務,並運用增設疫苗診次及設置社區接種站等方式,增進民眾接種可近性。  指揮中心指出,本運動主要為促進未完成基礎劑接種及今年尚未接種過莫德納BA.4/5次世代疫苗之民眾踴躍接種。若曾確診,接種疫苗時間須與確診日期間隔3個月(84天)以上;若已打過至少2劑,接種疫苗時間須與前1劑疫苗間隔3個月(84天)以上。另提醒今年1月1日起,已打過莫德納BA.4/5次世代疫苗之民眾,不屬於本活動實施及動員對象,其今年已接種劑次會納入通案性年度接種建議計算。  指揮中心呼籲,接種COVID-19疫苗可減少感染,並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此外,透過「疫苗加一,解封安心」運動,提升群體免疫保護力,於解封後更安心,恢復正常生活。有關接種院所時間、地點等相關資訊,民眾後續可透過疾管署官網「疫苗加一,解封安心」專區(建置中),查詢該專區中的「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 https://gov.tw/DNg ),利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選擇住家或工作地附近之接種地點就近接種,亦可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之官方網頁、粉絲專頁等取得更多最新消息。

  • 新增14,083例本土個案及304例境外移入

    疫情指揮中心23日公布國內新增14,38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083例本土個案及30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7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4,083例本土病例,為6,386例男性、7,688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685例),高雄市(1,718例),桃園市(1,691例),台中市(1,555例),台北市(1,277例),臺南市(1,251例),彰化縣(659例),新竹縣(390例),屏東縣(384例),新竹市(338例),苗栗縣(322例),宜蘭縣(315例),雲林縣(290例),花蓮縣(236例),基隆市(235例),嘉義縣(225例),南投縣(211例),嘉義市(132例),台東縣(92例),金門縣(39例),澎湖縣(31例),連江縣(7例)。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6例具慢性病史、20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3)年1月7日至2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今年2月6日至2月19日。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30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09例男性、19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期介於今年1月23日至2月21日。  指揮中心統計,自2020年起國內COVID-19累計9,985,320例確診、17,709例死亡。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並提醒體質敏感、有慢性病或發燒、呼吸道症狀的民眾,於人潮較密集區,仍建議戴口罩,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健康。

  • 9旬嬤日常這麼吃 健康少病染covid-19也不怕

    高齡者因身體虛弱、抵抗力差,使得感染covid-19的致死率相對年輕人高,不過彰化1名98歲的徐老阿嬤,之前感染covid-19住院,但經治療沒什麼大礙後出院,阿嬤說,她10幾年沒有看病了,長命健康沒有撇步,就是少吃肉多吃菜,多吃蔬果。  徐老阿嬤表示,自己已經10多年未曾看病,老一輩的人都說「著愛減呷肉,加呷菜」,她只是照著做。衛福部彰化醫院營養師吳佩芬就說,現在國人的美日蔬果攝取量嚴重不足,蔬果要怎麼吃,簡單來說蔬果5色,越多色越健康。  吳佩芬表示,包括紅色、橙黃色、綠色、白色以及紫黑色。除了大家熟知蔬果中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礦物質外,最不可忽視的植化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能調整免疫力,還能抗老、防癌。  紅色富含茄紅素、檞皮素、花青素,代表性蔬菜為紅鳳菜、紅椒、大番茄、紅蘿蔔,代表性水果為西瓜、草莓、紅石榴、蔓越莓、小番茄;橙黃富含B-胡蘿蔔素、玉米黃素、類黃酮素,代表性蔬菜為紅蘿蔔、金針花、金針菇、黃椒,代表性水果是木瓜、檸檬、芒果、鳳梨、柳橙。  綠色則富含葉綠素、兒茶素、葉黃素、吲哚、類胡蘿蔔素,代表性蔬菜包括所有綠色葉菜、青椒、蘆筍、綠花椰菜,代表性水果奇異果、青葡萄、芭樂、棗子;白色富含硫化物、蒜素、多酚、植物性雌激素,代表性蔬菜為苦瓜、大白菜、冬瓜、白蘿蔔、洋蔥、竹筍,代表性水果香蕉、桃子、梨子。  最後紫黑富含大量花青素及類黃酮素,代表性蔬菜為海藻類、黑木耳、香菇、茄子,代表性水果是黑棗、葡萄、桑葚、藍莓。吳佩芬強調,每天吃的食物最好是5色吃齊,不然至少3色,把握「越多色越健康」的原則。

  • 超怕染疫!印度母子「閉關」3年 家人報警破門救出

    印度媒體報導,一名35歲婦女因擔心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毒,而把自己和7歲兒子關在家裏3年,令丈夫十分擔心;最近終於在警方介入下,呼吸到外面的空氣。 「今日印度」(India Today)新聞網報導,婦女和家人住在德里衛星城市古爾岡(Gurugram),她從2020年開始就因懼怕病毒,未曾帶兒子出門,甚至不允許包括丈夫在內的其他家人進門。 印度警方最近接獲丈夫投訴,21日聯同兒童福利小組人員,成功帶出這對母子,經過3年「閉關」,7歲的兒子如今也已經10歲。 剛開始,丈夫暫時借住在朋友家,希望妻子會想通開門,但最後仍不得不在自家附近租了一間套房棲身。這段時間,他每天只能與妻子和兒子視訊通話,但仍每個月匯錢給妻子,讓她能上網購買糧食及日常用品。 這名婦女要求送貨員把商品放在門口,等人走後才戴著口罩取貨,回家消毒。此外,為了不必叫人送瓦斯(桶),她也開始使用電磁爐煮菜。 根據新聞影片,警方進入時,家裏已堆滿垃圾。 丈夫和他的丈人幾乎每天打電話,告知疫情已經結束,現在出門已無危險,但她仍聽不進去,堅持要等兒子接種疫苗後才會出門。 目前印度政府只准許12歲以上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 令社會福利人員憂心的是,雖然印度已開放實體上課多時,但這名婦女仍堅持只讓兒子以視訊方式上課,他也沒有跟母親以外的任何人有實際互動,恐對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20日警方帶隊造訪這名婦女,但被她以自殺威脅逼退,次日重返破門,將兩人帶到醫院,進行體檢及心理治療。 報導說,丈夫對於妻、子終於再次走在陽光下,感到開心,也期待兩人心理治療結束後全家團圓。

  • 減少重症 日本擬讓高齡者一年接種兩劑COVID疫苗

    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今天在防疫專家分科委員會上提出一項方案,有關2023年度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有意讓高齡者等重症風險高的民眾一年接種兩劑。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根據上述方案,重症風險高的民眾可望從今年5月起接種新年度首劑COVID-19疫苗,之後在一般民眾9月到12月接種同年度第1劑時,再同步接種第2劑。 日本目前將COVID-19疫苗定位為免費接種,厚生勞動省有意把免費接種期限從原訂的2022年度結束(2023年3月31日),延長一年到2023年度結束(2024年3月31日)。 COVID-19疫苗接種最重要的是降低重症患者數,因此,包括高齡者、心臟病及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等重症風險高人士,在新年度可望優先接種。 有鑑於新一波COVID-19疫情可能在夏天流行,為了在此之前提高免疫能力,預計將從5月到8月為重症風險高人士接種首劑疫苗。 至於重症風險不高的人士,染疫後仍可能出現重症病例,所以日本政府也將提供所有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的機會,開打時間將落在9月到12月。 厚生勞動省將在3月上旬前,彙整出具體的COVID-19疫苗接種時間表等細節。 時事通信社報導,國外有研究報告指出,接種COVID-19疫苗後預防重症效果可達半年以上、預防死亡效果更可持續10個月以上。 日本從2022年9月起開打可因應Omicron變異株的雙價疫苗,厚生勞動省認為透過讓重症風險高的民眾接種兩劑疫苗,可有效維持體內免疫能力。(譯者:黃名璽/核稿:劉文瑜)1120222

  • 2/20疫情|連17天降溫 本土+11,808 較上周一相比降4.8%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公布國內新增12,06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1,808例本土個案及25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4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1,808例本土病例,為5,471例男性、6,330例女性、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120例),桃園市(1,593例),高雄市(1,428例),台中市(1,331例),台南市(1,037例),台北市(1,006例),彰化縣(578例),新竹縣(379例),屏東縣(316例),苗栗縣(307例),雲林縣(247例),宜蘭縣(244例),新竹市(227例),南投縣(203例),基隆市(187例),嘉義縣(186例),花蓮縣(163例),嘉義市(102例),台東縣(67例),澎湖縣(44例),金門縣(40例),連江縣(3例)。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43例具慢性病史、28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去(2022)年12月27日至今(2023)年2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今年2月5日至2月17日。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5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01例男性、15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期介於今年1月21日至2月18日。

  • 新加坡首起接種疫苗死亡案例 28歲男子死於心肌炎

    新加坡出現首起與接種COVID-19疫苗相關的死亡案例,星國衛生部表示,一名28歲男子在接種一劑莫德納疫苗21天後過世,死因判定為心肌炎;驗屍官裁定死因可能與接種疫苗有關。 衛生部昨晚發布新聞稿表示,這名孟加拉籍男子於2021年6月18日接種第一劑莫德納COVID-19疫苗,同年7月9日在工作場所昏倒,隨後過世。 衛生部指出,驗屍官15日裁定這名男子死亡為一起不幸的醫療事故,死因為心肌炎。經考量各種因素後,驗屍官裁定死亡原因可能與接種疫苗有關。 在新加坡「疫苗致傷經濟援助計畫」(Vaccine Injury Financial Assistance Program)下,男子家屬將獲新幣22萬5000元(約新台幣511萬元)的援助金。 新加坡於2020年底啟動全國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衛生部表示,至今共施打了超過1700萬劑疫苗。這是星國首起與接種COVID-19疫苗相關的死亡案例。 在全國疫苗接種計畫下,新加坡政府提供輝瑞、莫德納、Novavax及科興疫苗,免費為民眾接種。

  • 口罩下周鬆綁 嘉義市17日起打疫苗送500元禮券

    中央宣布預定2月20日解除大部分室內外戴口罩規定,嘉義市政府為提升群體保護力,今天宣布2月17日至3月20日止,50歲以上市民到嘉義市COVID-19疫苗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疫苗、不限劑次、不限廠牌,都贈送500元禮券,送完為止。  市府衛生局表示,中央將大幅度放寬戴口罩的規定,為降低中高齡感染新冠肺炎造成中重症的風險,市府鼓勵50歲以上市民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市府衛生局表示,去年中央送500元商品卡(禮券)及市府加碼送500元禮券共1000元禮券,共鼓勵2萬4028位65歲以上長者接種疫苗,促進保護力。  市府衛生局指出,至今年2月14日,全市新冠肺炎疫苗完成接種率第1劑90.2%、第2劑85.7%、追加劑73.3%、第2劑追加劑20.6%,而65歲以上完成第1劑、第2劑、追加劑、第2次追加劑、第3次追加劑呈現遞減狀況,最高第1劑89%,最低第3次追加劑9.8%。 券

  • 英國王后卡蜜拉再度確診COVID-19 出現感冒症狀

    白金漢宮今天表示,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的妻子卡蜜拉(Camilla)王后出現感冒症狀後,檢測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呈陽性,這已是她第2次染疫。 白金漢宮的聲明指出:「在出現感冒症狀後,王后陛下的COVID-19檢測呈現陽性。」 因此,卡蜜拉王后取消了本週的所有公開活動。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卡蜜拉王后目前「精神不錯」且正在休養。 這是75歲的卡蜜拉王后第2次確診COVID-19,上次染疫距離現在將近一年時間。(譯者:陳彥鈞)1120214

  • 《財政》GDP衝擊新冠>GFC 稅收降幅不到2009年一半

    【時報記者葉時安台北報導】COVID-19短期內所造成的GDP衰退,相較全球金融危機(GFC)來得嚴重,但預計中期損失相對較低。2020年企業所得稅及營業稅的下降幅度小於2009年,以及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增加,致2020年OECD整體稅收下降1.8%不到2009年(-5.3%)的一半。在稅收占GDP比率方面,2020年有四分之三的OECD國家之個人所得稅占GDP比率上升,而2009年則相反。貨物稅(Exc.)在2020年大多數國家下降,而2009年普遍增加。營業稅在2009年大多數國家下降,但2020年平均沒有變化。企業所得稅及社會保障繳款在兩次危機中經歷相似的變化,前者下降,後者上升。 「百年難得一見的健康危機」COVID-19危機重創各國經濟,對低收入家庭及其他弱勢群體影響更甚,進而加劇所得分配不均現象,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國紛紛推出降稅,以及增加衛生、社會福利支出等措施,致政府稅收減少、財政狀況顯著惡化。OECD之收入統計年刊(Revenue Statistic)刊載專文,探討COVID危機對OECD國家稅收之衝擊、稅收與GDP的關係、受危機影響最大的稅目,以及與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global financial crisis, GFC)之異同。  為因應COVID-19之衝擊,OECD各國偏向以實施減稅或延期繳納等稅政措施為優先,再搭配有助於減少失業及企業倒閉的支持措施(support measure),其適用對象大致包括個人與家庭、企業及特定行業,就稅目而言,則集中於個人所得稅(personal income tax, PIT)及社會保障繳款(social security contribution, SSC)、企業所得稅(corporate income tax, CIT)、營業稅(value-added tax, VAT)。  速退稅居多,應係藉此加速紓緩民眾與企業的財務困窘,但透過稅收收入跨年遞延效果,可使整體政府財政的減損程度較小,或止於暫時性的稅損。此外,則是針對高度仰賴接觸人群因而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餐飲觀光等產業或弱勢家庭,提供直接降低稅率、稅額減免等措施,或對高盈餘、高所得者課徵較高稅額,以調節財政收入與支出之失衡。  普遍見諸各國的延繳或減稅措施,加上疫情制約經濟活動、降低勞動參與等交互作用,2020年OECD國家在稅目別收入上產生不小變化,其中直接稅(主要是企業所得稅)所受影響高於間接稅或財產稅,以下依OECD之稅收分類2觀察相關變化。如個人所得稅及社會保障繳款占GDP比率各提高0.3個百分點、企業所得稅占GDP比率下降0.2個百分點,降幅最大;財產稅(property taxes, Prop.)占GDP比率微幅提高0.05個百分點;營業稅占GDP比率小幅下降0.02個百分點;貨物稅(excises, Exc.)占GDP比率下降0.1個百分點。  COVID-19短期內所造成的衰退,相較GFC來得嚴重,但預計中期損失相對較低。2020年OECD之GDP年減4.6%,甚於2009年之-3.4%。COVID-19事件後,對2024年全球產出預測因此調降約3%(可視為COVID-19之淨影響程度),而GFC後的調降幅度則接近10%,主因金融和銀行業為全球金融危機的中心,與其他經濟部門關係密切。COVID-19的衝擊在2020年下半年已縮小,且已開發及發展中國家(advanc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的全球製造業都出現V型復甦,但GFC期間並未出現此現象。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