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推薦一款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口服藥適用於症狀輕微、但住院風險高的患者,像是老年人或未接種疫苗的人。 法新社報導,這款名為「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的COVID-19口服藥,由美國默沙東集團(Merck & Co)開發生產,建議在出現染疫症狀後儘快服用,並持續服用5天。 世衛組織一個專家小組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表示,免疫系統較弱或慢性疾病患者,如果感染了COVID-19但非重症,也建議服用這種口服藥。 不過專家表示,由於潛在危害,不建議「年輕和健康的患者,包括兒童、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服用這款藥物」。 世衛這項新建議是基於對4796名患者的6項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這是「迄今關於這款藥物的最大資料集」。 試驗顯示,「莫納皮拉韋」降低住院風險,每1000名高風險病患的住院人數減少43人,並使症狀消失的速度平均加快3.4天。 很少跡象顯示「莫納皮拉韋」對死亡率有所影響,平均每1000名患者的死亡人數僅減少6人。 世衛組織承認,由於「莫納皮拉韋」的成本和可得性問題,可能會使中低收入國家在取得藥物上面臨挑戰,加劇健康不平等。 儘管疫苗仍是對抗COVID-19的最重要工具,但專家對於增加新的口服治療表示樂見。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抑制病毒的複製能力,並能抵抗變異病毒。 目前全球主要只有兩款COVID-19口服藥,除了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之外,另一為美國輝瑞(Pfizer)生產的Paxlovid。 但默沙東這款口服藥仍有許多潛在擔憂,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尚未授權18歲以下者使用,因為恐影響骨骼和軟骨生長。
越南衛生部今天通報,新增11萬301人感染COVID-19,這是越南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首度上看6位數,寫下COVID-19在越南現蹤兩年多以來的新紀錄。 越南衛生部通報,在這逾11萬例新增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中,僅有21例為境外移入。截至目前,越南全國累計超過370萬人染疫,並有4萬452人染疫死亡。 越南首都河內市的單日新增確診數繼續高居全國之冠,今天通報有超過1萬5000人染疫、18人病亡。目前河內市共有約60萬人染疫監測中,其中有約59萬人在家自我照護而沒前往醫院。 河內市先前為了響應「與病毒共存」政策,拍板讓郊區的1至6年級學生自2月10日起返校上課,自此單日新增病例中這一年齡群的孩子就占了10%,到校上課率因而大幅下滑,2月28日則又改回線上上課。 至於河內市市中心的1至6年級學生原本定於2月21日重返校園,但主管機關臨時在2月18日宣布取消這一計畫,又繼續讓學生在家上課,至今仍未見進一步的正式返校公告。 越南人口數約9800萬,全國迄今共計施打了近2億劑次的COVID-19疫苗,其中18歲以上人口施打總劑次約為1.77億。越南全國63省市中有62個省市的18歲以上人口疫苗覆蓋率超過9成。
面對COVID-19變異株Omicron帶來的健康風險,巴西連續第2年取消嘉年華街頭遊行活動,但在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等大城市仍可參加付費的私人派對,掀起爭論。 嘉年華(Carnaval)日期定在復活節的40天前,但因復活節沒有固定,而是以每年北半球入春後第一個月圓後的星期日為準,因此狂歡節的日期跟著變動。今年的嘉年華是3月1日。 鑒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變異株Omicron肆虐,巴西各州首府都宣布取消或延後舉行今年的嘉年華街頭遊行活動和大型森巴舞學校花車遊行,但狂歡節期間仍有超過450場私人派對在巴西各地舉行。 雖然這些私人派對必須遵守各市政府制定的衛生規定,仍掀起熱議。一些人批評,「嘉年華只為那些有能力付錢的人存在」;另一些人則說,他們在要求提供COVID-19檢測陰性結果和疫苗接種證明的地方感到更安全。 全國森巴舞學校聯盟(Fenasamba)主席甘伯斯(Kaxitu Ricardo Campos)指出,特殊限制可能造成社會隔離,因為沒有錢的廣大人民被迫待在家裡,而有錢人可以照樣參加私人派對。 甘伯斯表示,巴西整個文化版塊在疫情大流行中遭受重創,得以重組並逐步恢復活動。但在目前的限制下,森巴舞學校在組織排練、爭取贊助和銷售化妝舞衣等各方面,仍然困難重重。甘伯斯認為,巴西社會對嘉年華和森巴舞學校的活動存在偏見,而這與結構性種族主義有關。 甘伯斯認為,近年來一些意識形態開始影響遊行活動,有一些市政廳撤回財政支持,有一些宗教團體說嘉年華狂歡節違反上帝的教義,反映了對源自非洲的宗教和不同文化的偏見。 巴西感染管制專家狄亞斯(Viviane Hessel Dias)說,Omicron是目前在巴西冠狀病毒的主要變種,傳染力強,最好避免任何群聚活動。因為在狂歡派對上,無論是街頭聚會還是私人聚會,人們都會摘下口罩吃東西或喝飲料,所以無論市政府制定的衛生規定如何,都沒有充分的保護保證。 此外,狄亞斯說,COVID-19檢測可能顯示假陰性結果,而患有合併症或沒有完整接種疫苗的人更容易染疫和發展成重症。(編輯:馮昭)1110301
Omicron變異株來襲,馬來西亞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昨天新增3萬2070人染疫,再創疫情以來新高。因應確診數上升,當局決定重啟一間月初才關閉的隔離治療中心,收治風險高的患者。 Omicron變異株蔓延全球,新加坡、馬來西亞近期都出現新一波疫情,確診數居高不下。據馬國官方統計,境內昨天新增3萬2070人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其中3萬1861人為本土案例,209人為境外移入案例;另新增46起死亡案例。 馬來西亞確診人數攀升之際,綜合馬媒報導,馬國政府決定重啟月初才關閉、位於沙登農業博覽館的隔離與治療中心,以備不時之需。這間中心今天重啟,預計可容納850名患者。 馬來西亞衛生部長凱里(Khairy Jamaluddin)表示,由於部分高風險的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仍被送到醫院,重啟這間隔離與治療中心是必要之舉;有需要的話,這些患者可以在隔離與治療中心及早接受治療。 這樣一來,他說,醫院可專注照顧其他狀況較為嚴重COVID-19患者,也不會影響其他非COVID-19病患的治療。 馬來西亞目前有數十間隔離及治療中心,收治4000多名確診者。 截至目前,馬來西亞累計333萬7227人確診,其中3萬2534人病故。 在治療藥物方面,星洲網報導,凱里透露,他已與輝瑞(Pfizer)簽署最後協議,以獲取輝瑞的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預計3月運抵馬來西亞。 此外,對於馬來西亞全面開放邊境的時間,據報導,凱里昨天回應表示,已決定日期,將交由首相對外宣布。 外界預期,馬來西亞最快將於3月全面開放邊境。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COVID-19變異病毒株Omicron的亞型變異株BA.2,不會比Omicron本身嚴重。 法新社報導,世衛官員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在線上問答環節中表示,根據從幾個不同國家患者身上取得的檢體,「我們沒有發現BA.1和BA.2引發的疾病嚴重程度有所差別」。 她說:「因此,在住院風險上,BA.1與BA.2引發的嚴重性相當,這點極為重要,因為在許多國家,不論是BA.1還是BA.2,感染病例的數量都很大。」 擔任世衛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技術諮詢小組主管官員的范科霍芙,公布追蹤病毒演化的專家委員會的研究結果。 他們的結論可讓丹麥等國鬆了一口氣,因為BA.2變異株在那些國家廣泛傳播。 世衛在聲明中表示,從初步數據來看,BA.2「本質上來說,比BA.1更容易蔓延」,進一步的研究正在進行,希望能發現BA.2傳播力較強的原因。 世衛補充道:「不論如何,全球所有變異株的傳播情況據報都在減少。」 根據法新社今天彙整官方數據所做的統計,COVID-19已在全球奪走超過580萬條人命。 考慮到與COVID-19有關的超額死亡率,世衛估算真正的病故人數可能會高出2到3倍。(譯者:李晉緯/核稿:張曉雯)1110223
全世界對抗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這3種疾病的工作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而中斷,國際防治組織今天表示,至少需要180億美元才能讓相關工作重返正軌。 「全球對抗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基金會」(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的目標是在2024年至2026年籌到比上次在2019年募到的金額多40億美元。 這個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基金會表示,COVID-19疫情阻礙了基金會在全球對抗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相關的篩檢、預防和治療工作,募資180億美元目的在扭轉此一頹勢。 基金會在去年9月發表的2020年度報告中指出,在基金會有設點的國家,發現接受抗藥性結核病治療的人數減少了19%,愛滋病預防計畫規模縮減了11%。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020年有150萬人因結核病不治。在COVID-19疫情之前,結核病是每年奪走最多人命的傳染性疾病。 基金會表示,180億美元當中的60億美元,將用於改善疫情相關整備工作,透過支援醫護人員、強化實驗室功能和投資診斷工具等方面來進行。 基金會預期,相關資金將可在2024年至2026年拯救2000萬條人命。(譯者:紀錦玲/核稿:曾依璇)1110223
美國每天COVID-19新增確診較5週前創下的新高紀錄銳減90%,衛生官員謹慎但樂觀地表示,由Omicron變異株引發的前所未有疫情開始出現好轉,已有多州宣布解除口罩令。 美國新聞網站CNBC報導,隨著美國開始從Omicron浪潮中復甦,當局和各州領導人正試圖走出這場自兩年前疫情開始以來一直困擾著每個人的危機。公衛領導人開始制定計畫,將新型冠狀病毒作為未來持續、但可控制的風險來因應。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彙整的數據,美國目前每天平均新增確診約8.4萬例,低於今年1月15日每天80多萬例的疫情高峰。CNBC分析數據後發現,全美各地普遍出現這個下降趨勢,在過去2週,美國所有地區平均每天新增病例減少至少40%。 此外住院率也驟降。根據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7天平均數據顯示,截至2月21日,約有6.6萬名COVID-19病患住院,低於1月20日15.9萬名病患住院的高峰。 COVID-19死亡人數通常會比病例增加滯後數週,雖然有所上升,但顯現趨緩的現象。2月1日,平均每日死亡人數達到約一年來的最高水平,每天近2600人,此後降至2000人以下。 白宮防疫協調官齊安茲(Jeff Zients)上週簡報時表示:「雖然我們尚未達到所有人都希望達到的目標,但目前看到全國病例和住院人數大幅下降,讓我們備感鼓舞。」 Omicron變異株導致一波前所未有的病例激增,將美國染疫人數從感恩節後的每天不到10萬人,推升至1月中的80.2萬人,之後又以同樣快的速度下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家努佐(Jennifer Nuzzo)說:「就像洪水爆發一樣,來得又快又急。」 儘管美國目前往對的方向走,但努佐警告,Omicron亞變種BA.2可能會減緩復甦。BA.2比原本的Omicron菌株更具傳染性,儘管目前在美國的病例數還不多。 努佐說:「我不認為BA.2會引發我們在冬天看到的劇烈增幅。」她指出在這波Omicron疫情過後,可能會產生相當數量的群體免疫。 努佐說:「我們現在處於與2020年不同的狀態。我們有疫苗,而在每個病例的基礎上,這種病毒的致命性往往較低,儘管這與我們的群體免疫程度非常密切相關,但現在我們有更多能力來更善用資源。」 加州上週搶得全國第一,率先推出一項計畫來度過大流行的危機階段,將病毒作為一個可控制的持續性風險來應對。州長紐松(Gavin Newsom)說,加州必須學會與病毒共存,使用過去兩年開發的工具,並盡可能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準備。 紐松17日在記者會上說:「我們都已經明白這場危機開始時沒有被理解的東西,那就是沒有結束的日期,也沒有宣布勝利的時刻。」 隨著Omicron疫情浪潮消退,民眾渴望擺脫防疫限制。紐約州和加州室內公共場所戴口罩規定將於本月到期,但學校戴口罩令目前仍有效。新澤西州已宣布將於3月取消校園戴口罩的規定。 民主黨籍的新澤西州州長墨菲(Phil Murphy)本月稍早時表示:「這不是宣布勝利,而是承認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與病毒共存。」 努佐表示,在疫苗覆蓋率高的州取消口罩強制令很合理,但在室內擁擠空間配戴口罩仍是很好的做法。 努佐說:「我們並不是說你不需要戴口罩。只是不用讓星巴克(Starbucks)店員必須大聲勸導、並可能因此報警,只是因為客人沒戴口罩。」(譯者:陳怡君/核稿:陳昱婷)1110223
越南衛生部20日通報新增4萬7200人確診COVID-19,其中8例為境外移入病例。越南單日新增確診數從農曆年不斷攀升,今天再度刷新疫情爆發以來的紀錄。 根據越南衛生部所提供的資訊,首都河內市的單日新增確診數高居越南全國之冠,今天通報新增超過5100人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 此外,放眼全國,過去7天平均每天單日新增逾3萬7000人確診。 越南衛生部今天還通報新增78人染疫死亡,迄今越南的染疫死亡數已將近4萬人。 越南去年4月下旬爆發新一波本土疫情,迄今已經有超過278萬人染疫,而在去年4月新一波本土疫情爆發之前,全國確診病例不到3000例。 越南總人口數約9800萬,迄今有將近7600萬人都施打了兩劑疫苗,超過3650萬人已經接種了第三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21日新增4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及45例境外移入。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1)日公布國內新增4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個案及45例境外移入(2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1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50多歲。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2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80多歲,分別自美國(9例)、香港(3例)、荷蘭及澳大利亞(各2例)、日本、丹麥、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孟加拉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21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1月15日至2月20日;詳如新聞稿附件。 指揮中心指出,今年1月31日公布之案18874及2月19日公布之案20028境外移入病例,經基因定序及疫調後改判為本土病例。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16672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146253例排除),其中20056例確診,分別為4615例境外移入,1538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4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2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臺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臺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各1例;另13例為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主導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在2021年大發利市,當年為BNT帶來160億至170億歐元的營收,對德國經濟成長率貢獻達1/5,「我不記得有任何一家德國企業,曾經對經濟成長有這麼大的貢獻」,德國總體經濟與景氣研究所(IMK)所長杜立安(Sebastian Dullien)表示,「產值幾乎完全在國內創造,對經濟成長因此有直接的正面效益」。 Covid-19病毒由蛋白質包覆,裡面的遺傳物質RNA可稱為「病毒製造說明書」,最外層有突起的棘狀蛋白。棘狀蛋白是病毒和人體細胞結合的關鍵,類似鑰匙與鎖孔,結合後病毒會進入宿主細胞,釋放出RNA誘使被劫持的細胞酵素大量複製病毒蛋白質,從而破壞免疫系統。 以往的疫苗大多採用減毒病毒,將降低毒性的病毒打入身體中讓免疫系統先認識對手,製造抗體,但此類疫苗須分離、培養並純化病毒,研發生產耗時。mRNA疫苗則是新穎的概念,傳送棘狀蛋白的基因序列指令至細胞,由細胞自行製造病毒片段,再自行產生抗體。其優點是開發速度快且便利,不再需要巨大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在數百萬個雞蛋中培育病毒,只需一個實驗室就可以對抗原的蛋白質進行測序,並能夠「在一個100毫升試管中製造出100萬劑量的mRNA」。但其缺點是儲存與冷鏈條件嚴苛,難以在新興國家推廣使用。不論如何,mRNA疫苗在本次研發競賽中迅速取得優勢,此前腮腺炎疫苗花了四年時間才成為「有史以來最快的疫苗」,而BNT和莫德納疫苗只用了11個月,有效性達95%。 相較於存放遺傳訊息並具雙鏈結構的DNA,mRNA(信使核醣核酸)屬於單鏈分子,由DNA轉錄而來,能傳遞遺傳訊息,為下一步合成蛋白質提供所需訊息,「沒有mRMA,人類的遺傳密碼就不能被使用,蛋白質就不能被製造,身體就不能工作」,BBC專文表示「如果說DNA是金融卡,那mRNA就是讀卡機」。mRNA極為脆弱,會被體內細胞排斥並降解,許多人認為難以製成藥物,但該理論提出者科學家卡塔林(Kariko Katalin)卻始終信心滿滿,「我知道這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你知道,有點卡珊德拉(希臘神話中說預言的公主)的感覺,我可以看見未來,但沒有人相信我」,她聯手美國免疫學家Drew Weissman成功將mRNA修飾植入人體並誘發免疫系統的正常抗體反應。2018年脂質包覆傳遞的提出使mRNA能夠安全進入細胞中,也讓此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mRNA技術的未來應用引發許多想像空間,一般認為最可能用於對抗其他傳染病,包括流感或禽流感、愛滋病毒、SARS、伊波拉病毒與茲卡病毒等,且在面對病毒的變異上,mRNA疫苗僅要修改指令內容即可,不必重新培育病毒等複雜程序;另一方面亦可能用來開發癌症疫苗,「癌細胞通常會有某些表面標記物,這是體內其他細胞所沒有的」,科學家布拉克尼說「你可以訓練免疫系統識別並殺死這些細胞,就像可以訓練免疫系統識別並殺死病毒一樣」;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或紅斑性狼瘡,引導體內細胞生產所需蛋白質也是另一個期待方向。 這次開發Covid-19疫苗的競賽是由新科技打敗舊技術,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如BNT與莫德納取得空前成果,傳統的疫苗大廠如賽諾菲(Sanofi)、默沙東(Merck & Co)及葛蘭素史克(GSK)反落居下風。有人認為傳統疫苗大廠或許是出於過度謹慎保守的態度致研發成果不如預期,但未來mRNA是否主宰疫苗與藥品的發展仍在未定之天,例如採用mRNA技術平台的CureVac便未通過Covid三期試驗;莫德納測試的mRNA屈公病藥物劑量為其COVID-19疫苗的70倍引發副作用疑慮等。
英國今天表示,將向所有5到11歲孩童提供COVID-19疫苗,擴大向兒童推出疫苗接種,跟進其他國家做出這項決定。 路透社報導,英國衛生大臣賈維德(Sajid Javid)宣布這項措施時說,他已接受專家的建議;專家認為,讓年幼兒童接種疫苗,有助於防範未來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再起。 英國已向脆弱孩童提供COVID-19疫苗,但在擴大讓5到11歲孩童接種疫苗上,速度比美國、加拿大、愛爾蘭與以色列緩慢。 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ttee on Vaccination and Immunisation, JCVI)表示,如果未來再爆發COVID-19疫情,向5到11歲孩童提供疫苗,有助於提高預防兒童得到重症的保護力。 賈維德說,政府接受了讓英格蘭5到11歲孩童接種疫苗的建議,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準備推出疫苗。 他說:「NHS準備在4月擴大向所有孩童提供這項非緊急措施。因此,在我們學習與病毒共存時,如果有意願的話,家長可以接受這項提議,提高防範未來出現新一波COVID-19疫情的防護力。」 英國政府將在21日公布與COVID-19共存的進一步細節。 JCVI表示,已有讓這個年齡層接種輝瑞/BNT(Pfizer/BioNTech)兒童疫苗的非緊急措施,讓他們在間隔12週注射第2劑。 英國的4個構成國已根據JCVI指導方針推出COVID-19疫苗。蘇格蘭與威爾斯表示,將接受JCVI建議向5到11歲孩童提供疫苗接種。 英國染疫不治病例累計達16萬例,雖已迅速向年長者與最脆弱者提供疫苗,但在向孩童提供疫苗上,英國態度較為謹慎。 傳染病防治退休顧問英格利許(Peter English)表示,兒童染疫不治病例很罕見,但在降低兒童的COVID-19長期後遺症或重症風險上,接種疫苗很重要,且疫苗是安全的。 英格利許說:「有許多其他國家讓5歲以上孩童接種疫苗已數個月,有關疫苗安全性的證據隨處可見。英國在這個議題上慢半拍。」(譯者:張曉雯/核稿:徐睿承)1110217
自從外界上週開始擔心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可能感染了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以來,她今天首度參加面對面的官方活動時,抱怨自己身體靈活度的問題。 95歲的女王在溫莎城堡官邸接待2名高階皇家海軍軍官的影片曝光,影片中可見女王拄著拐杖站立說,「如你們所見,我動不了」。 女王在位於倫敦以西的溫莎城堡橡木廳(Oak Room)會見這2名軍官時,指著自己的左腿或腳,稱這個部位令她感覺不舒服。 白金漢宮拒絕對此事置評,但據瞭解,女王是感到有些僵硬,而非弄傷了自己或身體不適。 另一方面,女王長子查爾斯王儲(Prince Charles)在二度確診COVID-19前2天才會見女王,讓人愈來愈擔心女王可能暴露於病毒風險。 根據幕僚說法,查爾斯的妻子、康瓦爾公爵夫人卡蜜拉(Camilla)隨後也確診,兩人後來一直在自我隔離。 白金漢宮並未透露女王本人是否已接受任何COVID-19篩檢。女王本月紀念登基70週年。 法新社報導,女王昨天在溫莎城堡舉行兩場視訊會議,接見來自愛沙尼亞和西班牙的新任大使。 本月稍早,女王於登基70週年前夕在她位於英格蘭東部山均漢姆堡(Sandringham)的宅邸接待當地人士。 女王去年秋天曾出現未對外說明的健康問題,並為此住院一晚,隨後遵循醫囑休養。據說女王在山均漢姆堡接待賓客一事是她那次住院以來親自出席的最大一場公開活動。 王室當時因為對此事不夠公開透明飽受外界抨擊,最後終於證實女王曾於10月間住院一晚接受「初步」檢測,但迄今從未對外說明檢測性質為何。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莫德納(那斯達克代號:MRNA)今日宣佈將在台灣設立子公司,同時也將於香港、新加玻、馬來西亞設立據點。莫德納現今在亞太地區已擁有日本、南韓及澳洲辦公室。這項聲明展現了莫德納對亞太地區持續性的承諾,及將亞太地區納入長期策略與商業展望的重要環節中。 莫德納執行長Stephane Bancel表示,台灣於2020年即與莫德納簽訂首批COVID-19疫苗供應協議,很高興宣佈將在台灣設立子公司。期待後續有更多的合作機會,能為台灣民眾提供更多mRNA技術的健康照護方案。莫德納計畫在台灣設立子公司的決定,顯示對台灣生技產業潛力的肯定,更反映出莫德納與主管機關良好的合作關係。除了不斷拓展mRNA治療藥物以造福台灣及更廣泛地區,莫德納更積極招募團隊以強化的當地據點。 莫德納擴展中的產品線包括40個開發中計畫,其中25個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此外亦持續更新COVID-19策略,以因應Omicron等各種令人憂慮的變異病毒株,並為多種疾病和病症開發全新疫苗和治療藥物。莫德納正在研發mRNA相關藥物,以針對感染性疾病、免疫腫瘤學、罕見及超罕見疾病與自體免疫疾病提供預防和治療,並滿足目前尚未達到的需求。 莫德納在全球十二個國家設有辦公室,其中十個為子公司。莫德納的COVID-19疫苗已獲得70多個國家的主管機關核准,其中至少19個位於亞太地區。在台灣,莫德納的COVID-19疫苗目前已獲核准18歲以上成人接種,第二劑疫苗接種滿五個月即可接種追加劑。 莫德納與台灣所簽訂的供應協議,承諾於2022年開始提供2000萬劑COVID-19疫苗,以及次世代追加劑型(booster vaccine candidate),並於2023年再提供1500萬劑。這份供應協議是在2021年500萬劑供應協議之後所追加。
韓國當局今天證實本月將提供第4劑COVID-19疫苗。同日瑞典公共衛生局也建議80歲以上長者、療養院住民,以及接受居家照護人士,應接種第4劑疫苗。 路透社報導,韓國保健福祉部長權德喆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因應會議上表示,高風險族群將率先接種第4劑疫苗,也就是第2支追加劑。 他說:「鑒於近來60歲以上長者病例增加,我們計劃對療養院和照護設施的住民,以及免疫力低下的其他族群提供第4劑。」 韓國現在因Omicron病例激增,每日確診頻創新高,但韓國民眾普遍已接種疫苗,5200萬國民中逾57%已打完第一劑追加劑,有助減少死亡和重症率。 當局今天也證實,將額外提供數以百萬計的居家篩檢套組,來舒緩短缺問題。 另外根據法新社,瑞典公共衛生局今天表示:「瑞典COVID-19傳播態勢依然嚴峻,近幾週通報的病例逐漸增加,包括重症風險較高的族群。」 「免疫系統對疫苗的反應力,以及建立持久防護的能力,會隨著年齡衰減。」 公共衛生局還說,第4劑最少須與前一劑相隔4個月。 瑞典逾85%的80歲以上長者都接種過第3劑疫苗,18歲以上則有55%打完第3劑。 瑞典在疫情之初選擇不封城,引發全球媒體關注。儘管Omicron病例激增,瑞典仍於9日解除所有防疫限制。 瑞典累計已逾1萬6500人因COVID-19病故,人數稍低於歐洲平均,但遠高於鄰國挪威、芬蘭和丹麥。
高端今天公布COVID-19疫苗在巴拉圭進行的臨床三期試驗解盲結果,數據顯示,疫苗安全耐受性良好,且中和抗體效價達對照組AZ疫苗的3.7倍,通過試驗設定優越性基準(superiority),巴國同步核准EUA緊急授權。 高端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在巴拉圭進行的第三期試驗解盲達優越性基準,巴國藥政法規主管機關DINAVISA因應當地防疫需求,在完成實地查廠,並審閱相關藥毒理、動物試驗,台灣第一、二期臨床試驗,以及巴拉圭三期臨床試驗及化學製造管制等技術性文件後,同步於2022年2月14日核定高端新冠疫苗在巴拉圭的緊急使用授權(E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