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UKHSA)今天指出,已在國內檢測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變異株BA.2.86首例,這名患者近期並未有旅遊史。 路透社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昨天指出,正在追蹤COVID-19的一種高度突變新型變異株BA.2.86。 BA.2.86變異株已在以色列、丹麥和美國被檢測發現。(譯者:徐睿承)1120819
輝瑞大藥廠(Pfizer Inc.)今天表示,其更新的COVID-19疫苗經過針對新興變異株的試驗顯示,在老鼠實驗上可中和「艾里斯」(Eris)亞型變異株的活性。 路透社報導,輝瑞與其德國夥伴BioNTech SE以及其他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製造商莫德納(Moderna)和諾瓦瓦克斯醫藥公司(Novavax)已經製造出針對XBB.1.5亞型變異株的疫苗。 暱稱為「艾里斯」的新變異株EG.5與XBB.1.5類似,是仍為主流的Omicron變異株的亞系變異株。 根據最新的政府數據,EG.5在美國的COVID-19病例中占了超過17%。在美國,COVID-19相關住院病例從6月的最近低點增加超過40%,但仍比2022年1月的Omicron疫情高峰低了超過90%。 中國、韓國、日本與加拿大等國也都偵測到EG.5變異株。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EG.5歸類為「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 of interest),指出它應比其他變異株受到更密切關注,因為EG.5突變後傳染性可能會變得更高或引發更嚴重病情。(譯者:張曉雯/核稿:徐睿承)1120818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宣布正在追蹤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一種高度突變新型變異株,這種變異株稱為BA.2.86。 路透社報導,CDC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證實,美國、丹麥和以色列都已檢測出名為BA.2.86的新型變異株。 CDC表示:「隨著我們更加了解BA.2.86,CDC關於保護自己免受COVID-19感染的建議仍然維持不變。」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稍早在X發文稱,已將BA.2.86列為「監控中變異株」(Variant Under Monitoring),因為它攜帶大量突變基因。 WHO表示,截至目前,僅有少數國家通報發現這款變異株的少數基因序列。 德州休士頓美以美醫院(Houston Methodist)臨床微生物學醫療主任朗恩(S. Wesley Long)解釋,與目前的XBB.1.5主流變異株相較,這個新譜系有36個突變。 他說,BA.2.86是否能擊敗其他病毒株,抑或是在躲避先前感染或接種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方面具有任何優勢,仍有待觀察。 賀勤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Center)病毒學家布倫(Jesse Bloom)在今天發布的簡報中表示,初期分析表明,新變異株「將比XBB.1.5更容易躲避針對Omicron之前和第一代Omicron變異株產生的抗體」。 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1.5是目前的COVID-19疫苗追加劑所瞄準的病毒株。 布倫的簡報指出,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BA.2.86傳播力低於當前的主流變異株,因此永遠不會廣泛傳播,但仍需要更多基因序列資料以供研究。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最新統計,被專家暱稱「艾里斯」(Eris)的COVID-19新變異株EG.5,最近已成為美國主要流行變異株,但似乎未見重症風險增加或構成直接危險。 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5日公布數據,美國所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個案中,EG.5變異株占比已從7月22日的大約12%增至17%,成為國內最主要的流行變異株。 不只美國,許多國家也都通報驗出EG.5變異株。 隨著疫苗接種率提升,COVID-19威脅已大幅降低,但新型變異株仍持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從2021年底開始流行,此後衍生出多種變異株,EG.5就是隸屬Omicron家族之下。 目前EG.5變異株並沒有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醫學專家指出,EG.5似乎不會比先前的COVID-19變異株造成更嚴重症狀。美國白宮或國會方面沒有任何人就此事發表嚴正聲明,CDC也尚未立即回覆Politico的置評請求。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開始追蹤EG.5疫情,但還未將其列為「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 of interest)或「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 of concern)。相較之下,美國先前主要流行的XBB.1.5被列為需留意變異株。 感染EG.5的主要症狀與先前變異株大同小異,會出現典型的感冒症狀,例如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和發燒。 至於民眾是否需接種COVID-19追加劑疫苗,Politico報導指出,從今年6月以來,衛生官員和多家藥廠一直致力研發也能對付EG.5變異株的疫苗,因為它隸屬於Omicron家族。 美國民眾有望於今年秋季開始接種新型疫苗。
美國製藥大廠輝瑞(Pfizer)在COVID-19疫情期間靠疫苗達成創紀錄銷售額,但疫情危機結束輝瑞的業績也一落千丈,今年以來股價下挫31%,如今尋求從癌症製藥等力挽狂瀾。 「華爾街日報」報導,輝瑞/BNT疫苗(Pfizer-BioNTech)與相關藥物去年讓輝瑞公司締造1000億美元銷售額,是第一個業績能突破千億美元大關的藥廠,股價也隨之長紅。 但隨世界各地紛紛走出疫情危機,COVID-19疫苗與相關藥物熱度明顯退燒,導致輝瑞在最近一季的整體銷售額相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還為此下修今年全年業績預估上限。 輝瑞股價今年到目前下跌31%,相當於市場資本失血超過880億美元,自從市值2021年達到巔峰以來,輝瑞的市值已掉了1440億美元。 COVID-19疫苗銷售驟減後輝瑞正來到艱困時刻。雪上加霜的是進入2030年後,輝瑞估計將損失約17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原因是一些明星商品如治療關節炎的藥物「捷抑炎」(Xeljanz)將失去專利保護。 總部位於紐約的輝瑞已計劃透過申請一系列新藥上市來增加收入,也已開始把從COVID-19疫苗賺到的錢用來強化其他產品。輝瑞計劃以430億美元買下癌症藥物生技公司Seagen,藉由將重點轉向癌症藥物盼在2030年能另創100多億美元的銷售業績。(譯者:陳亦偉)1120807
日本厚生勞動省專門小組昨天同意使用日本大型藥廠「第一三共」研發的COVID-19疫苗,厚勞省將儘速批准。這將是日本企業研發的COVID-19疫苗首度正式獲准製售。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厚勞省(相當於衛生福利部)專門小組昨天同意第一三共(總社位於東京都)研發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的使用。 第一三共藥廠採用傳訊核醣核酸(mRNA)技術製作疫苗,日本厚勞省將正式批准藥廠製銷,這將是日本國內製藥廠商研發的COVID-19疫苗正式獲准製銷。 另一家日本製藥大廠鹽野義製藥(總社位於大阪)研發的COVID-19疫苗,日本厚勞省專門小組持續研議中。 日本在疫情流行初期都是從海外購買疫苗,至今日本還沒有國產COVID-19疫苗,使用的是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等海外製藥大廠研發的COVID-19疫苗。第一三共於今年1月向日本政府申請新型mRNA COVID-19疫苗的製售,是日本國內藥廠首度提出申請。(編輯:馮昭)1120801
韓國近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人數又出現明顯增勢,近一週每天平均確診人數達4.5萬人,最高突破5萬例,並可能持續擴大。 韓聯社報導,中央防疫對策本部統計,25至31日間新增確診人數日平均達到4萬5529人,較前一週增加17%,日均確診數連續5週上升。 其中25、26、27日新增確診數都超過5萬例,最高突破5.7萬例,這也是今年1月11日以來,韓國單日新增確診數時隔半年達到5萬例以上。 重症患者在近一週每天平均達174例,病歿人數增至13例,也較前一週平均每天150例重症、8例病歿增加。 專家分析,確診人數擴大可能是因民眾免疫能力隨時間減弱,加上新型病毒株出現導致;一般民眾在防疫規範鬆綁後大幅減少採檢,專家推測,實際染疫人數可能是既有統計數字的2到3倍。 韓國當局原定最快8月將COVID-19的傳染病等級從2級降至4級,轉由一般醫療體系因應,醫療機構等特定場所的口罩規定也將取消;疾病管理廳表示,會密切關注疫情變化後謹慎決定。 疾病管理廳同樣預期疫情短時間內可能繼續擴大,但考慮到致死率已降至Omicron病毒大流行時的1/2至1/3,判斷現有醫療體系仍足以因應。
根據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類似衛生福利部)統計,去年日本女性國民平均壽命為87.09歲,男性國民為81.05歲,平均壽命連續2年下降。 厚生勞動省指出,平均壽命下降可能是因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死亡人口增加所影響。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去年日本女性平均壽命為87.09歲,男性為81.05歲,跟前一年相比,女性跟男性壽命分別減少0.49歲及0.42歲。日本國民平均壽命同樣連續2年下滑。 全世界公布平均壽命的國家當中,日本女性壽命在女性當中排名第1,男性壽命排在瑞士、瑞典、澳洲之後,位居第4名。 厚生勞動省分析,去年日本國民平均壽命比前一年縮短的原因,是由於COVID-19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還有高齡自然死亡的人口比例上升。 去年死於COVID-19的日本國民約4.7萬人,比前一年增加了3萬人左右。 厚生勞動省指出,去年平均壽命比前一年縮短,可能是受死於COVID-19的人數增加影響,「未來COVID-19疫情緩和之後,日本人平均壽命可能會再度回升」。
在夜店徹夜飲酒狂歡至天明,已經不再是這一代巴西年輕人的習慣,他們選擇淡出夜生活,不再流連酒吧和舞廳,更重視健康規律的生活和藝術文化體驗。 關於巴西人健康習慣的調查「2023年Covitel報告」數據顯示,1995年至2010年出生,Z世代的夜生活開始發生變化,每周飲酒3次或更多次的18至24歲人群比例逐漸下降,從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之前10.7%降至今年8.1%。 2023年,年輕族群常規飲酒的比例首次被45至54歲(9.1%)和55至64歲(8.7%)族群超越。 這不僅是巴西的趨勢。消費者行為分析公司WGSN拉丁美洲客戶服務經理桑蒂洛尼(Mariana Santiloni)指出,2022年一項調查顯示,西歐23%的18歲以上年輕消費者表示他們從不喝酒,只有1%的人表示他們每天喝酒。 桑蒂洛尼表示,其他世代的人可能用喝酒來減壓,但Z世代變得較清醒,優先考慮喝酒會不會傷身或是選擇無酒精啤酒。 巴西美洲飲料公司(Ambev)創新經理卡斯楚(Gustavo Castro)表示,低熱量的無酒精啤酒是目前銷量成長迅速的產品,因為消費者正在尋求更健康的生活習慣,就像營養學家說,如果要吃巧克力,就要選擇可可含量70%的巧克力,選擇啤酒也一樣。 此外,一些社交習慣也正在改變,過去可能被認為是老土,現在卻變成新潮流,例如被稱為「午夜前結束的派對」不僅吸引隔天上午有工作的成年人,也吸引喜歡晚上睡好覺的年輕人。 聖保羅夜店業主帕西尼(Junior Passini)表示「自我保健」是Z世代年輕人改變夜生活習慣的核心概念,他們會謹慎飲酒,以免影響隔天的作息,提早回家或根本不去派對,寧可選擇上健身房或其他藝術文化體驗。 擁有IG拍照景點已成為夜間商務不可或缺的條件,派對開始利用感官資源和藝術裝置吸引觀眾,一些酒吧餐廳也設計出許多飲料和餐點,整間店都是IG拍照的好景點。 COVID-19大流行對Z世代年輕人夜生活節奏的改變至關重要,專家稱「狂歡疲倦」是許多人在試圖恢復舊的休閒習慣時感到的疲憊感。 桑蒂洛尼表示,在家裡的沙發坐了兩年後,整夜站著與半生不熟的人互動似乎不再那麼輕鬆和有趣。COVID-19大流行使年輕人更重視身體健康,減少飲酒,對夜生活也普遍不感興趣。(編輯:陳承功)
研究人員在一份最新研究裡指出,體內有特定基因變異的人,COVID-19確診卻未發病機率確實比他人高出數倍,對疫情期間存在所謂「天選之人」提供第一份可能的解釋。 「華盛頓郵報」指出,之前的研究發現COVID-19確診者平均約有20%沒有症狀,為弄清何以有人能無懼染疫,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扮演人體內識別、對抗病原能力關鍵角色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基因。 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今天刊出一份由任職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神經與流行病學部門教授霍倫巴赫(Jill Hollenbach)所率團隊做的研究,顯示一種HLA變異也許能解釋確診卻無症狀之謎。 霍倫巴赫與研究團隊召募2萬9947名已有優質遺傳數據可用的骨髓捐贈者,要他們確診後每天以智慧手機追蹤病情及症狀,包括流鼻涕、喉嚨發癢、發燒等。受試者每週還要記錄有無快篩、每月記錄有無住院。 在為期9個月研究期間,當中1428名未接種疫苗者通報驗出病毒陽性,其中136人沒有任何症狀。無症狀者裡有20%的人,體內有一種名為「HLA-B*15:01」的常見HLA變異,有雙份HLA-B*15:01者(各從父、母親遺傳到一份),無症狀的機率比別人高8倍以上。 「華爾街日報」指出,研究人員檢查帶有HLA-B*15:01而無症狀者的T細胞,發現當他們的T細胞遇到COVID-19病毒時會當成以往所遇過的冠狀病毒而啟動對抗機制,從而更易對抗COVID-19病毒。 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分子微生物及免疫學教授甘農(Paula Cannon)並未參與這項新研究,但她說:「這雖不代表有這種HLA基因變異就能高枕無憂,但老實說,我還真希望我是有這種變異的人,睡覺都能更安心些。」 法新社指出,研究人員認為帶有HLA-B*15:01的人,體內T細胞遇到COVID-19病毒時會「啟動作戰」,因為它們能記起過去抵禦過類似病毒的記憶。 帶領這項研究的霍倫巴赫(Jill Hollenbach)告訴法新社,HLA-B*15:01可能就是無症狀確診者背後基因之謎的一塊拼圖。研究人員希望對COVID-19免疫反應的研究,能在未來引領出新的治療方法或疫苗。 不過華郵認為這項研究的樣本群體高度同質化,所有參與者均為白人,且其中81%是女性或自認屬於女性。(譯者:紀錦玲/核稿:陳亦偉)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高峰已過,上周平均每天新增190例本土中重症(併發症)病例,每天則新增33例死亡病例,此外也新檢出102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明,依據健保署門急診統計,新冠肺炎就診人數較前周下降20%左右,同時也參考重症、死亡病例、口服抗病毒藥使用,及抗原快篩陽性比例等,經疫情中心數學預測模式評估,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呈現往下走趨勢、離開高原期。 疾管署表示,7/5-7/11,每天平均新增190例新冠肺炎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7天(6/28-7/4)每天平均新增207例下降8.2%;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14,502例,未打滿3劑疫苗有7,213例(約50%),其中又以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者約71%為多(5,089例)。 死亡部分,上周(7/2-7/8)平均每天新增33例死亡,較前一周(6/25-7/1)的每日死亡平均數45例下降27%;新增死亡個案中,89%具慢性病史、57%未打滿3劑疫苗、95%為60歲以上。目前疫情高峰已過,近期呈下降趨勢,惟仍須持續關注後續疫情變化。 疾管署指出,新增檢出102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59例本土個案分別為53例XBB (其中XBB.1.5佔15例、XBB.1.16佔14例、XBB.1.9佔13例、XBB.2.3佔7例)、6例BA.2.75;另43例境外移入分別為41例XBB (其中XBB.1.9佔17例、XBB.1.5佔9例、XBB.1.16佔7例、XBB.2.3佔2例)、2例BA.2.75。近四週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佔87%,已為主流株。 WHO表示XBB及BA.2.75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BA.5次世代疫苗對變異株仍具保護力,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佔比約78%,以XBB.1.16為多(21.2%),其次為XBB.1.5(16.3%),另XBB.1.9.1(16.0%)、XBB.1.9.2(12.7%)、XBB(7.5%)及XBB.2.3(4.3%)佔比上升,但現有證據顯示致疾病嚴重性未明顯增加,將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國內近期COVID-19疫情雖下降,但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佔77%,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或未接種滿3劑疫苗,為降低長者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仍呼籲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以及早獲得保護力。 疾管署提醒,民眾除完整接種疫苗減少感染及重症風險外,也要注意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或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要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 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避免接觸脆弱族群,保護自己與他人。
譚淑珍/台北報導 疾病管制署4日公布近7日每日平均新增207例中重症,較前7日之每日平均新增232例下降10.8%;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13,173例,未打滿3劑疫苗有6,493例(約49%),其中又以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者約71%為多(4,582例)。 上周平均每日新增45例死亡,較前一周之每日死亡平均數24例上升,主要因前一周連假期間院所死亡通報及審查數下降等因素影響;新增死亡個案中,91%具慢性病史、58%未打滿3劑疫苗、93%為60歲以上。近期全國疫情持平,仍處高原期,須持續關注後續疫情變化。 疾管署指出,新增檢出98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50例本土個案分別為44例XBB(其中XBB.1.9占16例、XBB.1.16占15例、XBB.1.5占6例、XBB.2.3占3例)、6例BA.2.75;另48例境外移入分別為45例XBB、3例BA.2.75。近四周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佔85%,已為主流株。 WHO表示XBB、BQ.1及BA.2.75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BA.5次世代疫苗對變異株仍具保護力,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占比約82.5%,以XBB.1.16為多(20.5%),其次為XBB.1.5(19.8%),另XBB.1.9.1(19.5%)、XBB.1.9.2(12.2%)、XBB(6.4%)及XBB.2.3(4.1%)占比上升,但現有證據顯示致疾病嚴重性未明顯增加,將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國內近期COVID-19疫情統計,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佔77%,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或未接種滿3劑疫苗,為降低長者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請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以及早獲得保護力。
疾病管制署3日表示,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在6月28日專家會議中,依據《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定用法用量、國際間雙價疫苗作為基礎劑接種情形及國內COVID-19流行感染情形,針對莫德納BA.4/5雙價疫苗作為基礎劑之接種建議如下: 一、滿6個月至未滿6歲幼兒,未曾接種者建議接種2劑,兩劑間隔至少28天以上;曾接種1劑莫德納者,與前一劑間隔28天以上接種1劑。 二、滿6歲-11歲兒童,未曾接種者建議接種1劑;曾接種1劑COVID-19疫苗者,與前一劑間隔3個月以上接種1劑。 三、滿12歲以上青少年及成人,未曾接種者建議接種1劑;曾接種1劑COVID-19疫苗者,與前一劑間隔3個月以上接種1劑。 疾管署說明,有關莫德納雙價BA.4/5疫苗作為基礎劑之實施時間,將視規劃情形及各地方政府衛生局與合約醫療院所接種作業安排另行公布,預計最快於今年7月19日實施。 目前12歲以上民眾基礎劑可接種Novavax及BNT疫苗,疾管署提醒,其中成人劑型BNT疫苗將於今年7月5日全數屆效用罄,尚未接種過COVID-19疫苗者,後續可選擇Novavax或雙價BA.4/5疫苗作為基礎劑接種。另目前幼兒、兒童基礎劑接種之單價莫德納及BNT疫苗充足,後續再調整納入雙價BA.4/5疫苗作為基礎劑接種。
疾病管制署27日公布近7日每日平均新增232例中重症,與前7日相較下降8%,上周平均每日新增24例死亡,較前一周下降20%,可能受連假影響,尚需觀察;此外,也新增檢出11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 疾管署指出,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11,723例,未打滿3劑疫苗有5,764例(約49%),其中又以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者約71%為多(4,068例)。新增死亡個案中,87%具慢性病史、53%未打滿3劑疫苗、94%為60歲以上。現全國疫情仍處高原期,上周連假國人南北往返及聚會活動增加,可能導致疫情傳播風險上升,須持續關注連假後疫情變化。 疾管署指出,新增檢出11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61例本土個案分別為47例XBB(其中XBB.1.16占14例、XBB.1.9占12例、XBB.1.5占10例、XBB.2.3占8例)、14例BA.2.75;另55例境外移入分別為51例XBB(其中XBB.1.16占15例、XBB.1.9占14例、XBB.1.5占10例、XBB.2.3占4例)、4例BA.2.75。近四周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占81%,已為主流株。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國內近期COVID-19疫情統計,併發症中仍以65歲以上長者占77%,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或未接種滿3劑疫苗,為降低長者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請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以及早獲得保護力。
日本COVID-19疫情呈現升溫趨勢,可能於今年夏天擴大,專家呼籲持續做好基本防疫對策。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也決定,將於9月起提供針對變異株XBB.1的疫苗供民眾接種。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政府5月8日調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等級,等同季節性流感,厚生勞動省6月16日首度召開專家會議,會中分析新增確診病例數持續緩步增加,到今年夏天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疫情擴散。 專家會議中提到,新增確診病例從4月上旬之後趨緩,但降級後已連續4週增加;從地區別來看,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目前有36個都道府縣新增確診人數較前一週增加,沖繩縣甚至出現疫情擴大傾向。 根據過去經驗,今年夏天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疫情擴散,專家會議呼籲高齡者等族群應接種疫苗,一般民眾也應做好勤洗手、保持良好通風及戴口罩等基本防疫對策。 日本到2024年3月前持續提供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除了從今年5月起讓高齡者等族群接種疫苗外,預計自9月起讓5歲以上民眾開始接種疫苗。 日本目前提供針對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的雙價疫苗,但厚生勞動省防疫專家分科委員會已決定,將從9月起提供針對目前主要流行病毒株XBB.1的單價疫苗。 分科委員會認為,一般預期針對XBB.1的單價疫苗比現行雙價疫苗更能有效抑制病毒,且未來要再流行傳統病毒株的可能性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