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台北電】因全球主要消費國中國不斷上升的COVID-19病例,引發對經濟放緩的擔憂,以及LME註冊倉庫銅庫存上升至11月以來最高水平,致倫敦(LME)銅價在一度觸及2周高點後下跌,但隨著中國央行表示將祭出更多刺激措施,加大對受COVID-19疫情影響的企業、公司和個人財務援助,加上佔了全球供應量2%的MMG位於秘魯的Las Bambas礦區將從4月20日起暫停運營,加劇供應上的擔憂,則限制了銅價跌幅。 分析師表示,中國佔了全球金屬需求的一半,隨著中國表示加大對受COVID-19疫情影響的企業、公司和個人財務援助增加刺激措施後,金屬需求前景可望提升,加上主要生產國秘魯礦場的關閉中斷,也進一步支撐銅價,LME銅庫存增加8,150公噸至118,825公噸,上升至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但全球供應仍處於歷史低點。 終場周二(4/19)報價,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錫上漲47美元,報每公噸43,090美元;期鎳上漲593美元,報每公噸33,768美元;期鋅上漲86.5美元,報每公噸4,498.5美元;期鋁下跌24.5美元,報每公噸3,261美元;期銅下跌10.5美元,報每公噸10,304.5美元;期鉛上漲12.5美元,報每公噸2,447.5美元。(編輯:呂方維)(商品行情網)
巴西兩個多月來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持續下降,衛生部長奎洛加昨天通過全國電視和電台聯播宣布結束與COVID-19大流行相關的「國家重要公共衛生緊急事件」(Espin)。 奎洛加(Marcelo Queiroga)表示,由於疫情趨緩、民眾廣泛接種疫苗和公保醫療系統(SUS)提供醫療援助的能力,巴西能夠宣布結束「國家重要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未來30至90天內將頒布一項有關決定的規範性方案。 奎洛加說,衛生部是基於大流行最新數據而決定,包括超過73%巴西人民已完整接種2劑或單劑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另外7100萬人已接種追加劑。 但奎洛加表示,結束「國家重要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不意味COVID-19的結束,人們將繼續與病毒共存,衛生部將保持警惕,在尊重憲法的前提下,隨時採取必要行動確保民眾的健康安全。 最近幾週,巴西各州陸續取消過去2年的防疫措施,包括鬆綁戴口罩規定。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COVID-19仍然是「具有國家重要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就是說大家仍處於大流行中。 由於宣布大流行開始與結束的特權屬於世界衛生組織,巴西衛生部在有關COVID-19防疫上可做的是經由宣布結束「國家重要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放寬防疫措施,包括購買用於治療COVID-19患者的用品及使用在緊急情況批准的疫苗。 自2月初以來,巴西COVID-19病例和死亡人數的7天滑動平均值保持下降趨勢,目前分別為1.43萬例和100人左右。(編輯:郭中翰)1110419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表示,已取消有關建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之下「請勿前往」約90國旅行的名單。 路透社報導,美國疾管中心上週表示正在調整旅行建議,並說會保留對「特殊情況,諸如病例曲線迅速攀升或確診數量極高」的第4級旅遊健康警示。 疾管中心對於警示下調至「第3級:COVID-19高」的國家與地區,仍不鼓勵未接種疫苗的美國民眾前往旅行,包括英國、法國、以色列、土耳其、澳洲、希臘、香港、義大利、日本、韓國、西班牙和俄羅斯。 其他也被降至第3級的國家有瑞士、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中非共和國、智利、捷克、約旦、黎巴嫩、紐西蘭、挪威、葡萄牙、波蘭、索馬利亞、烏拉圭和越南。 疾管中心目前的名單中,並沒有國家列為最嚴重的「第4級」;此一等級已重新命名為「特殊情況/請勿前往」。 美國國務院上週表示,國務院也在大幅縮減建議「請勿前往」的國家名單。國務院將約215個國家和地區分列等級,有近120個列為「4級:請勿前往」,包括多數歐洲國家、日本、以色列和俄羅斯,但有些國家在今天下調等級。 國務院上週還說,預定今天更新旅行建議名單,「將只留下大約10%仍列等級4」,涵蓋各種風險因素,不只考量COVID-19疫情而已。(譯者:紀錦玲/核稿:盧映孜)1110419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19日舉辦「後疫情時代跨境投資「泰」有利」泰國線上稅務論壇,說明泰國目前經濟概況、投資優惠政策、外商在泰國投資趨勢與稅務及法律考量,包含可透過關稅策略建立成本優勢和透過併購進入泰國市場或優化架構。 近期勤業眾信舉辦一系列「東南亞地區-後疫情時代跨境投資」的線上稅務論壇,聚焦探討跨境投資的稅務議題,期望協助台商走出台灣、跨足世界。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會計師許嘉銘表示,泰國近期預計取消入境前PCR檢測及隔離措施,目標今年第二季將COVID-19歸類為地區流行病。此外,根據2022年泰國GDP成長率預測,私人投資將成長逾5%,超越公部門投資成長幅度,代表私人部門已積極布局搶占疫情後的復甦先機。 許嘉銘也指出,泰國在東南亞屬於開發較早且國際化較高的地區,得利於較佳的人力素質及基礎建設,向來是全球企業布局重鎮。 然而,泰國為了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亦致力產業轉型並提高人才水平,除了獎勵高科技製造業以外,部份具有附加價值的集團支援服務、銷售與服務支援辦公室等活動,也都有機會獲得投資獎勵或優惠,再加上泰國坐擁綿密的自貿協定網路,包括今年甫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提醒跨國企業可以留意與思考事前妥善規畫投資契機。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協理洪以文說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對泰國最大影響,還是在於提高貨品貿易的便利度與關稅消除。由於台商或華商主要的製造基地還是在亞太地區,RCEP的區域累計原則會讓製造基地與市場分布在亞太地區的企業更容易滿足RCEP原產地條件,進而取得更優惠的關稅待遇。值得留意的是,過去有許多外商企業投資泰國只看到優惠面,但忽略伴隨而來的義務,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困擾,例如:投資獎勵條件和公司計畫不符無法達成、程序不合、文件不足被要求補稅等。因此,現在多數跨國企業更重視投資前的評估和規畫,包括投資獎勵面、稅務面、法規面等等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和有關主管機關進行溝通交流,確保各個層面均已通盤考量甚至量化供決策使用。 Deloitte泰國稅務與法律服務領導合夥人盧俊杰表示,過去許多人認為泰國對外資的限制相當多,包括持股比例上限的要求、經營活動的管制等,造成投資不便,但其實近年來泰國透過投資促進委員會(BOI)的獎勵以及外商經營法等相關法令的修訂,讓外商經營便利度有明顯提升。不僅製造業,外資在經營服務類型行業以及買賣業時,都可以設計合法且可行的投資架構,不須冒險走在灰色地帶。RCEP和綿密的自貿協定網路,讓在泰國生產的產品在外銷各大主要市場時具有很大的價格競爭力,加上若能取得泰國BOI的進口稅減免與企業所得稅免稅獎勵,一舉數得。 盧俊杰進一步指出,泰國政府響應國際潮流,透過各種管道推廣綠色經濟與宣導氣候變遷與永續概念,包括鼓勵新能源使用、發展電動車、鼓勵企業升級成節能減排的生產設備等,也喊出2050碳中和、2065淨零等目標,跨國企業可以持續關注相關政策,提早研擬因應方案。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資深會計師廖哲莉最後提醒,台灣CFC即將實行,台灣與泰國簽訂租稅協定如無其他考量,可考慮直接投資,享受較優惠之股利扣繳稅率(5%),亦可避免CFC之衝擊。 同時,各國近期因應OECD發布的全球最低稅負制的規範指引台灣預計展開法令修訂。已經進行或預計進行海外投資的台商,需從稅務面進行全面評估,即早瞭解當地因應全球最低稅負制的稅法變動及租稅優惠相關規定,並特別注意租稅優惠對集團各地區全球最低稅負制下有效稅率的影響。此外,台灣總部亦須特別注意南向泰國投資時,外派人員政策及在泰國構成常設機構的風險,並思考因應措施以利儘早布局。
自2020年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後,國際遊輪即被禁止進入澳洲水域,睽違兩年多禁令解除,今天終於再次見到遊輪停靠雪梨港灣(Sydney Harbour)碼頭。 在風光明媚的早晨,「太平洋探險號」(Pacific Explorer)郵輪引人注目地駛進港,船側有拖船噴灑水柱,船頭橫掛大幅布條,上面寫著「我們回家了」。 人群聚集在雪梨港灣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底下觀賞這艘大船進港;太平洋控險號在近一個月前,展開1萬8000公里的返航澳洲之旅。 自「紅寶石公主號」(Ruby Princess)遊輪爆出COVID-19疫情,導致數百人確診和28人染疫死亡後,當局從2020年3月起禁止國際遊輪進入澳洲水域。 過去這段時間,英國P&O渡輪公司旗下的太平洋探險號和另外2艘遊輪大多停泊在賽普勒斯(Cyprus)海岸,等待澳洲解除這項禁令,但因為連續幾波COVID-19疫情,禁令解除的時間也跟著延後。 P&O公司發言人高登(Lyndsey Gordon)告訴法新社說,澳洲郵輪航程預訂量已接近疫情前的水準。 他說:「我們現在預見2022年至2023年夏季遊輪季節,(航程預訂量)可望恢復到近正常水準。」 根據國際遊輪協會(Cruise Lin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疫情前約有350艘遊輪載著逾60萬旅客遊覽澳洲,為澳洲經濟帶來52億澳元(約新台幣1137億元)觀光產值。(譯者:紀錦玲/核稿:劉文瑜)1110418
COVID-19大流行以來,世人都盼望能早日達成群體免疫,但白宮最高防疫專家佛奇等一些專家卻認為很可能無法實現,恐陷不斷打疫苗與得病的輪迴,沒法一勞永逸。 佛奇(Anthony Fauci)近日與其他作者共同為「傳染病學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執筆一篇群體免疫研究。他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說:「典型群體免疫的概念,可能不適用於COVID-19。這意味恐很長一段時間新型冠狀病毒不會在人群消失。」 他說以麻疹為例研究群體免疫,可知美國是因做到3項指標才得以戰勝:絕對有效的疫苗、病毒不會隨時間產生顯著變異、成功的幼兒疫苗接種。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資料,麻疹疫苗預防感染的有效性達97%。研究顯示接種麻疹疫苗後,可終身免疫,且美國當年許多州都做到讓90%的幼兒在進入幼兒園前完成疫苗接種;這些讓美國得以超過20年不爆發麻疹疫情。 但佛奇表示很不幸地,COVID-19疫情完全不按這套規則走。 佛奇說:「壞消息一,COVID-19病毒會顯著突變,疫情大流行2年以來,已遇到5種重大變異:Alpha、Beta、Delta、Omicron,以及如今的Omicron亞種BA.2;壞消息二是安全有效的疫苗沒能普及,簡言之,疫苗覆蓋率還不夠。」 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流行病防範與應對中心主任庫查斯基(Adam Kucharski)告訴CNN,隨病毒變得更具傳染性,對群體免疫的期望也必須轉變。 他解釋,對像Delta變種這類極具傳染性的病毒,即便疫苗預防感染的保護力有85%,仍得有達98%的人口接種疫苗,據此以觀僅憑現有疫苗可能無法實現群體免疫。 去年5月科學期刊「歐洲監控」(Eurosurveillance)刊登一篇庫查斯基與其他專家合著的論文也指出,絕大多數的群體免疫仰賴疫苗預防傳染的效力。 CNN指出要防止傳染,疫苗得能殺死病毒。麻疹疫苗就能做到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但現有COVID-19疫苗還不行。 群體免疫還有其他因素需考慮,像免疫需持久、不能隨時間遞減。但佛奇談到COVID-19時說:「不只疫苗誘發的免疫並非終生,染病痊癒取得的免疫也不是。這意味我們不是得反復接種就是得要確診,沒法一勞永逸。」
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4月22日起,旅客參與不特定對象組成之旅遊團,需出示3劑COVID-19疫苗接種證明(小黃卡、數位疫苗證明、國外接種疫苗證明),可樂旅遊相關做法如下: 1.針對4月15日前報名,參加4月22日以後出發之團體的旅客,若無法提出3劑疫苗接種證明,依旅遊定型化契約第13條辦理,扣除必要費用後,其餘全數歸還。 2.針對4月15日之後報名之旅客,報名時皆需提出完整3劑疫苗接種證明。 3.針對18歲以下無法施打第3劑COVID-19疫苗之旅客,則不受規定限制。 4.親屬團、畢旅團、企業包團等,屬於特定對象組成之旅遊團,則不受規定限制。 可樂旅遊嚴加落實防疫規範,針對旅遊團體的服務人員,包含領隊、司機,皆已完成3劑疫苗接種,此外,車體也加強清潔消毒,並提供乾洗手或酒精、不定時測量額溫,以維護旅客及員工的健康及安全。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4月15日記者會,公告強化COVID-19疫苗第三劑接種規範,台中市健身房商業同業公會(簡稱健身房公會)16日強調,健身產業在疫情期間,經營實屬不易,公會將以產業執行面和政府溝通,爭取更公平的對待,並提出四項聲明,爭取業界的權益。 CDC宣布自4月22日起,強化該等場所(域)、活動對象的COVID-19疫苗第3劑接種規範,以提升保護力,有效控管風險。CDC表示,具有會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持續有效保持社交距離性質的活動,包含宗教活動(遶境、進香團參加成員)、團體旅遊(由旅行社承攬,參加成員彼此之間屬於不特定人士之旅遊)、健身房,及八大行業(4月1日起已實施),符合接種年齡的參加者(含工作人員及民眾)須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第3劑)接種。 CDC自4月22日起,強化COVID-19疫苗第3劑接種規範,健身房業者認為,對業者的經營,造成很大的困擾,因此,健身房公會提出四項聲明表示,一、健身房屬於運動產業,非高風險場所、過去也沒有群聚感染事件,不應比照八大行業訂定接種規範。 二.會員制健身房,進場採記名、館內也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器材有相當間距,並提醒保持社交距離;相較於不記名式、會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持續有效保持社交距離的產業,例如,百貨、餐廳及賣場等,卻無此規範,健身房公會質疑是否有雙重標準,強烈建議CDC應公平考量。 三、政府強化疫苗第三劑規範,初衷是提升施打率的普及率,但疫苗施打為自主意識選擇、不應強制規範,把壓力加諸在健身產業及其消費者。 四、健身房為配合規範、執行疫苗通行確認,恐引發會員不滿和消費爭議,成產業營運負擔。 健身產業在疫情期間,經營實屬不易,健身房公會表示,將以產業執行面和政府溝通,爭取更公平的對待。該公會2022年成立至今,目前加入台中市健身房業者,已有90多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公布國內新增128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209例本土個案及75例境外移入(68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209例本土病例,為548例男性、660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2)年3月30日至4月15日,其中包含710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佈為新北市(328例),桃園市(290例),花蓮縣(146例),臺北市(140例),高雄市(58例),基隆市(48例),宜蘭縣(40例),臺中市(33例),臺南市及臺東縣(各22例),屏東縣(21例),新竹市(18例),苗栗縣(16例),新竹縣(15例),嘉義縣、雲林縣及彰化縣(各3例),嘉義市(2例),南投縣(1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43例男性、31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別自越南(12例),澳大利亞(2例),印尼、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及香港(各1例)移入,另55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26日至4月14日。 指揮中心指出,今年4月14日公布之案30070境外移入病例,經疫調後改判為本土病例。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7,591,63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7,559,513例排除),其中31,857例確診,分別為9,448例境外移入,22,3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新增1例空號病例(案30047為重複個案,改列空號),累計19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4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臺北市322例、基隆市30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臺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5日表示,考量Omicron新型變異株威脅尚未減緩,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且境外移入病例尚處高點,社區風險快速升高,為保護高風險場所(域)、活動之工作與從業人員及參與民眾健康,自今(2022)年4月22日起,強化該等場所(域)、活動對象之COVID-19疫苗第3劑接種規範,以提升保護力,有效控管風險。 相關對象及規範如下: 一、屬於維持醫療量能、維持防疫量能及高接觸風險工作者、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即COVID-19公費疫苗接種對象第1、2、3、7類對象)與矯正機關、殯葬場所工作人員等,以及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及衛生福利部業管之24類場所(域)人員: (一)工作人員/從業人員(含流動人員)皆應接種3劑COVID-19疫苗,已接種2劑疫苗且滿12週者,應儘速接種第3劑。新進人員於首次服務前倘未完整接種3劑疫苗者,應提供自費3日內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或PCR檢驗陰性證明。 (二)倘人員曾為COVID-19確診個案,且持有3個月內由衛生機關開立之解除隔離通知書者,可暫免檢具COVID-19疫苗接種證明,惟應於解除隔離滿3個月後,依時程儘速完成接種3劑COVID-19疫苗,新進人員並應於首次服務前,提供自費3日內PCR檢驗陰性證明。 (三)倘人員經醫師評估且開立不建議施打COVID-19疫苗證明(即接種疫苗前,經醫師確認對國內所有授權使用的COVID-19疫苗皆有接種禁忌或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評估不建議接種者)或個人因素無法施打者,須每週1次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或PCR檢驗陰性後,始得提供服務,新進人員並應於首次服務前,增加1次自費3日內PCR檢驗陰性證明。 二、具有會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持續有效保持社交距離性質的活動,包含宗教活動(遶境、進香團參加成員)、團體旅遊(由旅行社承攬,參加成員彼此之間屬於不特定人士之旅遊)、健身房及八大行業(4/1起已實施),符合接種年齡之參加者(含工作人員及民眾)須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第3劑)接種。
心悅生醫(6575)宣布,已完成COVID-19創新口服抗病毒候選藥物Pentarlandir二期臨床試驗的收案,該試驗目的為評估Pentarlandir的療效與安全性。在前臨床研究中。Pentarlandir針對Omicron、Delta已確認的高關注變異株、以及多種流感病毒,都已證明初步效果和極佳的安全性。 心悅生醫創辦人暨執行長蔡果荃表示,此二期臨床試驗共招募89名未接種疫苗或早期突破性感染的COVID-19確診者,平均隨機分配進入高劑量、低劑量和安慰劑組。對於預計在未來幾個月開始的三期臨床研究,將參考二期結果選擇最佳劑量,並擴大治療範圍,以評估Pentarlandir在抑制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廣泛抗病毒活性,也還包括嚴格的安全性評估。 蔡果荃強調,我們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要開發安全、有效且方便使用的治療方法,且可治療多種病毒感染,包括能對抗大多數COVID-19變異株、流感病毒株,以防止病患因受到COVID-19和/或流感所引起的「雙重疫情」而住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公布國內新增98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74例本土個案及108例境外移入(7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874例本土病例,為450例男性、423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10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2)年4月2日至4月14日,其中包含467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佈為新北市(360例),台北市(164例),桃園市(87例),基隆市(60例),花蓮縣(46例),高雄市(42例),台中市(25例),新竹縣(23例),台南市(19例),宜蘭縣(15例),新竹市(11例),屏東縣(5例),台東縣(4例),南投縣、彰化縣及苗栗縣(各3例),嘉義市(2例),雲林縣及嘉義縣(各1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50例男性、5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6例),泰國(3例),澳大利亞(2例),日本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85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17日至4月13日。 指揮中心指出,今年4月13日公布之案29450本土病例,經疫調後,個案於今年4月2日自越南入境,改判為境外移入病例。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7,541,15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7,510,160例排除),其中30,574例確診,分別為9,374例境外移入,21,146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新增1例空號病例(原境外移入病例案29127為重複個案,改列空號),累計189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4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30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由美國、日本、澳洲與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於12日贈出首批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提供32萬5000劑給柬埔寨。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柬埔寨首都金邊於12日舉行捐贈疫苗紀念儀式,柬埔寨總理洪森(Hun Sen)與四方安全對話成員4國駐柬埔寨大使等人出席。 印度駐柬埔寨大使柯布拉加德(Devyani Khobragade)致詞時表示,四方安全對話將完成對夥伴國家提供與支援疫苗的責任,強調將致力於在印太地區公平分配疫苗;洪森則對4國致贈疫苗表示謝意。 四方安全對話去年3月的高峰會決定,在2022年底前由印度生產10億劑COVID-19疫苗提供給亞洲各國,但後因印度疫情擴大,一度禁止疫苗出口而延宕。這次是四方安全對話首度送出印度製的32萬5000劑疫苗。 報導指出,中國企圖透過「疫苗外交」在印太地區增強影響力,四方安全對話也期待藉由捐贈疫苗與中國對抗。(譯者:顧荃/核稿:張曉雯)1110413
中國上海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擴散嚴格限制外出,美國命令駐上海總領事館部分人員撤離。日本政府今天則表示,目前不打算跟進。 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在記者會上說,目前沒有討論是否要撤出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人員,總領事館將關注後續情況,全力協助當地日僑。 美國國務院本月11日把針對中國的旅行警示調整為第3級「三思而後行」(reconsider travel),理由是中國任意執行當地法律及COVID-19疫情相關限制;並基於父母與子女在防疫限制下有分離風險,建議美國民眾勿前往香港、吉林與上海;同時下令非緊急美國政府僱員與所有家屬離開上海總領事館。(譯者:顧荃/編輯:曾依璇)1110413
英國衛生部今天表示,將把輝瑞(Pfizer)COVID-19口服藥加入一項全國試驗中,並擴大使用對象,受試者達到上萬人,以評估如何在英國高度接種人口中最有效地使用該藥物。 路透社報導,輝瑞COVID-19口服藥Paxlovid藥品包裝中有兩種錠劑:PF-07321332及抗愛滋病毒藥物利托那韋(ritonavir),英國2月開始提供給免疫系統脆弱的數千名民眾服用。 Paxlovid現在納入在英格蘭進行的Panoramic全國研究中,這項研究旨在向更多病患提供抗病毒藥物,並且蒐集這些藥物應該如何在已接種成人當中得到最有效使用的數據。 在給予高風險人口服用Paxlovid 5天的臨床試驗中,可看到該療法降低死亡或住院的相對風險將近90%。目前專家建議在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初期服用Paxlovid,不過上個月此療法也被納入另一個針對住院病患的試驗中。 英國目前累計17萬人染疫病歿,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是他推動學習與病毒共存計畫的一部分,他並說口服藥可以降低接種疫苗效果不太大的民眾死亡率,例如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 英國衛生大臣賈維德(Sajid Javid)在聲明中表示:「在我們學習與COVID-19共存的同時,英國持續率先使用最新的療法,已經拯救國家中許多最脆弱病患的性命。」 Panoramic研究開放給50歲以上成人或18至49歲之間、存在潛在健康問題的高風險人口參與。 英國衛生部表示,已有2萬人參加Panoramic研究,產生有關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的數據,還有1萬7500人將加入試驗服用Paxlovid。(譯者:陳昱婷/核稿:嚴思祺)11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