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今天表示,今年全球麻疹病例數已激增近80%,警告這可能是其他疾病也即將爆發的前兆。 法新社報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聲明中表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阻礙了其他疾病的疫苗接種,威脅到數百萬名兒童的生命安全。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疾病,傳染性極強,主要攻擊兒童,最嚴重的併發症包括失明、腦水腫、腹瀉和嚴重的呼吸道感染。 根據UNICEF與世衛的新數據,今年1月和2月,世界各地通報1萬7300例麻疹病例,去年同期則為9600例左右。 數據顯示,在截至今年4月的過去12個月,一共爆發 21次大規模、具破壞性的麻疹疫情,大多發生在非洲和東地中海地區。 UNICEF免疫部門官員葛瑞格里(Christopher Gregory)告訴法新社,由於麻疹是「最具傳染性的疫苗可預防疾病」,因此通常被用來當作警訊,「麻疹是我們所謂的『示蹤劑』(tracer),顯示出疫苗接種系統的弱點在哪裡」。 他表示,在西非通報病例數增加後,黃熱病是接下來可能爆發的疾病。 數據顯示,索馬利亞過去12個月的麻疹病例數最多,累計超過9000例,其次是葉門、阿富汗、奈及利亞和衣索比亞,這些國家內部都爆發衝突。 烏克蘭2017至2019年間記錄到歐洲最高的麻疹發病率後,目前的戰爭可能會使烏克蘭的麻疹疫情捲土重來。 隨著COVID-19疫情蔓延,2020年有超過2300萬兒童錯失常規疫苗接種,創下10多年最大數字。 UNICEF與世衛表示,疫情爆發之初,在43國的57個疫苗接種行動遭到擱置,時至今日仍未完成,衝擊約2.03億人,其中大多數是兒童。此外,COVID-19持續對醫療機構造成壓力,讓投入致命疾病疫苗接種工作的人力和注意力必須有所移轉。 葛瑞格里說,兒童疫苗接種優先等級,起碼應和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平起平坐。
逸達生技(6576)28日公布,旗下用於治療COVID-19 重危症(severe to critical)病患急性呼吸窘迫 症候群(ARDS)新藥FP?025二期臨床試驗,因疫苗日漸普及,重症病患劇減,已提前停止收案,並預定於2022 年下半年公布臨床分析數據,同時啟動授權洽談。 逸達新成分新藥MMP-12抑制劑FP-025,用於治療ARDS的二期臨床試驗,原本預定收案人數99位,目前已減少為90位。此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二期臨床試驗,是用以評估COVID-19急性呼吸窘迫 症候群病患服用FP-025搭配標準照顧(Standard of Care; SOC)的療效及安全性。 目前部分受 試者之安全性數據,已於2021年通過二次獨立資料監視委員會(Independent Data Monitoring Committee,IDMC)的會議審查,並獲得正面意見。該二期臨床試驗分析數據預定今下半年公布。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COVID-19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ARDS為過度免疫反應所造成的肺部發炎及損傷,因而導致肺水腫而體內缺氧。目前,中度至重症ARDS的治療方式集中在呼吸器及給氧輔助,有效的療法有限。除了病毒引起的肺炎,ARDS也可能起因於吸入菸霧/化學物質、敗血症、胸部創傷等。在 COVID-19爆發前,進入加護病房的病人中有10%,相當於全球每年300 萬人是因為ARDS。在美國,ARDS每年影響近20萬病人,7萬 5千人因ARDS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警告,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篩檢數量銳減下,全球不僅看不到病毒持續肆虐,也無法察覺潛在的危險變異。 法新社報導,聯合國專責機構世衛表示,COVID確診和死亡通報數量雙雙暴跌。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告訴媒體:「上一週,世衛接獲的病歿案例僅1.5萬,為2020年3月以來最低的單週數據。」 儘管這是「讓人樂見的趨勢」,他警告,數字下滑也可能是篩檢量大減的結果。 譚德塞說:「這讓我們愈來愈無法看清病毒的傳染和演化模式。就致命病毒來說,無知並不是福。」 全球診斷聯盟FIND負責人羅德里格斯(William Rodriguez)同樣譴責多國政府近幾個月來乾脆停找確診病例的作法。 他在世衛主持的記者會上發言時,點出過去4個月來,儘管Omicron變異株導致確診病例飆升,「全球篩檢率卻暴跌70至90%」,即便如今準確篩檢管道比以往都來得多。 羅德里格斯說:「我們擁有過去沒有的一種能力,那就是掌握病毒發展。」「然而,由於篩檢成了全球決定放寬警戒時的第一個犧牲品,反讓我們看不到病毒發展。」 COVID-19疫情2019年底在中國現蹤以來,全球累計官方死亡總數為600多萬例,但實際病歿患者據信是上述數字的至少3倍。 譚德塞說:「這個病毒不會因為各國不再尋找確診患者而消失無蹤。」他說,病毒「還在蔓延,還在變異,也還在奪走人命」。 「即使死亡病例逐漸下滑,我們仍不了解染疫在生還者身上所造成的長期影響。」(譯者:蔡佳敏/核稿:劉文瑜)1110427
越南衛生部長阮清龍(Nguyen Thanh Long)表示,越南的生活正在恢復正常,做為疫調使用的健康申報將取消。 網路媒體越南快訊(VnExpress)報導,阮清龍26日在一場會議上表示:「越南不再採取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疫調措施,且正在恢復正常生活,因此不再實施國內健康申報。」 他說,越南衛生部預防醫學局很快就會提供取消健康申報的具體指導。 越南衛生部在2020年8月發布5項防疫指導,包括要求民眾戴口罩、經常消毒雙手、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健康申報,在越南簡稱5K。 民眾過去若未遵循5K就會受罰,近來隨著越南的COVID-19疫情逐漸受到控制,許多省市向越南衛生部建議調整5K,只需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及消毒雙手即可。 越南官方自去年10月喊出「與病毒共存」的口號後,就開始逐步鬆綁各項防疫限制。 越南衛生部副部長阮長山(Nguyen Truong Son)日前表示,如果COVID-19確診者願意上班,雇主就要安排他們可以分開工作以免交叉感染。在這之前,越南衛生部宣布,密切接觸者無須自主隔離。 報導說,越南衛生部官方資料顯示,過去一周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平均為1萬936例,較兩周前下滑了45%。(編輯:韋樞)1110427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公布的抗體調查顯示,今年2月前,美國已有58%人口,也就是超過1.9億人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 這個數字遠高於官方記錄的8000萬例,其中多是未確診感染、無症狀或未通報者。 一份具全國代表性抗體量研究的論文指出,18歲以下民眾有大約7成5感染,感染數在去年冬天Omicron變異株疫情中暴增,尤其是兒童。 從2021年9月到2022年1月,這項研究每月檢視從全國各地採集約7萬5000份血液樣本,2月則檢視了4萬5000份樣本。 這項研究僅檢視因曾感染過而產生的抗體,而非因疫苗接種產生的抗體,之後再利用統計方法,依照年齡、性別和大都市狀況進行加權,產生全國預估值。 全國Covid-19血清學工作小組的共同負責人克拉克(Kristie Clarke)在與記者電話會議時表示:「擁有感染產生的抗體,不代表未來一定可以避免遭到感染。」 克拉克指出:「曾經染疫確實可為重症和住院提供一些保護,而感染前或感染後接種疫苗則會提供額外保護。」 克拉克強調說,由於感染形成的免疫力能維持多久還不清楚,因此持續接種仍非常重要。 美國正在替50歲以上民眾接種第4劑。
芬蘭現年73歲的總統尼尼斯托本月稍早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今天又宣布罹患肺炎。不過他表示,健康狀況已有好轉,正準備出院。 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在臉書(Facebook)發文稱:「COVID-19消退後,我又得到肺炎。」 他於19日被診斷出感染COVID-19,本週在醫院住了「幾天」,原訂的挪威訪問行程也因此延期。 他在貼文中提到:「我的感染情況正持續下降,體溫也下降3度。」他不忘感謝醫護人員悉心照顧,並稱接下來將在家繼續康復。 總統生病之際,芬蘭政壇人士正考慮是否申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這將是該國國防政策的歷史性大逆轉。 尼尼斯托預計於5月18日訪問鄰國瑞典,瑞典也在討論加入北約的問題。外界預計,兩國將在這個問題上採取一致行動。 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4月中旬訪問瑞典時稱,預計在「數週內」就北約成員國資格申請做出決定。
美國總統拜登政府今天表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抗病毒口服藥供應管道將增加一倍,讓高風險族群可免費取得藥物治療。 輝瑞(Pfizer)的Paxlovid等口服藥被視作對抗COVID-19的新利器。去年疫情高峰期間,美國每天有3000多人染疫病歿,疫情也嚴重擾亂全球經濟活動。 最新變異株Omicron致死率雖大幅降低,但疫情持續擴散,白宮希望越來越多的疫苗、自然免疫和療法組合,將有助於美國民眾最終能安然度過疫情。 一名政府高級官員告訴記者:「Paxlovid抗病毒口服藥是現有最有效的療法之一,研究顯示可降低住院或死亡風險90%左右。」 這名官員表示,政府已採購2000萬份Paxlovid,目前「供應充足」,發送地點將從現在的2萬處增至將近4萬處。 民眾將可在藥局、社區衛生中心、醫院和政府醫療機構,包括退伍軍人事務部營運的機構取得輝瑞口服藥。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12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使用。
教育部近日發函,請高中以下學校工作人員儘速接種3劑COVID-19疫苗,如醫師不建議施打或因個人因素無法施打,須每週1次快篩或PCR陰性,才能提供服務。 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告,強化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衛福部管理的24類場域人員COVID-19疫苗接種規範。 教育部發函給高中以下學校,為確保學校工作人員符合指揮中心的疫苗接種規範,請未完整施打3劑COVID-19疫苗的學校工作人員儘速接種,5月9日起,學校工作人員皆應接種3劑疫苗,新進人員首次服務前如未接種3劑疫苗,應提供自費3天內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 學校工作人員若曾為COVID-19確診個案,且持有3個月內由衛生機關開立的解除隔離通知書者,可暫免檢具疫苗接種證明,但於解除隔離滿3個月後,應依時程儘速接種3劑疫苗。 教育部提到,學校工作人員如經醫師評估且開立不建議施打疫苗的證明或因個人因素無法施打,須每週進行1次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或PCR檢測陰性後,才可提供服務;如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施打疫苗者,快篩試劑費用由政府補助;因個人因素無法施打者,快篩試劑費用自行負擔。
最新英國研究顯示,已出院的新冠患者中,1年後完全康復的比率竟不到3成,其中女性、肥胖人士、以及住院期間需要呼吸器輔助的患者較難甩開新冠後遺症,前5大常見長期症狀包括疲倦、肌肉疼痛、睡眠品質不佳、行動力變慢及呼吸急促,研究警告,新冠長期症狀可能會變成一種常見狀況。 新加坡「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 Asia)報導,23日刊登在醫學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的這篇英國研究,追蹤於2020年3月7日至2021年4月18日期間從英國39間醫院出院的2320名新冠患者,並分別在出院5個月、1年後追蹤、評估出院者狀況,其中807人完成2次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後5個月便完全康復的受試者僅佔25.5%,一年後完全康復的受試者人數些微增加至28.9%,換句話說,出院一年後完全康復的新冠患者人數不到30%或1/3。 研究也點出3類人出院後完全康復的比例較低,包括女性、肥胖者及住院期間需要呼吸器輔助的患者。結果顯示女性完全康復的可能性較男性低33%,肥胖者完全康復的可能性降低一半,曾使用呼吸器的患者完全康復的可能性降低58%。 共同帶領這項研究的英國國家健康醫學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Research)的伊凡斯(Rachel Evans)表示,「研究發現,住院5個月至1年後,患者在症狀、心理健康、運動能力、器官損害、生活品質等各方面的復原狀況有限地令人震驚。」 這份研究也統計出院一年後常見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 symptoms),前5大分別為疲倦(60.1%)、肌肉疼痛(54.6%)、行動力變慢(52.9%)、睡眠品質不佳(52.3%)、呼吸急促(51.4%),其餘包含關節疼痛或腫脹(47.6%)、思考變慢(46.7%)、疼痛(46.6%)、短期記憶喪失(44.6%)、四肢無力(41.9%)。 另一共同作者、列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卜萊特林(Christopher Brightling)警告,若缺乏有效的治療,「新冠長期症狀可能變成高度盛行的新長期病況。」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快篩需求量增加,近日網路上卻流傳明天起快篩實名制將上路,藥師公會今天闢謠澄清,此屬假消息,呼籲民眾勿轉發,新制時程應待指揮中心公告。 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未停,昨天新增4126例本土病例,再創台灣疫情以來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次提醒,台灣單日破萬例不是不可能,民眾應提高警覺,以自主應變助圍堵疫情快速擴散,其中有疑似症狀就快篩是方法之一。 因應民眾購買快篩試劑需求量增加,中央即將推出快篩實名制,目前初步規劃,民眾一張健保卡每月限購一盒5劑的快篩試劑,價格應可壓在1劑新台幣100元左右,但近日網路上竟流傳快篩實名制將於4月25日正式運行。 對此,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中午發布新聞稿澄清這則假消息,快篩實名制尚未上路,依據初步調查結果,目前全國有超過4000家藥局願意投入快篩實名制行列,請民眾切勿恐慌,也勿再轉發假消息,以免觸法。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表示,這則假消息已造成許多民眾親赴藥局詢問購買快篩試劑,徒增藥師與民眾困擾,嚴厲譴責在防疫期間造謠的有心人士。針對民眾關心的實名制快篩試劑,已與全國社區藥局進行事前籌備措施,計畫於近期開始正式啟動,相關政策將全力配合指揮中心調度,請民眾耐心等待公告。 行政院官員22日曾說,這兩天國內業者會陸續鋪貨35萬劑快篩試劑至全國通路,週末前再增加30萬劑;進口快篩試劑則由國防部派駐人員協助貼標中,預計24日前增加鋪貨58.5萬劑,一共123.5萬劑盼稍微紓解市面需求。
相較韓國已準備調降COVID-19傳染病等級,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2日表示,由於Omicron變異株致死率與重症風險都比流感來得高,且還有變異可能,現階段變更分類並不現實。 韓國從18日起全面解除實施2年多的社交距離規範,並將於25日把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傳染病等級從目前的1級降至2級。 日本TBS電視台報導,岸田文雄22日在參議院全體會議備詢,面對在野黨議員質詢是否將COVID-19降級視為季節性流感時說,現階段變更分類並不現實。 根據日本傳染病法分級,COVID-19目前被歸為「相當於2類」,季節性流感為「5類」。岸田說,Omicron變異株的致死率與重症風險都比流感來得高,且還有變異的可能性。 岸田還說,一旦將COVID-19變更為「5類」,就無法基於各地方知事判斷來採取籲請民眾居家療養及避免外出等防疫措施,等於限制了知事權限。 有關未來變更分級,岸田說,會在聽取專家意見的同時持續討論。 日媒DIAMOND online日前報導,岸田似乎有意變更COVID-19在傳染病法上的分級。 日本政府目前將COVID-19定位為「相當於2類」(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屬2類),雖然可以讓政府採取住院勸告及就業限制等嚴格防疫措施,但缺點是會對行政、醫療機構及保健所造成很大負擔。 如果考量Omicron變異株造成重症風險低的特性,以及若在疫苗接種方面取得進展,由於可以放寬嚴格隔離措施、減緩壓迫醫療量能等,調降COVID-19分級就成為選項之一。 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1月也向中央政府表達看法說:「希望蒐集包括(將COVID-19)變更為5類在內的科學知識。」 報導指出,自民黨議員透露,其實從岸田2021年秋天上任後,變更分類就已成選項之一,只不過去年底受到疫情擴散影響,岸田聽取厚生勞動省與專家等說明後,也就動搖了原先的想法。(譯者:黃名璽/編輯:曾依璇)1110423
新加坡持續推動COVID-19疫苗接種,衛生部今天宣布,將為60至79歲、有意接種第2劑追加劑的民眾施打疫苗;另外,也將開放赴星的短期旅客自費接種疫苗及追加劑。 新加坡衛生部發布新聞稿表示,疫苗仍是保護民眾免於感染COVID-19而發生重症的關鍵工具。專家團建議先前曾染疫但已康復的12歲及以上民眾接種追加劑。這些民眾應在接種最後一劑疫苗後的9個月內、確診至少28天後,接種追加劑,才能維持「完整接種」狀態。 另外,衛生部指出,對於60至79歲的族群,專家團雖未建議接種第2劑追加劑,但仍決定為有意接種者施打。第2劑追加劑應在打完第一劑追加劑5個月後才接種。 衛生部先前建議,80歲及以上、住在安養機構者、患有慢性病等高風險族群接種第2劑追加劑,但未強制。 此外,衛生部表示,有意在新加坡接種COVID-19疫苗及追加劑的短期旅客,現在可自費接種莫德納疫苗。 據衛生部統計,截至21日,星國92%人口已完整接種,73%已接種追加劑。 隨著新加坡疫情趨穩,疫苗覆蓋率高,星政府今天宣布擴大鬆綁防疫措施,自26日起,解除社交聚會人數限制、取消社交距離措施。同時,也將調整「疾病爆發應對系統」等級,從先前的橘色警示降為黃色。 新加坡於2020年2月COVID-19疫情爆發後,將警示調升為橘色。衛生部指出,這次擴大鬆綁防疫措施及調降警示至黃色,代表朝向「與病毒共存」過程的里程碑。
世界衛生組織(WHO)分析試驗數據,認為輝瑞大藥廠(Pfizer Inc)的COVID-19抗病毒口服藥Paxlovid能大幅減少住院風險,今天宣布支持將這款藥物用在高風險患者身上。 路透社報導,雖然全球感染率下降,每週還是有數以千計民眾死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世衛表示,在現有COVID-19療法中,目前以輝瑞的Paxlovid最為有效。 其他療法包括默沙東(Merck & Co)的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吉立亞醫藥公司(Gilead Sciences)透過靜脈注射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及抗體治療。 世衛針對2場近3100名患者參與的臨床試驗進行分析,發現Paxlovid能減少85%的住院風險。世衛指出,在住院風險大於10%的高風險患者身上,使用Paxlovid可讓每1000名患者中的住院人數減少84人。 世衛臨床管理部門主管狄亞士(Janet Diaz)表示,「這些療法都無法取代疫苗接種,只不過是給風險較高的感染患者另一種治療選擇」,她指的是患有潛在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或未接種疫苗者。 不過,仍有一些挑戰可能會讓Paxlovid的使用受限。鑑於這款藥物需要在染疫早期服用才有效,因此必須要有快速且準確的篩檢以找出感染者。 Paxlovid也會與許多常見藥物相互作用,讓投藥變得複雜。此外,也尚未針對Paxlovid用於孕婦、哺乳婦女或孩童身上進行研究。 法新社報導,世衛還呼籲輝瑞讓Paxlovid的「定價和交易更加透明」。 在世衛負責藥品取得事項的高階顧問海德曼(Lisa Hedman)引據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報導說,Paxlovid完整療程在美國要價530美元(約新台幣1萬5624元);另一個未經世衛證實的消息來源則提到,同樣療程在中高收入國家費用為250美元(約新台幣7370元)。 此外,世衛針對吉立亞醫藥公司的瑞德西韋更新建議,說這款藥物應用在高住院風險的輕症或中症COVID-19患者身上。世衛先前建議用瑞德西韋治療所有COVID-19患者,不論病情輕重程度。
【時報-台北電】因中國近日COVID-19疫情爆發,已經打擊了經濟活動,並引發了政府承諾提供更多支持措施,儘管病例的緩解引發了人們對形勢正在轉變的希望,但已經影響金屬需求前景的擔憂,加上,銅庫存攀升,LME註冊倉庫銅庫存增加12,275公噸至 128,775公噸,為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致倫敦(LME)銅價回落下跌。 分析師表示,用於電力和建築的銅常被視為衡量全球經濟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全球主要金屬消費國中國COVID-19疫情大流行引發需求上的擔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因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削弱金屬需求前景,下調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另外,LME註冊倉庫的銅庫存攀升至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在過去4周上升了60%。 終場周三(4/20)報價,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錫下跌95美元,報每公噸42,995美元;期鎳下跌263美元,報每公噸33,505美元;期鋅下跌80.5美元,報每公噸4,418美元;期鋁上漲8美元,報每公噸3,269美元;期銅下跌81.5美元,報每公噸10,223美元;期鉛下跌23.5美元,報每公噸2,424美元。(編輯:呂方維)(商品行情網)
德國財政部官員今天說,財政部長林德納在美國華府參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春季會議期間,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僅有輕微症狀。 法新社報導,這名官員說,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收到篩檢呈陽性反應結果前,曾參與一場20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總裁會議,以及一場七大工業國集團(G7)會議。德國目前是G7輪值主席國。 這名官員還說:「部長沒事,僅有輕微症狀。」 目前不清楚林德納明天是否按計畫返回德國柏林。 根據財政部說法,他昨天從柏林飛往華府之前和今天稍早在華府的檢測結果皆為陰性,但今天晚間的檢測結果為陽性。(譯者:盧映孜/核稿:曾依璇)11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