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疫情嚴重,今(9)日新增4萬263例本土個案,指揮中心預估5月底、6月初染疫人數將達高峰,外界關注COVID-19是否將從第5類傳染病改為第4類,指揮官陳時中則回應7月中旬可能有機會。產險業者透露,若COVID-19降至第4類傳染病,預估會約有26%防疫險理賠受影響,有此類條款的理賠金勢將大幅縮水。 陳時中今赴立法院備詢,被問到是否考慮將新冠肺炎從第5類傳染病調整為第4類時,強調前者是強制管制,後者是一般管制,要等這波疫情過後才會做考慮,至於詳細時間點是否會落在7月,陳時中則未把時間訂好,僅保留回應「有可能。」 自由時報報導,保險業者分析COVID-19降至第4類傳染病對保戶的影響,強調約有4至5家業者有此類條款,有效保單市占率約26%。這些保單契約明定「傳染病降級之折扣條款」,1至4類法定傳染病給付保險金額各家不一,介於5%~20%,舉例以折算10%試算,若是第5類法定傳染病理賠金額為5萬元,若被歸列為第1類至第4類僅能拿到5千元。 台灣防疫政策從清零走向共存,使得本土確診案例直線飆升,原先看好販賣防疫保單能獲利的產險業者相當緊張,擔心鉅額理賠金讓營運吃不消,而當初契約有立下上述規定的保險公司,理賠壓力可望減少。 隨染疫者暴增,防疫保單爭議多,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則呼籲民眾不要急於取得確診診斷證明書,而湧入醫院急診室,這樣會排擠真正有急診醫療資源的民眾,甚至發生憾事,他以保險法第65條規定說明,保險契約請求權有2年時效,只要在2年內取的文件,一定可以辦理理賠的後續手續,把醫療資源讓給弱勢、老年人等更需要的民眾。
寮國宣布全面重新開放旅遊,自9日起將允許已接種疫苗的旅客造訪寮國且沒有任何篩檢要求。寮國官方表示,這是為了符合全球情勢並振興國內經濟所推出的措施。 寮國時報(Laotian Times)報導,寮國政府發言人、總理辦公室部長習帕康(Thippakone Chanthavongsa)7日在一場社群媒體的直播時作上述表示。 她說,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增確診病例明顯減少,為了經濟復甦,中央COVID-19防控小組、寮國政府與多個部門協調合作,在符合全球情勢下採取新的入境措施。 在傾聽民意與諮詢專家意見後,中央COVID-19防控小組訂定相關入境寮國的措施,並自5月9日起開始生效。 報導指出,根據規劃,所有國際口岸將開放給寮國公民、外國居民、旅客等進出,與寮國有免簽協議的旅客可以直接造訪寮國;其他旅客可以在入境前申請簽證,此外,一些特定的國際口岸會開放辦理落地簽。 持完整接種疫苗證明的外國旅客與寮國公民無論是透過陸路、水路、空路抵達寮國,無須查驗COVID-19篩檢結果也不用篩檢。 尚未接種疫苗的寮國公民、外國公民與12歲以上未接種疫苗的旅客須持有出發前48小時內的快篩證明,並於抵達時出示以供查驗。 習帕康說,各部會與旅遊部門、企業須為了迎接外國旅客做好充分準備;與此同時,她也宣布重新開放娛樂場所、卡拉OK等,並要求業者徹底遵守COVID-19防控措施。(編輯:林憬屏)1110508
疫情指揮中心7日表示,今年第八批採購莫德納疫苗125.33萬劑,將於今日下午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完成通關程序後,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再提供COVID-19接種計畫所列實施對象接種。本批效期至2022年12月5日。 指揮中心說明,我國已於2021年7月22日與美國莫德納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目前共有918.84萬劑到貨,分別為首批1月25日151.21萬劑、第二批2月15日140.48萬劑、第三批2月27日122.46萬劑、第四批4月23日20.04萬劑、第五批4月27日137.16萬劑、第六批5月3日110.61萬劑、第七批5月4日111.55萬劑及本批125.33萬劑。
美國拜登政府警告,在Omicron新型亞變種肆虐下,美國COVID-19染疫人數今年秋冬可能達到一億人,死亡人數也恐大幅飆升。這些亞變種已展現出明顯的躲避免疫系統能力。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死亡案例突破100萬大關之際,美國政府一名高階官員6日在不公開媒體簡報會上提出這項警告。白宮正努力說服國會核准更多資金,以購買新的疫苗、篩檢試劑、藥品等,為秋冬感染潮做好準備。 在簡報會中,這名官員並未提供新數據佐證或做出正式預測。他僅根據外部一系列病毒傳播模型,推測秋季和冬季感染潮樣貌。 這名官員表示,上述預測前提是假設Omicron及其亞變種將繼續主導社區傳播,而且不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病毒株。他也坦言,大流行進程可能會因許多因素而改變。 華郵指出,多名專家認為,由於接種疫苗和曾經染疫產生的免疫力下降,加上防疫規範放鬆,以及出現更擅於躲避免疫系統保護力的變異株,今年秋冬可能會出現新一波COVID-19感染潮。 美國全境7天平均新增確診人數,已從3月30日的2萬9312人上升到本月6日的近7萬1000人,僅僅5週多就大幅增加。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流行病學家莫卡德(Ali Mokdad)6日在一封電郵中表示,冬季可能出現確診人數激增的狀況。 儘管疫情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不過莫卡德所屬機構仍持續進行長期預測。根據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不久前發布的預測,從現在到5月底,染疫數量會稍微增加,接著下降,直到冬季到來時。
COVID-19疫情爆發後,越南政府要求民眾在國內旅行、移動時須做健康申報;在防疫思維轉變為「與病毒共存」後,越南衛生部5日下發文件,暫時停止要求民眾做健康申報。 越通社(VNA)報導,越南的健康申報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作為疫調使用,民眾須自行填寫個人資料、過去14天的旅行史、疫苗接種狀態及是否曾接觸疑似感染COVID-19的民眾等。 越南自去年10月喊出「與病毒共存」口號 ,而今宣布暫停健康申報,將這一思維再度向前推進,企圖一步步重返疫情前的正常生活。 越南衛生部表示,越南的COVID-19疫情已獲良好控制,單日新增確診數與死亡數明顯下降,好幾週以來單日新增死亡病例都不超過10例;12歲以上族群已有96%完整接種疫苗,5至11歲兒童的疫苗接種行動正在進行。 越南衛生部要求地方主管機關自4月30日起暫停民眾於國內旅行、移動須填寫健康申報的規定,但仍要持續監測COVID-19疫情。 在這之前,越南衛生部4月27日已停止要求民眾填寫入境越南時的健康申報。隨著國內、國外旅行所使用的健康申報宣告停止,及先前取消對大型聚會的管制,目前越南的COVID-19防疫措施僅剩下在公共場所戴口罩與消毒。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COVID-19變異株Omicron的兩個新亞型變異株,導致南非染疫通報數激增。世衛強調檢測的重要性,以監測病毒的突變和傳播。 法新社報導,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Omicron變異株最早於去年11月在非洲南部被發現,此種變異株高度突變,具高傳染力,迅速散布全球,是當前主要變異株。 全球幾乎所有新病例都是Omicron導致,已知有幾個亞型變異株,BA.2是最主要的一個,最近甚至出現BA.4及BA.5兩個新亞型變異株。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最早發現Omicron變異株的南非科學家指出,BA.4及BA.5亞型變異株是南非病例激增的原因。 但譚德塞也提及,相較於其他Omicron亞型變異株,關於BA.4及BA.5是否會導致更嚴重疾病,目前仍言之過早。初步數據顯示,施打疫苗仍可防止重症及死亡。(譯者:陳正健)1110505
根據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彙整數據,美國的COVID-19病故人數今天累計破100萬例,全美現又遇到Omicron亞種BA.2的亞種,使得全美疫情又悄悄出現升溫趨勢。 「紐約時報」報導,專家表示最新的BA.2.12.1變種正在美國快速擴散,幾週後可能成為美國的流行株,只不過目前沒有跡象顯示它的症狀會更嚴重。 紐時統計,雖然美國今天的單日新增確診約6.6萬例,但14天平均的單日增幅上升54%,住院率上升17%,單日新增染疫病故約375人。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估計,截至4月30日,BA.2.12.1約佔每天新增確診例的36%,較前一週的26%、再前一週的16%呈穩步攀升。 美國是由紐約州衛生官員於4月首度確認BA.2.12.1,發現它的傳染速度比在年初引爆全美大爆發的BA.2更快。 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指出,對全球染疫死亡人數最高的美國而言,這麼慘重的人命損失仍屬難以想像,且累計破100萬人大關的速度驚人,距離美國通報首例COVID-19確診僅27個月。 美國的COVID-19死亡增加速度目前雖遠低於之前亦情高峰,但每天仍有超過360人喪命,還是比疫情爆發之初大多數人所想像的還嚴重,尤其是時任總統川普當時一再淡化病毒的嚴重性。 數據顯示美國的染疫死亡人數為全球最高,將排名 第2的巴西遠遠拋在後頭,巴西通報死亡病例累計逾66萬例。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健康計量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所長莫瑞(Christopher Murray)表示,這麼多人死亡的事實還是令人感到震驚。
【時報-台北電】外匯評論: 1.USD/JPY 美國4月製造業活動增速為逾一年半來最慢及工人辭職人數增加,加上中國堅持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實施清零政策,讓製造商愈發擔憂夏季供應,但美國財政部首席經濟學家哈里斯稱,儘管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GDP)萎縮,美國經濟今年仍將繼續擴張,並據市場預計美國聯邦準備理會(FED)週三結束貨幣政策會議時宣布加息50個基點及削減9兆美元資產負債表計畫,更大舉押注今年全年利率升至3%-3.25%區間,以遏制四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而且已封閉控管逾一個月的上海COVID-19疫情緩和,週二在中國及日本等市場假期休市的清淡市況中改善風險意願,推動美兌日圓觸及130.29高點。 隨後美國勞工部在月度職位空缺和勞動力流動率調查(JOLTS)報告稱,3月衡量勞動力需求的職位空缺增加20.5萬達1,150萬個,為連續第二個月增加及創紀錄新高,而且美國3月工廠訂單與耐久財訂單修正值分別較前月增長2.2%及1.1%皆高於預期,但FED宣布政策決議前,市場質疑其鷹派程度已大部分被消化,美元強勢可能告一段落,打壓美元兌日圓至129.69低點。預估今日美元兌日圓支撐於129.70-90,阻力於130.60-80。 2.EUR/US 中國官方與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均創二十六個月新低,突顯防禦COVID-19疫情控管導致經濟風險,但澳洲央行(RBA)昨日出乎意料大幅提高指標隔夜拆款利率25個基點至0.35%,RBA總裁洛威會後聲明則稱,委員會致力採取必要措施,以確保澳洲通貨膨脹在一段時間內恢復到目標水平,將需要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進一步調高利率,促使利率期貨反映市場預期澳洲6月利率將升至0.75%及今年年底前再一連串加息達至2.5%左右,2023年中期利率更升至3.5%,激勵澳幣跳漲,帶動歐元兌美元自低點1.0490反彈。 隨著伊福經濟研究所(Ifo)調查顯示,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影響供應鏈,德國工業企業很難找到替代進口來源,但德國4月經季節調整4月失業人數減少1.3萬及失業率持穩在5.0%,並據歐盟統計局公布歐元區3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分別較前月與去年同期漲5.3%及36.8%超過預期,失業率則降至6.8%紀錄新低,而且歐洲央行(ECB)執委施納貝爾稱,ECB需要早至7月升息以阻止極高通貨膨脹,推升歐元兌美元至1.0577高點。今日市場等待FED政策會議決議,預估歐元兌美元阻力於1.0550-70,支撐於1.0450-70。 3.GBP/US 週二英國首相約翰遜稱,若政府支持民眾渡過生活成本危機不謹慎,通貨膨脹將惡化,但投資人在FED及英國央行(BOE)政策會議前對近期大漲的美元獲利了結,扶助英鎊兌美元反彈至高點1.2567。隨著標準普爾全球/CIPS公布英國4月製造業PMI較前月升至55.8,但國內訂單創去年1月以來最慢增速及出口訂單為2020年7月以來最大降幅,打擊英鎊兌美元至低點1.2468。預估今日英鎊兌美元阻力於1.2500-20,支撐於1.2400-20。(遠東商銀外匯保證金交易提供)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發言人今天宣布,賀錦麗明天將恢復上班,並說她近一週前檢測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呈現陽性反應,如今再次檢測呈陰性反應。 賀錦麗的新聞秘書艾倫(Kirsten Allen)表示:「今天副總統COVID-19快速抗原檢測呈陰性反應,她明天將親自回來上班。」艾倫還說,賀錦麗在公開場合仍會戴上口罩幾天。 法新社報導,57歲的賀錦麗4月26日開始自主隔離,顯示COVID-19最新病毒株在華府菁英圈傳播範圍之廣。白宮表示,賀錦麗沒有症狀;先前她與總統拜登(Joe Biden)分開旅行,因此沒被視為近距離接觸。 4月下旬,國會多位成員宣布檢測COVID-19呈陽性反應;賀錦麗夫婿任德龍(Doug Emhoff)則曾於3月中旬確診。(譯者:紀錦玲/核稿:盧映孜)1110503
醫生警告,近日研究發現,有氣喘的兒童一旦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氣喘發作與接受治療的頻率恐增加。 研究人員針對近6.2萬名美國氣喘兒童進行研究,這些兒童在疫情頭一年接受病毒核酸檢測(PCR),其中有7700多人呈陽性反應。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期刊:實踐」(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的報告中表示,與檢測結果呈陰性的兒童和自己的過往病史相比,確診兒童在染疫後的6個月內出現更多因氣喘就醫、住院、使用緊急吸入劑和類固醇治療的情形。 兒科醫療保健系統「加州橘郡兒童健康」(Children's Health Orange County)醫師克莉絲汀.周(Christine Chou)指出,驗出病毒陰性反應的兒童在接下來6個月的氣喘控制情況有所改善,意味他們較少因氣喘送急診、住院,接受相關治療的頻率也較低。 她表示,稍早研究結果顯示,在疫情初期氣喘控制情況獲得改善,或可歸功於居家令和戴口罩等公衛措施,這些措施讓兒童免於接觸氣喘誘因。 克莉絲汀.周補充說,儘管整體看來,氣喘兒童在疫情爆發頭一年將病情控制得不錯,新研究卻表明「COVID-19對兒童氣喘控制具有長期危害」。 不過,這還須進一步研究以證實結果,且尚未經同儕審查。(譯者:李佩珊/核稿:劉文瑜)1110503
去年號稱是非洲第一間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製造廠,至今未曾接獲任何一張訂單,主管昨天表示,工廠可能面臨關閉命運。 非洲大陸的疫苗覆蓋率不足,西方國家支援又姍姍來遲,南非艾斯平藥廠(Aspen Pharmacare)去年曾被寄予厚望,扮演製造疫苗開路先鋒的角色。 艾斯平藥廠去年11月協商一項授權案,內容是包裝和銷售嬌生(Johnson & Johnson)的COVID-19疫苗,並行銷非洲各地。 世界衛生組織(WHO)稱這項協議的達成為「革命性的時刻」,能夠調節COVID-19疫苗的嚴重不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3月底的最新資料,在非洲每6人中只有1人完整接種疫苗;而艾斯平協議在非洲各地銷售其品牌COVID-19疫苗Aspenovax,看來也十拿九穩。何況南非看來勢必要經歷第5波疫情,卻只有3成人口施打了疫苗。 但是艾斯平高級主管尼克勞(Stavros Nicolaou)在電話中告訴路透社:「Aspenovax疫苗沒接獲任何訂單。」 提到東開普省(Eastern Cape)伊麗莎白港(Gqeberha)的疫苗工廠時,尼克勞表示:「若我們無法拿到任何疫苗訂單,那麼很明顯地,就幾乎沒有理由維持當前用於生產的產線。」 路透社指出,非洲國家有物流問題,又面臨缺乏技術性員工、冷鏈,以及其他疫苗配送難題。此外,疫苗捐贈國一開始雖冷落非洲,後來已經補上,現在非洲疫苗供應充裕。 尼克勞說,長期目標是要轉向生產其他疫苗,但公司原本指望靠初期這些產量,來爭取時間確立營運。 他說:「若不能用訂單來填補短期缺口,就無法在非洲大陸維持(生產)量能。」 「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的目標是在2040年之前,所有施打作業所需疫苗的在地生產率,要由現在的1%提升到60%。目前也有幾家這類工廠正在著手設立。 尼克勞說:「若艾斯平都不能量產了,其他新設廠還有什麼機會?」
美國首席防疫專家佛奇今天指出,科學家和衛生官員今年夏季前,應會更加清楚需以何種COVID-19疫苗追加劑來因應下個階段疫情發展及何時接種。 路透社報導,佛奇(Anthony Fauci)表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現從事臨床研究,以在秋季前判定下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追加劑應否特定針對1種獨特的冠狀病毒變異株,或是對付1種以上的變異株。 佛奇目前是NIH所屬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院長。 佛奇今天華盛頓的全國記者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主辦的視訊活動中指出:「我們可能將在夏季時知道何時及什麼,來為人們提供追加劑。」 佛奇還說,衛生專家正在仔研究軼事性報告,即有關一些經篩檢呈陽性或輕症的人在服用輝瑞(Pfizer Inc)抗病毒口服藥Paxlovid 5天後的情況。 美國政府一直鼓勵有COVID-19重症風險的病患,儘快接受Paxlovid處方治療。(譯者:徐睿承)1110430
蘋果公司(Apple Inc)今天公布季報表現優於預期,但COVID-19疫情封鎖擾亂生產和中國需求、烏克蘭戰爭減損銷售,且視為擴展事業引擎的服務成長趨緩,預期成長將面臨問題。 蘋果高層在電話會議中談到未來展望並不樂觀,儘管會計年度第2季獲利和銷售雙創新高,但多空消長,股價在盤後交易下跌3.5%。 蘋果財務長梅斯特里(Luca Maestri)在訪談中提出警告,烏克蘭戰爭將使本會計年度第3季銷售下滑更多。 他在電話會議中說,供應鏈問題將減損蘋果第3季銷售40億至80億美元,影響較第2季「大得多」。 梅斯特里說,供應問題主要在中國上海的運輸通道上,反映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造成的中斷和矽短缺等情形;此外,疫情也衝擊到中國的需求。 投資管理服務公司Bokeh Capital Partners投資長佛瑞斯特(Kim Caughey Forrest)表示,即使蘋果第2季努力管理供應鏈,持續的需求仍是一大問題。 其他知名科技公司也感到憂慮。像是亞馬遜(Amazon)成本高漲,展望預測令外界失望,盤後交易股價重挫10%;英特爾(Intel Corp)受累供應鏈問題,預測季度表現也不樂觀,股價下挫4%。 根據金融資訊業者路孚特(Refinitiv)資料,蘋果整體第2季營收為973億美元,較上年成長8.6%,且優於分析師平均預估的938.9億美元。 第2季全球手機銷售營收達506億美元,較一年前增加5.5%,優於分析師平均預估的478.8億美元。服務銷售部分成長17%,來到198億美元,也高於平均預估的197.1億美元。 第2季獲利250億美元,或每股1.52美元,高於分析師預期的232億美元和每股1.43美元。 梅斯特里說,服務方面的成長將較第2季減緩,但仍有兩位數字的成長率。 此外,蘋果宣布每股股利調高5%至0.23美元,董事會也同意實施庫藏股計畫,買回價值900億美元自家股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29日新增12,31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1,974例本土及339例境外移入。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9)日公布國內新增12,31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1,974例本土個案及339例境外移入(260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1,974例本土病例,為5,793例男性、6,178例女性、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發病日介於今(2022)年2月14日至4月28日,其中包含6,297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佈為新北市(4,095例)、台北市(2,702例)、桃園市(1,987例)、基隆市(605例)、台中市(586例)、高雄市(391例)、花蓮縣(272例)、台南市(227例)、彰化縣(194例)、宜蘭縣(180例)、新竹縣(162例)、屏東縣(118例)、新竹市(107例)、雲林縣(88例)、台東縣(64例)、南投縣(60例)、苗栗縣(55例)、嘉義市(36例)、嘉義縣(27例)、澎湖縣(9例)、金門縣(6例)及連江縣(3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分別為80多歲及50多歲男性,皆屬重度感染個案與具神經系統疾病史,其中1人已接種3劑COVID-19疫苗、另1人已接種2劑。兩案分別於今年4月18日及4月21日確診,住院治療期間使用高流量氧氣鼻管及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分別於4月23日及4月24日死亡。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173例男性,165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歲多歲,分別自越南(48例)、菲律賓(10例)、印尼(7例)、泰國(5例)、加拿大、德國、瑞士、美國、馬來西亞、寮國(各1例)移入,另263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18日至4月2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8,371,32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268,779例排除),其中100,753例確診,分別為11,120例境外移入,89,579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62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4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7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31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及花蓮縣各3例、宜蘭縣及屏東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及台東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根據官方28日公開的資料,美國2022年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意外出現衰退,對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執政的民主黨來說是「災難性的一天」,因為距離11月的期中選舉僅剩下不到200天,拜登政府很難在這段期間內扭轉選民的想法。 根據美國商業部(Commerce Department)資料,該國2022年第一季的GDP季減年率1.4%,是自2020年第二季因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以來,又一次出現衰退的現象。此事讓各界大感意外,因為雖已預期美國經濟將從2021年第四季GDP季增年率6.9%的強勁表現放緩,但仍估計會維持約1%左右的小幅成長,結果卻事與願違。 雖然拜登28日表示,他並不擔心美國會陷入經濟衰退,但根據「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Gallup),美國社會目前對經濟的信心「極低」,有高達42%的受訪民眾認為國內經濟狀況「糟糕」、38%表示「尚可」、18%覺得「很好」,僅有2%的美國人認為經濟「極佳」;且有76%受訪者擔憂美國經濟「正在惡化」,覺得「正在改善」的人只有20%。 CNN指出,美國總統首個任期的期中選舉大多對所屬政黨不利,而當總統本人的支持率不高時,結果通常會更糟。且雖然總統是美國最有權勢的職位,但其能用來刺激經濟的手段卻相對有限;加上距離期中選舉已剩下不到200天,就算祭出其他策略,在這段期間內的效果恐也相對有限,特別是通膨和俄烏戰爭餘波仍不斷影響美國經濟。連拜登團隊內的民調專家安扎隆(John Anzalone)都承認,這是他擔任政治顧問30年以來所面臨的「最糟糕政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