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項研究顯示,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住院治療的病患有1/3於多個月後出現多重器官異常的狀況。這項發現可能有助於瞭解難以捉摸的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 法新社報導,全球預估有數以百萬計的人苦於長新冠症狀,他們首次感染COVID-19後,仍持續一段長期間有呼吸急促、容易疲倦和腦霧等情況。 然而,很多情況包括COVID如何導致這些症狀,仍不得而知。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醫學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報告作者表示,這代表在協助長新冠患者方面又「邁進一步」。 這項研究首次利用「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檢視感染COVID住院病患的大腦、心臟、肝臟、腎臟和肺臟等器官。 這項研究將2020至2021年間英國境內259名COVID住院成人病患,和一個由52名從未感染COVID成人組成的控制組,比較器官掃描的結果。 研究發現,近1/3的COVID病患出院平均5個月出現一個以上器官異常的現象。 研究顯示,感染COVID住院病患罹患肺臟異常情況高了14倍,大腦異常情況則高了3倍。不過,研究人員表示,心臟和肝臟似乎較具韌性。 大腦的異常包括較高比例的腦白質病變,腦白質病變和輕微的認知衰退有關。 肺臟的變化則會看到瘢痕形成和發炎跡象。 這項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牛津大學副教授拉曼(Betty Raman)在線上記者會上表示,擁有多重器官異常的病患通報嚴重精神和身體損傷的機率多了4倍,這使得他們無法從事日常活動。 這項研究進行的時間是在疫情初期,當時尚未推行疫苗接種,以及感染人數未達群體免疫以前。 研究也未涵蓋病情較輕微的Omicron變異株。這款病毒株仍是全球疫情的主流病毒株。 和控制組相比,COVID組的年齡雖然較高,整體來說比較沒那麼健康,但研究人員根據這些差異調整研究發現。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之一英國列斯特大學( Leicester University)教授布萊特靈(Christopher Brightling) 說,這項研究提供了關於感染COVID後住院病患器官變化的「具體證據」。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哥倫比亞大學肺部疾病專家鮑德溫(Matthew Baldwin)在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一篇評論文章中表示,「這些結果顯示長新冠並非由集中在單一器官的嚴重缺陷而造成」。 「而是不同器官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異常的交互作用可能會對產生生理缺陷帶來加法或乘法效應,進而導致長新冠的症狀。」
澳洲中間偏左的工黨政府今天表示,政府將成立一個獨立小組,調查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的防疫政策,以因應未來的公衛危機。 路透社報導,澳洲在疫情期間祭出關閉國界和封鎖城市等防疫措施,有助於澳洲染疫和死亡人數遠低於美國和英國等其他已開發國家。 澳洲政府後來在大多數人口都接種疫苗後,2022年初改採和COVID-19病毒共存的政策。 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告訴媒體,政府將成立一個3人調查小組,成員有流行病學家、公共服務專家和經濟學家。 艾班尼斯說:「放眼未來,我們現在必須檢討哪些做對,哪些可以做得更好。因為公衛專家和科學家告訴我們,這次疫情不可能是最後一次。」 艾班尼斯表示,這項調查出於國家利益考量,但在疫情正熾期間執政的反對派聯盟表示,希望調查不會成為「獵巫」行動。 反對派也批評艾班尼斯政府的調查未納入州政府層級的防疫封控措施,像是維多利亞州的墨爾本在疫情期間封城262天,成為全球封城最久的城市。 在野黨黨魁達頓(Peter Dutton)告訴媒體:「我們若不從疫情期間各級政府發生的事件汲取教訓,無論好、壞,若不瞭解前次疫情發生的事件,我們要如何面對下次疫情。」
英國金融時報今天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敦促北京當局提供更多有關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起源的資訊,並表示已準備好派遣第2支團隊前往中國調查。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告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我們敦促中國給予完全的訪問自由以及取得資料的一切權限,我們也要求各國在雙邊會議時提出這個議題,以敦促北京當局配合。」 世界各地衛生當局和製藥業者目前爭相研製新疫苗,以對抗新的COVID-19病毒變異株。 譚德塞一直要求中國分享有關COVID溯源的資訊,並表示在此之前所有假設都仍然存在。 COVID-19病毒最早於2019年12月在中國武漢被發現,不少人懷疑病毒從一處販賣活體動物的市場擴散蔓延至全世界,在全球奪走近700萬條人命。
日本掌管皇室事務的宮內廳今天表示,日皇德仁的姪子、秋篠宮家長男悠仁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出現發燒症狀,預計至18日都會待在住處、秋篠宮邸療養。 日本共同社、富士電視台新聞網(FNN)報導,宮內廳說明,悠仁目前就讀筑波大學附屬高中二年級,昨天上午上學時並未發燒,但是他回到家之後不久開始發燒,並接受COVID-19、流行性感冒篩檢,檢查結果為陰性。 然而悠仁至今天上午仍未退燒並再度接受篩檢,檢驗結果為COVID-19陽性。 秋篠宮夫婦原訂於今天上午10時在赤坂御用地召開訪問越南的行前記者會,受到悠仁確診影響而延期。秋篠宮夫婦今天接受PCR篩檢之後確認為陰性,行前記者會也改到明天上午11時舉辦。 悠仁的伯父是日皇德仁,父親是皇嗣秋篠宮文仁親王,悠仁的皇位繼承順位僅次於父親,位居第二。(譯者:楊惟敬/核稿:蔡佳敏)1120914
隨感染人數再次上升,美國今天核准最新版的COVID-19疫苗,新配方是針對當前正在流行的新變異株。 法新社報導,美國新核准的新版疫苗分別為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Pfizer)研製,可應對Omicron新的亞變異株。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認為,對於6個月以上嬰幼兒來說,接種疫苗好處大於風險。 FDA高級官員馬克斯(Peter Marks)說:「疫苗接種對於公共衛生和持續預防COVID-19重症(包括住院和死亡)依然非常重要。」 莫德納和輝瑞都發出聲明,稱未來幾天內美國各地藥房和診所就能拿到最新版疫苗。 由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召集的小組將於明天舉行會議,擬定有關哪些民眾應接種新版疫苗的臨床建議。 拜登政府一直以來推動的是大多數美國人每年都接種COVID-19疫苗加強針,預計CDC明天會議後端出的指南也類似。有別於美國,歐洲通常只建議年長者或患有慢性病(如心臟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染疫高風險族群接種加強針,英、法及德國都採這種做法。 莫德納與輝瑞最新版疫苗針對的是XBB.1.5變種,雖然XBB.1.5在美基本已不再流行,但FDA表示最新版疫苗依然能有效應付EG.5和BA.2.86等當前的流行株。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都在今年5月解除因應COVID-19的公衛緊急狀態,不過藉由個人保險和政府補貼方案,多數美國民眾應依然能免費接種新疫苗。 專家對新疫苗接種對象範圍則意見不一,但白宮防疫協調官吉哈(Ashish Jha)告訴法新社:「我相信所有美國民眾今秋都接種加強針會比較好。雖說高風險群體接種後受益最多,但即使風險較低者最好也能接種。」(譯者:屈享平/核稿:陳亦偉)1120912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今天核准輝瑞/BNT、莫德納的最新一代COVID-19疫苗,作為加強針供入秋後全面施打。兩支新版回復為單價疫苗,能應對新的變異株。 「紐約時報」報導,除2支最新版COVID-19疫苗外,FDA今天也核准新一季的流感疫苗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後者供嬰幼兒與年長族群加強保護力。 去年冬天美國只有不到20%的成人接種當時的次世代COVID-19二價疫苗,但美國去年確診病死人數仍大幅減少。專家認為主要是群體免疫增強和年長族群疫苗接種率提高,今年推廣加強針目的依然是保護更多弱勢群體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 ● 為何要打加強針 儘管美國去年確診COVID-19住院和死亡人數已趨緩,但這段時間病毒已進化並突變為近30種不同變異株,而大多數人的免疫力也已下降。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12日開諮詢會議研擬指南,討論應接種COVID-19新疫苗的對象,本週就能將數百萬劑疫苗發送至全美各地診所、藥房等據點。 FDA核准12歲以上者都能接種最新版疫苗,另授權可基於保護而對6個月以上至11歲的嬰幼與兒童施打。 ● 今秋最新版與去年版差別在哪 去年秋天輝瑞/BNT(Pfizer-BioNTech)與莫德納(Moderna)上市的次世代二價疫苗,號稱同時應對COVID-19原始株與Omicron變異株的亞變種BA.4和 BA.5。今年2家公司的最新版又回復為單價疫苗,只針對今年稍早Omicron的XBB.1.5變異株。 雖然XBB.1.5目前已非主要流行株,但初步研究顯示,最新版疫苗對目前流行的EG.5及BA.2.86等變異株仍具良好保護力。 按哥倫比亞大學病毒學家何大一說法,根據幾個學術實驗室的數據表明,感染過XBB.1.5且還沒接種最新疫苗的人,體內的中和抗體可以「充分應對」當前的流行株,「我們相信,這效果相當於接種針對XBB.1.5的疫苗」。 除輝瑞、莫德納2款最新版,FDA也在審查第3支由諾瓦瓦克斯(Novavax)研發、同樣也是針對XBB.1.5株的單價加強針。諾瓦瓦克斯的疫苗為蛋白質次單位疫苗,與輝瑞、莫德納的mRNA疫苗不同。 ● 為何最新版又回復成單價疫苗 輝瑞與莫德納的最新版疫苗不針對最原始的COVID-19病毒株,這將有助於應對新變異株。 何大一解釋,免疫系統會偏向於記住所遇到的第一版病毒,代表疫苗若做成同時含原始株與新株的二價型,免疫系統也傾向於對付原始病原,而不是對新變異株做出反應。 出於這種免疫印記(immune imprinting)特性,去年哈佛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2項研究發現,接種第一代疫苗者和接種次世代二價疫苗者的免疫反應差不多,意即去年的次世代疫苗應對BA.4和BA.5的效果並不比第一代疫苗更有效。(譯者:陳亦偉)1120912
日本東京都政府宣布已在國內檢測出首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型變異株BA.2.86,這名患者為輕症,無海外旅遊史。 朝日電視台報導,東京都政府昨天表示,東京都內的醫療機構8月24日檢測一個PCR檢體的基因序列,確認為Omicron的變異株BA.2.86。 這名患者的症狀輕症,沒有海外旅遊史。 BA.2.86於7月24日首度在丹麥被發現,後來陸續在以色列、美國、英國、瑞士、加拿大等國被檢測出來。 路透社日前報導,科學家表示,由於全球已透過疫苗接種及過去大規模感染建立起免疫防禦力,因此BA.2.86不太可能導致大規模的重症及死亡病例。(譯者:楊惟敬/核稿:李佩珊)1120908
白宮晚間表示,第一夫人吉兒篩檢確診COVID-19,症狀輕微。總統拜登隨即接受篩檢,結果呈陰性,未來一週會定期接受篩檢,監測身體狀況。 第一夫人發言人亞歷山大(Elizabeth Alexander)今天晚間發布聲明,表示吉兒.拜登(Jill Biden)篩檢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症狀輕微,將留在德拉瓦州雷荷勃斯灘(Rehoboth Beach)家中休養。 白宮發言人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隨即透過聲明指出,吉兒確診後,拜登(Joe Biden)接受篩檢,結果呈陰性;未來一週將定期接受篩檢,監測症狀。 拜登與吉兒去年7月及8月曾接連確診COVID-19。 隨著新變異株EG.5竄起,美國COVID-19確診數近期出現升高趨勢,過去一週染疫住院人數增加近19%,已連續6週成長。 美國製藥大廠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及諾瓦瓦克斯醫藥公司(Novavax)等計劃9月中推出新款COVID-19疫苗。疫苗雖然是針對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1.5研發,但專家認為應能對EG.5提供相當保護力。(編輯:張芷瑄)1120905
英國衛生暨社會照護部表示,有鑑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變異株BA.2.86高度突變,作為預防手段,秋季疫苗施打計畫將提早啟動,在英格蘭為9月11日起跑。 按原規劃,施打計畫擬於10月初展開。 據英國衛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UKHSA)最新評估,BA.2.86高度突變,且不僅已在數個國家現蹤,感染個案還包括沒有旅遊史的民眾。 英國8月18日首度在境內偵測到BA.2.86變異株。 英國衛生暨社會照護部30日指出,儘管BA.2.86的危險性不至於令人憂心,UKHSA仍建議加速執行疫苗施打,以在冬季來臨前為感染高風險族群建立較佳防護,並減緩國民保健署(NHS)屆時可能面臨的衝擊。 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已公布高風險族群清單,涵蓋老年養護之家居民、65歲以上民眾、符合標準的6至64歲臨床高風險族群、第一線衛生和社會照護人員等。 政府將同步提供流行感冒疫苗,且建議民眾盡可能同時施打COVID-19與流感疫苗。 UKHSA預期未來還會有新的COVID-19變異株出現。執行長哈里斯(Jenny Harries)說,關於BA.2.86的資訊仍有限,因此目前難以估計這個變異株可能造成的衝擊。 JCVI指出,為確保達成冬季最佳公衛防護效果,COVID-19秋季疫苗施打計畫應盡可能在12月初執行完畢。 JCVI另提醒,疫苗保護力最高期間是施打後3個月內。
高端COVID-19疫苗技轉授權世界衛生組織(WHO),創下全球疫苗首例,高端今天開盤股價跳空直奔漲停。 高端開盤股價直接跳空漲停,漲停價69.4元及市價委買高掛約1萬6000張,成交量逾1600張。 世界衛生組織(WHO)、藥品專利聯盟(MPP)與COVID-19技術獲取池(C-TAP)29日宣布,取得高端疫苗COVID-19疫苗技轉許可協議,創下全球疫苗首例。 高端表示,高端經技術專家評估獲選為全球首家參與WHO C-TAP及聯合國MPP計畫的疫苗製造商,盼能攜手國際組織共同推動全球新冠疫苗的廣泛使用。未來如再授權(sub-license)予第三方,將收取合理且可負擔的授權金,以促進疫苗製造技術全球廣泛應用。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世衛獲高端疫苗(6547)COVID-19疫苗技轉授權,今日高端疫苗開盤跳空漲停鎖在69.4元,大股東基亞(3176)隨後也跟進鎖在漲停板33.85元,上櫃生技族群士氣如虹,大樹(6469)漲幅逾5%,曜亞(4138)、中裕(4147)等漲幅都在5~7%不等,帶動上櫃生醫指數強漲2.3%,表現優於上市生醫指數的1.1%。 今日生醫高價股也見多頭火種,股王保瑞(6472)漲幅在2%以上,藥華藥(6446)漲幅逼近3%,晶碩(6491)、大學光(3218)漲幅1.3~4%不等。興櫃市場中的華上生醫(7427)、育世博-KY(6976)漲幅都在10%以上,而安特羅(6546)、漢達(6620)等漲幅也在6%以上。 WHO的C-TAP計畫(COVID-19 Technology Access Pool)、及聯合國公衛組織單位MPP(Medicines Patent Pool)共同宣佈,高端公司將COVID-19疫苗技術授權予上述國際組織。未來如再授權予第三方,公司可收取合理且可負擔授權金,以促進疫苗製造技術全球廣泛應用。 C-TAP(COVID-19 Technology Access Pool)由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哥斯達黎加政府於 2020年5月發起,並得到44個會員國、國際藥品採購機制(Unitaid)、聯合國開發計劃(UN Development Programme)、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以及實施夥伴如MPP的支持。
高端(6547)新冠疫苗開發大報喜!經技術專家評估,該公司獲選為全球首家參與WHO C-TAP及聯合國MPP計畫的疫苗製造商,未來如再授權第三方,高端再收取合理且可負擔的授權金,以促進疫苗製造技術全球廣泛應用。 MPP(藥物專利池,Medicine Patent Pool),2010年在瑞士日內瓦成立,為聯合國國際藥品採購機制(Unitaid)支持的公共衛生組織。MPP是以一個全球資源平台整合的系統,先向原廠取得自願性授權,再由MPP媒合需求端進行再授權,以增加中低收入國家對救命藥物的取得與開發。 COVID-19疫情期間,美國默沙東藥廠(MSD)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美國輝瑞藥廠(Pfizer)的帕昔洛韋Paxlovid(Nirmatrelvir/ Ritonavir)、以及日本鹽野義製藥(Shionogi)的治療藥物Xocova(Ensitrelvir)等口服抗病毒藥物,皆已加入MPP,而高端則是第一個被青睞的疫苗。 高端29日表示,WHO計畫單位C-TAP(COVID-19 Technology Access Pool)、及聯合國公衛組織單位MPP已共同宣布,高端的COVID-19疫苗技術授權予該國際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Dr. Tedros)表示:「新冠肺炎(COVID-19)將會持續存在,全世界將繼續需要可預防、檢測和治療的工具。通過C-TAP,WHO及我們的合作夥伴,將能使這些防護工具普及到每個人。」 聯合國藥品專利池執行董事查爾斯·戈爾(Charles Gore)說明:「獲得基本藥物和衛生技術仍需成為全球衛生議程的重中之重。感謝高端疫苗(MVC)、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和智利大學向MPP提供授權,並希望這將向世界各地的其他原創者發出重要信息,以在C-TAP的支持下達成進一步的許可協議。」 高端總經理陳燦堅表示,對抗大規模傳染病最有效的應對措施就是團結、合作及全球共同努力。新冠肺炎只是開端,藉由加入C-TAP倡議,高端將為全球健康防護樹立先例,展現疫苗對普惠公共衛生的價值。
北韓已進一步解除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的嚴格孤立狀態。官媒今天報導指出,旅居海外的公民已獲准重新入境。 法新社和路透社引述北韓中央通信社(KCNA)發布的聲明指出,北韓國家緊急防疫總部昨天宣布「海外公民獲准返鄉」,並說這項決定符合當局在「全球疫情趨緩之下」,針對防疫等級而做的調整。 聲明指出,「返鄉者將在隔離區接受為期一星期的適當醫學觀察」。 北韓自2020年初實施鎖國以因應疫情,但近來釋出愈來愈多重啟邊界的信號。 數天前,一架從平壤起飛的高麗航空班機降落北京,為2020年實施疫情封鎖以來頭一遭。 此外,上個月,中國和俄羅斯政府代表團飛抵平壤,為疫情爆發以來首次;而這個月期間,北韓運動選手曾搭乘巴士,越境進入中國前往哈薩克參加跆拳道比賽。(譯者:蔡佳敏/核稿:劉文瑜)1120827
世界衛生組織高層官員指出,除了以色列、丹麥、美國和英國外,瑞士和南非也發現了一支名為BA.2.86的高度變異COVID病毒株,但專家說尚無證據顯示它會導致更多重症。 這支Omicron的變異株在病毒的關鍵部分攜帶了超過35個突變,與2023年的主流變異株XBB.1.5相比,其突變數字相當。 BA.2.86於7月24日首度在丹麥被發現,當時是對一名有重症風險的患者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後發現,此後也在其他少數國家的有症狀患者身上、機場例行篩檢及廢水樣本中,陸續檢測到這支病毒株。 世界各地的十幾位科學家表示,監控BA.2.86固然重要,但鑑於全球已透過疫苗接種及先前感染情況而建立起免疫防禦,BA.2.86不太可能掀起一波重症與病故的毀滅性疫情。 世界衛生組織(WHO)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技術主管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在有關BA.2.86的採訪中表示:「這個數字仍然很低。」 她說,已知病例之間沒有任何關聯,這顯示BA.2.86已經更廣泛地傳播,特別是因為全球的監控已經減少。 世衛表示,全球COVID檢測量已較高峰時下降了90%。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首席副主任夏哈(Nirav Shah)表示,疾管中心和其他機構上週發現了這個新變異株後,整個週末都在與科學家們開會討論,並於昨天發布風險評估。截至8月23日,已發現9起BA.2.86病例,也在瑞士的廢水中發現這支變異株。 評估指出,目前的檢測和藥物似乎對BA.2.86仍然有效,雖然這支變異株可能更容易引起接種過疫苗的人、以前感染過COVID的人再受感染,但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BA.2.86會導致更多重症。
美國一項新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於去年12月突然取消嚴格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封控措施,使病毒在14億人口中傳播,可能造成接下來2個月內有近200萬人超額死亡。 路透社報導,由獲聯邦資助的西雅圖賀勤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Center)進行的這項研究,採用了中國一些大學公布的死亡數據樣本和網路搜尋結果。 研究發現,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間,西藏以外的中國各省因各種原因造成的30歲以上人口超額死亡數估達187萬人。 中國的清零政策透過大規模篩檢搭配嚴格的持續性隔離封鎖,實施3年後於去年12月結束,這項決定導致住院和死亡案例急遽增加。衛生專家表示,基本上政府沒有通報相關情況。 這項發布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指出,超額死亡人數遠超過中國政府今年1月的官方估計數字。根據中國官方,在放棄清零政策第一個月內有6萬人因COVID-19在醫院病故。 研究人員利用公開的訃聞,以及中國流行的網路搜尋引擎百度上的搜尋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人員寫道:「我們研究超額死亡和中國解除清零政策之間的關聯,設定了一個實證得出的基準估計。這些發現對於理解COVID-19在母群體間突然傳播可能會如何影響其死亡率有其重要性。」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沒有立即回應針對這份報告置評的請求。 隨著住院和死亡人數與日俱增的消息開始浮現,尤其在新變異株的威脅引發疑慮的情況下,全球公衛專家一再呼籲中國公開更多數據。 中國於2022年底停止公布每日死亡的官方數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中國的COVID-19死亡人數為12萬1628人,而全球累計有近700萬起死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