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OVID

的結果
  • 菲律賓總統COVID-19檢測呈陽性 健康狀態良好

    菲律賓總統辦公室今天表示,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檢測結果呈陽性,但健康狀態良好,能舉行線上會議。 路透社報導,總統通訊辦公室在臉書(Facebook)專頁貼文表示,小馬可仕將隔離5天。相關聲明並未說明他是在何時檢出陽性反應。 聲明寫道:「總統身體狀況依然良好,可以履行職責,將透過視訊方式參與原定的會議。」 現年66歲的小馬可仕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是本月2日,當時他正在總統府內參加家庭日活動。 他已取消今天的行程,包括前往菲律賓南部的民答那峨島(Mindanao)探視3日爆炸事件的受害者,以及自2日深夜以來因強烈地震和餘震而流離失所的災民。 小馬可仕時任發言人說,小馬可仕曾於2020年感染COVID-19,並在衛生部去年舉辦的疫苗接種活動中施打第2劑加強針。 根據衛生部數據,菲律賓過去一週新增了1340起確診病例 。 菲律賓迄今累計超過410萬例確診,其中大多數患者已經康復。(譯者:劉文瑜/核稿:蔡佳敏)1121205

  • 病例年增500萬 世衛:對抗瘧疾有敗戰之虞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一份新報告顯示,2022年瘧疾病例比前一年增加約500萬例,超出遏制瘧疾所設的全球目標,使世界對抗瘧之戰有失敗風險。 路透社報導,近年COVID-19疫情的擾亂和氣候變遷有關的極端天候事件,阻礙瘧疾防治工作。 世衛的年度「世界瘧疾報告」(World Malaria Report)指出,對藥物和殺蟲劑的抗藥性提升和各地衝突頻傳,瘧疾防治自2015年以來進展陷停滯。 全球對抗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基金會(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執行董事桑茲(Peter Sands)說:「我們與瘧疾之戰的戰敗風險,已高於以往任何時刻。」 「(世衛)這份報告顯示進展已停滯,有些地方甚至正在反轉。除非我們現在採取行動,否則瘧疾恐急劇捲土重來,讓最近20年艱苦取得的戰果付諸流水。」 估計2022年共有2億4900萬起瘧疾病例,全球的瘧疾感染風險為每千人58.4例,遠高於世衛訂下2025年底前每千人26.2例的目標。 世衛表示,達成2025年里程目標的各項進展已偏離55%,若任由趨勢持續,到今年底恐達89%。 在天氣最極端地區,瘧疾病例增加最為激烈。報告中舉例,去年巴基斯坦的洪水導致當地瘧疾病例增加5倍。 2000至2019年間,瘧疾死亡人數呈穩步下降,從86萬4000人降至57萬6000人。但在COVID-19疫情期間,瘧疾病例數再度攀升,估計去年有60萬8000人因瘧疾不治,主要是幼兒。 目前有2款疫苗訂於明年上市,算是為對抗瘧疾帶來些許希望。 但報告也顯示因應瘧疾工作出現巨大資金缺口。2022年全球投入41億美元對抗瘧疾,但實際所需卻高達78億美元。(譯者:紀錦玲/核稿:陳亦偉)1121201

  • 日本COVID-19疫苗不再全民免費 將回歸定期接種

    有關日本2024年度以後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方式,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專家分科委員會今天同意,原則上未來將回歸由接種人負擔部分金額的「定期接種」。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這項措施將以65歲以上高齡者等人士為對象,每年在秋冬時接種一次。 日本目前的COVID-19疫苗接種作業,採取年齡在6個月以上所有民眾不須自費、由政府公費支出的「臨時接種」。不過,根據預防接種法規定,「臨時接種」僅限為防止蔓延有緊急必要的情況,且效期將在2023年度結束(2024年3月31日)時終止。 從2024年度起(2024年4月1日),COVID-19疫苗將和季節性流感一樣,以65歲以上高齡者或具嚴重慢性病的60歲到64歲人士為對象實施「定期接種」,原則上中央政府將補助3成接種費用,而由個人負擔部分費用。 至於非上述「定期接種」對象人士,有意願者也可以自行接種,但除了部分地方政府個別提供補助外,原則上須自行負擔疫苗全額費用。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今天出席的委員中,有人建議針對個人負擔金額太高的部分,思考採取相應對策。因此,厚生勞動省接下來將向業者詢問疫苗價格,來檢討因應作為。

  • 新冠仍具威脅 世衛:3變異株「需留意」 變種持續散播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變種病毒一直持續在全球各地不斷地散播,它仍具威脅。 法新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說:「這種病毒,即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目前正在每個國家傳播,仍然構成威脅。」 范科霍芙在世界衛生組織社群媒體頻道的討論中表示:「我們必須保持警覺,因為這種病毒正在傳播、進化和變異。」 目前有3個「需留意變異株」(XBB.1.5、XXB.1.16 和 EG.5)和6個關注程度較低的「監測中變異株」。 在6個「監測中變異株」中,BA.2.86正升級為「需留意變異株」。 范科霍芙說,BA.2.86與其他變異株的子系相比,「我們沒有看到其嚴重程度有所變化」,但「我們看到它在世界各地檢出數量緩慢而穩定增加」。 新分類對增進監測和研究應該會有幫助。 世衛組織也發布了對EG.5變異株的新風險評估,該病毒的基因序列約占全球共享數據資料一半,儘管世衛還沒有調整它的嚴重度。 COVID-19大流行造成數百萬人死亡,嚴重破壞經濟和社會。 除了急性感染和疾病外,世衛也擔心統稱長新冠(Long COVID)或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COVID Conditions)的該病毒造成的長期影響。

  • 英國抗疫期間反封城 傳蘇納克曾提議「讓人病死」

    負責釐清英國政府處理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危機過程的公共調查小組今天得知,現任首相蘇納克據報曾說,政府應「讓人們死去」,而非再一次實施全國封鎖。 路透社報導,在疫情期間擔任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的瓦朗斯(Patrick Vallance)在2020年10月25日的日記中,談到時任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與財政大臣蘇納克(Rishi Sunak)的一次會議內容。 瓦朗斯的日記內容,都是由強生昔日首席顧問康明茲(Dominic Cummings)向他轉述自己在會議中的所見所聞。 瓦朗斯在日記中引述康明茲的話說:「蘇納克認為,只要讓人們死去就行了。這讓人徹底感到缺乏領導能力。」 蘇納克的發言人表示,首相將向調查單位提供證據、闡明自身立場,「而非逐一回應」。 調查小組正在調查政府如何因應疫情危機,這場百年大疫重創了英國經濟,導致超過22萬人死亡,相關調查預計將持續至2026年夏季。 高階政府官員一再表示,政府對這場大流行病並未做好準備。 報導說,蘇納克面臨的危機在於,當時身為政府最高階官員之一的他努力將自己塑造成「改變強生混亂領導」的關鍵人物,調查中浮現的證據恐讓他功虧一簣。 先前有證據顯示,蘇納克曾在2020年夏天推動「吃外食救經濟」(Eat Out to Help Out)政策,而遭一名政府科學顧問抨擊是「死亡博士」(Dr. Death)。這項政策為酒吧和餐館的餐食提供補貼,但被衛生專家批評助長病毒傳播。(譯者;劉文瑜/核稿:盧映孜)1121121

  • 《生醫股》利空紛擾 國光生前3季獲利青筍筍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受到國際局勢動盪、海外CDMO訂單減少及COVID快篩需求雪崩下降影響,國光生(4142)第3季營收略降,稅後純益2.64億元,較前一季虧轉盈,由於去年公費流感疫苗提早在第3季全數交貨完畢,墊高營運基期,年減3成以上,每股純益0.62元,前3季稅後虧損2.26億元,較去年同期盈轉虧,每股虧損0.54元。 國光生技表示,由於2022年公費流感疫苗提早在Q3全數交貨完畢,去年Q3營收數字創單季歷史新高;而今年公費流感疫苗自9月到11月陸續出貨,也使得今年10月營收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流感營收將分散到Q4。另外,受到國際情勢動盪影響,不僅流感疫苗東歐市場拓展腳步趨緩,全球總體經濟衰退,也使得海外CDMO訂單量縮砍單,再加上COVID疫情退燒,快篩試劑需求陡降,都是造成今年前三季營收、獲利表現不佳的主因。 國光生指出,國光破傷風疫苗近期將重新上市,每年至少可穩定供應100萬劑,確保台灣不再缺藥,且仍有餘裕拓展外銷;另外,安特羅腸病毒疫苗上市後銷售情況良好,預計明年將生產線移回國光細胞廠,產量可望大幅增加。除了新產品上市帶來的動能外,CDMO部分,現有的代工業務將延續,且基於過往優質的代工生產紀錄,已有新的合作生產委託案持續洽談中,明年可望再新增CDMO業務。 在國光流感疫苗部分,明年外銷訂單預期有高幅度成長,在中亞及泰國以外的東南亞市場,持續透過藥證申請逐步打開市場;除了北半球流感疫苗外,國光持續進軍南半球流感疫苗市場,透過今年的佈局,明年將可看到具體進展。

  • 大馬前首相納吉獄中染新冠 發高燒已住院

    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Najib Razak)涉貪遭判12年徒刑,今年8月服刑屆滿週年,但他最近因高燒與嚴重喉嚨痛住院治療,確認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 新馬來西亞先驅報(New Malaysia Herald)、星洲日報報導,納吉目前在監獄服刑,但他10月31日因高燒與嚴重喉嚨痛住院治療。 報導說,醫院經過例行檢查後發現檢測結果是陽性,確認納吉感染COVID-19,目前情況穩定,在醫院隔離與治療。 納吉因從主權財富基金一馬發展公司(1MDB)旗下SRC國際公司轉出馬幣4200萬令吉(約新台幣2.8億元)到個人戶頭,於2020年7月遭判刑事背信、濫權和洗錢罪名成立。最高法院於2022年8月判決定讞,維持有期徒刑12年,納吉隨即被移往監獄服刑。 納吉今年8月服刑屆滿週年,他的臉書也有貼文傾訴心情,認為入獄已滿365天,但「仍被困在鐵窗後,睡在冰冷的水泥地」,自己持續遭迫害。(編輯:陳慧萍)1121102

  • 新冠疫情處低點,上週新增247例本土中重症

    疾病管制署31日公布上週新增24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261例略降;上週新增35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9例死亡略升。近期國內疫情處低點上下波動,惟併發症及死亡發生風險持續,且國際部分國家疫情處高點或回升,須密切監測。 疾管署指出,新增檢出99例Omicron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74例本土個案包含73例XBB(重點變異株48例EG.5、9例XBB.1.16、5例XBB.1.5、4例XBB.1.9.1、3例XBB.2.3、1例XBB.1.9.2)、1例BA.5;另25例境外移入個案均為XBB (重點變異株15例EG.5、3例XBB.1.5、2例XBB.1.16、2例XBB.1.9.1、2例XBB.2.3)。 近四週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 (99.5%)為主流株,重點變異株以EG.5(70%)為多,其次為XBB.1.16(7%)及XBB.1.5(6%)。國際變異株監測部分,截至今年10月29日,依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資料顯示,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占比約76.1%,以EG.5為多(35.4%),另需留意變異株XBB.1.16(11.4%)及XBB.1.5(7.2%)占比則持續下降,監測中變異株XBB.1.9.1(10.4%)及XBB(3.7%)上升,XBB.1.9.2(2.0%)占比下降,而XBB.2.3(6.0%)則持平。 另,BA.2.86近1週占比上升至10.3%,該變異株於歐洲地區顯著上升。 疾管署強調,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國內近期COVID-19疫情處低點上下波動,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8%,為降低長者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籲請長者儘速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以及早獲得保護力。

  • 英國研究:「長新冠」和多重器官變化有關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住院治療的病患有1/3於多個月後出現多重器官異常的狀況。這項發現可能有助於瞭解難以捉摸的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 法新社報導,全球預估有數以百萬計的人苦於長新冠症狀,他們首次感染COVID-19後,仍持續一段長期間有呼吸急促、容易疲倦和腦霧等情況。 然而,很多情況包括COVID如何導致這些症狀,仍不得而知。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醫學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報告作者表示,這代表在協助長新冠患者方面又「邁進一步」。 這項研究首次利用「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檢視感染COVID住院病患的大腦、心臟、肝臟、腎臟和肺臟等器官。 這項研究將2020至2021年間英國境內259名COVID住院成人病患,和一個由52名從未感染COVID成人組成的控制組,比較器官掃描的結果。 研究發現,近1/3的COVID病患出院平均5個月出現一個以上器官異常的現象。 研究顯示,感染COVID住院病患罹患肺臟異常情況高了14倍,大腦異常情況則高了3倍。不過,研究人員表示,心臟和肝臟似乎較具韌性。 大腦的異常包括較高比例的腦白質病變,腦白質病變和輕微的認知衰退有關。 肺臟的變化則會看到瘢痕形成和發炎跡象。 這項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牛津大學副教授拉曼(Betty Raman)在線上記者會上表示,擁有多重器官異常的病患通報嚴重精神和身體損傷的機率多了4倍,這使得他們無法從事日常活動。 這項研究進行的時間是在疫情初期,當時尚未推行疫苗接種,以及感染人數未達群體免疫以前。 研究也未涵蓋病情較輕微的Omicron變異株。這款病毒株仍是全球疫情的主流病毒株。 和控制組相比,COVID組的年齡雖然較高,整體來說比較沒那麼健康,但研究人員根據這些差異調整研究發現。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之一英國列斯特大學( Leicester University)教授布萊特靈(Christopher Brightling) 說,這項研究提供了關於感染COVID後住院病患器官變化的「具體證據」。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哥倫比亞大學肺部疾病專家鮑德溫(Matthew Baldwin)在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一篇評論文章中表示,「這些結果顯示長新冠並非由集中在單一器官的嚴重缺陷而造成」。 「而是不同器官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異常的交互作用可能會對產生生理缺陷帶來加法或乘法效應,進而導致長新冠的症狀。」

  • 澳洲將成立獨立調查小組 檢討COVID-19防疫政策

    澳洲中間偏左的工黨政府今天表示,政府將成立一個獨立小組,調查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的防疫政策,以因應未來的公衛危機。 路透社報導,澳洲在疫情期間祭出關閉國界和封鎖城市等防疫措施,有助於澳洲染疫和死亡人數遠低於美國和英國等其他已開發國家。 澳洲政府後來在大多數人口都接種疫苗後,2022年初改採和COVID-19病毒共存的政策。 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告訴媒體,政府將成立一個3人調查小組,成員有流行病學家、公共服務專家和經濟學家。 艾班尼斯說:「放眼未來,我們現在必須檢討哪些做對,哪些可以做得更好。因為公衛專家和科學家告訴我們,這次疫情不可能是最後一次。」 艾班尼斯表示,這項調查出於國家利益考量,但在疫情正熾期間執政的反對派聯盟表示,希望調查不會成為「獵巫」行動。 反對派也批評艾班尼斯政府的調查未納入州政府層級的防疫封控措施,像是維多利亞州的墨爾本在疫情期間封城262天,成為全球封城最久的城市。 在野黨黨魁達頓(Peter Dutton)告訴媒體:「我們若不從疫情期間各級政府發生的事件汲取教訓,無論好、壞,若不瞭解前次疫情發生的事件,我們要如何面對下次疫情。」

  • COVID溯源 傳世衛促中國提供更多資訊 擬再派員調查

    英國金融時報今天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敦促北京當局提供更多有關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起源的資訊,並表示已準備好派遣第2支團隊前往中國調查。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告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我們敦促中國給予完全的訪問自由以及取得資料的一切權限,我們也要求各國在雙邊會議時提出這個議題,以敦促北京當局配合。」 世界各地衛生當局和製藥業者目前爭相研製新疫苗,以對抗新的COVID-19病毒變異株。 譚德塞一直要求中國分享有關COVID溯源的資訊,並表示在此之前所有假設都仍然存在。 COVID-19病毒最早於2019年12月在中國武漢被發現,不少人懷疑病毒從一處販賣活體動物的市場擴散蔓延至全世界,在全球奪走近700萬條人命。

  • 日皇第2順位繼承人 姪子悠仁確診COVID-19

    日本掌管皇室事務的宮內廳今天表示,日皇德仁的姪子、秋篠宮家長男悠仁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出現發燒症狀,預計至18日都會待在住處、秋篠宮邸療養。 日本共同社、富士電視台新聞網(FNN)報導,宮內廳說明,悠仁目前就讀筑波大學附屬高中二年級,昨天上午上學時並未發燒,但是他回到家之後不久開始發燒,並接受COVID-19、流行性感冒篩檢,檢查結果為陰性。 然而悠仁至今天上午仍未退燒並再度接受篩檢,檢驗結果為COVID-19陽性。 秋篠宮夫婦原訂於今天上午10時在赤坂御用地召開訪問越南的行前記者會,受到悠仁確診影響而延期。秋篠宮夫婦今天接受PCR篩檢之後確認為陰性,行前記者會也改到明天上午11時舉辦。 悠仁的伯父是日皇德仁,父親是皇嗣秋篠宮文仁親王,悠仁的皇位繼承順位僅次於父親,位居第二。(譯者:楊惟敬/核稿:蔡佳敏)1120914

  • 加強秋冬保護力 美批准更新版COVID-19疫苗

    隨感染人數再次上升,美國今天核准最新版的COVID-19疫苗,新配方是針對當前正在流行的新變異株。 法新社報導,美國新核准的新版疫苗分別為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Pfizer)研製,可應對Omicron新的亞變異株。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認為,對於6個月以上嬰幼兒來說,接種疫苗好處大於風險。 FDA高級官員馬克斯(Peter Marks)說:「疫苗接種對於公共衛生和持續預防COVID-19重症(包括住院和死亡)依然非常重要。」 莫德納和輝瑞都發出聲明,稱未來幾天內美國各地藥房和診所就能拿到最新版疫苗。 由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召集的小組將於明天舉行會議,擬定有關哪些民眾應接種新版疫苗的臨床建議。 拜登政府一直以來推動的是大多數美國人每年都接種COVID-19疫苗加強針,預計CDC明天會議後端出的指南也類似。有別於美國,歐洲通常只建議年長者或患有慢性病(如心臟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染疫高風險族群接種加強針,英、法及德國都採這種做法。 莫德納與輝瑞最新版疫苗針對的是XBB.1.5變種,雖然XBB.1.5在美基本已不再流行,但FDA表示最新版疫苗依然能有效應付EG.5和BA.2.86等當前的流行株。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都在今年5月解除因應COVID-19的公衛緊急狀態,不過藉由個人保險和政府補貼方案,多數美國民眾應依然能免費接種新疫苗。 專家對新疫苗接種對象範圍則意見不一,但白宮防疫協調官吉哈(Ashish Jha)告訴法新社:「我相信所有美國民眾今秋都接種加強針會比較好。雖說高風險群體接種後受益最多,但即使風險較低者最好也能接種。」(譯者:屈享平/核稿:陳亦偉)1120912

  • 美核准最新版COVID-19加強針 重點一次看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今天核准輝瑞/BNT、莫德納的最新一代COVID-19疫苗,作為加強針供入秋後全面施打。兩支新版回復為單價疫苗,能應對新的變異株。 「紐約時報」報導,除2支最新版COVID-19疫苗外,FDA今天也核准新一季的流感疫苗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後者供嬰幼兒與年長族群加強保護力。 去年冬天美國只有不到20%的成人接種當時的次世代COVID-19二價疫苗,但美國去年確診病死人數仍大幅減少。專家認為主要是群體免疫增強和年長族群疫苗接種率提高,今年推廣加強針目的依然是保護更多弱勢群體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 ● 為何要打加強針 儘管美國去年確診COVID-19住院和死亡人數已趨緩,但這段時間病毒已進化並突變為近30種不同變異株,而大多數人的免疫力也已下降。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12日開諮詢會議研擬指南,討論應接種COVID-19新疫苗的對象,本週就能將數百萬劑疫苗發送至全美各地診所、藥房等據點。 FDA核准12歲以上者都能接種最新版疫苗,另授權可基於保護而對6個月以上至11歲的嬰幼與兒童施打。 ● 今秋最新版與去年版差別在哪 去年秋天輝瑞/BNT(Pfizer-BioNTech)與莫德納(Moderna)上市的次世代二價疫苗,號稱同時應對COVID-19原始株與Omicron變異株的亞變種BA.4和 BA.5。今年2家公司的最新版又回復為單價疫苗,只針對今年稍早Omicron的XBB.1.5變異株。 雖然XBB.1.5目前已非主要流行株,但初步研究顯示,最新版疫苗對目前流行的EG.5及BA.2.86等變異株仍具良好保護力。 按哥倫比亞大學病毒學家何大一說法,根據幾個學術實驗室的數據表明,感染過XBB.1.5且還沒接種最新疫苗的人,體內的中和抗體可以「充分應對」當前的流行株,「我們相信,這效果相當於接種針對XBB.1.5的疫苗」。 除輝瑞、莫德納2款最新版,FDA也在審查第3支由諾瓦瓦克斯(Novavax)研發、同樣也是針對XBB.1.5株的單價加強針。諾瓦瓦克斯的疫苗為蛋白質次單位疫苗,與輝瑞、莫德納的mRNA疫苗不同。 ● 為何最新版又回復成單價疫苗 輝瑞與莫德納的最新版疫苗不針對最原始的COVID-19病毒株,這將有助於應對新變異株。 何大一解釋,免疫系統會偏向於記住所遇到的第一版病毒,代表疫苗若做成同時含原始株與新株的二價型,免疫系統也傾向於對付原始病原,而不是對新變異株做出反應。 出於這種免疫印記(immune imprinting)特性,去年哈佛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2項研究發現,接種第一代疫苗者和接種次世代二價疫苗者的免疫反應差不多,意即去年的次世代疫苗應對BA.4和BA.5的效果並不比第一代疫苗更有效。(譯者:陳亦偉)1120912

  • 日本首例COVID-19新變異株BA.2.86 無海外旅遊史

    日本東京都政府宣布已在國內檢測出首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型變異株BA.2.86,這名患者為輕症,無海外旅遊史。 朝日電視台報導,東京都政府昨天表示,東京都內的醫療機構8月24日檢測一個PCR檢體的基因序列,確認為Omicron的變異株BA.2.86。 這名患者的症狀輕症,沒有海外旅遊史。 BA.2.86於7月24日首度在丹麥被發現,後來陸續在以色列、美國、英國、瑞士、加拿大等國被檢測出來。 路透社日前報導,科學家表示,由於全球已透過疫苗接種及過去大規模感染建立起免疫防禦力,因此BA.2.86不太可能導致大規模的重症及死亡病例。(譯者:楊惟敬/核稿:李佩珊)1120908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