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BBC

的結果
  • 影》這家人「退化回猿類」?外媒挖出駭人影片震驚全網

    外媒近日紛紛報導一則多年前舊聞,土耳其偏遠地區一戶人家不像一般人類用2隻腳走路,反而如同猩猩等猿類般,四肢著地、匍匐前進,有科學家稱這戶人家「倒轉」人類進化300年。這則新聞雖已是多年前舊聞,但仍受到國外網友熱議,成功引發話題。 包括《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英國《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印度英語電視台「寰宇一家」(WION)等多家外媒,近日紛紛引述英國廣播公司(BBC)2006年的紀錄片、澳洲新聞節目「60分鐘」2018年的專題報導,指出住在土耳其偏遠地區的烏拉斯(Ulas)家族,當中部分家族成員不像一般人類用雙腳走路,而是如同猩猩、人猿般,四肢著地,手腳並用地匍匐前進。 這一家人的行徑讓科學界相當困惑,挑戰了我們對人類進化的理解,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進化心理學家韓弗瑞(Nicholas Humphrey)發現這家人的18個孩子中,有6人出現這樣的行為,不過其中1人後來死亡。 土耳其科學家推測,這家人可能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退化」,「倒轉」人類300年的進化歷程。不過他們的推測遭到韓弗瑞砲轟「極其侮辱」、「在科學上不負責任」。 韓弗瑞接受「60分鐘」專訪時難掩驚奇:「就算是在最驚奇的科學幻想下,我也從未想過現代人類會倒退回動物狀態。」 韓弗瑞進一步說明雙足步行(bipedalism)對區分人類與動物的重要性,他說人類之所以與其餘動物世界不同,是因為人類用兩隻腳走路,除此之外也包括語言等其他特質,「這些人跨越了界線」。 「60分鐘」將烏拉斯家族描述為「人類與猿類間遺失的連結」,稱他們對人類有「巨大意義」,更大膽稱他們「不應該存在」。 ■為何烏拉斯家族用四肢前進? 有研究發現,這家人的小腦萎縮,不過也有其他小腦較小的人仍用2隻腳走路。 利物浦大學(Liverpool University)研究發現,這家人的骨骼特徵更類似於猿類,而非人類。不過不同於猿類走路時手指彎曲、指節接觸地面行走,烏拉斯家族前進時手掌平鋪於地面。 韓弗瑞評論,這家人可能對應了人類從樹上下來、到完全變成用兩隻腳走路之間的重要一步。 他也推測,烏拉斯家族的小孩不用雙腿走路,可能和他們出生9個月後仍未被鼓勵靠雙腳站立有關。 科學家在發現烏拉斯一家後,已指派物理治療師及提供設備,協助這家人用雙腳行走。

  • 英國「談話節目之王」帕金森爵士逝世 享壽88歲

    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天表示,知名英國節目主持人麥可.帕金森(Michael Parkinson)逝世,享壽88歲。他以同名長壽訪談節目「帕金森秀」聞名,曾採訪眾多名人。 法新社報導,帕金森出生於英格蘭北部的約克郡(Yorkshire),他在16歲離開學校,懷抱成為職業板球手的夢想,之後卻在當地報社任職記者,並於1960年代末期進入電視產業,從1971年開始主持BBC黃金時段的「帕金森秀」。 BBC總裁戴維(Tim Davie)表示,「麥可是談話節目之王,他定義了之後所有主持人和節目的形式」。 「他訪問了20世紀的諸多大人物,訪談方式令大眾著迷。麥可不僅很會問問題,還是一名很好的傾聽者。」 帕金森推估他的職業生涯採訪超過2000名受訪者,包括拳王阿里(Muhammad Ali)、英國傳奇歌手艾爾頓強(Elton John)、英國樂團披頭四(The Beatles)已故成員約翰藍儂(John Lennon),以及美國流行樂壇天后瑪丹娜(Madonna)等。 BBC節目「今日」(Today)主持人羅賓遜(Nick Robinson)在社群媒體平台X(前稱推特)發文表示,「他是我們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主持人,主宰週六晚間時段長達多年」。 帕金森在2013年公布罹患攝護腺癌,正在接受放射治療,並在2年後宣布完全治癒。 他的家人發表聲明稱,「麥可.帕金森爵士在經歷短時間身體不適後,於昨晚在家人陪伴下於家中安詳逝世」。

  • BBC PLAYER獨家上架台灣大MyVideo影音平台

    英國優質內容第一品牌BBC Studios於1日宣佈,攜手台灣大哥大旗下OTT影音平台MyVideo,在台獨家推出BBC旗艦級影音串流平台BBC PLAYER,帶來旗下六大品牌內容,包括首度上架台灣OTT串流影音平台的學齡前兒童品牌 CBeebies、生活時尚品牌 BBC Lifestyle、紀實娛樂節目品牌BBC Brit、BBC Earth、BBC First、BBC Kids。 台灣是BBC PLAYER繼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最近才上架的印度後,進駐的第四個亞洲市場。 BBC Studios亞洲區資深副總裁暨總經理Phil Hardman表示,BBC Studios在每一個市場,都會與合作夥伴就平台觀眾的收視習慣、片單喜好及在地文化,綜合討論分析後,把BBC Studios最優質的節目內容量身打造專屬片單,務求為在地觀眾帶來最獨特的影視娛樂體驗。 台灣大哥大新媒體事業副總李芃君表示,MyVideo繼2018年與BBC Studios獨家合作,引進 BBC Studios旗下經典英劇頻道《BBC First》,兒童內容品牌《BBC Kids》與《CBeebies》後,再度深化雙方合作,成為全台第一家全面收錄「BBC PLAYER」6大品牌的OTT業者,是BBC Studios在台灣最高規格且影音內容最廣泛的合作協議。 李芃君強調,MyVideo全面擴充內容,上半年網路新申辦用戶數創下2倍以上成長,期待透過與BBC Studios緊密合作,全方位升級觀眾的行動娛樂體驗。「BBC PLAYER」全台獨家上架MyVideo,集結了BBC Studios六大品牌內容3,000小時的精彩豪華內容,囊括不同主題。

  • 英官方數據:TikTok成英國12至15歲民眾主要新聞來源

    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因中資背景而引發國安疑慮的TikTok已是英國12至15歲民眾單一主要新聞來源(28%),但若考量所有傳播渠道,則英國廣播公司(BBC)仍居領先地位。 Ofcom的數據顯示,若考量所有傳播形式與管道,在英國12至15歲民眾之間,BBC是首要新聞來源(39%),接著依序是TikTok(28%)、YouTube(25%)和Instagram(25%)等社群媒體。 不過,若僅論單一媒體、不考量BBC型態多元的傳播平台(含電視台、廣播電台、應用程式等),則TikTok是英國12至15歲民眾的最主要新聞來源,其中約10%視TikTok為「最重要新聞來源」,僅次於BBC所有平台的數據加總(17%)。 此外,在這個年齡層,自2018年迄今,臉書(Facebook)和BBC第一、二台(BBC One/Two)作為新聞來源的重要性呈現穩定下滑趨勢。 儘管如此,若比較「信任度」,英國12至15歲民眾對BBC等傳統新聞來源的信任度仍較對社群媒體高,例如高達82%的人認為BBC第一、二台提供「值得信賴的新聞」。相較之下,僅32%的人對TikTok持相同看法,信任推特(Twitter)和Facebook的人數占比則分別為50%和41%。 Ofcom在20日發布年度調查報告,呈現英國民眾的新聞消費習慣,對象以成年人為主,取樣考量性別、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以確保調查結果具足夠代表性。調查方式結合線上問答與面談,執行時間為2022年11月至12月以及2023年2月至4月,共兩階段。 英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今年3月中旬宣布禁止中央政府人員在手機、電腦等公務電子設備使用TikTok。 TikTok的母公司為內部設有中國共產黨黨委員會的「北京字節跳動」(ByteDance)。公司內部資料顯示,中方有能力自中國境內取得海外TikTok使用者的個人數據。根據中國法規,企業有義務配合國家安全需求,與當局合作並提供當局要求的任何數據資料。 主責安全事務的英國內政部副大臣圖根哈特(Tom Tugendhat)去年12月曾在一場智庫演說提到,俄羅斯、中國等威權政權對社群媒體、演算法和自由民主社會公共討論的操作應被揭露。 他當時援引Ofcom的2022年度報告內容示警,近1/3的英國16至24歲民眾透過TikTok、YouTube等社群平台取得新聞資訊,而在即將於2025年1月以前登場的大選,數以百萬計英國首投族習慣使用的資訊來源背後恐有威權政權參與運作。 Ofcom今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英國16至24歲民眾的5大新聞資訊來源依序為Instagram(44%)、BBC第一台和Facebook(各為33%)、Twitter(31%)、TikTok(29%)。BBC第一台是其中唯一的傳統媒體。 至於「最重要新聞來源」,按占比多寡依序為Instagram(13%)、BBC第一台(11%)、Facebook(10%)、Twitter(8%)、TikTok(7%)。 值得注意的是,高達46%的英國16至24歲民眾視社群媒體為「最重要新聞來源」,遠高於英國全國成年人的數據(17%)。 同時,10%的英國16至24歲民眾表示他們「完全不吸收新聞資訊」,比例是英國全國成年人的2倍(5%)。Ofcom引用的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路透社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數據則顯示,約37%的英國18至24歲民眾表示他們「對新聞不感興趣」。 根據Ofcom的調查結果,自認「對新聞不感興趣」的英國12至15歲民眾高達45%,與往年趨勢一致。這個年齡層的英國民眾對新聞不感興趣的3大原因是「太無趣」(46%)、「與這個年紀的我缺乏關聯性」(18%)、「令人心情不佳」(16%)。 若不細分年齡族群,整體而言,96%的英國成年人會吸收新聞資訊,電視是首要來源(納入隨選點播合計為75%)。在重要性和使用頻率方面,BBC第一台持續在電視新聞媒體居首位。 網路則是僅次於電視的第2大新聞來源,約68%英國成年人透過網路吸收新聞資訊,社群媒體是其中首要管道(47%)。 儘管與其他社群媒體相較,Facebook至今仍是最受英國成年人歡迎的新聞資訊來源,其人氣有下滑趨勢(由2019年的35%降至2023年的30%)。相較之下,TikTok作為新聞資訊來源的人氣在英國成年人之間明顯上升,由2020年的1%增長至2023年的10%。

  • 砲轟BBC報導偏頗 敘利亞宣布撤銷記者證

    敘利亞今天針對該國口中英國廣播公司(BBC)「誤導性報導」,罕見做出撤銷這間國際媒體的媒體證之舉。 法新社報導,敘利亞資訊部在聲明中說,「鑒於這間廣播業者未能遵守專業標準,並堅持提供偏頗且誤導性的報導」,該本部門決定撤銷BBC文字和攝影記者的證件。 資訊部補充,英國廣播公司電台(BBC Radio)駐敘利亞記者的證件同樣被撤銷。 BBC發言人並未直接對敘利亞的舉措做出評論,但稱「BBC新聞阿拉伯版(BBC News Arabic)提供公正獨立的新聞報導」,並向「不同政治派系的人接觸、確立真相」。 發言人在聲明中提到:「我們將繼續向阿拉伯語世界的閱聽眾提供公正的新聞和訊息」。 敘利亞資訊部表示,自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BBC「不時在報導敘利亞現況時,提供主觀、虛假的資訊和報導」。 敘利亞內戰已造成逾50萬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並摧毀該國絕大部分的基礎建設和工業。 敘利亞資訊部補充道,BBC「不止一次」接獲警告,但仍「持續依據恐怖組織和敘利亞敵方的聲明,放送具誤導性的報導」。 對於敘利亞政府來說,撤銷國際媒體的媒體證是十分罕見的,因為在當地有駐地記者的外媒已所剩無幾。 隨著戰亂升溫,牽扯愈來愈多的外國勢力及全球各地聖戰士,許多外國記者都已離境。(譯者:李晉緯/核稿:蔡佳敏)1120709

  • BBC揭露新影像 顯示中國間諜氣球飛越日本及台灣

    英國廣播公司(BBC)「廣角鏡」(Panorama)節目今天揭露中國間諜氣球計畫在亞洲活動的新證據,包括氣球飛過日本及台灣上空。 BBC與人工智慧(AI)公司Synthetaic合作,篩選衛星捕捉到的大量資料,結果發現多張顯示氣球飛越東亞地區的圖像。 Synthetaic創辦人亞斯科爾斯基(Corey Jaskolski)發現證據顯示,一顆氣球曾於2021年9月初飛越日本北部。相關影像過去從未公開。 亞斯科爾斯基認為,證據顯示,這顆氣球是從中國內陸深處的蒙古南方升空。 對此,日本已證實有多顆氣球飛越該國領土,並稱已準備好,未來會將它們擊落。對於BBC提出的證據,中國尚未直接回應。 為調查中國是否有使用其他間諜氣球,「廣角鏡」團隊首先搜尋社群媒體及媒體報導中,關於該區域各地上空的「不明飛行物」(UFO)目擊事件。 他們發現,台灣氣象局拍攝的2張照片似乎顯示一顆氣球於2021年9月底飛越台北上空。 之後,亞斯科爾斯基將照片與衛星圖像交叉比對。他表示:「在90秒之內,我們就發現這顆氣球出現在台灣外海。」 台灣當局告訴「廣角鏡」,他們認為這是一顆氣象氣球,但亞斯科爾斯基抱持不同意見。 他指出:「若單看這顆氣球的直徑以及運作高度,看起來很類似…這看起來非常像是飛越美國與日本本土的那顆氣球。」 今年1月底,美國西北部上空出現一顆疑似中國間諜氣球之物,之後在美國外海遭到擊落,此事導致美中關係惡化。中國當時宣稱,這顆氣球是用於氣象等科研的民用無人飛艇,並稱這是偶發意外事件。 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東亞分析員卡佛(John Culver)告訴「廣角鏡」,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可溯及到至少5年前的長期活動。」 他指出,中國間諜氣球「是專門為這些長程任務而設計」,其中一些氣球「顯然已環繞整個地球」。(譯者:陳正健/核稿:施施)1120626

  • 受害者遍及中港台日韓 BBC揭販賣「癡漢」猥褻偷拍片幕後黑手

    英國廣播公司(BBC)國際頻道調查小組「BBC之眼」以臥底方式,經逾一年調查,揭露通過性暴力牟利的幕後黑手:一名搖滾樂手、一個社會學畢業生和他們的「領袖」。 BBC中文網報導,BBC國際頻道調查小組在販賣「癡漢」猥褻短片的網站上,鎖定一個屢屢出現的名字「齊叔」,透過註冊PayPal帳號的郵箱追查到叫做Noctis Zang(臧新宇)的30歲中國音樂人,由臥底記者以音樂經紀人身分接觸到對方,以及曾在日本學習社會學的團隊另一成員Lupus Fu(傅垚),而且最終釣出了「齊叔」。 根據BBC,相關網站有的販賣真實的「癡漢」猥褻短片,這些片子都是用手機偷偷拍攝的,地點通常是在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例如地鐵和公車上。影片拍攝地遍布東亞,包括日本、韓國、台灣和香港,大部分的片子拍攝於中國。 調查團隊先接觸到臧新宇和傅垚。他們透露,有3個「癡漢」網站的幕後主謀是一個化名為「貓咪」、身在東京的中國人。據他們所說,「貓咪」性格古怪,多疑偏執。多次約見遭拒後,臥底記者於農曆新年除夕夜終於在東京一家卡拉OK俱樂部見到「貓咪」。 根據報導,自稱現年27歲的「貓咪」是個身材瘦削、戴著半包邊眼鏡的年輕人。 「我們營業額大概每天5000到10000人民幣(約新台幣2萬1500元至4萬3000元)左右,」「貓咪」自豪地說,還在手機上展示交易明細。「數額很穩定的。」 「貓咪」向臥底記者承認說:「我是齊叔。」但他同時透露「齊叔」不僅僅是一個人。 「貓咪」管理一個15人團隊,其中10人在中國製作打著「齊叔」名號的影片。每個月,「貓咪」從他們那裡收到30到100部影片。 這些影片隨即在3個「癡漢」網站上出售,「貓咪」承認他是那些網站的所有者。網站有超過10000名付費會員,其中大部分是中國男性。 報導指出,聊起生意時,「貓咪」有如在談一家嶄露頭角的新創企業,形容他的團隊「很熱血」、「敢去闖」,甚至還輕描淡寫地說,他正在訓練其他人如何在公共場所實施性侵犯並拍攝影片。 臥底記者向「貓咪」表達,他的公司計劃在日本投資色情片網站,詢問投資資金該轉帳到哪裡時,「貓咪」從錢包裡掏出他的銀行卡並且遞給對方,卡上有他的真實姓名「湯卓然」(Tang Zhuoran,音譯)。 BBC國際頻道調查小組後來找到了「貓咪」在東京的住址,當面向他提出指控。 報導提到:「當我們靠近他時,他沒有回答我們的詢問,還試圖把臉遮起來,往別的方向走去。接著,他突然發作,開始攻擊攝影機和BBC團隊。」 BBC團隊隔天在機場又看見了「貓咪」,他離開了日本。 此外,Noctis和Lupus也承認,他們曾為這些網站擔任管理員。 他們大談網站的商業模式。「中國是性最壓抑的地方,」Noctis說,「有的男的就心理很變態,就想看這幫女的被⋯」 Lupus接話說:「被搞。」 根據報導,「齊叔」的推特帳號依然活躍,還在公開推廣性侵影片。推特沒有回應BBC的置評請求,只自動回覆一個大便的表情符號。 BBC團隊也向臧新宇傅垚提出指控,但未獲回應。

  • 入主推特半年 馬斯克「很痛苦」:像搭雲霄飛車

    社群媒體公司推特(Twitter Inc.)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表示,經營推特一直「相當痛苦」,而且像「雲霄飛車」一般。 這位億萬富豪也說,如果有合適的人接手,他會將推特售出。 身兼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與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執行長的馬斯克去年10月以440億美元買下推特。 馬斯克在Twitter音訊空間(Twitter Spaces)上接受直播專訪,吸引了超過300萬名聽眾。 當被問到是否對收購推特有後悔之處,馬斯克說:「痛苦程度一直很高,完全不像什麼派對。」 談到他在推特的這段期間,馬斯克說:「這不是無聊的經歷,反而像是雲霄飛車一般。」他補充:「過去幾個月其實壓力很大。」但他仍然認為買下推特是正確的決定。 他說公司情況「還算不錯」,指出推特的使用量有所增加,而且「運作正常」。 馬斯克表示工作量有點大,「我有時候會睡在辦公室」,分享他在「沒人會去」的圖書館有個沙發角落。 被問到將BBC推特主帳號加上「政府資助媒體」標籤的決定時,馬斯克說:「我知道BBC對於被標記為國家媒體不太高興。」 他補充,「我其實非常尊重BBC」,並表示這場專訪「是個可以問些問題的好機會」,且「能接收一些我們該做什麼更正的回饋」。

  • 蔡麥會將登場!台灣會被「愛到死」? BBC:需習接電話

    蔡英文總統即將在美西時間5日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面,英國廣播公司(BBC)評論台灣會否被「愛到死」?指出台灣陷入「危險三角戀」,在「蔡麥會」舉行、前總統馬英九訪陸的同時,台灣也需要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接美國的電話。 BBC今(5)日刊出題為「台灣有被愛到死的危險嗎」(Is Taiwan in danger of being loved to death?)一文,文章開宗明義指出「台灣陷入危險三角戀」。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競逐挺台 報導指出,蔡英文過境紐約受到隆重歡迎,她即將在加州與麥卡錫進行面對面會談,BBC評論時機絕非巧合,正值美國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敵意加深,對台灣的支持愈來愈公開,民主、共和兩黨在公開挺台方面互相競逐。 報導評論這也是前民主黨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2022年夏天如此熱衷來台的重要原因。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William A.Stanton)受訪表示,他個人非常反對裴洛西訪台,「這麼高階的美國政治人物訪台只是在挑釁中國,沒有太多好處,而後果相當可怕。」 共和黨籍的麥卡錫1月當選眾議院議長後也宣布訪台意願,不過蔡英文提議改在加州會面,司徒文指出麥卡錫顯然在效法裴洛西。 BBC指出,蔡英文可能不希望美國高官另一次的爭議來訪,但她也必須向北京展現,北京無法切斷台灣與最強大盟友-美國之間的聯繫。 因此即便北京已經警告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玩火」,麥卡錫並未淡化蔡麥會。 ■台灣社會需要國際承認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政治學者宋文笛(Wen-Ti Sung)表示,「過境外交」對台灣來說相當重要,過去幾年來北京成功讓台灣友邦相繼轉向,到現在只剩下13個友邦,他說,這些國際出訪符合台灣社會需要國際承認的需求,「當缺乏國際承認時,這些其他的國際支持替代指標對台灣人來說就相當重要。」 ■北京展開魅力攻勢 馬英九訪陸是「政治掩護」 文章指出,與此同時,北京也透過邀請前總統馬英九訪問大陸、進行尋根之旅來施展「魅力攻勢」,儘管馬英九確實拜訪祖墳祭拜祖先,但此行也是充滿政治性的,這是1949年以來,頭一次有台灣前總統應邀訪問大陸。 宋文笛認為,北京正試圖軟化對台灣的基調,以贏得更多台灣民心,並且避免在2024大選中激化台灣人的民族主義情緒,馬英九的尋根之旅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掩護」。 ■美中關係降冰點 台灣需要習接美電話 不過報導引述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印度太平洋研究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指出,真正棘手的問題在於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日益惡化,甚至是1979年雙方互相承認以來的低點,「他們(指北京)不接拜登或五角大廈的電話,國會也宣布中國是潛在威脅。」 文章指出,數十年來華府小心翼翼地處理兩岸現狀,但令人擔憂的是,如今北京認定美國想要改變現狀。 葛來儀說,「拜登告訴習近平他不會利用台灣作為武器,他也不支持台灣獨立」,但在美國官員的爭議性訪問及與台灣的官方會談後,葛來儀認為這類保證不太可能有太大效果。 文章指出,當馬英九訪問大陸、「蔡麥會」在加州登場時,「台灣也需要的是習近平接起(指美國的)電話。」

  • TikTok存隱私安全隱憂 BBC促員工公務機禁用

    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天表示,已告知員工刪除中國短影音應用程式TikTok,除非有公務上的需要。在資訊蒐集疑慮下,西方機構對TikTok採取日益強硬的態度。 BBC報導,公司昨天寄了一則訊息給員工,寫道:「我們不建議在BBC公司設備內安裝TikTok,除非有正當的公務理由。」 BBC又說:「如果不是因為公務理由而需要TikTok,應該刪除TikTok。」 TikTok的母公司是北京字節跳動(ByteDance)。西方當局擔憂使用者個資會遭到中國官員利用或濫用,對TikTok採取愈來愈強硬的態度。 英國16日跟進歐洲聯盟(EU)與美國,以安全為由宣布禁止政府設備使用TikTok。 BBC今天告訴法新社,BBC「非常嚴正看待我們系統、資料與人員的安全與保障」。 BBC又說,公司仍然允許出於編輯和行銷目的在公司設備上使用TikTok,但「我們將繼續監視和評估情況」。 BBC為吸引新的閱聽眾,在這個應用程式上推出多個網頁,且官方帳號追蹤者達到440萬人。 字節跳動長久以來一直堅稱並沒有把數據存放在中國,也沒有與北京當局分享數據。(譯者:張曉雯/核稿:蔡佳敏)1120321

  • 批英移民政策遭停職 BBC王牌主持人回崗位播足球

    英國廣播公司(BBC)足球節目主持人林納克日前批評英國政府的非法移民政策,遭BBC以違反中立原則為由停職,引發軒然大波。如今爭議獲得解決,他今天重返BBC工作。 法新社報導,林納克(Gary Lineker)是前英格蘭足球隊隊長,現在是BBC薪水最高的主持人。他上個週末批評英國保守黨打擊非法移民的政策與納粹時代沒兩樣,接著便遭BBC強迫交出主持棒。 林納克一被停職,許多主持人與球評為了表達對他的支持,紛紛拒絕上工,造成BBC體育節目大亂。 雙方13日取得妥協方案,BBC同意讓林納克重返螢光幕前,同時將針對其社群媒體規範展開獨立檢討作業。 林納克今天在英格蘭足總盃(FA Cup)曼城(Manchester City)對伯恩利(Burnley)8強賽的現場轉播期間表示:「很高興能在這裡。」 林納克在曼城主場阿提哈德球場(Etihad Stadium)播報賽事,意味他今晚不會主持BBC「本日賽事」(Match of the Day)節目,介紹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Premier League)焦點。 「本日賽事」是全球最長壽的足球電視節目,本月11日首度出現沒有主持人、球評的窘境,20分鐘的賽事焦點只聽得到群眾的喧嘩聲。 路透社報導,林納克提供自己的住家來接待難民。他本月10日在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發文,稱政府移民政策「極其殘酷」,並說支持這項政策的語言與「30 年代德國所使用的」語言並無二致。 減少非法移民是英相蘇納克(Rishi Sunak)2023年最重要的施政目標之一。 BBC要求旗下新聞記者以及時事主持人避免發表有黨派色彩的政治性言論,儘管這些規範通常不適用於其他員工或特約主持人,例如林納克。 林納克拒絕為自己的推文道歉,反對派工黨(Labour Party)指控BBC是屈服於政府的壓力才讓林納克停職。而林納克復職之後,BBC表示將針對旗下特約主持人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進行檢討。 去年有超過4萬5000人搭乘小船穿越英吉利海峽,大部分是來自阿爾巴尼亞、阿富汗、伊朗和伊拉克的年輕人,他們偏好在英國尋求庇護,而不是他們行經歐洲時的其他國家。 內政大臣布瑞弗曼(Suella Braverman)曾形容這些移民為「入侵」,尋求將成千上萬的移民送至非洲國家盧安達。(譯者:李晉緯/核稿:蔡佳敏)1120319

  • 英資肯亞茶園遭控性虐女工 2英國企業喊查

    英國廣播公司(BBC)經秘密調查,今天在報導中指控2家英國企業位於肯亞茶園的主管,涉嫌性虐待女員工。2家英國企業均表示已將問題主管停職,並展開獨立調查。 法新社報導,BBC節目「非洲之眼」(BBC Africa Eye)/「廣角鏡」(Panorama)記者與100多名在這個肯亞茶園工作的女性進行談話。 BBC在報導中指出:「在2家英國企業持有多年的肯亞茶園裡,有超過70名女員工向BBC表示,她們在過去2年間曾遭主管性虐待。」 這部紀錄片聚焦肯亞2個茶園,其中一個在拍攝當時由英國家居品牌巨頭聯合利華(Unilever)所有,另一個則由茶葉集團詹姆斯芬萊(James Finlay & Co.)所有。 BBC訪問了「大量」受害者,她們自稱別無選擇,若不屈服於經理的性要求就會失去工作。 BBC報導指出,有一人被她的主管傳染了愛滋病毒,另有多人因此懷孕,還有一名主管被控性侵住在茶園裡的14歲少女。 就連BBC臥底記者秘密拍攝時,茶園主管也試圖向她施壓,要求發生性關係。 聯合利華告訴法新社,他們「對BBC節目中的指控深感震驚」。 聯合利華去年同意以45億歐元(約新台幣1420億元)將旗下全球茶飲事業Ekaterra出售給英國私募基金CVC資本合夥公司(CVC Capital Partners),包括立頓(Lipton)及PG Tips等品牌。Ekaterra隨後更名為立頓茶葉與沖泡飲品公司(Lipton Teas and Infusions)。 立頓茶葉與沖泡飲品公司執行長羅思(Nathalie Roos)表示,對這些指控感到「震驚和沮喪」。 羅思在發給法新社的聲明中表示:「我們已即刻將事件核心的經理停職,並展開全面性獨立調查。」 詹姆斯芬萊集團也指出,對於相關指控「大感震驚」,且已將紀錄片中提到的2名主管停職,並啟動獨立調查。(譯者:張茗喧/核稿:劉文瑜)1120221

  • 莫迪政府報復行動? 印度稅務局突查BBC辦公室

    印度稅務當局突擊搜查了英國廣播公司(BBC)辦公室,並沒收了記者的手機。BBC早前播出了一部審視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崛起的兩極分化紀錄片,外媒猜測,這是來自莫迪政府的報復行動。 印度媒體報導稱,周二中午前後,50多名印度官員突擊搜查了BBC在新德里和孟買的辦公室,查看營業執照及財務狀況。印度當局稱,突擊審查行動是「視察」,非「調查」。 突如其來的搜查,發生在BBC播出的《印度:莫迪問題》(India: The Modi Question)紀錄片後不到一個月。這部共2集的BBC紀錄片重現了數十年前的指控,其內容涉及2002年印度古茶拉底省(Gujarat)的暴動及莫迪時任省長時的因應措施。這起暴動起因是,激進印度教徒指控當地穆斯林放火燒印度教朝聖者的列車,導致受困車廂的59人因此死亡。爾後的暴動引發兩派教徒衝突,導致超過1000人死亡。 《印度:莫迪問題》紀錄片譴責,莫迪在這場暴力事件有直接關聯,意在「清洗印度教徒聚集區的穆斯林」。 莫迪的支持者質疑為何BBC重新審視這個問題,稱印度最高法院指派調查小組,數年前已判定莫迪並未指使暴動。當局猛烈抨擊BBC的「宣傳」,緊急下令全面禁播該紀錄片,並拘留了正在組織觀看的學生抗議者。 莫迪的政黨印度人民黨發言人巴蒂亞(Gaurav Bhatia)告訴記者,「BBC的工作內容,呈現出對印度的仇恨」,「我們的憲法允許他們報導公正的新聞,但讓我向你展示他們如何以新聞報導為藉口來提出他們不為人知的意圖。」 包括濕婆軍(Hindu Sena)在內的一些印度右翼組織已請求法院禁播紀錄片,而包括Republic TV在內的其他親政府媒體則稱這家英國廣播公司是中共的代理人。

  • 「全球美食排行」台灣排45名 BBC記者傻眼:史上最蠢

    每個國家的美食都有當地特色,保加利亞的國際美食指南「Taste Atlas」公布2022年世界各國美食排名,名單中總共評比95個國家,由義大利拿下冠軍,台灣排名第45名,讓BBC記者麥克唐納(Stephen McDonell)批評,「這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排名。」 麥克唐納日前於推特分享「Taste Atlas」的貼文指出,英國、菲律賓和美國的料理的排名都在泰國之上,且以法式料理聞名世界的法國竟只排名第9。他認為台灣和黎巴嫩的料理都非常出色,卻排在第45及40名,他看不下去怒批「這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排名」。 據「Taste Atlas」去(2022)年12月23日公布的資料顯示,2022年世界最佳美食國家由義大利奪冠,依序排名分別為希臘、西班牙、日本、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美國、法國和秘魯;大陸排名第11、葡萄牙第13、德國第15、菲律賓第23、英國第29、泰國是第30。 台灣則是排在第45名,「Taste Atlas」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最受歡迎的美食鳳梨酥,接著是牛肉麵、滷肉飯、鹹酥雞、刈包、太陽餅、月餅、火雞肉飯、甜不辣、蔥油餅、擔仔麵和蚵仔麵線。 不少網友在「Taste Atlas」貼文下方留言,「這是一份從沒吃過食物的人會列出的名單」、「英格蘭勝泰國,是最大的笑話」等。對此「Taste Atlas」說,這份排名是民眾評分的結果,每年公布都會讓部分的人不滿意,甚至有大使館打電話抗議。

  • 晶片大戰老美笑到最後?外媒預言驚人結局:華為埋下伏筆

    美國不斷圍剿中國半導體產業,不僅祭出新一輪晶片管制措施,更打算聯合盟友齊力封鎖,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美中晶片大戰目前拜登政府占上風,中國通訊業巨擘華為公司的遭遇,為目前的形勢埋下了伏筆,其受美國封殺影響如今「基本上已經死了」,整體情勢發展可能重蹈華為經歷。 該篇報導以「晶片大戰:美國為何領先中國?」為題撰文指出,美中兩大經濟體正在爭奪珍貴的晶片資源,而美國的半導體管制法令已擊中中國的痛處,包括美國蘋果公司擱置了與中國最成功的晶片公司之一長江存儲 (YMTC) 記憶體晶片的訂單。 專於政策研究的策緯諮詢公司(Trivium China)分析師Linghao Bao說,華為公司遭遇為目前的形勢埋下了伏筆,華為從僅次於三星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製造商,現在卻變成「基本上已經死了」的情況。他強調,我們目睹了華府要削弱一家中國科技公司是多麼容易,中國真的沒有什麼好的選項來反制,「以前美國針對的是個別中國公司,但這一次範圍擴大到整個國家。」 至於未來情勢將如何發展?暢銷書晶片戰爭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副教授Chris Miller則分析,只有在邏輯(logic chip)晶片和記憶體晶片的高階領域,才會看到美國協同其他盟友將中國排除在創新體系之外,而中國則努力建立沒有美國干涉的供應鏈。他預期全球半導體產業生態系會出現局部脫鉤,即一部分專注在中國,另一部分則鎖定世界其他地區,而這將對全球經濟帶來巨大影響,迫使業者選邊站,許多企業可能將因此無法進入中國市場。 另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統計,2022年11月全球半導體產業總銷售額為454.8億美元,與2021年同期500億美元相比減少9.2% ,其中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中國跌幅最慘烈,一口氣下滑21.2%至134億美元。 北京政府則力拚晶片自主,傳出正在研擬提供超過1兆人民幣(折合約4.4兆台幣)的補助計畫。中國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授Shi Hongxiu建議,應該要利用引以為傲的市場規模,進行技術研發與改革,進而找到突破美國制裁的機會,其中第三代半導體被認為是中國晶片業有機會突破限制的領域,主因在於第三代半導體起步不久、技術差距較小、競爭沒那麼激烈,增加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