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BA.1

的結果
  • 開發致死率80%新冠病毒被罵爆!美名校解釋揭原因

    美國名校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新冠病毒研究人員近期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在實驗中結合原始武漢病毒株及Omicron變異株「BA.1」後,新病毒的致死率高達80%,這項研究引發外界批評,質疑實驗室製造出更危險的病毒,不過研究人員強調,研究一切依規定行事,實驗目的是為了對抗未來的疫情。 綜合福斯新聞網(Fox News)、《波士頓前鋒報》(Boston Herald)報導,波士頓大學國立新興傳染病實驗室(National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Laboratories)的研究人員近期發布報告,指出他們在實驗中將Omicron變異株「BA.1」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與初代武漢病毒株結合,並且在實驗室老鼠身上測試,結果死亡率高達80%,新製造病毒株的病毒量也比BA.1高出5倍。 研究指出,只感染BA.1的小老鼠症狀輕微,而且全部存活,不過感染原始武漢病毒株的小老鼠則全部死亡,致死率達100%。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指出,這項研究顯示,即便人們擔心類似的實驗可能引發全球新冠疫情,但即使是在美國,這類實驗仍持續進行。 以色列政府專家夏皮拉(Shmuel Shapira)批評:「這根本是在玩火,應該要完全禁止。」 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距離中國大陸最初發現病例地點不遠的武漢病毒研究所就受到外界矚目,其中有實驗室以研究蝙蝠冠狀病毒聞名,後續更引發揣測病毒自實驗室外洩引爆大流行。 報導指出,刻意改造病毒、讓病毒變得更具傳染力或更致命的「功能增益」(gain of function)研究一直是病毒起源調查的核心,美國自2017年起已大幅度限制這類研究進行。 針對波士頓大學的實驗,美國羅格斯大學化學生物學教授埃布萊特(Richard Ebright)指出,這項研究顯然就是功能增益研究。他說如果要避免下一場實驗引發的大流行,就必須加強對潛在傳染病研究的監管。 針對外界批評,波士頓大學發布聲明,指出報導「錯誤且不正確」,強調這項研究並非功能增益研究,因為實驗並未增強新冠變異株的能力、或是讓它變得更危險,實驗反而降低了病毒複製的危險性,甚至為Omicron的致病能力提供重要見解,研究發現,與其他研究結果類似,Omicron的致病力並非源自於棘蛋白,而是其他病毒蛋白,辨識這些蛋白將有助於未來更好的診斷及管理策略。 聲明也指出,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基於公共福祉,提供更好、更有針對性的治療介入(therapeutic intervention),幫助對抗未來的流行病。 波士頓大學強調,這項研究受到生物安全委員會(Institutional Biosafety Committee)的審查與批准,波士頓公共衛生委員會(The Boston Public Health Commission)也批准了研究,研究也有履行「所有必要的監管義務及規範」。

  • 2類人可以打次世代疫苗了!200萬劑預計9月底到貨

    次世代疫苗要來了!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今天下午召開會議,討論莫德納「原始株+BA.1」雙價疫苗接種建議,開放2大類對象可用於追加劑接種,包括65歲以上長者等脆弱族群,以及醫事人員等高風險暴露族群,預計9月底前將有200萬劑到貨。 食藥署2日宣布通過莫德納「原始株+BA.1」雙價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適用於18歲以上成人之追加接種。ACIP今天下午召開會議討論莫德納「原始株+BA.1」雙價疫苗接種建議。 ACIP召集人李秉穎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專家建議接種對象分為兩順位,第一是65歲以上、18歲以上免疫低下或不全者等脆弱族群,第二則是醫事人員、港埠人員等高風險暴露族群。上述兩類對象可接種莫德納「原始株+BA.1」雙價疫苗作為追加劑,需與前一劑間隔3個月以上。 目前國內開放50歲以上族群可接種追加劑,但50到64歲族群尚未列入次世代疫苗接種對象。李秉穎透露,預計9月底前會有約200萬劑到貨,之後視到貨狀況會陸續開放接種對象。 次世代疫苗到貨後,原始株疫苗數量可能有過剩情形,是否會開放50歲以下成人接種第4劑?李秉穎表示,目前全世界各國沒有這樣建議,國內也暫時未考慮開放。

  • 輝瑞BNT:專抗Omicron更新版疫苗 免疫反應較強

    美國輝瑞公司(Pfizer)和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今天表示,他們針對Omicron改良的更新版追加劑疫苗,在對抗這個COVID-19變異株上產生更高的免疫反應。 路透社報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顧問群預定28日開會,討論今年秋季是否更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專家團表示,更新的疫苗可能會重新設計,用以對抗Omicron變異株。 輝瑞和BNT表示,一款針對去年冬天流行的Omicron亞型BA.1設計的疫苗,施打30和60微克劑量後,產生的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Geometric Mean Titer)分別增加13.5和19.6倍;而另一款是以BA.1疫苗混以原始疫苗,中和反應也可增加9.1和10.9倍。 兩家公司表示,他們對1234名56歲以上的受試者進行試驗而獲得這項結果。受試者對疫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他們說,初期實驗室研究顯示,兩支候選疫苗對近日流行的Omicron亞型BA.4和BA.5也有中和作用,但效果低於BA.1,相差大約3倍。兩家公司表示,這些追加劑對最近流行的變異株效果如何,他們將繼續收集更多的數據資料。 路透社報導,莫德納公司(Moderna)也針對BA.1重設計一款疫苗,並說更新版本對近來普遍的Omicron亞變種也有良好效果;莫德納正在推動計畫,申請主管部門核准。(譯者:紀錦玲/核稿:蔡佳敏)1110626

  • 她確診Omicron康復曝驚人後遺症 「每天包尿布」母幫擦屁股

    國外許多專家正推行「自然染疫」,儘管新冠疫苗、Paxlovid口服抗病毒藥物,或台灣中醫療方清冠一號成為與病毒共存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相關研究仍指出,不管確診後病情為輕、重症甚至是無症狀,都可能造成「長新冠」後遺症。日本一名年輕女子在感染Omicron變體康復後,「易累」情況異常嚴重,每天只能靠包尿布,家人幫忙打理大小便才能生活。 綜合日媒報導,日本東京的平畑診所所長指出,染疫康復後出現「容易疲倦」是常見的新冠後遺症,也就是俗稱的「長新冠」(long COVID),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思考混沌、反應力減弱等等,病毒攻入腦神經系統,嚴重的話還可能影響日常生活。 平畑診所所長提到一名個案,20歲出頭的年輕人感染Omicron康復後,出現極端疲勞的症狀,連走到廁所的力氣都沒有,目前只能尿布不離身,靠著母親幫忙擦屁股過生活。更補充,還有患者身體經不起刷牙的短暫時間,一下坐、一下站的分次進行,或是每天要睡將近16-17小時精神才會好。 由於學界在COVID後遺症的相關研究仍不足,且各方定義有所不同。世衛組織(WHO)曾對人體出現長新冠下了註解,認為其症狀存在短則2個月、甚至更久,可能會在首次發作時持續存在,也可能反覆發作,並無法用一明確診斷來解釋,通常要在病發後3個月才能被證實。 彭博社報導指出,日本一項研究表明,長新冠在Omicron患者持續的時間相較Delta、Alpha等變異株來的短;此外,英國國家統計局(ONS)研究則指出,感染Omicron亞種BA.1出現長新冠的機率比Delta患者少了將近一半。

  • Omicron亞變種會重複感染嗎?南非病例暴衝爆1現象

    究竟Omicron亞變種會造成患者重複感染嗎?南非近期出現新亞變種BA.4、BA.5,當地專家指出,新數據顯示在未接種疫苗患者中,確實看到BA.4、BA.5亞變種逃脫患者先前感染Omicron時建立的自然防禦,專家直言,這就是南非疫情再起的原因。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近期南非新增確診病例翻了3倍,陽性率及住院率都上升,當地4月中,單日新增確診人數還曾來到1000例以下,目前已暴增至4000至6000例不等。 疫情再起主要和BA.4及BA.5有關,南非瓜祖魯那他(Kwazulu-Natal)「研究創新序列」研究所所長、病毒學家德奧里維拉(Tulio de Oliveira)表示,BA.4、BA.5的出現,顯示了當全球免疫力提升之際,病毒可以如何以不同的方式進化。 他說目前看到的初步跡象是,不是出現全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而是現有的變異株開始產生自己的譜系。 在具有高度傳染力的Omicron於2021年底肆虐南非後,專家預估當地應該有高達90%的民眾體內存在部分免疫力,多數人的免疫力主要來自曾經染疫,《紐時》數據顯示,南非目前僅有31%民眾完整接種疫苗。 德奧里維拉表示,新數據顯示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確實看到BA.4、BA.5逃脫人體感染Omicron後建立的自然防禦跡象,並且造成患者有症狀感染,他坦言這就是南非出現新一波疫情浪潮的原因。 目前科學家還在研究南非新一波疫情下患者的症狀為何。 不過華盛頓大學流行病學家莫卡德(Ali Mokdad)也解釋,自然染疫所誘發的免疫力通常會在3個月後開始下降,因此現階段開始看到重複感染情形是很自然的事。

  • 染過Omicron仍要打疫苗 最新研究曝1類人恐有危險

    一項奧地利研究顯示,未接種新冠疫苗的民眾,在感染Omicron變異株後產生的免疫反應,不太可能保護他們免於感染其他新冠變異株,因為研究人員幾乎沒有檢測到能對抗其他變異株的中和抗體。 路透社報導,奧地利維也納醫學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團隊13日在預印本學術平台Research Square刊登最新研究,研究人員分析感染Omicron患者的血液樣本,發現不同於接種疫苗或感染其他新冠變異株所誘發的抗體,感染Omicron BA.1病毒株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的患者,他們體內誘發的抗體並不會中和其他新冠變異株。 已接種過3劑mRNA疫苗、但仍不幸突破性感染Omicron的患者,體內驗出能夠對抗2種Omicron病毒株的高濃度中和抗體,不過抗體的保護效力仍較對抗其他早期變異株來的低。 比較特別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從未接種過新冠疫苗或先前未曾感染過新冠病毒的族群,在感染Omicron變異株後,體內偵測到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特定抗體,維也納醫學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研究人員史提亞齊(Karin Stiasny)及阿伯勒(Judity Aberle)表示:「我們幾乎沒有檢測到針對非Omicron變異株的中和抗體。」 研究人員總結,BA.2誘發的抗體似乎特別無法對抗任何其他變異株,強調加強接種加強針的重要性。 這份研究目前仍在科學期刊出版公司「自然集團」(Nature Portfolio)接受同儕審查。

  • 世衛:BA.2不會比Omicron本身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COVID-19變異病毒株Omicron的亞型變異株BA.2,不會比Omicron本身嚴重。 法新社報導,世衛官員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在線上問答環節中表示,根據從幾個不同國家患者身上取得的檢體,「我們沒有發現BA.1和BA.2引發的疾病嚴重程度有所差別」。 她說:「因此,在住院風險上,BA.1與BA.2引發的嚴重性相當,這點極為重要,因為在許多國家,不論是BA.1還是BA.2,感染病例的數量都很大。」 擔任世衛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技術諮詢小組主管官員的范科霍芙,公布追蹤病毒演化的專家委員會的研究結果。 他們的結論可讓丹麥等國鬆了一口氣,因為BA.2變異株在那些國家廣泛傳播。 世衛在聲明中表示,從初步數據來看,BA.2「本質上來說,比BA.1更容易蔓延」,進一步的研究正在進行,希望能發現BA.2傳播力較強的原因。 世衛補充道:「不論如何,全球所有變異株的傳播情況據報都在減少。」 根據法新社今天彙整官方數據所做的統計,COVID-19已在全球奪走超過580萬條人命。 考慮到與COVID-19有關的超額死亡率,世衛估算真正的病故人數可能會高出2到3倍。(譯者:李晉緯/核稿:張曉雯)1110223

  • WHO證實:Omicron妹妹傳染力更強 揭一危險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昨(8)日證實,有「Omicron妹妹」之稱的亞變種BA.2較目前主宰全球疫情的BA.1更具傳染力,而且預期接下來世界各地會出現愈來愈多BA.2病例。 美媒CNBC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學家、COVID-19技術主管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昨日在世衛的線上問答直播中表示,世衛目前正在追蹤4種Omicron次變異株,「BA.2比BA.1更具傳染力,所以我們預期看到世界各地檢測出更多BA.2。」 她說世衛目前正在監控BA.2,看看先前已經因為Omicron激增病例的國家會否再度增加新病例。 她強調還沒有跡象顯示2種Omicron次變異株引發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存在差異,不過她也補充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 普遍認為,感染Omicron的患者症狀不會如同Alpha、Delta患者那樣嚴重,不過傳播速度更快。 先前丹麥研究指出,BA.2的傳播力是BA.1的1.5倍,而且更容易感染已接種疫苗、甚至施打過加強針的民眾,不過完整接種疫苗的人較不易進一步傳染給其他未施打疫苗的人。 范科霍芙強調疫苗對預防重症及死亡高度有效,不過並不能完全預防感染,呼籲民眾盡快施打疫苗,並且在室內戴口罩。 世衛官員馬哈穆德(Abdi Mahamud)表示,目前仍不清楚感染過BA.1的人會否再度感染BA.2。 近期一份英國研究指出,2/3 Omicron患者先前曾感染過其他新冠變異株。 目前美國多數州都已經發現BA.2的蹤跡,不過BA.2的流行程度仍相當低,至今全美只有460例。

  • Omicron妹妹將成新魔王?傳染力更強 美半數州淪陷

    丹麥研究證實,有「Omicron妹妹」之稱的亞變種BA.2,傳染力是目前主宰全球疫情的BA.1的1.5倍,美國已經有近半數州出現病例。 綜合美媒CNBC、「財經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丹麥傳染病防治機構「國家血清研究所」(Statens Serum Institut,SSI)26日宣布,經過初步計算,Omicron亞變種BA.2的傳染力是BA.1子系的1.5倍。 BA.1子系目前主宰全球新冠疫情,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指出,全球98%的Omicron病例仍為BA.1子系,不過BA.2已在1月第2周成為丹麥的主流變異株。 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一名專家透露,BA.2尤其在5至17歲年齡層中快速傳播,不過丹麥衛生部長修尼克(Magnus Heunicke)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感染BA.2的症狀會更嚴重。 截至28日,BA.2已在全美近半數州現蹤,至少127個病例,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強調,儘管BA.2在部份地區的比例逐漸上升,但是現階段在全美的傳播水準仍算低。 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學者利勒貝克(Troels Lillebaek)指出,BA.1及BA.2在最重要區域上的突變有許多不同,兩者之間的差異甚至比新冠原型株與Alpha變異株之間的差異還要大。他說BA.2在病毒附著人體細胞並入侵的棘狀蛋白重要區域上有5個獨特突變,這個區域的棘狀蛋白稱為「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在這個區域的突變通常和更高的傳染力有關。 英國衛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UKHSA)周五表示,和BA.1子系相比,BA.2有更「巨大」的增長優勢,英格蘭各區域的BA.2傳播速度比BA.1 更快速。 不過初步看來,BA.2降低疫苗效力的能力似乎不會更甚於BA.1,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根據英國衛生安全局27日公布的報告,在接種加強針2周後,避免民眾有症狀感染BA.2的保護力達70%,加強針對BA.1的保護力為63%。 利勒貝克指出,目前還沒有足夠數據能判斷民眾感染BA.1後還會再重複感染BA.2,不過他認為先前的染疫經驗能夠提供一些保護效果。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