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銀行會為存款帳戶,支付超過4%以上的利息?現在,美國居民只要拿出iPhone手機,幾個步驟就能申請年息高達4.15%的儲蓄帳戶。若存滿25萬美元的上限,相當於一年就能躺著領取逾新台幣30萬元利息。 過去一個多月來,蘋果來勢洶洶,搶遍銀行生意。先是推出蘋果先買後付(Apple Pay Later),接棒的高利息活存,年利率比全美儲蓄帳戶平均高出10倍以上,讓剛經歷破產風暴的金融業,無不呈現備戰狀態。 「存款利率的高低,代表銀行對於資金的需求,」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理事長楊瑞芬分析,蘋果祭出超高額利息,正說明它需款孔急,用來發展信用卡及先買後付的業務。 75%客戶慣用電子錢包 挾軟硬整合擴大消金業務 為何蘋果敢在此時,推出面向消費大眾的儲蓄帳戶?就連投資銀行資優生高盛(Goldman Sachs)才在2月底,承認自己的消費金融業務失敗;大外行的蘋果憑什麼膽敢向傳統金融業宣戰? 「Apple Pay(使用率)已達到了消費者習慣和商家採用的轉捩點,」聯博資產管理分析師拉瓦特(Harshita Rawat)對《華爾街日報》指出。2022年, iPhone用戶已有75%使用蘋果錢包。 蘋果真正的野心,不只是讓iPhone取代實體錢包,更是要以一支手機,漸漸取代銀行的功能。其實,蘋果的金融大計早在2014年就開始,當時執行長庫克(Tim Cook)一邊展示Apple Pay,一邊宣告,「蘋果將永遠改變所有人買東西的方式。」 一開始消費者適應的速度很慢。2016年,iPhone用戶只有10%使用錢包服務。但蘋果憑藉著其傑出的設計引導介面,例如若沒有註冊蘋果錢包,就會一直出現紅色警示,讓用戶開始習慣使用。 到了2019年,蘋果找上高盛強強聯手,一起進軍消費金融,推出蘋果信用卡。高盛處理複雜的銀行法規,自己則是專注在軟硬體整合及用戶體驗上,讓Apple Pay更易於使用。 例如,蘋果去年就宣布,商家只要有NFC晶片的iPhone,無須刷卡機等第三方硬體設備,就能接受信用卡付款。終於,這場支付持久戰,也在電子錢包的高使用率下開花結果。 加上今年美國爆發的銀行倒閉危機,反而成了蘋果擴展金融業務的最佳時機。 「因為它是蘋果,」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助理教授馬一鳴向《華爾街日報》點出,因為矽谷銀行倒閉後,消費者開始對中小銀行產生擔憂,優惠利率再加上品牌知名度,讓蘋果的新產品極具優勢。 省去傳統銀行繁複手續 「無縫接軌」體驗助它圈粉 但,即使少了銀行危機推波助瀾,不論是傳統銀行,甚至是同樣擁有手機平台的Google,都難以對蘋果產生立即威脅。 「蘋果最大的優勢,在於它軟硬兼施,」楊瑞芬解釋,掌握身分驗證機制,將是金融科技(Fintech)的成敗關鍵,也是蘋果打造金融護城河的基石。 現在金融業常見身分認證方式為雙重認證,也就是透過「你所知(what you know)」的傳統密碼,加上「你所有(what you have)」的設備,例如金融憑證、或是從手機取得一次性密碼,來確認使用者身分。 雖然大部分的競爭者都具備軟體條件,例如支付服務,都能做到「你所知」的認證。但只有蘋果,能以iPhone的掃臉功能,同時兼具硬體「你所有」的條件,讓身分驗證更容易,不僅安全,也能取代傳統銀行繁文縟節的流程。 就算Google擁有Android手機平台,也因各廠牌手機硬體各異,無法和蘋果一樣,以同樣標準規格享有硬體上的優勢。 再者,蘋果光在美國,就有超過1億2千萬用戶,意味著獲取用戶的成本,比其他金融機構或科技公司都低的多。加上買得起最昂貴手機的人群,可能最需要信貸服務。只要打開Apple錢包就可以申請信用卡,既不用去分行,也不須額外上傳資料。 事實上,「無縫接軌」的用戶體驗,也助攻蘋果後續推出的金融服務:信用卡消費的現金回饋,會直接存入儲戶中賺取利息;打開手機錢包就能申請小額貸款,都讓蘋果累積更多用戶的消費數據,更全面的評估用戶的信用風險。 正如Apple Pay副總裁貝莉(Jennifer Bailey)曾言,「蘋果為取代實體錢包,須進行一段美好而漫長的旅程,」背後是憑藉著硬體優勢,多年來建立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並在對的時機把握機會。這也顯示了,要單純以金融支付圈粉,恐怕短期內也只有蘋果辦得到。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非接觸式電子支付在疫情推波助瀾下快速成長,據金管會統計,今年1月電子支付使用人數超過2,234萬,交易金額近新台幣120億元(年成長逾50%),全台平均每個人手機大約有一個電支帳戶App。看好電子支付發展,台灣大(3045)將於5月攜手台北富邦銀行提供Apple「iPhone卡緊收」服務(Tap to Pay on iPhone),店家只要下載「TapPay 收款吧」App,搭配安裝iOS16.4以上版本的iPhone XS或後續機種,即可快速、安全地收款,走到哪、隨時收款到哪。台灣大將協助中小企業、微型店家導入此服務,助力業者輕鬆搶攻嗶經濟商機。台灣大將於台北文創門市、三創門市,搶先開放消費者體驗Apple「iPhone卡緊收」。 台灣大中小企業處副總經理林德偉表示,台灣近160萬家中小企業當中,有8成為服務業,提供便利的支付工具給消費者一直是中小型服務業如餐飲、零售、個人服務業的核心需求。不論使用感應式實體卡、Apple Pay、或任何NFC手機錢包,消費者最偏愛的支付工具仍是信用卡。台灣大未來將運用Apple「iPhone卡緊收」服務,協助中小店家數位轉型,大幅降低中小企業或微型企業取得信用卡商戶資格和刷卡機的門檻,讓中小店家使用 iPhone 就可以接受消費者刷卡付費,增加更多商機和營收。 台灣大個人用戶事業群商務長林東閔表示,台灣大擁有超過7百萬用戶以及綿密通路,善用多元天賦及資通訊核心技術,本次與台北富邦銀行攜手合作提供Apple「iPhone卡緊收」 服務。此次合作充分發揮集團綜效及天賦,將電信及金融兩大產業結合,業者使用 iPhone 即可快速、簡單又安全地收款,不需額外投資終端結帳設備,還支援各種感應式支付,能為消費者帶來更便利的支付體驗。 台灣大指出,未來商家只要在App Store下載「TapPay 收款吧」App,再向台灣大申請小型特約店家Apple 「iPhone卡緊收」(Tap to Pay on iPhone) 收款服務,核可後只要使用安裝 iOS16.4 及以上版本的 iPhone XS或後續機種,即可快速、安全地收款,免去建置刷卡系統的繁瑣流程及費用成本。結帳時,店家只需請消費者將所持的感應式支付,包含Apple Pay、感應式信用卡、簽帳金融卡及電子錢包等,輕觸店家的iPhone,即可快速安全地完成交易。Apple「iPhone卡緊收」使用iPhone內建的隱私功能,交易過程除了資料採高規格加密處理,Apple伺服器、手機硬體均不會存取消費者信用卡號等個人資訊,具備快速、簡單、隱私與內建安全保護等優勢。
蘋果17日在官網宣布,即日起Apple Card用戶可選擇使用高盛的儲蓄帳戶來增加Daily Cash獎勵,該帳戶提供4.15%的高年收益率,針對這類新式金融來襲,金管會主委黃天牧19日受訪指出,對新式金融監理只有一個原則,「同樣行為、同樣風險、同樣監理」。 黃天牧表示,目前沒有收到蘋果的申請,但國際間的監理機關對金融科技在監管上都有一致的原則,「同樣行為、同樣風險、同樣監理」,不管承作者是金融業還是科技業,只要行為相同、風險相同,就要受到同樣的規則。也就是只要涉及吸收存款、信用卡、紅利化現金,就是要依照現有規定拆解監理,不會因新式金融複合就難以監管。 蘋果卡與高盛銀合作,Apple Card用戶透過獎勵計畫Daily Cash獲得的現金回饋可自動匯入儲蓄帳戶,Daily Cash最高提供3%消費回饋,Apple Card儲蓄帳戶的年利率高達4.15%已在美國上路。 銀行局局長莊琇媛明確指出,「要定義是誰提供的金融服務」,如果是信用卡消費款轉為存款,在台灣就肯定不符合規定,若蘋果與高盛銀行採聯名卡模式合作,就不牴觸台灣現行規範。 外界關注未來這種刷卡回饋轉存款、手機複合式金融,金管會如何監管?莊琇媛說明,細節要再確認,若這個金融服務來自銀行,高盛本來就是銀行、提供金融服務,與蘋果策略合作提供客戶一個好的方案就沒問題,只要彼此間談好成本如何分攤就可以。就像現在發信用卡紅利回饋、機場接送,基本上是與客戶說清楚,成本、優惠按合約走就沒問題。 對於蘋果卡新服務是否牴觸台灣法規,莊琇媛認為,要研究誰在提供金融服務,若是高盛銀行提供、蘋果只是載具,或是像聯名卡,這樣金管會仍以監理銀行為主。但「刷卡轉存款」是不行的,支付工具亦「不能把點數變利息」。 莊琇媛指出,4.15%的高利有可能是高盛付部分、蘋果付部分,希望更多人使用蘋果手機。但「信用卡消費款轉存款這是不行的」,支付工具不是預借現金,對消費者也不划算,因為預借現金要付利息。 莊琇媛強調,會先用公開資料研究蘋果卡的模式,目前國銀沒有來問過這種模式,通常美系公司會以該國市場先開始看看消費者反應。
Apple Card與高盛銀祭高利存款,是否可登台?金管會銀行局局長莊琇媛19日明確表示,「要定義是誰提供的金融服務」,如果是信用卡消費款轉存款,就肯定不行入台。若蘋果與高盛銀行採聯名卡模式合作,就不抵觸台灣現行規範。 蘋果卡與高盛銀合作,Apple Card用戶透過獎勵計Daily Cash獲得的現金回饋會自動匯入儲蓄帳戶戶,Daily Cash最高提供3%消費回饋,而Apple Card儲蓄帳戶的年利率高達4.15%已在美國上路。 台灣媒體關注未來這種刷卡回饋轉存款、手機複合式金融,金管會如何監管。莊琇媛指出,細節要再確認,若這個金融服務來自銀行,高盛本就是銀行、提供金融服務,與蘋果策略合作提供客戶一個好的方案就沒問題,只要彼此間談好成本如何分攤就可以,就像現在發信用卡紅利回饋、機場接送,基本上是與客戶說清楚,成本、優惠,按合約走就沒問題。 蘋果卡新服務是否抵觸台灣法規,莊琇媛表示,要研究誰在提供金融服務,若是高盛銀行提供、蘋果只是載具,或是像聯名卡,若這樣規範的還是銀行。「刷卡轉存款」是不行的,支付工具「不能把點數變利息」。 莊琇媛指出,4.15%的高利有可能是高盛付部份、蘋果付部份,希望更多人使用蘋果手機。 但「信用卡消費款轉存款這是不行的」莊琇媛進一步指出,支付工具不是預借現金,對消費者也不划算,因為預借現金要付利息。 會找蘋果喝咖啡嗎?莊琇媛表示,會先用公開資料研究,目前國銀沒有來問過這種模式,通常美系公司會以該國市場先開始看看消費者反應。
亞果元素為iPhone、Apple Watch、以及AirPods推出全台唯一蘋果認證組合式磁吸快充組:OMNIA M2+ 與A1+。OMNIA M2+是一款造型時尚、功能強大,支援iPhone MagSafe 15W快充與AirPods無線充電的2+1無線充電座;OMNIA A1+,則是一款體積輕巧、攜帶簡便的Apple Watch快速充電器。這兩款產品均通過蘋果的認證,無論獨立或搭配使用,都支援磁吸無線快速充電規格 。 亞果元素發表「蘋果雙認證 2+1 組合式 MagSafe 磁吸無線快充組」,支援 iPone MagSafe 15W 磁吸快充、Apple Watch快充及AirPods無線充電功能。 OMNIA M2+ OMNIA M2+是一款外型出眾、時尚感滿載的2+1無線充電座,放置在任何地方都是視覺焦點。特別為iPhone與AirPods打造的OMNIA M2+,能為這兩款裝置同步充電;若搭配OMNIA A1+,還能同時為Apple Watch增添活力。 經Apple原廠Made for MagSafe(MFM)認證、相容iPhone 12之後機種的安全磁吸充電模組,與手機一拍即合,提供最高15W的磁吸快速充電體驗,讓iPhone更快重新滿電上場;底部的充電平台,則適用於AirPods Pro充電盒。 OMNIA M2+側邊提供專屬USB-C孔,在搭配OMNIA A1+小型Apple Watch充電器時,可讓手機、手錶、耳機同時充電。機身上的藍色燈號,則讓使用者隨時掌握充電狀態。 除了便利、迅速的充電功能之外,OMNIA M2+的金屬鍍鉻高質感,更能融入使用環境的空間擺設之中。 OMNIA A1+ 體積小得出奇的OMNIA A1+ 採用USB-C接頭,無需額外線材,插上任何USB-C供電設備即可為全系列Apple Watch充電;對Ultra/S7/S8系列更支援快充功能,進一步縮短充電時間。 OMNIA A1+通過Apple原廠MFW品質安全認證,為Apple Watch系列提供更高效率、更安心的充電體驗。圓形充電平台具磁吸效果,可自動貼合對位手錶,使用起來更加簡便。 如同其他亞果元素系列產品,OMNIA A1+和OMNIA M2+都通過多種品質與安全認證,包括Apple原廠認證、BSMI認證、以及NCC認證等,並內建異物檢測、過充、過熱、以及短路保護;同時都提供三年保固,讓您使用起來更加安心。 為慶祝新品上市,亞果元素特別提供OMNIAN M2+與A1+組合特價:原價4,380元,早鳥預購組合價3,480元,再送33W及24W快速充電器、並附贈多國轉接頭,出國旅遊也可使用!贈品數量有限,售完為止;詳細預購日期及優惠期限,依亞果元素官網商城公告為準。 更多商品資訊及購買連結:https://adamele.com/OMNIA_M2A1Plus_Press 關於亞果元素 亞果元素(ADAM elements)是智慧生活解決方案領導品牌,致力提昇用戶數位科技體驗並成為Life Partner,持續投入行動、資訊及通訊相關產品研發,產品涵蓋行動裝置、智慧周邊、智慧穿戴式設備等多樣領域。總部位於台灣,業務範圍涵蓋全世界。更多資訊請造訪官方網站。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此前市場盛傳蘋果將在2023年春季發表VR/AR混合實境頭戴裝置,但根據外媒最新報導,據悉這個備受關注的產品可能要延到6月舉辦年度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時才會發表。 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報導,蘋果計畫在6月舉辦的WWDC上展示這款新裝置。 如果先前有關於4月發表的報導是準確的,這表示蘋果將發表時間延後了兩個月。 天風證券分析師同時也是知名蘋果消息爆料者郭明錤此前曾表示,此款混合實境頭戴裝置要到2023年下半年才會出貨,這和6月才發表的消息吻合。 蘋果將進軍虛擬現實(VR)或VR加上擴增實境(AR)技術的混合實境領域,這已經不是「新」聞。其執行長庫克也經常就蘋果對AR技術的興趣發表評論。 根據傳聞,蘋果最終可能發布類似「Google Glass」的產品,並命名為「蘋果眼鏡」(Apple Glass),採用自家的xrOS作業系統並配備功能強大的顯示器。 外媒報導,在幾經變動後,「Apple Glass」應該會在今年亮相,而售價可能高達3,000美元。有網友對這樣的定價既感震驚但又不感意外,稱這「果然是蘋果」。但也有網友認為現在這個裝置連個影子都還沒看到,這個價格就是在亂猜。另有網友表示,無論如何,「Apple Glass」都不會走「平民路線」。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蘋果涵蓋年底節日購物旺季的上季整體營收年減逾5%,為近4年來首見衰退,其上季獲利和iPhone等多項產品業績也意外疲弱。蘋果預期營收恐連續第二個季度下滑,但也表示隨著中國解除防疫封控措施及恢復正常生產,iPhone手機銷售可望改善。 周四蘋果股價收漲3.71%,惟盤後下跌3.4%。 ●2023財年第一季(截至2022年12月31日)財報 營收年減5.5%,為1172億美元,不如市場預期的1211億美元,為2019年以來首度下滑,並創下自2016年9月以來最大單季跌幅。 每股盈餘為1.88美元,不如市場預期(1.94美元),為近7年來首見,主要受iPhone銷售下滑影響。 毛利率為42.96%,略低於市場預期的42.95%。 各產品部門表現: iPhone營收年減8.17%,為657.8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682.9億美元),且為2020年以來首次下滑。生產iPhone Pro系列手機的中國鄭州廠因工人出走和暴動導致生產中斷,使蘋果手機業務表現疲弱。 iPad營收年增29.66%,為94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77.6億美元)。 Mac電腦營收年減28.66%,為77.4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96.3億美元)。 其他產品(含AirPods無線耳機、Apple Watch智慧錶)營收年減8.3%,為134.8億美元,不如市場預期(152.3億美元)。 服務事業(含Apple TV+、App Store、iCloud、Apple Music等)營收年增6.4%,為207.7 億美元,優於市場預期(206.7億美元),並創下歷史新高。 iPad平板和服務事業是第一財季唯一實現增長的部門。 各區域市場表現: 美洲市場營收年減4.3%,為492.8億美元。 大中華地區營收年減7%,為239億美元。 歐洲市場營收年減7%,為276.8億美元。 日本市場營收年減5%,為67.55億美元。 其他亞太市場營收年減2.8%,為95.35億美元。 ●法說重點 蘋果執行長庫克表示,中國的封控造成供需都受限的雙重挑戰,大中華區營收大減7%。蘋果在去年11月初即曾發出警告,稱中國的防疫封控措施將影響iPhone生產,iPhone 14 Pro的出貨恐將「低於預期」。庫克周四表示,困擾蘋果最重要一季的生產中斷問題,現在已經解決,現在生產已經回到我們想要的狀態。 庫克對服務事業和iPhone手機的營收前景抱持樂觀的看法,但也表示經濟情勢不明可能衝擊遊戲與數位廣告等業務。 財務長Luca Maestri表示,iPhone銷量可望較上季(截至12月31日)改善。 蘋果逾半營收來自美洲以外的市場,因此強勢美元亦帶來衝擊,不過美元已自去年高點回落,因此影響也小於原先預期。蘋果曾警告外匯問題對蘋果營收造成的衝擊恐達10%,但周四表示實際影響只有8%。該公司預期第二財季的匯率影響估為5%。 庫克表示,目前蘋果的活躍裝置數量達到20億個重大里程碑,高於一年前同期的18億個;目前蘋果擁有9.35億個付費訂閱用戶,優於上一季的9億個,包括中國在內,數個市場的服務營收均創下記錄。 整體而言,蘋果高層試圖安撫投資人,儘管公司因為旗艦產品陷入震盪的銷售周期而受到衝擊,且容易受到供應鏈衝擊影響,但這家全球最大的上市公司仍在穩步增長,儘管成長速度有所放緩。 Creative Strategies分析師Ben Bajarin表示,蘋果仍然認為需求將疲軟,但他們調整了對生產的看法,這表示如果需求意外回溫,蘋果就能追上。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彭博社周二援引知情人士報導,蘋果公司計畫最快自2024年起,開始在其iPhone和Apple Watch上採用自家量身訂製的顯示器,以推進採用更多自家設計生產之零組件的計畫。 據彭博報導,為了減少對第三方供應商與合作夥伴的依賴,蘋果將使出另一個絕招。蘋果將開始為其iPhone手機和Apple Watc智慧錶自行生產量身打造的螢幕,這表示蘋果可能揮別三星等長期合作夥伴。 彭博社報導,蘋果的目標是開始在iPhone和Apple Watch上使用自家螢幕,且這個大轉變料將從2024年發布的Apple Watch Ultra版本開始。 目前蘋果iPhone手機、iPad平板和Apple Watch智慧錶採用的顯示器由三星和樂金(LG)等合作夥伴供應。若真如彭博社所報導,該公司的行動設備開始改而採用自家量身訂製的螢幕,勢必對這些合作夥伴帶來巨大的打擊。 除了三星和樂金之外,蘋果也從日本顯示器公司(Japan Display)、京東方和夏普(Sharp)等公司採購顯示器。截至目前,蘋果的重點似乎只放在行動設備上。 報導指出,消息人士透露這個轉變將從2024年底推出的「最高階Apple Watch」開始。做為這個轉變的一部分,Apple Watch還將從OLED顯示器轉向micro-LED顯示器。蘋果的目標是最終讓其他裝置都採用micro-LED顯示器,包括iPhone手機。 在蘋果內部,其顯示技術集團副總裁Wei Chen負責領導這項工作。而該小組隸屬於John Srouji的硬體技術部門。 據彭博社報導,蘋果在2018年加速轉向micro-LED螢幕的計畫,目標是在2020年初發布第一款產品,但由於成本太高且面臨技術挑戰,導致這個計畫停滯不前。因此,該報導今天提到的2024年目標,也有可能到2025年才出貨。 報導指出,蘋果仍將依賴一家外部供應商來處理這些顯示器的量產,但新顯示器的設計與製程策劃完全在內部自行完成。 前一日彭博社亦報導,蘋果正持續減少對其他晶片製造商的依賴,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擬在2025年以自家內部的設計取代一款博通(Broadcom)的晶片,亦計畫到2024年底或2025年初,以自家的晶片取代高通的蜂巢式數據機晶片。蘋果最近推出的新款Mac電腦都已揮別英特爾,改而採用自家研發的Apple Silicon處理器。
【時報-台北電】據外媒報導,蘋果計畫明年將部分MacBook產線轉移到越南,由代工龍頭鴻海(2317)負責組裝,為蘋果首次在越南生產MacBook,也顯示蘋果(Apple)將產能移出中國大陸的步調不停歇。 《日經亞洲》(Nikkei Asia)12月20日報導,由於中美科技戰越演越烈,蘋果與最大代工夥伴鴻海合作,最快將於明年5月起在越南生產MacBook。 受到中國大陸先前的嚴格防疫政策導致供應鏈動盪,以及在美中科技緊張情勢不斷升溫下,今年以來,蘋果分散生產基地的傳言不斷。 由於筆電結構比較複雜、零件數量更多,使得MacBook產線離開中國大陸的速度相對較慢。 蘋果持續將產品產線轉移至越南,今年開始已將一些iPad與Apple Watch的生產轉移到越南。此外,蘋果10月宣布已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14,並傳出今、明兩年將大幅提高印度的iPhone產量。 知情人士向《日經亞洲》表示,完成MacBook產線轉移後,蘋果主力產品基本上均有中國以外的生產據點,包括印度iPhone產線,以及越南的MacBook、Apple Watch和iPad產線。知情人士說:「蘋果希望將所有產品進行非中國產能布局。」(編輯:沈培華)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日前在印尼峇里島參加G20峰會,傳心臟不適送醫,俄國官方隨後發布一段影片闢謠,但西方媒體又把焦點放在影片中拉夫羅夫疑似使用蘋果iPhone和Apple Watch。對此,俄媒引述拉夫羅夫回應,指手錶其實是中國華為製造的產品,不過未提及手機一事。 在美媒報導拉夫羅夫送醫後,俄國外交部發言人沙卡洛娃(Maria Zakharova)在Telegram上發布一段影片,畫面中拉夫羅夫穿短褲和T恤,坐在飯店房間外的小庭院,正在閱讀桌上文件,為G20峰會做準備,透過這段影片來澄清他並非住院,而是在峇里島工作。 不過眼尖的外媒又發現,影片中的拉夫羅夫疑似使用蘋果iPhone與Apple Watch,再度成為炒新聞的話題。部分網友表示,他使用蘋果產品,可能讓美國有機會收集他的資料。 俄媒塔斯社(Tass)14日引述拉夫羅夫的回應,他說:「對外行人來說,是有必要解釋,那支手錶不是蘋果製造的,而是華為製造的。」但報導未提及影片中的手機一事。 另外,俄羅斯《觀點報》報導,俄羅斯前外交官、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奧爾忠尼啟(Sergei Ordzhonikidze)對此表示,拉夫羅夫在處理私人事務時,可使用iPhone手機,但外交官絕不能用私人手機討論公務,這是被嚴格禁止的。
兆豐證券推出「兆豐e存股」零股存股交易平台,即日起到年底舉行「富利最威風,存股找兆豐」活動,活動內容有「天天簽到抽好禮」,每月抽出10名可獲得100點Line points,另外抽出20名可獲得200元台股電子交易手續費折抵金;「月月交易獎好禮」獎品更包括Apple iPad air 10.9吋64G Wi-Fi、Apple Watch S8 GPS 45mm及ASUS Vivobook 14吋筆電等。 首次抽獎於14日舉行,此次符合「天天簽到抽好禮」抽獎資格的客戶共2,171位,從中抽出30名幸運得主;符合「月月交易獎好禮」抽獎資格的客戶共945位,由3名幸運兒獲得Apple iPad air 10.9吋64G Wi-Fi乙台。 兆豐證券今年第四季推出符合小額投資人投資的「兆豐e存股」零股存股服務,自上線以來,投資人反應熱烈,截至11月初統計,設定存股計劃的客戶人數已破上萬戶。 「兆豐e存股」理解小額投資人的痛點,特別針對小資族、青壯族或退休人士,透過合適的族群分類,簡單不燒腦,快速找出合適的投資標的。 此外,為滿足投資人不同需求,「兆豐e存股」每個月有五個交易日可供投資人自由選擇,想哪天存股就設定哪天下單,目前有定期定額、定期定股、條件下單三種方式,投資人可隨心搭配、制定存股策略,輕鬆執行存股計劃。 除了台股零股交易外,對美元投資有興趣的投資人,「兆豐e存股」同步規劃「美股定期定股」交易,提供藍籌精選、半導體,航向未來、生技醫療等多種系列股票或ETF選擇,幫助小額投資人資產配置更多元。 兆豐證券正舉辦「富利最威風,存股找兆豐」活動,今年底前,投資人只要完成兆豐證券新戶開戶立即享有開戶禮100元購物金。登入「兆豐e存股」網頁就有機會參加100點Line points或200元台股電子交易手續費折抵金的天天抽獎活動,下單並交易成功達三次,即送100點Line points。 「月月交易獎好禮」活動,到年底還有兩次抽獎機會,最大獎項Apple Watch S8 GPS 45mm、ASUS Vivobook 14吋筆電,活動結束前另外還有加碼禮。詳情可逕洽兆豐證券理財網https://reurl.cc/vmWzqy。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儘管面對整體智慧手機市場放緩和全球經濟阻力,蘋果第四財季(7~9月)營收獲利均超出市場預期,營收改寫同期新高,而獲利亦創新高。不過,最關鍵的iPhone手機和服務事業營收表現不及市場預期,以及公司高層對一年最重要的10~12月季度營運表現提出預警,使盤後股價陷入震盪。 蘋果周四盤後股價小漲0.32%,稍早前曾下跌2%。 今年來蘋果股價下跌逾18%,表現優於標普500指數(跌20%)和那斯達克指數(跌31%)。 ●2022財年第四季(7~9月)財報 蘋果第四財季合併營收年增8.1%,為901.5億美元,創下同期新高,亦優於市場預估的889億美元。 淨利達207億美元,亦創下新高。 每股盈餘年增4%,為1.29美元,優於市場預估的1.27美元。 毛利率為42.3%,略高於市場預估的42.1%。 蘋果全年總營收成長8%,達到3943億美元。 ●第四財季各事業群表現 iPhone手機營收年增9.67%,為426.3億美元,不如市場預估的 430億美元。 Mac電腦營收年增25.39%,為115.1億美元,優於市場預估的93.6億美元,並創下同期新高。 iPad平板電腦營收年減13.06%,為71.7億美元,不及市場預估的79.4億美元。 其他產品營收(包括AirPods、Apple Watch等)年增9.85%,為96.5億美元,優於市場預估的91.7億美元。 服務事業營收年增4.98%,為191.9億美元,不及市場預期的201 億美元,且成長力道較前一季的年增12%大幅放緩。 ●第四財季各地區業務 美洲區營收年增8%,為398億美元。 歐洲營收年增9.6%,為228億美元。 大中華區營收年增6%,為154.7億美元。 日本營收年減5%,為57億美元。 其他亞太地區營收年增23%,為63.7億美元。 ●高層說法 蘋果上季財報有幾個亮點,其一是Mac電腦營收成長逾25%,達到115億美元,儘管來自零組件供應商、晶片製造商和其他PC公司的數據顯示在7~9月季度筆電和桌機銷售顯著放緩。而包括穿戴式設備在內的其他產品營收成長近10%,未如市場預期受到經濟憂慮和消費力道下滑的影響。 蘋果未提供第一財季(10~12月)財報,這段期間正逢年底的節日購物檔期,向來是蘋果全年度最重要的一季。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蘋果即以前景高度不明為由停止發布財測。 財務長Luca Maestri表示,第一財季整體營收年增率恐將低於前一季的8.1%,其中,Mac營收料將較前一年同期下滑,而服務事業營收雖可望較前一年同期增長,但將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衝擊。 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談到蘋果上季營收成長8%時表示,若不是受到強勢美元影響,上季營收年增率會達到「2位數」。庫克表示:「該季外匯因素造成的衝擊超過600個基點(一個基點為0.01%),影響相當巨大,如果沒有匯率帶來的衝擊,我們會以兩位數速度增長」。庫克並表示,蘋果已經放慢人員招聘。 iPhone手機營收成長率超過9%,但仍不及市場預期,庫克對此表示,儘管跡象顯示其他智慧手機公司正苦於需求下滑,但iPhone銷售表現仍然強勁,他並提到Android手機用戶改買iPhone的現象增加,以及iPhone 14 Pro系列高階手機供應吃緊。 在供應短缺問題影響蘋果銷售表現數個季度之後,庫克表示,供應鏈問題在第四財季並未對蘋果造成重大影響,在一些記憶體晶片上的支出有所降低。 上季服務事業營收年增5%,較前一季大幅放緩,且落後市場預期,財務長Maestri表示,除了受到外匯因素影響外,也受到數位廣告和遊戲營收下滑拖累。 服務事業全年營收成長率略高於14%,達到781.3億美元,不如2021財年的成長16%,更遠低於2020財年的成長27%。蘋果表示,服務業務總訂閱量達9億。該公司日前宣布調漲Apple Music和Apple TV+訂閱價格,但新價格自本季(10~12月)起生效。庫克表示,Apple Music漲價,因為授權成本增加了,而Apple TV+現在有更多節目,所以蘋果覺得該產品更具價值。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加上中國實施嚴格COVID-19防疫封控,蘋果公司(Apple Inc)正將部分生產線移出中國。蘋果今天宣布,最新一批iPhone 14手機將移往印度製造。 路透社報導,蘋果本月稍早在新品發布會上發表最新iPhone 14旗艦系列,相比於新增華麗的新功能,較強調安全規格升級,並發表針對極限運動玩家設計的Apple Watch Ultra。 蘋果在聲明中表示,「新iPhone 14系列介紹突破性新技術與重要的安全功能,我們很興奮將在印度生產iPhone 14」。 摩根大通(J.P.Morgan)估計,蘋果將從2022年底開始把iPhone 14大約5%的生產轉移到印度。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2大智慧型手機市場。 摩根大通還評估,到了2025年,包含Mac、iPad、Apple Watch和AirPods在內的所有蘋果產品,其中約有25%將在中國境外生產,目前這個比例僅占5%。
蘋果(Apple)秋季發表會於美國時間7日上午10點(台灣時間8日凌晨1點)舉行,主要發布iPhone 14系列新機、Apple Watch以及Air Pods Pro等產品。此次發表會由Apple Watch Series 8先登場,新增溫度感測功能,以及車禍檢測功能。 Apple Watch Series 8比以前的型號更加耐用,與前一代產品相同採用大螢幕、窄邊框設計,沒有出現傳聞的直角邊框,且除了具備原有的經期追蹤、睡眠追蹤,以及摔倒偵測功能,還新增全新的溫度感測功能。 該功能進一步加強追蹤女性健康狀況,一個晚上每5秒感測溫度,並推算排卵期,甚至增加受孕者的成功機率。而這項功能確保用戶的數據安全和隱私,只有獲得用戶允許才能共享健康數據。 Apple Watch Series 8還新增2個感應器,能夠偵測到256G的衝擊,透過手錶震動判斷是否不幸發生車禍,且能夠自動協助報警,提供定位。此外,Apple Watch 8系列電池續航力維持18小時,但如果開啟低功耗省電模式,續航力可延長至36小時。 Apple Watch Series 8鋁金屬版共推出4種顏色,包括午夜色、星光色、銀色、紅色。而不鏽鋼版則為銀色、金色和石墨色等3種顏色,即日起能在美國等其他地區預訂,9月16日起正式上市,GPS版起售價399美元,行動網路版則為499美元起。
Apple「2022年APP移動應用創新賽」繼今年4月起在台號召學生自組團隊設計APP,並於7月12日舉辦台灣決賽選出前三名優秀隊伍後,9月4日在中國杭州舉辦大中華區總決賽, Straight A 輔導的台北教育大學作品「TRAVELOPE旅信」、「POTATO SPORT」最終脫穎而出榮獲二等獎、逢甲大學作品「安心出遊,平安回家」獲得三等獎。 Apple大中華區「2022年APP移動應用創新賽」今年共計吸引1,690件作品參賽,經審查後票選出65件作品進入選總決賽,隨著各地疫情有效控管,逐步放寬管制措施,這次比賽採線上、線下雙軌併行方式進行審查,參賽學生需在短暫的審查時限內重點介紹、示範操作,並針對評審團的各項提問進行答辯及展演。 STUDIO A 旗下校園門市 Straight A為協助學生參賽,除提供數位直播教室作為選手參賽場地,規劃一系列線上培訓教學、程式開發技術支援與優化,並協助將創作 APP 作品上架至TestFlight,以獲得更多測試者反饋使用體驗。此外,也安排簡報答辯演練、獲獎團隊與專家顧問經驗分享等陪伴式輔導,以協助學生能安心在台北競賽總部以視訊方式接受評審團提問。在經過連日答辯後,最終由台北教育大學俞齊山、范丙林老師所指導的學生作品「TRAVELOPE旅信」、「POTATO SPORT」並列二等獎、逢甲大學學生作品「安心出遊,平安回家」獲得三等獎。 STUDIO A 自2017年開始執行SA程式教育計畫,除啟動「Everyone Can Code」等程式推廣課程,導入包含Playground、Swift等應用性認證學習,以培養年輕學子對程式開發的興趣,在推展「APP移動應用創新賽」之外,針對教育部今年起於全國中、小學全面推行「生生用平板」計畫,數位教學軟、硬體在各級學校使用將愈發頻繁, STUDIO A 團隊也與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主任張炳煌教授合作,運用 Apple Swift 程式語言,開發出具備生字表的「e筆App-硬筆篇」,除可供教師依照字體的順序導引學生學習,使用字帖學習模板,寫出字音、形近等字,還可將學生寫的作業,投放教室大屏螢幕,即時講評及指導,讓學生們可即時互動討論,期望以數位科技輔助教學,使學習歷程透過智慧化更顯生動活潑。 STUDIO A 觀察近年學生參賽作品完整度日趨成熟, 並多次能在上千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佳績,可見台灣學生的創意巧思,獲得評審團隊及廣大使用者肯定。對於iOS APP 開發者、或對APP程式設計有興趣的學生們,STUDIO A亦鼓勵學生趕緊籌畫屬於自己的作品,參加明年競賽,STUDIO A也會將競賽詳情,刊登在 STUDIO A / Straight A官方網站或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