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Airbnb

的結果
  • 紐約新條例收緊規範 Airbnb等平台恐受打擊

    為打擊短期租房濫用居住空間,美國紐約短期租房市場將自周二(5日)起落實新條例。預計新條例實施將影響Airbnb短租平台4萬多個賬號。 據美國《商業內幕》報導,根據新條例,所有在短期租房平台,如Airbnb、Vrbo等短租平台的房東,必須向有關當局註冊後才能營業。新條例也禁止房東出租整個單位、房東必須住在單位內、房客人數上限為2人等。每違例一次,可被罰款最高5000美元。 據統計,單是通過Airbnb在紐約出租房子的賬號約有4萬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會因為新規定而從市場上消失,到時,遊客恐只能選擇住酒店。對於Airbnb短租平台來說,這一新政策意味著收入的重大損失,因為紐約是該公司最賺錢的預訂市場之一。 另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通過各大小短期租房平台非法營業的賬號估計多達1萬零800個。根據旅遊網站Skift的數據,截至8月28日,紐約市特別執法部門所批准的執照只有257張。 此外,專研短期租房市場走勢的AirDNA網站估計,多達4000個賬號將因不符合新條例而遭平台剔除,占紐約短期租房市場整體營收高達40%。

  • 美國共享車龍頭Turo 幫用戶賺到年收近3千萬的秘密

    閒置的房子可以出租,你那輛停在路邊生了灰的汽車,也能幫你賺到第2份收入。 在美國,現在要到外地出差、旅遊的人,再也不用到租車行,只需要手機滑一滑,就能在路邊找到要租的車開走它,且費用更便宜。這是美國近期興盛的共享汽車平台,就像Airbnb,每個人都可以把家中沒用到的汽車放上平台,供需要的人租借。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共享汽車平台是Turo和Getaround。其中,Turo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年營收超過新台幣200億元,去年並繳出獲利成績。今年截至3月份營收表現,也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30%。 「汽車版的Airbnb」,呼應了通膨年代,大家不論想省錢或開創更多財源的心理,正掀起微型創業風潮。YouTube上有不少人拍教學影片,分享如何在Turo靠出租車賺錢。 例如今年31歲的佐里納(Natalia Zorina),原先只有一輛家用車,現在,她擁有69輛車,還成立一家公司專做Turo的租車生意。 網路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她去年透過Turo提供租車服務,一年產生的收入超過92萬美元(約合新台幣2千9百萬元)。 重視對話,打造信任安全感 目前,Turo是美國最大的共享汽車平台,活躍車主有超過16萬人;但有意思的是,Getaround其實才是一開始跑最快的新創公司,不僅已經在2022年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模式上市,其技術力也更勝一籌。它們是共享汽車平台業內,第一個提出無接觸交車技術,只需要憑藉手機就能取車的團隊,技術還曾獲豐田(Toyota)投資合作,當時萬眾矚目。 但如今,該公司不僅用戶數和營收不敵Turo,上市後,股價也持續崩跌,市值蒸發逾9成。為什麼Turo能成功超車? 答案在:安全感。 請想像一個情境,如果有一名同事向你借車,你的內心是否會天人交戰?比起科技,在租車領域要想成功,信任與安全感,才更關鍵。 「就像每個人對家裡整潔度的定義都不同,」安維斯汽車租賃公司董事長彭仕邦表示,私家車共享,很容易遇到的問題是消費者不滿意車況。因為共享平台不會像租車公司一樣,定期清潔、保養汽車,只能仰賴上一位使用者的公德心。 在兩家平台刊登汽車出租,且超過6個月的車主蘭菲爾(David Lanphear)觀察,Getaround最早標榜且持續提供無接觸取車的專利技術,因此租借用戶與車主少有交流機會,以致歸還汽車後,不只車內髒亂、也不太會幫忙加油,就像對待一般的租車一樣。 但Turo的用戶相對更珍惜別人的車。因為在Turo還未開發和推動新一代無接觸取車服務前,用戶要租車,須做好和陌生人約定時間地點、面對面取車的心理準備。蘭菲爾認為在Turo租車,「汽車在租借給其他駕駛乘客時,即便不完全屬於自己的可控範圍,(車主仍可以相信對方)也對自己的汽車保持一定的掌握。」信任感油然而生。 要建立信任感,有人情味的平台介面也是關鍵。根據西北大學一份研究指出,有5條評論的產品,被購買的可能性會比沒有評論的產品高將近3倍。比起主打創新技術,Turo更著重對話、拉近平台與用戶的距離,無論是分享車和車主的故事,抑或是公開使用者評分和評論。 同時,在Turo上,車款選項也比Getaround還多,定價、保險方案更提供消費者和車主更多彈性。能自己決定選項,也讓車主跟消費者都更有掌控感。 IPO、獲利動能成挑戰 一邊往技術邁進,一邊往人性前進,造就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在台灣推動機車版Airbnb的新創公司Lockists創辦人林鈺堯印象深刻,Getaround在10年前左右更早設計取車免接觸、用戶只須透過手機感應就能開啟鑰匙盒的技術;同一時期,Turo提供的服務相對陽春。「照理講無人化的體驗會比較好,可是再往下深究,如果合作的車輛數沒有很多就很難拉升供應量,漸漸的用戶就不會再使用這個平台。」林鈺堯說。 不過就算Turo贏過對手,仍得持續思索投資人提出的靈魂拷問:平台如何持續的獲利?以及,信任感是場不進則退的競局,陸續有Turo的使用者回饋,該平台客服反應慢、不可靠。或有人認為,Turo的使用者都想賺快錢,提升供給,實際上需求卻沒那麼多,終將造就微型創業的美好想像幻滅。 Turo的下一步除了首次公開發行(IPO),還需要面對更多人的質疑並平息負評,才能持續深化信任。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Airbnb上季獲利創歷年同期新高

    度假租屋網站Airbnb上季(4至6月)淨利6.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暴增72%且遠勝過華爾街預期的5.4億美元,是歷年同期最高紀錄。上季營收也年增18%,至25億美元,優於華爾街預期,主因是疫情後旅遊需求復甦推動住宿價格上漲。 Airbnb上季總訂房天數達1.2億晚,較去年同期增加11%,不及華爾街預期,所幸每晚住宿均價成長。Airbnb原先預期上季每晚住宿均價下滑,但實際結果意外較去年同期增加1%,且與2019年相比增加42%。 Airbnb為了延續成長動能,近日積極增加網站物件刊登量。去年該公司推出新的公寓出租服務,讓更多房東在Airbnb網站刊登租屋廣告。此外,該公司也修改條款降低房東門檻。截至6月為止的一年內,Airbnb網站上的常態刊登物件量增加19%。

  • 企業舵手-靠穀片賺募資 切斯基看好短租趨勢

     有些新創公司靠著遠大願景和精心製作的PowerPoint投影片,吸引天使投資人注資,度假租屋平台Airbnb執行長切斯基(Brian Chesky)和另兩名共同創辦人,則是用每盒售價40美元的早餐穀片,為公司贏得第一筆創投投資。  Airbnb在2008年創立初期募資並不順利,投資人對邀請陌生人來家裏短住的想法抱擬懷疑態度。切斯基表示,在創投界碰壁後,三人決定向普羅大眾募資,也就是向客戶販售早餐穀片。  那一年正值美國總統大選,切斯基與共同創辦人蓋比亞(Joe Gebbia)和布萊卡斯亞克(Nathan Blecharczyk)以此為主題,推出自行設計、印有民主黨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與麥坎(John McCain)畫像的早餐穀片,結果大受好評,銷量超過1,000盒,為Airbnb賺進3萬美元。  切斯基的團隊向矽谷創投公司Y Combinator共同創辦人葛拉罕(Paul Graham)說明業務構想時,葛拉罕並無太大興趣,還問為什麼有人願意與陌生人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直到三人拿出客製的早餐穀片,讓他眼睛頓時一亮。  葛拉罕向三人表示:「如果你們可以說服消費者用40美元買下4美元一盒的早餐穀片,或許,就只是或許,你們可以說服陌生人相互住到別人家裏。」  幾天之後,Y Combinator投資了Airbnb 2萬美元,換取後者6%的股權。Y Combinator亦曾投資餐飲外送業者DoorDash、社交媒體平台Reddit和雲端硬碟服務商Dropbox等公司。  切斯基曾在2015年表示,Airbnb創立的第一年被許多大型投資人拒絕,如果沒有這些早餐穀片,或許無法讓Y Combinator成為早期投資人。「拒絕我們的投資人都是一些有智之士,我得承認我們那時確實沒有令人印象深刻。」  Airbnb成軍16年來,如今已成為市值超過755億美元的企業,創造了隨需借宿產業,並推廣至全球,將投資人最初認為不可行的想法,變成大眾可接受的住宿選擇。截至去年底,Airbnb在全球10萬個城市有逾660萬個房源。  Airbnb一路走來遭遇過不少難關,新冠肺炎疫情便是其中之一。封城防疫期間住宿需求急凍,房源驟降,Airbnb被迫大砍四分之一人力,並暫緩核心短期租屋業務之外的活動。  Airbnb原本計劃在2020年初期進行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因疫情推延至2020年12月,不過Airbnb掛牌得到投資人熱烈追捧,上市首日股價翻漲一倍,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成為當年最大的IPO案。  近幾年Airbnb亦面臨非法房源和主管機關監管挑戰,像是紐約長期致力掃蕩Airbnb的非法房源。  儘管美國潛在經濟衰退威脅步步進逼,切斯基相信Airbnb能夠繼續成長。他表示:「經濟或許會持續放緩,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民眾會比以往更想要賺點外快,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從人生中最大的支出來生財,對多數人來說就是房屋,將不使用的房間出租,貼補房屋成本。」

  • 旅遊噴發 Airbnb首季優預期

     受惠於旅遊需求強勁,度假租屋網站Airbnb今年首季營收、獲利優於市場預期。但該公司對第二季展望轉趨保守,本季訂房過夜天數與平均費率恐不如去年同期,令部分投資人感到擔憂。  Airbnb9日股價上漲1.13%,每股收報127.07美元,今年迄今累漲約50%。受財測開低影響,周三開盤暴跌逾10%。  Airbnb周二公布財報顯示,首季營收年增20%至18.2億美元,優於分析師預期的18億美元。上季淨利達1.17億美元,優於去年同期的淨損1,900萬美元與市場預期的獲利9,000萬美元。經調整後每股獲利為18美分,高於市場預估的每股獲利9美分。  上季訂房交易總額成長19%至204億美元,主因在於訂房過夜天數暴增19%,日均住宿費率則持平。  這顯示出,即便面臨經濟前景不明,消費者仍樂於花錢享受旅行。訂房網站同業Booking與Expedia上周財報亦顯示,首季訂房交易總額分別成長44%與20%。  Airbnb在寫給股東的信裡指出,他們今年有一個「強勁開局」,期待另一個「強勁夏季旅遊季節」到來。但該公司警告,第二季恐怕遭遇一些困難,包括日均住宿費率恐不如去年同期,訂房過夜天數成長速度可能放緩(去年同期需求在疫情壓抑後呈現爆炸成長)。  Airbnb第二季訂房夜數為1.211億夜,略低於分析師預估的1.216億夜。第二季營收估介於23.5億美元~24.5億美元區間,與市場預期的24.2億美元大致相符。  Airbnb近日想方設法贏得更多精打細算客戶,這可能導致日均住宿費率下滑。該公司日益重視讓價格變得更透明,同時主打更便宜的住宿選項。  Airbnb執行長切斯基(Brian Chesky)上周便宣布推出新工具,讓顧客更容易搜索並預訂共享房屋裡的房間,這比起預訂整個住處來得便宜。

  • 《美股》焦點股:Airbnb拖累旅遊業;留不住訂戶 媒體大亨盤後大跌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焦點股: ●收購矽谷銀行(SVB)資產的First Citizens股價飆漲7.45%,受惠於存款遠超出市場預期。 ●地區銀行股表現疲弱,PacWest Bancorp和Zions Bancorporation分別下跌0.49%和2.74%。投資人對該產業的體質仍感擔憂。 ●油氣公司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oration)股價下跌3.58%,受原油價格下跌拖累,其首季獲利腰斬。 ●Airbnb重挫近11%,其首季營收獲利均優於市場預期,但第二季展望轉趨保守,警告本季的訂房過夜天數與平均費率可能不如去年同期。受此拖累,標普1500航空股指數大跌約3%,達美航空跌1.17%、美國航空集團跌0.90%和西南航空跌1.32%。飯店業也走低,希爾頓跌3.6%,永利度假村跌1.1%,凱悅跌近4%。摩根大通出報告指出,Airbnb的預測不利於旅遊業,包括飯店業、航空業和度假屋租賃平台。 ●Rivian Automotive漲1.80%。和其他電動車新創公司不同,Rivian第一季虧損縮小、營收優於市場預期,並宣布全年生產目標5萬輛維持不變。 ●微軟收漲1.73%。美國4月年通膨率持續下滑,使聯準會可望暫停升息的預期升高,為科技股帶來提振。此外,消息人士透露,歐盟反壟斷機關下周將批准微軟收購遊戲開發商動視暴雪(Activision)的交易。另微軟周三宣布,由於經濟形勢嚴峻,今年全職員工不會加薪,但會繼續發放獎金、股票獎勵和提供晉升機會。 ●Beyond Meat周三盤後上漲逾3%,該植物肉製造商第一季虧損59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虧損1.005億美元縮小。經調整後每股虧損0.92美元,少於市場預估的每股虧損1.01元。 ●迪士尼(Walt Disney Co)盤後跌逾4%,其第二財季(截至4月1日)營收年增13%,為218.1億美元,略優於市場預期的217.9億元。淨利達14.9億美元,遠優於前一年同期的淨利5.97億元。經調整後每股盈餘0.93美元,符合市場預期。惟其第一季串流事業虧損雖較前一季減少4億美元,但也流失了訂閱用戶。

  • 旅遊需求強勁 Airbnb首季業績報喜

    度假租屋網站Airbnb週二(9日)公布今年首季財報顯示,上季營收優於預期,顯示即便面臨經濟成長放緩擔憂,旅遊住宿需求仍維持穩定,其中以亞太地區復甦最為明顯。 財報顯示,Airbnb首季營收年增20%至18.2億美元,優於分析師預期的18億美元。上季淨利達1.17億美元,遠優於去年同期的淨損1,900萬美元。經調整後每股獲利為18美分,高於市場預估的每股獲利9美分。 上季訂房交易總額暴增19%至204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196.7億美元。 Airbnb週二在聲明稿中指出:「我們對於亞太區持續復甦特別感到振奮。」

  • 去年Q4營收創高後 Airbnb人力招募團隊裁員30%

    度假租屋網站Airbnb稍早證實,由於公司放緩人才招募速度,因此決定人力招募團隊裁員30%,相當於裁員27至28人。Airbnb全球員工超過6,800人。 Airbnb發言人表示:「我們不得已決定重組並縮減人力招募團隊規模,以符合公司未來人才招募目標。」他強調這不代表Airbnb將展開更大規模裁員。 Airbnb日前公布去年第四季營收創新高,並締造公司史上首次年度獲利。當時執行長切斯基(Brian Chesky)曾宣稱Airbnb是少數沒有裁員的科技公司,但透露未來只會針對重要職位招募新血。該公司上回裁員是在2020年疫情高峰期,當時一口氣裁員25%。

  • 《今日財經懶人包》美股黑翻紅 台積ADR摔5%;股神隔季沖台積 台股苦撐年線;鋼市回春 中鋼3月再漲;巴菲特狠砍台積 猛吃蘋果;陸空櫃塞港 海運陷價格戰

    美1月零售銷售火熱超預期,恐加深Fed鷹派升息立場,但Airbnb等財報亮眼,使美股終場黑翻紅,而被股神大賣的台積電ADR則暴跌5.31%;台積電被股神隔季沖大跌20元,拖累台股暴跌221點,專家認為多頭未死,這場利空1-2天就消化完;中鋼3月盤價平均漲5.5%,看好第2季旺季再漲價;股神巴菲特上季減持台積電高達86%,錯失台積今年3成漲勢,但再度重壓蘋果;疫情解封後,塞港紅利沒了,海運業從一櫃難求到港口空櫃堆積如山,運價跌回疫情前水準,價格戰勢所難免。以下為今(16)日財經懶人包: ▲美股黑翻紅 台積ADR摔5% 周三美股主要指數收高,那斯達克連漲第3天,美元和美國債息上揚。意外強勁的零售銷售數據再次印證美國經濟仍然強韌,但也令投資人擔心未來幾個月聯準會將進一步升息,使美股漲幅受抑。 台積電ADR暴跌5.31%,去年第四季除了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大砍台積電持股、知名對沖基金等大老虎全球(Tiger Global)出清持股外,包括貝萊德(BlackRock Inc)和摩根大通等華爾街大行都是台積電股票最大的賣家。  ★四大指數   美股道瓊上漲38.78點或0.11%,收34,128.05點。   NASDAQ上漲110.45點或0.92%,收12,070.59點。   S&P500上漲11.47點或0.28%,收4,147.60點。 ▲台積利空測底 台股年線有撐 台積電15日受到股神巴菲特大賣持股利空測底,權王股價大跌20元收525元,致台股加權指數收跌221點,惟壽險大戶啟動回補持股,外資連9日賣超元大台灣50反1高達20萬張。投資專家指出,台股多頭未死,仍有16檔中小型股漲停,且無跌停股,台積電反應股神賣股可望1~2天即消化完畢。   ▲鋼市回春 中鋼3月盤價續漲 在國際鋼價大漲與煤鐵礦原料高漲下,中鋼15日開出3月內銷盤價全面調漲,熱軋鋼板、熱軋鋼捲、冷軋鋼捲、熱浸鍍鋅鋼捲等八大項規格產品,每公噸漲600~1,200元、平均漲幅5.5%,創去年下半年以來最大漲幅,符合市場預期,並蓄積笫二季旺季向上動能。   ▲巴菲特狠砍台積 猛吃蘋果 股神巴菲特掌理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去年第四季再次加碼蘋果股票,同時狠砍台積電ADR部位,減持幅度高達86%。根據波克夏向美國證交會(SEC)申報的13F文件顯示,上季加碼蘋果等三檔股票,減持台積電和美國合眾銀行(U.S. Bancorp)等八家公司持股。該季並未建立新的投資部位。   ▲陸空櫃塞港 海運陷價格戰 對全球航運業者來說,受新冠疫情影響所帶來的「塞港紅利」已成過去式,先前缺櫃、缺艙所帶動的運費飆漲,開始回到合理價位。做為世界工廠與全球發貨要地之一的大陸,海運業者正從一櫃難求到碼頭空櫃堆積,已進入到價格戰時代。

  • Airbnb Q4財報優 股價盤後飆漲近10%

    訂房網站Airbnb在14日公布第四季財報優於預期,加上看好本季營收高於市場預測,結果刺激其股價在美股盤後狂飆近一成至132.9美元,其今年來累漲逾55%。 其第四季淨利3.19億美元,每股獲利0.48美元,高於市場預估的0.25美元。營收年增24%至19億美元,即使低於前兩季,但仍高於市場預估的18.6億美元。 雖然經濟衰退憂慮讓人擔心影響消費者支出,但Airbnb預期其今年調整後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會跟去年一樣維持在35%,為2020年上市以來最高水準。因為全球旅行需求回升,和其致力控制成本來維護獲利,因此不擔心衰退影響。 除了美國國內和短途旅行等需求繼續強勁,增加民宿與飯店的入住率之外,Airbnb指本季長途與跨國旅行,因美元轉強和多國開放邊境而好轉,並特別看好歐洲旅客在今年夏季的旅遊需求,有助提高其業績表現。 Airbnb預測首季營收在17.5億美元到18.2億美元區間,高於市場平均預估的16.9億美元。

  • 《國際產業》業績報喜 Airbnb盤後飆漲10%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隨著全球陸續重返疫前生活,度假租房平台Airbnb去年第四季業績與本季展望均優於市場預期,受此激勵,周二盤後股價飆漲10%,報132.90美元。 Airbnb公布2022年第四季營收年增24%,為19億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的18.6億美元,並創歷來同期新高。淨利為3.19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期淨利5500萬美元大幅成長。每股盈餘為48美分,優於市場預估的25美分。 總訂單額(包含房價、服務費、清潔費和稅金)年增20%,為135億美元,但不及市場預估的136.9億美元。平均房價年減1%,為153美元。訂房與體驗數(以幾個晚上計)年增20%,為8820萬晚,不及市場預期的8970萬晚。 2022年全年總營收84億美元、淨利18.9億美元、每股盈餘2.79美元,均優於市場預期。 此外,這是Airbnb首度全年實現獲利。2021年該公司虧損3.52億美元。 該旅宿平台預估今年首季營收介於17.5~18.2億美元,優於市場預估的16.9億美元。 Airbnb在給股東的信中表示,自2023年來需求仍然強勁,各大城市的旅遊潮都在復甦。Airbnb在拉丁美洲的市占擴大,而亞太地區的旅宿需求持續回溫,此外,歐洲遊客提前為暑假訂房,尤其令人振奮。 Airbnb並表示將嚴格管控成本以維持利潤,預計利潤將保持在去年的35%,仍為2020年上市以來的最高水準,儘管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前景引發了對消費者支出的擔憂。

  • 書摘精選》平平是共享經濟的頭號平台大咖 Uber為什麼慘輸Airbnb?

    近年來,共享經濟在數位IPO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這類企業代表典型的平台企業,藉由媒合產能過剩的持有者與潛在使用者來創造價值。 這類企業儘管有明顯的相似之處,但吸引力仍存在著巨大差異,其中又以兩大業者Airbnb和Uber為代表。 在評估規模的競爭優勢時,必須探討兩個密切相關的主題:首先要量化相對於同業的優勢多寡,其次要考量這個相對優勢所帶來利益的本質。 Uber和Airbnb都是各自「共享」市場最大的全球業者,分別是汽車共乘(ride sharing)和空間共享(space sharing)。在各自的全球市場中,兩家企業市占率都在20-30%左右。此外,兩家的規模相較於第二名勁敵,很可能都大上40-50%,Uber是面對中國滴滴、Airbnb則是面對Booking。 但汽車共乘市場不同於空間共享市場,是否真的有全球規模尚不清楚。因此無論在任何市場中,Airbnb可能會面對相同的少數同業,而Uber更可能要抗衡在地或區域的王者。 即使我們肯定,Uber在美國的市占率仍然是位居第二的競爭對手Lyft兩倍,而且至少在部分市場享有的相對規模比Airbnb大,但這僅僅是分析的開端。相關市場和產品特色能把規模轉化為實質經濟利益的幅度,才會帶來真正深遠的影響。就這點來說,兩家企業的差異十分明顯。 Airbnb優於Uber可從兩大特徵得知:需求面的產品/服務複雜度和供給面的固定成本需求。前者決定了可存續產品所需的網絡參與者數量,以及額外參與者繼續強化產品的幅度;後者則決定了基本損益平衡經濟因素,以及規模大於競爭者這項相對財務優勢。 在任何城市中,兩家企業的產品存續性是當地密度的結果,Uber端視平台上駕駛的密度,Airbnb則看可住宿物件的庫存量。然而,Uber市集和Airbnb市集的關鍵區別是內在產品的複雜度,這項差異決定了打造當地服務所需的市集流動性。 就叫車服務來說,顧客考量的因素除了價格,最重要的莫過於車子能否在三到五分鐘內抵達指定地點。駕駛的數量要多少才能達到這樣的服務水準,會取決於特定市場的地域和活動。但若有服務能吸引夠多駕駛來達到這個門檻,只要定價適當,就足以與其他服務競爭。 相較之下,短期住宿市場有許多更突出的產品特色和市場區塊,因此服務得在這些面向取得足夠的住宿選項才能端上檯面,吸引廣泛消費者的興趣。雖然理論上難以知道有多少供應商能達到這個最低水準,但既然得滿足如此細膩的需求,便代表數量會比更單一的產品或服務來得少。 一旦滿足產品存續的最低條件,複雜度也會影響供給量漸增對使用者的價值。即便有一大堆駕駛可以比三到五分鐘更快抵達也沒有用,因為乘客往往無法那麼快就到達與駕駛約好的所在地點;然而在短期住宿市場中,相關產品特色的多元,可以確保當地房源即使密度較高,也不至於減損其價值。實際上,已有證據顯示,更多房源不僅吸引更多旅客,還能帶動較高的入住率,這個動態強化了Airbnb需求面的相對網絡規模價值,這點便讓Uber難以望其項背。 在供給面,Uber和Airbnb之間最大的區別是,叫車服務的顧客主要身處單一城市;相較之下,短期住宿服務的顧客在許多不同地點使用住宿和叫車服務。因此,屋主在選擇平台登錄其主要住宅時,不僅僅會在意所在城市的房源密度,還會關注Airbnb在各座熱門城市的知名度,因為這對於是否吸引旅客使用平台也很重要。因此,在地市場龍頭到頭來又受惠於分攤固定開銷,由此確立的全國或全球網絡所需固定成本,便成為新進業者的主要進入障礙。 Uber和Airbnb都是全球企業,只是分布的國家數量不到Airbnb的一半。但Uber的競爭對手不必是全球企業,也足以成為吸引客源的替代方案。在部分市場中,固定營運成本造成的障礙,可能無法養活兩個以上叫車服務;但在大型都會區,就必定有多家穩健的叫車服務,即使有時市占率不到20%也足以存續,結果便是會出現四家以上的Uber競爭對手,大幅限縮市場報酬。此外,專門服務婦女(Safr)和兒童(HopSkipDrive)等族群的小眾業者也已出現,很可能只需頗低市占率便能在市場上存續。愈來愈多現有計程車業者採用自家「共享」app來競爭;在巴西等部分市場,競爭對手就動輒數百家,其中既有中國滴滴這類全球巨擘,也有提供簡單本土app的低成本服務。 (本文摘自《平台假象》/天下雜誌出版) 【內容簡介】投資原創內容反而削弱Netflix的經營優勢? 空間共享相對於汽車共乘,Airbnb為什麼勝過Uber? 瞄準專業小眾市場的Etsy和1stDibs,竟能勝過Amazon老大哥? 平台不是保證成功的密碼,尖牙股大巨頭也有弱點,掌握商業本質,建立長期成功的優勢基礎。 接連顛覆產業規則的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與Google這五家尖牙股FAANG企業,雖然看似不可一世,其實在許多產業領域或國家地區都不是龍頭,甚至居於劣勢地位。企業經營成功的根本源頭是自身的結構性優勢,唯有正視商業的存續要件,增強實力,建立供需面的規模化優勢,才能戰勝弱項,鞏固永續成功的基本盤。 本書作者強納森.尼,是著名的高盛、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家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提出獨特的角度,從投資、經營的結果,仔細檢視平台企業實際的成效,逐一破除四大平台神話,拆穿FAANG稱霸世界的妄言: ◎平台是翻天覆地的全新商業模式 ◎數位平台結構優於傳統平台 ◎所有平台都展現強大的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必定造就贏家通吃的市場 在尼教授眼中看來,人人朗朗上口的網絡效應、平台經濟、大數據等,是一窩蜂的網路流行語,是迷惑人的誘餌,投資人、創業家、經營者必須回歸商業不變的本質。投資或經營策略如果沒有經過認真思辨與驗證,將無法為我們帶來真實的獲利與收益。 發掘數位邊角的潛在商機 本書立足於堅實的研究基礎,爬梳FAANG並橫跨電子商務、數位旅遊、共享經濟、網路廣告、媒體、軟硬體等產業數十家企業的沿革、商業模式與勁敵,指引你發現未被滿足的細分類別,領先加入最有商機的產品和地域,為自己創造源源不絕的價值! 【作者簡介】強納森.尼(Jonathan A. Knee)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媒體與科技專業實務教授、媒體與科技學程共同主任。三十年來,他撰寫無數專欄評論、書評和雜誌文章,主題遍及文化、商業、法律、經濟與公共政策,作品散見於《大西洋月刊》、《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自2014年以來,曾長期擔任《紐約時報》交易錄(Dealbook)的Book Entry專欄作家。 尼擁有超過二十五年的投資銀行家資歷,先後在高盛與摩根士丹利集團任職高階經理人,目前仍是投資銀行Evercore Partners資深顧問。著有《投資銀行交易祕辛:二十年目睹華爾街怪現象》、《Class Clowns》,亦合著有《被詛咒的巨頭》。 【譯者簡介】林步昇 鍾情於綠豆的貓奴,翻譯是甜蜜的負荷,配音為後半生志業,希冀用文字與聲音療癒自己與他人,近期譯作包括《這樣說,孩子願意配合與改變》、《醫者無懼》、《尋歡作歡》等。本書深入討論五大科技企業(FAANG)成功的複雜因素,指出「網絡效應」的認知誤區,層層剝開這些企業不想讓人知道的真相。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