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ARM

的結果
  • 《生醫股》藥華藥子公司總經理 胡志高接任

    【時報-台北電】藥華藥(6446)代子公司PharmaEssentia USA Corporation公告,舊任總經理解任,新任由胡志高接任,今日起生效。(編輯:邱致馨)

  • 「世界工廠2.0」崩壞? 越南成衣龍頭零訂單 狂裁98%員工

    隨著陸美在國際上持續較勁,越南能否取代大陸,成為「世界工廠2.0」的議題受到廣泛討論。值得關注的是,越南近年來成衣訂單銳減,當地成衣巨頭Garmex Saigon裁員比例逾98%,全廠只剩37人維持基本營運。 越南的紡織品出口是重要經濟支柱,但因美歐等主要經濟體消費力道不如過往,連帶衝擊越南成衣業的接單表現,根據《越南快訊(VnExpress)》報導,Garmex Saigon業績持續低迷,今年7月至9月期間沒有任何訂單,公司前三季累計虧損近440億越南盾(折合約5720萬台幣),公司因此大幅削減開支與裁員。 Garmex Saigon今年累計裁員1945人,相當於砍掉98.1%員工,員工只剩37人。公司為了增加營運資金,11月還打算賣掉9輛貨車,想套現30億越南盾(約台幣390萬)。 根據Garmex Saigon最近向胡志明市證交所提交的書面報告,總經理Nguyen Minh Hang透露,公司經營狀況不樂觀,如果工廠繼續生產,成衣部門會損失很多錢,因此,公司採取持續裁員、暫時停產的作法,想盡量減少損失。

  • 《國際產業》搶進減肥藥 羅氏砸27億美元買下美國同業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瑞士製藥業巨頭羅氏(Roche)周一宣布已經達成最終協議,將以27億美元收購聚焦於肥胖研究的美國同業Carmot Therapeutics。 羅氏表示,除了27億美元的前期金(upfront purchase price)之外,如果Carmot實現某些里程碑,其股東還可獲得高達4億美元的額外付款。 在合而為一後,羅氏將獲得Carmot目前所有的研發產品,包括所有臨床和臨床前項目。 羅氏在聲明中表示,Carmot目前的產品組合包括臨床階段的皮下注射與口服腸泌素(incretin),此類藥物旨在治療肥胖症,不管患者有沒有糖尿病。此外,Carmot還有一些臨床前項目。 羅氏醫學長暨全球產品研發部主任加拉威(Levi Garraway)特別談及Carmot的主要資產CT-388,稱其臨床數據尤其令人振奮。 這項交易預計在2024年第一季完成,之後Carmot的員工將加入羅氏製藥部門。

  • 被蘋果、三星夾殺還成長2倍 解析Garmin手錶「分享突圍術」

    在1個超級紅海、且市場被巨頭們寡占的市場,你要如何闖出新局?從GPS起家的智慧穿戴品牌Garmin的答案是:開放與分享。 穿戴裝置因為疫情迎來1波大成長。研調機構TrendForce指出,光是疫情爆發後1年,該市場銷量年成長達35%;凱度台灣調查也發現,台灣2022年智慧手錶與手環普及率已經超過3成。 但,市場卻跟過去一樣,被蘋果、Google、三星等擁有手機產品的平台業者寡占。光是龍頭蘋果就在全球擁有22%市占率。來自中國的小米、出身印度的Noise也以低價優勢快速搶占新興市場。 Garmin雖然也是年營收破新台幣千億元的跨國企業,在這些巨獸級的對手面前卻也陷入苦戰。 但他們近年卻在這群巨獸的縫隙中,開闢出1條藍海賽道,那就是2B市場。他們與全球數百家企業客戶以Garmin Health平台合作,包括:本田集團(Honda)、中國平安集團、歐盟特戰部隊及台灣的國泰人壽、南山人壽等都是它的客戶。目前Garmin有1成裝置使用者為企業客戶。 Garmin Health高級銷售總監瓦茲克(Jörn Watzke)指出,疫後全球經濟疲弱,智慧穿戴裝置的領先品牌市占率大幅下降。但,「我們透過B2B業務的雙位數成長,即使產品均價超過3百美元,在整體市場仍維持相同市占率。」該公司前3季營收年成長5%,對手三星年減超過1成、蘋果亦呈現負成長。 既然有如此藍海,為何其他人都沒經營,只有Garmin大力耕耘? 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邱志聖分析,在消費性電子領域經營2B市場相對費力——想做企業客戶生意,得理解個別需求,且有能力客製化產品與服務,反之,「在2C市場,只要目標客群(TA)設定好,就能賣到全世界。」 Garmin已切入智慧穿戴裝置20年,累積出業內最多元的產品線。TrendForce分析師曾伯楷認為,這讓Garmin具備經營利基市場的底氣。例如,它推出的高爾夫智慧錶,以GPS優勢為基礎,內建賽道地圖,精準命中顧客需求,即使該錶款定價高達10萬元也有擁護者;此外,它還有太陽能錶款、女性款等,「做2B生意需要配合客戶需求,時常轉換跑道,它很早就多方嘗試,在合作的彈性上必定會比同業高。」 要做這門生意,具備技術力只不過是1塊敲門磚,Garmin Health資深工程總監博吉特(Scott Burgett)直言,要打動這群客戶,關鍵就在願意「分享」。 他指出,目前2B和2C客戶,一樣都需要很好的產品規格,但不同之處在於,2B客戶需要能連結裝置內的健康數據,才能進一步用在自家產品、服務上,「我們允許客戶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式,能高密度的即時從設備獲取數據,我們為此付出許多額外心力,確保數據分享順暢。」 「在這方面我們有點獨特,」博吉特笑說,競爭對手們可能不願意與客戶分享裝置內的數據,「他們對這些數據有自己的興趣,或者說,他們不一定想啟發其他人,去思考這些數據還有哪些可能性,」但Garmin樂意提供數據存取權,是為了把這群金融、健身、汽車等大咖客戶拉進它的生態系,網羅盟友。 例如,它與保險業者合作,透過數據,保險業者成功把保戶患病風險預測的精準度提升17%,還能更準確預測未來10年的死亡率。 此外,大型貨物航運公司也採購它的手錶,要求遠洋作業的工人配戴,掌握工人身心健康,適時給予協助。 為了更理解這群客戶的需求,Garmin Health並每年舉辦高峰會,邀請研究機構、新創公司運用其穿戴裝置科技,從醫療保健、保險、員工健康等面向,開發創新的解決方案。歷年入圍者不分企業規模,相互交流,也參加工作坊,探索更多數據應用的可能性。 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張家凱就運用Garmin設備收集數據,研發情緒追蹤應用程式。他解釋,蘋果不提供原始資料,也非即時回傳;小米雖然便宜但數據不精準。「Garmin給的是實時資料、raw data(原始數據),我用過心電圖儀器比對,它量出來的跟我讀到的波形沒有誤差,很適合進一步做學術分析。」 敢於分享,讓它具備快速吸引2B客戶的強大誘因,但這也讓它少了護城河,沒能藉由鎖住數據權限,綁定2B客戶持續、長年合作,這該如何取捨呢? 「我們擅長製造優秀的感測器,但更難得的是,打造出廣納各種可能性的生態系統,」瓦茲克認為,擁有數百個橫跨不同產業的合作夥伴,能讓大眾理解,這個品牌不只製造智慧手錶,更是有能力提供全面性健康管理的品牌。 1名曾與Garmin合作的業者坦言,其設備確實比蘋果、三星等大廠有優勢,「但會期待它在數據分析這塊支援更多。」 這名業者解釋,合作夥伴各有專長,不一定都有能力自行串接、分析巨量數據,Garmin除了販售裝置,如能進一步提供服務,協助撈數據、做初步分析,才能讓合作方實際從數據提取金礦,讓產品加值,「加上這塊服務,會是很有吸引力的長期合作誘因。」 Garmin以原有的技術力為基礎,放棄一部分的防衛,卻能換取更多合作可能。這門目前只有它做得特別出色的2B生意,短短5年營收就成長超過2倍,成長幅度顯著,成為穩定的營運支柱之一。這也反映了創辦人高民環的理念,始終堅持分散產品線、市場,避免過度仰賴單一收入來源,晴天時就為雨天做準備。 Garmin的故事顯示,即使競爭者擁擠的紅海市場,也藏著能由小做大的縫隙,但,這端看經營者能否理清自身優勢,在決策上做出取捨,就有機會贏得別人拿不走的商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Arm端新品 搶食AIoT大餅

     Arm Holding 23日宣布,推出專為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應用設計的Arm Cortex-M52,強化更高數位訊號處理和機器學習效能需求。Arm台灣總裁曾志光指出,AI+IoT的落實,仰賴強悍的MCU晶片,Arm提供最新AI架構,加深邊緣AI滲透率。法人認為,台廠MCU廠商新唐,於新系列產品已導入Arm Cortex M4及M7核心,未來也有機會採用M52,深化AIoT需求。  曾志光分析,未來幾年將會迎來物聯網智慧化風潮,現階段英國已經有AI海岸巡防無人機,以AI技術判別溺水、船隻擱淺等各種狀況,節省救生員人力;Arm已經將所有底層架構設計完成,廠商只需要依據自己的應用需求進行調整,便能快速商轉。  Cortex-M52為目前基於Helium技術的最小且最節能的32位元CPU核心,從而提供數十億個微控制器(MCU)上,運行更大的機器學習模型,解決以往MCU導入人工智慧之痛點。  Arm資深副總裁暨物聯網事業部總經理Paul Williamson表示,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的演進與發展,終端智慧正以更低的價格,部署於體積更小、更注重成本、且通常以電池供電的裝置上,並減少對雲端的仰賴。  Arm也分享,Cortex-M52簡化自Cortex-M33及Cortex-M4轉移的途徑,因應各種人工智慧物聯網應用需求,協助達成更豐富的使用者介面、語音及視覺體驗,例如汽車及工業控制、預測性維護,以及穿戴式感測器融合。  法人指出,新唐MCU新產品使用Arm Cortex M4及M7核心,用於提升能源效率、廣泛應用在馬達與電源控制相關;另外也有新型號MUG51低功耗8位元MCU,適用各種無電池裝置。未來在萬物聯網時代,MCU搭配人工智慧功能,完成更廣泛智慧生活部署。  惟法人也提醒,MCU第四季能見度仍偏低。以新唐而言,部分產品有季節性壓力,雖然同時有新產品導入會帶來動能,但綜合來說,還是保守看待。明年看法則相對審慎樂觀,只要明年需求與今年相當,主要是庫存逐季消化,恢復健康。

  • 《大陸產業》華為百億元加持「純版鴻蒙」 應用生態加速擴容

    【時報-台北電】華為9月宣布全新鴻蒙「HarmonyOS NEXT」作業系統相容安卓應用程式的過渡期已接近尾聲,鴻蒙生態即將邁入「純版鴻蒙」運行的全新階段。近日,美團、百度、工商銀行、中國電信等60多家企業齊聚北京,經過鴻蒙實訓及考試,成為具備獨立設計和開發鴻蒙應用能力的開發者,推動應用生態加速擴容。 為支持合作夥伴開發更多鴻蒙原生應用、元服務,華為擬投入百億元打造鴻蒙生態夥伴發展計劃—鴻飛計劃,目前已全面啟動。 依照華為公佈的計劃,HarmonyOS NEXT開發者預覽版將在2024年第一季開放給開發者開放,「純版鴻蒙」已蓄勢待發。(編輯:張嘉倚)

  • 車用半導體 台廠大啖SDV商機

     軟體定義汽車(SDV)成為新趨勢,未來汽車商業模式將轉向數據和服務為主。以恩智浦(NXP)S32平台為例,在整合式架構中,車廠不再像過去多找Tier 1供應商洽談規格,而是與晶片商討論整車架構,協調軟體發展;台廠中則以瑞昱的ARM架構最受矚目,自行設計交換器晶片CPU,車用乙太網業務成長速度將高於公司平均成長率,RISC-V矽智財廠晶心科,積極耕耘車載五大領域,預計每年推出2個車規CPU IP。  恩智浦的S32平台不僅提供晶片,更包含軟體和解決方案,長期有利鞏固策略夥伴關係。也讓台廠IC設計業者將有機會直接打入品牌車廠供應鏈,分食以往Tier1壟斷的市場大餅。  其中瑞昱交換器晶片IP採ARM架構,再自行設計CPU。管理階層指出,車用乙太網業務成長速度高於公司平均成長率,且成長性可延續至2024~2025年;瑞昱車用乙太網產品主要往寬頻、高性能、低功耗、低延遲方向開發,產品可應用在時間敏感功能上,並支持多樣介面與安全需求。  在SDV時代下,汽車所有系統都會連結到雲端,車廠也會透過感測器大量搜集數據、整合資訊,以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服務。  法人分析,每年乘用車銷量約8~9千萬台,其中在電動車上乙太網滲透率為100%,在燃油車方面,只要具備L1自駕功能便會使用車用乙太網,未來超過一半的新車款都會有車用乙太網路。  瑞昱跨足車用領域,已有OEM及Tier1車廠認可瑞昱為優質汽車晶片解決供應商,車用乙太網技術能力足以與Broadcom及Marvell等大廠旗鼓相當。

  • 《國際金融》軟銀連虧4季 再賠52.2億美元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日本軟體銀行上季出現7,890億日圓,約52.2億美元虧損,並已連續4季都是賠錢。軟銀將部分投資重置成本外,日圓太弱也讓使用美元計算的債務成本看起來比較大。  這家日本投資集團成功完成矽智財Arm在美國的再度上市作業,由於Arm還是軟銀旗下的子公司,故軟銀未將Arm掛牌時得到的收益列入自己獲利當中。另外,軟銀的願景基金投資部門,在上季出現214億日圓的投資獲利,而在更早一季時,則是獲利1,600億日圓。 願景基金上季小幅獲利,是因為願景一號基金將持有的Arm 25%股份出售給母公司。若不計入Arm的獲利,願景基金共虧損5,830億日圓。軟銀因持有美元計價的負債部分,受到日圓貶值的衝擊,故損失6,480億日圓。  軟銀集團淨損為7,890億日圓,一年前軟銀售出持有的中國大陸電子商務巨擘阿里巴巴大部分股份時,拿到3.01兆日圓。

  • 《國際產業》未來展望看不清 Arm盤後一度暴跌8%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日本軟體銀行旗下的半導體公司Arm,因獲利預估不如市場預期,盤後股價一度重挫8%,跌至50美元左右。  主要業務是以販售IC設計與矽智財為主的Arm,供應全球大部分手機的運算晶片。Arm表示,全年財測可望超乎市場預期,因為有不少公司都想要設計與人工智慧AI相關運用的晶片。  軟銀持有至少9成以上股份的Arm,9月在美國那斯達克重新掛牌。礙於新規定,Arm正苦惱於該如何解決會計項目歸屬問題,也就是何時要認列大量或授權多年的案子到營收內。 分析師認為,Arm再度上市後,市值已暴增超過650億美元,現在因為會計認列問題變得公司財測不太透明。科技調研業者Creative Strategies指出,Arm季報不錯,但未來獲利預估似乎不好,看不太懂Arm的接單狀況。  不過,Arm表示,當下第3季的預估雖低於預期,但全年財測會比較好,是因為有個重大的授權案子,要比原先預計晚一季才會認列。這些都是非常大筆的交易,需經最高層過目批准,可能需要一些時間,目前很難預測。  根據路透社資料,Arm預估2024財年營收大概在30.2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測的29.5億美元。Arm目前第3財季的營收應在7.6億美元,略低於外界預期7.67億美元。  此外,Arm在截至9月的第2財季營收大增28%,來到8.06億美元,高於平均預估值7.44億美元。同時,經調整後Arm每股盈餘達36美分,超過預期每股可賺26美分。  Arm的業務重心已從手機晶片,擴展到資料庫伺服器與個人電腦晶片等其它領域。路透社10月曾報導過,Nvidia想藉助Arm的技術,在個人電腦市場中向英特爾宣戰。  Arm主要收入來源有兩大塊,一個是晶片設計和矽智財的前端授權費,另一個是賣掉每顆使用Arm矽智財的晶片權利金。Arm表示,希望藉由晶片平均售價較高,來增加權利金使用費收入。  根據數據統計公司Visible Alpha的資料,Arm上季權利金營收降至4.18億美元,低於預估值4.2億美元。同時,一次性的授權金與其它營收為3.88億美元,高於預期值3.26億美元。  Arm指出,從上季減少的權利金收入來看,晶片還是供過於求,也反映了晶片產業情況,預計本季權利金將轉為正向成長。至於上季有出現淨損5.09億美元,是為了獎勵員工的股票薪酬費用所致,未來員工配股每季可望控制在1.5億至2億美元之間。

  • 《產業》樹莓派獲Arm策略性投資 強化長期合作關係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Arm與樹莓派(Raspberry Pi Ltd)宣布,雙方已達成Arm對樹莓派進行策略性投資的協議。Arm已收購樹莓派的少數股權,在雙方攜手合作為物聯網(IoT)開發人員社群,提供關鍵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這項協議將進一步擴展兩家公司成功且長期的夥伴關係。 隨著邊緣運算的需求加速,以及要求更高的物聯網與人工智慧(AI)應用的急遽增加,樹莓派的解決方案讓全球各地的人們與企業能獲取低成本、高效能的運算。這項投資案進一步鞏固雙方自2008年開啟的夥伴關係,之後為學生、技術愛好者與商業開發人員,推出許多基於Arm架構且廣受歡迎的樹莓派產品。樹莓派最新的旗艦產品Raspberry Pi 5,也已經在10月底上市。 Arm資深副總裁暨物聯網事業部總經理Paul Williamson表示,Arm與樹莓派擁有共同願景—透過降低實現創新的門檻,讓所有人都能使用運算,為此,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將能學習、體驗與創造全新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他指出,隨著邊緣與終端 AI 應用的快速成長,類似樹莓派等以Arm技術建構的平台,發揮了關鍵作用,因為它們能讓開發人員更快速且更輕鬆地創新,進而帶動高效能物聯網裝置的全球採用。 樹莓派執行長Eben Upton表示,Arm技術在樹莓派打造的平台始終扮演著核心的角色,而此次投資則是我們長久夥伴關係的重大里程碑。由於樹莓派致力於為所有人(從學生、科技愛好者,乃至大規模部署商業物聯網系統的專業開發人員)持續消除進入障礙,採用Arm技術作為我們當前與未來產品的基礎,將能使我們獲取所需的運算效能、能源效率與龐大的軟體生態系。

  • Garmin MARQ 秋冬時尚新亮點

     智慧穿戴裝置領導品牌Garmin以革命性研發能力與深厚技術底蘊,融合頂級奢華製錶工藝與高階智慧錶科技,持續引領全球頂級智慧錶工藝。  繼年初發表旗艦級智能工藝腕錶「MARQ 非凡時刻系列」第二代錶款,嚴選航太級的五級鈦金屬打造,本季大膽挑戰全新顛峰之作,推出全球首款碳纖維智慧手錶「MARQ 非凡時刻系列碳纖特仕版」,全系列共三款包含「指揮官」、「運動家」、「高球手」,全系列建議售價99,900元起。  Garmin「MARQ 非凡時刻系列碳纖特仕版」精選賽車、遊艇等競速運動工具指定材料,堪稱地表黑色黃金的「碳纖維」製造,每只腕錶需經過49天、69道工序處理,將碳纖維的潛力充分發揮,打造輕盈堅固、重量比五級鈦金屬輕67.8%的錶殼和錶圈。並選用特殊單向碳纖維,完美控制原材紋理呈現,每只腕錶皆由130層碳纖維手工堆疊並形塑熔合,每一層碳纖維都設計以不同角度堆疊交錯,以利極大化結構的強度,每只腕錶的碳纖維紋理都略有不同,展現出獨一無二的特色,以沉穩內斂又別具低調巧思的外型,躍升秋冬時尚界嶄新亮點。

  • 逾25家半導體庫存健康減少 部分季減2至4成 陸行之曝關鍵 1陸廠激起「鯰魚效應」

    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今(3)日表示,有超過25家半導體公司庫存月數正在健康減少中,甚至有很多手機半導體公司庫存月數竟季減20%至40%;此外,他也指出,不僅蘋果有帶動,華為也有帶動,有華為這條超大鯰魚回歸,蘋果及其他手機大廠會振作一些。 陸行之在其粉專「Andrew Lu on global semis and techs」發文表示,超過25家半導體公司庫存月數,結論是庫存正在健康的減少當中,但在這庫存減少的期間,晶圓代工產能利用率未來6個月應該都無法超過80%,也不會加碼設備採購,這樣半導體產品設計公司就會表現比設備及代工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當中,居然看到很多手機半導體公司庫存月數竟然季減20%至40%,電腦雖然也是季減,但沒比手機強;另外,不僅蘋果有帶動,華為也有帶動,陸行之預期,有了華為這條超大鯰魚回歸,蘋果及其他手機大廠會振作一些。 陸行之表示,因為華為的帶動,大陸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庫存月數竟然季減16%,年減26%;不過,目前離歷史低點還有2倍,主要是因為美國加強封鎖,以後降到4至5個月會比較合理。 ※免責聲明:本文獲得「Andrew Lu on global semis and techs」授權,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 Arm生態系聯盟 台廠扮要角

     Arm(安謀)2023科技論壇台北場1日登場,Arm台灣總裁曾志光指出,Arm全球生態系支援各個產業落實AI應用;AI時代來臨,Arm平台持續打造業界領先效能與軟體支援,算力未來將無所不在。  台廠之中,智原為Neoverse平台唯一設計服務公司、台積電則提供晶圓代工與先進封裝服務,力旺子公司熵碼科技、M31、全科、奇景光電,皆為Arm生態系之堅實夥伴。  智原指出,Arm total design ecosystem具增長潛力,Neoverse為Arm新一代的CPU平台,針對高速運算相關,核心數高、多元應用及客製化需求,藉以提供高整合度以及事先驗證的解決方案。智原過往著重成熟製程,現在有tier 1 IP公司認可,ARM對接的也全都是tier 1客戶,給了智原很多機會,將為國際CSP大廠之敲門磚。  台積電則以開放創新平台(OIP)與Arm深度合作。IP合作夥伴將提交資料進行TSMC9000評估,TSMC9000計劃擴展側重系統級測試驗證,以確保最佳設計體驗、最簡單設計重用,以及最快整合整系統之中,協助打造最強晶片。  曾智光表示,Arm生態系聯盟持續擴大,高核心數、多元應用及客製化需求大,因此Arm提供一個高整合度及事先驗證的解決方案,涵蓋晶片發展的每個環節,過往Arm提供晶片IP,現在滲透至運算平台,至於授權金模式,Arm強調,採取多種授權模式,盡力滿足合作伙伴需求。  至於RISC-V競爭來勢洶洶,Arm終端產品事業部產品管理副總經理 James McNiven表示,樂見良好競爭持續為客戶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  近期蘋果自x86轉向Arm的成功,讓其他晶片製造商看到希望,基於平板及智慧型手機的巨大成功,Arm正進一步進攻PC市場,曾智光樂觀看待Windows on Arm之發展。擴大生態鏈的同時,台廠也將把握先機,爭取更多供應鏈腳色。

  • M31第三季EPS 4.45元 持續受惠Arm生態圈

    M31(6643)隨著消費性電子需求回溫、晶圓廠恢復開案動能、新案轉量產等,M31營運動能逐步增溫。第三季合併營收年增24.3%達4.32億元,為單季歷史次高水準,每股稅後盈餘4.45元,更創同期歷史新高。 法人指出,M31之N7、N28製程平台導入ADAS、娛樂音響等車用相關應用、美系晶片設計業者五奈米也即將進入IP設計定案,第四季有望推升營收至全年最高峰。其中,M31受惠Arm擴大生態系聯盟,將扮演供給聯盟夥伴Foundation IP之腳色,過往IP堆疊綜效逐步顯現。 法人強調,M31後續主要成長動能,將來自北美晶圓代工客戶新平台新斬獲、IC/IP客戶委外開發及轉進16奈米以下FinFET平台等專案,由原本特殊製程轉進FinFET平台,具備指標意義,將來若其他客戶跟進或擴大採用,營運將更上一層樓。

  • Arm科技論壇 台北首場開跑

    2023年Arm(安謀)擴大舉辦2023年科技論壇,延續The Future is Built on Arm主題,集結Arm國內外技術專家齊聚,並邀集產業領袖、生態系夥伴共襄盛舉。共吸引超過 2,600名來自半導體業界的從業人員參與,創歷來最高紀錄,就次世代運算技術之發展與全面的解決方案進行廣泛交流。 Arm 台灣總裁曾志光指出,Arm 廣大強健的全球生態系,支援各個產業落實 AI 應用,持續為消費者打造最佳的產品與使用者體驗。緊接著由 Arm 終端產品事業部產品管理副總經理 James McNiven,闡述在 AI 時代來臨之際,如何在 Arm 平台上,持續打造業界領先的效能與軟體支援,以因應不斷增加的挑戰,並滿足未來的運算所需,為改變人類生活創造全新的機會。 此外,Arm科技論壇也探討AI於邊緣運算的運用。包含包括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聯發科技執行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周漁君,與 Arm 台灣總裁曾志光,將分別從 AI 技術發展趨勢、在智慧手機與 AIoT 的運用,以及 AI 帶動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與生態系合作,進行意見交流。 科技論壇上也將針對四大應用領域-車用、物聯網、運算基礎設施、終端產品,由生態系夥伴做技術分享,包含台積電、益華電腦(Cadence)、恩智浦(NXP)、瑞薩電子(Renesas)、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等公司。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