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5G

的結果
  • 台灣大哥大引進液冷式基地台 大減能耗47%

    台灣大哥大不斷透過流程創新、設備更新以持續提升節能減碳成效,鎖定用電碳排熱點進行改善,全台首家引進Nokia諾基亞最新液冷式(Liquid Cooling)基地台設備,於日前完成首輪建置與測試,驗證最高減少47%設備耗電、降低14度設備溫度,持續建設環境友善網路。 台灣大自2016年啟動智慧節能系統,並陸續引進AI大數據分析各項耗能設備、導入多樣化節電方案,優化電信設備、電力及空調系統使用效率,使電信、雲端機房及基地台更減碳、更節能,自2016年至2022年減碳達42133公噸,超越原目標設定,減碳效益等於近11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2023年積極施作AI智慧節能並提前完成低耗能設備之置換,節電再度超越目標。 2023原設定目標為節電400萬度,截至八月已達300多萬度,全年節電因此上修至近500萬度;搭配綠電開發策略,包括:2022年度購買再生能源數量居全台第2名,以及支持中研院開發去碳燃氫、地熱能、海洋能(潮汐能)等新型態潔淨能源,台灣大三管齊下,加速實踐2050年淨零排放(Net-Zero Commitment)承諾。 台灣大哥大技術長郭宇泰指出,本次引進諾基亞液冷式(Liquid Cooling)基地台設備,透過環保液體散熱,取代既有較耗能的風扇和傳統空調的散熱技術,不但可降低基地台設備溫度與噪音,更讓少部分受限現場因素的站點關閉空調設備,全面降低設備耗能。後續台灣大也將規劃引進諾基亞的智慧電力儲放系統,將尖峰時刻的用電需求切換到用電離峰所儲存的電能系統上,降低忙碌時的用電負載,透過有效的電源管理提升用電效能。 郭宇泰進一步指出,台灣大哥大致力降低日常營運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宣導共頻、共網、共建,避免5G網路的高耗能造成碳排增加。未來台灣大哥大合併台灣之星,台灣大計劃減少一整套3G網路和數千個4/5G基地台設備的重複布建,對比兩家公司兩套電信基礎建設各自獨立運作,每年省電高達一到兩億度,減碳量高達5.1萬噸到10.2萬噸。台灣大以「自然共好」為使命,優化基站設備,總共100MHz 3.5GHz頻寬,為業界最大之5G中頻容量,包含不同頻段將超過15000座5G基地台,提供98%人口、99%訊務之絕佳5G涵蓋。 諾基亞行動網路技術長暨策略與技術副總裁 Ari Kynäslahti表示,我們非常高興看到台灣大哥大採用我們創新的液冷式AirScale產品組合方案,和一體化機櫃基站節能解決方案,這將有助於減少能耗和降低碳排量,同時撙節成本。此技術將對於發展更永續的電信產業發揮關鍵作用,並協助應對氣候變遷、減少碳足跡和加速綠色能源的使用。

  • 歷代5G蘋果機 最搶手的一支

     iPhone 15買氣最旺,電信三雄有志一同,並認為將會是台灣5G開台以來,歷代5G版本的iPhone新機中買氣最旺,尤其Pro Max、及Pro供不應求。  台灣5G於2020年開台,當年電信業者引進首款5G手機iPhone 12。遠傳總經理井琪表示,台灣5G開台後開賣的歷代iPhone手機,今年買氣最旺,加上4G版本的iPhone 11經過四年、今年進入換機期,而4G升級5G也正進入換約期,而年底一向是手機銷售旺季,且iPhone 15多項功能先進,預期手機有感升級可以帶來另一波5G手機銷售高峰。  電信三雄22日也在開賣會後公布各項銷售數字,凸顯今年iPhone 15首波買氣亮眼。中華電信董事長郭水義表示,iPhone 15整體預約量比起去年同期成長50%,民眾垂詢度增加20%,並認為iPhone 15銷售量將明顯高於以往機種,其中又以Pro Max及Pro最受青睞 ,預約量中又以Pro Max 占比4成最高。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看好iPhone 15的三大亮點,包括Pro系列搭載A17 Pro晶片、光線追蹤技術、螢幕亮度提升,對於電玩及影視音玩家來說,將提供更好的娛樂體驗,台灣大個人用戶事業群商務長進一步分析指出,iPhone 15新機由於重量輕、鏡頭技術大突破,預估後續在更多果粉分享實機使用評價後,可以進一步刺激後續買氣,不過,整體貨源非常不夠,尤以Pro Max到貨量很少。

  • 這國搶當抵制華為急先鋒?郭正亮傻眼:你車還賣得動嗎

    德國政府消息人士指稱,德國計劃正考慮禁用華為、中興製造的部份設備,並從2026年起將其排除在核心5G網絡之外。中國大陸官方對此表示,限制使用中國零件違反公平競爭原則,中方絕不會袖手旁觀。前立委郭正亮22日在《頭條開講》節目強調,德國內政部缺乏精算能力,光是德國火車站裝華為通訊就有800個站,全不能裝會虧10億歐元!且華為已成民族主義的象徵,德國4大汽車營收在大陸超過3分之1,還賣得動嗎? 「因為華為不是只有手機啦,他最近拿到最大的訂單,可能是巴西喔!」郭正亮表示,巴西人口多,可能會用華為的5G通訊。「那接下來就是中東啊!」中東幾個有錢的產油國,都是用華為通訊,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意思就是說,他對他的技術有自信! 郭正亮指出,德國這件事有點詭異,因為宣布要制裁華為的是內政部,然後經濟部跟德國企業都反對,所以還沒有最後決定。而且實施日期是2026年1月1日,哪有人這樣搞?還有2年多!它的理由當然就是說,那個5G會有安全的顧慮,可是因為德國是使用華為4G最多的國家,自己看了一個數字,大概佔62%。因為華為在製造它的通訊,5G可以直接接上去,所以要再裝華為5G的時候,會比較便宜,4G升5G的成本會降低。。 「這個會引起德國多大的成本?我認為那個內政部根本就沒有概念!」郭正亮直言,德國內政部就出來講一個很硬的話說,不管多大的成本我們都不會被嚇到!可是根本沒有精算的能力,就有人舉一個例子,光是德國的火車,裝華為通訊的就有800個站。那如果全部都不能裝華為更新的通訊,就要賠10億歐元!「這個只是一個行業喔!」而且你在這個時候當抵制華為的先鋒,華為現在已經變成中國民族主義的象徵了。 郭正亮強調,那你去想一想,中國大陸的消費者會對你怎麼看?德國4大汽車公司的營收,在中國大陸都超過3分之1,所以你的車還賣得動嗎?郭認為,這個只是德國內政部在那邊講,「我認為還沒有成為最後的決策啦!」

  • 歐洲這大國恐斷華為5G設備 陸吞不下去:1句嗆爆

    德國政府出於安全考量,打算從2026年起禁止電信商在5G網絡中使用華為和中興的設備,此舉再度讓德國與大陸關係陷入緊張。對此,大陸駐德國大使館撂狠話表示,「中方不會袖手旁觀」。 路透報導,大陸駐德國大使館回應稱,如果德國政府真的決定朝這個方向前進,在無法證明大陸產品對德國構成安全威脅的情形下,「我們不會袖手旁觀」。 大陸使館表示,華為、中興長期以來在德國營運都符合德國法律。若德方不合理的排斥中國企業,不僅違反公平競爭原則,也同時傷害了中國和德國的企業。 消息人士指出,德國已設計一項逐步淘汰計畫,要求電信營運商於2026年之前,在5G核心網路摒棄大陸供應商的關鍵零組件。 包括德意志電信、沃達豐(Vodafone)等必須於2026年10月1日之前,在其RAN和傳輸網路中,將大陸零組件比重降至25%。 華為對此回應,批評德國相關做法是將網絡安全純粹政治化,對德國數位轉型造成衝擊,並大幅增加網路營運商的建設和營運成本。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中方一貫反對任何國家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各國都應為各國的企業提供一個公平非歧視、透明的營商環境。

  • 美國制裁淪夢一場?陸媒爆華為5G手機連發 同樣用國產晶片

    華為日前推出Mate 60旗艦系列引發市場搶購潮,根據陸媒報導,華為最快可能在10月推出新一代nova中階系列5G手機,這是華為克服美國制裁的另一項里程碑。 美國從2019年開始,限制華為使用生產最先進手機型號所必需的晶片製造工具,其只能使用庫存晶片推出有限批次的5G型號。《IT時報》引述產業供應鏈消息人士說法指出,華為可能在10月或11月左右推出中階Nova的5G版本手機。 華為最後一款Nova是4G機型,在大陸零售價約2400元人民幣(約台幣1萬6千元)。 華為今年8月無預警推出Mate 60 Pro智慧型手機,零售價為6999元人民幣(約台幣3.1萬)。研究公司稱,該款手機晶片採用國產7奈米處理器,而且支援5G,代表大陸打造國內晶片生態系統已取得突破。 華為突破美國封鎖,推出Mate 60系列搭載中芯7奈米晶片引發關注,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日前指出,只有堅持使用國產晶片,才能讓技術慢慢進步,他也坦言目前國產晶片與國外相比確實有差距,就如同「小學生面對博士生。」

  • 德內政部擬強制5G網路少用華為設備 限3年內移除

    德國政府官員說,審查報告強調德國過度依賴中國供應商後,內政部正計劃強制電信營運商大幅減少在5G網路中使用華為與中興通訊(ZTE)設備。 路透社報導,這名官員表示,德國內政部已打算要求電信營運商在2026年前從5G核心網路中移除所有中國供應商的關鍵零件,但會採取漸進式方法,避免造成太大影響。 這名不願具名的官員說,德國電信公司(Deutsche Telekom)與伏德風集團(Vodafone)等營運商也應於2026年10月1日前,將中國零件在無線接取網路(RAN)與傳輸網路中的比例降至最多25%。 根據電信業諮詢商史傳德顧問公司(Strand Consult)的調查,華為目前在德國5G RAN網路中占了59%。 這名官員說,在聯邦政府所在地、首都柏林等特別敏感地區,根本不該使用中國科技。 德國內政部希望自下週起向內閣提出規劃方案,但可能會面臨聯邦數位及交通部的抵抗,因為擔憂此舉可能會影響德國早已緩慢的數位化進展。 德國在實施歐洲聯盟(EU)的5G網路安全措施工具箱上被視為落後者。這些措施是在3年前敲定,以阻止使用歐盟視為「高風險」的供應商設備,包括華為與中興通訊設備,理由是擔憂可能發生破壞或間諜活動。這兩家公司否認旗下設備構成安全風險。 德國政府上週在回應國會質詢時說,自從允許政府下達禁用令的資訊科技(IT)安全法於2021年5月生效後,德國迄今尚未在5G網路中禁用任何新的中國關鍵零件。 在野保守派國會小組的數位政策發言人布蘭德爾(Reinhard Brandl)說:「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內政部長)費瑟(Nancy Faeser)竟然允許我們的行動網路仍繼續使用華為零件。」 德國內政部尚未回應置評要求。 過去兩年來,由於政府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且鑒於德國仰賴俄羅斯天然氣引起能源危機,進而要求降低對個別國家的依賴,德國使用華為零件的做法特別受到公眾檢視。 這名官員說,德國內政部得出的結論是,「迫切需要」採取行動避免發生第2次北溪(Nord Stream)事件。北溪指的是原本將把平價的俄羅斯天然氣運至德國,但現在已不再使用的輸氣管線。

  • 大陸能否量產7奈米晶片?雷蒙多回應很驚人

    華為於8月底無預警開賣旗艦5G新機Mate 60 Pro,顯示中國晶片產業突破美國封鎖,因而引發議論。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19日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能證明,華為有能力大量生產配備先進晶片的智慧型手機。 華為於8月底開始販售Mate 60 Pro機型,由於華為對晶片製造隻字未提,使各國展開拆解大賽,彭博委託TechInsights拆解後證實,新機搭載的是中芯國際生產的麒麟9000S晶片,為首款採用中芯7奈米製程技術的晶片,顯示中國突破美國科技封鎖,在5G晶片技術上取得初步進展,因而在美國敲響警鐘。 雷蒙多19日出席眾議院科學委員會聽證會時指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華為可以大規模生產7奈米晶片,不過也坦言,華為新機的相關報告令她感到擔憂。 為避免華為對美國電信網路進行間諜活動、對美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美國商務部自2019年開始對華為實施出口管制,禁止美國企業在未取得許可證的情況下,向華為出口晶片設備與技術。本月稍早傳出中國晶片產業突破後,商務部曾表示,他們認為華為使用的晶片是採用美國技術所製造,因此正設法獲取更多資訊。此外,美國共和黨人士疾呼,商務部應全面封鎖華為和中芯,停止向這兩間中企出口任何技術。 在聽證會結束後,雷蒙多被問及是否會撤銷對華為和中芯的所有許可證,但她拒絕對此發表評論。

  • 存中華電存辛酸 殖利率竟輸電信債 連8大官股都偷偷建倉 這檔今年股東暴增9倍

    沒帶手機出門,是不是就很恐慌?手機中毒症,似乎成了日常,也正是商機所在,被餵養最肥的電信業,也因穩定配息成了存股族的最愛,但殖利率反而不如電信債,不敗教主陳重銘表示,群益投資級電信債(00722B),勝過台灣電信股如中華電,因主攻美3大電信龍頭,還多了免稅、免補充保費的優勢,難怪今年受益人暴增逾9倍,8大官股近3月也買超逾1.3萬張。 陳重銘在部落格發文表示,因網路是民生必需品,所以有不少投資人喜歡存電信股,但是隨著台灣電信業越來越競爭,所以殖利率也不斷地下滑,從近4年來看,中華電殖利率已經不到4%了,要存18年才能夠多一倍,有點存辛酸的! 除非你是高資產的大戶,小資族還是要挑選殖利率高一點的股票,存起來才會有感覺,電信債也是可以參考的標的之一。首先要說明債權優於股權的觀念,當一家公司有獲利時,會優先給付債券的利息,剩下的盈餘才可以拿來發放股利,而且當公司倒閉清算時,也是先償還債券的。 陳重銘指出,電信債存在5大優勢,符合一般投資人想長期存債的安心感,說明如下: 1、 生活必需:大家出門都一定要帶手機,一天沒有手機就會全身不對勁。網路已經成為不可取代的生活標配,每人每月都要繳電信網路費,成為電信公司的穩定收入。 2、 不怕景氣循環:就算是股災時,大家同樣要講電話跟上網,電信業每月都有穩定的營收現金流,不怕經濟的景氣循環,因此也被認為是防禦型股票。 3、 股利穩定:電信業通常都發放相當穩定的股利,而「電信債」收益水準高於一般投資級公司債,也高於台灣電信股殖利率水準。 4、 寡占市場電信債:群益投資級電信債(00722B),主要成分股有7成投資美國的3大電信商:AT&T、Verizon、T-Mobile。這是美國版的電信3雄,就像台灣的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及遠傳,穩穩寡占美國的電信業市場。 5、 5G熱潮持續:美國3大龍頭電信商於美國手機通訊市占率達9成,2021年美國的5G滲透率才14%,預估在2025年滲透率可望達64%、2030年滲透率達91%,未來在5G使用量持續增加下,未來營收與獲利將享受5G熱潮的紅利。 陳重銘強調,電信業者因為獲利穩定,具有配息上的優勢,電信債殖利率高於一般型投資級債指數。 觀察00722B近4季股利,累計發放1.98元,殖利率為5.47%,是不是高過中華電的4%?而且00722B股利算是海外所得,在100萬以內免申報,個人單一年度基本所得額超過670萬元才需要繳稅,看樣子絕大多數00722B的投資人都是免所得稅的,這一點又勝過存中華電了。 陳重銘簡單總結,00722B主要持有美國3大龍頭電信商的公司債,最近4季股利殖利率比中華電還要多1.5%,而且還有所得稅跟補充保費的優勢喔!難怪最近投資人持續湧入,基金規模持續穩定成長。 最近10年期美債殖利率在8/22來到4.36%,突破去年11月高點(債券殖利率上升表示價格下跌),其實是來到2008年以來的高點。為何美債殖利率狂飆? 主要有3大原因: 首先,今年6月時,Fed利率點陣圖由停止升息改為升息2碼,再來是近期經濟數據很好,最後是美國在通過債務上限後,要增加發債金額影響下(供過於求導致債券價格下滑),市場擔心Fed會增加升息次數,其實這個現象在升息尾端是正常的,因為Fed每次開會,都要依照經濟數據概況,再決定是否升息。 陳重銘認為,我們從Fed點陣圖來看,未來頂多再升1碼至5.5~5.75%,目前看來升息末端是確定的,只是近期隨著經濟數據而波動,如果我們回顧去年11月高點在4.35%,到今年5月當時預期升息完全終止,利率下探1%到3.3%。若當Fed確定停止升息後,反而都是利率向下的債券價格起漲點。因此現在反而是投資人可以持續分批買進債券ETF的好時間點。 巴菲特買短債,現在買短債還是長債好?股神巴菲特除了存股也存債,而對於巴菲特而言,買短債可能當成類貨幣市場的標的,目的是去化閒置資金,但是如果大家是著眼可以長期領息,加上未來停止升息或降息的空間,其實應該是要挑選長年期債券,長年期債券才能提供投資人長期穩定收息的空間。 另外,陳重銘指出,因為債券存續期間越長,當利率下降時,資本利得空間較大,因此挑選長年期的債券,才能符合長期穩定領息,跟未來可能有資本利得空間。 ※免責聲明:本文獲得《不敗教主陳重銘》授權,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 《大陸股市》大盤觸底收高 醫藥醫療股全線走強

    【時報-台北電】15日大盤探底回升,創指盤中一度跌破2000點關口,中午收盤三大指數均小幅收漲。類股快攻輪動,昨日活躍的5G、通信板塊陷入調整,高鴻股份觸及跌停。 醫保談判政策逐步溫和,外界認為醫保局雖然繼續通過多種方式控制醫保支出,但同時也堅定支持醫藥創新、重視藥品供應的質量,醫藥醫療股全線走強,通化金馬5連板,萊美藥業、雙成藥業、易明藥業等漲停。 半導體芯片股集體活躍,匯頂科技、晶方科技等漲停。 午間收盤,滬指報3135.31點,漲0.28%;深成指報10208.75點,漲0.11%;創指報2014.13點,漲0.11%。(編輯:張嘉倚)

  • 5G專頻專網落地驗證 啟動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為鼓勵發展5G專頻專網創新應用,9月13日舉辦「創新5G.產業共創-5G專頻專網落地驗證啟動記者會」,邀請產業公協會成立的「5G垂直產業應用推動小組」及獲得補助的場域業者代表一同參與,藉由啟動儀式,見證5G專頻專網正式進入落地實證商轉的重要時刻。  數位發展部政務次長李懷仁表示,5G時代是臺灣數位轉型重要的時刻,數位發展部自成立以來深入瞭解產業需求,讓各行各業產業應用5G角色更多元,並在各行各業中延展開來加速推進產業數位轉型。  李次長進一步說明,數位發展部自去(111)年底建立公協會共創5G專頻專網創新應用擴散的機制,由13家產業公協會分別成立5G垂直產業應用推動小組(SIG),發展垂直產業5G應用藍圖,並推薦標竿業者申請「5G專頻專網創新應用擴散計畫」補助案,吸引43家場域營運業者申請補助。今(112)年8月藉由公開評選機制遴選出33案,整合5G應用技術,發展智慧製造、智慧展演及智慧食安等服務,落地實證期間15個月,希望透過5G應用技術發展產品或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加速5G專頻專網的商轉落地營運,達到產業效益擴散與社會價值的提升。  數位產業署集結國內產業公協會的力量,共創5G專頻專網應用正式進入商轉驗證。活動中特別邀請「紡織」、「展演文創」、「智慧製造」、「電視影視」等4位產業先進,分享5G專頻專網如何應用來解決產業痛點,實現真正的數位轉型。數位產業署期許獲得補助的垂直產業場域營運業者,創建各行各業5G專頻專網應用服務的標竿,打造各產業數位轉型的典範並開放同業及異業觀摩與交流,促使更多企業安心投入5G專頻專網應用服務,加速產業數位轉型升級。

  • 《基金》5G基建規模加速 掀投資新浪潮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受到廣大的市場需求,2023年又是一個5G網路覆蓋部署強勁的一年。目前全球5G網路用戶人數已超過10億人規模,預期今年將超過15億人數,過去兩年中,在5G網路領先市場裡的電信業者也因此實現顯著的收入成長,而電塔商今年獲利更有望進一步走高。隨數據量使用率快速的增長,將同時推動5G下一階段的改革。 台股掛牌的5G、通訊相關ETF近期拉回整理,包括元大全球未來通訊(00861)、國泰台灣5G+(00881)、元大全球5G(00876)及復華中國5G(00877)等。 匯豐全球基礎建設收益基金經理人劉柏廷說明,隨著5G技術和中頻段的研發,不僅帶動更高網路傳輸頻寬、覆蓋範圍,同時也相對節能、更具成本效益。5G部署及密集化已成為通信基礎設施領域現階段主要成長動能的來源。儘管經濟下行趨勢仍存,電訊業者、電信塔商皆提供優異的配息率,在逆勢環境相對具有吸引力。 劉柏廷強調,全球基建投資應會繼續獲得強大的公共政策支持,特別是有關更換老舊基建資產、發展再生能源減低發電碳排放,以及推動天然氣市場全球化發展的基建投資。縱然利率上升可能拖慢併購活動,私人企業應會在2023年持續投放大量資金,以展開新的基建投資。2023年,全球上市基建企業大多能夠迎來可觀的資本投資機遇。 除此之外,在美國,5G頻段普及化將繼續成為成長驅動來源。儘管電信業正在放緩5G部署,但無線資本支出佔收入的比例仍處於較高水平。大多數美國電塔公司都制定了全面的長期合約,可有效對未來衰退風險提供良好的下行保護。 全球上市基建投資穩佔有利位置,且繼續受惠於明顯的定價能力、結構性增長及穩定現金流優勢。即使2023年的經濟增長有所放緩,該資產類別仍然可為投資者抵禦高通膨的衝擊,提供更好的入市良機。

  • 《大陸股市》陸股開低 F5G強勢

    【時報-台北電】今(12)日A股三大指數小幅開低,開盤滬指報3140.34點,跌0.08%;深成指報10376.16點,跌0.06%;創指報2060.62點,跌0.12%。 F5G概念板塊開盤拉升,銘普光磁封板漲停,中貝通信、光迅科技、東田微等漲幅超5%,華工科技、劍橋科技等跟漲。 CPO概念股盤初拉升,銘普光磁漲停,中貝通信、光迅科技、華工科技、劍橋科技等衝高。 減肥藥概念股繼續活躍,常山藥業漲超10%,聖諾生物、諾泰生物、華森製藥、金凱生科等跟漲。 光刻膠低迷,雙樂股份、廣信材料跌逾10%,百川股份、強力新材跌幅5~6%,晶瑞電材、寶通科技等跟跌。(編輯:邱致馨)

  • 《科技》高通與蘋果達成未來3年晶片供應協議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高通今(12)日宣佈已與蘋果公司達成協議,為2024年、2025年和2026年推出的智慧型手機提供Snapdragon 5G數據機射頻系統。這項協議進一步展現高通公司在5G技術和產品領域持續的領導地位。 高通指出,統一的技術藍圖有效地擴展包括先進的連網能力、高效能低功耗運算、裝置上智慧等更多推動行動革新的技術,至新一代橫跨產業的連結智慧裝置。高通的創新以及Snapdragon平台家族,為帶來更大的福祉,將協助實現雲端邊緣的融合、產業轉型、加速數位經濟以及革新我們體驗這個世界的方式。

  • 高通宣布續供應蘋果5G晶片 直到2026年

    高通(Qualcomm)今天表示,已和蘋果(Apple Inc.)簽約,供應5G晶片至少到2026年。蘋果在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設法另尋他處鞏固供應鏈。 路透社報導,這筆價值起碼數十億美元的協議,讓高通與蘋果的關係延長至少3年,顯示蘋果並不急著推出自家數據機,即便該公司正擴大自行設計電腦用處理晶片。 消息披露後,高通股價上漲4%,蘋果股價上漲0.5%。 高通2019年與蘋果公司簽署晶片供應協議,此前兩家公司就曠日持久的法律糾紛達成和解。 根據今天宣布的協議,高通表示會為蘋果每年發布的手機供應晶片,直到2026年,但未透露合約價值,只說條件「類似」先前合約。 蘋果尚未對此置評。(譯者:鄭詩韻/核稿:張曉雯)1120912

  • 南亞部署高階電子材 報喜

     南亞電子材料高階部署報喜,董事長吳嘉昭表示,近年電子材料擴建相繼完工投產,強化高階利基領域推展,擬定5G高頻高速、新能源車、車用電子基板及衛星通信為核心,發展高值化、差異化高階應用材料。  吳嘉昭說,南亞上半年電子材料營收比重約45%。目前電子供應鏈庫存已逐漸回到正常水位,訂單可望逐漸回穩,其中高階伺服器、汽車電子相關產品需求較佳。下半年伴隨旺季需求及新應用部署漸收成效,營收比重可望持穩放大,達5成水準。  南亞目前5G基礎建設中,銅箔基板產品被廣泛應用於基站天線smallcell、CPE和FWA等高頻傳輸設備,為全球5G網絡的構建提供重要支持。南亞NPG-630、NP-930也成功應用於自駕駛技術中的毫米波雷達系統,提供高精度的障礙物檢測,增強汽車安全性。  為進一步搶進衛星通信應用版圖,南亞的銅箔基板NP-536、NPG-199等已通過第三方Outgas認證,滿足航太應用的嚴格需求。其中NP-536為衛星系統提供信號傳輸性能,NPG-199K應用於低軌道衛星地面站antennasubsystem,實現更快速、可靠的數據輸。  南亞銅箔基板耕耘應用領域包括太空、衛星通信、5G通信、自動駕駛、網通等。根據去年數據,南亞銅箔基板月產能760萬張,排名全球第三位,全球市占約15%,原材料樹脂全球市占達17%,位列第一。南亞玻纖布在全球市場排名第三,市占率約16%,銅箔和玻纖紗全球市佔皆為全球第二大。  吳嘉昭說,兩岸銅箔可支應4G、5G用銅箔基板,且新能源車須搭配鋰電池,投資興建嘉義銅箔四廠;塑膠材料加工業務全面往高階醫療及高端電子材料發展。

上市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上櫃Top5

上漲
下跌
漲停
跌停

主要市場指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