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大半輩子的積蓄投入股市當起存股族,想輕鬆躺賺被動收入,不料卻在轉角遇到熊,有專家根據知名的4%法則,告訴已退休或準退休族們別心慌,善用適度調降提領比例、緩增股市比重與活用變現工具等3招放大術,不怕退休金不夠用,輕鬆保障至少30年的財富自由。 4%法則(4% rule)是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威廉班根(William Bengen)在1990年代初期提出,以1926~1976年美國股債的報酬推算得出,認為退休人士每年安全的提領比例是4%,除可以顧及每月穩定現金流支應生活消費所需,還能讓這筆退休金持續投資產生現金流。 美國金融學者普福(Wade Pfau)曾以4%做基礎,替退休族提出熊市因應指南,直言在股災時期,準備退休者除以更保守的方式規劃支出,也要尋找其他財政資源以作緩衝,提出3點建議。 1.減少支出,適度下修4%法則:由於為了應對通膨,4%法則後來也建議算上通膨率,如若某年通膨為2%,當年提領的生活費也可以增加2%,但普福卻建議放棄通膨的調整,甚至將提領比例降為3.8%,透過細微改變開銷,將對整體組合帶來巨大效果。 2.緩增股市投資比重:市場波動難料,但普福認為,退休族最好的投資策略是投入2~3成資金到股市,然後逐步增到5~7成,在遵守4%法則前提下,就能在30年間保有最高獲利。相較一般人常是一開始就重砸6成資金入市,之後再逐步減至3成,如此恐在28年內耗完所有資金,反而缺乏資產的長期保護力。 3.活用保險、房產等不同變現工具:普福認為不該急著停損套現,若有購買壽險等保險產品,可以考慮提前領回,用來支付生活費;或將房產反向抵押,即採俗稱的「以房養老貸款」,借款人死亡或入住安養機構後,房屋歸銀行所有,屆時若有能力還款,也可解約取回所有權。 美國先鋒基金公司(Vanguard)研究也指,若採取股債各半投資組合的退休族,熊市急售賣股下將有3成機率造成退休金提早用罄,但該公司也提醒,4%法則是以60歲為屆退年齡,不適用於提早退休族,也建議可將退休預設時間範圍由30年拉長至50年。 可是一旦退休時間拉長,依據先鋒模擬數據顯示,能夠成功實踐4%法則的機率,只剩36%,屆時退休族很可能會面臨老年,還得回頭找工作的窘境,所以主張「動態提領策略」,較能應付各種現實危機。 知名財經部落客嫻人也認為,2021年台灣人平均壽命為81.3歲,若跟她個人一樣,早在40多歲就提早退休,4%法則計算出的安全運作年限僅到70歲,建議用更保守的3%法則,以3%作為消費天花板。 她也以2020年台灣人月均消費2萬3262元,年約28萬元推算,若用4%法則則需準備700萬元,降為3%時則雖得籌到933萬元,但門檻仍不算太高。 美媒CNBC曾以專題分析,股市震盪對剛退休或擬退休者的影響長遠,甚至可能讓整個退休計畫脫軌。美國智庫組織城市研究所(Urban Institute)在金融海嘯後也發布報告,推算2008年金融海嘯令前嬰兒潮年代(1941~1945年)與嬰兒潮後期(1961~1965年)出生者,退休收入各縮水20%和22%,很多人被迫延遲退休,以便繼續賺取收入。 英國保險公司British Seniors去年進行問卷調查,訪問超過1500名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其中77%認為金融危機重創退休能力,受訪者平均估計得延後2年半退休,且有38%害怕退休將陷財務困難。
國際組織的報告顯示,得益於旅遊業快速復甦以及個人消費增長,泰國今年經濟表現強勁,預估經濟成長率可達3.4%,不過由於主要貿易大國需求降低,出口成長不如預期。 世界銀行(World Bank)今天發布泰國經濟監測報告,報告指出,泰國今年的經濟成長可以恢復疫情前的水準,預估成長率可達3.4%,但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約3.6%,較今年6月的預測略下修0.7%。 儘管世界經濟表現不佳,不過泰國經濟表現強勁,報告指出,由於個人消費再次成長、泰國國門解封後旅客大量回流,以及泰國政府對生活成本上漲採取的政策,泰國今年第3季經濟成長達4.5%;今年9月觀光客人次已經達到疫情前的45%水準,表現超過菲律賓和印尼。 不過受到全球經濟放緩影響,泰國和其他東協(ASEAN)國家一樣貨物出口成長將大幅下降,預估2023年的出口成長約為2.3%,比2022年的8.1%衰退許多,這反映出幾個主要貿易大國如中國、美國和和歐盟的需求都大為下降。 報告指出,泰國政府應對疫情的財政措施有效緩解對家戶社會福利的影響,不過今年的貧窮率將從去年的6.3%上升到6.6%,這是因為受到通膨影響,疫情救濟措施逐漸失效,加上能源價格高漲,報告建議泰國政府要採取更多目標明確且有效的社會福利措施。 報告並建議泰國政府針對低收入族群增加工作機會,同時增加財政空間,適度增加對脆弱族群如老人、殘障人士以及極度貧窮人士的社會救助;增加對實體和數位基礎設施以及人力資源的公共投資,長期下來可以增加人力的成長和發展,這些都對減少貧窮至為關鍵。(編輯:韋樞)1111214
台灣民眾存外幣首推美元,近期銀行紛推出4%高利存款,據了解,一銀有客戶一口氣存66.5萬美元(約1995萬元台幣),到期可領回42.7萬台幣,羨煞旁人。據統計,一銀從11月到12月11日共吸引2700人存款,金額超過20億台幣。 一銀近期推出「天下第一匯」活動,從上月7日開始到明年元月31日結束,不限新舊資金,優利定存承作金額門檻只要3,000美元,是外匯存款排名前10大行庫中,相同檔期利率最佳的定存專案。 一銀表示,目前此專案在11月單月共有1700人參與,金額4,200萬美元;從12月7日到11日為止,共有1000人參加,金額逾2400萬美元。一銀透露,此專案是透過iLEO數位帳戶乘作,以年輕族群為主。 除一銀外,其餘公股行庫台銀也推出3、6、9個月利率分為3.888%、4.108%、4.268%,入手價也只有3000美元,且存半年期就可適用4%,讓許多小資族趨之若鶩。 彰銀雖然優惠程度不如一銀、台銀,但只要1000美元就可以參加,1年期利息也有3.68%,比較起來門檻更為親民。 專家認為,趁美元指數回跌,布局外幣定存可匯率、利率兩頭賺,特別是對不宜搶短錢的退休族,外幣高利定存是相對穩定的理財商品。除了上述公股行庫之外,凱基、台新1年期美元定存專案利息也有4.7%,永豐銀行則推出「接力定存」方案,即日起至明年元月底,單筆1萬美元以上,每個3個月存1次,分4段給予優惠利率,累積滿12個月,利率最高上看8%。
辛苦大半輩子的積蓄投入股市當起存股族,想輕鬆躺賺被動收入,不料卻在轉角遇到熊,有專家根據知名的4%法則,告訴已退休或準退休族們別心慌,善用適度調降提領比例、緩增股市比重與活用變現工具等3招放大術,不怕退休金不夠用,輕鬆保障至少30年的財富自由。 4%法則(4% rule)是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威廉班根(William Bengen)在1990年代初期提出,以1926~1976年美國股債的報酬推算得出,認為退休人士每年安全的提領比例是4%,除可以顧及每月穩定現金流支應生活消費所需,還能讓這筆退休金持續投資產生現金流。 美國金融學者普福(Wade Pfau)曾以4%做基礎,替退休族提出熊市因應指南,直言在股災時期,準備退休者除以更保守的方式規劃支出,也要尋找其他財政資源以作緩衝,提出3點建議。 1.減少支出,適度下修4%法則:由於為了應對通膨,4%法則後來也建議算上通膨率,如若某年通膨為2%,當年提領的生活費也可以增加2%,但普福卻建議放棄通膨的調整,甚至將提領比例降為3.8%,透過細微改變開銷,將對整體組合帶來巨大效果。 2.緩增股市投資比重:市場波動難料,但普福認為,退休族最好的投資策略是投入2~3成資金到股市,然後逐步增到5~7成,在遵守4%法則前提下,就能在30年間保有最高獲利。相較一般人常是一開始就重砸6成資金入市,之後再逐步減至3成,如此恐在28年內耗完所有資金,反而缺乏資產的長期保護力。 3.活用保險、房產等不同變現工具:普福認為不該急著停損套現,若有購買壽險等保險產品,可以考慮提前領回,用來支付生活費;或將房產反向抵押,即採俗稱的「以房養老貸款」,借款人死亡或入住安養機構後,房屋歸銀行所有,屆時若有能力還款,也可解約取回所有權。 美國先鋒基金公司(Vanguard)研究也指,若採取股債各半投資組合的退休族,熊市急售賣股下將有3成機率造成退休金提早用罄,但該公司也提醒,4%法則是以60歲為屆退年齡,不適用於提早退休族,也建議可將退休預設時間範圍由30年拉長至50年。 可是一旦退休時間拉長,依據先鋒模擬數據顯示,能夠成功實踐4%法則的機率,只剩36%,屆時退休族很可能會面臨老年,還得回頭找工作的窘境,所以主張「動態提領策略」,較能應付各種現實危機。 知名財經部落客嫻人也認為,2021年台灣人平均壽命為81.3歲,若跟她個人一樣,早在40多歲就提早退休,4%法則計算出的安全運作年限僅到70歲,建議用更保守的3%法則,以3%作為消費天花板。 她也以2020年台灣人月均消費2萬3262元,年約28萬元推算,若用4%法則則需準備700萬元,降為3%時則雖得籌到933萬元,但門檻仍不算太高。 美媒CNBC曾以專題分析,股市震盪對剛退休或擬退休者的影響長遠,甚至可能讓整個退休計畫脫軌。美國智庫組織城市研究所(Urban Institute)在金融海嘯後也發布報告,推算2008年金融海嘯令前嬰兒潮年代(1941~1945年)與嬰兒潮後期(1961~1965年)出生者,退休收入各縮水20%和22%,很多人被迫延遲退休,以便繼續賺取收入。 英國保險公司British Seniors去年進行問卷調查,訪問超過1500名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其中77%認為金融危機重創退休能力,受訪者平均估計得延後2年半退休,且有38%害怕退休將陷財政困難。
中國經濟表現持續疲弱,官方今天公布,中國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僅0.4%,今年上半年GDP年增只有2.5%。國家統計局指出,實現全年經濟成長率5.5%預期目標有挑戰。 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今年上半年及第2季主要經濟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毛額達人民幣56兆2642億元(約新台幣250兆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增2.5%;第2季GDP年增僅0.4%。 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3.4%,第2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0.7%。6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0.2%,較5月上升0.6個百分點。1至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年增只有1%。 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降0.7%,第2季也年降4.6%。 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年增6.1%,中國用以提振經濟的基礎設施投資年增7.1%,製造業投資年增10.4%;仍然疲弱的房地產業,其開發投資按年下降5.4%,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按年下降22.2%,商品房銷售額按年下降28.9%。 今年上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年增9.4%;出口年增13.2%,進口年增4.8%。 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年增1.7%,第2季年增2.3%。 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54萬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7%,其中第2季平均為5.8%。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1%,5、6月份連續回落,分別為5.9%、5.5%。 年輕人、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持續令人憂慮,6月份16-24歲、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9.3%、4.5%;較5月份分別為18.4%、5.1%增加。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淩暉表示,今年以來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COVID-19疫情多點散發,不利影響加大,經濟發展極不尋常,超預期突發因素帶來嚴重衝擊,第2季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 他表示,4月份主要經濟指標深度下跌,5月份降幅收窄,6月份經濟企穩回升。一系列紮實穩住經濟政策成效明顯,第2季實現了經濟正增長,穩住經濟大盤。 他強調,世界經濟滯脹風險上升,主要經濟體政策趨向收緊,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加,加上國內疫情影響還未完全消除,需求收縮與供給衝擊交織,結構性矛盾和週期性問題疊加,市場主體經營較困難,經濟持續恢復基礎不穩固,要實現全年經濟成長率5.5%預期目標有挑戰。(編輯:陳沛冰/李雅雯)1110715
一份巴西研究顯示,無法單腳站立、保持平衡長達10秒的長者,10年內死亡的風險是能完成這項檢測者的將近2倍。 綜合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科學網站「IFL Science」報導,巴西學者阿勞霍(Claudio Gil Araujo)帶領芬蘭、澳洲、英國、美國等學者組成的團隊21日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刊登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從2008年至2020年間追蹤巴西1702名51至75歲步履仍穩健的長者,他們要求受試者單腳站立,騰空的那隻腳必須放在站立腳的小腿後方,此時受試者雙手擺放在身體兩側,眼神直視前方,維持這個姿勢長達10秒才算成功,每一位受試者有3次測驗機會。 測試結果發現,20.4%的受試者無法完成單腳站立達10秒,研究人員之後平均監測受試者7年,結果顯示123人、約7%的受試者死亡,其中32%的死因為癌症、30%為心血管疾病、9%為呼吸道疾病、7%為新冠併發症。 較令人驚訝的結果是,無法完成測試的組別死亡率高很多,達17.5%,成功測試組別的死亡率為4.5%。研究人員進一步計入年紀、性別、健康狀況等因素,計算出無法完成單腳站立10秒的長者,接下來10年內因為任何因素死亡的風險高出84%。 ■所以這項檢測能預測死亡風險嗎? 報導指出,未能完成檢測的受試者似乎較不健康,失敗組中的糖尿病患者高出3倍,肥胖、高血壓、心臟疾病患者的比例也較高。 阿勞霍指出,活動量低是多數體弱患者的共同背景,而且本來大家就知道,生活型態不佳、較少運動和身體虛弱密切相關。他說最基本的問題是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不佳,也就是身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不佳。 他說平衡感不好和跌倒有關,而長者跌倒更容易引發骨折、相關併發症,都可能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阿勞霍建議單腳站立10秒可以納入老人健康檢查的一環,他認為年紀低於70歲的人應該要能成功完成單腳站立10秒,至於70歲以上長者,如果成功了,代表靜態平衡狀態較同齡者更好,他強調這份研究並沒有性別差異。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新一份 「財政預算案」指出,2021年,隨著世界各地相繼推展疫苗接種計畫,加上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強力支持,全球經濟活動顯著恢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球經濟2021年強勁反彈5.9%。 陳茂波指出,主要經濟體的需求大幅反彈,亞洲地區的生產和貿易活動暢旺,香港的整體貨物出口維持強勁,全年合計實質大幅上升19%,較2018年的高位超出10.9%。由於區內貿易往來持續活躍,香港的運輸服務輸出回升,金融服務輸出亦進一步增長,令整體服務輸出全年出現1.1%的輕微增長,但因訪港旅遊業近乎停頓而仍遠低於經濟衰退前的水平。 陳茂波稱,香港疫情自2021年5月起至年底維持穩定,就業和收入狀況持續改善,加上消費券計劃的推動,私人消費開支全年反彈5.6%。營商前景趨向正面,投資開支上升10.1%。 陳茂波續稱,香港整體經濟在2021年顯著復甦,增長6.4%,扭轉了之前連續兩年的跌勢。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去年年初7.2%的高位,大幅回落至最新 (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的3.9%。 他指出,由於香港經濟持續復甦和進口價格升幅加快,消費物價通膨在2021年逐步上升,但受早前私人房屋租金下跌影響,消費物價指數的升幅保持溫和。撇除政府一次性措施的影響,去年全年基本通膨率為0.6%,較前年低0.7個百分點。
臉書母公司Meta財報不佳,股價暴跌,拖累科技股那斯達克指數重挫3.74%,美股三大指數今天收盤都收低,道瓊工業指數大跌518.17點。 跡象顯示主要中央銀行可能更加積極升息,也是美股連四紅後翻黑重挫的原因。 Meta股價收盤暴跌26.4%,市值一天蒸發逾2000億美元,創下美國企業市值單日蒸發最高紀錄。 Meta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擁有該科技巨擘約12.8%股份,身家也在一天蒸發290億美元。根據富比世(Forbes),祖克柏的身家跌至850億美元。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暨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的財富,曾在去年11月單日蒸發350億美元。 道瓊工業指數重挫518.17點或1.45%,以35111.16點作收。 標準普爾500指數大跌111.94點或2.44%,收4477.44點。 科技股那斯達克指數暴跌538.73點或3.74%,收13878.82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重挫164.62點或4.58%,收3432.55點。(譯者:陳政一)1110204
美國COVID-19疫情近日隨Omicron變異株流行而擴大傳播;人口約1000萬的洛杉磯郡累計染疫人數昨天突破200萬大關,陽性率達21.4%。 涵蓋洛杉磯市及周邊城市的洛杉磯郡,昨天單日新增4萬3582人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使得COVID-19疫情自2020年春天爆發以來將近2年,累計確診案例達201萬。 洛杉磯郡衛生局新聞稿指出,10日洛郡接受篩檢的所有人中驗出陽性的機率為21.4%。目前染疫住院人數超過3400人,為2021年2月11日以來的新高。 洛杉磯郡完整疫苗接種率為68%,加上Omicron變異株多屬輕症,儘管住院數字上升,但衛生局官員指出,較為慶幸的一面是,現在住院患者裡,許多因為其他健康問題就醫,在入院時驗出確診。 有別於前一波疫情,確診者因為染疫而住院,現在有55%患者沒有明顯症狀,卻為了其他原因住院時而驗出染疫。 儘管如此,Omicron又強又快的傳播力,仍然逐步加重醫療負擔,洛杉磯郡衛生局已經開始呼籲居民,暫停非必要的聚會。 洛郡衛生局長費瑞(Barbara Ferrer)表示,隨著感染與住院數字的快速增加,原本已經人手不足的醫療體系,現在正承受巨大壓力,必須處理越來越多尋求協助的輕症患者,影響整個醫療資源的應變能力。